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化——NavWeaps】奥匈帝国斯柯达35 cm/45 (13.79") K14
本帖最后由 16inch 于 2012-11-4 12:28 编辑奥匈帝国斯柯达35 cm/45 (13.79") K14
装备于摄政王级战列舰(特格霍夫级的改进型),当摄政王级被取消后,这些炮作为陆军炮进入奥匈帝国军队服役。
1911年6月3日,奥匈帝国海军为未来的战列舰制定了第一份说明规定。奥匈的海军技术委员会提出了两种设计:一种是排水量21650英吨(22000公吨),装备口径为30.5厘米(12英寸)炮的战舰;另一种是排水量23000英吨(23400公吨),装备口径为34.5厘米(13.6英寸)炮的战舰。在1912年2月和3月,奥匈帝国海军针对不同的武器装备和装甲带,进行了一系列排水量的计算。除了34.5厘米(13.6英寸)口径外,奥匈帝国海军还研究了使用35.5厘米(14英寸)口径的可行性,并命令斯柯达给出35.5厘米火炮的炮塔设计。这些炮将具备任意俯仰角度的弹药装填能力,这个概念类似于当时英国的设计。基于这些计算,奥匈海军在1912年3月11日,制定了新的战列舰的说明规定。
1912年4月1日,斯柯达向奥匈帝国的3个船厂和海军技术委员会提交了34.5厘米(13.6英寸)口径火炮的双联装和三联装炮塔的图纸,但35.5厘米(14英寸)口径火炮的炮塔的图纸没有按时完成。35.5厘米(14英寸)口径火炮的炮塔不仅复杂(任意俯仰角度的弹药装填系统,比英国设计更复杂),而且防护薄弱。奥匈帝国的船厂和海军技术委员会总共提交了25个战列舰设计,其排水量从23000英吨到26600公吨(23400公吨到27000公吨),装备的34.5厘米(13.6英寸)口径主炮数量为8到13门。
1912年6月25日,以海军中将Karl Kailer von Kaltenfels为首的小组检查了现有的设计,发现它们不能令人满意。小组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一艘重24100英吨(24500公吨)并拥有10门重炮的战舰。小组决定使用全新的设计,35厘米(13.8英寸)口径的火炮,并将使用简单的固定角度装填系统。1912年7月,奥匈帝国海军命令斯柯达给出35厘米(13.8英寸)口径火炮的双联装和三联装炮塔的设计。依照奥匈帝国海军技术委员会火炮部的命令,斯柯达重新又使用了更简单、更可靠的固定俯仰角度装填系统。
1914年11月20日到21日,在比尔森测试了这种火炮的1号身管。在这些测试中,这门炮发射了8发重1400磅(635千克)的炮弹,其初速为2687英尺/秒~2700英尺/秒(819米/秒~823米/秒)。测试委员会建议把初速降低到2625英尺/秒(800米/秒),以减小身管磨损,延长身管寿命。
此炮的实际口径为349.5毫米(13.76英寸)。
正面炮塔组合的演示模型
火炮特点
设计型号:35 cm/45 (13.79") K14
使用舰只:摄政王级(特格霍夫级的改进型)
设计时间:1912年
服役时间:1916年(作为陆军炮)
火炮重量:163140磅(74000千克)包括后膛装置
火炮最大长度:大约620英寸(15.750米)
炮身长度:N/A
膛线长度:N/A
膛线突起高度 :N/A
膛线曲率:N/A
发射药室容积:N/A
射击速度:大约每分钟2发
注释:
后坐质量166000磅(75300千克)
弹药
弹药种类:药筒式
炮弹类型和重量(见注释1):被帽穿甲弹-1400磅(635千克)
1型高爆弹-1400磅(635千克)
2型高爆弹-1400磅(635千克)
普通弹(Einheitsgranate)-1400磅(635千克)
装药:被帽穿甲弹-24.0磅(10.9千克)
1型高爆弹-93.7磅(42.5千克)
2型高爆弹-83.1磅(37.7千克)
普通弹-40.8磅(18.5千克)
发射药(见注释2):452磅(205千克)RP M/97
发射药容器类型和重量(见注释3):主药筒:57.1英寸(145厘米)长x14.4英寸-15.35英寸(36.6-39.8厘米)宽,总重485磅(220千克)
前药筒:110磅(50千克)
初速度:2700英尺/秒(820米/秒)
工作膛压:N/A
身管寿命(见注释4):大约100发
单炮备弹量(见注释5):正常76发
最大88发
注释:
(1)弹头的头部口径曲率都为5.25,都带被帽。
