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4-5-12 22:49 编辑
NPG 3-47 美国穿甲弹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原始文件的版权性质为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
本文翻译自美国海军的官方报告。
由于原始文件内容较多,故本贴中不会全部翻译,有意者可自行查阅帖后附带的原件。
黑色字体部分为原文内容的节译,红色字体部分为我添加的注释。
引言
对于穿甲弹而言,被帽硬度和弹体头部硬度与其破坏表面硬化装甲的能力息息相关。高硬度的被帽首先会在装甲表面造成破坏,而在被帽破碎之后,后续的弹体则能够在被帽所创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装甲的破坏。然而硬度并不是衡量炮弹性能的唯一指标,高硬度的弹头固然能够达到破坏装甲的目的,然而弹体的韧性也同样重要,强韧的材料有助于吸收穿甲时产生的冲击力,以降低弹体发生碎裂的可能。通过炮弹的硬度分布图,可以很好的了解硬化区域的硬度变化线。
我们在海军验收场,测试过被帽硬度超过600BHN的穿甲弹,并且基于这项测试,我国的炮弹制造商们对6英寸和8英寸穿甲弹进行了改进,为其配备了硬度达到680BHN的的被帽。相比之下,我国老款的6英寸和8英寸穿甲弹的被帽硬度是550BHN。与老款炮弹相比,新款炮弹对抗表面硬化装甲的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
海军验收场多年来一直建议,在穿甲弹和半穿甲弹上,采用更大硬度的弹头和硬化范围更深的弹体。我们认为被帽的硬度应该是越大越好,而弹体的硬度则应控制在能够提供最大的抗扭曲强度的范围内。
注释:本文中所说的弹体,都是指穿甲体本身,即去掉了风帽、被帽、装药、引信、弹底栓等部分后的那个钢制本体。
炮弹设计
各型穿甲弹的结构图:
以下四款炮弹中,14英寸穿甲弹是老舰使用的炮弹,其弹重系数属于标准弹的范畴;而其他几款炮弹则都是新舰使用的炮弹,其弹重系数都属于超重弹的范畴。

