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7266|回复: 34

日德兰纪念系列 - 火控炮术篇 - 第七章 - 坡伦火控系统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7-9-2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4-1-27 12:17 编辑

前言

1916年5月31日下午,英国海军的大舰队与德国海军的公海舰队,在北海东部、靠近丹麦及挪威的区域相遇,随即爆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海战。双方交战的区域,从陆上来说临近日德兰半岛,而从海上来说临近丹麦与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因此分别被参战双方称之为日德兰海战(英方叫法)和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德方叫法)。这场海战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同时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以战列舰为主力的海战。

关于这场海战的前因后果,各国学者们早就发表了无数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其中既有研究战略战术的,也有研究技术细节的。在我看来,从无畏舰诞生到日德兰海战的这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海军的技术装备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而日德兰海战的胜败结果,主要也是由于技术因素上的差异导致的;并且,当时的许多战术决策,也都是围绕着当时的技术条件来展开的。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若想更好地理解日德兰海战,则非常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当时的各类技术知识。

在这些技术知识中,海军炮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在这个领域,已经有多位专家学者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研究,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而本论坛的mathewwu版主,也在这个话题上给予了我许多指导。在这些资料的支持下,在mathewwu版主的帮助下,我整理、翻译、编写出了以下这些内容,并希望能就日德兰海战中的炮术对决情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后续事件,进行较为准确和完善的解读。



索引

第一章 - 舰炮射击的基础概念

此章以简明扼要的官方教材为基础,对舰炮射击所涉及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 - 射表与瞄准镜

此章介绍的是海军火炮所配套的射表和瞄准镜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 - 测距仪、变距率盘、火控参数计算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于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初期所引进和发明的一系列用于获取和计算火控参数的设备。

第四章 - 火控指挥与通讯体系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于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初期所引进和发明的一系列用于传递火控参数和命令的设备。

第五章 - 无畏舰的基本火控方法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在大战前夕至日德兰海战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所广泛使用的基本火控方法。

第六章 - 斯科特指挥仪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军官珀西·斯科特所发明的一种火炮瞄准设备。

第七章 - 坡伦火控系统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商人亚瑟·坡伦及其团队所发明的一种火控参数计算设备。

第八章 - 德雷尔火控台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军官弗雷德里克·德雷尔所发明的一种火控参数计算设备。

第九章 - 其他杂项火控设备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所使用的数种杂项火控设备。

第十章 - 德国海军的火控设备

此章介绍的是德国海军所使用的各类火控设备。

第十一章 - 炮术训练

此章介绍的是英德两国的炮术训练情况。

第十二章 - 实战案例

此章围绕着英德双方大型水面舰艇之间爆发的历次海战,对英德双方的炮术发挥进行了分析。

第十三章 - 战后总结与改进

此章介绍了英国海军基于福克兰、多格尔沙洲、以及日德兰海战所总结的经验教训,以及针对这些教训所提出的改进措施。

第十四章 - 炮术训练及火控系统的后续发展

此章介绍了大战末期及战后初期时,英国海军的炮术训练及火控系统的发展情况,并对坡伦火控系统和德雷尔火控台之间的优劣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3-2-24 12:36 编辑

日德兰纪念系列 - 火控炮术篇 - 第七章 - 坡伦火控系统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主要参考资料:

The Dreadnought Project

Fire Control for British Dreadnoughts: Choices in Technology and Supply,作者John Brooks

Dreadnought Gunnery and the Battle of Jutland: The Question of Fire Control,作者John Brooks

The Pollen Papers(Publications of the Navy Records Society, Vol. 124),编辑Jon Tetsuro Sumida

In Defence of Naval Supremacy: Finance, Technology, and British Naval Policy, 1889-1914,作者Jon Tetsuro Sumida



一、坡伦火控系统简介

所谓的坡伦火控系统,指的是由亚瑟·坡伦(Arthur Joseph Hungerford Pollen)为首的一批人员发明和改进,并由坡伦创办的阿尔戈(Argo)公司推出的一种正式名称叫做Argo Aim Corrector的火控系统。

坡伦本人既非海军军人,也非军官世家出身,亦没有在军火制造商供职。这样一个与海军毫无瓜葛的人,为什么会想到要研制舰炮火控系统呢?为了说清楚来龙去脉,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的起源。

1900年2月时,坡伦前往马耳他探亲,恰好遇到了他的一个亲戚,古迪纳夫(William Goodenough),即后来在日德兰海战时于贝蒂麾下担任第2轻巡洋舰中队指挥官的那位海军军官。在后者的邀请下,坡伦观摩了印度女皇号战列舰(装备13.5英寸及6英寸火炮)与狄多号防护巡洋舰(装备6英寸及4.7英寸火炮)的射击训练。在训练中,这两艘军舰的射击距离只有1,500码。然而就在当天早晨,坡伦从泰晤士报上读到了一篇新闻,说在布尔战争中,架设在陆地上的海军4.7英寸火炮,能够有效射击5英里(8,800码)外的目标。两者相比,舰炮的射击距离实在是远逊于陆炮。

