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8979|回复: 16

日德兰纪念系列 - 甲弹对抗篇 - 第四章 - 英国主力舰的防...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7-5-1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3-3-5 21:58 编辑

前言

1916年5月31日下午,英国海军的大舰队与德国海军的公海舰队,在北海东部、靠近丹麦及挪威的区域相遇,随即爆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海战。双方交战的区域,从陆上来说临近日德兰半岛,而从海上来说临近丹麦与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因此分别被参战双方称之为日德兰海战(英方叫法)和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德方叫法)。这场海战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同时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以战列舰为主力的海战。

关于这场海战的前因后果,各国学者们早就发表了无数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其中既有研究战略战术的,也有研究技术细节的。在我看来,从无畏舰诞生到日德兰海战的这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海军的技术装备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而日德兰海战的胜败结果,主要也是由于技术因素上的差异导致的;并且,当时的许多战术决策,也都是围绕着当时的技术条件来展开的。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若想更好地理解日德兰海战,则非常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当时的各类技术知识。

然而比较可惜的是,在甲弹对抗这个领域内,一直以来流传着诸多的谣言,例如:“当时德国海军装备的是硬被帽穿甲弹”,“英国人后来研制的Greenboy穿甲弹是抄袭德国穿甲弹的”,等等。

有鉴于此,我整理、翻译、编写出了以下这些内容,并希望能就日德兰海战中的甲弹对抗情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后续事件,进行较为准确和完善的解读。



索引

第一章 - 装甲与炮弹

此章介绍了舰用装甲与炮弹的发展历程,并对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时装备的大口径炮弹做了具体解读。

第二章 - Projectile Committee

此章介绍的是Projectile Committee所提交的报告。这份报告中列举了大量实弹射击测试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对英国海军现有炮弹的性能做出了评价。

第三章 - Shell Committee

此章介绍的是Shell Committee所提交的报告。这份报告中详谈了新式穿甲弹(Greenboy)的研制过程、实际性能、生产、验收、装备进度等相关信息。

第四章 - 英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这些军舰在包括日德兰海战在内的数次海战中所遭受的损伤情况。

第五章 - 德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

此章介绍的是德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这些军舰在包括日德兰海战在内的数次海战中所遭受的损伤情况。

第六章 - 双方轻型舰艇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

此章介绍的是英德双方轻型舰艇的防护设计,及这些军舰在包括日德兰海战在内的数次海战中所遭受的损伤情况。

第七章 - 甲弹对抗及防护设计话题的总结

此章以英国海军的战后报告为基础,介绍了他们在甲弹对抗话题上累积的经验,并阐述了他们在防护设计话题上的观点。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5-1-10 10:33 编辑

日德兰纪念系列 - 甲弹对抗篇 - 第四章 - 英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主要参考资料:

英国海军官方档案

British Battleships 1889-1904,作者R. A. Burt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作者R. A. Burt

The British Battleship 1906-1946,作者Norman Friedman

British Battlecruisers 1905-1920,作者John Roberts

Warrior to Dreadnough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860-1905,作者D. K. Brown

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作者D. K. Brown

British Battleships: Warrior, 1860 to Vanguard, 1950. A History of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Armament,作者Oscar Parkes

British & German Battlecruisers - Their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s,作者Michele Cosentino & Ruggero Stanglini

Jutland 1916: The Archaeology of a Naval Battlefield,作者Innes McCartney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作者John Campbell

ジュットランド海戦における造船関係事項の研究,作者藤本喜久雄



第一章 - 装甲与炮弹中,我们对铁甲舰和战列舰时代的装甲和炮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同时又对一战时期英德两国海军的大口径炮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第二章 - Projectile Committee第三章 - Shell Committee中,我们则对英国海军的穿甲弹问题及其改进情况做出了介绍。

在本章中,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解读日德兰海战时的甲弹对抗情况。

一、英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损失了三艘战列巡洋舰(不倦号、玛丽王后号、无敌号)和三艘装甲巡洋舰(防御号、黑王子号、勇士号),这些军舰的损失原因是什么呢?除此之外,英国前卫舰队中的狮号、长公主号、虎号、巴勒姆号、厌战号、以及马来亚号的受损情况也较为严重。幸存下来的军舰,其受损程度又如何呢?是否受到过致命的打击?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英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做一番介绍。

战列舰防护设计的发展历程

自1860年代起,铁甲舰逐渐替代了木质战列舰,成为了各国海军中最为重要的舰种。在后续的20余年间,铁甲舰的设计得到了持续发展,并于1880年代时,逐渐被改称为战列舰。

无论是铁甲舰还是战列舰,都配备有非常厚重的装甲。在军舰上,布置在舰体两侧区域的装甲,叫做舷侧装甲带;布置在舰体内部舱壁上的装甲,叫做装甲舱壁(又可细分为装甲横舱壁和装甲纵舱壁);而布置在甲板上的装甲,则叫做防护甲板或装甲甲板。

早期的铁甲舰,主要是依靠舷侧装甲带和装甲舱壁来保护舰体的,至于防护甲板则并不重要,有些甚至没有防护甲板。

至1870年代时,由于火炮的口径越来越大,穿甲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只有最为厚重的装甲,才能抵挡其威胁了。又由于装甲的重量与其厚度呈正比,因此在装甲厚度增加,但总重量受限的情况下,舷侧装甲带的覆盖范围就势必会有所降低——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困境,英国人发明了一种新的装甲布局——在舰体核心舱室的周围,依然采用了由舷侧装甲带、装甲舱壁、以及防护甲板构成的装甲盒;而在舰体非核心区域,则采用了一种单纯依靠防护甲板来保护舰体的设计手法。在后一种手法下,防护甲板被布置在水线附近或水线以下的区域,有了这层装甲后,即便水线上方的区域被炮弹打穿,只要炮弹或其弹片未能击穿这道甲板,那么进水程度就会局限在防护甲板以上的区域。这道甲板可以是水平的,但更普遍的是中央部分较高,两侧部分较低的设计。这种设计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够节省装甲重量。

至1880年代后期时,新一代的武器弹药,又迫使舰船设计师们对防护设计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一方面,英国人推出了速射炮,此类武器尽管口径较小,穿甲能力有限,但却能投射大量的弹药;另一方面,法国人推出了装填有高爆炸药的炮弹,并发现这种炮弹对舰体无防护区域能够造成严重的破坏效果。

速射炮与高爆弹的组合,迫使海军设计师们不得不考虑扩大舷侧装甲带的防护范围,因此在那个年代的军舰上,除了位于核心区域的水线附近的主装甲带之外,还会有一些厚度较小的次等装甲带——这种根据防护重要性的不同,而布置或厚或薄的装甲的设计模式,被称之为全面防护。

也是在这一时期,法国人发明了一种将防护甲板的外沿与舷侧装甲带的下沿相连,使两者重叠在入射炮弹的弹道轨迹上,从而让它们共同参与舰体防护的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手法很快就得到了各国海军的广泛认可,成为了最为常见的防护设计模式。

进入1890年代后,又出现了一种由舷侧装甲带与双层防护甲板构成的防护体系,其中上层防护甲板与舷侧装甲带的上沿相连,而下层防护甲板与舷侧装甲带的下沿相连。通过这种设计,军舰抵挡吊射炮弹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1889-1903年间的英国一等战列舰的防护设计

下图中,展示了1889-1903年间的各型英国一等战列舰的横剖面,清晰的展示了她们的防护设计。从左到右,分别是:君权级、威严级、克诺珀斯级、可畏级、堡垒级、邓肯级、以及爱德华七世级。

这些军舰,都是在怀特(William Henry White)担任英国海军造舰局长期间设计的。其中,诞生于1889年的君权级,被后世公认为现代战列舰的起点,不过在防护设计上,该级采用的还是较为老式的、防护甲板与舷侧装甲带的上沿相连的设计。而此后建造的威严级,则采用了防护甲板的外沿与舷侧装甲带的下沿相连的新式防护设计。与此同时,随着哈维硬化装甲和克虏伯硬化装甲的相继出现(威严级使用哈维硬化装甲,自克诺珀斯级起则都使用克虏伯硬化装甲),设计师得以在不降低抗弹性能的同时,降低主装甲带的厚度,并将节约下来的重量,用在于加强次要装甲带(上部装甲带、炮廓装甲带、舰艏装甲带、舰艉装甲带等)的厚度或覆盖范围。



英国战列舰的防护设计变迁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派出的战列舰,全都属于无畏舰(对于无畏舰革命的话题,详见军舰建造篇 - 第三章 - 费舍尔与无畏舰革命),但由于英国无畏舰的防护设计,与前无畏舰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将从20世纪初建造的爱德华七世级开始,逐级介绍英国战列舰的防护设计变迁情况。

爱德华七世级

爱德华七世级,是威廉·怀特(William Henry White)担任英国海军造舰局长期间设计的最后一型战列舰。该舰的火力配置相当复杂,在舰艏与舰艉布置有12英寸炮塔,在舰体舯部的四角处布置有9.2英寸炮塔,在舰体舯部的炮廓内则布置有6英寸副炮。

在装甲防护方面,爱德华七世的主要特征如下:

1)主装甲带厚度为9英寸,上部装甲带的厚度为8英寸,舰艏装甲带的厚度为6英寸,舰艉装甲带的厚度为4英寸。

2)防护甲板采用双层设计,在舰体核心区域,上层的厚度为1英寸,下层的厚度为1英寸(水平段)/2英寸(倾斜段)。

3)舰艏与舰艉区域均设置有装甲横舱壁,其厚度为7-8英寸。

4)12英寸主炮的炮塔和炮座装甲的最厚处均达到12英寸。

5)9.2英寸中间口径火炮,其炮塔最厚处为9英寸,炮座装甲最厚处则为4英寸。

6)6英寸副炮,则得到了炮廓装甲带的保护,其厚度为7英寸。

7)司令塔的装甲最厚处为12英寸。

爱德华七世级的装甲布局图



纳尔逊勋爵级

纳尔逊勋爵级,是爱德华七世的后继舰,也是菲利普·瓦茨(Philip Watts)接任造舰局长后设计的第一型战列舰。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取消了6英寸副炮,并增设了更多的9.2英寸中间口径火炮。

在装甲防护方面,纳尔逊勋爵级也有较大提升,其主要特征如下:

1)主装甲带厚度为12英寸,上部装甲带的厚度为8英寸,舰艏装甲带的厚度为4-6英寸,舰艉装甲带的厚度为4英寸。

2)防护甲板采用双层设计,在舰体核心区域,上层的厚度为1.5英寸,下层的厚度为1英寸(水平段)/2英寸(倾斜段)。

3)舰艏与舰艉区域均设置有装甲横舱壁,其厚度为8英寸。

4)12英寸主炮的炮塔最厚处为13.5英寸,炮座装甲最厚处则为12英寸。

5)9.2英寸中间口径火炮,其炮塔最厚处为8英寸,炮座装甲最厚处则为6英寸,此外这些炮座还得到了8英寸厚度的上部装甲带的保护。

6)司令塔的装甲最厚处为12英寸。

纳尔逊勋爵级的装甲布局图



无畏号

无畏号的设计,具有两方面的革命性特征,其一是全重炮的设计理念,其二是搭载了蒸汽轮机,从而具备了高航速的特征,体现了费舍尔勋爵对于火力和机动性的追求。

但在装甲防护方面,无畏号并没有多少革新之处,整体上还是延续了先前的战列舰的设计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1)主装甲带厚度为11英寸(下段部分削薄至7英寸),舰艏装甲带的厚度为6英寸,舰艉装甲带的厚度为4英寸,上部装甲带的厚度则为8英寸。

2)防护甲板采用单层设计,舰体核心区域的厚度为1.75英寸(水平段)/2.75英寸(倾斜段)。

3)舰艏区域不设置装甲横舱壁,舰艉区域则设置有装甲横舱壁,其厚度为8英寸。

4)主炮塔、炮座、以及司令塔的装甲,最厚处均达到11英寸。

5)弹药库的周围设置有防雷装甲。

与纳尔逊勋爵级相比,无畏号的上部装甲带高度有所缩减,各区域的装甲厚度大多略有降低,但新增了弹药库防雷装甲。总的来看,防护方面的改动并不大。

无畏号的装甲布局图



柏勒洛丰级

作为无畏号的后继舰型,柏勒洛丰级的防护设计相比前者有所调整,主要变化点在于:

1)主装甲带有所调整,其厚度为10英寸(下段部分削薄至8英寸);上部装甲带的厚度维持不变,依旧是8英寸。

2)舰艏与舰艉区域的防护水准得到了强化,舰艏装甲带的厚度变为6-7英寸,舰艉装甲带的厚度也提升至5英寸。

3)舰体核心区域的防护甲板,厚度调整为1.75英寸(倾斜段和水平段厚度一致)。

3)炮座装甲,最厚处降低至9英寸(舰艏与舰艉炮塔)或10英寸(舯部炮塔),但炮塔和司令塔的装甲,最厚处仍有11英寸。

4)在动力舱段两侧,也设置了防雷装甲。

相比无畏号,柏勒洛丰级在防护设计上所取得的最显著的进步,毫无疑问就是动力舱段的防雷装甲了。不过相比后世常见的防雷纵舱壁,柏勒洛丰的布局还是有些不同的,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其各个舱段上的防雷装甲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纵舱壁,而是弹药库段与动力舱段各自为政的设计。

