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0693|回复: 10

日德兰纪念系列 - 甲弹对抗篇 - 第五章 - 德国主力舰的防...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7-5-19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3-3-5 21:58 编辑

前言

1916年5月31日下午,英国海军的大舰队与德国海军的公海舰队,在北海东部、靠近丹麦及挪威的区域相遇,随即爆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海战。双方交战的区域,从陆上来说临近日德兰半岛,而从海上来说临近丹麦与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因此分别被参战双方称之为日德兰海战(英方叫法)和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德方叫法)。这场海战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同时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以战列舰为主力的海战。

关于这场海战的前因后果,各国学者们早就发表了无数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其中既有研究战略战术的,也有研究技术细节的。在我看来,从无畏舰诞生到日德兰海战的这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海军的技术装备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而日德兰海战的胜败结果,主要也是由于技术因素上的差异导致的;并且,当时的许多战术决策,也都是围绕着当时的技术条件来展开的。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若想更好地理解日德兰海战,则非常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当时的各类技术知识。

然而比较可惜的是,在甲弹对抗这个领域内,一直以来流传着诸多的谣言,例如:“当时德国海军装备的是硬被帽穿甲弹”,“英国人后来研制的Greenboy穿甲弹是抄袭德国穿甲弹的”,等等。

有鉴于此,我整理、翻译、编写出了以下这些内容,并希望能就日德兰海战中的甲弹对抗情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后续事件,进行较为准确和完善的解读。



索引

第一章 - 装甲与炮弹

此章介绍了舰用装甲与炮弹的发展历程,并对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时装备的大口径炮弹做了具体解读。

第二章 - Projectile Committee

此章介绍的是Projectile Committee所提交的报告。这份报告中列举了大量实弹射击测试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对英国海军现有炮弹的性能做出了评价。

第三章 - Shell Committee

此章介绍的是Shell Committee所提交的报告。这份报告中详谈了新式穿甲弹(Greenboy)的研制过程、实际性能、生产、验收、装备进度等相关信息。

第四章 - 英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这些军舰在包括日德兰海战在内的数次海战中所遭受的损伤情况。

第五章 - 德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

此章介绍的是德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这些军舰在包括日德兰海战在内的数次海战中所遭受的损伤情况。

第六章 - 双方轻型舰艇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

此章介绍的是英德双方轻型舰艇的防护设计,及这些军舰在包括日德兰海战在内的数次海战中所遭受的损伤情况。

第七章 - 甲弹对抗及防护设计话题的总结

此章以英国海军的战后报告为基础,介绍了他们在甲弹对抗话题上累积的经验,并阐述了他们在防护设计话题上的观点。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5-1-10 10:54 编辑

日德兰纪念系列 - 甲弹对抗篇 - 第五章 - 德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主要参考资料:

德国海军官方档案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作者Aidan Dodson

From Ironclads to Dreadnough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rman Navy 1864-1918,作者Dirk Nottelmann

German Battlecruisers of World War One: Their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s,作者Gary Staff

Jutland 1916: The Archaeology of a Naval Battlefield,作者Innes McCartney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作者John Campbell

ジュットランド海戦における造船関係事項の研究,作者藤本喜久雄



在上一章中,我们对英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做出了介绍。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切换视角,介绍德国海军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及战损情况。

一、德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

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们损失惨重,吕佐夫号因进水过多而被迫弃舰,德尔弗林格号与塞德里茨号战列巡洋舰受到了重创,毛奇号与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也有所损伤。在战列舰方面,国王号、大选帝侯号以及边境总督号被多枚炮弹命中,但受损情况并没有战列巡洋舰那样严重。

德国战列巡洋舰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沉重的损伤?是她们的防护不够好,还是其他的原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德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做一番介绍。

德国战列舰的防护设计变迁

在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初,德国仅有一支近海防御型的海军,与后世的德国海军相比,两者在规模上的差距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云泥之别。然而在德皇威廉二世登基之后,德国海军的规模开始急速膨胀,在这位热爱海军的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在克虏伯公司等工商业巨子的游说下,在提尔皮茨将军的筹谋下,德国海军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的世界第二大海军。而战列舰,则是这个新晋的海军强国最为重视的军舰类型。

由于德国海军的战列舰数量不如英国海军,因此在日德兰海战时,德国海军不仅派出了无畏舰,同时也派出了相对较为新锐的布伦瑞克级和德意志级前无畏舰。有鉴于此,我们将从这两级前无畏舰开始,逐级介绍德国海军的战列舰的防护设计。

布伦瑞克级

布伦瑞克级的设计,具有典型的德国前无畏舰的特征,其主炮口径仅有28cm,小于同时代的绝大部分战列舰,但拥有比较快的射速。

在防护设计方面,布伦瑞克级的主要特征如下:

1)主装甲带最厚处为225mm,下端最薄处为140mm;上部装甲带的厚度为150mm,舰艏及舰艉装甲带的厚度为100mm。

2)在舰体核心区域,防护甲板的厚度为40mm(水平段)或75mm(倾斜段);在舰艏及舰艉区域,防护甲板的厚度为40mm(部分区域加厚至97mm)。

3)两座主炮塔分别位于舰艏与舰艉,其炮塔与炮座装甲的最大厚度均达到280mm。

4)一些副炮位于炮廓装甲带后方,装甲厚度为150mm;另一些副炮则由炮塔保护,装甲最大厚度达到170mm。

5)前部司令塔的装甲,最大厚度达到300mm;后部司令塔的装甲,最大厚度达到140mm。

布伦瑞克级的装甲布局图

注释:图中的主装甲带绘制有误,225mm厚度的部分,高度并没有图中那么大。



德意志级

作为布伦瑞克级的后继舰型,德意志级的设计改动不大,仅有小幅度的调整。

在防护设计方面,德意志级与布伦瑞克级的主要区别在于:

1)主装甲带最厚处为225mm(德意志号)或240mm(其余四舰),上下两端最薄处为150mm(德意志号)或170mm(其余四舰)。

2)在舰体核心区域,防护甲板的厚度调整为40mm(水平段)或67mm(倾斜段)。

3)副炮的防护方式有所调整,一些副炮位于炮廓装甲带后方,装甲厚度为150mm或170mm;另一些副炮则由炮廓装甲堡保护,装甲最大厚度同样为150mm或170mm。

德意志级的装甲布局图

注释:图中的主装甲带绘制有误,225mm或240mm厚度的部分,高度并没有图中那么大。



拿骚级

拿骚级战列舰,是德国海军最早的无畏舰。与德意志级相比,拿骚级的防护水准有了显著的提升,其主要特征如下:

1)主装甲带最厚处为290mm,上端最薄处为160mm,下端最薄处为170mm;炮廓装甲带的厚度为160mm,舰艏装甲带的厚度为80-140mm,舰艉装甲带的厚度为90-120mm。

2)在舰体核心区域,防护甲板的厚度为38mm(水平段)或58mm(倾斜段);在舰艏区域,防护甲板的厚度为55mm;在舰艉区域,防护甲板的厚度为55-80mm。

3)舰体核心区域的前后两端设有装甲横舱壁,前部装甲横舱壁的厚度为160-210mm,后部装甲横舱壁的厚度为150-210mm。

4)主炮塔与炮座装甲的最大厚度均达到280mm。

5)前部司令塔的装甲,最大厚度达到400mm;后部司令塔的装甲,最大厚度达到200mm。

6)自拿骚级起,德国海军的战列舰,普遍都配备了防雷装甲。

拿骚级的装甲布局图



赫尔格兰级

作为拿骚级的升级版本,赫尔格兰级的主炮口径升级为30.5cm,在装甲防护方面也有小幅的调整和提升,其与拿骚级的主要区别如下:

1)主装甲带最厚处为300mm,上下两端最薄处均为170mm;炮廓装甲带的厚度调整为170mm,舰艏装甲带的厚度调整为80-150mm,舰艉装甲带的厚度调整为90-130mm。

