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似乎不那么简单。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2-8-23 01: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发点资料:英国战后内弹道学专著,1959国内翻译版。
事情似乎不那么简单。 ...
我觉得跟我之前提到的差不多啊
英国,日本还有意大利,都是使用cordite的发射药,很长的纤维,高温,猛药,装药相对少,但是容易点天灯 意大利的药并不猛,从成分上看与法国德国的配方比较接近,就是硝化甘油含量在25-30%,硝化纤维含量在65%左右。
从这个配比上看,也不可能是222千克实现850的初速度。
硝化甘油的爆热远大于硝化纤维,约是6.4MJ/千克,而硝化纤维即使是N含量较高的也就是4MJ/千克左右。所以对于双基药来说看一看硝化甘油的含量就可以大体知道其火药力。这也是英国柯达药比德国法国“猛”的原因。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8-23 10: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意大利的药并不猛,从成分上看与法国德国的配方比较接近,就是硝化甘油含量在25-30%,硝化纤维含量在65%左 ...
按你的成分学说
那么一个体系的英国MD和蝗国的C2系发射药是最猛的,都是30%的硝化甘油 akagizuo 发表于 2012-8-23 10: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按你的成分学说
那么一个体系的英国MD和蝗国的C2系发射药是最猛的,都是30%的硝化甘油 ...
30%的硝化甘油的MD和C2没有SC和POL(德)或者SD(法)高,这三个都是40%硝化甘油。
而且是无溶剂柯达药,较柯达药先进。
把生产“无溶剂”柯达筋②作为它火药产品的一部分。一
个代表性的成分(按重量算)是:硝化甘油:硝化纤维(含氮量19%):二乙基中定剂=40:50:10,纤维的硝化度放低,有助于使这种溶剂进行胶化,用硝化甘油一乙醚小定剂作溶剂比单用两者之一都要好些。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2-8-23 12:11 编辑
我说的确实偏差了,MD配方中硝化甘油确实不算多,30%。
导致MD比能量高于RP C/12的主要是硝化纤维中的 N 元素含量。英国MD采用的是含13.1%的,而RP C/12所用的才11.9%。
此后英国的SC增大了硝化甘油比例,但硝化纤维的N含量却降低到与德国接近的12.2%。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2-8-23 11: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30%的硝化甘油的MD和C2没有SC和POL(德)或者SD(法)高,这三个都是40%硝化甘油。
而且是无溶剂柯达药, ...
只有英国的SC的硝化甘油达到40%以上
法国的SD和意大利的SC都是硝化甘油含量25%和27%
http://www.warships.com.cn/navweaps/tech-100.htm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2-8-24 17:30 编辑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8-21 03: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以前收集到的几种舰炮发射药配方及重量,均来自于网上收集的介绍各舰的文章,不保证完全正确,现列举如下:
1.维内托级M1934型381毫米炮“发射药是意大利1936年才从诺贝尔公司(Dinamite-Noble)引进技术生产的硝酸甘油-硝化纤维素双基无溶剂火药,化学成分为硝酸甘油27%、硝化乙酰纤维素66%和7%的稳定剂;分装在6个药包内,总重271.7千克。”(科京翻译的介绍维内托级战列舰的文章)
2.法国敦刻尔克及黎塞留级用的“SD型”发射药,是“一种从德国海军一战使用的RPC/12型推进剂改进而来的无溶剂双基推进剂,其成分包括64至65%的硝化纤维素、25%的硝化甘油与8到9%的中定剂。”(L'Soleil翻译的介绍黎塞留的文章)
3.德国RP C/12的成分是64%的硝化纤维(含氮量12%),30%的硝酸甘油,6%的中定剂(二乙基联苯)。英国一战后研究了这种发射药,并在其成果上研究出了SC型无烟火药,其与原先使用的MD型无烟药的主要不同似乎是将原先使用的矿物脂中定剂替换了。(翻译自楼主给的链接中)
4.英国的线状无烟火药含硝酸甘油约50%甚至更多。(同上)
5.美式SPD型发射药,99.5%硝化纤维、0.5%二苯胺。(L'Soleil翻译的介绍黎塞留的文章)
...
噗,99%的硝化棉,这不就成单基药了{:45:}
历史倒车不是这么开的,有没有搞错!{:12:}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2-8-24 23: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噗,99%的硝化棉,这不就成单基药了
历史倒车不是这么开的,有没有搞错!...
似乎他说的没错
"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primary USN propellant was SPD in a multi-tube form made up of 99.5% nitrocellulose (12.6% N), 0.5% diphenylamine.The USN used a flat, short cylindrical grain design that usually had seven perforations with the websize varying from 0.023 in (0.58 mm) for the short 3 in (7.62 cm) gun to about 0.174 in (4.42 mm) for the 16 in (40.64 cm) guns.SPD had a good safety record partly due to the harder-to-ignite and slow burning nature of its single-base nature and partly due to the quality of i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
链接http://www.warships.com.cn/navweaps/tech-100.htm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