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设计——大德意志级重型战列舰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0-12-6 02:11 编辑建造背景
1914年,欧洲在即将爆发世界大战时出人预料的峰回路转,没有必胜把握的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又回到谈判桌前,签订了一个为期20年的限制军备条约,其中规定美、英、德、日、法、意、俄、奥八国海军的万吨以上军舰总吨位比例为10:10:6:6:3.5:3.5:2:2(但这个条约没有限制单艘舰艇的吨位和火炮口径。此外由于没有受到战争刺激,航母技术的兴盛时间也相较历史延后了10年)。
在20年代,英日美的新式主力舰纷纷水下,而德国仅为验证新发明的舰体焊接技术、动力系统、舰用装甲,建造了6艘3.27万吨的沙恩霍斯特级多用途轻型战列舰,与其它国家相比显得乏力。但在30年代初,随着800mm多拉大炮的问世(由于没有受到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火炮研发时间更早),大舰爱好者小威廉皇帝和大炮爱好者希特勒首相都一致主张建造与之相配的超级战列舰,因此设立了本项目。
本项目被命名为大德意志级战列舰,旨在作为泛德意志民族的象征,激励其民族团结精神,由首相亲自设计的新国旗也将涂装在首尾甲板上。该舰计划建造两艘,作为帝国公海舰队的核心力量。首舰命名为“大德意志”号,二号舰命名为“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号。
设计思想:
一、优点
1、世界最强火力。多拉大炮4.8吨的半穿甲高爆弹初速为820mps,射程48千米,弹道性良好。炮弹装药为700kg,近矢弹即相当于一枚日本93鱼雷,打中则相当于命中一枚超重磅炸弹。
2、世界最强持续战斗能力。本舰每门多拉大炮备弹多达150发,其中135发为反舰半穿甲高爆弹,15发为反要塞穿甲弹,全部都能用于对敌主力舰射击。
3、世界最稳定的海上射击平台。本舰拥有深达16.5米的满载吃水和56米的舰宽、3.4万吨的载油(位于水下),因此希能同时拥有最大的抗倾覆力矩(GM高度)和最大的横摇周期(虽然两者是对立的)。
4、世界最长基线的舰用测距仪。依托巨大的主炮塔和舰体尺度,布置了5部蔡司24米基线测距仪。
5、世界最高的测距塔。依托巨大的舰体尺度,布置了世界最高的主桅楼。主桅楼上的24米基线测距仪高度为50米,对舰搜索雷达高度为55米,普通战列舰主桅楼测距仪高度则在30-40米之间(均以海拨计算)。
6、世界最大主炮射界。本舰所有炮塔都有巨大射界,主炮达到了310度回旋,可以向前后25度偏角进行全火力射击,也就是说所有航速在29节以下的敌舰在遭受本舰全火力打击时都永远无法接近或者脱离。
7、世界最强装甲。本舰的整个干舷都安装了450mmKC装甲,整个露天水平甲板也覆盖了150mmWh装甲。在第四甲板位置,还安装了第二层150-300mmWh水平装甲,构成了对舰体核心舱的第二道防护。外层防护希能在正常距离抵挡460mm火炮,动力舱希能在正常距离抵挡610mm火炮,弹药库希能在正常距离抵挡800mm多拉炮。
8、世界最强抗雷性。本舰拥有深达9-12米的TDS结构和合计130mmWw的TDS装甲,希能抵挡900kgTNT(德标)。
二、弊端
1、世界最大的军舰吃水。由于本舰满载吃水深达16.5米,只能在威廉港一处停泊,作战范围也有限制。
2、世界最昂贵的军舰。每艘大德意志级战列舰的造价大约为7.5亿帝国马克,计划投资15亿建造两艘。
3、配套设置需要新建。新建400米级船台两座、干坞一座。
4、实验性成本高。为实验多拉大炮的自动装弹机,先修建多拉单装旋转海岸要塞炮塔11座(详要塞布置图)。
基本数据
全长:390米
水线长:378米
全宽:56米
型深:22米
吃水:14.4米(标准)、15.5米(正常)、16.5米(满载)
方形系数:0.575(正常吃水时)
重量分配
舰体:47900
装甲:70000
动力:8960
辅机:5700
武器:28240
弹药:8400
其它:1800
(标准:171000 吨)
燃油:34000吨
其它:2000吨
(满载:207000吨)
动力:480000轴马力 32台瓦格纳高压锅炉 6部蒸汽轮机 6轴 6浆
航速:32节(高海况下不低于30节)
航程:19节/15000海里
航空设备:弹射器 舰尾部2部
水上飞机6架 Ar196A-3(后甲板4架、机库内2架)
火控:蔡司24米基线测距仪5部(前后主炮塔上各一部,前后司令塔顶各一部,主桅楼顶一部)
蔡司10.5米基线测距仪6部(每座副炮塔上各一部)
Wuerzbug-D型雷达+蔡司4米基线测距仪联合防空火控系统4部(四个球内)
Wuerzburg-Riese型对空搜索和战斗机导航雷达1部(前司令塔顶)
反舰搜索雷达2部(后司令塔顶一部,主桅楼顶一部)
反舰火控雷达2部(主桅楼顶两侧的悬挑结构上)
探照灯8部
反潜和鱼雷监听被动声纳4部(舰体两侧各两部)
导航和反潜主动声纳1部(首球内,可探测礁石)
武器: 三联800mm L/44(德标)多拉大炮 ×2(每炮备弹150发,其中:7.1吨穿甲弹15发,4.8吨半穿甲高爆弹135发,含发射药全重5616吨)
双联380mm L/52 ×6(每炮备弹150发,含发射药、含铜弹壳全重1948吨)
