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格局架空】三伙伴格局下的比利时国防
本帖最后由 小胡子 于 2012-9-26 11:08 编辑注意,本架空是在史实面条件下的架空,与一年多前开展的目前基本不了了之的架空活动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基于史实条件,不搞任何子系统武器架空,全部武器皆为史实武器,所有子系统武器装备时间皆服从史实,不提前装备
架空时间起始于1934年阿尔伯特一世到上帝那儿报到去了,长子利奥波德三世继位,所以基本可戏称为“三豹子的野望”......
1934年,致力于自己治下的比利时王国工业化进程,备受国民爱戴的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一世寿终正寝,长子利奥波德亲王继位,史称利奥波德三世。比利时王国虽然与英国等国一样,皆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政体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同,英国王室并不掌控英国的军队,而是由英国的议会掌握国家军队。而相对而言,比利时王国的军队则是由王室所掌控,这点与一战时威廉二世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体颇为相似。三豹子国王继位的前一年,即1933年,比利时的邻国德国发生了一件对后世颇有影响力的政事,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党魁阿道夫.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这位总理初登大宝,便大刀阔斧的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并无视《凡尔赛条约》的框架,大肆扩充起军队来。一战爆发前比利时虽然恪守中立,不偏袒于协约国和同盟国任何一方,但威廉二世的德国军队依然无视比利时王国的中立态度,大军进入比利时领土,以期借道夹击法国,此举对比利时是很大的伤害,比利时国土大部分沦丧,成为一战欧洲战场的主战场之一。有了前车之鉴,三豹子的父王阿尔伯特在位的时候,就极为重视东部边境的防务,在他的力主下,比利时依托德比边界原有的默斯河,人工开挖了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尔伯特运河,作为德比边界的天然屏障。同时早在1900年之前便已修筑的列日、那慕尔等东部地区的要塞在一战时便已证明了坚固要塞对有效迟滞敌军进攻的重要性,因此1930年后阿尔伯特一世依然大力补建扩建东部地区的要塞群,使其成为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坚固支撑点。三豹子继位后,沿袭了其父的东部边界地区堡垒化建设的做法,仍然不遗余力的完善东部边界要塞群体系。
比利时王国领土面积不大,海岸线更显得短小,因此比利时并未建设一支成规模的海军,当然这也与比利时陆地防务的重要性远胜海上防务有莫大的关系,国王得将有效的军费投入到陆防上,只得暂时牺牲一下海军的利益。而比利时的另一大邻国荷兰则相反,荷兰的国土面积超过比利时国土面积至少一半,但该国维持着一支规模不大的陆军,仅有8个步兵师的兵力,还不到比利时陆军规模的一半。但荷兰早在17世纪便已成为海上强国,即使到了20世纪以后,随着国际政治地位的下滑与国力的不足,已无法维持一支庞大的海军力量,但无论怎么说,荷兰的海军在世界范围内应该说够的上世界第10位的,尤其是其海军舰艇始终保持着自给化,无需外购。于是这样的情况便呈现在世人面前,即荷兰海强陆弱,比利时海弱陆强。