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4-23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5-1-9 14:06 编辑
日德兰纪念系列 - 甲弹对抗篇 - 第一章 - 装甲与炮弹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主要参考资料:
英国海军官方档案
德国海军官方档案
The Battle of Jutland, 作者John Brooks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作者John Campbell
一、舰用装甲的发展历程


1853年时,在锡诺普海战中,俄军海军用火炮摧毁了一队土耳其军舰。翌年,英国军舰在进攻克里米亚时,也在俄国要塞炮火面前受损严重。这些事件充分证明,有必要使用铁板对军舰的舷侧施以保护。
1854年时,英国试验性地制造了2英寸以上厚度的铁板。他们发现,4.5英寸厚的锻铁板,足以抵挡10英寸口径的通常弹。随后,他们在用于黑海地区的浮动炮台上,设置了此等厚度的装甲。英国海军的第一艘铁甲舰——勇士号,同样也设置了此等厚度的装甲。
及至美国内战时期,南北双方于1862年时,打响了汉普顿锚地海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战斗)。梅里马克号(即邦联铁甲舰弗吉尼亚号)在此战中的表现,最终向世人证明了铁甲的意义。
最初,英国的轧板设备最多只能处理4.5英寸厚的锻铁板。后来,军方开始提出对更大厚度装甲板的需求,因而制造厂商也投入了研发资源,进而制造出了更大厚度的铁板。
此后,英国钢铁业界又推出了钢面铁甲,而外国同行则推出了钢甲。在这两者之间,英国海军选择了钢面铁甲。
所谓的钢面铁甲,实际上是在锻铁板上,叠加一块厚度约为前者一半的钢板——钢板的作用是充当坚硬的表面,而锻铁板的作用则是充当坚韧的后背。
随着钢铁制造技术的发展,钢甲的抗弹性能,已经能够与最优秀的钢面铁甲相媲美了,因而英国最终于1889年时弃用了钢面铁甲,并在百夫长级和声望号上采用了钢甲。
钢甲的抗弹性能,足以抵御英国海军当时所装备的铸铁穿甲弹的攻击。然而随着性能更强的锻钢穿甲弹的出现,业界开始尝试对钢甲的表面进行硬化处理。1893年时,哈维硬化法出现了。在这种处理手法下,钢甲的正面会接受渗碳处理,具体来说,就是在钢甲表面不小于1英寸深度的范围内,碳含量会得到提升,且钢甲表面的含碳量最高。完成渗碳后,需对钢板进行加热,紧接着再对钢板表面进行喷水,从而让其快速冷却。通过这种处理手法,能够制造出具备坚硬表面和坚韧后背的钢板——换句话说,这种处理手法,相当于综合了钢面铁甲与钢甲的各自优点。在英国军舰中,最早采用哈维硬化装甲的,是威严级。
在哈维硬化处理法出现后不久,位于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公司,对哈维硬化装甲的处理手法进行了调整,并改进了合金成分,进而显著优化了此类装甲的抗弹性能。克虏伯硬化法的核心特征,在于其最终的热处理工序——此种手法下,在对钢板进行喷水冷却时,钢板正面的温度,是要显著高于钢板背面的温度的。
克虏伯公司既制造渗碳装甲,也制造非渗碳装甲,前者被称为KC,后者则被称为KNC,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KNC的制造环节中没有渗碳硬化工序。KNC主要用于3英寸或以下厚度的装甲。
在英国军舰中,最早采用克虏伯装甲的,是克诺珀斯级。后续制造的装甲军舰,也广泛运用了此类装甲。
在英国装甲制造商手中,克虏伯装甲的核心特征一直得到了延续,但具体制造流程则得到了改良优化。新式英国主力舰上所装备的,正是这种得到改良优化后的装甲。
根据英国方面在战后获得的情报来看,自从克虏伯公司发明了克虏伯渗碳硬化装甲后,他们就基本没有再改进过制造流程了。
此外,英国海军从德国巴登号战列舰和纽伦堡号轻巡洋舰上拆卸了部分装甲,并对其进行了射击测试,其结果表明,这些德国装甲的抗弹性能,要逊于英国装甲。
二、舰用炮弹的发展历程
讲完装甲的发展历程,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炮弹的发展历程。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时,英国海军中最常见的炮弹,主要有以下四类:
穿甲弹(Armour Piercing,缩写AP):这是一种弹壁较厚,依靠动能来击穿装甲的炮弹,完成穿甲后有机会对船体内部的重要设施造成破坏。
半穿甲弹(Common Pointed,缩写CP,直译是尖头通常弹):这是一种介于穿甲弹和通常弹之间的炮弹,其穿甲能力逊于穿甲弹,但具备更大的装药量。
通常弹(Common):这是一种弹壁较薄,内部装填有大量炸药的炮弹,主要依靠弹片和爆炸冲击波来起到杀伤效果,对于无防护或轻防护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
榴霰弹(Shrapnel):这种炮弹的内部,装填有少量炸药和大量弹丸,对暴露在外的人员具有很好的杀伤效果。
英国海军的常见炮弹种类
下图中,展示了世纪之交时的英国海军所配备的穿甲弹、半穿甲弹、通常弹、以及榴霰弹。