双联128mm L/55高平两用炮 ×16(每炮备弹450发)
四联40mm L/60博福斯防空机炮 ×32
四联20mm L/65防空机炮 ×32
装甲:主装甲带长230米,占水线长度的61%
舷侧装甲带 450mm(11.5米高)
横向装甲带 450mm
第一主水平装甲 150mm
第二主水平装甲动力舱段 150mm
第二主水平装甲战斗舱段 300mm
首尾露天水平装甲 50mm
尾部主水平装甲 150mm
TDS装甲 100mm
首尾水线装甲 100mm
内部纵向装甲:30mm(重量计入结构)
内部横向装甲:30mm(重量计入结构)
主指挥塔:立面750mm、顶450mm、底150mm
主炮塔:正900mm、侧450mm、顶450mm、背750mm(重量计入武器)
主炮座上部:750mm
主炮座下部:300mm
副炮塔:正450mm、侧225mm、顶150mm、背450mm(重量计入武器)
副炮座上部:450mm
副炮座下部:50mm
高平两用炮塔:正60mm、侧20mm、顶20mm、背20mm(重量计入武器)
装甲重量概算: 第一主水平装甲:面积11533-1376=10157平方米、厚150mm、重12188吨
第二主水平装甲动力舱段:面积6971平方米、厚150mm、重8365吨
第二主水平装甲战斗舱段:面积3970-680=3290平方米、厚300mm、重7896吨(总28449)
主装甲带:长230米、高11.5米、面积5290平方米、厚450mm、重19044吨
首横向装甲:长37.4米、高11.5米、面积430平方米、厚450mm、重1548吨
尾横向装甲:长39.3米、高8.1米、面积318平方米、厚450mm、重1145吨
TDS装甲:长230米、高14.4米、面积6624平方米、厚100mm、重5299吨(总27036)
内部纵向装甲:长230米、高22.5米、面积10350+1380=11730平方米、厚30mm、重2815吨(计入结构重量)
内部横向装甲:15道、高22米、均宽50米、面积16500平方米、厚30mm、重3960吨(计入结构重量)
主炮座露天部分:高3.6米、轴线直径22米、面积497平方米、厚750mm、重2984吨
主炮座舰内部分:高4.8米、轴线直径22米、面积663平方米、厚300mm、重1591吨
副炮座露天部分:高10.1米、轴线直径10.5米、面积666平方米、厚450mm、重2398吨
副炮座露天部分:高2.4米、轴线直径10.5米、面积317平方米、厚450mm、重1141吨
副炮座舰内部分:高4.8米、轴线直径10.5米、面积950平方米、厚50mm、重380吨(总8494)
司令塔立面:周长25.4米,高3.3米,面积84平方米、立面厚750mm、重504吨
司令塔水平:室内面积38.3平方米、厚450+150=400mm、重184吨 (总688吨)
首尾露天水平装甲:面积3282平方米、厚50mm、重1313吨
尾部下水平装甲:面积1145平方米、厚150mm、重1374吨
首部下水平装甲:面积513平方米、厚50mm、重205吨
首尾水线装甲带:总长260米、高6.1米、面积1586平方米、厚100mm、重1269吨(总4161)
其它:1172吨
德国海防要塞炮群布置图
德国本土(该海域要塞炮群之间最大间隔54千米,最小间隔47千米)
赫尔戈兰岛要塞炮群 3座800mmL/44炮塔、6座305mmL/50炮塔(红十字处)
西希要塞炮群 3座530mmL/52炮塔、6座305mmL/50炮塔
德瑟要塞炮群 3座530mmL/52炮塔、6座305mmL/50炮塔
圣彼得-奥尔丁要塞炮群 3座530mmL/52炮塔、6座305mmL/50炮塔
租借丹麦领土(大贝尔塔海峡水道宽22千米,厄勒海峡水道宽4千米)
乌尔斯楚普要塞炮群 3座800mmL/44炮塔、6座305mmL/50炮塔(红十字处)
菲英角要塞炮群3座530mmL/52炮塔、6座305mmL/50炮塔
赫尔辛堡要塞炮群3座530mmL/52炮塔、6座305mmL/50炮塔
单装800mm多拉要塞炮塔直径60米,高12米,分内外两层。内层是一个安装在传统炮座上的多边形旋转炮塔(类似舰炮塔,但仰角在55度以上),其正面装甲厚1500mm,顶、侧、后部厚500mm。外层是一个安装在环形轨道上的可旋转铸钢罩(类似史上德国要塞炮塔的钢精混凝土罩),其周围和顶部厚度为2米。外钢罩的旋转用于改变内炮塔的射界;内炮塔做精确瞄准。这样炮弹击中外钢罩不会导致内炮塔卡住。由于外钢罩与环形钢轨的公差很大,自身也不会卡住。该型要塞炮塔既可做360度全向射击,又拥有足够强的抗冲击可靠性。
多拉要塞炮配置3种弹药,7100kg穿甲弹、射程37千米,4800kg半穿甲高爆弹、射程48千米,3000kg减装高爆弹、射程64千米(使用该弹,间距54千米的炮塔群也可相互支援)。
设计的好啊:) 楼主啊你是用什么画的线图啊 ps吗 问一下各个部件(如轮机 锅炉 测距仪 舵机 主炮塔)的尺寸是怎样得出来的建议加长到420m
额现在才看到6轴推进好特别的设计
确实不错啊 我也曾yy过800mm3X2的方案 算的结果差不多 只是舰艏模仿了衣阿华的风格比你的长出30米 :L不知道好不好 这东西真是大啊 求海岸炮设计图 huyancong000 发表于 2010-11-20 22: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设计的好啊 楼主啊你是用什么画的线图啊 ps吗 问一下各个部件(如轮机 锅炉 测距仪 舵机 主炮塔)的尺寸 ...