1934年,三豹子继位后不久,便国事访问其邻国荷兰,会晤了荷兰元首威廉明娜女王以及各层政要,同时还会晤了荷兰军队高层。双方就国际形式充分交换了意见,认为两国现今各自的国防力量都无法有效承担起各自本土与海外殖民地的防务,并特别提到了各自海陆力量强弱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双方都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即有机结合荷比双方的海陆军力量,使其能够有效协同,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国家领土安全危机。双方一拍即合!1935年初,荷兰与比利时两国的外长在布鲁塞尔签署了政治军事同盟协议,史称《布鲁塞尔条约》,又称“弗兰德斯盟约”,条约的宗旨是两国在任何一方本土受军事威胁的情况下,另一方有义务派遣武装力量进行协防;双方的殖民地原则上由各自的殖民地当局负责本地防务,但条约规定任何一方殖民地受到他国军事威胁时,另一缔约国有义务派遣海军舰艇予以增援,并有义务承担袭扰敌对国海上交通线的任务。于是在这样一个框架体系下,荷兰人除了不遗余力的继续发展其海军外,仍须保持一支最低规模的陆军部队,而比利时人除了继续强化本土陆地防务外,也要考虑维持一支符合其国情的小规模海军。
三豹子与其父阿尔伯特一世
比利时Cockrill 冶金与机械工厂研发生产的M-1931式120mm/L-37野炮是比利时陆军最新式的野战压制火炮,承担部分军师级部队直属炮兵建制下的浅纵深火力压制任务,弹重22公斤,射程17.5公里。在三豹子国王的授意下,Cockrill工厂维系着该炮生产线,每年小规模换装比利时陆军的旧式火炮,裁汰下来的旧式火炮并不销毁,全部转为预备役封存。
值得一提的是,该炮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兼顾岸防射击的任务,因此在该型火炮的双开脚大架末端可外接岸防射击时专用的环形轨道转轮,如上图,火炮被安置在露天环形岸防射击炮坑的中央墩台上,双开脚大架末端的外接装置与炮坑外圈的环形轨道吻合,通过转动巨大的水平摇轮来实现大架末端底部滚轮在环形轨道上的运动,以此来实现水平射界调节。
本帖最后由 小胡子 于 2012-9-26 00:51 编辑
比利时王国海岸线极其短小,该国最重要的港口安特卫普号称吞吐量居欧洲第二的大港,其实位于斯海尔德河出海口处,类似远东的上海,属于典型的江达海型港口,该港通往北海的航道位于荷兰境内,因此安特卫普可以说基本排除了直接来自海上的威胁,成为一座不设防的港口。但荷兰方面表示比利时依然要对安特卫普与临近的泽布里赫所在的河口三角洲平原的海岸防务承担一定的义务,这符合“弗兰德斯盟约”的宗旨,毕竟荷兰的海岸线过长,海军舰队主力大多又部署在远东以保护日益感受到来自日本威胁的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因此荷兰本土海岸防御力量显得颇为捉襟见肘,留守本土的荷兰舰队无法沿整个荷兰海岸线进行全程布防,而是将防御重点放在了弗里斯兰群岛以南的海湾区域。鉴于此,比利时最高统帅部经过思量,决定将最高统帅部直属第一摩托化重炮团第二营抽调出来,单独成立一支机动摩托化岸防炮兵营,该营实装12门德制K-16 150mm加农炮,为一战胜利时的战利品,比利时全军炮兵序列中也仅有该营装备该型火炮(不排除尚有几门库存炮作为备用的可能性,但数量应该少的不成建制),K-16 150mm加农炮虽然是一战期间定型,但性能颇为不俗,最大射程22.8公里,以至于该炮的原产地德国也仅在二战临爆发前才装备该型加农炮的替代品K-18和K-39 150mm加农炮。