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5211|回复: 15

战后英国14寸炮射击提尔皮茨装甲的测试报告

[复制链接]

上士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6-3-9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laret 于 2016-3-9 22:35 编辑

最近在网上找到一份英国战后对提尔皮茨装甲的测试报告,内容是用14寸炮射击提尔皮茨上拆下来的12.5寸装甲,测出穿透极限(Perforation limit)



炮弹为14寸 MK I B.N.T穿甲弹,生产商Messers. Hadfields,弹重1595磅。目标是提尔皮茨是12.5寸硬化装甲板,尺寸为4.5英尺x5.5英尺x12.5英寸,角度为30度。
图片里记录了4次射击结果
第一次着速(striking velocity)1512英尺/秒,炮弹穿透(perforate)装甲,装甲碎成4块。炮弹driving band脱落,adapter没有损坏。
第二次着速1396英尺/秒,炮弹穿透(perforate)装甲,装甲碎成一大块和两小块。炮弹driving band脱落,adapter没有损坏,没有可见裂痕。
第三次着速1296英尺/秒,炮弹在装甲上碎裂。
第四次着速1343英尺/秒,炮弹在装甲上碎裂。

结论
(1)在30度着角时,提尔皮茨的装甲面对14寸穿甲弹,穿透极限为1370英尺/秒。但根据之前15寸穿甲弹射击尺寸不同的提尔皮茨的装甲时的经验,当面对全尺寸装甲板时穿透极限可能会略小于这个数值。
(2)与英国装甲的比较
DNC没有进行过14寸穿甲弹对英国装甲的相关测试,所以采用军械局(Ordance board)的实验结果。
三次测试都是14寸穿甲弹以30度着角射击Messers. Beardmore的12寸硬化装甲
第一次着速1475英尺/秒,炮弹完整穿透装甲
第二次着速1439英尺/秒,炮弹侵入(penetrate)装甲然后碎裂
第三次着速1498英尺/秒,炮弹完整穿透装甲
在30度着角时,英国480磅(11.76寸)装甲面对14寸穿甲弹,穿透极限为1457英尺/秒。
测试结果证实了之前15寸穿甲弹射击提尔皮茨装甲的测试结论,英国装甲在这个厚度上肯定具有优势(definitely superior in this thickness)。


来源:http://www.panzer-war.com/

这个网站并不是专业海军资料网站,也没有说文件名称,所以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档案,请各位大佬鉴别。
本人英语和战舰相关水平有限,只翻译了一些重点部分,其他部分可以看原文,还有一些术语不熟悉所以保留了英文,希望坛友理解。
如果有错误请指正,欢迎大家讨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上士

九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aret 于 2016-3-9 21:17 编辑

另外有个问题,这份报告里英国14寸穿甲弹MK I B.N.T是什么型号,蛋重1595磅也比NW里的MK VII重5磅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发表于 2016-3-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直觉告诉我,这里应该有你所说的资料http://www.warships.com.cn/forum ... =5059&pid=99218
结论是这样的http://tieba.baidu.com/p/3018625965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6-3-10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6-3-10 00:21 编辑

翻译的不错,值得鼓励。这份资料我几年前就看过,但是不知道具体的档案名,因而无法在英国档案馆查到,有点可惜。

英国海军报告中的装甲测试相关内容,大厚度级别下基本都是用15英寸炮弹测试的,14英寸测试的比较少,不过倒是有一份英美两国14英寸炮弹打美国装甲板的对比测试,内容可以拿来比较。

英国14寸炮弹,30度入射角,打美国13.5寸均质装甲(实际厚度在13.19到13.25英寸),第一次测试在1665英尺/秒下达成穿透(Perforation),第二次测试在1624英尺/秒下未击穿,穿透极限估计在1650英尺/秒左右。

英国14寸炮弹,30度入射角,打美国13.5寸硬化装甲(实际厚度在13.66到13.75英寸),第一次测试在1593英尺/秒下达成穿透(Perforation),第二次测试在1540英尺/秒下未击穿,第三次测试在1566英尺/秒下达成穿透(Perforation),穿透极限估计在1550英尺/秒左右。