有了这样一番经历后,坡伦萌发了研制舰炮火控设备的念头。当时坡伦在一家叫做Linotype & Machinery的公司担任总经理(坡伦娶了这家公司老板的独生女儿),而这家公司是生产印刷设备的,其员工中不乏具备机械设备设计能力的人才(例如Harold Isherwood),因此坡伦便与他的下属们一起,开始不务正业地研制起了火控设备。除此之外,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爵士也是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他在解决火控问题的思路上给了坡伦很大帮助。

坡伦的第一个重要设想,是针对测距仪的。当时海军所采用的测距仪,是Barr & Stroud公司生产的4.5英尺基线测距仪。由于其基线长度较短,因此在远距离上的测距精度并不理想。而坡伦则设想了一种以舰体本身作为测距基线的双人式测距仪——两名操作员分别位于舰体上两个相隔甚远的区域,各自操作一具光学设备对准目标,随后通过电气线路,将参数传递至统一的计算设备进行解算。坡伦宣称,他的这种双人式测距仪能够对20,000码外的目标进行精确测距。

坡伦的第二个重要设想,是将测距仪所观察到的敌舰距离和方位数据记录下来,将其绘制为航线图,并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等工具对航线图进行测绘,随后通过数学计算将其折算为必要的火控参数。

坡伦的第三个重要设想,则是一套用于火控参数计算的机械设备。在输入相关火控信息后,这套设备便能持续输出敌舰的距离和方位参数,并将其折算为火炮瞄准参数。

在完成了设计构思和部分试制工作后,坡伦开始向海军部宣传起了他的产品。在1906-1913年间,海军部多次测试了坡伦的产品,而后者也在历次测试中汲取了许多经验教训,并对其设备进行了大幅改良、甚至是重新设计。

第一轮试验,安排在朱庇特号战列舰上,从1905年11月持续至1906年1月。当时坡伦的计算设备尚未完成,因此只测试了他的测距设备和绘图设备。测试的结果只能用失败来形容,其双人式测距仪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和缺陷。与此同时,传统的合像式测距仪的性能则有了进一步的精进——Barr & Stroud公司于同年推出了9英尺基线的测距仪,其在远距离上的测距精度明显优于先前的4.5英尺基线的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坡伦不得不接受暂时采用Barr & Stroud公司的测距仪产品作为替代品。后来,由于双人式测距设备一直未能开发成功,因此传统的合像式测距仪便成为了坡伦火控系统中的火控参数获取设备。

第二轮试验,安排在阿里阿德涅号防护巡洋舰上,从1907年12月持续至1908年1月。当时坡伦已经在Barr & Stroud公司的9英尺基线测距仪的基础上,为其设计了一套带有陀螺稳定功能的测距仪底座,并将这两者组成了一套测距设备。在测试中,坡伦的测距设备达到了海军部的要求,然而坡伦的计算设备依然没有完成,因此依旧没有从整套系统的角度证明其价值。

第三轮试验,安排在纳塔尔号装甲巡洋舰上,发生于1909年至1910年间。这轮试验中,坡伦的测距设备继续受到好评,并最终于1910年时获得了海军的采购订单。然而对于坡伦的绘图设备,负责监督试验的海军军官(Frederick Ogilvy)则提出了批评——他指出,坡伦的绘图设备无法在军舰转向时继续绘图,因此是存在缺陷的。在这次试验之后,坡伦对其绘图设备做出了大幅度的改进。至于坡伦的计算设备,则要到1910年时才发展出第一个实用型号,总算是赶上了这次测试的尾巴,但其结果也并不太如人意,因而坡伦后来又对其计算机进行了多番改进。

第四轮试验,安排在俄里翁号战列舰上,发生于1912年。此时坡伦的计算设备已经发展到了第4个型号,即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在这轮试验开展前,皇家海军已经购买了6具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不过在试验之后,他们并没有继续追加订单。至于坡伦的绘图设备,皇家海军则依旧没有兴趣。

在1913年之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皇家海军断绝了与坡伦之间的业务来往。尽管如此,坡伦依然没有停止开发工作,并分别拿出了其绘图设备和计算设备的最终型号——Mark IV型绘图仪和Mark V型计算机。此后,坡伦开始向外国海军兜售他的产品,但由于战争紧接着于1914年爆发,中断了一切潜在的商机,因而坡伦的外销生意也并不太成功。

坡伦火控系统的发展简史,大致便是如此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火控设备的具体介绍环节。