与比利时陆军装备的另一种同等口径级别的加农炮法制施耐德M-1917 GPF相比较的话,K-16射程更远一些,且恒锲式炮闩使得在战时比采用断隔螺纹炮闩的后者实际射速更快一些,但K-16采用单脚大架,而M-1917 GPF采用双开脚大架,后者架炮后原炮位水平射界调节范围超过前者,但这已经无所谓了,比利时人为了让自己宝贵的区区12门K-16 150mm加农炮承担好对海射击任务,委托Cockrill工厂配套设计了12套90度的组装式水平射界炮座,行军时拆卸成旋转墩台,三段30度的弧形轨道与相应的连接用径向桁,所有部件全部摩托化运载,到达预设阵地后组装。比利时的这个独立机动摩托化岸防炮营被俗称为“河口三角洲”炮兵营,平时部署在比利时境内,一旦荷兰遭受可能存在的敌方海上攻击,该营将立即从比利时境内开拔,跨过边界,最短时间内进入荷兰国境,机动到斯海尔德河口的三角洲地区布防,承担起更大纵深的保卫安特卫普港的任务。
下图是德制K-16 150mm加农炮,比利时陆军在编一个营12门
至于最高统帅部直属第一摩托化重炮团二营的空缺,比利时人做出了建制调整,补充了一个装备比利时国产Cockrill造M-1924 155mm榴弹炮营,同时以M-1924 155mm榴弹炮换装了该团一营的原有12门法制施耐德M-1917 155mm榴弹炮,毕竟比利时国产155mm榴弹炮16公里的最大射程要超过已略显老旧的法国货的11公里最大射程。
下图“布鲁塞尔”TAL牵引车拖挂的玩意儿应该就是CockrillM-1924型155mm榴弹炮
比利时在一战结束后自英军手里接收了一门MK.III型305mm铁道榴弹炮,进入30年代后,比利时人越发觉得这家伙在比利时陆军炮兵部队中显得鸡肋,主要是该炮为短身管重型攻坚类榴弹炮,射程仅有11公里,这个射程甚至处在师级部队拥有的105mm野战火炮的射程范围之内,因此无法承担战役浅纵深火力支援任务。而作为攻坚火炮,则只能在攻击敌方要塞区与坚固筑垒地域时方能派上用场,而这又与比利时与荷兰人的边境防御战略不相符。于是三豹子接过军队的指挥权后,果断裁汰了这门305mmMK.III型榴弹炮,将其封存,划入预备役。陆军铁道炮兵称部队仍需能够真正承担起战役浅纵深火力支援任务的合适铁道炮型,比利时最高统帅部经过慎重比选,决定向法国施奈德厂采购两门240mm铁道加农炮,该炮原本是施奈德厂应远东日本的技战术要求开发的远射程铁道炮,最大射程50公里,平板轨道车配有助锄,使炮车厢体具备在平板轨道车上旋转的能力,因此该炮具备全向水平射界。1937年,两门施奈德240mm铁道加农炮直接通过铁路机动,抵达比利时境内,比利时最高统帅部将其编入直属的炮兵预备队,作为一个连的编制。
遭裁汰的MK.III型305mm铁道榴弹炮
购自法国的施奈德240mm铁道加农炮
本帖最后由 小胡子 于 2012-9-26 18:37 编辑
1935年,三豹子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会晤了法国高层政要与贝当、魏纲、马奇诺、甘末林等军界大佬。此时的法国国防基本已确立其东部强邻德国为本国最大的预期假想敌,法国也奉行边境防御策略,在马奇诺将军的推动下,沿法德边界修筑通长的永备工事体系,即马奇诺防线,此举与比利时在东部地区大力修筑由独立据点组成的要塞群有异曲同工之处。双方会谈中提到了比利时与荷兰的“弗兰德斯盟约”框架,法国对此表示出了兴趣,认为此类框架体系有利于形成一个稳固的地区防务联合体,提议本国先以观察国形式参与进来。次年即1936年,发生了德军两个摩步营挺进莱茵东岸非军事区的事件,英国对此事件持绥靖态度,法国方面虽然愤怒,但出于马奇诺防线尚未全线竣工,二来法国也不想在此事件中担当出头鸟的形象,因此也只能表面上保持绥靖态度,但私底下已经对小胡子总理统治下的德国今后的动向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鉴于此,德国在莱茵东岸驻军事件不久后,在法国的推动下,法、比、荷三国首脑,正式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基于比荷“弗兰德斯盟约”框架体系的新军事政治同盟条约,史称《爱丽舍宫备忘录》,亦称“三伙伴框架体系“,至此,西欧形成了以法国为核心,比利时荷兰为羽翼的军事同盟。