(2)主装药重344磅(156千克),前装药重108磅(49千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射药的发射药筒比30.5厘米炮的更长而且更厚。
(3)前装药有一个在发射时烧毁的薄铜外壳。前装药在两端各有一个50克的引火药,主装药有一个更厚的铜制外壳和重250克的引火药。外壳空重172磅(78千克)。
(4)作为陆军炮使用时,每发射122发炮弹,就更换一次衬管。
(5)每门炮携带12发练习炮弹
射程
火炮仰角与射程:使用1400磅(635千克)穿甲弹,20°时射程大约27340码(25000米)
对垂直装甲的穿透能力
射程 使用1400磅(635千克)穿甲弹 使用1400磅(635千克)普通弹
5550码(5000米) 23.2英寸(590毫米) 21.6英寸(550毫米)
8750码(8000米) 19.9英寸(505毫米) 18.5英寸(470毫米)
10930码(10000米) 17.7英寸(450毫米) 16.5英寸(420毫米)
14220码(13000米) 15.3英寸(388毫米) 14.2英寸(360毫米)
16400码(15000米) 13.6英寸(346毫米) 12.7英寸(322毫米)
注释:
这些数据由1913年7月完成的理论计算得出,不能反映实际的试验结果。且装甲种类不明。
火炮安装/炮塔 数据
设计:双联装(2)和三联装(2)
重量:双联装(前部/后部):603英吨/599英吨(613公吨/609公吨)
三联装(前部/后部):836英吨/830英吨(849.2公吨/843公吨)
俯仰角度:-4°/+20°
俯仰速率:3°/s
射界:双联装:-140°/+140°
三联装:-135°/+135°
炮塔旋转速率:3°/s
火炮后座距离:39.4英寸(100厘米)
装填角度:可能为2°
注释:
4座炮塔采用全电力操作,由6台功率为250千瓦的汽轮机带动的发电机提供电力。在极少的图纸和文件的证明下,此炮弹药供方式应该类似于当时的德国炮塔。
摄政王级战列舰 奥匈的舰炮这么猛 以Vice-Admiral海军中将和Karl Kailer von Kaltenfels为首
此应为海军中将Karl Kailer von Kaltenfels
Cartridge是弹药不是墨盒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2-11-3 23: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Vice-Admiral海军中将和Karl Kailer von Kaltenfels为首
此应为海军中将Karl Kailer von Kaltenfels
Dear seven_nana:多谢指教,已改正{:41:} mszlj 发表于 2012-11-3 22: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奥匈的舰炮这么猛
千万别小瞧一战奥匈的造炮技术,那个时候斯柯达碾压克虏伯无压力。 末日审判 发表于 2012-11-4 00: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千万别小瞧一战奥匈的造炮技术,那个时候斯柯达碾压克虏伯无压力。
深有同感。 相比德国那个350,这个数据齐多了。真希望马肯森用这个炮。 哈布斯堡帝国才是欧洲武器技术发展之引领浪潮者! 公爵殿 发表于 2012-11-4 15: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哈布斯堡帝国才是欧洲武器技术发展之引领浪潮者!
额,NavWeaps里没有啊,不好翻译。 末日审判 发表于 2012-11-4 00: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千万别小瞧一战奥匈的造炮技术,那个时候斯柯达碾压克虏伯无压力。
无压力,这不好说。 寿命只有约100发。大多数所谓的神炮,都是牺牲寿命换来的,各有取舍罢了。 go229 发表于 2012-11-6 1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寿命只有约100发。大多数所谓的神炮,都是牺牲寿命换来的,各有取舍罢了。 ...
那斯柯达的呢?炮钢因该是克虏伯比较好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