柏勒洛丰级的装甲布局图



圣文森特级

在柏勒洛丰级之后,英国海军又建造了圣文森特级战列舰,该级在防护设计上做出了以下调整:

1)舰艏装甲带的设计做出了较大调整,在临近舰艏炮塔的区域,装甲厚度仍旧维持了7英寸的水平,但在更靠近舰艏的区域则大幅削薄至2英寸。

2)舰艉装甲带同样也遭到大幅削弱,厚度降低至2英寸。

3)舰艏区域增设了两道装甲横舱壁,其厚度分别为4英寸和5英寸。

圣文森特级的装甲布局图



尼普顿号

尼普顿号的防护设计,主要是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调整:

1)防护甲板采用双层设计,在舰体核心区域,上下两层的厚度分别为1.5英寸和1.75英寸。

2)烟囱底部周围设置了轻型装甲,厚度为1.75英寸。此类装甲,在后续的英国战列舰上得到了延续。

尼普顿号的装甲布局图



巨像级

巨像级的防护设计,重点突出了对核心区域的防护要求,而非核心区域的防护水准则有所削减,其主要变化点在于:

1)主装甲带的厚度提升至11英寸(下段部分削薄至8英寸),炮座装甲的厚度提升至10英寸(舷侧炮座的外侧部分为11英寸),超过了之前的柏勒洛丰级、圣文森特级、以及尼普顿号。

2)此前的英国主力舰,水线装甲带都是覆盖舰体全长的,即舰艏装甲带一直延伸到舰艏,舰艉装甲带一直延伸到舰艉;然而巨像级的设计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其水线装甲带并未完整覆盖水线,而是在舰艏和舰艉处各留下了一段无防护区。

3)舰艏和舰艉区域均设置了两道装甲横舱壁,其厚度在2-8英寸之间。

4)取消了动力舱段的防雷装甲,仅保留了弹药库段的防雷装甲。

巨像级的装甲布局图



俄里翁级

随着英德两国之间的造舰竞争愈演愈烈,英国海军建造了搭载13.5英寸火炮的俄里翁级战列舰。由于她们的战力显著超出了先前的无畏舰,因此也被称作为超无畏舰。

俄里翁级的防护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主装甲带的厚度为12英寸。

2)上部装甲带分为两段,下段部分厚度为9英寸;上段部分厚度为8英寸。

3)舰艏装甲带的厚度为4-6英寸,舰艉装甲带的厚度为2.5英寸。

4)防护甲板采用双层设计,在舰体核心区域,上下两层的厚度分别为1.5英寸和1英寸。

5)舰艏和舰艉区域均设置了两道装甲横舱壁,其厚度在2.5-10英寸之间。

6)主炮塔、炮座、司令塔装甲,最厚处分别达到11英寸、10英寸、11英寸。

总的来说,俄里翁级的舷侧防护得到了显著增强,但其炮塔、炮座、以及司令塔的防护却并未得到提升,且防雷装甲也依旧只覆盖了弹药库段,而没有覆盖动力舱段。

俄里翁级的装甲布局图



乔治五世级

在俄里翁级之后,英国人又建造了乔治五世级超无畏舰。后者大致沿袭了俄里翁级的设计模式,但有一些细节调整。在防护设计上,乔治五世级的调整之处在于:

1)轮机舱段增设了1英寸厚的防雷装甲,但锅炉舱段仍旧没有装甲保护。

2)前部副炮群处设置了3-3.5英寸厚度的防弹片装甲。

乔治五世级的装甲布局图



铁公爵级

相比于乔治五世级,铁公爵级在防护设计方面的主要差异在于:

1)由于副炮口径从4英寸提升到了6英寸,因此为了保护6英寸副炮,在上甲板至艏楼甲板之间增设了炮廓装甲带,厚度为6英寸。

2)舰艉装甲带的厚度,从2.5英寸提升到了4-6英寸。

3)舰艏和舰艉区域的装甲横舱壁,厚度调整为4-6英寸之间。

铁公爵级的装甲布局图图



伊丽莎白女王级

在铁公爵级之后,英国海军又建造了搭载15英寸主炮、配备全燃油锅炉的快速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后者在防护设计上的主要区别在于:

1)由于主炮口径升级至15英寸,因此防护水平必须有相应的提升,于是主装甲带的厚度加强到了13英寸,然而由于装甲重量的限制,上部装甲带的厚度却遭到了削减,降低至6英寸。并且,与超无畏舰的12英寸主装-9英寸上装-8英寸上装的三段式布置不同,伊丽莎白女王级采用了渐变厚度的主装与6英寸厚度的上装相结合的布局。主装甲带上真正达到13英寸厚度的只有水线附近的区域,其下段是从13英寸逐步削减至8英寸的,而上段则是从13英寸逐步削减至6英寸的。

2)随着主炮口径的升级,主炮塔装甲最厚处达到了13英寸,然而炮座装甲最厚处仍只有10英寸。

3)防雷装甲的厚度,从铁公爵级的1-1.5英寸,提升至2英寸,并且从舰艏弹药库之前一直延续到了舰艉弹药库之后,完整覆盖了弹药库、锅炉舱、轮机舱等重要区域。并且,伊丽莎白女王级的防雷装甲是由一个整体、连贯的防雷纵舱壁构成的,而不是像之前的柏勒洛丰级等那样,弹药库段和动力舱段各自为政的设计。

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装甲布局图



复仇级

在完成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设计后,瓦茨(Philip Watts)离开了造舰局,其职位由戴恩科特(Eustace Henry William Tennyson d'Eyncourt)接替。在后者的指示下,英国人设计出了复仇级(又名君权级)战列舰。

单从装甲厚度上来看,两者的防护水准并无多大差别,其主装甲带厚度、上部装甲带、炮廓装甲带、主炮塔、炮座、司令塔等各区域的装甲厚度,都是基本相同的。

然而在具体的装甲布局上,复仇级与伊丽莎白女王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两者的舷侧装甲带布局,是有所不同的。双方的主装甲带,尽管都覆盖了从下甲板到主甲板的区域,但伊丽莎白女王级的主装甲带,其上段削薄至6英寸,下段削薄至8英寸,只有中间一段区域是13英寸厚度,而复仇级的主装甲带则是实打实的13英寸厚度。

2)两者的防护甲板布局,同样有所不同。伊丽莎白女王级的防护甲板水平段位于中甲板,而复仇级的防护甲板水平段则位于主甲板,但两者的倾斜段都与主装甲带下沿相连,这意味着前者的防护甲板倾斜度较大,而后者的倾斜度较小。前者的优点在于抗弹性能更好,而后者的优点则在于能更好的保护储备浮力,而不至于在吃水较深的情况下没入水线以下。

在防护设计上,戴恩科特所设计的复仇级战列舰,可谓是英国战列舰中最强、最完善的。尽管其对防护甲板的调整存在一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完整覆盖下甲板到主甲板区域的13英寸主装甲带,使得该舰的水线防护得到了极为显著的提升。

复仇级的装甲布局图



英国外贸战列舰的防护设计

在战争爆发之后,英国政府还通过收购或扣押的方式,获得了三艘原本为国外客户建造的战列舰,分别是阿金库尔号(原属于土耳其,开战后被英国扣押)、爱尔兰号(原属于土耳其,开战后被英国扣押)以及加拿大号(原属于智利,开战后被英国收购)。由于这些军舰也参与了日德兰海战,因此对于其防护设计,我们也有必要介绍一下。

阿金库尔号

阿金库尔号是一艘设计颇为独特的战列舰,与同期的英国战列舰相比,其形态明显更为修长一些。在火炮配置上,该舰搭载了14门12英寸主炮和20门6英寸副炮,不仅是有史以来建成服役的主炮数量最多的战列舰,并且其副炮火力也是颇为惊人的。但在防护设计方面,相比于同期的英国战列舰,该舰明显要更弱一些——例如,其主装甲带厚度只有9英寸,上部装甲带厚度则为6英寸。显然,该舰那异常夸张的火炮配置,占用了过多的舰体重量,因此只得在防护设计方面做出牺牲了。



爱尔兰号

爱尔兰号的整体设计,与俄里翁级较为类似,但形态更短更宽一些。在火炮配置上,该舰采用了13.5英寸主炮与6英寸副炮的搭配。在防护设计方面,该舰与同期的英国超无畏舰也是比较接近的,只是在细节上略有不同——例如,其炮座和副炮炮廓防护要比铁公爵号差一些,但却具备完整覆盖舰体核心区域的水下防护。在这三艘外贸舰中,爱尔兰号的防护水准是最好的。



加拿大号

加拿大号的整体布局,与铁公爵级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其体型明显更大,甚至要比伊丽莎白女王级还要更大一些。在火炮配置上,该舰采用了14英寸主炮与6英寸副炮的搭配。在防护设计方面,则要明显弱于同期的英国战列舰——例如,其主装甲带厚度只有9英寸,上部装甲带则是两段式设计,厚度分别只有7英寸和4.5英寸。在这三艘外贸舰中,加拿大号尽管具备最强的火力,但防护水准却是最弱的,甚至比阿金库尔号还要更弱(因为该舰的9英寸主装甲带仅有一层甲板高度,而阿金库尔号的则有两层甲板高度)。



英国无畏舰和超无畏舰的防护设计变迁

下图中,左上是无畏号,中上是柏勒洛丰级,右上是尼普顿号,左下是俄里翁级,中下是伊丽莎白女王级,右下是复仇级。



上图中的六型军舰,在防护设计的变迁上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其具体差异总结如下。

1)舷侧装甲带的防护范围变迁:

英国无畏舰的舷侧装甲带,仅覆盖了下甲板到主甲板的区域(两层甲板高度),总高度较小。例如:柏勒洛丰级的舷侧装甲带(主装甲带+上部装甲带)高度为13英尺8英寸(4.17米)。

而英国超无畏舰的舷侧装甲带,在高度有所提升,覆盖了下甲板到上甲板的区域(三层甲板高度),例如:俄里翁级的舷侧装甲带(主装甲带+上部装甲带)高度为20英尺6英寸(6.25米)。

另外,铁公爵级、伊丽莎白女王级、复仇级这三级超无畏舰,还额外增加了炮廓装甲带,因此在炮廓区域,其舷侧装甲带的高度,覆盖了从下甲板到艏楼甲板的区域(四层甲板高度);但在炮廓区域以外,则依旧与其他英国超无畏舰一样,覆盖了下甲板到上甲板的区域(三层甲板高度)。

2)水平装甲厚度及布局的变迁:

无畏号、柏勒洛丰级、圣文森特级,在舰体核心区域都只设置了一层防护甲板,均位于中甲板。而尼普顿号和巨像级则有两层防护甲板,分别位于中甲板和主甲板。这种双层防护甲板的设计,能更好地抵御炮弹爆炸产生的破片。

至超无畏舰时,双层防护甲板的设计得到了保留;其中,俄里翁级、乔治五世级、铁公爵级、以及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双层防护甲板分别位于中甲板和上甲板;而复仇级的双层防护甲板分别位于主甲板和上甲板。但这些甲板的厚度,相比尼普顿号和巨像级有所削减。

从无畏舰升级至超无畏舰时,之所以会出现舷侧装甲带覆盖范围扩大,而水平装甲厚度降低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爱丁堡号试验(详见第二章 - Projectile Committee)导致的。基于该实验的结果,英国人认为,与其将重量用在甲板装甲上,倒不如将其用在舷侧装甲上,这样能更好地阻挡敌方炮弹,于是就做出了上述的设计调整。

英国无畏舰和超无畏舰的防护设计缺陷

除了复仇级之外,英国无畏舰和超无畏舰,普遍存在皮带装甲带的问题,有些还存在主装甲带潜水的问题。

所谓的皮带装甲带,指的是主装甲带的高度较窄的问题。例如,英国无畏舰的主装甲带只覆盖了从下甲板到中甲板的区域;而13.5英寸超无畏舰的主装甲带也只是延伸到中甲板略往上一些的位置;至于伊丽莎白女王级,尽管其主装甲带覆盖了从下甲板到主甲板的区域,但由于其上下两端的厚度都有所削薄,因此其厚度最大的部分,在高度上依然有所不足。

另外,由于皮带装甲带的缘故,在排水量较大的情况下,部分英国无畏舰和超无畏舰会出现主装甲带大部分没入水中的情况,这种现象俗称主装甲带潜水。

上述的两种情况,显然属于防护设计上的缺陷。由于存在这些问题的军舰,都是在瓦茨担任造舰局长时设计的,因而也可以说,瓦茨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至于复仇级战列舰,则因为采用了整整两层甲板高度、且没有削薄的主装甲带,故而不存在皮带装甲带和主装甲带潜水的问题。



巡洋舰防护设计的两种不同流派

在当时的海军中,除战列舰之外,吨位最大的舰艇便是巡洋舰了。在1890年代时,有些防护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的吨位,就已经接近战列舰了;而到了1910年代时,有些战列巡洋舰的吨位,甚至超越了同时期的战列舰。这些军舰的防护设计,相比战列舰有何不同呢?