由于法国海军受地理客观因素所左右,海军舰队须分驻北海大西洋一线,以及南部地中海一线,此外在法属海外殖民地也需部署小规模的地方分舰队,特别是地中海防区还紧邻着一个与法国海军规模不相上下的意大利也被列入法国的预期假想敌,法国不得不将海军布防重点设在南线,因此北海至大西洋一线的海军兵力便显得捉襟见肘,而三伙伴框架下的另一个具有三百年海强传统的荷兰,其海军主力被部署在了相隔万里的远东,留守欧洲本土水域的舰队仅占荷兰海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对此情况,法国方面表示一旦北海有事,本国地中海舰队主力可快速经直布罗陀海峡前出大西洋驰援北海,这一航路不在预期假想敌海上力量控制之下,因此法国人表示暂不加强北海地区舰队的规模,希望比利时与荷兰能尽力分担一些北海地区的海上防务,于是乎三豹子也不得不考虑起稍微壮大一下自己过于寒酸的海军。
受制于经费,三豹子明确表示比利时海军承担不起战列舰、巡洋舰这类大型舰艇的建造与维护,于本国短小的海岸线而言这类大型舰艇其实也无存在的价值。比利时除了欧洲本土的海岸线外,尚在非洲中部的比属刚果殖民地尚有一处重要的港口马塔迪,该港是座河港,位于刚果河下游,据刚果河在大西洋的出海口约150余公里,马塔迪港与比属刚果殖民地首府利奥波德维尔之间早在1908年就修筑了铁路,虽然利奥波德维尔也位于刚果河南岸,但刚果河作为非洲水量第一的大河,是从高原往低处倾泻,在利奥波德维尔与马塔迪港之间并不长的河段存在多个瀑布群,船只无法从马塔迪溯河而上到达比属刚果的心脏利奥波德维尔。但峰回路转,过了瀑布群到达利奥波德维尔后,刚果河中游河段则利于内河航运,通过刚果河的多条支流辐射比属刚果全境。再将话题拉到比利时人这边,最高统帅部认为比利时海军应该装备具有较大续航能力且吨位适中的舰艇,能够从容往返于比利时本土与比属刚果殖民地的门户马塔迪港之间,既担负起北海海区日常巡防任务,也能在战时用于保卫殖民地免遭敌方低强度的海上袭击。此外,根据“三伙伴”框架体系,一旦荷属东印度殖民地有事,比利时海军也须尽军事协防的义务,荷兰海军同期在建的“德.鲁伊特尔”号轻巡洋舰就是本着中途不进行油料补给具备单程来往于荷兰本土与荷属东印度之间的宗旨而刻意加大本级舰的续航力,达到了惊人的12节/12000海里。比利时人因此对海军舰艇也提出了大续航力的要求,但比利时人显然不可能在荷兰订造一条"德.鲁伊特尔“级轻巡,而是把目光转向了舰艇建造工艺更精湛的法国盟友。
法国也是世界上几个少有的殖民地大国之一,在北非、西非、中非、远东中南半岛、以及太平洋中部的塔希提岛等地都有殖民地。为了减轻长期担负战备执勤任务的主力舰艇将出勤率白白耗损在孤悬海外的殖民地防务上,法国人精心打造了一级专用于殖民地巡防的大续航力炮舰,即”布干维尔“级。该级舰标排1970吨,柴油机双轴动力,最大航速17节,续航力7600海里/14节,武备为三座单装法制138mm主炮及若干37mm高炮与13mm高射机枪,舰上可携带水雷50枚,并可搭载水上飞机一架。比利时人对该级舰的设计理念比较满意,认为完全符合本国海军的需求,于是比利时方面在法国瑟堡海军船厂订造了三艘”布干维尔“级大续航力炮舰,以比利时的城市命名,即”列日“、”根特“、”布鲁日“,因此三舰被比利时人称为”城市“级。1937年三舰陆续建成入役,加入比利时海军序列。
PS:三艘“城市”级舰战史