我是用CAD画的线图 本帖最后由 巴掌 于 2010-11-21 13:02 编辑
依托24米测距仪和50米主桅楼,以及4.8-7.1吨重弹,本舰希图把有效炮击距离提高到35-30千米.
回复 巴掌 的帖子
可是这样的话,380mm L/52 是什么概念?地位尴尬,乞不是成拉二级主炮拉?这样整舰不是都回到两级主炮的前无畏时代?建议
380mm 该为八寸双联六座就好拉。(当然,要是觉的火力不够可以设计八寸炮的四联装炮塔,使其拥有六座四联装203副炮)
都到了这个级别,副炮也要能对付战列舰才行。
此外,德国203的射速才4.5发/分,380的射速也有3发/分(近战时可以发挥),380对付驱逐舰和巡洋舰也比203给力多了。 回复 巴掌 的帖子
203可以有机会成为提高射击速度的,设计先进的全自动装弹就好拉(参考美国德梅因的主炮效果),打CA以下弹如雨下,炮塔转动也比380级别的快!最关键的是节省吨位,你用12门380为副炮要占据多少排水量啊(汗!),不用380炮则整舰排水量能小很多,让造舰难度下降不少。
费希尔主张最大的和最小的炮,主力舰又不单舰作战的,就是主炮加高平两用炮就行了。 回复 巴掌 的帖子
还有一种炮,就是沙恩的280三联炮塔,您觉得副炮要够强可以用这个!仿大和的布局,前后,两铉各一座,共四座炮塔,12门280,重量也不大,射击速度和灵活性,威力也能兼顾。
巴掌这个就是冲着终极BB去的,还装什么尾炮?应该双炮塔前置,三副炮品字型后置。怎么看又变成黎歇留了。 history 发表于 2010-11-21 12: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巴掌这个就是冲着终极BB去的,还装什么尾炮?应该双炮塔前置,三副炮品字型后置。怎么看又变成黎歇留了。 ...
本舰所有炮塔都有巨大射界,主炮达到了310度回旋,可以向前后25度偏角进行全火力射击,也就是说所有航速在29节以下的敌舰在遭受本舰全火力打击时都永远无法接近或者脱离。背负炮塔的战列舰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它必然有一个巨大的射击死角。
由于本舰只建造两艘,可能会面临十几艘敌主力舰的围攻,不可能不需要撤退。
此外,背负式B炮塔会增加炮座重量,要白白多出6000-7000吨装甲。
超甲巡 发表于 2010-11-21 12: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巴掌 的帖子
还有一种炮,就是沙恩的280三联炮塔,您觉得副炮要够强可以用这个!仿大和的布局,前后 ...
一艘本舰可能面对三艘大和或者五艘衣阿华的围攻,6门主炮忙不过来的。 lz认为可以抗住多少枚鱼雷呢:) 干嘛不弄成双联呢 信玄公 发表于 2010-11-21 14: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干嘛不弄成双联呢
双联三座炮塔需要的炮座重量,装甲区长度更大。 元首,英国人为了对付我们的战舰开发了1000mm鱼雷。 这个干舷是否低了些? 回复 history 的帖子
这个也要变成主教?
那水下就得更宽一些,到头来会不会整成一个浅水巨炮舰?
回复 RRS 的帖子
要派上樱花嘛? 装甲带太长太重了,本来就俩炮塔而已。
主炮后面的两个副炮塔放在那个位置给船增加了不少的排水,本来这种设计就和大和那种副炮设计是一样的,但又不得不设置厚达450mm的座圈装甲来避免尴尬,再加上船体下面的弹药库防护、因此而延长的主装甲带等等,这种设计是完全没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