根据设计流派上的不同,有些巡洋舰采用水线装甲带来保护舰体,另一些则采用防护甲板来保护舰体——前者我们称之为装甲巡洋舰,后者则称之为防护巡洋舰。在1880年代时,由于当时只有钢面铁甲或钢甲,其抗弹性能较弱,而巡洋舰所能承担的装甲重量又较为有限,因此防护巡洋舰设计是更具有效费比和可行性的选择,成为了主流的防护构型,而装甲巡洋舰设计则较为罕见。至1890年代时,随着哈维硬化装甲和克虏伯硬化装甲的相继问世,装甲本身的抗弹性能大幅提升,仅需较小厚度的装甲便足以抵挡同级别军舰发射的炮弹,因此装甲巡洋舰设计逐渐流行了起来。在怀特(William Henry White)担任造舰局长期间,英国海军的一等巡洋舰,起初是采用防护巡洋舰构型的,但当克虏伯硬化装甲问世后,就切换至装甲巡洋舰构型了。

1890年代的英国一等装甲巡洋舰与一等防护巡洋舰的防护设计差异

下图中,展示了当时的英国装甲巡洋舰(左侧)与防护巡洋舰(右侧)的横剖面,清晰的展示了这两类军舰在防护设计上的差异——前者既有防护甲板又有舷侧装甲带,后者则仅有防护甲板。



英国装甲巡洋舰/战列巡洋舰的防护设计变迁

怀特离任后,接替其职务的瓦茨(Philip Watts)所设计的三级装甲巡洋舰:爱丁堡公爵级、勇士级、米诺陶级,后来都参与了日德兰海战。再接下来,英国海军又在装甲巡洋舰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火力更强的战列巡洋舰(对于从装甲巡洋舰到战列巡洋舰的演变,详见军舰建造篇 - 第三章 - 费舍尔与无畏舰革命)。

因此,我们将首先介绍英国海军的最后三级装甲巡洋舰的防护设计,随后再介绍英国战列巡洋舰的防护设计。

爱丁堡公爵级

爱丁堡公爵级,是一款各方面性能颇为优秀的装甲巡洋舰设计。该舰的整体布局与同时代的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有些类似,在舰艏、舰艉、以及舰体舯部的四角处布置有9.2英寸炮塔,并在舰体舯部的炮廓内布置有6英寸副炮。在防护方面,该级采用了全长水线装甲带的设计,其中,主装甲带和炮廓装甲带的厚度均为6英寸,而舰艏与舰艉装甲带的厚度较薄,分别为4英寸与3英寸。

爱丁堡公爵级的装甲布局图



勇士级

与爱丁堡公爵级相比,勇士级在火炮配置上做出了一些调整,取消了炮廓结构的6英寸副炮,并安装了炮塔结构的7.5英寸中间口径火炮。不过在防护设计上,两者是基本相同的——勇士级的主装甲带和上部装甲带(位置与爱丁堡公爵级上的炮廓装甲带相同)的厚度均为6英寸,舰艏和舰艉装甲带的厚度则分别为4英寸和3英寸。

勇士级的装甲布局图



米诺陶级

作为英国海军最后一级装甲巡洋舰,米诺陶级的整体布局与同时代的纳尔逊勋爵级战列舰有些类似。该舰的艏艉两端配备有9.2英寸主炮,舰体舯部区域则配备有7.5英寸中间口径火炮。由于这些火炮全都采用了炮塔结构,且全都具备带有装甲防护的供弹通道,因此在米诺陶级上,英国人取消了上部装甲带的设计。其余方面则仍旧沿用了先前的布局,即主装甲带厚度6英寸,舰艏和舰艉装甲带的厚度分别为4英寸和3英寸的设计。

米诺陶级的装甲布局图



无敌级

米诺陶级的后继舰,便是著名的无敌级战列巡洋舰了。作为最初的战列巡洋舰,该级具备全重炮的设计理念和和高航速的特征,体现了费舍尔勋爵对于火力和机动性的追求。

但在装甲防护方面,无敌级并没有多少革新之处,整体上还是延续了先前的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1)主装甲带的厚度为6英寸,在长度上完整覆盖了整个核心区域;其高度则为11英尺3英寸(3.43米),从下甲板延伸到主甲板。

2)舰艏装甲带的厚度为4英寸,一直延伸至舰艏,其高度与主装甲带相同;该舰没有舰艉装甲带。

3)主炮塔及炮座装甲,最厚处达到7英寸;司令塔装甲,最厚处达到10英寸。

4)防护甲板采用单层设计,在舰体核心区域内,防护甲板的厚度为1.5英寸(水平段)/2英寸(倾斜段)。

5)如同无畏号一样,主炮弹药库周围设置了延伸至舰底的防雷装甲。

与米诺陶级相比,无敌级取消了舰艉装甲带,并且由于火炮配置发生变化,因此在炮塔和炮座装甲上有所不同,此外还新增了弹药库防雷装甲。总的来看,防护方面的改动并不大。

无敌级的装甲布局图



不倦级

作为无敌级的后续舰型,不倦级的装甲防护水准,与前者是大致相同的,但在布局上存在一些区别:

1)无敌级的主装甲带完整覆盖了舰体核心区域,而不倦级的主装甲带长度较短,只覆盖了动力舱段,其艏艉弹药库段则分别是由舰艏和舰艉装甲带保护的。

2)无敌级的舰艏装甲带厚度为4英寸,不倦级则为2.5-4英寸;无敌级没有舰艉装甲带,不倦级的舰艉装甲带厚度为2.5-4英寸。

3)与同期的尼普顿号一样,不倦号的烟囱底部周围设置了轻型装甲。

不倦级的装甲布局图



狮级

随着造舰竞争的升级,英国海军建造了搭载13.5英寸火炮的狮级战列巡洋舰,她们是世界上最早的超无畏型的战列巡洋舰。

狮级的防护水准,相比此前的英国战列巡洋舰,有了很大的提升:

1)主装甲带的厚度为9英寸,在长度上覆盖了动力舱段;其高度为11英尺6英寸(3.5米),从下甲板延伸到主甲板。

2)主装甲带的上方设置有上部装甲带,厚度为6英寸,其长度与主装甲带相同;在高度上,从主装甲带上端延伸到上甲板。

3)舰艏装甲带的厚度为4-6英寸;舰艉装甲带的厚度为4-5英寸,舰艏与舰艉的炮塔,分别由舰艏及舰艉装甲带负责保护;两者在高度上,均从下甲板延伸到上甲板。

4)主炮塔与炮座装甲,最厚处达到9英寸;司令塔装甲,最厚处达到10英寸。

总的来说,狮级的舷侧防护得到了显著增强,其厚度有所提升,覆盖范围也有所扩大;此外,炮塔和炮座的防护也有所强化;然而,其防雷装甲依旧只覆盖了弹药库段,动力舱段的水下区域并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此外,主装甲带并未覆盖舰艏及舰艉弹药库段的问题,也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狮级的装甲布局图



玛丽王后号

玛丽王后号是狮级的准同型舰,两者的防护设计差别很小,最明显的区别是前部副炮群处设置了3英寸厚度的防弹片装甲。

虎号

相比于狮级和玛丽王后号,虎号在火力、防护、机动性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在防护设计方面,主要区别在于:

1)主装甲带与上部装甲带的厚度维持不变,依旧是9英寸/6英寸;但由于虎号的副炮口径从4英寸提升到了6英寸,并布置在了上甲板层面,因此在此增设了炮廓装甲带,厚度为6英寸。

2)主装甲带的下方增设了一道3英寸厚的下部装甲带,强化了对水下区域的防护;这种设计是之前的所有英国主力舰上都未曾见到的。

3)舰艏与舰艉装甲带的厚度均为4-5英寸,但覆盖高度则与狮级区别较大——在舰艏与舰艉弹药库段,装甲带从下甲板一直延伸到上甲板,其高度与船体中部的舷侧装甲带相同;然而在舰艏炮塔之前、舰艉炮塔之后的区域,装甲带的高度则有所降低,仅与舰体中部的主装甲带一样,覆盖从下甲板到主甲板的区域。

4)在舰艏弹药库段的上甲板至艏楼甲板处,即炮廓装甲带前方的区域,还设有一道5英寸厚的装甲带,加强了对艏楼区域的防护。

虎号的装甲布局图



声望级

声望级是戴恩科特(Eustace Henry William Tennyson d'Eyncourt)入主造舰局后的第一级战列巡洋舰设计,他在声望级上引入了外飘船壳和倾斜装甲带的设计,为其配备了15英寸火炮,并且也与复仇级一样,调整了该级的防护甲板的布局。

不过,该级的防护水准,相比于狮级和虎号出现了极大的倒退——根据费舍尔勋爵的要求,声望级仅需具备与不倦级相当的防护水准。

具体来说,声望级的防护设计,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主装甲带有所延长,长度达到462英尺(140.8米),从A炮塔一直延伸到X炮塔,完全覆盖整个核心区域,但厚度仅为6英寸,高度仅为9英尺(2.74米)。

2)没有上部装甲带,只在主装甲带上沿到艏楼甲板的这段区域内布置了1.5英寸厚的薄钢板。

声望级的装甲布局图



由于声望级的防护水准实在太差,因而在大战结束后,英国人对其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两舰的具体改造情况如下:

1)声望号的主装甲带改为9英寸,位置略微上移,其下方则增设一道2英寸厚的下部装甲带,此外水平防护和水下防护也有所提升,总计增加了约2,600吨的装甲和防护板材。

2)反击号的主装甲带改为9英寸,原先的6英寸装甲带挪作上部装甲带,此外水平防护和水下防护也有所提升,总计增加了约4,300吨的装甲和防护板材。

勇敢级

在声望级之后,费舍尔勋爵又提出了一款高速重炮,但防护水准进一步削减的设计——勇敢级。

勇敢级的设计,类似于缩小版的声望级,同样都采用了外飘船壳和倾斜装甲带的设计。但其舷侧防护,则差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先前的英国装甲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无论主装甲带是厚还是薄,其材质至少都是克虏伯渗碳硬化装甲,而勇敢级的主装甲带,仅有2-3英寸的厚度,且其材质更是采用了廉价的高张力钢,导致她们的防护水准仅与同时代的轻巡洋舰相当!

从这个角度说,部分文献中将勇敢级称为大型轻巡洋舰,而非战列巡洋舰,似乎也并非毫无道理。

勇敢级的装甲布局图



胡德号

在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人认识到了其战列巡洋舰存在防护水准不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胡德号的装甲防护水准,得到了重点强化,其主要特征为:

1)主装甲带厚度12英寸,其长度为562英尺(171.3米),从A炮塔一直延伸到Y炮塔,完全覆盖整个核心区域,其高度为9英尺6英寸(2.9米)。

2)主装甲带上方是7英寸厚的上部装甲带,长度比主装甲带略短,但依然是从A炮塔一直延伸到Y炮塔,完全覆盖整个核心区域,其高度为7英尺(2.1米)。

3)在艏楼区域,还有一道5英寸厚的上部装甲带,从A炮塔一直延伸到舰艉司令塔处,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艏楼区域,其高度为9英尺(2.7米)。

4)主装甲带的下方,还设置一道3英寸厚的下部装甲带,其高度为3英尺(0.9米)。

5)主装甲带和上部装甲带的前方,设有5-6英寸厚度的舰艏装甲带;主装甲带的后方,则设有6英寸厚度的舰艉装甲带。

6)炮塔装甲,最厚处达到15英寸;炮座装甲,最厚处达到12英寸,司令塔装甲,最厚处达到11英寸。

7)水平防护得到了显著加强,弹药库段的甲板总厚度达到了7-7.25英寸,动力舱段的甲板总厚度也达到了3.5-5英寸。

考虑到胡德号采用的是倾斜装甲带的设计,因此其舷侧装甲带的防护强度,与当时的英国战列舰是旗鼓相当的。并且,在防护范围上,该级也完全能与战列舰比肩——其艏楼区域内的舷侧装甲带(3英寸下部装甲带+12英寸主装甲带+7英寸上部装甲带+5英寸上部装甲带)总高度达到了28英尺6英寸(8.7米),且即便去掉未覆盖整个核心区的5英寸装甲带,依然能达到19英尺6英寸(5.9米)。由此可见,胡德号的防护水准,显然是非常优秀的。

