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坦克发展史——第一部分
本帖最后由 lavivon 于 2011-9-11 15:39 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帝国陆军开始积极谋求发展新式武器,陆军方面除了在大口径榴弹炮、迫击炮、轻型自动武器等适用于堑壕战的常规武器上建议投资外,还对欧洲新兴的 铁甲战车 这种武器产生了和大的兴趣,在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陆军就先后从法国及英国采购回了多辆坦克作为实验兵器装备陆军骑兵部队进行测试,最终,日本帝国决定先行仿制一种坦克,经过军方反复评估,日本帝国陆军最终决定选择法国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为基础设计一种国产坦克,交由三井集团仿制,仿制成功后,这种坦克被日本帝国摄政宫、皇太子裕仁殿下命名为 TZ-1铁甲战车,拉开了日本帝国铁甲战车国产的序幕。日本帝国陆军陆续制造了近400辆搭载短身管37公厘火炮的TZ-1并向苍陆、暹罗、南洋联邦等国出口了少量该型战车。
受欧美国家列装新式铁甲战车的影响,1927年初,日本帝国决定研发一种新式搭载长身管57公厘主炮的铁甲战车装备实验性组建的快速机动部队,为了发展本国的相关工业部门,除了三井集团外,皇室和陆军部专门斥资对住友公司进行扶持,组建了住友特种车辆公司参与竞标,为了研制这种新式战车,三井集团找上了老朋友法国人,住友则找上了大洋彼岸那个敌意已经大幅消退的美国,其后,三井公司开发出了具有法国特色的TZ-2轻型铁甲战车,住友公司则开发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TZ-3轻型铁甲战车。TZ-2和TZ-3被研发出来后不久,世界性经济危机就爆发了,为了帮扶本国企业,陆军在皇室特别资金的支持下各订购了150辆,然后在30年代初期组建了日本帝国陆军最早的两个战车师团。
受苏俄在经济危机期间获得大量欧美技术并制造出大批新武器的刺激,1933年初,日本帝国陆军正式提出了研制中型铁甲战车的计划,然后迅速的发布了招标书,要求新战车的长身管主炮不能小于57公厘并具备长途奔袭能力,三井公司和住友公司都迅速的拉开了新战车研究工作,并在1936年推出了TZ-4和TZ-5这两种新式战车。TZ-4明显的具有欧洲战车的一些特点,而TZ-5则是引进克里斯蒂系统及M1928战车后消化而成的产物,最终,TZ-5击败TZ-4成为了日本帝国陆军的第一种中型战车,但受其防护薄弱影响,TZ-5基本型的产量只有470多辆,在苏俄大规模装备新式坦克后,日本帝国生产了一种换装新式75公厘主炮并加强了防护的TZ-5B战车。
强烈建议本子把坦克的火力放在第一位。因为技术水平的问题。本子坦克不可能与其它列强相比。所以保证互相击毁才是王道啊。 机动和火力会被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防护,但火力的提升需要很强的技术积累啊,二战前,真正能制造出好坦克炮的只有英德法,美苏日意等国都不行啊,这里面的希国因为还有西里西亚或许可以,第二部分再说吧 本子的发动机是个问题,所以机动性没法保证啊 回复 yxwd5 的帖子
我后面不是有美英吗,怕什么,再说,这个世界有个特点——间谍横行 lavivon 发表于 2011-9-11 15: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机动和火力会被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防护,但火力的提升需要很强的技术积累啊,二战前,真正能制造出好坦克 ...
但似乎大战爆发后,本子的火炮研发能力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四式坦克的57倍径75mm炮,是威力仅次于德国70倍径75mm炮的中口径坦克炮。 57倍75炮不会比34的85炮还强吧? 不算什么,加大坦克炮威力有两个方法,其一是加大口径,其二是眼长身管,坦克炮的威力还与钢材和铸造技术等造成的膛压等有关 历史上苏德就在苏联进行过坦克的联合设计研制等等合作,虽然历史双方成功的项目不多,但是并不妨碍本体位苏德希三国的装甲武器联合研制,由于某人对克里斯蒂悬挂系统吃果果的污蔑,偶决定不再T-34上装备克里斯蒂,而是直接采用T-34M上的悬挂装置,而且由于史实中KV坦克的悬挂系统过分落后的问题,苏联决定引进德国和希尔达两国的先进悬挂装置进行实验~所以如果哪天日本人看见KV坦克上面是德国特色的交错负重轮的话,千万不要感到差异~ 买两个TZ-1玩玩{:63:} 风之旋律 发表于 2011-9-12 08: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历史上苏德就在苏联进行过坦克的联合设计研制等等合作,虽然历史双方成功的项目不多,但是并不妨碍本体位苏 ...
历史上苏德合作的项目的最大成果是确定了许多不可行。 lavivon 发表于 2011-9-11 15: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机动和火力会被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防护,但火力的提升需要很强的技术积累啊,二战前,真正能制造出好坦克 ...