1940年德军悍然入侵西欧低地,三伙伴国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初期抵抗,因荷兰威廉明娜女王率先服软,致电德方呈交降书,导致比军与法军方寸大乱,最终铸成败局,三豹子谢绝了其老丈人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邀其赴瑞典避难的好意,无奈投降了德国,但三豹子的弟弟查尔斯亲王辗转来到比属刚果殖民地,收拢殖民地部队与海军残部,树立大旗表示要与德寇继续展开对抗!“城市”级三舰在本土陷落前已抵达马塔迪,逃过一劫。达喀尔事件时三舰因马塔迪并无柴油库存而前往达喀尔添加燃油,不幸赶上了这次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骤变,比海军表示保持中立,但不敢冒着双方激烈的炮火勉强出港,混战中英舰的一发152mm炮弹命中“根特”号,比海军三舰误以为英舰将他们也列入射击目标,因此纷纷开炮还击,此时正逢“决心”号战列舰遭法军“贝韦齐尔”号潜艇潜航接近鱼雷偷袭得手,“巴勒姆”号战列舰遭达喀尔岸防240mm炮多发射弹命中,且在“黎塞留”号战列舰第三次主炮齐射时对本舰形成了“跨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英舰队选择了撤退,比利时人的三艘“城市”级舰再次躲过战火。在荷属东印度另立中央的巴达维亚当局诚邀查尔斯亲王将三舰调往荷属东印度,与主力尚存的荷兰海军并肩作战,查尔斯亲王谢绝了荷兰人的邀请,始终将三舰留在马塔迪,添加燃油则选择前往葡属西南非洲殖民地罗安达港(今安哥拉首都)。1942年维希法国海军司令达尔朗上将率部投诚盟军后,英国海军与法国海军的敌对状态解除,比利时人也得以松了一口气,经美方斡旋,比利时人同意将三舰绕道好望角经苏伊士运河抵达亚历山大港,与英国地中海舰队并肩作战直到战争结束。达喀尔的法军240mm/L-45海岸炮
遭法军潜艇鱼雷攻击后的“决心”号
没完成,但还是先开放权限吧,持续更新,欢迎提出宝贵建议 实际上比利时人1920年就与法国签订过军事协定,后来还承担了洛迦诺条约中相应的军事义务。即使阿尔伯特国王去世之后,比利时人也没有立刻改变这种政策。
但是一战后,对于西北欧国家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最成功的思潮可能就是和平主义思潮,就连1936年提出的一个延长义务兵役年限的议案,都遭到广泛批评而毫无悬念的在议会中被否决了。自身对和平主义和国际联盟以及中立的信仰,加上看到英国和法国一些举动,可能还有利奥波德本人的一些思想,都造成了自1936年后比利时逐渐转变其外交政策,实际上,他废除与法国的1920年军事协定正好在德军开进莱茵兰前一天。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直到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前,许多弗拉芒人政党都大力反对加强比军的措施,认为这会增加法国人的利益;同样的,瓦隆人政党则对和荷兰(包括德国)加强关系极其敏感,同样认为那是增加了别人的利益。
最后就是,比利时国内的极端主义势力和法西斯主义势力也有一些市场,无论在弗拉芒人还是瓦隆人当中都是如此,当然,还没有到成为主流的那个程度。 HMSD 发表于 2012-9-26 12: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实际上比利时人1920年就与法国签订过军事协定,后来还承担了洛迦诺条约中相应的军事义务。即使阿尔伯特国王 ...
兄弟有关于当时比利时人岸防炮兵的介绍吗?你在拿破仑论坛关于比利时陆军的帖子对其只是一带而过 了解有限,知道的是比利时有一个岸防炮兵营,其中3个炮兵连一共8门170、8门120毫米炮,另外有个用13个坦克炮塔改装成的要塞反坦克连 HMSD 发表于 2012-9-26 16: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了解有限,知道的是比利时有一个岸防炮兵营,其中3个炮兵连一共8门170、8门120毫米炮,另外有个用13个坦克 ...