2)在舰体核心区域,防护甲板的厚度调整为40mm(水平段)或60mm(倾斜段)。

3)前后两道装甲横舱壁的厚度均调整为170-210mm。

4)炮塔与炮座装甲的最大厚度均调整为300mm。

赫尔格兰级的装甲布局图



皇帝级

与赫尔格兰级相比,皇帝级战列舰的防护水准,得到了大幅强化,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1)主装甲带的厚度调整为350mm(上段不削薄,下段削薄至180mm),上部装甲带的厚度为200mm,炮廓装甲带的厚度则仍旧为170mm。

2)作为垂直防护提升的代价,水平防护则有所降低,例如在舰体核心区域,防护甲板的厚度仅有30mm(水平段和倾斜段厚度相同)。

3)在舰艏和舰艉区域的防护设计上,皇帝级与赫尔格兰级也有所不同;且在皇帝级中,皇后号和路易特波特摄政王号与其余三艘也略有不同,她们的舰艏与舰艉装甲带厚度要比同型舰略薄一些(下图中已经标出区别)。

皇帝级的装甲布局图

注释:这张配图存在一个错误,剖视图中的主装甲带厚度标为350mm,但侧视图中则标为300mm,实际应为350mm。



国王级

国王级战列舰的防护设计,与皇帝级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两者在舰体核心区域的防护设计是基本相同的,但在舰艏与舰艉区域的装甲带厚度和覆盖范围上则略有差异。

国王级的装甲布局图

注释:这张配图存在一个错误,剖视图中的装甲甲板的厚度标为60/100mm,但侧视图中则标为30mm,实际应为30mm。



巴伐利亚级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是德国海军在一战时期所建成的最后一级战列舰。由于她们搭载了38cm火炮,因此与先前的德国战列舰相比,在火力上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在防护方面,巴伐利亚级也有明显提升,最重要的升级在于主炮塔与炮座装甲的最大厚度增至350mm,上部装甲带厚度增至250mm。

巴伐利亚级的两艘未建成准同型舰——萨克森号与符腾堡号,在动力系统配置上与巴伐利亚级略有不同,其中萨克森号在中轴位置安装了柴油机,而符腾堡号仍然是全部采用蒸汽轮机动力,但装备了更强的动力系统。

萨克森号与符腾堡号的防护设计,与另外两艘准同型舰也略有不同,两者的舰艏装甲带厚度和覆盖范围不同,且萨克森号的轮机段的装甲厚度与布局也与其他三艘舰有所区别(下图中已经标出区别)。

巴伐利亚级的装甲布局图



对德国战列舰防护设计的点评

总体来说,与英国战列舰相比,德国战列舰的防护设计要完善一些,具体而言:

一、德国战列舰的装甲防护范围,通常要大于同期的英国战列舰,这一点在无畏舰时期尤为明显,至超无畏舰时期双方差距开始减小。

二、德国战列舰的装甲厚度,通常要大于同期的英国战列舰;但英德双方的装甲带设计都存在“皮带”现象。

德国装甲巡洋舰/战列巡洋舰的防护设计变迁

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取得了优异的战果,堪称是明星般的存在。而在之前的福克兰海战和多格尔沙洲海战中,德国海军的两型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级和布吕歇尔号,也分别扮演了重要的戏份。有鉴于此,我们将先介绍这两级装甲巡洋舰,随后再介绍战列巡洋舰。

沙恩霍斯特级

德国海军的装甲巡洋舰,早期的几艘设计并不理想,但后续有所改进,至晚期的沙恩霍斯特级时,已经完全不逊色于同时代的其他同类军舰了。

在防护设计方面,沙恩霍斯特级的主要特征如下:

1)主装甲带的厚度为150mm,舰艏及舰艉装甲带的厚度为80mm。

2)部分主炮安装在炮塔内,炮塔与炮座装甲的最大厚度分别达到170mm和140mm。

3)部分主炮及全部副炮安装在炮廓内,炮廓装甲带的厚度为150mm。

4)前部司令塔的装甲,最大厚度达到200mm;后部司令塔的装甲,最大厚度达到50mm。

沙恩霍斯特级的装甲布局图



布吕歇尔号

在沙恩霍斯特级之后,德国海军又建造了一艘吨位更大的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

该舰的火炮布局与同期的拿骚级战列舰有一定相似之处,在防护和机动性上也比沙恩霍斯特级有所提升,可以认为是介于装甲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之间的过渡性设计。

在防护设计方面,相比于沙恩霍斯特级,布吕歇尔号的主要差异如下:

1)主装甲带最厚处为180mm,上下两端最薄处均为120mm;炮廓装甲带的厚度调整为140mm。

2)炮塔与炮座装甲的最大厚度调整为180mm。

3)前部司令塔的装甲,最大厚度调整为250mm;后部司令塔的装甲,最大厚度调整为140mm。

布吕歇尔号的装甲布局图



冯·德·坦恩号

作为德国海军的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号的防护水准,相比于布吕歇尔号有了显著的提升,其主要特征如下:

1)主装甲带最厚处为250mm,上端最薄处为200mm,下端最薄处为150mm;炮廓装甲带的厚度为150mm,舰艏与舰艉装甲带的厚度为100mm。

2)在舰体核心区域,防护甲板的厚度为25mm(水平段)或50mm(倾斜段);在舰艏区域,防护甲板的厚度为50mm;在舰艉区域,防护甲板的厚度为50-80mm。

3)舰体核心区域的前后两端设有装甲横舱壁,其厚度均为140-170mm。

4)主炮塔与炮座装甲的最大厚度均达到230mm。

5)前部司令塔的装甲,最大厚度达到250mm;后部司令塔的装甲,最大厚度达到200mm。

6)包括冯·德·坦恩号在内,德国海军所有的战列巡洋舰,都配备有防雷装甲。

冯·德·坦恩号的装甲布局图



毛奇级

毛奇级的装甲布局图

与冯·德·坦恩号相比,毛奇级的最大区别,是搭载了新款的身管倍经更长的28cm火炮。在防护水准方面,毛奇级也有小幅升级,其主装甲带的最大厚度增至270mm,前部司令塔的装甲最大厚度增至350mm。



塞德里茨号

塞德里茨号可以说是毛奇级的放大、加强版本,因此在防护方面也有所升级,主装甲带的最大厚度增至300mm,上端最薄处的厚度增至230mm,前后装甲横舱壁的最大厚度均增至220mm,炮塔装甲的最大厚度增至250mm。

塞德里茨号的装甲布局图



德尔弗林格级

与塞德里茨号相比,德尔弗林格级的主炮配置有所升级,搭载了30.5cm火炮。在防护水准方面,德尔弗林格级也有小幅提升,其前后装甲横舱壁的最大厚度均增至250mm,炮塔装甲的最大厚度增至270mm,炮座装甲的最大厚度增至250mm。

德尔弗林格级的装甲布局图



马肯森级

在马肯森级上,德国人再度升级了火力,为其配备了35cm火炮,从而在火力上实现了飞跃式的提升。

在防护方面,马肯森级的的装甲布局,与之前的所有德国无畏舰和超无畏舰都有所不同——她们抛弃了穹甲布局,其装甲甲板外侧部分不再向下倾斜并与主装甲带下段相连,而是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平甲布局。至于具体的装甲厚度,也有小幅调整,最明显的区别是,炮塔装甲的最大厚度增至320mm,炮座装甲的最大厚度增至290mm。

马肯森级的装甲布局图



对德国装甲巡洋舰/战列巡洋舰防护设计的点评

在装甲巡洋舰时期,德舰的防护水平与英舰并无明显差异;但在战列巡洋舰时期,德舰的防护水平要优于英舰,具体来说:

一、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在防护设计上是一脉相承的,且各级之间均有持续的小幅提升。

二、与无敌级和不倦级相比,冯·德·坦恩号和毛奇级的防护水平明显要高出一个档次,无论是在防护范围上还是装甲厚度上,都占据明显优势。

三、与狮级和虎号相比,塞德里茨号和德尔弗林格级的防护水平依然是占优的,但双方的差距有所减小,不如先前那么大了。

四、马肯森级的防护水准,相比德尔弗林格级进步不大,但由于声望级的防护水准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因此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悬殊。

五、整体来说,德国战列巡洋舰的防护水平要优于同时期的英国战列巡洋舰,且即便与同时期的英国战列舰相比,也并不逊色。



二、德国主力舰的战损情况

在介绍完德国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后,接下来我们进入战损情况分析的环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两国的主力舰并没有获得太多交手机会,除了日德兰海战之外,规模较大的主力舰交战也只有福克兰海战和多格尔沙洲海战了。

在福克兰海战中,德国海军的东亚分舰队几乎被团灭,包括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装甲巡洋舰在内的多艘军舰被击沉。

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布吕歇尔号装甲巡洋舰被击沉,塞德里茨号战列巡洋舰则遭遇了发射药燃烧事故,导致炮组人员伤亡惨重。

而在日德兰海战中,受损的主要是希佩尔麾下的战列巡洋舰,以及舍尔麾下的那几艘位于编队最前方的国王级战列舰。其中,吕佐夫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24次(最终因进水过多而被迫弃舰),德尔弗林格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21次(进水严重),塞德里茨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22次(几乎濒临沉没),毛奇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5次,冯·德·坦恩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4次,国王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10次,大选帝侯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8次,边境伯爵号被大口径炮弹击中5次。公海舰队中的其他战列舰,除了波美拉尼亚号中雷沉没外,其余损伤都很轻微。

基于以上情况,本篇内容将以日德兰海战为主,福克兰海战和多格尔沙洲海战为辅,来介绍德国主力舰在这两次海战中的受损情况。

司令塔中弹案例

德尔弗林格号,前部司令塔,日德兰

一发12英寸炮弹击中了德尔弗林格号的前部司令塔,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300mm。炮弹在击中装甲时爆炸,但并未击穿装甲,只在装甲板上凿出了一个小坑,造成装甲板背面有一小块装甲崩裂,并在甲板上炸出了一个洞。部分弹片通过观察孔飞进了司令塔内部,此外B炮塔的测距仪也被弹片打坏。这发炮弹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由于有毒烟涌入,因此司令塔内部的人员不得不戴上了防毒面具。此事在德尔弗林格号的炮术长的回忆录(Kiel and Jutland: The Famous Naval Battl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from the German Perspective)中也有记载,他当时就在司令塔中。

中弹情况示意图



冯·德·坦恩号,后部司令塔,日德兰

一发口径不明的炮弹(Campbell认为是15英寸炮弹)击中了冯·德·坦恩号的后部司令塔后方的平台,并在此处爆炸。200mm厚的司令塔装甲并未被击穿,但有部分弹片通过观察孔飞进了司令塔内部,造成4人死亡,其余人员也都受了伤。司令塔附近的甲板和上层建筑受到了严重破坏。

中弹情况示意图



国王号,前部司令塔,日德兰

一发口径不明的炮弹(Campbell认为是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国王号的前部司令塔的顶部,此处装甲厚度为170mm,炮弹被弹飞,并未造成什么像样的伤害。

中弹情况示意图



炮塔中弹案例

德尔弗林格号,D炮塔,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德尔弗林格号的D炮塔,具体中弹位置是炮塔顶部的倾斜布置的装甲,厚度为110mm。炮弹穿透了装甲,造成了一个450mm×670mm的穿孔,并于炮塔内部爆炸,摧毁了弹药提升井、测距仪等设备,并点燃了炮塔与炮座内的发射药(13个丝绸包装的前发射药,7个铜制药筒包装的主发射药,总计1085.5kg)。人员方面,有75人因此死亡,炮组成员仅有1人幸存。

中弹情况示意图



塞德里茨号,B炮塔,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塞德里茨号的B炮塔,具体中弹位置是炮塔正面右侧,此处装甲厚度为25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并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350mm×250mm的穿孔,部分炮弹和装甲碎块飞入炮塔内部,击中了右侧火炮的炮管和炮架,并打坏了其俯仰设备,导致这门火炮退出战斗。人员方面,1人伤重不治,3人轻伤,其余成员在戴上防毒面具后撤出了该炮塔,在等待了3分钟,硝烟散去之后,又重新投入了战斗。

中弹情况示意图



塞德里茨号,C炮塔,日德兰

一发12英寸炮弹,击中了塞德里茨号的C炮塔,炮弹打在了炮塔后部装甲板的最下沿,此处装甲厚度为21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500mm×400mm的半圆形穿孔,部分炮弹和装甲碎块飞入炮塔内部,摧毁了测距仪、装填轨道等设备,并点燃了发射药(2个丝绸包装的前发射药,2个铜制药筒包装的主发射药,总计210kg)。此外,弹片或装甲碎块还击穿了炮位甲板,并切断了位于甲板下方的供电线路,导致C、D两个炮塔的旋回装置失效。

在被这发炮弹击中之前,塞德里茨号的C炮座已经被炮弹击中过一次了,大部分炮组成员已经死亡,幸存人员也已经撤离,并已对弹药库进行了注水工作。

中弹情况示意图



塞德里茨号,D炮塔,日德兰

一发口径不明的炮弹(Campbell认为是12英寸炮弹)击中了塞德里茨号的D炮塔,具体中弹位置是炮塔顶部,此处装甲厚度为70mm。炮弹被装甲板弹飞,随后在飞行了约1米距离后爆炸。这发炮弹导致装甲板出现凹陷,其内部的支撑结构受损崩裂,并因此切断了炮弹提升井的供电线路。

中弹情况示意图



塞德里茨号,E炮塔,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塞德里茨号的E炮塔,具体中弹位置是右侧火炮的炮管,炮管及炮架严重损毁,导致这门火炮彻底退出战斗。左侧火炮尽管没有受损,但由于炮塔内部的旋回指示装置(用于显示指挥仪发出的旋回角度数据的设备)被毁,导致该炮塔无法与其他炮塔一同齐射。

中弹情况示意图



国王号,A炮塔,日德兰

一发口径不明的炮弹(Campbell认为是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国王号的A炮塔,具体中弹位置是炮塔正面右侧,此处装甲厚度为300mm。炮弹被装甲板弹飞,随后在甲板上方爆炸,在甲板上造成了几个穿孔。装甲板受损轻微,炮塔本身并未受到影响,仍能继续开火。

中弹情况示意图



炮座中弹案例

塞德里茨号,D炮座,多格尔沙洲

一发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塞德里茨号的D炮座,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23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外侧部分350mm×350mm、内侧部分600mm×700mm的穿孔,装甲碎块飞入了炮座内部,引燃了换装室内的发射药,产生的火焰又继而引燃了炮塔、炮座内的其他发射药。为了逃命,炮座内的成员打开了通往C炮座的闸门,然而此举又导致火焰窜入C炮座内,再一次引燃了大量的发射药,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总计有62个发射药组合(前发射药+主发射药)被引燃,总重量超过6,000kg。人员方面,有165人因此死亡。

中弹情况示意图



德尔弗林格号,C炮座,日德兰

一发口径不明的炮弹(Campbell认为是15英寸炮弹)击中了德尔弗林格号的C炮座,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260mm。炮弹穿透了装甲,造成了一个460mm×430mm的穿孔,并于炮座内部爆炸,摧毁了炮塔旋回装置,弹片切断了大量管线与电路,此外还引燃了炮塔与炮座内的发射药(7个丝绸包装的前发射药,7个铜制药筒包装的主发射药,总计878.5kg)。人员方面,有68人因此死亡,炮组成员仅有6人幸存。