胡德号的装甲布局图



英国战列巡洋舰的防护设计变迁

下图中,左上是无敌级,中上是狮级,右上是虎号,左下是反击号(改造前),右下是胡德号。



上图中的五型军舰,在防护设计的变迁上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其中,无敌级和不倦级的防护水准,仍旧停留在装甲巡洋舰的水准上;而狮级和虎号的防护水准,则介于装甲巡洋舰和战列舰之间。费舍尔勋爵二度上台后力推的声望级和勇敢级,防护水准则完全无法与其火力相匹配。至于吸取了日德兰海战经验教训的胡德号的防护水准,则拥有完全不逊于同时代战列舰的防护水准。

另一方面,尽管这些军舰的装甲防护程度各不相同,但与战列舰的情况类似,英国战列巡洋舰的防护设计,也经历了舷侧装甲带的防护范围扩大、水平装甲的厚度及布局发生调整这两大变化:

1)无敌级的舷侧装甲带的高度较小,且只有一层防护甲板。

2)不倦级的舷侧装甲带的高度仍然较小,但采用了两层防护甲板的设计,与同期的尼普顿号/巨像级保持一致。

3)狮级的舷侧装甲带,增加了一层甲板高度,与同期的俄里翁级保持一致。

4)虎号额外增加了炮廓装甲带,与同期的铁公爵级保持一致。

5)声望级的防护甲板高度有所上升,与同期的复仇级保持一致。

英国战列巡洋舰的防护设计缺陷

除了胡德号之外,其它英国战列巡洋舰的防护水准,都是显著逊色于同时期的英国战列舰的。另外,这些战列巡洋舰也与战列舰一样,普遍存在皮带装甲带的问题。

除了这两个弱点之外,不倦级、狮级、以及虎号战列巡洋舰,还存在一个明显的防护设计缺陷,那就是舰艏及舰艉的弹药库是分别位于舰艏及舰艉装甲带的保护范围下的,而不是像轮机舱和舯部弹药库那样,位于主装甲带的保护范围下。又由于舰艏及舰艉装甲带的厚度要低于主装甲带,这就意味着舰艏和舰艉弹药库的防护水准,是不如轮机舱及舯部弹药库的。考虑到弹药库中弹的后果,可能要比轮机舱中弹更为严重,因此这样的设计显然是不可取的。

不过,在不倦级之前建造的无敌级,以及在虎号之后建造的声望级、勇敢级、以及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上,英国海军都没有采用这样的设计,而是将舰艏及舰艉弹药库,一并纳入了主装甲带的防护范围内。



二、英国主力舰的战损情况

在介绍完英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后,接下来我们进入战损情况分析的环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两国的主力舰并没有获得太多交手机会,除了日德兰海战之外,规模较大的主力舰交战也只有福克兰海战和多格尔沙洲海战了。

在福克兰海战中,无敌号被12发21cm炮弹、6发15cm炮弹、以及4发不明口径的炮弹击中(合计22发),但这些炮弹并未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不屈号则仅被击中3次,损伤也很轻微。

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位于排头的狮号和虎号战列巡洋舰,遭到了德国战列巡洋舰的攻击,其中狮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16次,虎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6次。

在日德兰海战中,受损的主要是战列巡洋舰、装甲巡洋舰、以及伴随战列巡洋舰队行动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其中,有三艘战列巡洋舰(玛丽王后号、不倦号、无敌号)和三艘装甲巡洋舰(防御号、黑王子号、勇士号)被击沉;幸存下来的舰中,狮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13次,长公主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9次,虎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15次,新西兰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1次,巴勒姆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6次,厌战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15次,马来亚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7次。至于杰里科本队中的战列舰,除了受到雷击的马尔伯勒号,其余损伤都很轻微。

基于以上情况,本篇内容将以日德兰海战为主,多格尔沙洲海战为辅,来介绍英国主力舰在这两次海战中的受损情况。

炮塔中弹案例

虎号,Q炮塔,多格尔沙洲

炮弹落角约10-15度,入射角(炮弹入射线路与装甲板法线之间的夹角)约60-65度(相对于炮塔顶部装甲板),在击中炮塔顶部装甲板(3.25英寸厚度)时爆炸,中弹位置恰好在两块装甲板的接缝处。爆炸后,装甲板上形成了穿孔,炮弹主体碎块被弹飞,但有部分弹片进入炮塔内部,造成了人员伤亡,并使该炮塔退出了战斗。



狮号,Q炮塔,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0度,入射角不明,打在了炮塔正面装甲(9英寸厚度)与炮塔顶部装甲(3.25英寸厚度)的接缝处,击穿装甲板后继续飞行了2英尺,随后在炮塔内部爆炸,造成了人员损伤,破坏了炮塔内的许多设备,并引发了火灾。



装甲受损细节图

炮弹打在了炮塔正面装甲(9英寸厚度)与炮塔顶部装甲(3.25英寸厚度)的接缝处。



根据Campbell的说法,由于这发炮弹引起的火焰并未被完全扑灭,因而后来又蔓延到了换装室,并引燃了堆放在此处的发射药包,险些导致狮号殉爆沉没。

长公主号,Q炮塔,日德兰

炮弹击中了长公主号Q炮塔右侧的炮管,炮管轻微受损,但仍能继续开炮。

这个中弹案例,我没有找到官方示意图,但在Campbell的著作与藤本喜久雄的论文中都有明确记载。

虎号,Q炮塔,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5-18度,入射角约68度(相对于炮塔顶部装甲板),在击中炮塔顶部装甲板(3.25英寸厚度)时爆炸。爆炸后,装甲板上形成了穿孔,炮弹主体碎块被弹飞,但有部分弹片进入炮塔内部,造成了人员伤亡,但该炮塔并未退出战斗,经过简单修理后仍能继续开火。



厌战号,Y炮塔,日德兰

炮弹击中了厌战号Y炮塔左侧的炮管,炮管受损,无法继续开炮。

这个中弹案例,我没有找到官方示意图,但在Campbell的著作与藤本喜久雄的论文中都有明确记载。

马来亚号,X炮塔,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5度,入射角约70度(相对于炮塔顶部装甲板),炮弹在击中炮塔顶部装甲板(4.25英寸厚度)时爆炸,造成了一个很小的穿孔,炮弹主体碎块被弹飞。这发炮弹只造成了轻微的破坏,该炮塔并未退出战斗,仍能继续开火。



炮座中弹案例

长公主号,X炮座,日德兰

炮弹落角和入射角不明,打在了两块炮座装甲板的接缝处(厚度分别为9英寸和3英寸),随后继续飞行了8英尺,在击穿上甲板(1英寸厚度)后爆炸。由于破损的装甲板卡住了炮塔,因此导致该炮塔退出战斗。



装甲受损细节图

炮弹打在了两块炮座装甲板的接缝处(厚度分别为9英寸和3英寸)。



虎号,A炮座,日德兰

炮弹在击穿了上甲板与艏楼甲板之间的舷侧船壳(0.4英寸)后,打在了8英寸厚的炮座装甲上,炮弹本身未能穿入炮座内部,装甲板上也未形成穿孔,但支撑结构承受不住炮弹冲击,导致装甲板向内凹陷,浓烟和毒雾沿着缝隙进入了换装室,造成了一些影响。在中弹之后,该炮塔并未退出战斗,仍能继续开火。

这个中弹案例,我没有找到官方示意图,但在Campbell的著作与藤本喜久雄的论文中都有明确记载。

虎号,X炮座,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5-18度,入射角不明,打在了三块炮座装甲板的接缝处(厚度分别为9英寸、4英寸、以及3英寸),炮弹本身未能穿入炮座内部,但炸穿了上甲板(1英寸厚度)。在中弹之后,该炮塔并未退出战斗,仍能继续开火。



装甲受损细节图

炮弹打在了三块炮座装甲板的接缝处(厚度分别为9英寸、4英寸、以及3英寸)。



根据Campbell的说法,这发炮弹导致火控设备指向与炮塔实际指向出现了偏差,而相关人员又未能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导致该炮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瞎打。

新西兰号,X炮座,日德兰

炮弹打在了7英寸厚的炮座装甲上,炮弹本身未能穿入炮座内部,但在装甲板上凿出了一个锥形的碎块。炮座旋转机构受损,被卡住了一段时间,但后来得到修复,仍能继续开火。

这个中弹案例,我没有找到官方示意图,但在Campbell的著作与藤本喜久雄的论文中都有明确记载。

舷侧装甲带中弹案例

狮号,舰艏装甲带,多格尔沙洲

炮弹落角约10-15度,入射角不明,击中了5英寸厚的舰艏装甲带,在击穿装甲板后,炮弹继续飞行了6英尺,最终爆炸。由于中弹处位于舰艏,因此高速航行导致的舰艏兴波使得海水通过穿孔处涌入舰体之内,造成了多个舱室进水。



狮号,舰艏装甲带,多格尔沙洲

炮弹落角可能超过20度,入射角不明,由于中弹位置位于水线以下,因此有时也被认定为是水中弹。在爆炸能量与水压的共同作用下,6英寸厚的装甲板被挤入舰体内部,装甲板下方的船壳与装甲板后方的防护甲板也受到了结构损伤。



狮号,主装甲带,多格尔沙洲

炮弹落角可能超过20度,入射角不明,由于中弹位置位于水线以下,因此有时也被认定为是水中弹。在爆炸能量与水压的共同作用下,9英寸厚的装甲板被挤入舰体内部,装甲板下方的船壳与装甲板后方的防护甲板也受到了结构损伤。大量海水沿着装甲板和船壳上的漏缝涌入舰体内部,导致了严重的进水。



狮号,上部装甲带和主装甲带,多格尔沙洲

两发炮弹,落角均为20度左右,入射角不明,一发击中了上部装甲带(6英寸厚度),在击穿装甲板后继续飞行了8英尺,最终在厕所内爆炸。另一发击中了上部装甲带(6英寸厚度)与主装甲带(9英寸厚度)的接缝处,在击穿装甲板后继续飞行了2英尺,最终在煤仓内爆炸。



装甲受损细节图

炮弹打在了上部装甲带(6英寸厚度)与主装甲带(9英寸厚度)的接缝处。



狮号,舰艉装甲带,多格尔沙洲

这是一发水漂弹(击中水面后发生反弹的炮弹),落角和入射角不明,在被水面弹飞后又飞行了约15英尺,随后击穿了5英寸厚的舰艉装甲带,并在舰体内部继续飞行了好一段距离后才停了下来。这发炮弹并未爆炸。



虎号,主装甲带,多格尔沙洲

炮弹落角不明,入射角不低于15度(相对于装甲板),在击中9英寸厚的主装甲带时爆炸,但未能将其击穿。



虎号,主装甲带,多格尔沙洲

炮弹落角和入射角不明,在击中9英寸厚的主装甲带时爆炸,但未能将其击穿。中弹位置恰好在两块装甲板的接缝处。



狮号,上部装甲带,日德兰

两发炮弹,炮弹落角和入射角不明,都在击中6英寸厚的上部装甲带时爆炸,但都未能将其击穿。



长公主号,舰艏装甲带/B炮座,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7-10度,入射角约25-30度(相对于装甲板),击中了6英寸厚的舰艏装甲带,在击穿装甲板后继续飞行了5英尺,最终在煤仓内爆炸,但是煤炭并未被点燃。尽管炮弹落点位于B炮座附近,但由于炮弹在击穿装甲后不久便爆炸了,因此该炮塔并未受到影响。



长公主号,上部装甲带,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7度,入射角约15-20度(相对于装甲板),击穿了6英寸厚的上部装甲带。由于炮弹在击穿装甲带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部分能量,因此在穿入舰体后被厚度仅为0.3-0.35英寸的主甲板弹飞,最终在飞行了52英尺后爆炸,炸穿了上甲板。



虎号,主装甲带,日德兰

炮弹落角和入射角不明,在击中9英寸厚的主装甲带时爆炸,但未能将其击穿。



此外,还有一发炮弹打在了该部位前方24英尺处,同样也是击中了9英寸厚的主装甲带,但并未将其击穿。

虎号,上部装甲带/Q炮座,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5-7度,入射角约5-10度(相对于装甲板),击中了6英寸厚的上部装甲带,在击穿装甲板后继续飞行了16英尺,最终爆炸。炮弹弹底部分的碎块击穿了0.35英寸厚度的主甲板和1英寸厚度的中甲板,并飞进了下方的舱室。尽管炮弹落点位于Q炮座附近,但炮塔炮座并未受到影响。



根据Campbell的说法,中弹区域附近有一个副炮弹药提升井,炮弹爆炸后点燃了2个6英寸副炮发射药,尽管火焰并未蔓延至弹药库,但英国人还是对该区域的副炮弹药库进行了注水。

厌战号,主装甲带,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5-10度,入射角约5-10度(相对于装甲板),击中了主装甲带上段,厚度渐变的部位(穿孔上沿的厚度为6英寸,下沿则为9英寸,平均厚度为7.5英寸),在击穿装甲板后继续飞行了12英尺,最终爆炸。弹体碎块穿透了多道纵舱壁,中甲板因受到冲击而发生变形,但未被击穿。