120mm炮应当是M-31 120mm炮了
170mm炮怀疑是塞缪尔170mm炮,跟铁道炮上安装的同型,都是“德意志帝国”级前无畏舰的L-40版副炮 本帖最后由 小胡子 于 2012-9-26 18:04 编辑
法属刚果殖民地首府布拉柴维尔(刚果“布”首都)与比属刚果殖民地首府利奥波德维尔(刚果“金”首都金沙萨)隔刚果河相望,利奥波德维尔又有铁路与比属刚果殖民地的出海口马塔迪港相连,因此马塔迪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法国方面殖民地众多,防御重点放在了西非的据点,西非塞内加尔首府达喀尔也成了西非海岸设防力度最强的港口,由多达9门240mm炮和6门138mm炮组成的强大岸防体系所拱卫。法国人对比利时人表示无法分担更多的兵力用于法属刚果的防卫,因此希望比利时人独力加强刚果河口的防卫,法国人常驻达喀尔的以“普里毛盖特”号轻巡洋舰为首的西非防区海外常驻舰队在战时可快速驰援刚果河口,但溯河而上150余公里的马塔迪则必须由比利时人独自布防,建设岸防体系。比方殖民地防卫司令部曾向布鲁塞尔当局提出调拨6吋口径级别的加农炮用于构筑马塔迪岸防体系,但比利时最高统帅部早已作出决定,将比军6吋火炮中弹道性能最好的12门K-16 150mm加农炮用于比利时至荷兰的河口三角洲岸防,因此提议划拨8门M-1931型120mm炮用于马塔迪港的设防。但殖民地防卫司令部认为M-1931型120mm炮虽然射速快,弹道性能也很出众,17.5公里的射程也满足马塔迪港区河段的开阔度,但认为120mm炮只能威胁驱逐舰、炮舰、扫雷舰等中型及以下规模的舰艇,对敌轻巡洋舰类水面舰艇难以形成威胁,而刚果河下游河道深度则是满足轻巡洋舰溯河而上直抵马塔迪。经三豹子国王批复,最高统帅部同意调拨比陆军铁道炮兵部队的6门170mm铁道炮给殖民地防卫司令部用于马塔迪港的设防,这六门170mm铁道炮也是一战的战利品,设计粗糙,无法直接调节水平射界,在比军炮兵部队中日趋呈现鸡肋地位,比陆军炮兵司令部早就萌生处理这六门炮的念头,要么裁汰,要么改造,于是很爽快的将六门炮移交给了殖民地防卫司令部。经过Cockrill工厂的协作,其中五门炮的身管从原先的轨道平板车上移除,改装到新的固定式炮架上,安置在马塔迪港的水泥基座内,剩余的一门炮保持原状,拟用于马塔迪与利奥波德维尔之间的机动作战,通过两据点的火车站机车调度轨道转台进行水平射界的调节。
塞缪尔170mm/L-40铁道炮
殖民地当局还曾构想过一个大胆却不失创意性的计划,即从利奥波德维尔修筑通往坦噶尼喀湖岸城市阿尔伯特维尔(今刚果“金”东部城市卡莱米),由英国负责铺设从坦噶尼喀首府达累斯萨拉姆港到坦噶尼喀湖北岸城市基戈马的铁道,坦噶尼喀湖的水深完全满足阿尔伯特维尔至基戈马之间航行吨位较大的船舶进行物资与人员运输(今天在湖上往来于两地之间的“列姆巴”号就是一战时德国部署在湖上的“戈岑伯爵”号客货轮,一战后被英国缴获,沿用至今),这样就行成了一条横穿非洲中部的战略交通线,对比利时和英国两家而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过英国人认为铁路路段将修建在东非大裂谷地貌,施工难度极大,始终持保守态度(PS:这条铁路终于在30多年后由远东的一个新生大国修建完成,不仅将铁轨从达累斯萨拉姆铺设到了基戈马,还一直延伸到了赞比亚境内,即今天的“坦赞铁路”!),而比利时人也因己方将铺设的路段太长且穿越河段雨林,难度更大而作罢。 内容详实,图文并茂,诚为不可多得之佳作也{:63:}
偶倒是很期待架空荷兰会不会出现历史上计划中的283炮战列巡洋舰~~ 本帖最后由 小胡子 于 2012-9-27 12:12 编辑
比利时海军殖民地预备炮舰
比利时人明白,本国海外殖民地海防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要超过本土海防,对于刚果殖民地的海上防卫,不能仅仅局限于在马塔迪港布设岸防阵地以及部署些许几架飞机就完事儿了的,从马塔迪到刚果河出海口150余公里的宽阔河段也需要舰艇机动巡弋。但海军部门在订购三艘“城市”级大续航力炮舰后,已经难以拿出预算用于添置更多的主战舰艇了,刚果河口的巡防暂时只能由钢质渔船添加一门20mm陆军高炮来勉强承担,平时剿剿海盗或缉私尚可,真要遇上敌驱逐舰、炮舰类水面舰艇就不是个儿了。此外海军部也深感麾下仅有三艘可供远洋调动的中型水面舰艇委实太少,但精明的比利时人想起了一条少花钱多办事的捷径。
