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甲板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3-1-22 04:39 编辑1-为什么说单纯追求免疫区与穿甲能力是意义有限的
二战前各国设计师所在设计战舰时的免疫区概念是存在一个理论预设的,即,双方舰队将进行日德兰式的战列线作战,双方舰队将以线对线的方式接触、炮击。这种战术设想在间战美国海军的战术推演中是有明显体现的。在这种情况下,舰队作战的理想状态是侧舷垂直对敌,最大程度让己方战列线一侧的火力全面发挥。而如果双方都持此见解,那么在理论上,两支不相上下的舰队会最终形成平行线齐头并进相互炮击,侧舷垂直于敌方炮弹的来袭方向。免疫区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指在这种情况下战舰防御对方火炮的区间。也正是因为这种战术的理论预设,各国都认为未来的战舰交战距离将极大拉长,出现了对远程炮击效果极端重视的情况。美国的MK6超重弹,法意日等国的长射程舰炮,以及各国战舰日渐高耸的火控平台和几乎所有二战战舰都装备的水上飞机都是这一预设的体现。
然而,在二战的实际环境中,这种日德兰式的大型舰队战列线作战其实是几乎没有出现的。唯一算得上的可能只有苏里高,但日本人根本在T字上挨打,也没有进行平行战列线炮击。因为各国战列舰数量的有限及力量投入的分散,二战中实际的战列舰作战不再是预想的那种线对线的炮击,而是一两艘战舰对一两艘战舰的、更像是点对点式的交火。而这种战术差别的后果,即使得战舰在作战中的机动性得到了解放,不必与大量友舰恪守在平行于对方战列线的同一方向上,也不必再追求侧舷垂直对敌——只要保证火力的发扬就可以了。战列舰间的作战不再是平行直线航路上的对撼,更有了一些“狗斗”的色彩。
而一旦放弃侧舷垂直对敌,侧舷免疫区的概念也就自然失效了,对侧舷穿透力的追求和那些貌似可以实现的击穿也变得可疑起来。例如,一门火炮能在20千米距离上击穿某舰350毫米的侧装甲,但若该舰航线交角与炮弹来袭方式并非九十度,则其侧装甲与炮弹来袭方向也就有一个角度。据我所知,英国皇家海军测试穿甲弹的标准是看在与法线成30度角上命中的炮弹的穿透能力。换言之,如果该角度大于30度,穿甲弹的穿透能力将会急剧下降。实战中的固定的免疫区概念是并不存在的,它取决于战舰随时可能改变的阵位、航向。考虑了这些因素,实战中的免疫区一定会比理论免疫区更大。例如,能在20千米击穿某舰侧装甲带的这门炮,在实战中可能要到15千米才能穿透航向不平行的对方战舰。
2-霍兰中将在丹麦海峡之战的战术选择的启示
胡德被俾斯麦号的炮弹击穿至沉没是一个历史事实,但霍兰中将所采用的战术却并不失合理之处。原因正在于以上阐述的这种战术情形。当时,俾斯麦号处于较好的射击位置上,英军若与之远程平行对射,一是火控吃亏,看不清暗处的对手,二是以胡德的火力与防护,肯定会处在极不利的位置上,即胡德的老15寸和威尔士亲王的14寸很可能无法在远程击穿俾斯麦号,而俾斯麦号的新15寸可以轻易击穿作为战列巡洋舰的胡德号。以实际战斗的情形看,霍兰中将的意图是,迅速逼近敌军,在能够相互穿透的距离上发挥英军火炮数量上的优势。这个选择从战术上看应该是合理且勇敢的。
于是霍兰开始了逼近俾斯麦号的机动。他选择大角度对敌冲向俾斯麦号。如果想到在上一段阐述的战术,这种选择恐怕有借助航线交角以防御来袭炮弹击穿其装甲带的意图。而在这个距离上,火炮对甲板的穿透能力也是极弱的。不幸的是,即便如此,胡德号还是被击穿了。胡德不具备新式战列舰的装甲盒结构,俾斯麦的主炮很可能从薄弱的上部装甲带穿入舰体。但如果具备装甲盒结构的战列舰位于胡德当时的位置,它可能不会在这一阶段被击穿,然后在拉近距离后转向,在相互都能击穿的近距离上与俾斯麦号拼命。霍兰中将的突击方法虽然遭致失败,但这已经是最能强化胡德号防御的战术选择,而若换成装甲盒战列舰,这一突击将是相当优秀的战术机动,使得本处于敌方击穿距离上的战舰弹开来袭的炮弹,在安全驶过敌方的优势距离后成功进入己方击穿距离,全面发扬己方火力。
3-为什么洗甲板理论才是合理的历史选择
以历史的后见之明看来,一旦二战的战舰指挥官放弃坚守战列线的战术成见,而选择霍兰中将的这种战术,对于具有装甲盒结构的战列舰而言,侧舷装甲与火炮对侧装甲穿透能力的几十毫米的差别将变得不那么重要。弱势的一方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抵消与优势方在装甲厚度与火炮威力上的不大的差距,最终进入相互击穿距离比拼火力输出。或者达到双方火炮互不能击穿的相对平局。