二、坡伦测距仪

如前所述,所谓的坡伦测距仪,是由Barr & Stroud公司的9英尺基线测距仪与带有陀螺稳定功能的测距仪底座共同构成的。

可能会有读者想问,为什么要用陀螺稳定的底座呢?那是由于军舰在航行时会持续受到横摇、纵摇、艏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操作人员需要对测距仪的俯仰角和旋回角进行持续调整,以抵消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Barr & Stroud公司的解决方案是将操作人员扩充至两人,设置专门负责测距仪旋回的人员来克服艏摇带来的影响,从而保证测距人员能够专心测距。而坡伦则通过为测距仪配备带有陀螺稳定功能的底座,来克服艏摇带来的影响。

除此之外,坡伦测距仪的旋回操作是可以通过外部动力驱动的,且其旋转速度是可调节的,因此在陀螺稳定底座和动力旋转机构的加持下,坡伦测距仪还能够持续并准确的追踪目标方位的变化情况。

坡伦测距仪的图纸



坡伦测距仪的正面3D视图

本图片源自http://www.dreadnoughtproject.org,3D模型由Rob Brassington绘制,中文注释是本人添加的。



坡伦测距仪的背面3D视图

本图片源自http://www.dreadnoughtproject.org,3D模型由Rob Brassington绘制,中文注释是本人添加的。



在操作坡伦测距仪时,首先需通过快速旋回调整手轮,对测距仪的指向方向进行大致调整,随后便可使用动力旋回调整手柄,对目标进行追踪。当测距仪正对目标后,便可使用测距旋钮对测距景象进行调节,设法将目镜中的上下两个景象合二为一。合像成功后,操作人员便可踩下位于右脚踏板上的信息发送键,此时得到的距离和方位读数,便会通过信息发送设备,传递至火控计算通讯室。

坡伦测距仪的安装情况

英国海军总共采购了45具坡伦测距仪,并将其装备到了主力舰上。有些坡伦测距仪是安装在火控桅楼上的,另一些坡伦测距仪则是安装在火控塔上的。

无畏号的火控桅楼

这张照片中的军舰是无畏号,其火控桅楼内安装了一具坡伦测距仪,而三脚桅顶端则安装有一具斯科特指挥仪。



无畏号的火控桅楼的3D视图

本图片源自http://www.dreadnoughtproject.org,3D模型由Rob Brassington绘制,中文注释是本人添加的。



大胆号的火控桅楼与火控塔

这张照片中的军舰是大胆号,其火控塔内安装了一具坡伦测距仪,而三脚桅顶端则安装有一具斯科特指挥仪。



三、坡伦绘图仪

所谓的坡伦绘图仪,是一种能将敌我双方的距离和方位参数,转化为双方航线图的一种绘图设备。

坡伦绘图仪所输出的这种航线图,真实地反映了双方的航线,因此被称之为真实航线图(true-course plot),通过这种绘图,可以解算出火控所需的参数。

基于真实航线图的火控参数解算(示意图)

首先,基于敌我双方过去和现在的距离及相对方位,可以解算出距离变化率(range rate)和方位变化率(bearing rate),并进而推算出未来的距离和相对方位。

其次,在绘制出的航线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测绘计算的方式,得出敌舰的航向和航速信息。



坡伦绘图仪的结构

下面我们将以坡伦绘图仪的终极版本,即Mark IV型坡伦绘图仪为例,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介绍。

坡伦绘图仪的图纸



Mark IV型坡伦绘图仪的整体3D视图

本图片源自http://www.dreadnoughtproject.org,3D模型由Rob Brassington绘制,中文注释是本人添加的。



Mark IV型坡伦绘图仪的细节3D视图

本图片源自http://www.dreadnoughtproject.org,3D模型由Rob Brassington绘制,中文注释是本人添加的。



Mark IV型坡伦绘图仪上共有两支绘图笔,靠近绘图桌边缘的那支不可移动,用于绘制本舰航线,而位于绘图桌中央的那支则可以沿着其上方的支架横向移动,用于绘制敌舰航线。在敌舰航线绘图笔的下方,还设有一组转轴,转轴和绘图笔上都设有滑轮,能够夹住绘图纸。这组转轴能够带动绘图纸沿着转轴滑动、或围绕着转轴旋转。

坡伦绘图仪的安装情况

英国海军对坡伦绘图仪并不满意,但俄里翁号战列舰上的那具为了开展试验而安装的坡伦绘图仪,在试验结束后似乎得到了保留。

四、坡伦计算机

坡伦计算机是整套坡伦火控系统的核心设备。下面我们将以英国海军所购买的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为例,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介绍。

