|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9-10-15 23:42 编辑
所有校正及释疑的版权归本人及战列舰论坛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及进行商业利用。
中航出版诺曼•弗里德曼氏现代海军火控发展史《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全译本,图文并茂,注解详实,似为坊间独步的中文现代海军火控(射控)业余专书。甘为此冷僻区块下大功夫和本钱,译者群与出版社都值得我等无畏舰爱好者赞赏鼓励。
译本厚达16开630页,由于是阐述技术发展,不能也不必讲究修辞,忠于原著才是在下所关切的。浏览半月下来,译本大致能达其义。唯限于火控专业;尤其是和火控相关的专业外语,译校者均有未迨之处。由于前几章早期技术发展部份内容较为艰涩,相信手上有书的同好也和我一样,有不求甚解也匆匆瞥过就赶去看实战应用部份。越是如此,译文和原文的出入越容易被战史论坛传播,所以我也希望趁早把我的心得与同好分享。下面就是我对照阅读后发现的问题,段落将分别以译本和原书的页码标出,除非必要,恕不另贴出原文。
开篇先说说书名翻译——《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副名直译是:《无畏舰时代的战列舰火炮和炮术》,没有战术字样,虽然技术与战术是体用两面,但本书对战术实在没有着墨。如果同好有兴趣搜集各国海军文献,一定会发现,最早解密的是造舰和兵工,然后是战报,再来是火控,至于战术准则,尤其是大小舰队操演实施细则,几乎难窥堂奥。当敌我双方在从造舰到火控,乃至于舰队都到达旗鼓相当的规模时,最后决战的机密就在于战术和战略了。弗里德曼虽然是战略专家,不过他的确没在本书里谈到多少战术的东西,即使是标题为1904-1914的战术这一章也仍然偏重技术运用。
以下为完成的章节汇总: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五章 — 惊讶的一战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七章 — 二战英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八章 — 德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章 — 二战美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一章— 日本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二章— 法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三章— 意大利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四章— 俄/苏
下面校释第七章——二战英国
校:译本297(143)页(括弧内为原书页码,以下同)左下:“德舰不想放弃火力上的精确性“。——这段的关键语”to spot for line “ 没译出来。原句应补上“这也许是德舰想要先校正(spot)射向(line)而不放弃火力上的精确性,也许根本就是火控失败”。
释:德国人一向对自家的测距有信心,所以在对射向还没有相当把握前,为不让敌人发现已被抓准射距而转向避弹,先故意射出距离误差较大的近弹麻痹对手,并借此近弹校正射向,以免打草惊蛇,一旦抓准射向,便转用正确射距跨射或直接进入效力快射。
校:译本299(144)页左下:“(德舰虽也…为英舰所乘)”——为原文所无,是译者自行加注。
释:虽然是好心帮助阅读,但全书并未注明,且有相当多处如此自行处理,如果加注内容又非有定论,更容易有误导读者可能。也请读者注意斟酌。
校:译本300(144-145)页左下至右上:“交战期间舰长…干涉射击环节…反馈给相关人员”。——我从”The captain was thus aware…”开始到这段原文结束为止翻译在这里:“舰长因而发觉火控中心(TS)计算机组遭遇困难,(根据报告)舰长竭力帮助他们,尽量推迟改变航向,或在即将全舷齐射时避免转向。报告中也显示机组对于偏航(yaw)时有怨言,一次舰长甚至挖苦他们是否认为偏航是舰长故意搞出来为难他们的。火控中心横向变化计算(speed-across plot)的操作组员可以读取284雷达的方位屏幕,而且他在雷达获取全部讯号之前就能意识到敌舰的运动。”
释:这段译文与我的理解出入较大,大到我怀疑是否原文还有不同版本。
校:译本300(144-145)页左下至右上:“而当时萨维奇号驱逐舰就曾在战斗中发射过美国海军提供的远程照明弹”。——这句又重演版本不同的故事,又或许是我欠学而由译者自行考证加注的。我的原文照译是“萨维奇号驱逐舰曾在战斗中以全装发射药[即最大射程]发射照明弹”,没有“美国海军提供的远程…”云云。
