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朝的崛起
本帖最后由 184239000 于 2012-8-1 18:56 编辑充满火药味的欧洲迅速冷淡下来,战舰上的炮一声巨响摇动沙皇300多年的统治,一声枪响打响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解放战争,剑拔弩张的德、英两国拼尽国力建造无畏舰来争夺制海权,从奥匈帝国的领土上迅速崛起的希尔达维亚帝国,南美各国紧紧抱成一团来抵抗来自外面的一切的敌人……
【印度近代】
1857年到1859年发生了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被称为淹没英国殖民者的瓢泼大雨,但是还是被英国殖民者残酷的镇压下去了,虽然失败了,但是给印度人民埋下了日后独立的种子。
1895年爆发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刺痛了被英国政府殖民的印度,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的声音由小变大,在11月5日,爆发了新德里大起义,起义声势浩大,各地纷纷响应参加这次起义,到1914年,英国政府承认印度不在是殖民地而是英国联邦一员。
【1919-1924】
经过大起义后,印度摆脱了殖民地的束缚,成为了英国联邦的一员,印度的领导人们开始讨论起印度的下一步计划。
首先为了保证国家的统一的秩序,印度的领导人们模仿美国的联邦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
同时,另一个让印度领导人头疼的问题浮现出来,那就是长期束缚印度发展的种姓制度,这个压在印度人民头上几千年的大山,印度领导人只能采取强硬的手段,向刚刚建立的议会提出在废除种姓制度并要求写在正在编写的印度宪法中。
1920年,印度的宪法终于编写完成,并于1920年5月12日公布,这本宪法第一次统一了印度民族语言、货币和宗教。
在公布宪法时,并推行九年的义务教育和对改善印度人民的居住环境。
【1925-1929】
1925年,印度已经度过了第一个困难期,印度领导人也感觉到仅凭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不得不引进国外的力量,而印度瞄准正欣欣向上的美国,并向美国提出了从1925到1945年的引进工业和军事的资助。
1926年,前任首相113被一位默默无闻的一个人敢下了首相的宝座,他就是44首相,其作风强硬,行事果断而著名,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控诉前首相的败家行为,冻结前首相当初所立下的所有协议,准备重振大不列颠的雄风……
1927年,印度向南洋签订了《出进口关税协议》,降低两国的关税为1%,印度并从南洋进口大量粮食,来缓解印度的粮荒问题,用等价的物品来交换。
1929年,受到美国大萧条的影响,印度好不容易建立的重轻工业被迅速的摧毁掉了,不得不把大量濒临破产的企业全部国有化,形成一个大型的企业。
【1930-1939】
1930年,被各种问题深深困扰的44首相,终于迎来他首相生涯的末路,接班则是加拿大总督Zichuan,比起44首相,Z首相可以堪称温柔,承认了113首相当初所立下的协议,并且中和两个首相的规划,选出中庸的路来走……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看不doing 什么情况……话说一半? 回复 动感炮神 的帖子
慢慢写不着急 大哥,又写一半!!!!!!!! 阿三正经点行不……你已经浪费了一个19—24年,年表居然是1895的 回复 184239000 的帖子
如果你敢让英国人撤离,俄国人和其他国家绝对会对阿三下手,日本帝国也会,因为英国放弃印度意味着即将崩溃 有道理 写写更健康,反正年表都是自说自话,只有意大利年表是本着第三方公平公正原则进行撰写发表的 回复 xxd2000 的帖子
我的年表是直接给框死了,坐等二战~现在就剩YY军舰了。。。 回复 xxd2000 的帖子
。。。。。。 本帖最后由 184239000 于 2012-6-18 11:50 编辑
占 “1927年,印度向南洋签订了《出进口关税协议》,降低两国的关税为1%,印度并从南洋进口大量粮食,来缓解印度的粮荒问题,用等价的物品来交换。”
{:17:}印度什么特产是南洋没有的?
本帖最后由 xxd2000 于 2011-11-5 12:30 编辑
回复 184239000 的帖子
印度仿效美国以总统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不大现实,还是应该跟着英国走,否则国家很容易陷入内战(那些土邦及穆斯林问题),如果加入英联邦要么以印度国王为最高元首,要么以英王为最高元首,实施君主立宪制较好。
取消种姓制度肯定是好的,但要一步步来,直接修改宪法根本不可能,提出这个主张的政治家就等着被暗杀吧。
统一印度的语言和宗教也可能导致国家动荡与分裂。至少要将英语和伊斯兰教纳入。
上述是一些建议,仅供参考。但下面提到的东西,你的年表不能与其冲突:
1、1919年前的东西不要架空,华盛顿条约前印度没有独立,依然为殖民地。
2、史实1947年——英国同意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目前则以1936年113的独立宣言为准,要想提前独立,需与113商量。
3、史实 “英联邦 (The Commonwealth) 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慑于日益高涨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调整了同原英帝国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对此予以确认,英联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独立并加入英联邦。1949年,印度成为共和国,选举了自己的国家元首。从此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英王是“英联邦的元首”。”
关于英联邦问题请你们内部协商解决,参见西敏寺法案http://www.warships.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84
4、意大利坚决反对英国及其殖民地、自治领拥有的海军总吨位超过华盛顿条约规定的160万吨,作为1919年签署华盛顿条约时大英帝国及其殖民地、自治领的事实继任者——英联邦,其总吨位也应保持在160万吨。超过此吨位即为违约,意大利将呼吁其他签约国采取反制措施。
回复 xxd2000 的帖子
xxd你还在纠结这个呢,其实这么做只会让英联邦解体,各独立加盟国分别享有20万吨,英国160万吨,这样对意大利有好处吗?
与其如此,不如限制各加盟国各种船只的吨位。 Zichuan 发表于 2011-11-5 22: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xxd2000 的帖子
xxd你还在纠结这个呢,其实这么做只会让英联邦解体,各独立加盟国分别享有20万吨,英 ...
俺觉得:他指的是所有英联邦成员(含英国)一共有160万吨,具体各成员所占百分比内部协商后公布。
是这意思不?{:44:} 回复 锚雷 的帖子
就是这意思,所以才会导致英联邦解体嘛。{:78:}像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国家支撑一支20万吨的海军完全没有问题,所以为了吨位这些国家自然会退出英联邦去做独立小强,所以英联邦在这几个重要国家退出之后自然解体,所以xxd就白玩了。{:63:} Zichuan 发表于 2011-11-6 00: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锚雷 的帖子
就是这意思,所以才会导致英联邦解体嘛。像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国家支撑 ...
哦,架空环境下英联邦成员都有人架空的话,解体甚至战争很正常了。{:45:} 回复 锚雷 的帖子
如果没有xxd扯得蛋的话,由于西敏寺法案里的条款对加盟国有好处,英联邦解体的可能性很小。 回复 Zichuan 的帖子
我也是根据史实华盛顿会议提出这个问题的,架空开始时的规则讨论,我没有参加,所以希望113、巴掌等元老出来解释一下,他们均控制不少国家,是否会通过别国储备舰只突破本身份额,这是最关键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