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的实物照片



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的整体图纸

图中绘出了坡伦计算机,以及与其相连的5套位于主炮塔上的火控信息接收设备。



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的细节图纸

此为坡伦计算机上的显示面板。



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的3D视图

本图片源自http://www.dreadnoughtproject.org,3D模型由Rob Brassington绘制,中文注释是本人添加的。



计算机正面下方总共有三个手柄和一个按键,其中中间和右侧的那两个手柄,分别用于输入和调整坡伦测距仪给出的距离和方位读数。而左侧的那个手柄则用于输入和调整距离修正值(spotting correction,视线距离与射击距离之间的差值),每次输入完距离修正值后,需要通过那个按键,将当前输入的距离修正值清零,以便后续输入新的距离修正值。

计算机顶部则设有一个巨大的面板,上面设有多个参数显示表盘及相关调整旋钮。

面板右侧,设有一大一小两个表盘。大表盘是一个类似于变距率盘的设备。小表盘的功能不明。操作者在类似于变距率盘的设备上设定完本舰航速、目标航速、目标航向这三个参数,并通过手柄输入完目标方位(即视线方向)后,计算机便会自动解算出沿着视线方向上的速度(speed-along)和垂直于视线方向上的速度(speed-across)。沿着视线方向上的速度,就等同于距离变化率(range rate),而将垂直于视线方向的速度除以敌我双方之间的距离后(同样由坡伦计算机负责解算),便能得到方位变化率(bearing rate)。

面板中间的两个小表盘,显示的便是计算机给出的距离变化率(rate of range)和方位变化率(rate of bearing)。在必要时,操作员也可以通过方位变化率旋钮和距离变化率旋钮,对这两个参数进行人工调整。

面板左侧,设有一大一小两个表盘。大表盘显示的是计算机距离与射击距离。小表盘显示的则是距离修正值。通过手柄输入的视线距离(测距仪距离),会结合计算机给出的距离变化率,输出为实时更新的视线距离(计算机距离)。而计算机距离与射击距离之间的差异,则是由通过手柄输入的距离修正值决定的。

至于通过手柄输入的目标方位,也会结合计算机给出的方位变化率,输出为实时更新的目标方位,但我目前无法确定计算机输出的目标方位到底显示在哪个表盘上。

面板左下角的开关,是用于设置军舰航行状态的,当军舰直行时,需将开关拨至直行(steady)状态,而当军舰转向时,需将开关拨至转向(turning)状态。在本舰航向保持不变时,该计算机能够对目标方位变化问题进行自动解算,然而当本舰航向发生变化时,该计算机的目标方位解算功能失效,需要操作员扭动直行/转向切换键,随后对目标方位参数进行手动调整。

与维克斯距离钟类似,坡伦计算机的核心机构,同样也是积分器(Integrator)。坡伦计算机所使用的积分器,是其团队自行研制的,堪称是当时最优秀的设计。在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上,总共设有四个积分器,分别用来处理各类火控参数。

坡伦计算机得出的火控参数,会通过计算机右侧的跟随指针式(follow-the-pointer)火控信息发送设备,传输至各火炮/炮塔。其中,射击距离发送设备与一具射击距离复读设备相连,其上设有红黑两根指针,红色指针用来显示计算机当前输出的射击距离,而黑色指针则用来显示当前传输给火炮/炮塔的射击距离。当这两根指针的指向不匹配时,可以通过复读设备指针调整手柄对其进行校正。

坡伦计算机的安装情况

英国海军总共采购了6具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并将其装备到了俄里翁号、乔治五世号、埃阿斯号、百夫长号、大胆号战列舰,以及玛丽王后号战列巡洋舰上。其中,俄里翁号上的坡伦计算机,是与坡伦绘图仪搭配使用的,而其余五舰上的坡伦计算机,则是与德雷尔“时间-距离”及“时间-方位”绘图装置搭配使用的(详见第八章 - 德雷尔火控台)。

五、总结

对于坡伦火控系统,目前仍旧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考证。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希望能与各位同好探讨。

对于坡伦测距仪的评论

坡伦测距仪无疑是一件优秀的设备,在操作时不会受到军舰艏摇的影响,还能测量目标方位参数。

对于坡伦绘图仪的评论

我个人不太看好坡伦绘图仪,认为其并没有很大的价值,原因如下:

对绘图仪输出的航线图进行测绘后,确实能够计算出敌舰的航向航速信息。问题在于,航线图的基础是测距仪得到的距离和方位数据,在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绘制出的航线图是不够准确的,而能够支持画出准确航线图的样本量,又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的,因此准确的航向航速信息,是不可能在发现目标后立刻获取的。然而,我们还可以通过目测,对敌舰的航向航速进行大致估测,这种方法的准确度尽管不如航线图测绘,但速度却要快得多。