校:译本301页右下至302(146)页左上:“尽管此战的战场环境恶劣…同时本身亦负责具体的炮术射击问题”。——照旧,我的原文照译是“尽管有偏航,此舰仍能追踪和射击。火控中心通常等待舰体到达偏航循环的一端,有如等待舰体到达横摇和纵摇循环的一端;又同时瞄准线指标与指挥仪塔(DCT)的雷达信号一致(亦即左右回波等幅平衡)时,才揿下开火响锣。当时火控中心数度因波幅不平衡而下达等待命令,也就是说方向显然还没完全照准,但是仍有好几次还是开火了。一旦抓住了偏航的节奏,DCT操作员的表现就有了进步。火控中心军官在他认为全舷射的射向有偏移时,会通知DCT操作员不要修正此次齐射的方向。”
校:译本304页(147)左下与右下:
1. “...进行炮膛增压…”——为“强装药(super-charge)之误”。
2. “该舰最早于1942年就开始换装此系统”——“换装”为“开发“ (work)之误,1942年前卫号还没完工。
校:译本306页(148)左下:
见 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7194-1-1.html 18及19楼。
校:译本307页(148)左下:
1. "(…16英寸主炮的溅落水花要比14英寸主炮的要矮小一些)”——16和14弄颠倒了,这就当作是笔误吧。
2. “此外, 交战中此舰…处于几艘战舰的烟雾富集之处”——这一段可能是译者没弄懂’in line’这个看来简单但实际是炮术专业英语定义“对正射向“。我直译是“此舰在对正射向上有些问题,这是由于指挥仪旋回手(trainer)受烟雾影响看不见目标,其实在己方炮烟中校射本就非易事“。
释:旋回手又称方位瞄准手,管炮口左右射向,相对的是俯仰瞄准手,管炮口高低射程。
校:译本307页(148)右上:
1. “炮术部门…无法确定到底使用多大的目标基准投影长度所致”——此段之后漏译一句”But it should still…”,我补译如下“但其实只要观测目标以90度倾角通过时仍可推算其长度。
2. 接着下来译者夹译夹注 “(俾斯麦战舰在交战后期…推算其基准投影长度“——虽有心多加说明,不过却有可能误导读者以为使用倾角计目的是要推算敌舰长度。
释:倾角计的工作和目的是依据a.识别手册的敌舰侧投影长度、b.我舰用测距仪测得的敌我距离、以及c.我舰用倾角计测得的敌舰侧投影夹角,从这三项条件推算敌舰航向,而非推算敌舰长度。
校:译本307页(148)右下:“乔治五世号战舰所配备的新型主炮炮塔,在与俾斯麦号接战的前半小时内(完成了总共50次齐射中的40次)表现得非常好,但在最后10次齐射时炮术水平却急剧下降。这一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参战的威尔士亲王号上,并在未来的几次重大海战中仍不时出现。”——不确,应作“乔治五世号战舰所配备的新型主炮炮塔,在与俾斯麦号接战的前半小时内(第40至50轮齐射)表现得非常好,然后就严重故障多次(breakdowns), 但在战斗结束后已改正(fixed)。这一问题在先前和俾斯麦号的交战中也曾影响威尔士亲王号“。
校:译本308页(148)左上:“也正是在20000码时,该舰开始向德舰进行了齐射”——不确,应作“该舰从第19至24轮齐射,也就是在20000码上开始击中德舰”。
校:译本308页(148)右上:
1. “距首战的第三日”——应作“首战的第二日(The next day)”。
2. “(正如1940年…与沙恩…的交战中那样)”——漏了“…的交战中还有普拉特河口之战那样”。
校:译本310页(149)图说:
1. “配备6英寸基线的指挥仪”——“配备6英寸炮的指挥仪(6 in director)”
2. “分别配置于四区内(左、右舷各2座,舰艏和舰艉各1座)”——这句原文没有。
3. “所以至少需要4部指挥仪”——应作“3部指挥仪已够用(sufficed)”
4. 在“该舰也未…”之后漏了一句——“炮塔重量被用于指挥仪和第三座四联砰砰炮(该炮约与联装4英寸炮等重)”。
5. 最后一段“至二战…6英寸炮弹”——这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311页(150)左上:
1. “...对来自标绘和理论计算的数据进行修正”——应作“对来自标绘和倾角的数据进行整合(correlate)”。
2. “在进行火控系统并确定射击参数时可能就较能节省时间并提高准确性”——应作“并立即运用对敌向敌速的建议可能就较能节省时间”。
3. “目标出现在火力范围的一端时”——应作“目标以尾-首纵向(end-on)对我炮口时”。
4. “弗朗西斯科号巡洋舰…金伯利号巡洋舰”——不确,这两条都是驱逐舰。
校:译本312页(150)左上:
1.“…获得目标距离后”——应作“… 获得目标方位后”。
2. ”并将其彻底击沉”——这句话是译者自行推论,原书根本没有,难堪的事实是弗朗西斯科•努洛号是被英舰逼逃到岸边,第二天由皇家空军摧毁的。
3. 此段最后漏译两句——“本次作战开火距离约为12000码,击中距离丛4000至9000码。”