装甲受损细节图

炮弹击中了主装甲带上段(上薄下厚,平均厚度为7.5英寸),位于装甲板的边缘处。



厌战号,上部装甲带,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5-10度,入射角约10-12度(相对于装甲板),击中了6英寸厚的上部装甲带,在击穿装甲板后继续飞行了6英尺,最终爆炸。炮弹碎块击穿了主甲板和多道纵舱壁,切断了大量管线,但未能击穿中甲板。



厌战号,上部装甲带/X炮座,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5-10度,入射角约15-20度(相对于装甲板),击穿了6英寸厚的上部装甲带,但炮弹本身也断裂成两半,其中较大的那块击中了炮座装甲(4英寸厚度),但未能将其击穿。



有观点认为,这发炮弹是导致厌战号舵机出现故障的元凶,但根据Campbell的分析,这发炮弹是在厌战号的舵机出现故障之后才击中该舰的,因此舵机故障与这发炮弹无关。

厌战号,舰艉装甲带,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0度,入射角约20度(相对于装甲板),击中了6英寸厚的舰艉装甲带,在击穿装甲板后继续飞行了6英尺,最终爆炸。炮弹碎块未能击穿中甲板(2.5英寸厚度)。



马来亚号,舰艏装甲带,日德兰

炮弹落角和入射角不明,在击中6英寸厚的舰艏装甲带时爆炸,但未能将其击穿。



水中弹案例

狮号,多格尔沙洲

炮弹落角约20度,在入水后可能还前进了25-35英尺。该舰提交的报告称炮弹并未爆炸,但从造成的破坏程度来看应该是爆炸了。



狮号,多格尔沙洲

两发炮弹,落角约20度,在入水后可能还前进了25-35英尺。炮弹的引信可能在入水时就被触发了,并在水中发生了爆炸,因此破坏程度不大,船壳损伤可能是爆炸能量或炮弹碎块造成的。



马来亚号,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0度,入射角约40-45度(相对于装甲板),据称炮弹是在击中主装甲带下沿时爆炸的,但从受损程度来看可能并非如此,而是在水中就爆炸了。防雷装甲(2层1英寸钢板叠加)未被击穿,受损和进水程度不大。



马来亚号,日德兰

两发炮弹,落角约30-35度,入射角约40-45度(相对于船壳),一发炮弹在击中1英寸厚的船壳时爆炸,炮弹碎块击中了防雷装甲(2层1英寸钢板叠加),但未能将其击穿,掉落到了防雷隔舱内。另一发炮弹在击穿船壳后又从双重底处穿了出去,并留下了一个大洞。



轻防护区域中弹案例

狮号,甲板,多格尔沙洲

炮弹落角约25度,入射角约65度(相对于甲板),首先击中了烟囱,随后又打在了艏楼甲板的边缘,并发生爆炸。英国报告中认为这发炮弹的引信并不是在击中烟囱时触发的(构成烟囱的钢板非常薄,外筒厚度0.08英寸,内筒厚度0.16英寸,理论上来说不可能会触发穿甲弹的引信),而是在击中艏楼甲板(1.25英寸厚度)时被触发的。这发炮弹炸坏了舰长洗漱室。



狮号,甲板,多格尔沙洲

炮弹落角约25度,入射角不明,首先击中了烟囱,随后又打中了0.5英寸厚的防爆风护板(用来保护烟囱不被Q炮塔的炮口爆风打坏的护板),最后在击中艏楼甲板时爆炸。炮弹炸烂了艏楼甲板(1.25英寸厚度钢板+3英寸柚木),甲板以下的舱室也有受损。



虎号,上层建筑,多格尔沙洲

炮弹落角约10-15度,入射角约25-30度(相对于上层建筑侧板),在穿入装甲司令塔下方的情报室(侧面有2英寸厚的钢板)后爆炸,对相邻的无防护舱室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此外弹片还击穿了1.5英寸厚的艏楼甲板,打坏了其下方的烘焙坊,并切断了司令塔与火控桅楼之间的通讯。



虎号,甲板,多格尔沙洲

炮弹落角约10-15度,入射角约75-80度(相对于甲板),在击穿了艏楼甲板(1.5英寸厚度)后爆炸,炸坏了邻近的陆战队食堂等区域。



狮号,上层建筑,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0度,入射角约35度(相对于上层建筑侧板),在击穿了上层建筑的0.5英寸侧板及1.25英寸地板后,在上甲板(1英寸厚度)上方爆炸,并炸穿了上甲板。由于上层建筑中还布置有4英寸副炮,因此这发炮弹还顺带点燃了这种火炮的发射药。



狮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0-15度,入射角约75-80度(相对于甲板),在击穿了1英寸厚的上甲板后,在即将击中4英寸厚的舰艉装甲带时发生爆炸,爆炸位置位于装甲板的背面,其背板(0.5英寸厚度)被炸穿,装甲板上被炸出一个星型的裂纹。



狮号,上层建筑,日德兰

两发炮弹,落角约15-20度,入射角约15-20度(相对于上层建筑侧板),两发炮弹平行飞来,间隔约5-6英尺,均击穿了舰艉上层建筑(侧板厚度0.75英寸),并在击中上甲板(1英寸厚度)时爆炸,炸坏了小卖部的储藏室。



狮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0度,入射角约70度(相对于甲板),首先击中了0.5英寸厚的防爆风护板(用来保护烟囱不被Q炮塔的炮口爆风打坏的护板),随后在击中艏楼甲板(1.25英寸厚度)时爆炸,打坏了烟囱的根部,但防弹片装甲(1.5英寸厚度)和装甲格栅挡住了炮弹弹片。



狮号,船壳,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0-15度,入射角约20-25度(相对于船壳),在击穿船壳(1英寸厚度)后打在了上甲板(1英寸厚度)上,但却被上甲板弹飞,随后又击穿了通风管道(0.75英寸厚度)和艏楼甲板(1.25英寸厚度),最终飞出舰外,落入海中。这发炮弹并未爆炸。



狮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0-25度,入射角约65-70度(相对于甲板),首先打中了缆索支架,随后又击穿了艏楼甲板(0.5英寸厚度),从厕所里穿了过去,并在击穿船壳(0.4英寸厚度)后飞出舰外,落入海中。这发炮弹并未爆炸。



狮号,上层建筑,日德兰

这是一发水漂弹(击中水面后发生反弹的炮弹),落角和入射角不明,在击穿了0.5英寸厚的防爆风护板(用来保护烟囱不被Q炮塔的炮口爆风打坏的护板)后,掉在了烟囱和护板之间。这发炮弹并未爆炸。



长公主号,船壳/B炮座,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5-20度,入射角约10-15度(相对于船壳),在击穿了船壳后,于B炮座外侧爆炸,炸坏了附近的舱壁,但未能击穿炮座装甲(8英寸厚度),同样也未能击穿炮座下方的装甲舱壁(3英寸厚度)。



虎号,船壳,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5-20度,入射角约30-35度(相对于船壳),在击穿了船壳后,于上甲板(1英寸厚度)上方爆炸,炸穿了上甲板,打坏了水兵的洗澡间。



虎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0-25度,入射角不明,首先打中了缆索支架,随后飞进了舰体内部,并在上甲板(1英寸厚度)上方爆炸,弹片击穿了上甲板,并打坏了医务室。



虎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5-20度,入射角约70-75度(相对于甲板),在击穿了艏楼甲板(0.5英寸厚度)后,于上甲板(0.25英寸厚度)上方爆炸,其中有一块弹体碎块击穿了多道纵舱壁,从厕所里穿了过去,并在击穿船壳(0.4英寸厚度)后飞出舰外。



虎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0-25度,入射角约65-70度(相对于甲板),首先击穿了上层建筑地板(0.35英寸厚度),随后在艏楼甲板(1.5英寸厚度钢板+3英寸柚木)上方爆炸,但未能击穿甲板,爆炸能量大部分都宣泄在空气中了,甲板下方的陆战队食堂得以幸免。



巴勒姆号,甲板/B炮座,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5-30度,入射角约65-70度(相对于甲板),在击穿了上甲板(1.25英寸厚度)后,于主甲板(0.35英寸厚度)上方爆炸,弹片击穿了主甲板,但并未击穿炮座装甲(4英寸厚度),也没有击穿中甲板(1英寸厚度)。



巴勒姆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30-35度,入射角约55-60度(相对于甲板),首先击穿了上甲板(1.25英寸厚度),随后在击中主甲板(0.35英寸厚度)时爆炸,主甲板被炸穿。弹片击穿了邻近区域的多道舱壁,其中弹头部分碎块还穿透了中甲板(1英寸厚度),并飞进了舰体内部的司令室,而另一些碎块则在穿透中甲板后飞入了6英寸副炮发射药库,在弹药提升井上留下了穿孔,而产生的火焰又引燃了左舷2号副炮炮廓内的发射药,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装甲受损细节图

从上至下,分别为主甲板、中甲板、下甲板。



巴勒姆号,上层建筑,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0-25度,入射角约20-25度(相对于上层建筑),在击穿了上层建筑(侧板厚度0.6英寸)后,于军官厕所内爆炸,其中有一块体积较大的弹体碎块在击穿了艏楼甲板(0.5英寸厚度)后,又被上甲板(1.25英寸厚度)弹飞,最后在击穿船壳(0.5英寸厚度)后飞出舰外。



巴勒姆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0-25度,入射角约65-70度(相对于甲板),在击穿了艏楼甲板(0.5英寸厚度)后,于上甲板上方爆炸,弹片击穿了数道舱壁,其中有一块体积较大的弹体碎块还击穿了上甲板(1.25英寸厚度)和主甲板(0.5英寸厚度)。



巴勒姆号,船壳,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0-25度,入射角约25-30度(相对于船壳),首先击穿了船壳(0.5英寸厚度),随后在击中主甲板(1.25英寸厚度)时爆炸,主甲板被炸穿,弹片击穿了中甲板(0.35英寸厚度)与邻近区域的多道舱壁,但未能击穿下甲板(2.5英寸厚度)。



厌战号,船壳,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5-10度,入射角约10-15度(相对于船壳),首先击穿了上层建筑(侧板厚度0.5英寸),随后又击穿了多道舱壁,最后在击中主甲板(1.25英寸厚度)时爆炸,主甲板被炸穿。



厌战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5-20度,入射角约70-75度(相对于甲板),在击穿上甲板(1.25英寸厚度)后爆炸,炸坏了主甲板(0.6英寸厚度)和邻近区域的舱壁,此外弹底部分的碎块还击穿了中甲板(1英寸厚度)。



厌战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5-10度,入射角约80-85度(相对于甲板),在击穿上甲板(1.25英寸厚度)后,又穿透了多道舱壁,随后被主甲板(1.25英寸厚度)弹飞,最后在击穿船壳(0.6英寸厚度)飞出舰外。这发炮弹并未爆炸。



厌战号,上层建筑,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0-15度,入射角约25-30度(相对于上层建筑),打在了烟囱附近,击穿了数道舱壁,在击中装甲格栅时被弹飞,随即爆炸,弹片穿透了邻近区域的舱壁,部分弹片飞入了6英寸副炮的炮位。



厌战号,上层建筑,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5-10度,入射角约30-35度(相对于上层建筑),打在了烟囱附近,击穿了烟囱和数道舱壁,在击中锅炉舱通风口的装甲格栅时被弹飞。这发炮弹并未爆炸。



厌战号,上层建筑,日德兰

这发炮弹是从下往上射来的,可能是水漂弹,也有可能是大幅度横摇时击中船体的,落角和入射角不明,在击穿了包括军官厕所在内的多个舱室后爆炸。



厌战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15-20度,入射角约70-75度(相对于甲板),首先打坏了小艇等附属设施,随后在击中艏楼甲板(1英寸厚度)时爆炸,并引燃了附近的6英寸副炮炮位上的发射药。



厌战号,船壳,日德兰

炮弹落角和入射角不明,在击穿船壳后爆炸。



马来亚号,甲板,日德兰

炮弹落角约20-25度,入射角约65-70度(相对于甲板),在击穿了艏楼甲板(1英寸厚度)后,于上甲板(2英寸厚度)上方爆炸,但未能击穿上甲板。6英寸副炮炮廓受损严重。



根据Campbell的说法,这发炮弹还引燃了邻近区域内的6英寸副炮发射药。幸好火焰没有引燃发射药库中的发射药,否则定然会引发弹药库殉爆。

这次发射药燃烧事故造成了102人伤亡,并一度使得右舷侧的所有副炮都丧失了战斗力。

英国海军的观点

针对这些主力舰的受损情况,英国海军给出了以下观点:





(A)没有任何一发德国炮弹,能够击穿9英寸厚度的装甲板,并在其后方起爆。最接近上述情况的例子有:
        