对于坡伦计算机的评论

对于坡伦计算机,我认为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首先,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的功能,实际上相当于变距率盘/维克斯距离钟体系的高度进化版。其面板右侧的大表盘的功能与变距率盘类似,而面板左侧的大表盘的功能则与维克斯距离钟类似。至于距离变化率显示盘、方位变化率显示盘,以及距离修正值显示盘,则是坡伦系统的精进之处。在变距率盘与维克斯距离钟的组合上,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手动完成——通过人眼从变距率盘上读出参数,手动将参数输入维克斯距离钟,等等。而在该计算机上,这些工作大都被自动化的设备完成了,需要手动输入和调整的参数大大减少。换而言之,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的优点,在于自动化程度较高。

坡伦系统与变距率盘/维克斯距离钟体系的对比

我个人认为,变距率盘/维克斯距离钟体系,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1)没有准确的敌舰航向航速数据来源,因此变距率计算的准确性并不太高。

2)需要手动操作和调整的环节太多,可能出现人因误差的环节太多。

坡伦计算机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动操作导致的人因误差,但对于敌舰航向航速信息,坡伦绘图仪虽然能够通过测绘得出,但速度太慢。换句话说,坡伦火控系统并未完全解决变距率盘/维克斯距离钟体系的不足之处。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ewwu 关于坡伦绘图仪绘制出的这种真实航线图,想同先生探讨下。

我个人觉得,这种真实航线图,除了能通过测绘解算出敌舰航向航速信息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很大的价值。距离和变距率问题,测距仪和变距率盘本身便能解决了,利用绘图来计算变距率只能说是坡伦在研发完成计算机之前的权宜之举吧?

一等兵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7-9-20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坡伦火控设备除了在英国战舰上有所运用之外,有没有在别的海军内得到运用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7-9-20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7-9-20 16:53
@mathewwu 关于坡伦绘图仪绘制出的这种真实航线图,想同先生探讨下。

我个人觉得,这种真实航线图,除了能 ...

旅游在外,过几日回复。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9-21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楼主低估坡伦的绘图理论了
坡伦的绘图的核心其实是迭代逼近的自动化输出,目标航线绘制的那支笔是通过恒定转速的计算轮输出的目标未来的位置,而坡伦体系的准确性可以由实际观测不断验证计算的准确性,从而实现range keeping在容许的范围内,坡伦的体系在当时绝对是革命性创新,坡伦的系统启动之后,会自动的绘制自身的航行轨迹,以及提前一个炮弹飞行时间的目标的航行轨迹图,而在炮弹飞行时间到了之后的观测会继续标定目标的“真实“位置,并校核计算偏差,即使短时间看不见目标了,系统也能基于之前的变距率和角度变化率继续在标定出目标位置,并且传递给炮位。沿着坡伦的路线继续前进,还能将目标和自身的变距率和角度变化率分别计算最后再合成,这样只要目标舰不乱动,本舰怎么运动都不影响射击。坡伦的系统可以通过真实航线绘制和校射不断的修正变距率和角度变化率,也就是说可以不断的迭代进行预测判定修正的周期,目标只要在周期内变化不大,那么修正就有意义,会进一步的逼近真实目标,因此目标运动有了一定程度的运动也能马上通过修正来持续捕捉,同时不存在大变距率时候的误差加大问题,更加适应新时代的海战态势,在一战之后,各国海军火控都是坡伦的徒子徒孙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9-21 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坡伦的体系的核心就是目标和本舰运动的独立推测(deduce),然后迭代的不断的验证-修正-再验证
随着坡伦自动绘图仪,陀螺仪测距仪,argo clock(pollen integrator)这三者的综合使用,能够节奏更快,更敏感的不断预测和验证目标位置,更加适合高变距率和目标暂时消失的情况
坡伦的绘图仪给出的最初的变距率和角度变化率,在不断带入pollen 积分器换算出射击距离之后再反过来自动输出成新的绘图,通过观测炮弹落点可以更快的修正计算结果,通过陀螺仪实现自由操舵机动,这些都是德雷尔那样绘制双方相对距离的方式不能比的更加系统,先进的解决方式
一战之后,各国都走向了坡伦的解决之路,而不是继续沿着德雷尔的道路走下去,甚至德国都是坡伦的徒子徒孙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9-21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7-9-20 16:00
日德兰纪念系列 - 炮术篇 - 第七章 - 坡伦火控系统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二战的各国机械式计算机的核心都是威克斯钟那样的转盘链接齿轮或者螺杆的积分器,然后这些螺杆,转盘又通过复杂的机械相互咬合来实现线性叠加和修正,通过距离定速转动的转盘中心不同距离输出不同速度(变距率),如果这个机械式积分器做的足够复杂,那么各种参数也能往里面加,比如蝗国的92式之后的射击盘,美国的range keeper,说到底就是个复杂的威克斯钟的组合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9-21 06:29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7-9-21 02:14
我觉得楼主低估坡伦的绘图理论了
坡伦的绘图的核心其实是迭代逼近的自动化输出,目标航线绘制的那支笔是通 ...