4. 同页右上“11英寸副炮的哑弹”——副炮为(沙格两舰的)主炮之误。
校:译本313页(151)右下:“采用复合水平化…横向水平化”,这部份等我把第一章[克服舰体运动影响]这一节改写过以后再来处理。
校:译本314页(151)右上:“最显而易见的是法、意两国海军驱逐舰因为配备新型火控系统”——这句话原书没有,只提到此时英舰的测距仪不如人,火控人员未能充分应用现代火控系统的数据。
释:没有证据显示当时两国的整体火控技术比英国超前,尤其意大利的火控是以英国为师的。
校:译本316页(151)图说:“其中两部位于…Mk 37型指挥仪,”——应作“前后两座较低的指挥仪是对海的,较高的两座(其中一座位在后烟囱后)是美制Mk 37型指挥仪及其上配合使用的英制275雷达”。
释:这是因为二战期间英国的防空火控系统落后(不仅英国,德日也落后,只有美国独步),开发赶不上时程,只好求助于美国。美援系统除指挥仪外应该还包括计算机及稳定仪,但英国自家的火控雷达不比美国的差,所以改用275来配合Mk 37。当时的雷达只是单纯的测距测向系统,没有计算与分析能力,不能独当大任,所以只有系统换新雷达,没有换雷达就换新系统的事,像Mk 37的火控雷达在二战期间就用了三种,战后到80年代又换了三四种,但系统主体基本没变。
校:译本316页(153)左中:
1. “近距离突袭作战”——应作“近距防空武器”
2. “两国海军…由于配备了新型火控系统”——这一句同314页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317页(154)左上:“否则也不会…诱爆舰体内…饮恨大西洋”和319页(154)左下:“当时法国已战败…爆发了多场海战”——这两段为译者自加。
校:译本321页(155)右中:“(约3500米)”——应作“(约在2000米开打)”,这句之后直到本段结束的译文也是夹译夹注,原文并没有细数这些战史。
校:译本322页(155)右:
1. “…一起参与交战后,就被分拆…编成多支小舰队…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原意相反,应作“…一起参与交战前,原分散在广及冰岛和埃及亚历山大港之间的海域服勤,如今才聚拢在一块“。
2. “第3驱逐舰分队…不成功的…”——原文是“成功的”(conduct successful)。1.,2.两段都颠倒了原意。
3. ”但之后其编制也被打散”——为原文所无。
4. “罗德尼号配备的14英寸主炮…”——明显的是“英王乔治五世号”之误。
5. “...还约定了齐射间隔时间”——应作 “…还定下约1分钟的齐射间隔时间”。
6. 以下“虽然这一表现…攻击战术的成就。”——这一段为原文所无。
校:译本323页(155)左中:
1. “英国的设计…分辨出本舰射击的弹着”——为原文所无。
2. 同页右中:“要属英、海军…”——应作“要属英、德海军…”
3. 接下来“但两次应用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是译者自加的,原文只说“按计划实施”(used as palnned),没说效果好不好。
校:译本324-325页(300-301)原注释第二条:
1. “284…功率(达到140千瓦)”——应作“150千瓦”。
2. “取代了之前的指针显示设备,”——应加上“取代了之前防空火控雷达(285)上使用的游标(cursor)显示设备,”。
释:284和285基本电子性能相同,284只用来对付海上目标,天线较复杂精密,有使用波瓣切换求取精确方位角的设计。
3. “使目标能够反射回较大的回波信号”——应作“取其最大的回波讯号来表示指向目标”。
4. “但足以让主炮实施盲目射击”——应作“勉强可让主炮实施盲目射击”。
释:“(A—扫描)”(A-scan),即常见的突波显示器,另外还有不同显示方式的B-scan, C-scan等雷达显屏。
6. “…方位和丰观测显像设备”——应作“…方位和弹着观测显像设备”。
7. “在25100码发现了后者”——应作“在25100码上取得后者的确实距离数据”
释:284雷达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探知大型舰,但不表示能测得有效的火控距离数据,这里的25100码是“测距”(ranged)而非“探知”(detected),两者之间的火控意义不能等同。
校:译本325页(301)
原注释第十条:
1. “该舰以28节的速度实施机动,”——应作“该舰以20节的速度实施8字形(figure-eight)机动,”。
2. “15秒内的误差达到15%以上,”——应作“误差超过15%的时间只有15秒,”。
原注释第十二条:
“俾斯麦号战列舰远比预期的更加危险”——应作“俾斯麦号战列舰所承受的破坏远比预期的更多”。
原注释第十五条:
“降低针对敌舰露天炮台…”——应作“降低针对敌舰炮塔座圈(barbette)…”
全章校释完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