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的帝国——德国国家战略防御工程规划设计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2-1-4 21:23 编辑军费开支:
从1925年—1939年,德国每年平均投入军费100亿帝国马克,15年共投入1500亿帝国马克。
其中:日常运作、维护和备战 375亿
人员开支 375亿
研发和建设 375亿
装备生产 375亿
用于研发和建设的375亿帝国马克中,100亿用于武器试验、研发,125亿用于军事工业扶持(主要投资来自国民营企业),150亿用于军事防护工程(不含人防工程)和军事基础设施建设。
用于装备生产的375亿帝国马克中,180亿用于陆军,135亿用于空军,60亿用于海军。
用于军事防护工程和军事基础设施建设的150亿帝国马克中,60亿用于城市战略防空掩体群建设(含所有高射炮塔和所有位于大城市的潜艇洞库),20亿用于海防要塞建设(仅含直接作战工程,不含基础设施),10亿用于普通陆上要塞和要塞化城镇建设,60亿用于军事基础设施建设。
本计划从1925年开始实施,至1934年所有土建完成投入运作,至1939年所有先进武器(除防空导弹)和设备安装完成,建设总周期共15年。
掩体群数 42个
隧道总长度 1000千米(含民用地铁)
工程抗震等级 9度以上
工程设计使用寿命 100年以上
德国全土防御规划布置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forum/201112/29/020955z13xo6yv91016wkz.jpg
德国的要塞应当建设在必须防守的地方,而不是利于防守的地方,早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就阐述过这一观点。德国缺乏战略纵深,工业庞大而且集中,不可能象有些国家那样整体搬迁到利于防守的地方。德国战略防御工程建设服从原有工业分布才是唯一经济可行的选择,虽然这需要巨大的花费,但无疑比搬迁工业要小很多(而且也没有地方搬迁)。因此除海防(详新汉萨同盟海防要塞建设规划设计)外,德国的战略防御主要是围绕各中心城市的战略防空掩体群布置的,以它们为基础再支撑其它功能,如城防战。
在德国和北欧所有4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加上人口不足此数的基尔和冰岛特拉夫维克,都拥有1个以上的战略防空掩体群。其中基尔和特拉夫维克各自拥有1个;40-90万人口的城市各自拥有1个;9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科隆3个、慕尼黑4个、汉堡5个、柏林8个,全部26座城市一共有42个战略防空掩体群。
42个战略防空掩体群建设完成后,德国的整个军事战略指挥、通讯、情报系统都将进入其中。德国军工研发和生产的所有关键环节,包括所有的武器设计,多数的试验,优质合金钢材炼制加工,精密配件、轴承制造,光学仪器、电子设备、发动机、火炮生产,战车、战机机身、潜艇、鱼雷艇装配,也将在这些掩体群内进行,只有那些分散的粗加工重工业仍留在地面上。同时,大部分的战备物资也将储存在其中,包括大部分的库存武器、弹药、燃料、光学和电子设备、精密零配件、稀有金属料材、核材料。德国大部分的气体铀浓缩离心机将集中安放于哥本哈根掩体群。
每个城市战略防空掩体群都是多个大型工程的集合,包含1个永备机场、1个战备地铁站、1个高射炮塔(成对存在,分为指挥塔和战斗塔)、2个大型地下兵工厂、2个大型地下战备物资库、2个列车炮射击堡群。其中永备机场、战备地铁站是民用和人防工程,地下兵工厂是军事工业扶持工程,只有地下战备物资库和高射炮塔是军事防护工程。这样就把不同领域的投资都集合到一起共建一个能相互支持的庞大地下城市,高射炮塔可以保护掩体群的入口和对周围的作战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掩体群内的弹药库、兵工厂、兵营、食品库可以长期为高射炮塔提供充足的物资和兵员,战备地铁站中停放的列车炮通过隧道进入射击堡后能提供强大的远程重火力,跨越河底的地铁隧道可以保障部队的通行,这样各部分组成起来的作战能力就超过了分散布置。在一般大中型城市,掩体群主要洞室的平均埋深为60米,设计能抵挡10千米高度落下的10吨穿甲炸弹。在柏林、汉堡、慕尼黑、鲁尔区(科隆—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埃森—多特蒙德城市带)四地,由于拥有自成体系的地铁网,可以合用少量的出入坡道与外界地面铁路网相连,掩体群主要洞室的平均埋深达180米,是其它城市的3倍,设计能低挡未来大档量核弹的直接命中。这样的地下城既是安全的避难所,又是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它们也是德国的最小疆土。掩体群主要洞室的设计使用寿命在100年以上,是德国长期持有的国防固定资产。