各型穿甲弹的设计指标:
炮弹型号 | 炮弹直径 | 炮弹长度 | 炮弹重量 | 弹体长度 | 弹体重量 | 被帽长度 | 被帽重量 | 被帽重量系数 | 风帽长度 | 风帽重量系数 | 装填系数 | 8英寸Mark 21 Mod 5型穿甲弹 | 8英寸 | 36英寸 | 335磅 | 23.2英寸 | 245磅 | 5.1英寸 | 58磅 | 17.3% | 9.9英寸 | 1.3% | 1.5% | 12英寸Mark 18 Mod 1型穿甲弹 | 12英寸 | 54英寸 | 1140磅 | 37.7英寸 | 925磅 | 5.5英寸 | 124磅 | 10.9% | 15.1英寸 | 1.2% | 1.5% | 14英寸Mark 16 Mod 8型穿甲弹 | 14英寸 | 56英寸 | 1500磅 | 36.5英寸 | 1203磅 | 6.0英寸 | 153磅 | 10.2% | 23.7英寸 | 2.3% | 1.5% | 16英寸Mark 8 Mod 6型穿甲弹 | 16英寸 | 72英寸 | 2700磅 | 49.8英寸 | 2191磅 | 6.8英寸 | 312磅 | 11.6% | 19.65英寸 | 1.2% | 1.5% |
8英寸穿甲弹的被帽重量,要高于其他几款炮弹。14英寸穿甲弹的弹体长度为4倍经,而其他几款炮弹的弹体长度均为4.5倍经。14英寸穿甲弹的风帽安装位置较为靠后,因此其风帽的长度和重量都要大于其他几款炮弹。
注释:根据Ordnance Pamphlet 2215,8英寸Mark 21 Mod 5、12英寸Mark 18 Mod 1、以及14英寸Mark 16 Mod 8分别是各自系列中的最终型号的穿甲弹,而16英寸Mark 8 Mod 6则不是,该系列的最终型号是16英寸Mark 8 Mod 8,后者的被帽重量更大、硬度更高、形状也更钝。
化学成分
各型穿甲弹的化学成分:
弹体部分 | 碳 | 硅 | 硫 | 磷 | 锰 | 镍 | 铬 | 钼 | 铜 | 8英寸Mark 21 Mod 5型穿甲弹 | 0.64% | 0.43% | 0.018% | 0.018% | 0.38% | 3.38% | 2.22% | 0.08% | 0.09% | 12英寸Mark 18 Mod 1型穿甲弹 | 0.59% | 0.37% | 0.015% | 0.023% | 0.38% | 3.20% | 2.16% | 0.08% | 0.10% | 14英寸Mark 16 Mod 8型穿甲弹 | 0.58% | 0.43% | 0.015% | 0.022% | 0.41% | 3.00% | 2.22% | 0.06% | 0.11% | 16英寸Mark 8 Mod 6型穿甲弹 | 0.60% | 0.26% | 0.017% | 0.025% | 0.34% | 3.33% | 2.30% | 0.09% | 0.10% |
被帽部分 | 碳 | 硅 | 硫 | 磷 | 锰 | 镍 | 铬 | 钼 | 铜 | 8英寸Mark 21 Mod 5型穿甲弹 | 0.81% | 0.27% | 0.022% | 0.021% | 0.80% | 1.65% | 0.96% | 0.33% | 0.15% | 12英寸Mark 18 Mod 1型穿甲弹 | 0.60% | 0.31% | 0.014% | 0.023% | 0.39% | 3.15% | 2.23% | 0.08% | 0.09% | 14英寸Mark 16 Mod 8型穿甲弹 | 0.60% | 0.43% | 0.020% | 0.023% | 0.46% | 3.05% | 2.21% | 0.06% | 0.14% | 16英寸Mark 8 Mod 6型穿甲弹 | 0.60% | 0.39% | 0.018% | 0.031% | 0.35% | 3.60% | 2.49% | 0.06% | 0.10% |
8英寸Mark 21 Mod 5的被帽是用一种高碳镍铬钼合金钢制成的,其他3种炮弹的被帽以及所有4种炮弹的弹体都是用相同类型的镍铬合金钢制成的。
热处理工序
根据炮弹制造商的资料,8英寸Mark 21 Mod 5型穿甲弹的弹体部分,是采用渐减式硬化处理的。在完成钢材调制后,首先需将炮弹以头部朝下的姿态浸入1650℉的液态铅中,随后用水对其进行淬火,最后再在475℉下进行退火处理。该弹的被帽部分的硬化处理方式,与弹体部分是大同小异的,区别在于退火处理的温度是325℉。
16英寸Mark 8 Mod 6型穿甲弹的硬化处理方式,也是大同小异的,区别在于被帽的退火处理的温度是450℉。
验收场所保存的资料显示,12英寸和14英寸穿甲弹的硬化处理方式,与16英寸穿甲弹是基本相同的。
冲击测试
冲击测试,是以炮弹的弹底部分来进行测试的。
8英寸穿甲弹的冲击测试结果:
测试温度 | 100℃ | 50℃ | 0℃ | -50℃ | -78℃ | 冲击力(英尺磅) | 55 | 57 | 45 | 26 | 17 | 破损程度 | 纤维级 | 纤维级 | 纤维级 | 50%颗粒级 | 100%颗粒级 |
12英寸穿甲弹的冲击测试结果:
测试温度 | 100℃ | 50℃ | 0℃ | -50℃ | -78℃ | 冲击力(英尺磅) | 45 | 48 | 48 | 24 | 20 | 破损程度 | 纤维级 | 纤维级 | 纤维级 | 80%颗粒级 | 100%颗粒级 |
14英寸穿甲弹的冲击测试结果:
测试温度 | 100℃ | 50℃ | 0℃ | -50℃ | -78℃ | 冲击力(英尺磅) | 69 | 57 | 47 | 21 | 17 | 破损程度 | 纤维级 | 纤维级 | 10%颗粒级 | 100%颗粒级 | 100%颗粒级 |
16英寸穿甲弹的冲击测试结果:
测试温度 | 100℃ | 50℃ | 0℃ | -50℃ | -78℃ | 冲击力(英尺磅) | 65 | 58 | 56 | 39 | 20 | 破损程度 | 纤维级 | 纤维级 | 纤维级 | 40%颗粒级 | 100%颗粒级 |
这几款炮弹的冲击测试结果是大同小异的。
硬度测试
除8英寸Mark 21 Mod 5的被帽之外,其他3种炮弹的被帽以及所有4种炮弹的弹体的硬度分布数据都是大致相当的。
8英寸Mark 21 Mod 5的维式硬度(HV)分布情况:

8英寸Mark 21 Mod 5的布氏硬度(BHN)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这款炮弹的被帽最大硬度为683BHN,弹体最大硬度为555BHN。

12英寸Mark 18 Mod 1的布氏硬度(BHN)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这款炮弹的被帽最大硬度为578BHN,弹体最大硬度为578BHN。

14英寸Mark 16 Mod 8的布氏硬度(BHN)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这款炮弹的被帽最大硬度为578BHN,弹体最大硬度为578BHN。

16英寸Mark 8 Mod 6的布氏硬度(BHN)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这款炮弹的被帽最大硬度为555BHN,弹体最大硬度为555BHN。

讨论
现有的12英寸、14英寸、16英寸穿甲弹的被帽硬度都相对较低,只有550BHN左右。如引言中所说,在提升了8英寸穿甲弹的被帽硬度之后,这款炮弹的穿甲能力得到了强化。因此如果能增加12英寸、14英寸、16英寸穿甲弹的被帽硬度的话,可能会加强其穿甲能力。
更高的弹头和弹体硬度,对穿甲能力是有助益的。相比于在450℉进行退火处理的钢材,在350℉进行退火处理的钢材,不仅拥有更高的硬度,而且还拥有更高的抗拉强度。因此,如果我们将弹体的退火温度,从现有的450-475℉,下调至350℉,其弹道性能可能会得到提升。另外,在350℉进行退火处理的钢材,还会拥有更高的冲击强度。
绝大部分的海军炮弹,无论尺寸大小,其钢材化学成分都是相同的(碳含量0.6%,镍含量3.2%,铬含量2.2%)。单从硬化性能的角度看,若是采用更高的合金成分,或许能让大口径炮弹(12英寸、14英寸、16英寸)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原始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