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5-5-13 14:44 编辑
所有校正及释疑的版权归本人及战列舰论坛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及进行商业利用。
中航出版诺曼•弗里德曼氏现代海军火控发展史《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全译本,图文并茂,注解详实,似为坊间独步的中文现代海军火控(射控)业余专书。甘为此冷僻区块下大功夫和本钱,译者群与出版社都值得我等无畏舰爱好者赞赏鼓励。
译本厚达16开630页,由于是阐述技术发展,不能也不必讲究修辞,忠于原著才是在下所关切的。浏览半月下来,译本大致能达其义。唯限于火控专业;尤其是和火控相关的专业外语,译校者均有未迨之处。由于前几章早期技术发展部份内容较为艰涩,相信手上有书的同好也和我一样,有不求甚解也匆匆瞥过就赶去看实战应用部份。越是如此,译文和原文的出入越容易被战史论坛传播,所以我也希望趁早把我的心得与同好分享。下面就是我对照阅读后发现的问题,段落将分别以译本和原书的页码标出,除非必要,恕不另贴出原文。
开篇先说说书名翻译——《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副名直译是:《无畏舰时代的战列舰火炮和炮术》,没有战术字样,虽然技术与战术是体用两面,但本书对战术实在没有着墨。如果同好有兴趣搜集各国海军文献,一定会发现,最早解密的是造舰和兵工,然后是战报,再来是火控,至于战术准则,尤其是大小舰队操演实施细则,几乎难窥堂奥。当敌我双方在从造舰到火控,乃至于舰队都到达旗鼓相当的规模时,最后决战的机密就在于战术和战略了。弗里德曼虽然是战略专家,不过他的确没在本书里谈到多少战术的东西,即使是标题为1904-1914的战术这一章也仍然偏重技术运用。
以下为完成的章节汇总: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五章 — 惊讶的一战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七章 — 二战英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八章 — 德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章 — 二战美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一章— 日本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二章— 法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三章— 意大利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四章— 俄/苏
下面校释第十三章—意大利海军
校:译本556(260)页(括弧内为原书页码,以下同):“从某种程度…同步,”——原文并没有这种评论。
校:译本557(261)页:
1.“…分布在直径91米的范围内。”——原文是(short…long),使用译者对应的翻译词,应作“…集中(centered)在过低和过顶91米的射失范围内。”
2.“此测距仪所包含的三部测距仪装置分别涂装着白、红和绿色”——应作“此测距仪所包含的三部测距仪在标绘装置上分别以白、红和绿色显示”
校:译本558(261)页图说:
1.“…火炮都安装在通用炮架上,”——应作“…火炮都安装在共用炮鞍上,”
2.“其安装的炮架也采用分别配置的方式。”——应作“其火炮间距已拉大,且安装在独立炮鞍上。”
校:译本559(261-262)页:
1.“…及各种修正。”——之后漏译“通过个别的机械计算尺和圆规,这些设备可求取射击线所在的垂直面和水平面上发生的角度变异,并予以加总修正。”
2.“…小舱室,”—— 之后漏译“内有一名操作员,”
3.“唯一的例外可能是火炮动力的修正。”——译者把“powder 发射药”看成“power动力”了,应作“唯一的例外可能是火炮发射药的修正。”
4.“当然,意舰上的火控系统…也能很好的运行。”——这一段粉饰之词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560(262)页:
1.“这与美国类似系统运行时区别较明显。”——应作“这与美国斯佩里的步进(step-by-step)系统的区别很大。”
2.“此棱镜组的旋转速度亦可调整。”——这句被省略、漏译。应作“此棱镜组的动作由5组换向器接点(commutator contact)感应,当棱镜组转动时也致动火炮上5组相同的换向器接点。火炮旋回动作也用同样方式传输。”
3.“整个指挥仪的运行与英国海军…”—— “英国” 应作“美国”。
4.“对于火炮的瞄准…并在横摇的两个终端实施射击。”——原意被译者衍生过多,应按原文简单的译作“因此他们即使对最重的火炮也想实施连续瞄准法。在高海象下则采取随动于船体横摇,在两个终端射击。”
校:译本560(262)页图说:
1.“其下部…”——之前漏译“(见图中的十字臂,那是用来移动外部表盘的敌舰标志)。”
2.“丛而使目标…”——应作“以便从最大化的表盘上量取最好的精度。”
校:译本561(262)页:
1.“当时美国海军…进行了试验。”——之后漏译“但并不满意,而同时间美国人也对另一种同步(synchros)系统感到兴趣。“
2.“一战后意海军开发的”——这几个字为原文所无。
3.“这三名军官分别是迪•菲奥上校、安德鲁•亚塞诺上校以及卡罗•伯尔格米尼上校。“——应作“这三名军官分别是迪•菲奥中校(Capitano di Fregata)、安吉罗•亚齐诺少校(Capitano di Corvetta)以及卡罗•伯尔格米尼少校。“
校:译本562(263)页:
1.“…30年代意大利海军“地区海军”…” ——应作“…30年代意大利王国海军(Regio Marina)…”,Regio是王国的意思,从当时意大利的君主立宪王国政体。
2.“此系统由意国内OLAP生产。”——应作“此系统由意国热那亚Sestri Ponente区的圣乔治和米兰的OLAP两家公司生产。”
3.“…以不同显示标注的距离点)”——应作“…以不同颜色标注的距离点)”。
校:译本562(263)页图说:
1.“…数门火炮也都安装在整体通用炮架上,”——应作“…数门火炮都安装在共用炮鞍上,且火炮靠得很近,”
2.——最后漏译“与之前的重巡一样,其联装火炮安装在共用炮鞍上。”
校:译本564(264)页图说:
1.“此指挥仪由4人操作,”——应作“除测距以外,另需4名成员操作此指挥仪,”
2.“此战舰的副炮控制战位在B座主炮上,”——应作“此战舰主炮的次要火控战位(secondary control position)在B炮塔上,”
释:主炮次要火控(secondary control)相对于主炮的主要火控 (primary control)装置(即前桅楼上的主指挥仪等设备),是作为主要火控通道失能后的应急设备,装在B或X等位置较高的背负式炮塔上是20年代的流行,30年代又转而改装在前或后舰桥上。由于副炮的目标性质和方位距离等通常很不同于主炮目标,故不太可能装在主炮塔上随主炮移动。
3.“…指挥仪上部有两个凹槽…将各自潜望镜伸出…”——“凹槽”应作“观察窗缝”,“ 潜望镜” 应作“瞄准望远镜”。
释:原文此处是slots凹槽,但后一句是slits狭缝,考证照片中指挥仪正面和其防护意义,应作slits狭缝、窗缝,就和装甲司令塔的避弹观察窗缝是一个意思。由于窗缝是水平对外,所以不会是供潜望镜向上伸出使用。
4.“在建造普格列斯将军号时,意海军造舰部门的主管…”——应作“在此舰建造时,意海军造舰部门的主管普格列斯将军…”
5.“最终,奥古斯塔公爵级战舰的舰桥上较突击手出的建筑仅余其上部的指挥仪,而舰桥整体则支撑着指挥仪的渐缩式圆柱样式。”——应作“最终,奥古斯塔公爵级战舰的舰桥向上提升到紧接指挥仪之下,整个一圈的将支持着指挥仪的圆锥形司令塔包围起来。”
校:译本565(264)页:
1.“(据推测可能是弹道系统)”——“系统”应作“系数(coefficient)”。
2.“意舰为了在混乱的射击过程中观测到弹着溅落,”——应作“意舰为了观测不规弹的弹着溅落,”
释:译者不熟悉炮术专业英语,把“wild shot不规弹”误为“混乱的射击”。“不规弹”是指失去准头偏离正常散布范围的落弹,通常是由于参数装定错误、火炮弹药失效和机械故障等原因所导致的。在齐射状况下出现大幅偏离多数弹群落点的不规弹时,在实战时是不会列入该轮齐射的修正考虑的。
3.“在观测时也会操纵舰体稍稍机动略微偏离(约4~5度)” ——应作“在观测时也会操作误差计略微偏离(约4~5度)”
释:上一条是不懂炮术,这一条是合并缺乏船舰知识。弹着溅落的发生是几秒钟的事,操纵大型舰体机动岂是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转舵4~5度的?