中弹情况示意图



德尔弗林格号,A炮座,日德兰

德尔弗林格号的A炮座,被英国大口径炮弹击中了两次,一次打在了炮座后部,另一次打在了炮座侧面,两发炮弹的入射角都很大,因此都未能击穿装甲。

第一发炮弹

第一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是12英寸炮弹),在撞上260mm厚的炮座装甲后,由于入射角过大而被弹飞,随后在飞出舷外后爆炸。炮塔内的人员感受到了一阵猛烈的震动,但炮塔本身并未受到影响,仍能继续开火。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图



中弹情况示意图 - 俯视图

我们说的第一发炮弹,是指图中击中炮座后部(靠近中轴线)的那枚炮弹。



第二发炮弹

第二发炮弹是12英寸口径的(但Campbell认为是13.5英寸炮弹),在撞上260mm厚的炮座装甲后,由于入射角过大而被弹飞。炮座附近的甲板受损,炮塔本身被卡住了一段时间,但后来得到修复,仍能继续开火。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图



中弹情况示意图 - 俯视图

我们说的第二发炮弹,是指图中击中炮座侧面的那枚炮弹。



塞德里茨号,C炮座,日德兰

一发13.5英寸或15英寸的炮弹(Campbell认为是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塞德里茨号的C炮座,炮弹打在了一块炮座装甲板的边缘,此处装甲厚度为23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350mm×350mm的穿孔,部分炮弹和装甲碎块飞入炮座内部,摧毁了包括俯仰和回旋机构在内的大量设备,并点燃了发射药(2个丝绸包装的前发射药,2个铜制药筒包装的主发射药,总计210kg)。人员方面,炮组成员仅有13人幸存,其中10人来自弹药库,炮塔成员仅有3人幸存,且受到了严重的烧伤,炮座内的人员全部死亡。

中弹情况示意图



冯·德·坦恩号,C炮座,日德兰

一发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冯·德·坦恩号的舰体后方区域,炮弹穿透了25mm厚的炮位甲板,在C炮座下方的轻防护区域爆炸,炸穿了30mm厚的炮座装甲,25mm厚的装甲甲板也被弹片打出两个穿孔。炮塔本身被卡住了一段时间,但后来得到修复,仍能继续开火。由于这发炮弹摧毁了炮塔的俯仰旋回设备,因此在修复之后,该炮塔只能由人力驱动来操炮。炮座内的发射药并未被引燃,因此避免了更大程度的损害。人员方面,6人死亡,14人受伤。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及俯视图



中弹情况示意图 - 俯视图



冯·德·坦恩号,A炮座,日德兰

一发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冯·德·坦恩号的A炮座,炮弹打在了一块炮座装甲板的最上沿,此处装甲厚度为20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900mm×550mm的穿孔,附近的甲板也因此受损。炮弹摧毁了旋回机构,并导致炮座被卡住。人员方面,有8人受伤。

中弹情况示意图



副炮炮廓区域中弹案例

德尔弗林格号,P3副炮,日德兰

一发12英寸炮弹击中了德尔弗林格号的P3副炮,具体中弹位置是炮盾,此处装甲厚度为8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炸毁了炮管,炸裂了炮盾,并破坏了附近的甲板。此外,弹片还击中了邻近的P2副炮的炮管,火炮的俯仰旋回机构在冲击下受损,导致这门火炮也无法继续开炮。

中弹情况示意图



塞德里茨号,P4副炮,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塞德里茨号的P4副炮,具体中弹位置是P4副炮后方,此处装甲厚度为15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770mm×750mm的穿孔,击毁了火炮。炮组成员4人重伤,1人轻伤,其余全部死亡。此后由于塞德里茨号舰艏区域大量进水,吃水线下降,导致海水从这个穿孔中涌入舰体内部。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及侧视图



中弹情况示意图 - 俯视图



塞德里茨号,S6副炮,日德兰

一发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塞德里茨号的S6副炮,具体中弹位置是S6副炮后方的斜向布置的装甲,厚度为15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击毁了火炮,并在炮位甲板上炸出了一个面积为2平方米的大洞。炮组成员中,除1人逃脱外,其余全部死亡。

中弹情况示意图



国王号,P1副炮,日德兰

国王号的P1副炮,被英国炮弹击中了两次,一次打在了炮廓后部,另一次打在了炮廓前方。

第一发炮弹

第一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是13.5英寸炮弹),具体中弹位置是P1副炮后方,此处装甲厚度为17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外侧部分700mm×400mm、内侧部分980mm×650mm的穿孔,并炸穿了30mm厚的炮位甲板。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及侧视图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及俯视图

我们说的第一发炮弹,是指图中击中副炮后方的炮廓装甲的那枚炮弹。



第二发炮弹

第二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是13.5英寸炮弹),具体中弹位置是P1副炮前方的斜向布置的装甲,厚度为170mm。炮弹穿透了装甲,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外侧部分1000mm×700mm、内侧部分1400mm×900mm的穿孔,并于炮座内部爆炸,炸穿了炮位甲板(20-30mm厚度)。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及侧视图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及俯视图

我们说的第二发炮弹,是指图中击中副炮前方的斜向布置的装甲的那枚炮弹。



这两发炮弹是在英国主力舰展开战列线、德国主力舰第一次遭遇T头时的短短数分钟内接连击中这个区域的,因此很难就这两发炮弹的毁伤情况作单独分析。这两枚炮弹不光破坏了P1炮廓内的附属设备,其弹片还穿透了P1和P2副炮之间的20mm厚的横舱壁,对P2炮廓内的附属设备造成了损伤。此外还引燃了至少2-3个发射药,并导致36名炮组成员死亡。

大选帝侯号,P2副炮,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大选帝侯号的P2副炮,具体中弹位置是P2副炮后方,此处装甲厚度为17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650mm×650mm的穿孔。副炮本身被击毁,炮廓附近的甲板也受损严重,但炮廓内的发射药并未被点燃。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及侧视图



中弹情况示意图 - 俯视图

注意看,副炮后方有一个小箭头,那个就是中弹区域。



边境伯爵号,P6副炮,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边境伯爵号的P6副炮,具体中弹位置是P6副炮前方,此处装甲厚度为17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穿孔,击毁了P6副炮,并在30mm厚的炮位甲板上炸出一个大洞。炮组成员中有2人重伤,其余全部死亡。此外炮弹弹片还击穿了15mm厚的炮廓纵舱壁,击毁了S6副炮的弹药提升井,并杀死了1名S6副炮的炮组成员。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及侧视图

这发炮弹打中的是左舷副炮,这张图的角度是从后往前看的。



中弹情况示意图 - 俯视图



皇帝号,S7副炮,日德兰

一发12英寸炮弹,击中了皇帝号的S7副炮,具体中弹位置是炮廓装甲附近的甲板。炮弹穿透了25mm厚的炮位甲板,钻进了炮廓下方的舱室。炮弹本身断成2截,并未爆炸,S7副炮并未受到影响,仍能继续开火。这发炮弹装填的是TNT装药,显然是多炮塔圣教教主——阿金库尔号发射的。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图



中弹情况示意图 - 侧视及俯视图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S6副炮,日德兰

一发12英寸炮弹击中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炮弹在穿入舰体内部后,打在了S6副炮的炮廓装甲堡的后方,此处装甲厚度为120mm。炮弹在击中装甲后爆炸,破坏了附近的甲板,并造成了3人死亡,8人受伤。

中弹情况示意图



主装甲带与上部装甲带中弹案例

德尔弗林格号,主装甲带,多格尔沙洲

一发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德尔弗林格号的主装甲带。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德尔弗林格号的主装甲带采用的是150-300-230mm的渐变厚度的设计,且从上到下都是一块装甲板。中弹部位的厚度为300mm,炮弹打在了装甲板的边缘,但未能将其击穿,不过装甲板在冲击力下向内凹陷了100mm,造成了邻近舱室进水。

