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schel
发表于 2012-4-21 12:52
避免被小口径炮轮 还是全面防护吧。。。。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1 14:07
LS 在6-8门 120-150 速射炮 面前你认为 小口 管用吗?
等小口能打上来 也许早被 本舰的中口径速射 轮的没型了吧?
参见 甲午史实北洋的小口倒是打中几百发了 可是轮了 本子却一个都没沉的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2-4-21 18:14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1 01: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stg44突击步枪
你好 请问下 对于甲带式旧版装巡与正式装巡的区别是否就是你说的
新式装巡指水线装甲带→煤炭→穹甲防御体制,有别于旧式装巡的矮小中央铁甲堡(装甲带背后无穹甲)防御方式
???
网上看过德式的装巡史 文中 对于水线甲+穹甲的德式装巡评价不高 认为既无速度 也没火力 2边不占优
把我都看糊涂了
我的看法是 新式装巡 应该最优的方式为 水线甲+煤炭+水平甲板 形成装甲盒式结构 而非穹甲
本人水平有限 仅仅抛砖引玉 谨请指教 ...
链接?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2-4-21 22:17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2-4-22 05:08
楼主缺乏常识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2 09:49
http://hi.baidu.com/70%C2%EBvs%C2%A5%B5%B9%B5%B9/blog/item/aa572bac93c589e39152ee45.html
连接 这个转载的 原文一时没想起来是在哪里看到的 其中:
“俾斯麦”级装甲巡洋舰
1896年4月,基尔港皇帝造船厂,一艘新式巡洋舰正式开工建造与以往的德国巡洋舰相比,她是个十足的大家伙:水线长125.81米,全长127.11米,最大宽度20.42米,吃水8.46米,标准排水量达10690吨,满载排水量11461吨这是德国海军第一艘万吨级的大型巡洋舰,以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
该舰装备了4门240毫米40倍口径主炮,分别安装在2座双联装炮塔中;12门150毫米40倍口径主炮对称分布在船舷两侧;上层建筑两侧安装10门88毫米30倍口径速射炮,另外装备了6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从外观上看,该舰的外型、武备和德国海军当时装备的“凯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非常相似,包括武器的型号和布置方式等方面都很一致,活脱脱一个后者的巡洋舰版本。
在防护方面仍然沿用了在“经远”级装甲巡洋舰上应用的“铁甲堡 穹甲”的防御结构水线装甲带厚200毫米,同时在水线附近的位置还敷设一层50毫米厚的穹甲穹甲底端伸入水线以下,顶部高出水面数英尺实际上严谨的德国人把“俾斯麦”号的防御体系设计成了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的综合体,《《重点:[]可同时在水线附近的位置还敷设一层50毫米厚的穹甲穹甲底端伸入水线以下,顶部高出水面数英尺实际上严谨的德国人把“俾斯麦”号的防御体系设计成了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的综合体,《《重点:以将该舰看作一艘拥有水线装甲带的防护巡洋舰,或者说去掉水线装甲就是一艘防护巡洋舰与同期日本在英国订购的9700吨的“浅间”级装甲巡洋舰(当时最典型的装甲巡洋舰之一,装备4门203毫米主炮和14门152毫米副炮,航速21.5节)相比,“俾斯麦”号的主装甲带厚度比对方多出约25毫米,主炮也显然要大一号,但是速度却慢得多,主要是因为复杂的防御体系和武器系统挤占了舰上宝贵的空间,使得该舰无法像英制同类军舰一样安装众多的锅炉“俾斯麦”号主机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3500马力,与“浅间”级的17000马力相差甚远,最大航速只有18.7节,比前无畏舰快不了多少。
因为“俾斯麦”号的尺度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德国巡洋舰,武备和防护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飞跃,自然不可避免遭遇技术瓶颈因此该舰直到1900年4月才竣工,工期长达整整4年到该舰服役的时候美、英等国更加快捷的新锐装甲巡洋舰都已经服役,该舰遂陷入了一种尴尬:如果作为巡洋舰执行破袭和侦察任务,她的速度太慢了;如果作为战列舰,她的装甲又略显单薄(同期的战列舰装甲厚度至少要达到229毫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德国人自己还没有搞明白装甲巡洋舰的核心概念,所以对“俾斯麦”号的定位也比较模糊 。
该舰在设计之初计划用于海外服役,因此在一战前的曾经被派往亚洲地区巡弋,很快转入预备役战争爆发时老旧的该舰从预备役中再次入役,暂时作为海防舰使用但是落后的设计和糟糕的机械状态使其逐渐难以胜任巡弋任务,于1916年解除武装,先后转成训练舰和杂役舰,1919年出售拆毁 。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2 09:57