舰用炮弹的技术升级
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时,舰炮的炮弹经历了三项重大的技术升级,分别是弹体材质、被帽、以及高爆炸药。
弹体材质
早期的炮弹,通常采用铸铁材质的弹体。例如1870-80年代常见的帕利瑟(Palliser)穿甲弹,就是铸铁材质的。后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炮弹开始改为采用锻钢或铸钢材质的弹体。
对于穿甲弹、半穿甲弹来说,由于钢制弹体的结构强度要高于铸铁弹体,因此能够使其获得更高的穿甲能力。而对于通常弹、榴霰弹来说,由于钢制弹体能够更好地承受膛压,因此其弹壁可以比铸铁弹体做的更薄,从而让通常弹内可以填充更多的炸药,让榴霰弹内可以填充更多的弹丸,进而提升这些炮弹的杀伤效果。
因此,无论是对穿甲弹或半穿甲弹,还是通常弹或榴霰弹来说,钢制弹体都是比铸铁弹体更好的选择。由于这个缘故,钢制炮弹逐步取代了铸铁炮弹。但由于铸铁炮弹的价格要比钢制炮弹便宜不少,因此这个取代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被帽的出现
当渗碳硬化装甲出现后,装甲的抗弹性能大大超出了炮弹的穿甲性能。渗碳硬化装甲的最大特点,是依靠高硬度的装甲表面来嗑碎弹体,为了化解这个不利因素,便有人想出在弹尖上安装起缓冲作用的被帽,来避免炮弹被装甲嗑碎。被帽的出现,使得炮弹对抗表面硬化装甲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配有被帽的英国海军炮弹
英国海军使用穿甲弹和半穿甲弹来对抗装甲目标,因此将穿甲弹和半穿甲弹升级成了被帽穿甲弹(Armour Piercing with Cap,缩写APC)和被帽半穿甲弹(Common Pointed with Cap,缩写CPC)。

高爆炸药替代黑火药
在19世纪末之前,所有的爆炸类炮弹,填充的都是黑火药。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内,各种高爆炸药逐渐实用化,并逐步替代了黑火药,成为了炮弹装药中的主流。
20世纪初时,最为常见的高爆炸药是苦味酸,几乎所有国家都使用这种炸药来填充炮弹。其中,英国海军使用的苦味酸,叫做Lyddite(立德炸药)。与黑火药相比,苦味酸的爆炸效果要猛烈的多。
另一方面,德国海军尽管也曾使用过苦味酸,但后来改为使用TNT作为炮弹装药。TNT的爆炸威力要比苦味酸略低,但在安全性上则要明显优于苦味酸。至一战时期,德国海军的炮弹已普遍使用TNT,而英国海军仍旧在混用立德炸药与黑火药,仅有少量炮弹使用TNT。
装填高爆炸药的英国海军炮弹
英国海军最初仅将立德炸药用于填充通常弹,这种炮弹最初叫做立德炸药通常弹(Common Lyddite),后来改名为高爆弹(High Explosive,缩写HE)。至1910年代后,英国海军的穿甲弹也逐渐开始使用立德炸药,但半穿甲弹仍然保持使用黑火药。