你的回复里有几个明显错误,你先把这些搞清楚再说,否则无法沟通。

1)Argo Clock Mark IV(英国海军购买的型号)不是helm-free的,Argo True-course Plotter Mark IV和Argo Clock Mark V(这两个型号的设备,英国海军连试都没试过)才是helm-free的。

2)坡伦绘图仪上连gun-range pencil和spotting pencil都没有,谈何用绘图校射?

3)坡伦绘图仪上的敌舰铅笔画的可不是敌舰未来的位置,而是基于测距仪汇报的每一组敌舰距离方位信息画出的敌舰当前位置。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9-21 06:57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7-9-21 02:39
坡伦的绘图仪给出的最初的变距率和角度变化率,在不断带入pollen 积分器换算出射击距离之后再反过来自动输出成新的绘图

这段内容纯粹是你自己脑补的吧,Argo Clock不需要依赖绘图仪给出变距率,Argo Clock上本来就有一个类似于变距率盘的设备,可以自行输出距离变化率和方位变化率。而坡伦绘图仪的真实航线图是基于坡伦测距仪反馈的一组组距离方位信息画出来的,根本不存在什么“依靠计算机算出来后反过来输出新的绘图”。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9-21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7-9-21 06:15
这段内容纯粹是你自己脑补的吧,Argo Clock不需要依赖绘图仪给出变距率,Argo Clock上本来就有一个类似于 ...

老佛爷的naval firepower一书range keeping一章里面写的很清楚啊
pollen的理论核心就是
“Starting with an assumed enemy course and speed, it generates a stream of calculated ranges and bearings. The assumed course and speed are corrected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between calculation and observed ranges and bearings. Once the enemy course and speed are considered correct, the system keeps track of the target even if observation is interrupted. This is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taking a series of observations and deducing range and bearing rates
紧接着配图就是基于pollen integrator的AFCT Mk VI的解剖图,可以说即使一战的坡伦的设备没有走的那么远,但是顺着坡伦的理论思路往下发展是各国都认同的一条路,而通过转盘,螺杆这类积分器算出来东西就是基于之前变距率算出来的预测的目标未来位置,argo clock一开始输入的数据可以是变距率盘,但是之后绘图仪记录的双方的运行轨迹而由之可以观测计算出的后续变距率和角度变化率对于进一步预测的意义更大,也就是Plunkette在1911年论文说的,变距率盘只能给出一个短暂时间内的变距率,且一旦视野就无法获得数据,而绘图仪能够持续记录,并产生预测值来推测目标可能位置,如果目标在可能位置重新出现,代表之前的预测正确(range keeping正确),从老佛爷对坡伦mk1和mk2的描述来看,坡伦绘图仪的核心是机械自动驱动,一旦输入目标的速度和航向,通过螺杆,齿轮等传动自动计算绘制出目标现在的位置和方位,同时另一支铅笔记录本船现在的位置。有了本船现在的位置,目标现在的计算位置(present range and bearing),再把变距率和角度变化率持续输入积分器(argo clock的操作表盘就是只要通过旋钮输入变距率,自动就能计算和显示出未来距离(future range bearing),也就是gunrange和偏移角),就能持续得到目标的未来位置(整个构架就是您文中坡伦绘图仪结构上面那张图),绘图仪自己计算的目标现在位置可以用测距仪来验证,未来的射击位置可以用炮弹落点来验证
坡伦系统获得专利的前提也是能够长时间精准的预测目标距离,我理解的坡伦火控理念,从一开始使用barr stroud 的测距仪不好用,换成带陀螺仪的测距仪,从一开始的vicker clock改进到自己有专利的防滑计算器。坡伦绘图板的核心是输入观测仪器和变距率盘初步给出的目标的速度和航向后,自己产生不断生成机械自动绘出来的目标现在位置,接下来可以通过观察仪器不断的验证绘图仪画出的目标现在位置的可靠性,并由绘制的图形揭示和给出目标的运动情况和趋势(变距率和角度变化率也可通过绘图获得),然后变化率带入argo clock,就能得到预测位置,坡伦的argo clock在绘图仪工作之后,更多的应该是依靠绘图仪给出的目标航向航速,而不是一直靠变距率盘来输出数据我之前说坡伦绘图仪绘制的射击位置是不准确的,实际绘制的是双方的现在位置,但是坡伦的后续发展产品,就有了能增加标绘出射击点(目标未来位置)并配合校射的功能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9-21 13:12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7-9-21 12:31
老佛爷的naval firepower一书range keeping一章里面写的很清楚啊
pollen的理论核心就是
“Starting with  ...