我意思是 德国人从 给北洋造的 经远舰 开始 《特指》早期 就没弄明白 巡洋舰 到底是干什么的 介于德国的地缘关系 与英国开战的战术思想下 都成了类似2等铁甲舰的代用品了
2战的 首相 同名舰 依然还有 穹甲 就是这种思想的延续这就不是讨论的主题方向了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2-4-22 10:21
这种船在速射炮面前生存能力很低,重点防御不是这个时代的宠儿,要吃大亏的。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2 10:25
44兄 你说的意思 其实 我明白 只是我想的就是不要穹甲 把穹甲的重量加强到2侧船弦的侧甲上 上下拉大防护范围由于当时的火炮的射程关系 弹道比较平直 侧面防护的需求 是大于顶部防护的
我的想法 :
去掉 穹甲 足够的厚度侧面装甲 《跟你的2重甲相比 加高了侧面防护的范围》 加上2-3寸的顶部装甲甲板 形成装甲盒式结构 当然 不会延长到首尾 那样甲太重了 重点防护式 2头加上装甲围堵
这样 本子的 除了3景舰的 320MM加奈炮 其他的以120MM阿姆斯特朗为代表的主要火力输出基本可以无视了
定 镇 2舰 本身 防护足够 中了几百发都没事 说明应该本子120MM没有击穿单面侧甲的可能 而定镇2舰 14寸的侧面钢甲 <好像是的 错了别笑我> 大概就相当于6寸左右的 克虏伯表面掺碳的强化合金装甲
如果我说的没错8寸的 克虏伯表面掺碳的强化合金装甲 已经是足够的了 可以像英国的装巡一样 设计成舯部8寸 首尾6寸
写书的楼主大大 开这个克虏伯装甲 的 金手指 应该是没问题的吧?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2 10:37
定 镇没沉
上下拉大水线甲的防护范围 形成侧面的强力防御 细分隔舱 装甲盒 无穹甲 有水平顶甲 就是没底的铁盒子保护核心舱
另外 6-8 门 120-150MM 也是射炮 船的中线布置 可以考虑加上12门左右的 75小姐火力够用了
目标就是 本子的 一游 对抗驱逐用舰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2 11:03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2 11:04
图是在 44兄 发的基础上 修改的 感谢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2 11:06
44 兄发的 原图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2 11:10
yxwd5
发表于 2012-4-23 09:27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2 09: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http://hi.baidu.com/70%C2%EBvs%C2%A5%B5%B9%B5%B9/blog/item/aa572bac93c589e39152ee45.html
连接 这个转 ...
这船1896年还算不错,到了1900年就落伍了。航速偏慢。
yxwd5
发表于 2012-4-23 09:30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2 11: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咋说呢?你改的有点问题,水线装甲和穹甲配合的意义在于水线装甲被击穿,还有穹甲这块可以防守,但是你把穹甲换成了没有太大意义的水平甲被炮弹击穿水线位置后,后面就啥都没有了。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3 10:49
呵呵 多谢指教 我的想法是 其实 如果侧甲 加到足够厚度的防御了 就省去穹甲用来减自重 自然可以提高航速
侧甲 如果达到 150-180MM 在没有被帽穿甲弹的 那段时期 防御120MM速射炮 应该足够了
当时 基本在5000M 内决战 弹道较平直水平侧甲 击不穿 穹甲自然就没意义了
而且 对于早期鱼雷防御 侧甲应该比穹甲 更能抗 略外飘的侧甲 击穿的可能还更低点 防御原理跟坦克一样
我承认 不是蛮懂造船学 怎么计算防御装甲的吨位 求指教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3 11:13
是啊 原因是 又有穹甲 又有水线防御甲 2重防御装甲是比单一装甲可靠性高 但是 自重大了 航速上不去 舰队对决 抗不了战列舰 巡洋作战追赶不上 巡洋舰 2边都无优势
德国的国家地理及海军战术决定了,其实只是需要一支加强版的岸防式舰队 没有英法 那种大量的远洋殖民地利益需求 所以往往采用加强装甲防御 火力够用 航速偏慢的军舰 《反正 就北海为决战地区 甲厚点 打不沉 抗着 回来修好 又是条战力 》
我想法跟德式接近 但是我是强调要有足够航速 火力方面 6-8门120-150MM速射炮为主 加上一些小口速射炮 足够跟本子对抗的
英国那种薄皮舰 其实根本就不适合北洋 英国当时国力强大 巡洋舰根本就是一小弟
损失了 也没什么 北洋损失不起
北洋 甲午大东沟之战 如果有几艘 我说的 侧甲加强型装巡 全歼本子 不敢说 至少也干的本子不能轻松夺取制海权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2-4-23 15:31
巡洋舰哪有那么多吨位可供挥霍
gb7k1984
发表于 2012-4-23 16:43
呵呵 只护住机舱 跟弹药库 可以吗? 重点防护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