中弹情况示意图



塞德里茨号,主装甲带,多格尔沙洲

一发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塞德里茨号的主装甲带。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尽管塞德里茨号也采用了渐变厚度的设计,但却是由上下两块装甲板构成的。中弹部位的厚度为300mm,炮弹并未击穿装甲,但装甲板在冲击力下向内凹陷了40mm。

中弹情况示意图



德尔弗林格号,主装甲带,日德兰

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尔弗林格号的150-300-230mm的渐变厚度的主装甲带,一共被英国炮弹击中四次。

第一发炮弹

第一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是12英寸炮弹),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260mm。炮弹并未击穿装甲,但装甲板在冲击力下向内凹陷了40mm。

中弹情况示意图



第二发炮弹

第二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是12英寸炮弹),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265mm。炮弹打在了两块装甲板的接缝处,并在穿甲过程中爆炸,造成了一个280mm×250mm的穿孔,而装甲板也在冲击力下向内凹陷了50mm。

中弹情况示意图

我们说的第二发炮弹(Campbell认为是12英寸炮弹),是指图中标有Treffer 7的那个中弹位置。



第三发炮弹

第三发炮弹的口径不明,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300mm。炮弹打在了两块装甲板的接缝处,并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装甲板的背面造成了630mm×300mm的碎块剥落,此外装甲板也在冲击力下向内凹陷了40mm。

中弹情况示意图

我们说的第三发炮弹,是指图中标有Treffer 8的那个中弹位置。



第四发炮弹

第四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是12英寸炮弹),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300mm。炮弹打在了两块装甲板的接缝处,并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一块装甲板上造成了1150mm×450mm的穿孔,并在另一块装甲板上造成了一系列裂纹。

中弹情况示意图



塞德里茨号,主装甲带,日德兰

在日德兰海战中,塞德里茨号的150-300-230mm的渐变厚度的主装甲带,一共被英国炮弹击中六次。

第一发炮弹

第一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这是一发13.5英寸炮弹),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250mm。炮弹并未击穿装甲,但在掉入水中后爆炸,造成水下部分结构受损,并导致了进水。

中弹情况示意图



第二发炮弹

第二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这是一发12英寸炮弹),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285mm。炮弹并未击穿装甲,但其爆炸冲击力导致装甲板下方的船壳向内凹陷。

中弹情况示意图



第三发炮弹

第三发炮弹是15英寸口径的(但Campbell认为这是一发12英寸炮弹),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300mm。炮弹打在了两块装甲板的接缝处,可能在击中装甲板时破裂或爆炸了,并在上方那块装甲板上造成了半圆形的穿孔,在下方那块装甲板上造成了半圆形的豁口,导致海水涌入此处。

中弹情况示意图



第四发炮弹

第四发炮弹是15英寸口径的(但Campbell认为这是一发12英寸炮弹),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300mm。炮弹打在了两块装甲板的接缝处,可能在击中装甲板时破裂或爆炸了,并在装甲板上造成了400mm×600mm的穿孔,导致海水涌入此处。

中弹情况示意图



第五发炮弹

第五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这可能是一发12英寸炮弹),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300mm。炮弹并未击穿装甲,但装甲板在冲击力下向内凹陷了30mm。

中弹情况示意图



第六发炮弹

第六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这是一发15英寸炮弹),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240mm。炮弹并未击穿装甲,也未造成实质性伤害。

中弹情况示意图



毛奇号,主装甲带,日德兰

在日德兰海战中,毛奇号的270mm厚的主装甲带,一共被英国炮弹击中两次。

第一发炮弹

第一发炮弹是15英寸口径的。由于中弹位置位于水线以下,因此有时也被认定为是水中弹。炮弹并未击穿装甲板,但在爆炸能量与水压的共同作用下,装甲板向内凹陷了300mm,其后方的那块装甲板向内凹陷了160mm,其上方的那块装甲板向内凹陷了40mm,其下方的船壳板也受到了损伤。由于这些结构损伤,导致海水涌入了舰体内部。

中弹情况示意图



第二发炮弹

第二发炮弹是15英寸口径的。这发炮弹的情况与第一发炮弹类似,由于中弹位置位于水线以下,因此有时也被认定为是水中弹。炮弹并未击穿装甲板,但在爆炸能量与水压的共同作用下,装甲板向内凹陷了200mm,其下方的船壳板也受到了损伤。由于这些结构损伤,导致海水涌入了舰体内部。

中弹情况示意图



毛奇号,上部装甲带/S5副炮,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毛奇号的200mm厚的上部装甲带。炮弹穿透了装甲,造成了一个550mm×550mm的穿孔,并于装甲板后方的煤仓内爆炸,击毁了S5副炮的弹药提升井,并点燃了2个发射药,其火焰还窜入了下方的副炮弹药库,但并未点燃其他发射药。炮弹爆炸、发射药燃烧、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毒雾、煤粉弥漫于S5和S6两个副炮炮廓内,导致17人死亡,6人重伤,17人中伤。

中弹情况示意图



国王号,上部装甲带,日德兰

在日德兰海战中,国王号的200mm厚的上部装甲带,一共被英国炮弹击中两次。

第一发炮弹

第一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这是英国轻巡洋舰发射的6英寸炮弹)。炮弹打在了两块装甲板的接缝处,但未能将其击穿,舰体内部并无损伤。

中弹情况示意图



第二发炮弹

第二发炮弹的口径不明(Campbell认为这是英国轻巡洋舰发射的6英寸炮弹)。炮弹未能击穿装甲板,舰体内部并无损伤。

中弹情况示意图



大选帝侯号,上部装甲带,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大选帝侯号的200mm厚的上部装甲带。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造成了一个1100mm×1400mm的穿孔,但并未造成严重的损害。

中弹情况示意图



大选帝侯号,主装甲带,日德兰

一发13.5或15英寸的炮弹(Campbell认为这是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大选帝侯号的350mm厚的主装甲带。炮弹在击中装甲时爆炸,装甲板并未被击穿,但其上端向内凹陷了35mm,下端向内凹陷了85mm。装甲板下方的船壳板受损严重,导致海水涌入了舰体内部。

中弹情况示意图



边境总督号,上部装甲带,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边境总督号的200mm厚的上部装甲带。炮弹在击中装甲时爆炸,装甲板并未被击穿,但其下方的主装甲带的支撑结构受到了损伤,导致350mm厚的装甲板向内凹陷了25mm。

中弹情况示意图



舰艏装甲带与舰艉装甲带中弹案例

德尔弗林格号,舰艉装甲带,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舰艉的无防护船壳,在穿入船体内部后爆炸,有一块炮弹碎块击中了100mm厚的舰艉装甲带的背面。装甲板本身并未被击穿,但略微向外凸起。

中弹情况示意图



德尔弗林格号,舰艏装甲带,日德兰

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尔弗林格号的舰艏装甲带,一共被英国炮弹击中两次。这两发炮弹是导致德尔弗林格号的舰艏区域大量进水的元凶。

第一发炮弹

第一发炮弹是15英寸口径的,击中了舰艏的无防护船壳,在穿入船体内部后爆炸,有一块炮弹碎块击中了100mm厚的舰艏装甲带的背面。高速航行导致的舰艏兴波使得海水通过穿孔处涌入舰体之内,造成了多个舱室进水。