在规划上,德国城市战略防空掩体群都是直列式布置,这是为了增加跨度,将城市的各个要地连为一体。德国典型的城市战略防空掩体群,从市外向内,依次是高射炮指挥塔—地下兵工厂—地下战备物资库—战备地铁站—地下战备物资库—地下兵工厂—高射炮战斗塔。每个掩体群都有四个机动车出入口,由螺旋形的长坡道通往地面。其中高射炮指挥塔附近的出入口连接着机场,战备地铁站两端的出入口连接着城市地铁隧道(如果该城有地铁系统的话)和市外的地面铁路网(德国城市地铁采用和野外运输铁路相同的重轨),高射炮战斗塔附近的出入口连接着城市街区的交通枢纽(通常位于市中心河畔)。也就是说,掩体群的直列同时联系着公路、铁路、河道和航空四种运输线,增加了进攻者封锁它的困难。位于高射炮塔附近的两个出入口受到高射炮塔火力的保护,在每个出入口内部,又有一个88mm装甲炮室提供防御火力,它们是试图进入其中的进攻者的噩梦。
每个城市战略防空掩体群的总造价平均为2.5亿帝国马克,其中战备地铁站5000万、两个地下战备物资库共5000万、两个地下兵工厂共1亿,高射炮塔5000万。资金来源方面,战备地铁站是平站结合的人防工程,不占用军费;地下兵工厂的5000万设备费来自于军工企业投资,另外5000万土建费来源于军费中的军事工业扶持金;建造高射炮塔和战备物资库的1亿资金来源于军费中的军事防护工程建设费。也就是说,每个掩体群的总造价中,有1亿是民用投资,1.5亿是军费。
德国城市战略防空掩体群中最“坚硬”的部分是位于直列两端的高射炮塔。每座高射炮塔都是双体结构,由1座战斗塔和1座指挥塔构成,它们分别位于掩体群直列的两端,掩护着掩体群的两个机动车出入口。
高射炮战斗塔是一个宏伟的工程,它有50米直径和77米的高度,顶部是8+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和1层防崩塌钢钢内衬,设计能抵挡10吨穿甲炸弹从5千米高度落下;侧壁是4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到地面附近增加至5米厚,设计能抵挡战列舰新式主炮级别的列车炮射击。在战斗塔的顶部安装有8座双联装128mmL/61高射炮,128mmL/61高射炮发射初速880mps,射速每分钟15发,射高14.8千米,射程21千米,整座塔全部的16门高射炮每分钟可发射240发大威力的128mm高爆弹,是所有轰炸机群的噩梦。二战史实中,一座仅安装8门128mm高射炮的战斗塔就击落过数十架盟军轰炸机,全部被德国高射炮击落的盟军战机达2万架,超过德国在西线的全部空战损失(1.3万架)。在战斗塔12层高度的环形平台上,安装有8座四联装的40mmL/60博福斯高射机炮,是战斗塔的防空自卫火力。除了对空以外,战斗塔也是一个巷战中的城防要塞。它的16门高射炮拥有每分钟240发的射速和21千米的射程,和射击堡群中的280或380mm列车炮一起,足以反压制1整个野战集团军的远程火力。除防空武器外,每座战斗塔还安装有8门88mmL/56反坦克炮、2门60mm要塞迫击炮,1门600mm卡尔要塞重迫击炮。这些火力可以为战斗塔提供充足的反装甲,反步兵,反工事徐进火力。其中安装600mm卡尔要塞重迫击炮是为了对付进攻者在相峙时修建的工事。
高射炮指挥塔比战斗塔要小,顶部是厚3米的钢筋混凝土,侧壁是厚2米的钢筋混凝土,安装有4座四联40mmL/60博福斯高射机炮和4门88mmL/56反坦克炮,在88mm/56反坦克炮室处的钢筋混凝土外壁厚3米。塔顶安装有一部沃尔茨堡巨人雷达和一个地对空导弹发射井,拟用于发射正在研制中的蝴蝶地对空导弹。
每座高射炮塔,即战斗塔+指挥塔,造价为5000万帝国马克。
德国潜艇洞库布置图(数字是艇坞数,不是洞库数。除汉堡有5个洞库外,其余城市均为1个)
在德国所有的海港城市,高射炮战斗塔都是由潜艇洞库兼当,在每个潜艇洞库的顶部都安装有4-8座小型战斗塔,其中2坞型洞库4座,4坞型洞库6座,6坞型洞库8座。每座战斗塔顶部安装有1座双联128mmL/61高射炮,内部安装有1门88mmL/56反坦克炮。在潜艇洞库的顶部还布置有和高射炮战斗塔一样的4-8座四联40mmL/60博福斯高射机炮,2门60mm要塞迫击炮,1门600mm卡尔要塞重迫击炮。洞库的顶盖是带有防崩塌钢板内衬的8米厚钢筋混凝土,上面又覆盖有8米厚的“范格罗斯特”防护层,两层结构之间有一个用来释放爆波的架空层,这一整套结构是设计用来抵挡从10千米高度落下的10吨穿甲炸弹的。洞库侧壁是4.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洞库的大门是750mm厚钢板制作的重型卷帘门,均可以抵御一般战列舰的主炮射击。此外,德国所有的潜艇洞库都有海岸重型要塞炮塔掩护,或者修建在敌舰无法直接到达的内海或内河。
每座潜艇洞库的平均造价为1亿帝国马克,其中每座2坞洞库为5000万,每座4坞洞库为1亿,每座6坞洞库为1.5亿。
看来巴掌前辈是建筑工程师的传闻很可能是真的{:44:}{:74:} 巴掌你这是要恢复封建时代的城堡模式吗?战时让外围的全部民众都聚集到设防堡垒里避难?{:05:} {:44:}
你不刷喷气式,刷这玩意干嘛
--
分干划片的火攻。 根本就不瞄准。
你还是刷科技点吧 这些防空塔其实可以兼顾设计成水塔的说 德国大型的防空炮塔是可以抗住基本当量的原子弹的~ 小胡子 发表于 2011-12-28 10: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巴掌你这是要恢复封建时代的城堡模式吗?战时让外围的全部民众都聚集到设防堡垒里避难? ...