注释:美国人允许装甲板厚度有±2%的出入,名义上13.5寸的,实际上在13.23到13.77寸范围内都算ok。

如果把美国人的装甲板修正到12寸的厚度,估计均质装甲的穿透极限会在1475英尺/秒左右,而硬化装甲则会在1350英尺/秒左右。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6-3-10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甲弹对抗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我关注最多的问题,也算是比较有资料研读心得,但我也深知甲弹对抗的测试结果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1)大厚度的装甲板,是由动辄100余吨的钢锭加工而成的,品控是个很大的问题,其性能不是恒定的,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年代、同一个制造商的产品,也会有个体出入。

2)穿甲弹也同样存在个体出入,不敢保证说品控能做到每一发炮弹的性能都完全一致。

3)这样一来,拿性能无法保证完全一致的炮弹,去打性能同样无法完全保证一致的装甲,得到的结果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如果样本足够大(比如本国测试)那还好说,但如果像英美战后对德日两国装甲的测试这样的样本很小的情况下,不足以代表全体情况。

4)当时的各类穿甲公式也都无法解决炮弹和装甲板的性能一致性的问题,德马尔公式用K值这样一个量纲来模拟甲弹对抗结果,德国人的Gercke公式用了B值和C值两个量纲,美国人的经验式虽然没有量纲,但同样无法模拟出炮弹和装甲的性能。

由于存在这些局限性,最终我们能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很笼统的。

基本上来说:英国≥德国≥美国≈日本,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至于非要用数字量化,那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具体到每个测试样本,是可以量化比较的,但用区区数个样本来代表全局,则不太合适。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6-3-10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见到楼主回帖,但发比较有质量的主题帖,还是第一次见,奖励100分以示鼓励。

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像楼主一样积极发有价值的帖子。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6-3-10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Claret 发表于 2016-3-9 13:55
另外有个问题,这份报告里英国14寸穿甲弹MK I B.N.T是什么型号,蛋重1595磅也比NW里的MK VII重5磅 ...

我见过的所有测试报告中的14寸穿甲弹的型号都是Mark I BNT,B和NT都是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缩语。

风帽crh在2-4的,标A,例如15寸Mark XIII A(4crh弹);风帽crh在4-6的,标B,例如15寸Mark XVII B(6crh弹)。

NT=no tracer(曳光),T=tracer(有曳光)。

至于为什么是1595磅而不是1590磅,我也不清楚,但我见过的英国档案里标1595磅的不止这一个,说明不是笔误,或许这个值才是正确的。我期初怀疑是不是染色包的重量,但英国炮弹带染色包的都会标K,这个没标,说明应该是不带染色包的。

上士

九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6-3-10 00:37
经常见到楼主回帖,但发比较有质量的主题帖,还是第一次见,奖励100分以示鼓励。

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像楼 ...

感谢神教鼓励,以后会尽量为论坛多做贡献

上士

九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laret 于 2016-3-10 12:27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6-3-10 00:20
翻译的不错,值得鼓励。这份资料我几年前就看过,但是不知道具体的档案名,因而无法在英国档案馆查到,有点 ...

根据这些测试数据,当入射角是30度的时候,面对英国14寸穿甲弹,美国均质装甲抗弹效果比硬化装甲好啊
查了一下okun的文章http://www.warships.com.cn/navweaps/metalprpsept2009.htm
Also, Class "A" armor was retained on the sides and rear of the all turrets and on the cylindrical barbettes under the turrets, where the armor was somewhat thinner--but still thicker than in most non-US Navy World War II battleships--and was much more likely to be hit at a medium-to-high obliquity (30o and up) where the face could destroy even a high-quality projectile, though at over about 55o obliquity a ductile Class "B" armor plate would again be desirable because a ricocheting projectile might punch out a very dangerous, cork-like armor plug from a Class "A" plate, which rarely happens with good Class "B" armor, especially at high obliquity.
看okun的文章的意思是入射角30度以上时硬化装甲有优势,但55度以上均质装甲再次占优。但根据这组数据在30度时均值装甲还是有一定优势的。请教一下神教硬化装甲和均质装甲分别在什么角度区间更适用,okun说的硬化装甲在30-55度入射角效果更好这个说法准确吗?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6-3-10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Claret 发表于 2016-3-10 11:52
根据这些测试数据,当入射角是30度的时候,面对英国14寸穿甲弹,美国均质装甲抗弹效果比硬化装甲好啊
查了 ...