校:译本566(265)页图说:
1.“…舰体中部的三座主炮塔被移至舰体前后两侧,”——应作“…舰体中部的三联装主炮塔被整个移除,”
2.“…突出的圆柱形物体…”——应作“…突出圆柱体上的大帽子…”。
3.“炮术/搜索雷达” ——应作“对海炮术雷达(surface-gunnery radar)”。
4.“此舰上舰桥前部未配备火控/观测设施,具有良好的开放的视野(宜于防空和观测)”——应作“此舰显著的由窗户包覆的双层舰桥必要时可以打开以提供开放的外部视野,”
校:译本568-9(266-7)页:“在桅顶设有马达、陀螺仪组…”——原文没有“陀螺仪组”。
1.“此外,在对目标实施观测时…舰炮控制机构也与之同步,”——原文没有“同步“的意思,应作“目标的观测数据要先去除舰体摇摆的因素,转换成在一理论的稳定平面上的数据之后才加入计算。同样,以此一稳定平面为基准解算后的数据,也先要加上舰体摇摆的因素后才转换成火炮发射的姿态。
释:舰艇在风浪中不停的全方位摇摆,对于动辄几百上千吨的中大型舰炮组,使用机械快速稳定整个炮座在动力和结构上是不切实际的。这里所谓的稳定火炮射击线的方式,不是通过硬件搬动火炮底盘成水平姿态,而是通过软件修改原本的理论射击线,在火炮底盘处于非稳定姿态下发射和原本近乎一致的弹道。没有证据显示意大利人曾经开发出大于90毫米口径的多轴自稳炮座。又本人对本条的改译也酌量增加了一些解说文字,但基本上是要表达本条的核心,即“稳定平面(stable plane)”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在原译本里是没有表达出来的。
2.“炮术军官也位于此控制塔内较高的战位上”——“炮术军官则位于分离的较高的战位上”。
3.“意海军除了非常外行地将榴弹炮搬到战舰上以便发射照明弹之外,”——原文没有“非常外行地“这个词,而且在舰炮缺乏高射角低初速的火控和弹药的情况下,使用榴弹炮发射照明弹也不失可行。
4.“即便所采取的…夜战能力原胜自己。“——应作”当意大利人在1937年底,利用一艘商用货轮伪挂葡萄牙旗作掩护,侦测英国舰队演习的通讯往来,才意识到英国人对夜战感到兴趣。“
5.“但实际上…”——之后漏译“该舰甚至在火控台上镶了一块铭牌表彰此战功。”
6.“(可能也有因鱼雷而遭击沉的意舰)。”——应作“(意舰也有可能先遭炮击受损再遭鱼雷击沉的)。”
校:译本570-575(309-310)页:
原注释第三条:——之后漏译“此文认为战后的火控台应为法制的勒普里厄系统。”
原注释第五条:
1.“当时任美国海军检查员”—— 应作“当时任美国海军兵工主任(Naval Inspector of Ordnance)”。
2.“(是前者的12倍)”—— 应作“相当于(1/12度)”。
原注释第六条: “…完成改造了一艘岸防舰只上的主炮塔。”—— 应作“…有能力直接驱动一处海岸防御炮台的瞄准具甚至是火炮。”,本句之后漏译“然而意大利人自己却没有完成此一功能。”
原注释第八条:——本条最后漏译“1924-5年美国海军所测试的版本中,每一具主马达都配置一具小型伺服马达,自动跟随发送器马达的转速和设定扭力从无到有的电刷位置,当发送器马达停止时立即停止电刷作用,主马达以此方式接受伺服马达控制启动及后续旋转。接收器安装在一门5英寸火炮的底座上,1924年8月初次试验时由于齿轮比不对,导致火炮动作得比指挥仪要快。这个问题虽然改正了,但次年3月试验部门提交的报告指出,整个系统过于复杂笨重,很难被接受。系统的传送也不够平顺,火炮俯仰在手轮开始和停止旋转时都有1/10~1/5秒的延迟,然后又要追赶落后的行程,最后停止时又会突然一震。系统出力只够火炮在完美平衡时平顺俯仰,时间差更使得炮座瞄准镜无法盯住目标。由于提供吉拉德里系统给美国,意大利人也要求美国人提供有关复合横摇和引信的信息,对此兵工署(BuOrd)只批准了解密的资讯。
原注释第十三条:“对弹道系统…)”——“系统”应作“系数(coefficient)”。
原注释第十七条:漏译“该报告也包含对Libeccio驱逐舰的指挥仪控制塔的叙述,令该名武官印象最深刻的是该控制塔是防毒气攻击的。”
原注释第十八条:漏译“该控制塔还装有一具倾角仪(inclinometer)“
原注释第十九条:漏译“英国人认为其稳定装置在整体系统设计上只是一套抵消单纯的几何误差(未指明)的东西。”
原注释第廿条:“2部3米基线测距仪”——之后漏译“其中一具应为弹着观测镜。还有能随动的瞄准具。”
原注释第廿一条:
1.“…加大弹丸发射初速的方法,”——应作“…加大弹丸发射初速同时将散布减至最低的方法,”
2.“很多意海军的驱逐舰和巡洋舰由于基座安装的问题,导致额外的散布问题。”——应作“很多意海军的驱逐舰和巡洋舰由于共鞍火炮炮口过于靠近,导致额外的散布问题。”
3.“多联装主炮塔内的主炮一开始采用一体化滑动炮闩,后来改成独立式炮闩,”——应作“多联装主炮塔内的主炮一开始采用一体化炮鞍,后来改成独立式炮鞍,”。
原注释第廿四条:漏译“本注释所对应的从阶梯射击关联到校射法危机是我(原作者)的看法,使用阶梯射击反映出误差计校射法(scartometry)的失败,同时也意含着美国海军的一轮修正次轮命中(step-up once and hit)甚至是测距仪火控法的失败。
原注释第廿五条:“(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计算在内)——这几句括弧内的评论是译者自己加上去的。
(全章校释完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