你理解错了,持续预测目标未来位置,是Argo Clock的功能。

Argo Clock和变距率盘最大的区别在于:

操作变距率盘时,首先需要输入本舰航速和敌舰航向航速,随后手动调整视线方向,持续追踪目标,这样才能持续输出实时的变距率。

而操作Argo Clock时,除了要输入本舰航速和敌舰航向航速之外,还需要输入目标的距离和方位信息,但不需要手动调整视线方向。将这些参数放到一个坐标轴体系里,本舰当前的位置就是原点,加上目标相对方位和距离,就能得到目标的当前位置。而本舰的航向航速和敌舰的航向航速,则是双方的运动规律。这些内容加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一幅没有画出来的真实航线图。基于这些参数,Argo Clock可以推算出距离变化率和方位变化率。距离变化率和方位变化率乘以时间,就是特定时间内的距离和方位变化,再加上当前距离和当前方位,得到的就是未来距离和方位。

之所以说Argo Clock Mark IV不是helm-free的,那是因为本舰转向时目标的相对方位变了,这个参数没法自动处理,需要操作员手动输入调整新的目标方位,这样Argo Clock才能继续推算目标未来的位置。

Argo Clock的功能已经发展到了基本可以不需要依赖绘图仪的程度了。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akagizuo 发表于 2017-9-21 12:31
老佛爷的naval firepower一书range keeping一章里面写的很清楚啊
pollen的理论核心就是
“Starting with  ...

Argo Clock上的输入距离变化率和方位变化率的旋钮,不是用来给你输入原始参数的,而是在Argo Clock计算得出的变化率不准确,需要通过校射来调整的时候,才会通过旋钮来对目前的变距率进行手动修正。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9-21 13:18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7-9-21 12:31
老佛爷的naval firepower一书range keeping一章里面写的很清楚啊
pollen的理论核心就是
“Starting with  ...

Argo Clock实际上是把True-course Plotting给虚拟化了,不需要直接把图画出来,而是将其隐藏在计算过程中了,直接就输出距离变化率和方位变化率了。得到了新的距离、方位等参数后,则可以把这些参数输入计算机,得出新的距离变化率和方位变化率。要是通过校射发现当前计算机给出的参数不准,还可以手动对距离变化率和方位变化率进行修正,所以说数据会越来越准。

我一开始就说了,我认为坡伦绘图仪只是计算机开发尚未完善之前的一个权宜之计。计算机的处理原理与绘图原理相同,但无疑要比后者好用的多。前者完善之后,后者基本就没啥大用处了。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9-21 13:41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7-9-21 12:31
argo clock的操作表盘就是只要通过旋钮输入变距率,自动就能计算和显示出未来距离(future range bearing),也就是gunrange和偏移角)

你这段话也是错的。

基于当前的视线距离和距离变化率算出来的未来的视线距离,不等于瞄准镜上装定的射击距离。后者是需要经过火炮初速、发射药温度、弹道系数、气压、气温、纵风等参数修正的。初速、发射药温度、弹道系数这三样,是在瞄准镜上修正的。而气压、气温、纵风,当时英国人是使用德雷尔计算板(dreyer calculator)来计算的。

同样的,基于目标当前方位和方位变化率算出来的目标未来方位,也不等于瞄准镜上装定的射击提前量。首先,两者单位不一样,前者单位是度,后者单位是节。两者之间需要折算。其次,射击提前量还需要经过横风修正。这个折算和修正,当时英国人是通过计算尺来解决的。

我前面已经讲了,Mark IV型坡伦计算机的功能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并没有输入气压、气温、横风、纵风等参数的功能。换句话说,这种计算机算不出射击距离和视线距离之间的差值(距离修正值,spotting correction),也算不出射击提前量。需要通过外部装置(比如德雷尔计算板)计算完距离修正值,然后将其输入坡伦计算机,随后叠加在视线距离上,得出发送给火炮的射击距离。至于射击提前量,该计算机既无法计算,也无法传递,需要通过其他的设备完成计算和传递工作。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9-21 13:46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7-9-21 12:31
老佛爷的naval firepower一书range keeping一章里面写的很清楚啊
pollen的理论核心就是
“Starting with  ...