中弹情况示意图



第二发炮弹

第二发炮弹的口径不明,击中了舰艏装甲带,此处装甲厚度为100mm。中弹部位的2块装甲板在冲击下发生脱落,其后方的船体结构也受到了损伤。

中弹情况示意图



塞德里茨号,舰艏装甲带,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左舷方向的100mm厚的舰艏装甲带,炮弹穿透了这道装甲板,又击穿了其后方的数道舱壁与甲板,最后又击中了右舷方向的舰艏装甲带,并导致其略微向外凸起。在这发炮弹之前,由于塞德里茨号的舰艏区域已经被一枚鱼雷击中,吃水线下降,导致海水从这个穿孔中涌入舰体内部。这发炮弹与那枚鱼雷,是导致塞德里茨号的舰艏区域大量进水的元凶。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左舷方向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右舷方向



毛奇号,舰艉装甲带,日德兰

一发口径不明的炮弹(Campbell认为是15英寸炮弹)击中了舰艉的无防护船壳,炮弹击穿了数道舱壁与甲板,最后在击中另一侧的100mm厚的舰艉装甲带时爆炸,导致装甲板脱落,并造成了多个舱室进水。

中弹情况示意图



冯·德·坦恩号,舰艉装甲带,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冯·德·坦恩号的舰艉装甲带,炮弹打在了3块装甲板的接缝处,上方的两块装甲板厚度为80mm,下方的那块装甲板厚度为10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三块装甲板的接缝处造成了穿孔,装甲板向内凹陷,并导致多个舱室进水,使得舰艉处的吃水加大到10米,并产生了2度的侧倾,最终进水量达到了600吨左右。

中弹情况示意图



大选帝侯号,舰艏装甲带,日德兰

一发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大选帝侯号的120-150mm的渐变厚度的舰艏装甲带,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15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造成了一个1300mm×900mm的穿孔,船体结构也受到了损伤,导致多个舱室进水。

中弹情况示意图



大选帝侯号,舰艉装甲带,日德兰

这是一发近失弹(Campbell认为是13.5英寸炮弹),炮弹在大选帝侯号的150-200mm的渐变厚度的舰艉装甲带附近爆炸,装甲板本身并未受损,但向内发生了凹陷,导致其后方的舰体结构受损,此外弹片还击穿了装甲板上方的无防护船壳,破坏了内部的舱室。

中弹情况示意图



边境伯爵号,舰艉装甲带,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边境伯爵号的150-200mm的渐变厚度的舰艉装甲带,炮弹打在了2块装甲板的接缝处,此处装甲厚度为20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在装甲板上造成了穿孔,并迫使装甲板向内凹陷,且船体结构也受到了损伤,导致多个舱室进水。

中弹情况示意图



赫尔格兰号,舰艏装甲带,日德兰

一发13.5英寸或15英寸炮弹(Campbell认为是15英寸炮弹),击中了赫尔格兰号的120-150-100mm的渐变厚度的舰艏装甲带,中弹部位的装甲厚度为150mm。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破裂,但仍然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1500mm×600mm的穿孔,导致约80吨的海水涌入舰体内部。

中弹情况示意图



装甲横舱壁中弹案例

国王号,前部装甲横舱壁,日德兰

一发口径不明的炮弹(Campbell认为这是一发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国王号的舰艏装甲带上方的无防护船壳,穿透船壳后又击中了前部装甲横舱壁,此处装甲厚度为170mm。由于入射角度过大,炮弹被弹飞,并在中间甲板上爆炸,击毁了起锚机等设备。部分海水从穿孔处涌入了舰体内部。

中弹情况示意图



莱茵兰号,前部装甲横舱壁,日德兰

一发6英寸炮弹,击中了莱茵兰号的舰艏装甲带上方的无防护船壳,穿透船壳后又击中了前部装甲横舱壁,此处装甲厚度为160mm。炮弹爆炸后,对附近的甲板区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中弹情况示意图



水中弹案例

国王号,日德兰

一发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国王号的主装甲带的最下沿,此处装甲厚度为180mm,炮弹在装甲板上造成了一个半径为185mm的半圆形缺口,随后穿入舰体内部爆炸,并在50mm厚的防雷装甲上炸出了一个面积为2.5平方米的破洞。爆炸摧毁了防雷装甲后方的15cm副炮弹药库,并点燃了大约15个发射药,但由于海水大量涌入,导致火焰被快速熄灭,避免了进一步的破坏。据估算,有494吨海水涌入了这个区域,并造成了接近4度的侧倾。为了纠正侧倾,又在反舷注入了362吨海水。指挥官下令对舰体前部的所有弹药库进行注水,但由于注水系统也有受损,因此2个主炮弹药库中只有B炮塔弹药库完成了注水,而A炮塔弹药库没有完成注水。破孔进水、反向注水、弹药库注水,以及其他损伤造成的进水,总计导致舰体内进水1630吨。

中弹情况示意图 - 穿入舰体内部之前的弹道



中弹情况示意图 - 穿入舰体内部之后的弹道



轻防护区域中弹案例

德尔弗林格号,上层建筑,日德兰

一发口径不明的炮弹(Campbell认为这是一发12英寸炮弹),击中了德尔弗林格号的上层建筑,具体中弹位置靠近舰桥。炮弹爆炸后摧毁了附近的探照灯等设备。

中弹情况示意图



塞德里茨号,船壳,日德兰

一发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塞德里茨号的无防护船壳,具体中弹位置介于A炮塔和S1副炮炮廓之间,炮弹在击穿船壳后爆炸,在炮位甲板上炸出了一个大洞。此后由于塞德里茨号舰艏区域大量进水,吃水线下降,导致海水从这个穿孔中涌入舰体内部。

中弹情况示意图



国王号,甲板/上部装甲带,日德兰

一发13.5英寸炮弹击中了国王号,从上部装甲带与甲板的接缝处穿了过去,飞入舰体内部,并于水兵食堂内爆炸,导致上部装甲带向外凸起,炮位甲板则被炸出一个大洞,弹片破坏了邻近舱室内的不少设备。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及俯视图



大选帝侯号,甲板/船壳/A炮座,日德兰

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了大选帝侯的A炮座附近区域,从甲板和船壳的接缝处穿了过去,飞入舰体内部,并于击中炮座装甲前爆炸,在炮位甲板和上甲板上炸出一个大洞,但300mm厚的炮座装甲并未被击穿。

中弹情况示意图 - 剖视图



中弹情况示意图 - 俯视图





三、德国战列巡洋舰的战损情况解读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已经对幸存军舰的受损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这些军舰中,受损情况最为严重的,是德尔弗林格号与塞德里茨号——这两艘战列巡洋舰都伤痕累累,进水情况严重。除此之外,还有一艘德国战列巡洋舰,其进水情况要比前两艘更为严重,那就是吕佐夫号。在海战结束后,德尔弗林格号与塞德里茨号蹒跚着返回了母港,而吕佐夫号则因进水过多而被迫弃舰。这些军舰的受损情况,具备一个共性——她们都遭遇了严重的舰艏区域进水问题。

吕佐夫号

根据Gary Staff书中的示意图,吕佐夫号总共被31发炮弹击中;而根据John Campbell的分析,该舰总共被大口径炮弹击中24次,被中口径炮弹击中1次。

吕佐夫号中弹情况示意图

吕佐夫号的舰艏区域,总共被8枚炮弹击中,受创程度非常严重。其中,舰艏水线装甲带下沿的那4发炮弹,分别击毁了舷侧鱼雷发射管舱与舰艏鱼雷发射管舱,并导致大量进水。而当海水没过舰艏干舷后,又从舰艏甲板上的那4个大洞中漏了进去,将装甲甲板以上的区域也彻底淹没了,最终导致该舰舰艏区域吃水过大,被迫弃舰。



吕佐夫号进水状态示意图 - 1916年6月1日02:45分

在损管队最后一次汇报进水状况之时,吕佐夫号的进水量已经达到了8,351吨。在弃舰之时,进水量显然还要更高。



吕佐夫号的残骸

整体来看,该舰的残骸还是比较完整的,然而由于该舰被海底打捞/资源回收队伍光顾过,因此在舰体残骸上留下了明显的的拆解痕迹。



德尔弗林格号

根据Gary Staff书中的示意图,德尔弗林格号总共被31发炮弹击中;而根据John Campbell的分析,该舰总共被大口径炮弹击中21次,被中口径炮弹击中9次。