(1)狮号,上部装甲带和主装甲带,多格尔沙洲。炮弹打在了上部装甲带(6英寸厚度)与主装甲带(9英寸厚度)的接缝处,炮弹在击穿装甲后爆炸。其在装甲板上留下的穿孔,大部分都位于6英寸装甲板上,小部分位于9英寸装甲板上。

(2)长公主号,X炮座,日德兰、虎号,X炮座,日德兰。在这两个例子中,炮弹都打在了炮座上段装甲(9英寸厚度)和炮座下段装甲(3英寸厚度)的接缝处。尽管在这两个例子中,9英寸装甲板都有受损,但炮弹均未能穿透装甲,即并未进入炮座内部。

(3)狮号,Q炮塔,日德兰。这发炮弹打在了炮塔正面装甲(9英寸厚度)与炮塔顶部装甲(3.25英寸厚度)的接缝处,击穿装甲板后在炮塔内部爆炸。

(B)德国炮弹所击穿的厚度最大的装甲,是厌战号的主装甲带上的削薄段,其厚度约在7-7.5英寸,靠近两块装甲板的接缝处(厌战号,主装甲带,日德兰)。

(C)对于击中水线以上区域的炮弹而言,无论其击中的是装甲板还是轻防护区域,只要是没有引起发射药殉爆的,绝大部分都未能造成显著的破坏效果,即并没有达到足以威胁舰船安全的程度。但以下几个例子除外:

(1)虎号,上层建筑,多格尔沙洲。炮弹击中司令塔下方的情报室的案例。这发炮弹彻底摧毁了情报室,内部人员死伤惨重,并切断了司令塔与火控桅楼之间的通讯。除此之外,6英寸副炮火控位受损,信号室也被击毁。

(2)狮号,Q炮塔,日德兰。这发炮弹打在了炮塔正面装甲(9英寸厚度)与炮塔顶部装甲(3.25英寸厚度)的接缝处,击穿装甲板后在炮塔内部爆炸,炸飞了炮塔顶部装甲,并使得该炮塔退出战斗。

(3)巴勒姆号,甲板,日德兰。上甲板中弹,弹片击穿中甲板和下甲板的案例。部分弹体碎块飞进了舰体内部的司令室,而另一些碎块则引燃了6英寸副炮弹药提升井中的发射药,并继而引燃了左舷2号副炮炮廓内的发射药。

(4)狮号,舰艏装甲带,多格尔沙洲。炮弹击穿了舰艏装甲带并爆炸,炮弹弹片又击穿了中甲板。高速航行导致的舰艏兴波使得海水通过穿孔处涌入舰体之内,造成了多个舱室进水。

然而,在击中水线以下区域的炮弹中,却有一些造成了显著的威胁(详见上文中的水中弹案例)。

德国炮弹上的引信



德国炮弹的引信延迟时间并不稳定,通常来说会在击穿钢板后继续飞行6-20英尺,然后爆炸。但有些炮弹是在击中钢板当时就爆炸了,另一些则会继续飞行40-50英尺才爆炸。在击中薄钢板时,这些炮弹有时根本就不会爆炸,变成哑弹。根据实战结果统计,德国炮弹的哑弹率大约为12%。

在落角较大(20-25度)的情况下,德国炮弹的引信会在其击中甲板时被触发,随后不是在下一层甲板的上方爆炸,就是在击中下一层甲板的同时爆炸。没有出现任何一个炮弹连续击穿两层甲板后才爆炸的案例,也没有出现过炮弹击穿防护甲板并在其下方爆炸的案例。



三、英国主力舰的沉没原因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已经对幸存军舰的受损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接下来,我们不妨继续了解一下六艘战沉军舰(不倦号、玛丽王后号、无敌号、防御号、黑王子号、勇士号)的情况。

不倦号

根据John Campbell的说法(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P.60-61):

Details of Events in the Indefatigable...are meagre.
关于不倦号的沉没,相关的细节资料较为匮乏。

Rear Admiral Pakenham in the New Zealand, reported that two or three shells falling together hit the Indefatigable about the outer edge of the upper deck in line with ‘X’ turret. A small explosion followed and she swung out of the line sinking by the stern. She was hit again almost instantly near ‘A’ turret by another salvo, listed heavily to port, turned over and disappeared.
新西兰号上的帕肯汉姆少将(第2战列巡洋舰中队的指挥官)报告称,有2-3发炮弹落在了X炮塔附近的上甲板边缘处,引发了一阵小规模爆炸,随后该舰偏离了编队航向,并从舰艉处开始下沉。稍后,炮弹又击中了A炮塔处,导致该舰发生严重左倾,最后彻底沉入水中。

The von der Tann's gunnery report states that...several heavy explosions occured amidships and aft.
冯·德·坦恩号的炮术记录显示,不倦号的舰体中部和后部发生了数次严重的爆炸。

The B98, which was some distance on the von der Tann's port quarter, observed...two heavy explosion clouds far above the masts. The B97 reported three heavy explosions following one another.
位于冯·德·坦恩号后方的B98号驱逐舰,观察到了两道远高于桅顶的因爆炸产生的烟雾,而B97号驱逐舰则报告说英舰上接连发生了三次爆炸。

It is im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hits on the Indefatigable with certainty, but it seems most likely that the von der Tann obtained one hit prevously, and two from each of her last two salvos to give a total of 5-11in.
我们无法确切的断定不倦号到底被多少发炮弹击中,但该舰很有可能总共被冯·德·坦恩号发射的28cm炮弹击中了5次,其中有1发是较早时候命中的,而最后两轮齐射则分别打出了2发命中弹。

不倦号的残骸

残骸显示,该舰的舰体中后段受到了大幅度的破坏,而其舰体前段则与舰体中后段完全分离。



不倦号的舰体结构 - 侧视图

从结构图上可以看到,该舰的舰艏与舰艉区域各有一座12英寸主炮塔,舰体中部则有两座12英寸主炮塔。主炮弹药库都设置在主炮塔的下方(图中深红色为主炮发射药库,浅红色为主炮炮弹库,咖啡色为副炮弹药库)。



综合以上资料来看,不倦号的A炮塔与X炮塔(舰艏与舰艉的12英寸主炮塔)弹药库显然发生了殉爆,这是导致该舰沉没的根本原因。此外,结合舰体中后段的受损程度来看,P炮塔与Q炮塔弹药库可能也发生了殉爆。

玛丽王后号

根据John Campbell的说法(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P.62 & P.64):

There is more data available on the loss of the Queen Mary...The course of events would seem to have been as follows:
关于玛丽王后号的沉没,相关资料更丰富一些,事件经过大致如下:

1 Several hits up to about 1615. Apparently including a hit in the after 4in battery, and perhaps another hit near ‘X’ turret. Possibly serious damage in the after 4in battery, including ammunition fire noticed by the Seydlitz.
大约在16时15分之前,该舰已经被好几发炮弹击中了,其中显然有一发击中了后部4英寸副炮处,此外X炮座处可能也挨了一炮。后部4英寸副炮处可能受到了严重损害,塞德里茨号观测到该舰出现了弹药起火现象。

2 About 1621. Hit on right side of ‘Q’ turret and right gun out of action.
大约在16时21分,Q炮塔右侧中弹,该炮塔的右侧火炮退出战斗。

3 1626. Hit on ‘A’ or ‘B’ turret or barbette, and perhaps on left gun of ‘Q’ turret. Explosion somewhere in ‘A’ or ‘B’ shook ship and hydraulic pressure failed in turrets. Immediately afterwards ‘A’ and ‘B’ magazines exploded. Forepart of ship broken off near foremast and probably destroyed completely. ‘Q’ and ‘X’ turrets wrecked, with cordite fire in ‘Q’ working chamber.
16时26分时,A或B炮塔/炮座处中了一炮,此外Q炮塔的左侧火炮可能也中了一炮。A或B炮塔/炮座某处发生了爆炸,冲击波传遍全舰,随后导致各炮塔内的液压设备失效。顷刻之后,A、B两个炮塔的弹药库发生殉爆,舰体断成两截,前桅之前的舰体部分可能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与舰体其余区域彻底分离。同时,Q炮塔与X炮塔也被毁坏,Q炮塔的换装平台内还发生了发射药被点燃的事故。

4 After part of ship listing heavily, stern in air and propellers still revolving.
舰体后部出现严重倾斜,舰艉已经翘在空中,而螺旋桨则仍然还在旋转。

5 As heel increased, an explosion blew up remainder of ship.
最终,随着倾斜程度愈发严重,一场爆炸彻底炸毁了舰体剩余部分。

It is thought that the Seydlitz scored about four hits in the first half hour. The shells hitting at about 1621 and at 1626 are considered to have come from the Derfflinger and the estimate is thus: Up to c1615: 4-11in, c1621: 1-12in, c1626: 2-12in - giving a total of seven hits.
在最初半小时的交战中,塞德里茨号可能打出了4发命中弹,而16时21分和16时26分的炮弹则应是德尔弗林格号发射的。据此来看,玛丽王后号的中弹情况如下:16时15分之前,被4发28cm炮弹击中;16时21分时,被1发30.5cm炮弹击中;16时26分时,被2发30.5cm炮弹击中,总计被7发大口径炮弹击中。

玛丽王后号的残骸

残骸显示,该舰的舰体断成了两截,并且前半段的受损情况明显要比后半段更严重。



玛丽王后号的舰体结构 - 侧视图

从结构图上可以看到,该舰的舰艏区域有两座13.5英寸主炮塔,舰体中部有一座13.5英寸主炮塔,舰艉区域还有一座13.5英寸主炮塔。主炮弹药库都设置在主炮塔的下方(图中深红色为主炮发射药库,浅红色为主炮炮弹库,咖啡色为副炮弹药库)。



综合以上资料来看,玛丽王后的A炮塔和/或B炮塔(舰艏的两座13.5英寸主炮塔)弹药库显然发生了殉爆,并炸碎了舰体前半段。此外,Q炮塔(舰体中部的13.5英寸主炮塔)弹药库很可能也发生了殉爆,这也能解释该舰残骸为何会断成两截。

无敌号

根据John Campbell的说法(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P.169-170):

Among the survivors from the Invincible was her Gunnery Officer, Commander Dannreuther...Dannreuther reported that she had been hit several times by heavy shell with no appreciable damage...and he stated that the hit by the shell which struck ‘Q’ turret, and burst inside blowing the turret roof off, was observed from the Fore Control Top. A tremendous explosion amidships followed almost immediately, indicating that ‘Q’ magazine had blown up, and the Invincible broke in half and sank in 10 or 15 seconds.
在无敌号殉爆沉没后,该舰的炮术长,丹罗伊特中校幸存了下来。他报告说,该舰一开始曾被多发大口径炮弹击中,但并没有发生什么显著的损害。同时他还表示,后来他在火控桅楼上看到,有一发炮弹击中了Q炮塔并在炮塔内爆炸,进而掀飞了炮塔顶部装甲。几乎与此同时,舰体中部发生了一次剧烈的爆炸,显然是Q炮塔弹药库发生了爆炸,而无敌号也在此后断成两截,于10到15秒后沉入海中。

There can be no doubt that flash of ignited cordite from turret to magazine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Invincible's loss, which should be credited to the Lützow.
毫无疑问,是德国炮弹引燃了无敌号炮塔内部的发射药,而火焰又窜入了弹药库,因此导致该舰发生了殉爆。这个战果应该归功于吕佐夫号。

There is no reason to differ from the German estimate of a total of five heavy hits, all of which were probably 12in.
德方估计,无敌号共被5发大口径炮弹击中,这些炮弹可能都是30.5cm口径的。

无敌号的残骸

残骸显示,该舰的舰体中段受到了大幅度的破坏,而舰艏与舰艉区域则与舰体中段分离,即舰体断成了好几截。此外,舰体残骸附近,还有两个散落在外的主炮炮塔,显然是因弹药库殉爆而被炸飞的。



无敌号的残骸细节

散落在外的两个主炮塔,分别是P炮塔与Q炮塔(舰体中部的两座12英寸主炮塔)。



无敌号的舰体结构 - 横剖图

从结构图上可以看到,舰体中部设有两座12英寸主炮塔,其弹药库就设置在主炮塔下方(图中深红色为主炮发射药库,浅红色为主炮炮弹库)。



综合以上资料来看,无敌号的舰体中部弹药库显然发生了殉爆,这是导致该舰沉没的根本原因。

防御号

根据John Campbell的说法(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P.181):

The loss of the Defence was clearly seen by Commander Usborne in the Colossus. She was heavily hit aft and an explosion occurred in the after 9.2in magazine. The flame spread at once via the ammunition passages to each 7.5in and thence to the forward 9.2in magazine where an explosion also occurred, and the Defence completely blew up and disappeared. Her sinking is usually credited to the Lutzow, though it was also claimed by the Markgraf and Kaiser, and less plausibly by the Kronprinz.
对于防御号的沉没情况,巨像号上的厄斯本中校看得非常清楚。前者的舰艉处被多发炮弹击中,导致后部9.2英寸火炮弹药库发生爆炸,随后火焰又沿着弹药输送通道蔓延至船体中部的各个7.5英寸火炮弹药库、最终波及到了前部9.2英寸火炮弹药库,并导致其发生爆炸,彻底炸碎了防御号。这个战果通常归功于吕佐夫号,但边境伯爵号、皇帝号、乃至王储号可能也有功劳。