滑膛坦克炮出现前,哪有什么需要专门技术才能研制的坦克炮(高成本锥镗炮不算),只要相关加农炮技术跟得上,火炮问题很好解决,用大中口径高炮改进各国都会,然后就是解决安装这些炮的底盘的问题。 lavivon 发表于 2011-9-11 20: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算什么,加大坦克炮威力有两个方法,其一是加大口径,其二是眼长身管,坦克炮的威力还与钢材和铸造技术等 ...
加大坦克炮威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进弹药,先是被帽穿甲弹,然后是次口径高速穿甲弹,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最后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线膛炮需要滑动弹带技术)。低速炮则通过改进破甲弹的药型罩提高威力,比如精密加工的紫铜罩+改进炸药,当穿甲能力达到5倍弹径以上时,二战的坦克都扛不住的,甲弹之争在反应装甲,复合装甲(乔巴母)出现前都有利于弹药一方。 看楼主画的图,很不错,坦克的主要的东西都画上了,但是建议楼主多看看二战的坦克画册,这样对添加细节更有帮助。
从悬挂系统来看,日本架空者的坦克设计中,有3钟悬挂设计,对于日本这样的国家来说,三种悬挂系统有点浪费了,建议日本统一为一种悬挂方式,个人认为还是弹簧悬挂更为合适,毕竟克里斯蒂对负重轮的直径要求太大,而负重轮越大,对工业技术要求越高。
偶打算将苏联的装甲部队的悬挂装置都改为弹簧悬挂,取消克里斯蒂~ 回复 风之旋律 的帖子
没时间去细化,细化的只有二战后的主战坦克,不过图片不在这里面。细化图纸不如直接加上侧裙板,那样省时省力
悬挂系统的类型的确多了,我也是其后才发现这个问题的,从成本和技术等方面考虑,弹簧悬挂装置的确最适合,对于负重轮的大小,我还是倾向于使用大直径负重轮,英国坦克一直如此,使用大直径负重轮的坦克能减少很多的东西,同时能降低成本,至于技术么,美英应该不会设置限制。 lavivon 发表于 2011-9-12 2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风之旋律 的帖子
没时间去细化,细化的只有二战后的主战坦克,不过图片不在这里面。细化图纸不如直接 ...
制造大负重轮的工艺要求比制造小负重轮的要求高了很多,对于日本这种以小作坊、小工场为主体的国家,制造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更为适合,因为这样产量更大。 回复 风之旋律 的帖子
也是啊,必须考虑实际的工业情况,日本帝国的工业现状限制了日本的战时生产,这一点的确需要考虑,有时间再去重新绘制一下吧,对于二战及其前后的坦克,很久都没有去仔细看了了,细化需要时间和精力
其实大陆联盟的建立加上本架空规划中不能对苍陆动手,德苏等国与日本的“旧仇”,最吃亏的就是日本帝国,从民族感情上说,真的希望日本毁灭,但从架空活动来讲,得到了美国支持的日本真的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至少苏俄打不到日本本土。
因为苏德结盟,在波兰的命运没有确定前,苏俄还不可以抽调大量部署于西方的军队到其他战线,波兰最后到底是被瓜分还是被迫加入你们的大陆联盟阵营还真不好说,如果苏德希三国瓜分波兰还好说一点,一国发动进攻可能后患无穷。
对于突厥,苏俄一直想占领君士坦丁堡为进入地中海的门户,加上苏俄与突厥本为世仇,
突厥的前途依然堪忧。同为雅利安人种但已经被伊斯兰化的波斯前途也不是很好,苏俄对波斯一直有着并吞的野心,尤其是那里的战略位置对只有巴库油田的苏俄而言太重要了,只有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保证那里的安全,波斯的石油也会是苏俄动手的一个重要因素。
战争需要考虑地缘、后勤、国际战略等很多因素,不知道苏俄将剑指何方,对辽东的扩张可能因为河蟹大神而不得不偃旗息鼓,打败日本但不能扩张土地对苏俄而言并没有多大实际收益,所以,个人觉得波斯、印度一线才是最危险的地区。 本帖最后由 风之旋律 于 2011-9-13 12:33 编辑
lavivon 发表于 2011-9-13 11:53 http://www.warships.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风之旋律 的帖子
也是啊,必须考虑实际的工业情况,日本帝国的工业现状限制了日本的战时生产,这一点 ...
苏联在远东部署多少军队,其本质也是防御性的。因为苏联很难在这里突破,即使突破了,战线也太长了。在远东部署军队,训练的意义很大,毕竟这里条件艰苦,而我们都知道,条件艰苦的地方出来的军队,战斗力越强。
苏联在西线的驻军主要是外送内紧,不过还真不怕波兰咋呼,苏联在边境地区部署了将近30万的NKVD部队。
说实话,苏联急不可耐地在南洋租借了一个基地,难道到现在为止,也没人看出来为什么吗?
本帖最后由 lavivon 于 2011-9-13 12:40 编辑
回复 风之旋律 的帖子
你的南洋基地租借 ,相关各国还没有认可吧,还有那个时候的苏俄根本没有恢复实力啊
问一下,这幅地图是谁YY 的?
回复 lavivon 的帖子
整个大陆同盟瓜分大陆图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