根据年代、国家、制造工艺的不同,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1920年前后的美国Class A,在15度到45度区间内优于Class B;然而二战时期,即便在30度角下Class A也不如Class B。

美国人的钢铁工业是非常优秀的,二战时期的Class B和STS的性能是冠绝全球的,Class A性能不行主要是点错了科技树,刻意追求大厚度硬化层,试图靠其嗑碎炮弹,结果反而得不偿失了。

上士

九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6-3-10 12:36
根据年代、国家、制造工艺的不同,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1920年前后的美国Class A,在15度到45度区 ...

原来是制造工艺的问题,以前对这方面了解不多,以后还要多学习,感谢神教解答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6-3-13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6-3-10 12:36
根据年代、国家、制造工艺的不同,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1920年前后的美国Class A,在15度到45度区 ...

老美钱多,疯狂挥霍镍钢,STS拿去当结构材料真是丧心病狂
不过老美的classA和汉斯的2战KC在面对英国炮弹时的弹道极限倒是很接近,都不如均质装甲表现好
而且英国佬测蝗国的均质装甲,也说表现比自己的硬化装甲都不差,能不能推测英国炮弹更适合打硬化装甲,不擅长打均质装甲?

列兵

七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6-3-14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6-3-10 00:20
翻译的不错,值得鼓励。这份资料我几年前就看过,但是不知道具体的档案名,因而无法在英国档案馆查到,有点 ...

这份文档有可能是这个http://discovery.nationalarchives.gov.uk/details/r/C2677419
Ordnance Board Proceedings编号Q4857,时间也对得上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6-3-15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6-3-15 00:23 编辑

或许被你说对了

我看了下,这些proceeding真的好多,似乎有数百份

列兵

七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6-3-16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6-3-15 00:22
或许被你说对了

我看了下,这些proceeding真的好多,似乎有数百份

装订了得有几百卷,总数光数字编号系列的Proceeding就有不到50000份,还有大量有含义不明的字母标记独立序列比如Q,U之类。

按照那张纸上的推测Q系列可能是总结性讨论性的Proceeding,纯数字编号的可能是记载了OB的一些原始记录的。这份Q4857就是总结了14寸弹对12寸德国装甲的测试报告(33040,在SUPP6/445)和14寸弹对12寸英国装甲的测试报告(21262/21608/31718,SUPP6/410,SUPP6/411和SUPP6/440)的结论。里面还提到了Q4666中的结论,Q4666应该也是一份类似的总结了15寸弹对12寸英德装甲测试结果的Proceeding。

另外一张Q4857的Appendix应该就是33040的内容或者至少是脱水版主要内容,按照内容看这个测试应该是OB组织的,不知道ADM系列文档里面有没有提到那些测试是Admiralty进行的还是用了OB提供的数据,如果是两边分别搞的应该还能互相参照下。看那个编号这个应该是OB组织的的第150次海军AP弹试验,前面的试验报告应该也都会在Proceeding里面,不过想看大概就得跑一趟档案馆了,虽然有对应的Index(SUPP6/506和SUPP6/507)不过估计怎么也得有几百页了。

这里面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SUPP6/910就是一份Armour Piercing Projectile Committee(应该就是里面缩写成A. P. P. Committee的真身)报告,不过不知道这里面的内容是关于陆军的还是海军的。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6-3-16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aquariussierra 发表于 2016-3-16 15:49
装订了得有几百卷,总数光数字编号系列的Proceeding就有不到50000份,还有大量有含义不明的字母标记独立 ...

看来你对National Archive也颇有心得,可以交流下

SUPP 6/910我购买了,有159页,是一份理论性的研究报告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08:03 , Processed in 0.0227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