防御号的残骸

残骸显示,该舰的舰艏与舰艉均被炸断,与舰体主体部分完全分离。



防御号的残骸细节

该舰的舰体中部两侧总共布置有10座7.5英寸炮塔,其中舰艏区域的S1与P1炮塔已被整个炸飞,而在剩余的8座7.5英寸炮塔中(其中P2炮塔受损严重),也有4座炮塔失去了顶盖。



防御号的舰体结构 - 俯视图

从结构图上可以看到,尽管该舰装备了多种不同口径的火炮,但其弹药库并没有随火炮单独布置,而是集中布置在舰艏与舰艉两侧(图中深红色为9.2英寸弹药库,浅红色为7.5英寸弹药库)。为了向舰体中部两侧的火炮供弹,弹药运输通道(图中绿色部分)几乎横贯整个舰体核心区域,这实在是一个安全隐患。



综合以上资料来看,防御号的舰艏与舰艉弹药库显然发生了殉爆,这是导致该舰沉没的根本原因。

黑王子号

根据John Campbell的说法(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P.303):

The Black Prince...it would seem that events took a similar course to those in the Defence, though the latter blew up more quickly after being seriously hit. The German Official History gives the same number of hits as on the Warrior - fifteen heavy and six smaller - but an accurate estimate is impossible, though twelve might be a better figure for hits by heavy shells, and many more smaller shells than six must have hit.
黑王子号的情况,可能与防御号的情况较为类似,但后者爆炸沉没的速度可能要比前者更快一些。根据德国官方战史,该舰总共被15发大口径炮弹及6发小口径炮弹击中。尽管我们无法进行精确分析,但大口径炮弹的命中数,按照12发这个数字进行估计或许会更准确一些,并且小口径炮弹的命中数显然也不止6发,而是会更多(因为该舰是在夜战中,在近距离上被德舰击沉的)。

黑王子号的残骸

残骸显示,该舰的舰艉区域,与舰体主体部分完全分离。



黑王子号的舰体结构 - 侧视图

从结构图上可以看到,舰艉区域基本被各类火炮的弹药库所占据(图中深红色为9.2英寸发射药库,浅红色为9.2英寸炮弹库,米黄色为12磅炮的弹药库,深绿色为3磅炮及轻武器的弹药库)。



综合以上资料来看,黑王子号的舰艉弹药库显然发生了殉爆,这是导致该舰沉没的根本原因。

勇士号

根据John Campbell的说法(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P.153 & P.181):

The Warrior was hit by at least 15 heavy shells, and about 6 smaller.
勇士号遭到的打击,包括至少15发大口径炮弹,以及大约6发小口径炮弹。

The worst hit was on the water-line just forward of the engine-room after bulkhead and the shell, after piercing the 6in side armour, passed through...and then through...into the port engine-room. It apparently burst in passing through the centre-line bulkhead...so that both engine-rooms flooded. The engine-room...after bulkhead was damaged and strained and compartments immediately abaft it, below the armour deck, including 9.2in and 7.5in magazines and both dynamo rooms gradually filled.
其中最为致命的一发炮弹,击中了该舰的轮机舱后部横舱壁附近。炮弹击穿了6英寸厚的舷侧装甲带及其后方的多层甲板与舱壁,并在中央防水纵舱壁处爆炸,导致左右两个轮机舱均被海水淹没。此外,由于轮机舱后部横舱壁也有受损,导致其后方的一些舱室,如主副炮弹药库及发电机舱,都发生了漏水。

She was able to withdraw as her engines continued running, though both engine rooms were flooding rapidly...she was too badly damaged to reach harbour, and after being towed by the Engadine, was abandoned on the morning after the battle in rising seas.
尽管海水迅速涌入了轮机舱,但由于轮机仍能继续运转,因此该舰得以逃离修罗场。起初,英国人试图拖曳该舰,但由于其受伤情况过于严重,无法返回母港,因此最终在次日清晨被迫弃舰。

勇士号的残骸

该舰的残骸相当完整。



英国海军的观点

针对这些军舰的沉没原因,英国海军给出了以下观点:



有部分我军军舰,是在德国炮弹攻击下被直接击沉的。其中,玛丽王后号、不倦号、无敌号、防御号似乎都是由于发射药库殉爆而沉没的。此外,在科罗内尔海战中被击沉的好望角号,可能也是由于发射库殉爆而沉没的。除了发射药库之外,部分军舰上的炮弹库可能也发生了爆炸。

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因此我们无法确切断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通过对其他军舰的受损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出的合理推论是:炮弹爆炸后产生的火焰或弹片,点燃了炮塔内部或弹药提升井内的发射药,而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火舌窜入了发射药库,最终导致了目击者们看到的猛烈的爆炸场景。

有关此种情况的间接证据,可说是相当充分的:炮弹爆炸后将发射药点燃的事故,在狮号、巴勒姆号、厌战号、以及马来亚号上都发生过;此外,肯特号(装甲巡洋舰)在福克兰海战中也遭遇过此类事件,而征服号(轻巡洋舰)则在德舰袭击洛斯托夫特市时的反击作战中遭遇过此类事件。



然而,勇士号的情况则与上述各舰不同。该舰并未出现发射药被点燃的情况,更没有发生发射药库殉爆事故,但有一发炮弹击穿了该舰的动力舱,并在另一侧的动力舱内爆炸,在船体另一侧炸出一个洞,导致多处水密舱壁受损。

这个案例中,炮弹的延迟时间相当之长,直到几乎从另一侧穿出船体时才发生爆炸,并导致单侧动力舱发生进水、甚至有可能导致了两侧动力舱同时进水。由于海水通过受损处逐渐蔓延至其他区域,因此在数小时后,该舰最终因进水过多而沉没。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5-1-9 10:23 编辑

附录1:针对英舰防护设计与受损情况的点评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上文中的资料,就英国主力舰的战损情况进行点评。

英国战列巡洋舰的损失原因

有不少观点认为,英国海军之所以会在日德兰海战中损失三艘战列巡洋舰,主要原因在于其装甲防护水准有所不足。然而,军舰的生存力,并非单单只取决于装甲防护水准。基于上文中的资料,我们不难看出,英国战列巡洋舰是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损害的,即便有数枚或十余枚炮弹击穿装甲,只要不发生弹药库殉爆,她们就不会被轻易地击沉。

那么问题来了,发生弹药库殉爆的原因,与防护水准的优劣是否有关呢?根据D. K. Brown的说法(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

Soon after the battle, DNC sent S Payne and S V Goodall to inspect damaged ships and, if possible, deduce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loss of other ships.
在日德兰海战之后,造舰部门派出了S·佩恩与与S·V·古道尔这两名造舰工程师,要求他们对幸存军舰的受损情况展开研究,且如有可能的话,还需对战损军舰的沉没原因进行推论。

They dismissed the idea that shell penetrated the ‘lower protective deck and exploded either in the magazine or so close to it as to ignite the contents. This is not substantiated by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all the reports that have been received, and in the ships that returned from the engagement there is no known case of an enemy shell travelling so far down before bursting and only one case [that of Barham] where a shell which burst a short distance beyond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 sent a fragment so far into the ship’. At the ranges of Jutland, it is unlikely that a shell descended at more than 20° to the horizontal and German shells typically burst between 16 and 24ft from first impact with structure. With hindsight, this report is probably correct in saying that it is unlikely that any protective deck was hit by an intact shell.
在仔细查阅了他们当时所收到的全部报告后,他们排除了“炮弹穿透防护甲板,并在弹药库或其附近爆炸,因此引燃了发射药”的可能性,并指出这种观点是缺乏依据的。在幸存军舰上,并未发现有其他炮弹能够在钻入舰体深处后爆炸的例子;且炮弹在穿透装甲后爆炸,并将弹片打到舰体内部深处的情况,也仅有巴勒姆号这个孤例。由于在日德兰海战的交战距离上,炮弹的落角基本不会超过20度,且德国炮弹命中目标后,延迟距离通常会在16-24英尺的范围,因此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他们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炮弹击穿防护甲板后再爆炸的情况,确实不太可能出现。

The argument that shells would explode before reaching the protective deck did not apply to turret roofs which had to withstand the direct impact of shells. Invincible was hit on Q turret as was Queen Mary.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the frames were inadequate to withstand the impact.
然而,炮弹不会在击穿防护甲板后再爆炸,并不意味着炮弹不会在击穿炮塔顶盖后爆炸——后者是需要承受炮弹直击的。无敌号和玛丽王后号,都有过Q炮塔被击中的经历。有证据表明,炮塔顶盖后方的支撑结构,不足以承受炮弹直击带来的冲击。

It can be argued that turret (and barbette) armour was inadequate in British ships. The roof, and in particular its supports, was vulnerable...Penetration of a turret or barbette will expose charges to flash and hot splinters.
可以认为,英国军舰上的炮塔/炮座装甲是有所不足的,其炮塔顶部(尤其是其支撑结构),是防护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旦炮弹击穿炮塔或炮座,发射药便会暴露在外,面临着火焰和高温弹片的洗礼。

换句话说,即便是造舰部门出身,一贯热衷于为前辈讳的D. K. Brown也承认,至少在炮塔/炮座这个环节上,英国军舰的防护设计的确是有所不足的。而炮塔/炮座防护不足,便意味着容易引发发射药殉爆事故,换而言之,最终还是绕不开发射药的安全性话题。对于弹药库殉爆这个话题,我们会在日德兰纪念系列 - 弹药库殉爆专题予以详细解读。

炮塔、炮座的生存力问题

在前面的中弹案例中,我们列举了6个炮塔(含炮管)被直击的案例(其中1个是多格尔沙洲海战的案例,其余5个是日德兰海战的案例),4个炮座被直击的案例(都是日德兰海战的案例),5个炮座附近区域被炮弹击中的案例(都是日德兰海战的案例,其中有3个是炮座被弹片击中的案例)。

除此之外,通过对战沉军舰的分析,我们可以确认,至少有2艘战列巡洋舰,是由于炮塔或炮座装甲被击穿,从而导致弹药库殉爆并因此沉没的。

对于日德兰海战中,英国主力舰上的炮塔和炮座被击中的案例,我们可以根据装甲受损情况,将其分为五种情况:

一、炮弹未能穿透装甲并进入炮塔/炮座内部,且装甲板上也未形成穿孔。符合这种情况的有1个案例,情况如下:

1、虎号,A炮座;受损轻微,仍能继续开火。

二、炮弹未能穿透装甲并进入炮塔/炮座内部,但装甲板上形成了穿孔。符合这种情况的有5个案例,各自情况如下:

1、虎号,Q炮塔;经修复后,仍能继续开火。

2、马来亚号,X炮塔;受损轻微,仍能继续开火。

3、长公主号,X炮座;炮塔被卡住,退出战斗。

4、虎号,X炮座;经修复后,仍能继续开火,但火控设备出现了故障。

5、新西兰号,X炮座;炮塔一度被卡住,但经修复后仍能继续开火。

在以上几个案例中,长公主号的X炮座和虎号的X炮座,都是被炮弹打在了9英寸装甲板和3英寸装甲板的交界处,尽管炮弹都没能飞进炮座内部,但装甲板上还是被打出了一个缺口。

三、炮弹穿透装甲后进入炮塔/炮座内部。符合这种情况的,至少有3个案例,情况如下:

1、狮号,Q炮塔;引燃了发射药,设备损毁严重,人员死伤惨重,炮塔彻底退出战斗。

2、玛丽王后号,A炮塔/炮座和/或B炮塔/炮座;弹药库发生殉爆,舰体前段被炸碎。

3、无敌号,Q炮塔/炮座;弹药库发生殉爆,军舰因此而沉没。

疑似案例:玛丽王后号,Q炮塔,可能引发了弹药库发生殉爆,并导致军舰被炸成两截。

四、炮管被击中。符合这种情况的有2个案例,情况如下:

1、长公主号,Q炮塔;炮弹击中了长公主号Q炮塔右侧的炮管,炮管轻微受损,但仍能继续开炮。

2、厌战号,Y炮塔;炮弹击中了厌战号Y炮塔左侧的炮管,炮管受损,无法继续开炮。

五、间接中弹(炮弹爆炸冲击波或弹片)。符合这种情况的有5个案例。

1、长公主号,舰艏装甲带/B炮座

2、虎号,上部装甲带/Q炮座

3、厌战号,上部装甲带/X炮座

4、长公主号,船壳/B炮座

5、巴勒姆号,甲板/B炮座

以上这五个案例,炮塔/炮座全都没有受到影响。

排除沉没的三艘战列巡洋舰与三艘装甲巡洋舰后,在整场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的主力舰上,共有5门大口径火炮被敌方火力打哑,其中狮号2门(Q炮塔),长公主号2门(X炮塔),厌战号1门(Y炮塔左侧火炮)。其余炮塔/炮座中弹案例,都未能彻底打哑火炮,甚至还有1个炮管中弹后还能继续开火的案例(长公主,Q炮塔右侧火炮)。