三、一战时期的英国海军炮弹
在一战时期,英国海军的大口径火炮,主要配备三类炮弹:穿甲弹、半穿甲弹、高爆弹;此外,为了对抗敌方的鱼雷舰艇,还会配备少量的榴霰弹。
当时的英国穿甲弹和半穿甲弹的技术渊源,大多都可以追溯到杰里科担任军械局头头及第三海务大臣的时期(1905-1910年)。在这个时期,Firth与Hadfield这两家公司在炮弹制造领域上取得了不俗的进展:Hadfield公司于1905年时推出了“Heclon”被帽穿甲弹,稍后又于1907年时推出了“Eron”被帽半穿甲弹,这两种炮弹非常成功,有效提升了炮弹的穿甲性能。而Firth公司则推出了标志性的空尖被帽(Hollow Cap),这同样是一种非常成功的设计,并被包括Hadfield公司在内的多家厂商采用,甚至连英国以外的厂商,有些也仿效了这种被帽设计。在各类文献资料中,这种被帽通常被称为Firth式空尖被帽,或Firth-Hadfield式空尖被帽。
然而,由于英国海军在采购炮弹时,并不会对供应商的具体设计和制造方法进行过多干预,而只是要求成品炮弹在外形轮廓等方面能够符合海军的要求,并能通过验收测试即可,因此实际制造出来的炮弹,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例如:有些制造商会选择用铸造成型的钢锭来加工成炮弹,另一些制造商则会选择用锻造方式来制造炮弹;有些炮弹使用了空尖被帽,另一些炮弹则依旧在使用实心被帽。
此外,由于英国海军的大口径火炮型号较多,因此配套的炮弹型号也较为繁杂,光大类就有12英寸、13.5英寸轻弹(俄里翁级和狮级)、13.5英寸重弹(乔治五世级、铁公爵级、玛丽王后号、虎号)、15英寸这四种,具体型号则更多,并且还有多家不同的供应商,因此在细节设计上可谓是五花八门。
英国12英寸穿甲弹和半穿甲弹的结构图:

英国13.5英寸穿甲弹和半穿甲弹(轻弹)的结构图:

英国13.5英寸穿甲弹和半穿甲弹(重弹)的结构图:

英国15英寸穿甲弹和半穿甲弹的结构图:

通过上面的四张图纸,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口径的穿甲弹之间,结构都是相似的;而不同口径的半穿甲弹之间,结构上差距也不大。但这些炮弹所采用的被帽,却是有好几种不同的形制,例如12英寸穿甲弹,因其设计年代较久的关系,还在使用较为老式的实心被帽,而其他几种炮弹尽管都配备了空尖结构的被帽,但在具体细节上也有一定出入。
细究之下还能发现,不同口径的同类炮弹,在装填系数上会略有差异:穿甲弹方面,12英寸的装填系数为3.05%,13.5英寸轻弹为3.16%,13.5英寸重弹为3.17%,15英寸为3.15%;半穿甲弹方面,12英寸的装填系数为9.41%,13.5英寸轻弹为9.39%,13.5英寸重弹为8.38%,15英寸为6.74%。
除此之外,有些炮弹尽管口径相同,但由于型号不同,因此配备的被帽就有所区别,例如12英寸炮弹中,2crh弹与4crh弹的被帽就有所不同;而13.5英寸炮弹中,轻弹与重弹的被帽也有所不同。
12英寸穿甲弹的被帽
上方那枚是2crh炮弹所配的被帽,下方那枚是4crh炮弹所配的被帽。

13.5英寸穿甲弹的被帽
上方那枚是轻弹所配的被帽,下方那枚是重弹所配的被帽。

更为复杂的是,即便是同口径同型号的炮弹,各个生产商为其配备的被帽也是各有不同;甚至还有同一家生产商在不同批次的炮弹中使用不同设计的被帽的情况存在。
以下这五种被帽设计,虽然全都是空尖结构的,也全都是配备在15" Mark I A型穿甲弹上的,但在细节设计上还是各有不同。
Hadfield生产的15英寸穿甲弹用的被帽

EOC(Elswick Ordnance Company,Armstrong旗下的子公司)生产的15英寸穿甲弹用的被帽

Vickers生产的15英寸穿甲弹用的被帽

Firth生产的15英寸穿甲弹用的被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立独行,偏偏就不使用Firth-Hadfield式空尖被帽的厂商存在。
Cammell生产的15英寸半穿甲弹用的被帽
例如这种Cammell生产的15英寸半穿甲弹,就没用配备空尖被帽,而是采用了实心被帽的设计。