1936年,比利时安特卫普造船厂一条不大的客货轮动工了,次年下水。这条船采用蒸汽往复机动力,双轴双桨,最大航速16节,标准排水量2600吨,船体采用首尾楼加中桥楼船型,货舱位于前甲板,因此动力舱后置以做平衡。不为人知的是,这条船的船东居然是比利时海军,该船建成后交给了比利时由王室出资兴办的海运公司,作为比利时本土到比属刚果殖民地马塔迪港之间的客货班轮,被命名为“马塔迪特快”号。该船主要负责将殖民地出产的水果、贵重木料等资源向比利时本土输送,船上的客舱没有一等舱,仅设二等舱与经济舱,方便在本土与殖民地之间往来的中低产人群的需求。
其实该船的设计初衷是一条预备炮舰,整船结构按驱逐舰、炮舰的标准进行了加强设计,拟定在战争爆发后,本船可短时间内添加火炮与其余必要设备,变身成一艘炮舰。
本船原貌与预备改装方案如下图所示:
改装后,首楼甲板、货舱面、尾楼甲板三处各安装两门120mm炮,出于节约经费,不打算再行外购舰炮,而直接由Cockrill工厂将M-1931式120mm/L-37陆军野战炮换装到舰用炮架上,并增设25mm防盾,这样本舰就拥有了6门120mm炮的火力,基本等同于一艘驱逐舰的火炮战力。驾驶台顶部增设大口径探照灯一部,并增建了一座桁架台,用以架设测距仪。二等客舱顶部原有露天遮阳篷与木质美人靠全部拆除,在此处安装两门75mm高炮。
该船本打算投入商业运营几年后再行改造,以便收回船体成本,但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后,比利时人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马塔迪特快”号很快进入安特卫普船厂进行改装,并在其门架上端的桅杆上增设了荷兰人提供的一套长波侦测天线。
本舰战史:
战争爆发后,该舰在本土海域活动,三豹子国王宣布投降时该舰前往英国添加燃料,经英方劝说,该舰大部分官兵表示同意该舰暂时加入英国海军,不回比利时本土将该舰移交给德国人。英国人将该舰调往地中海,利用舰上的长波侦测天线截取德意军的无线电通讯以获取情报。1942年以后,三艘“城市”级大续航力炮舰到达地中海亚历山大港后,“马塔迪特快”号上的比利时海军官兵格外激动,致使比利时四舰在英国地中海舰队组建了“比利时支队”这么一个建制。1944年霸王行动开始后,比利时四舰驶抵英国,负责保护盟军从英国敷设到安特卫普的海底油料管线。 再占一楼,任由你们插去 再占一楼也不为过,想插楼的就插的更猛烈些吧 雅美蝶hoho 发表于 2012-9-26 18: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内容详实,图文并茂,诚为不可多得之佳作也
偶倒是很期待架空荷兰会不会出现历史上计划中的283炮战列 ...
还别说,真打算搞一个姊妹篇,这级舰对荷兰人来说是必需的
小国架空是最不好掌握的,任何军备的加入都只能一点一滴,拿捏到位 170炮好像是克虏伯产品,120炮有4门好像是什么M1869,像法国炮 有迷信俯冲轰炸机的,怎么就没有迷信自行装甲大口径臼炮的。
短射程(10几公里)大威力,用近距离决定性炮击精确敲掉目标,比二十到五十公里以上远程火炮同时要缩散布技术上容易实现多了
全装甲自行化的203-305毫米臼炮(最大射程11公里),应该比long tom好吧,类似于突击虎那样的玩意削弱装甲安装重型臼炮
装甲自行化之后除非被曲射炮直接命中,完全无惧矢石 小胡子 发表于 2012-9-26 18: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别说,真打算搞一个姊妹篇,这级舰对荷兰人来说是必需的
小国架空是最不好掌握的,任何军备的加入都只 ...
那船还真难说,要是1934年造出来或许还不错,但是按照计划要1944年了。
而且荷兰的轻巡们连多一门少一门150主炮都要津津计较一番…… 重型臼炮再加装甲的话,似乎地面压强会太大,如果车体做大,重量也又太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