基于以上案例来看,所谓的“即便炮塔/炮座没有被击穿,也一样会失去战斗力”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沉没的三艘战列巡洋舰中,至少有两艘军舰(玛丽王后号与无敌号)是因炮塔/炮座装甲被击穿而引发的弹药库殉爆,并最终因此沉没的;而幸存下来的军舰中,狮号的Q炮塔也因发射药燃烧事故而彻底失去战斗力。同时,不排除不倦号与防御号也是由于炮塔/炮座装甲被击穿而引发的的弹药库殉爆。由此来看,尽管炮塔/炮座被击穿未必会导致其失去战斗力,但若是出现了发射药被点燃的事故,其后果会比炮塔失去战斗力更为严重。换而言之,最终还是绕不开发射药的安全性话题。

另外,当时的英国主力舰上的炮塔防护设计,也的确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炮座装甲的设计不合理。英国炮座装甲和德国炮座装甲的布局存在区别,英国炮座装甲的厚板与薄板的交界处是设置在甲板上的,而德国炮座装甲的厚板与薄板的交界处是略低于甲板的。因此当炮弹击中炮座与甲板相接处时,英国炮座更容易被打穿,而德国炮座不容易被打穿。

英国炮座装甲与德国炮座装甲的布局差异 - 藤本喜久雄手绘



由于这种炮座装甲设计缺陷导致的损伤案例有好几个,例如虎号的X炮座,就受过此类损伤。

虎号X炮座受损情况 - 藤本喜久雄手绘

图中展示的是被炮弹击中后的炮座装甲,可以看到,炮弹恰好打在了厚板与薄板的交界处。



炮廓装甲带的生存力问题

进入无畏舰时代后,大部分英国主力舰的副炮,都缺乏有效防护,具体来说:

1)无畏号、柏勒洛丰级、圣文森特级、尼普顿号、巨像级、俄里翁级战列舰,以及无敌级、不倦级、狮级战列巡洋舰,副炮都没有装甲防护(无畏号装备的是3英寸副炮,其余装备的都是4英寸副炮)。

2)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与玛丽王后号战列巡洋舰,只有前部副炮群有装甲保护(她们装备的都是4英寸副炮)。

3)声望级与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副炮没有装甲保护(声望级是4英寸副炮,胡德号是5.5英寸副炮)。

只有铁公爵级、伊丽莎白女王级、复仇级战列舰,以及虎号战列巡洋舰的副炮,才拥有炮廓装甲带的保护(她们装备的都是6英寸副炮)。但即便如此,这些主力舰的各个副炮炮位,互相之间也没有完全隔离开。

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副炮防护布局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各个副炮炮位之间设有1.5英寸厚度的装甲舱壁,但这道舱壁的后方并未完全封闭。原因在于,该舰的左右两舷的炮廓内,各布置有6门6英寸副炮,但每一侧都只布置了1套炮弹提升井和1套发射药提升井(图纸中B炮座后方的区域,标注有1套Dreger Hoist和1套Ammunition Hoist),因此6门火炮需要共用这些提升井,于是设计师就将副炮炮位的后方区域,设计成了敞开的模式。在此情况下,一旦出现发射药燃烧事故,火焰可能会蔓延到其他副炮炮位。



马来亚号的副炮发射药燃烧事故,之所以会造成了102人伤亡,并一度使得右舷侧的所有副炮都丧失了战斗力,显然与各个炮位之间的隔离不充分有关。

在日德兰海战之后,英国海军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改进,具体做法是使用软性防火罩(fearnought)进行隔断处理。详见日德兰纪念系列 - 弹药库殉爆专题

从实战案例来评估炮廓装甲带的价值:

一、在英国主力舰上,炮廓装甲带的厚度普遍只有6英寸,根本不足以抵挡同级别对手的主炮炮弹(在实战条件下,德国大口径穿甲弹能够击穿8-9英寸厚的装甲)。另一方面,在通常的布局下,炮廓一般都设置在露天甲板下方。在近距离交战中,炮弹通常不会击中甲板区域,然而在中远距离的交战中,炮弹击中甲板的案例并不罕见,例如日德兰海战时,巴勒姆、厌战、马来亚这三艘英国战列舰(都有炮廓装甲)都有被吊射炮弹打穿甲板,随后点燃副炮发射药的案例。由于装甲总重量和船体重心的缘故,炮廓装甲的厚度不太可能加厚到足以抵挡大口径炮弹的程度,露天甲板也不太可能加厚到足以抵挡吊射炮弹的程度,因此被敌方大口径炮弹击穿的命运是在所难免的。

二、炮廓装甲带及其附近的甲板区域,虽然能够抵御中口径炮弹的打击,但中口径炮弹对主力舰的威胁,本身就大幅低于大口径炮弹。从日德兰海战的实际结果来看,中口径火炮的命中率要远逊于大口径火炮,且击中主力舰的中口径炮弹数量,也要远低于大口径炮弹数量(幸存下来的英国主力舰,一共只被德国中口径炮弹击中9次,但却被大口径炮弹击中68次)。

基于以上两点来看,炮廓装甲带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附录2:针对德国炮弹性能的点评

对英舰受损情况的分析,其实也相当于是对德国炮弹真实性能及实战表现的分析。

德国炮弹的穿甲能力

结合以上情况来看,德国炮弹击穿的最大厚度的英国装甲,是9英寸(狮号的Q炮塔、狮号的舷侧装甲带),然而这两个案例都是打在了9英寸装甲与其他厚度更低的装甲板的接缝处。另外还有两个在9英寸装甲上造成穿孔,但炮弹本身未能形成穿透的案例(长公主号的X炮座、虎号的X炮座,这两例也都是打在了9英寸装甲与其他厚度更低的装甲板的接缝处)。此外,德国炮弹在击中9英寸装甲板时,也有未能击穿的记录(虎号,多格尔沙洲&日德兰),其中有一例还是打在了两块装甲板的接缝处,然而也未能将其击穿。

排除击中装甲板接缝处的情况后,德国炮弹击穿的最大厚度的装甲,是厌战号的主装甲带上段,厚度渐变的部位(穿孔上沿的厚度为6英寸,下沿则为9英寸,平均厚度为7.5英寸),然而这发炮弹打在了装甲板的边缘处,对于装甲板是不利的。

排除击中装甲板边缘处的情况后,德国炮弹击穿的最大厚度的装甲,是6英寸(有数个案例)。然而,即便是6英寸的装甲,也有未能击穿的记录(狮号&马来亚号,日德兰)。

在整场日德兰海战中,只有1发德国炮弹击中了9英寸以上厚度的装甲板——冯·德·坦恩号发射的一枚28cm穿甲弹击中了巴勒姆号的主装甲带,然而由于射击距离约为17,000码,炮弹威力不足,装甲厚度又大,因此未能将其击穿。

德国引信的延迟距离

上文中列出了大量的英国主力舰上的中等厚度以上装甲被德国炮弹击中的案例,其中有12个案例是炮弹成功穿透了装甲板的,而在这12个案例中,又有2个案例是哑弹。排除哑弹案例后的10个成功击穿并爆炸的案例,炮弹延迟距离分别为2英尺、6英尺、8英尺、2英尺、5英尺、52英尺、16英尺、12英尺、6英尺、6英尺;排除一个52英尺的案例外,其余均不超过20英尺,且其中有7个的延迟距离不超过10英尺。

至于击中甲板或船壳等轻防护区域的案例,由于炮弹在击穿这些薄钢板后速度衰减不明显,因此实际表现出的延迟距离会比击穿装甲板后的那些案例略长一些,有不少能达到20英尺以上。

炮弹弹片的穿甲能力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德国炮弹的弹片可以击穿1英寸或1.25英寸厚的甲板,同时还能够连续穿透2层小厚度的甲板(总厚度1.5英寸左右),但却未能击穿马来亚号的2英寸厚的上甲板。由此看来,德国炮弹的弹片穿甲能力,大致就是在1.25-1.5英寸左右。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5-14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一战的英国和德国主力舰主装被击中,即使没击穿也会造成严重进水和后果
比如多格尔沙洲时的狮子,被德福林格的12寸在大角度(记得狮子射击的目标和本舰方位角大概40-50度)击中主装水线部分,炮弹的冲击和爆炸造成了装甲的内陷和错位(甚至撕裂作为穹甲的下甲板顶层),进水严重,还污染了锅炉用淡水,造成了锅炉停机熄火
日德兰的冯塔恩被第五战列舰队远距离击中舰尾附近,水线也是装甲带内陷,进水不少,也影响了速度的发挥
看来当时战列舰的防水设计还是漏洞很大的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5-14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7-5-13 20:28
迟到的日德兰百年纪念系列 - 第五部分 - 英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果日德兰时代,要是英国军舰被汉斯380考验下,估计会多放点血,面对6-8寸的次级装甲,380的引信多半能飞到装甲后面20英尺级别爆炸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5-1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akagizuo 发表于 2017-5-14 14:43
发现一战的英国和德国主力舰主装被击中,即使没击穿也会造成严重进水和后果
比如多格尔沙洲时的狮子,被德 ...

话说被44批得惨的防护甲板抬高至主甲板位置虽然文献上都说是为了GM,但客观上看有助于抑制主装变形后可能的进水,德谍当初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呢?(虽然从R的设计时间上看应该不是战时经验的结果)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5-14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ypn101 发表于 2017-5-14 17:23
话说被44批得惨的防护甲板抬高至主甲板位置虽然文献上都说是为了GM,但客观上看有助于抑制主装变形后可能 ...

要是下甲板的连接处也破了,R级那样的进水后的橫倾角度更大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5-14 1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kagizuo 发表于 2017-5-14 17:35
要是下甲板的连接处也破了,R级那样的进水后的橫倾角度更大

额。。。要是下甲板的连接处破了,谁都没得救,至少进一舱的水吧(考虑当时TDS水平,估计没法将进水维持在核心仓外)。不过虽然大倾角的防护甲板倾斜段似乎是更容易被捅破一点,但在那个时代正常交战距离巴登都没能力打穿520磅的主装吧,也就没法直接破坏防护甲板咯(赖皮:从上装打进去的不算)

二等兵

七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7-5-16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某知名游戏的主要问题还是随机性太小,将这三个设定的破坏规定为10%、33%、100%这样几个固定数值。
从案例来看,所谓的“过穿”炮弹即使未在舰体内爆炸,也有造成显著破坏的,而所谓的“装甲区/核心区”,也不见得一定会有很大破坏。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5-16 15: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MSHXD 发表于 2017-5-16 15:25
感觉某知名游戏的主要问题还是随机性太小,将这三个设定的破坏规定为10%、33%、100%这样几个固定数值。
从 ...

要是用模块来判定不知会不会好一点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akagizuo 发表于 2017-5-14 14:43
发现一战的英国和德国主力舰主装被击中,即使没击穿也会造成严重进水和后果
比如多格尔沙洲时的狮子,被德 ...

胡德的设计就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改进,强化了主装后面的支撑结构,用上了1-1.5-2英寸厚的背板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5-21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7-5-21 10:09
胡德的设计就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改进,强化了主装后面的支撑结构,用上了1-1.5-2英寸厚的背板 ...

尤其大英的炮弹炸起来太凶,德福林格船头的装甲板都被炸不见了……
英国当时战舰的侧面防雷防水设计实在是太弱了。。。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5-23 19: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7-5-21 10:09
胡德的设计就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改进,强化了主装后面的支撑结构,用上了1-1.5-2英寸厚的背板 ...

神教,我在看《図解 日本帝国海军全舰船1868-1945 戦舰・巡洋戦舰 》时发现萨摩级的剖视图上主装上装背后有“背材76mm”,炮廓后有“背材64mm”,但不知道上面写的是木板还是钢板。如果是钢板的话这算不算一种。。。未卜先知?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akagizuo 发表于 2017-5-21 13:14
尤其大英的炮弹炸起来太凶,德福林格船头的装甲板都被炸不见了……
英国当时战舰的侧面防雷防水设计实在 ...

德国一样很弱啊,一票战巡都出现过主装甲带未被击穿,但是结构受损向内凹陷,且装甲带下方的船壳受爆炸力和水压作用,破裂并向内凹陷,导致进水的情况。

列兵

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9-10-31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可否转载?

中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0-3-4 11: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人是直到声望才发现倾斜装甲具有更好的防护性能的吗?

一等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0-11-3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伊丽莎白,复仇和虎号上的最上层的6寸装甲带应该是炮廓装甲。但是很奇怪胡德的5.5英寸副炮没有炮廓装甲防护,这一层装甲的意义有点不明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11:25 , Processed in 0.0323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