这些五花八门的不同设计,显然不利于维持炮弹性能的一致性,然而也正是因为允许各个厂家拿出自己的设计,因此也促进了厂家之间的竞争,进而推动了炮弹技术的发展。总体来说,还是有利有弊吧。
穿甲能力
根据John Brooks书中的表格(The Battle of Jutland, P.79),当时的英国大口径火炮的穿甲能力如下(左起第二、三列是半穿甲弹的验收标准,第四、五列是穿甲弹的验收标准,第六、七列是穿甲弹的穿深曲线中的数据):

12英寸/45倍径火炮,能在8,570码(0度入射角)或7,300码(30度入射角)距离上击穿12英寸装甲;
12英寸/50倍径火炮,能在10,200码(0度入射角)或8,400码(30度入射角)距离上击穿12英寸装甲;
13.5英寸/1,250磅轻弹,能在14,000码(0度入射角)或9,300码(30度入射角)距离上击穿12英寸装甲;
13.5英寸/1,400磅重弹,能在16,400码(0度入射角)或11,400码(30度入射角)距离上击穿12英寸装甲。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仅仅是纸面上的数据,对于其实战穿甲表现,我们会在后续篇章中做详细介绍。
弹药使用建议

根据日德兰海战时的【大舰队战斗命令】,在对抗装甲军舰时,一般来说,13.5英寸及以上口径的火炮,应使用穿甲弹或半穿甲弹,而12英寸及以下口径的火炮应使用半穿甲弹或高爆弹。在夜战环境下对抗装甲军舰时,高爆弹是最好的选择。在夜战环境下使用高爆弹的目的,是为了对暴露在外的人员造成杀伤,并对缺乏装甲保护的火炮、火控设备、探照灯进行毁伤。
弹药的实际携带情况和使用情况
根据John Campbell的说法(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P.345):
APC, CPC and HE were carried in most ships, but the 15in ships had no HE. About 60% of the outfit was APC for 13.5in and 15in guns, and rather less for 12in.
大部分的主力舰,都同时携带有穿甲弹、半穿甲弹、高爆弹这三类炮弹,但15英寸军舰没有高爆弹。13.5英寸和15英寸军舰所携带的大口径弹药中,有大约60%都是穿甲弹,但12英寸军舰的穿甲弹携带量则要少一些。
根据火控炮术篇 - 第十二章 - 实战案例中的数据:
1、在福克兰海战时,英国海军总共发射了1,174发大口径炮弹(均为12英寸),其中285发穿甲弹,602发半穿甲弹,287发高爆弹。
2、在多格尔沙洲海战时,英国海军总共发射了1,154发大口径炮弹(13.5英寸和12英寸),其中708发穿甲弹,172发半穿甲弹,270发高爆弹,4发榴霰弹。
3、在日德兰海战时,英国海军总共发射了大约4,480发大口径炮弹(15英寸、13.5英寸、12英寸、外加少量14英寸),其中1,689发穿甲弹,837发半穿甲弹,567发高爆弹,1,345发不明。
四、一战时期的德国海军炮弹
在一战时期,德国海军的大口径火炮,主要配备两类炮弹:穿甲弹(Panzersprenggranate,缩写Psgr.)和半穿甲弹(Sprenggranate mit Bodenzünder,缩写Spgr. Bdz,直译是弹底引信高爆弹)。
德国穿甲弹的结构设计,其实与英国穿甲弹有许多相同之处——其老式穿甲弹,配备的都是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被帽(英国老式穿甲弹配备的也是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被帽);而新式穿甲弹,则都配备了Firth-Hadfield式的空尖被帽(与英国新式穿甲弹相同)。
而德国半穿甲弹,尽管并未配备被帽,但其弹壁厚度明显超过了英国半穿甲弹,因此在弹体结构强度上显然会具备较大的优势。
德国穿甲弹的结构图:
左侧为30.5cm L/3.4型穿甲弹,右侧为28cm L/3.2型穿甲弹。

左侧为28cm L/2.6型穿甲弹,右侧为24cm L/2.6型穿甲弹。

左侧为21cm L/2.9型穿甲弹,右侧为17cm L/3型穿甲弹。

德国半穿甲弹的结构图:
左侧为30.5cm L/3.8型半穿甲弹,右侧为28cm L/3.6型半穿甲弹。

左侧为24cm L/2.8型半穿甲弹,右侧为21cm L/3.1型半穿甲弹。

穿甲能力
根据德国海军的官方档案,当时的德国大口径火炮的穿深曲线如下:

纵坐标为穿深,横坐标为距离,黑色曲线为德国老式炮弹,绿色曲线为德国新式炮弹,而橙色曲线则为英国炮弹(可以无视)。
28cm火炮(想必是28cm SK L/50),能在12,000米(0度入射角)距离上击穿285mm装甲;
30.5cm火炮(30.5cm SK L/50),能在12,000米(0度入射角)距离上击穿345mm装甲。
根据德国海军的另一份官方档案,当时的德国大口径火炮的穿甲能力如下:

28cm SK L/45型火炮,可以在6,100米(30度入射角)距离上击穿11英寸装甲;
28cm SK L/50型火炮,可以在10,800米(30度入射角)距离上击穿8英寸装甲;
30.5cm SK L/50型火炮,可以在7,300米(30度入射角)距离上击穿12英寸装甲,或在11,700米(30度入射角)距离上击穿9英寸装甲。
与同时代的英国炮弹的情况不同,德国炮弹的纸面穿甲能力,与其实际穿甲能力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于其实战穿甲表现,我们会在后续篇章中做详细介绍。
弹药的实际携带情况和使用情况
根据John Campbell的说法(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P.345):
SAP was not carried in 11in dreadnoughts and battlecruisers, while for 12in guns about 70% of the outfit was APC.
德国海军的28cm军舰,没有携带大口径的半穿甲弹;而30.5cm军舰所携带的大口径弹药中,有大约70%是穿甲弹(其余是半穿甲弹)。
根据火控炮术篇 - 第十二章 - 实战案例中的数据:
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总共发射了大约3,597发大口径炮弹,其中3,160发为穿甲弹,437发为半穿甲弹。
五、英国炮弹的性能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双方的新锐主力舰之间的交战,主要是福克兰海战、多格尔沙洲海战、以及日德兰海战这三场。在福克兰海战中,英国海军取得了全面胜利。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英国海军也取得了战术性的胜利。由于胜利可以掩盖问题,因此英国人当时并未发现,自家装备的炮弹存在性能不佳的问题。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在兵力和战术态势上都占据了较大优势,然而他们并没有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果,海战的结果反倒是英国方面的损失更大,而德国方面的损失却较小。
面对这样的结果,英国举国上下都深感失望,而英国海军中的部分军官,则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来解释这个不理想的结果,其中就包括对英国炮弹性能的质疑。
此外,由于德国海军明明在实力上居于劣势(主力舰数量少于英国,且其主炮口径也小于英国),但却击沉了六艘英国主力舰(三艘战列巡洋舰和三艘装甲巡洋舰),因此英国海军中有部分军官开始怀疑,德国炮弹的性能,要比英国炮弹更优秀。除此之外,现代网络上还流传有一些关于德国炮弹的流言,例如:“德国炮弹之所以表现好,是因为德国人配备了硬被帽”。
事实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德国炮弹真的比英国炮弹更优秀吗?真的配备有硬被帽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英国海军的调查报告
在日德兰海战之后,英国人对他们得到的德国炮弹进行了研究。
英德两国炮弹的结构对比图:
从左至右,分别为英国12英寸穿甲弹、德国30.5cm穿甲弹、英国12英寸高爆弹、德国30.5cm半穿甲弹、以及英国12英寸半穿甲弹。

由于英国12英寸穿甲弹的设计时间较早,因此采用的是实心被帽,而英国12英寸半穿甲弹与德国30.5cm穿甲弹则都配备了Firth-Hadfield式的空尖被帽,至于德国30.5cm半穿甲弹则并没配备被帽,但其弹壁厚度明显要超国英国半穿甲弹。总的来说,两国穿甲弹的结构设计是比较接近的,但半穿甲弹的结构设计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英德两国炮弹的数据对比:
国别 | 炮弹口径/类型 | 弹径 | 弹重 | 弹重系数 | 装药量 | 装填系数 | 英制单位(in) | 公制单位(mm) | 英制单位(lb) | 公制单位(kg) | 英美算法(lb/in³) | 德国算法(kg/dm³) | 英制单位(lb) | 公制单位(kg) | 百分比(%) | 英国 | 12英寸穿甲弹 | 12 | 304.8 | 859.4 | 389.8 | 0.5 | 13.8 | 26.4 | 12 | 3.08 | 12英寸半穿甲弹 | 12 | 304.8 | 850 | 385.6 | 0.49 | 13.6 | 80 | 36.3 | 9.41 | 12英寸高爆弹 | 12 | 304.8 | 850 | 385.6 | 0.49 | 13.6 | 106.5 | 38.3 | 12.53 | 德国 | 30.5cm穿甲弹 | 12.01 | 305 | 894 | 405.5 | 0.52 | 14.3 | 30 | 13.6 | 3.36 | 30.5cm半穿甲弹 | 12.01 | 305 | 894.8 | 405.9 | 0.52 | 14.3 | 59.5 | 27 | 6.65 |
在各项衡量指标上,两国的穿甲弹也同样不存在很大的差异:弹重系数都是0.5左右,装填系数则都是3%左右;但半穿甲弹则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英国半穿甲弹的装填系数,明显高于德国半穿甲弹。
英德两国炮弹的材质对比及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对比:

英国人发现,德国炮弹的合金成分与英国炮弹类似,特别是与皇家兵工厂(Royal Laboratory,缩写R.L.)所生产的9.2英寸穿甲弹所用的合金成分相当类似。并且,根据测试结果来看,双方炮弹的机械性能也在伯仲之间。
国别/指标 | 屈服强度(吨/平方英寸) | 抗拉强度(吨/平方英寸) | 伸长率(百分比) | 抗压强度(吨/平方英寸) | 冲击功测试 | 德国 | 53 | 60 | 21.5 | 51.5 | 145 | 英国 | 53 | 63 | 19.3 | 57 | 162 |
此外,英国报告中也指出,德国炮弹上配备的就是“Firth-Hadfield”被帽,根据英国人得到的情报,德国人是在1912年时为其穿甲弹换装这种被帽的。

真正的差异
既然如此,两国炮弹真正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德国炮弹对英国军舰造成了可观的伤害,而德国军舰明明已经被英国炮弹轰击得遍体伤痕,却依然能顽强的驶回母港呢?
根据John Campbell的说法(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P.345 & P.349):
Armour piercing shell was usually made in both navies from a steel containing about 0.7% Carbon, 3% Nickel and 2.5% Chromium. The shell heads were hardened, a mild steel cap was used, and the bursting charge amounted to c3% of the total weight in most instances. German shells were not hardened to the same extent as British ones, which proved to be too brittle, and a bursting charge of TNT desensitized by the addition of beeswax was used with delay action fuze,. British shells had a lyddite (picric acid) bursting charge and did not have a delay action fuze.
双方的穿甲弹,通常都是由碳含量0.7%、镍含量3%、铬含量2.5%的合金钢制成的。这些炮弹的弹尖部分做过硬化处理,配有一个软被帽,装填系数通常在3%左右。相比于德国炮弹,英国炮弹存在硬度过高,容易碎裂的问题。另外,德国炮弹装填的是添加了蜂蜡的钝化TNT炸药,并配备有延迟引信;而英国炮弹装填的是苦味酸炸药,并且也没有配备延迟引信。
CPC shell had a hardened point with a mild steel cap, and the bursting charge which consisted of a mixture of pebble and fine grain black powder, amounted to about 6.75- 9.5% of the total weight, being least in the 15in. German SAP had a TNT burster of about 6.5%.
英国半穿甲弹也有硬化弹尖和软被帽,装填的是黑火药,装填系数在6.75-9.5%之间,其中15英寸的最低。德国半穿甲弹装填的是TNT,装填系数在6.5%左右。
British HE a lyddite, or in some a TNT, burster which generally amounted to about 13 or 14% of the total weight...The amount of HE fired by 12in gun ships is noteworthy as this type of shell was of little use against heavily armoured German vessels.
英国高爆弹的装填系数通常在13-14%,其装填的通常是苦味酸,但也有些装填的是TNT。英国海军的12英寸军舰,发射了大量的高爆弹,但对于具备厚重装甲防护的德国军舰,这种炮弹并不能造成有效的杀伤。
总的来说,就是英国穿甲弹的弹体、装药、引信都有问题,且英国海军的12英寸军舰还错误地选择了使用高爆弹。以上内容,仅仅是对这个问题的简单介绍,具体的细节,我将在后续的第二章 - Projectile Committee与第三章 - Shell Committee中,用英国官方报告中的内容来进行详细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