有这个意思,城堡模式是我的设计思想,这种防御无法被绕过,只能一个个硬啃。 巴掌 发表于 2011-12-28 12: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这个意思,城堡模式是我的设计思想,这种防御无法被绕过,只能一个个硬啃。 ...
你不要陆军了? {:63:}照这样设计,一个防空塔就要五千万帝国马克,还没算配备的武器、发电机等价格。。。{:63:}财大气粗啊~ 好复杂的设计, 不错 不错
风格很古典 大爱 113号驱逐舰 发表于 2011-12-28 18: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不要陆军了?
问你个问题,日本打算全国范围内建设这钟防空炮塔,以及全部城市要塞化建设(注意!是全部,日本的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县,错了,那个时候是一都一道二府七十三县),这个规模比巴掌的计划还要大,你确定日本能够完成吗?
我预计日本这个计划,需要全世界所有的水泥厂和钢材场为其生产10年~而你只说是你的零头,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风之旋律 发表于 2011-12-28 09: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问你个问题,日本打算全国范围内建设这钟防空炮塔,以及全部城市要塞化建设(注意!是全部,日本的一都一 ...
大概是对城市的划定不同吧?如果只把几座大型城市算作城市的话,也就是女王你说的几十分之一。 Zichuan 发表于 2011-12-29 05: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概是对城市的划定不同吧?如果只把几座大型城市算作城市的话,也就是女王你说的几十分之一。 ...
你还是不明白,日本二战前都是木结构房屋,本体位里的日本架空者,为了避免出现李梅火攻类的攻击,所以要把日本所有的房屋都改成水泥的,而且是防强震的(要不关东大地震日本更悲剧)而为了应对偶当年代理架空苏联的时候的芥子气威胁,日本决定举国建设有防化能力的房屋、主要大城市全部要塞化建设~ 德国是在本土和北欧所有4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加上基尔和特拉夫维克,共26座城市修建这种大型掩体群。其中科隆、慕尼黑、汉堡、柏林各自拥有3-8个之多,德国一共要建设42个这样的掩体群。 等到荷比卢加入以后,考虑把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布鲁塞尔、安特卫普也大型掩体要塞化,港口城市建潜艇洞库(兼当高射炮塔),内陆城市建高射炮塔,资金由汉萨全体成员国来负担。 回复 巴掌 的帖子
向您请教个问题,抵御同等炸弹的攻击,在山体中挖洞与地面混凝土浇筑比较,哪个性价比更高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1-12-29 11:47 编辑
xxd2000 发表于 2011-12-29 11:37 http://www.warships.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巴掌 的帖子
向您请教个问题,抵御同等炸弹的攻击,在山体中挖洞与地面混凝土浇筑比较,哪个性价比更 ...
在地下和山体中挖洞性价比最高,但是地下和山体洞室并不能直接提供控制周围地区的火力,而地面的潜艇洞库和高射炮塔能够,这些巨大的地面建筑不仅是避难所,也是战斗堡垒。
另外,大山体往往远离城市,将要塞建设在山体中会造成军工生产中心和防卫系统分离。德国要塞应当建设在必须防守的地方而不是利于防守的地方,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也阐述过这一观点。 巴掌的防空炮塔和要塞化建设,其实就是新时代的碐堡,发挥的就是那个时代碐堡的作用。
PS:打算加紧进行希尔达波利斯的设计工作~该城为了满足女皇陛下好大喜功的阅兵式要求,主干道必须能并行40辆重型坦克~ 喜欢进攻和机动防御的路过 巴掌 你果然是我的偶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