德尔弗林格号中弹情况示意图

德尔弗林格号的舰艏区域,总共被4枚炮弹击中,其中左舷方向靠近A炮塔段的那两例,都是4英寸炮弹造成的,损伤甚微。真正造成舰艏区域大量进水的,是上文中介绍过的,更靠近舰艏区域的那两发炮弹。



德尔弗林格号进水状态示意图

根据回港后估算的数据,德尔弗林格号总共进水3,350吨,其中有1,020吨是由于对后部弹药库注水造成的,其余大部分都是由击中舰艏区域的炮弹造成的。



塞德里茨号

根据Gary Staff书中的示意图,塞德里茨号总共被23发炮弹击中;而根据John Campbell的分析,该舰总共被大口径炮弹击中22次,被中口径炮弹击中2次。此外,还有1枚鱼雷击中该舰的A炮塔段。

塞德里茨号中弹情况示意图

塞德里茨号的舰艏区域,总共被5枚炮弹和1枚鱼雷击中,其中标有数字3的位置,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那枚击中舰艏装甲带的炮弹,而标有字母a的位置,则是那枚击中A炮塔段的鱼雷。这些炮弹和鱼雷导致舰艏区域大量进水,随后当吃水线下降后,海水又通过船壳、炮廓装甲带等区域上的穿孔涌入舰体,进一步加深了进水。



塞德里茨号进水状态示意图

上方为1916年5月31日23:00分时的状态(此时进水2,626吨),下方为1916年6月1日19:00分时的状态(此时进水5,308吨);图中的红色区域代表进水区域,蓝色区域代表反向注水的区域。

舰艏区域的大量进水主要都是由于击中舰艏区域的炮弹和鱼雷造成的,由于水密措施不到位,导致进水愈来愈多,最终逐渐扩展到了整个舰艏区域。

船体中部两侧的进水,右舷那发是击中主装甲带后落入水中爆炸导致的,左舷那发是于水中爆炸的近失弹导致的。



结论

这些德国战列巡洋舰的舰艏区域设计存在缺陷,因此导致了大量进水。但瑕不掩瑜,她们的整体防护水平无疑是非常高的,并且都在实战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承受伤害的能力——即便是20多发英国大口径炮弹的轮番打击,也只能重创这些军舰,但并未能将她们当场击沉。



四、德国装甲巡洋舰的沉没原因分析

与上述三艘战列巡洋舰的情况不同,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以及布吕歇尔号这三艘装甲巡洋舰,都是在英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的打击下,被直接击沉的。不过在沉没之前,她们都坚持了比较长的时间。

沙恩霍斯特号的情况

沙恩霍斯特号是在福克兰海战时,遭到英国战列巡洋舰的打击而沉没的。经过2个多小时的交火后,该舰的火炮停止了射击(可能是弹药耗尽了),受损也很严重,烟囱东倒西歪,舰艏与舰艉区域都燃着大火,并出现了明显的艏倾。随着进水程度的加剧,该舰的侧倾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最终沉入了海中。



格奈森瑙号的情况

格奈森瑙号同样是在福克兰海战时,遭到英国战列巡洋舰的打击而沉没的。经过4个多小时的交火后,该舰逐渐失去了动力,至最后时刻,锅炉中已经完全没有蒸汽了,且弹药也消耗殆尽了;换句话说,在沉没之前,该舰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最后,该舰的舰长下令弃舰并自沉,但似乎在引爆自沉炸药之前,该舰就已经倾覆了。



布吕歇尔号的情况

布吕歇尔号是在多格尔沙洲海战时,遭到英国军舰的围攻而沉没的。在战斗过程中,该舰首先是被英国战列巡洋舰的炮火重创;在受创掉队后,又遭到了英国战列巡洋舰、轻巡洋舰、以及驱逐舰的围攻,被大量炮弹及数发鱼雷击中,才最终沉没的。



结论

上述三舰的沉没原因,在细节上各有不同,但都属于在持续攻击下,受到的伤害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军舰沉没的。这与发生弹药库殉爆的英国战列巡洋舰及装甲巡洋舰是截然不同的。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4-11-29 23:39 编辑

附录1:针对德舰防护设计与受损情况的点评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上文中的资料,就德国主力舰的战损情况进行点评。

战列巡洋舰的舰艏区域进水问题

德国主力舰的舰艏区域,存在水密分划不够严密,单个舱室空间过大的问题,例如舷侧鱼雷发射管舱的容积就非常大,因此在进水后会显著拉低吃水线。此外,由于舰艏区域设有舷侧鱼雷发射管与舰艏鱼雷发射管,因此需要设置鱼雷搬运通道,为此需要在甲板和横舱壁上设置防水门。无论这些防水门的水密性有多好,也不可能好过完整的甲板或横舱壁,因此终究是一个水密漏洞。再者,舰艏区域还有大量的通风管、传话管、电缆管道等水密漏洞,导致舰艏区域一旦出现进水,很可能会通过这些漏洞最终蔓延至整个舰艏区域。

德国主力舰的舰艏区域水密分划 - 藤本喜久雄手绘



装甲板被击穿或其支撑结构受损导致的进水问题

除了吕佐夫、德尔弗林格、塞德里茨这三艘战列巡洋舰外,其余尚有多艘德舰,在英国炮火打击下出现了进水,具体情况如下:

一、冯·德·坦恩号,舰艉装甲带被1发炮弹击中,装甲板被击穿,支撑结构受损,进水约600吨。

二、毛奇号,主装甲带中弹2次,装甲板未被击穿,但支撑结构受损;舰艉装甲带中弹1次,装甲板脱落,总计进水约1000吨。

三、国王号,1发水中弹,炸穿了防雷装甲,并引燃了发射药。破孔进水、反向注水、弹药库注水,以及其他损伤造成的进水,总计导致舰体内进水1630吨。

四、大选帝侯号,主装甲带中弹1次,装甲板未被击穿,但支撑结构受损;舰艏装甲带中弹1次,装甲板被击穿,支撑结构受损;中弹当时造成了约800吨进水,后来不断加深,至返回母港时,进水量已经超过了3000吨。

可以看到,除了国王号是由于水中弹而进水之外,其余三舰,都是由于舷侧装甲板被击穿,或者未被击穿但其支撑结构受损,而导致的进水。后两种情况,是当时比较普遍的导致进水的原因。

装甲司令塔的价值

在前面的中弹案例中,我们列举了3个炮塔被击中的案例,其中被炮弹直接击中的案例2个,被弹片击中的案例1个。

从这3个案例来看,司令塔主要的安全隐患在于,弹片和浓烟毒雾可能会通过观察窗口进入司令塔内部。至于炮弹直击司令塔的情况,在装甲未被击穿的情况下,所谓的“内部人员被震晕”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如果装甲司令塔被击穿的话,德尔弗林格号与国王号的那两个案例中,无疑会对司令塔内的中高阶军官造成重大杀伤。

由此来看,装甲司令塔的意义还是十分重要的。

炮塔、炮座的生存力问题

在前面的中弹案例中,我们列举了6个炮塔(含炮管)被直击的案例(都是日德兰海战的案例),7个炮座被直击的案例(其中1个是多格尔沙洲海战的案例,其余6个是日德兰海战的案例),1个炮座附近区域被炮弹击中的案例。

对于日德兰海战中,德国主力舰上的炮塔和炮座被击中的案例,我们可以根据装甲受损情况,将其分为五种情况:

一、炮弹未能穿透装甲并进入炮塔/炮座内部,且装甲板上也未形成穿孔。符合这种情况的有4个案例,情况如下:

1、德尔弗林格号,A炮座;被击中2次,受损轻微,仍能继续开火。

2、塞德里茨号,D炮塔;受损不大,仍能继续开火。

3、国王号,A炮塔;受损轻微,仍能继续开火。

二、炮弹未能穿透装甲并进入炮塔/炮座内部,但装甲板上形成了穿孔。符合这种情况的有4个案例,各自情况如下:

1、塞德里茨号,B炮塔;一门火炮受损退出战斗,另一门火炮仍能继续开火。

2、塞德里茨号,C炮座;引燃了发射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炮塔彻底退出战斗。

3、塞德里茨号,C炮塔;引燃了发射药,该炮塔在此次中弹前已经退出了战斗。

4、冯·德·坦恩号,A炮座;炮弹摧毁了旋回机构,并导致炮座被卡住,炮塔退出战斗。

三、炮弹穿透装甲后进入炮塔/炮座内部。符合这种情况的有3个案例,情况如下:

1、德尔弗林格号,D炮塔;炮弹在炮塔内爆炸,引燃了发射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炮塔彻底退出战斗。

2、德尔弗林格号,C炮座;炮弹在炮座内爆炸,引燃了发射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炮塔彻底退出战斗。

3、冯·德·坦恩号,C炮座;炮弹在炮座下方舱室内爆炸,未引燃发射药,但摧毁了炮塔的俯仰旋回设备,此后该炮塔只能由人力驱动来操炮。

四、炮管被击中。符合这种情况的有1个案例,情况如下:

1、塞德里茨号,E炮塔;炮管受损,退出战斗;另一门火炮未受影响,但由于炮塔内部火控设备受损,导致其无法与其他炮塔一起齐射。

五、间接中弹(炮弹爆炸冲击波或弹片)。符合这种情况的有1个案例,情况如下:

大选帝侯号,甲板/船壳/A炮座;受损轻微,仍能继续开火。

排除沉没的吕佐夫号后,在整场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的主力舰上,共有10门大口径火炮被敌方火力打哑,其中德尔弗林格号4门(C炮塔、D炮塔),塞德里茨号4门(B炮塔左侧火炮、C炮塔、E炮塔右侧火炮),冯·德·坦恩号2门(A炮座)。其余炮塔/炮座中弹案例,都未能彻底打哑火炮。

由此来看,所谓的“即便炮塔/炮座没有被击穿,也一样会失去战斗力”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真正会让炮塔彻底失去战斗力的,是发射药燃烧事故。

炮廓装甲带的价值

与英国军舰上的情况类似,从实战案例来看,德国海军上的炮廓装甲带,也没有太大的价值。

一、从实战案例来看,炮廓装甲带并不能抵御大口径炮弹的打击:

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全部都有炮廓装甲,但由于厚度问题(150-170mm),根本不足以抵挡同级别对手的主炮炮弹,不仅被英国炮弹多次击穿,而且还被俄国前无畏舰发射的炮弹打穿过。并且,在这些案例中,不乏炮弹击穿炮廓装甲后点燃待用发射药的例子,甚至还有一个引爆了弹药架上的待用高爆弹的案例。

二、轻型舰艇主炮或主力舰副炮所构成的威胁,远远无法与大口径主炮相比:

中口径炮弹的毁伤威力要远逊于大口径炮弹,这自是不必多言的。然而即便是依靠大量炮弹来洗甲板的战术,在一战时期的交战距离下也一样是行不通的。

从日德兰海战的实际结果来看,中口径火炮的命中率要远逊于大口径火炮,且击中主力舰的中口径炮弹数量,也要远低于大口径炮弹数量(幸存下来的德国主力舰,一共只被英国中口径炮弹击中21次,但却被大口径炮弹击中79次)。

由于炮廓装甲并不能抵挡大口径炮弹,而中口径炮弹对主力舰的威胁则远比不过大口径炮弹,因此基于这些案例和事实来看,炮廓装甲带的价值值得商榷。



附录2:针对英国炮弹性能的点评

对德舰受损情况的分析,其实也相当于是对英国炮弹真实性能及实战表现的分析。

英国炮弹的穿甲能力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炮弹所击穿的厚度最大的德国装甲,是德国战列巡洋舰上的主装甲带(300mm厚度),其中德尔弗林格号1例,塞德里茨号2例。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3个案例中,炮弹都是打在了装甲板的接缝处。

排除以上3个例子后,英国炮弹击穿的最厚的德国装甲如下:

英国15英寸炮弹击穿的最大厚度的德国装甲,是在日德兰海战时,击穿了德尔弗林格号的C炮座装甲(260mm厚度),炮弹在击穿装甲板后爆炸,导致大量发射药被点燃。

英国13.5英寸炮弹击穿的最大厚度的德国装甲,是在多格尔沙洲海战时,击穿了塞德里茨号的D炮座装甲(230mm厚度),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导致大量发射药被点燃。

英国12英寸炮弹击穿的最大厚度的德国装甲,是在日德兰海战时,击穿了塞德里茨号的C炮塔后部装甲(210mm厚度),炮弹在穿甲过程中爆炸,导致少量发射药被点燃。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发炮弹打在了装甲板的边缘部分。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5-21 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王吃到的那发水中蛋好凶,居然炸开了鱼雷防御壁,引燃了副炮发射药……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akagizuo 发表于 2017-5-21 04:59
国王吃到的那发水中蛋好凶,居然炸开了鱼雷防御壁,引燃了副炮发射药…… ...

然而俾斯麦的防雷隔舱设计依旧是老样子,结果20多年后又吃了一记基本相同的炮弹,区别只是在于打中的是锅炉舱而非副炮弹药库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5-2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7-5-21 08:00
然而俾斯麦的防雷隔舱设计依旧是老样子,结果20多年后又吃了一记基本相同的炮弹,区别只是在于打中 ...

是啊,汉斯设计师真是一点记性也不涨,同样的故事再次上演
不过一战英国炮弹能打出这样的水中蛋,有点超水平发挥了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5-22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发射药被水中弹引燃后又被进水扑灭的概率蛮高的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17-5-22 1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神教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德二BB的上装相对挺薄的,对比一下的话(不算炮廓),英国的无畏舰是10/11吋主装+8吋上装,到赫尔戈兰为止德二还是170。。。到皇帝才200,同时期对面343都有12-9-8吋的布置了。考虑水线那一条大家都没能力击穿对方,那么可不可以认为英国BB的实际防护效果其实要好于德二呢(巴登前)?而且德二战巡的上装也都在8-9吋级,貌似德二的BB防护效果还不如BC啊。。。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5-22 16:30 编辑
ypn101 发表于 2017-5-22 12:50
神教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德二BB的上装相对挺薄的,对比一下的话(不算炮廓),英国的无畏舰是10/11吋主装+8 ...

装甲带布局本来就是数字游戏,装甲总重量就那点,又要厚度大,又要覆盖范围广(高度+长度),怎么可能?德国人又不是魔法师。

至于装甲带的分段式设计与渐变厚度设计两种模式,本来就是各有优劣,所以德国人才会两种设计混着用。除了德国人之外,法国人也是渐变厚度设计的忠实用户,英国人虽然绝大部分是分段式设计,但女王也用过渐变厚度设计。

渐变厚度自然有渐变厚度的好处,不会像分段式那样一下子就从350降低到200(皇帝、国王),但渐变厚度的装甲板制造起来比较复杂,而且厚度渐变部位的热处理和渗碳处理都是麻烦事,弄不好就会导致抗弹性能下降。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5-22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英国试射巴登来看,从副炮郭顶部入射的CPC炮弹似乎比APC更加危险CPC就能击破汉斯的露天甲板,然后打穿横壁,进入烟道附近爆炸,弹片还可能横扫炮郭,引燃发射药,危及战舰生存能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列兵

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9-10-31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可否转载?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4:10 , Processed in 0.0619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