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计划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别扯那些政治啊、瓦解啊、根本赢不了啊……之类的,也别抱怨什么动员不力呀、准备不足啊就凭当时的实力说事儿,就讨论哪种思路正确 个人的作战思路是务必大量歼灭苏军的重兵集团。德国几千万的人口提供的兵员又怎能和苏联几亿人口所提供的相比,要在苏联回过神之前尽可能以闪击战大量歼灭其有生力量,以尽可能少的伤亡换取最大的胜利。另提一句,空军高层需要大换血,扩大产量(换上施佩尔监工),生产“乌拉尔轰炸机”;轰炸机部队专门用来攻击工业区和交通枢纽战略要地等,俯冲轰炸机部队专门用来支援陆军,各司其职;建立完备的空地交流体制,确保空地配合畅通,从而保障闪击战的顺利实施。 个人认为,德国人在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中,并没有很周密的执行相关战略,导致最后失败。
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突出了快而有效的策略,战略上力图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击苏联有生力量和削弱苏联战争潜力;只是由于对战略空军的认识不足(内斗的的影响),最终在削弱苏联战争潜力上,可以说是完全失败,苏联正是凭借乌拉尔山脉中的重建工厂,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以数量优势取得最终胜利。
至于其他的战术上,武器装备等等都是次要的。
所以,我认为巴巴罗萨计划应该在进攻受阻后,立即转入战略轰炸为主,消灭有生力量为辅的总方针,才能逼迫苏联签下城下之盟,稳定东线,了却德国人心中的东方阴影。 一句话,NC的油桶必须死,死得越早越好。 克劳塞维茨 发表于 2012-5-12 13: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句话,NC的油桶必须死,死得越早越好。
那个戈林? 171758170 发表于 2012-5-12 13: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个戈林?
就是他!(你看看他最标志性的,额,是将军肚吧——) 北极航线也应彻底控制。防止盟军援助。别喷我,我看过一些军事书刊,说盟军援助的铝,钢铁,汽油比苏联产的还多。而且学苏联人将一部分坦克放在步兵中,增加步兵的攻坚能力,尤其是巷战。飞机轰炸,火炮再轰,坦克定点清理,步兵占领,苏联二战巷战的四板斧。{:41:} hukaikaka 发表于 2012-5-12 13: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北极航线也应彻底控制。防止盟军援助。别喷我,我看过一些军事书刊,说盟军援助的铝,钢铁,汽油比苏联产的 ...
美英援助的高辛烷值汽油尽管数量没有毛子自己生产得多,但其总热值却高于毛子自己生产的。 本帖最后由 克劳塞维茨 于 2012-5-12 14:08 编辑
171758170 发表于 2012-5-12 13: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个戈林?
http://www.warships.com.cn/home.php?mod=space&uid=1241&do=album&picid=3056 克劳塞维茨 发表于 2012-5-12 14: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美英援助的高辛烷值汽油尽管数量没有毛子自己生产得多,但其总热值却高于毛子自己生产的。 ...
{:41:}哦,看错了,多谢指教。 hukaikaka 发表于 2012-5-12 14: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哦,看错了,多谢指教。
你讲的也不错啊——这件事上双方各执一词,都说自家的瓜最甜,是场笔墨官司,真相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司马 你要记住有美国在盟军一个都倒不下去 我觉得重点应该是夺取资源和消灭对方的生产力,这也是德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其实德国是在仓促下发动了巴巴罗萨的,战略目的相当模糊。如果不是苏联先发动大雷雨计划,公然入侵德国,让希特勒多点时间准备,可能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不过我个人倾向于歼灭苏联的有生力量,逼迫斯大林签订城下之盟,然后等休整过冬天后。一举击垮苏联是可能的。苏联当时的人口也不过一亿多一点,适应当兵的青年也不过两千万顶死了。多一个围歼战是可以迫使苏联投降的。 jiaming 发表于 2012-5-13 19: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德国是在仓促下发动了巴巴罗萨的,战略目的相当模糊。如果不是苏联先发动大雷雨计划,公然入侵德国,让 ...
{:81:}到底谁先打谁,你搞起清楚了吗?{:81:} 171758170 发表于 2012-5-13 19: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到底谁先打谁,你搞起清楚了吗?
麻烦你去好好查看下大雷雨计划。虽然历史被修改的不成样子,但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的,为什么苏军的主力都布防在国境线上,为什么所有的物资都在纵深不到两百公里的前沿地域,为什么在德军进攻前,其主力部队要到几天后才投入进攻,前面两个问题说明当时苏联是做了充分战争准备的,后面说明德军的主力当时并不在东方。要知道二战前苏军的素质并不敢恭维,一个小小芬兰,都让他损兵折将,德军依靠小股部队和空军掩护,完全可以抵抗苏军,以致主力赶到将苏军聚歼在原波兰以东地区。6月22日至7月9日,苏德公进行五次大的会战,分别是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白俄罗斯战役、乌克兰战役 、北方防御战役和摩尔达维亚战役苏军共计投入兵力:250余万,在如此狭小地段,没有强大的铁路运输,苏军能在不到半月时间集结两百多万军队?真是神话啊!其实,德军在围歼苏军主力后,犯了轻敌冒进,分兵三路的兵家大忌。才以至于折戟莫斯科。 jiaming 发表于 2012-5-13 22: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麻烦你去好好查看下大雷雨计划。虽然历史被修改的不成样子,但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的,为什么苏军的主 ...
你真的当我不知道大雷雨计划?
可惜大雷雨计划比巴巴罗萨计划慢了一步,苏联从凶手变成了被害人{:45:} 171758170 发表于 2012-5-14 18: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真的当我不知道大雷雨计划?
可惜大雷雨计划比巴巴罗萨计划慢了一步,苏联从凶手变成了被害人 ...
{:12:}历史是由战胜者书写的。 摧毁敌人的工业生产力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毛子,一月动辄几千架灰机几千辆坦克自走炮的恐怖产量。 克劳塞维茨 发表于 2012-5-14 19: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历史是由战胜者书写的。
你有苏联先进攻德国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