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各发达国家剩余设备和产品的流向讨论
历史上苏联在一五二五时期,从美英等国取得了大量设备和相关技术,并聘用大量技工,帮助自身实现了迅速的工业化。同样德国在二十年代,也得到美国资本的帮助,实现战后的重建。类似例子还有很多。本架空中德国体面退出战争,不存在重建问题。但是苏联(以及其他史实上与某一国关系友好而获得类似好处而本位面两国处于对立阵营的国家)在30年代大萧条时期得到的设备、技术等及其所带来的国力增长应如何计算?是否应分配给其他国家?
本帖最后由 fridarx 于 2012-1-5 17:56 编辑
这问题太复杂了。从经济角度看。各工业列强国都要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大打出手之后,只有美国的工业军事化程度低,不需要太大的转变,其他各国都需要一个工业军转民的问题。同时原本对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争夺必然更行尖锐。一些后发国家在战争中工业化有了一定进展。如巴西轻工业体系大致形成,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有了较大发展(此前土耳其资产阶级主要是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我国民族工业也有了发展,并利用华侨向南洋扩张。
我估计,由于后发国家工业化的进行,工业水平较高的国家像美国、德国、英法的工业由于可以出口机器设备等产品,和后发工业国竞争不大,利益不会受到大的损害,但也有一个产业升级和转移的问题。轻工业问题会比较严重。原本以轻工业为主要出口部门的日本将受到较大的压力。
苏联工业化除了压榨本国农民外,出口工业品可能性甚微。如果说走用苏联的原料换德国工业品的工业化路子,表面上可行,但是实际上孕育着深刻的矛盾。三皇同盟为什么不能继续下去,为什么法国而非德国后来成为了俄国的主要贷款者,其原因都在于德国统治集团并不愿意俄国工业化,甚至不愿意通过吸纳俄国农产品来支持俄国工业化,同时德国还要保护德国农民和容克贵族的农业利益。我还看不出,一战之后德国统治集团能够在根本上改变战前对俄的总态度。因为俄国工业化之后势必造成德国国家地位相对下降并和德国争夺国际市场。德国除非有把握保证德苏经济联系将永远是一种苏联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局面,否则任何支持俄国工业化的德国战略都将难以长期为继。
至于说大萧条的产业、技术转移如何分配,关键在于各国将采取怎样的战略,各国的经济形势会怎样。各工业国是否愿意冒被后发国家赶超的危险,大举转移产业和技术。我的看法还是,主要应该由各国双边解决这一问题。只要输出国产能允许即可输出,输入国应该从20年发展期出发,根据史实状况和发展潜力,确定产能的扩张和技术的升级。
{:63:}深刻~ 德国最多的剩余设备是机床,出口量基本同史实。
从现在的格局上看,史上美德两家平分的苏联机床市场基本上由德国一家独占;不过作为代价,史上美德两家平分的英、日机床市场基本上由美国独占。法国、意大利市场应该基本同史实,奥国机床应该是自给自足。 巴掌 发表于 2012-1-5 21: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德国最多的剩余设备是机床,出口量基本同史实。
从现在的格局上看,史上美德两家平分的苏联机床市场基本上 ...
波兰市场也加大了 大萧条时期的受益者应该是苏联、中国、波兰、巴西、阿根廷等。德国计算1939年的国力已经是按照新版图内(含阿尔萨斯、洛林、波森、西普鲁士,不含奥地利、捷克)同期史实各地的产量总合计算,即已经考虑了大萧条的影响。 根据女皇的方针,我说说吧。
希尔达尼亚帝国首先是要完成本国东部、南部的工业化,巩固本国经济一体化。
其次是向巴尔干和土耳其等地扩张势力。
再次是向世界其他有利可图的地方输出资本、工业品和武器。比如说向南美、南洋地区出口武器。
说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治国的麻烦是能让国内各集团忍受眼前利益的可能受损。没法子,有长远眼光的人少,愿意从长远眼光看问题的更少。 意大利的经济受外界影响严重,需要大量的进出口贸易支撑。史实上墨索里尼为摆脱经济受困局面,单方面强调了自给自足,阻碍了自由贸易和意大利经济发展。本次架空,通过稳定市场经济,加强南部开发(尤其是发现利比亚石油后,南方的石油化工产业迅猛发展,使社会经济更加平衡),使意大利经济较史实提高是非常正常的。
为了维护意大利和周边国家的利益,由意大利发起的地中海经济共同体得到法、希两国的支持。参考史实欧共体模式,三国在煤、铁、石油等原料方面合理支配,同时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增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基础方面,使用地中海货币单位进行结算,各国货币在适度范围内自由浮动,为摆脱英美的黄金储备束缚,除使用三国的黄金储备进行金融稳定外,利用三个纯正天主教国家的优势,与梵蒂冈开展合作,利用教廷的信用进一步稳定地中海货币单位。
宗旨是:
①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②建立一个单一的对非成员国的商业政策;
③最终协调成员国之间的运输系统、农业政策和一般经济政策;
④取消私人和政府所采取的限制自由竞争的措施;
⑤保证成员国之间劳动力、资本和工商企业家的流动性。
巴掌 发表于 2012-1-5 21: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萧条时期的受益者应该是苏联、中国、波兰、巴西、阿根廷等。德国计算1939年的国力已经是按照新版图内(含 ...
突厥应该也算一个吧,虽然国内的希国资本不少的说~~
机床数量是战争潜力的重要体现,德国既然有大堆的富余,安卡拉有意向柏林购买机床、引进炼钢设备。
PS:德国现在是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还是第三帝国? 以美国为例,大萧条之前美国国内资本已经过于饱和并有相当部分化为泡沫,所以在萧条之中美国采取扩张政策来输出资本和相应的过剩设备等等是必然的。
二楼的见解很深刻,类似问题的确太复杂了,因为阵营关系导致的技术设备封锁、金融封锁等将极大地影响后进国家尤其是苏俄这类的专制国家的工业化进度,按照现在的架空各国阵营及局势,以及相关国家的政策,英联邦各自治领、日本、大陆等将是美英剩余设备、技术的主要受益者,苏联将是受到冲击最大的国家 本帖最后由 owaii 于 2012-1-9 17:57 编辑
之所以发起这个讨论,主要是因为看到Go的经济危机公告里有这样一句话
“而对于各非列强国家,参照上述史实数据,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大,可以认为是发展缓慢,所以各非列强国家在经济危机期间年经济增长速度不得超过3%(有史实数据超过3%的除外,可按照史实数据)。”
希望Go修改这一简直是武断的公告。经济危机决不是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情。而且即使是八大列强,现在因为国家战略的调整,危机也必然带来不同的效果。 回复 巴掌 的帖子
按照史实还有瑞典罗马尼亚和西班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