我觉得你还是把我之前发的一系列章节好好读一下吧。你如果认真读过那些内容的话,想来也不会说出这些胡话了。

老佛爷的海军火力,神教觉得写得不咋地,因为老佛爷根本没把基础知识讲清楚,没有基础的人看完往往是一头雾水。

Sumida的书,技术细节讲得不够,有些技术细节理解也有错误。

Brooks的书,技术上的解读肯定是目前最好最准确的,但是Brooks对于坡伦和德雷尔之前的火控设备发展,也是匆匆带过,讲得不够详细。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写了那么多章节,先讲弹道,再讲瞄准镜如何装定参数,再讲如何通过测距仪、变距率盘、距离钟、计算板这些设备算出射击距离等等环节,目的就是为了把基础讲清楚。没有掌握好这些基础,就难以理解坡伦和德雷尔系统的实际功能,更谈不上分辨优劣了。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9-21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7-9-21 13:15
Argo Clock实际上是把True-course Plotting给虚拟化了,不需要直接把图画出来,而是将其隐藏在计算过程中 ...

一点看法
坡伦所有对海军火控的兴趣和思路基本来源于1900年他在dido号上听到古迪纳夫抱怨测距不准之后自己汇出的两条船高速接近的图形,然后给了他绘图是一种火控的解决思路,通过绘图实现距离问题的可视化和计算方式,利用双方航迹来预测未来的航迹就是坡伦的解决方式出发点。在坡伦眼里,除了一开始利用设备观测之后,开始绘制双方的轨迹,然后不再去不停的观测和计算对方轨迹,而是仅仅比较自己预测的图上轨迹和实际轨迹的差异,是个更简单的解决方式。坡伦意识到变距率和用绘制轨迹推测双方速度和未来运动的时候,dumarsq都还没有发明
因此在把绘图作为自己火控的核心之后,坡伦遇到的困难比如测距仪不好用,人工画图跟不上节奏,计算机不好用等等,改进出陀螺仪测距仪,自动绘图仪和argo clock(argo clock实际是个机械式计算机),在这些东西开发之后,按照坡伦的思路仍然需要在绘图来记录,根据历次观测读数自动绘制出本舰和目标舰的现在位置和方位,并由现在位置开始预测接下来双方运动的方向和速度,这时的绘图仪实际起到了电子计算之前,机械式计算机的内存的作用,将有用的数据或者预测的结果记录在纸卷上,将绘图仪预测的目标航速和航向输入argo clock,得到未来的预测值,这是坡伦思路的合理延续。
只是在argo clock这样的弹道计算机产生之后,实际上有时候true plot反而没必要了,因为这个机器现在响应很快,只输入初始的测量的目标变距率和角度变化率就能配合校射来修正了,预测数据的准确性的要求比之前的要低很多,这之后的true course plot更多是作为态势图而不是火控参数依据了
argo clock显示的是基于现阶段变距率计算的未来距离和方位,我觉得不是将绘图给虚拟了,而是能够更快的响应和修正参数,不需要完全通过图形来可视化和推测出更加可靠的目标运动参数,只是坡伦出画图出发,最后自己没有走出画图思路。或者这时候如果能够再从argo clock里面输出一根螺杆带上铅笔,随时输入不同的目标变化率,就能实时画出未来某一时刻的目标位置和这一段时间内的轨迹,这时算的准不准只需要用观测结果对比预测结果即可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9-21 16:33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7-9-21 16:00
一点看法
坡伦所有对海军火控的兴趣和思路基本来源于1900年他在dido号上听到古迪纳夫抱怨测距不准之后自 ...

恩,你这个观点我是认可的,绘图是坡伦针对火控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我在正文中也介绍了如何利用绘图来解算火控参数。但是随着计算机功能的逐渐强大,绘图的意义逐渐消失。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9-21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7-9-21 16:46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7-9-21 16:00
一点看法
坡伦所有对海军火控的兴趣和思路基本来源于1900年他在dido号上听到古迪纳夫抱怨测距不准之后自 ...

另外我还是要纠正你一点,Argo Clock即不显示未来距离也不显示未来方位。Argo Clock显示的是射击距离。

至于方位,火炮瞄准是不需要未来方位参数的,只需要基于方位变化率计算出射击提前量参数。

火炮瞄准手会通过瞄准镜对准目标现在的位置,而射击提前量则是瞄准镜和火炮指向角度之间差值,输入好提前量后,火炮自然会对准目标未来的位置。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7-9-21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7-9-21 16:45
另外我还是要纠正你一点,Argo Clock即不显示未来距离也不显示未来方位。Argo Clock显示的是射击距离。

...

gun range对应的就是未来方位的距离,火炮的瞄准点就是一个飞行时间之后目标预测到达的位置
火炮瞄准偏移角可以有变距率盘这样设备通过向量分解得到
有了gun range 和偏移角,自然就能显示或者说找出目标的未来位置
坡伦的思路方式虽然从绘图开始,但是实际是自身演算,对比,再演算的高度自动化的迭代逼近思路,尽量减少人为干预,通过绘图掌握基本变化趋势,只考核系统的综合精度和实际的误差,非常适合一战前夕那样各种观测设备不可靠,变距率大这些问题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3:56 , Processed in 0.0234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