在这种战术中,追求火炮对装甲盒的击穿距离,试图在对方未能击穿自己的距离上击穿对手将不再重要——在机动过程中,免疫距离将因航线交角的存在变得相当近,而在对方逼近之后,试图减小航线交角以发挥侧舷火力时,双方却都能相互击穿了。与其如此,不如改为追求对敌方甲板上方重要设施——炮塔、火控设施、烟囱等的破坏性打击,即洗甲板。在对手近于纵向的突击过程中,己方具有的优势是能够发扬全部火力和炮弹散布面近于敌方投影,劣势是难以击破对方装甲防护区。为避免让对手进入相互击穿区造成致命威胁,己方在此一阶段应试图尽量摧毁对手的炮塔、火控,使得其即便进入致命区也将丧失作战能力。
总之,出于此种战术考量以及之前种种对洗甲板理论的设想,二战中完美的战列舰应追求单位时间弹药投射量以及中距离击穿能力,而非历史上对免疫区和远程射击的偏执式重视。具备多门高射速主炮和完善装甲盒防护系统的高速战列舰完全可以击败斤斤计较那几千米击穿距离的较少火炮、低射速的对手。而对于二战历史位面理想情况下的远程交战,洗甲板战术的优势已经在之前论述过——即以射弹次数的增加求得命中数的增加,以命中数的优势实现“洗甲板”,而不去追求概率极低的远距离击穿装甲盒。综合此处的叙述,洗甲板理论无论在远距离或中近距离都可以较传统战舰火炮设定占得显著优势……
前一贴: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885-1-1.html
over
如果入射角不是垂直于装甲板的,那么假定法线角度为A,则实际穿深理论等价于D/CosA,实际上两船之间炮弹方向法线角并不会太大,除非是纯粹的A船延B船路径直线追逐B船,这样角度才会很大;而正常情况下占有T头的船,实际射击发向角并不会太大,比如全舷齐射下,实际炮弹与垂直装甲法向角都在45度以内,而45度的穿深增益也就40%,更多的30度情况增益只有15%。按照二战新炮的鬼畜穿深,BSM在20000米有390的穿深,以胡德的300MM装甲来看,需要以45度的切入角才能勉强抵御,感觉意义不大 一個相反的思路:
同樣在已知自己的裝甲和砲不頂用的狀況
拉長交戰距離 以期擊穿對方水平防護
當時若霍蘭德選擇保持25km以上交戰 歐根就可以當做不存在 也能大幅縮減首相的射速優勢
而且以英國人的態勢 沒有拼死突擊的必要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1-21 20:30 编辑
"于是霍兰开始了逼近俾斯麦号的机动。他选择大角度对敌冲向俾斯麦号。这使得其侧舷火力无法完全发扬"
这是不对的,霍兰没那么二
快速接敌阶段,双方都未开火,角度无关紧要。
5点53分开火之后霍兰就立即转向了(此时距离有26500码,编队转向有响应时间),此后尾炮塔是可以小角度指向舰首,是可以全舰齐射的,直到胡德挂掉都没变过航向。然后威尔士亲王吓尿逃走了(可能还进行了避弹鸡动)
http://www.hmshood.com/history/denmarkstrait/map.gif
{:17:}低速重蛋才是王道,管你什么航向角,水平装甲统统跪了
甲案:4座3连450毫米40倍径炮(弹头重1731公斤,初速700米每秒,射速1.5~2发每分钟)
乙案:4座2连500毫米40倍径炮(弹头重2375公斤,初速700米每秒,射速1.5~2发每分钟)
丙案:4座4连400毫米40倍径炮(弹头重1216公斤,初速700米每秒,射速1.5~2发每分钟)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1-21 20:52 编辑
a5mg4n 发表于 2013-1-21 20: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個相反的思路:
同樣在已知自己的裝甲和砲不頂用的狀況
拉長交戰距離 以期擊穿對方水平防護
當時若霍蘭德選擇保持25km以上交戰 歐根就可以當做不存在 也能大幅縮減首相的射速優勢
而且以英國人的態勢 沒有拼死突擊的必要
弄丢就不好办了
况且霍兰,要么战死,要么被清流搞死,还是冲吧!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22 03: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于是霍兰开始了逼近俾斯麦号的机动。他选择大角度对敌冲向俾斯麦号。这使得其侧舷火力无法完全发扬"
这是 ...
具体没看查,按记忆写的。总之霍兰以大角度顶俾斯麦的炮火是不错的。能发挥全部侧舷火力更说明这种战术的合理性。 akagizuo 发表于 2013-1-22 02: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入射角不是垂直于装甲板的,那么假定法线角度为A,则实际穿深理论等价于D/CosA,实际上两船之间炮弹方 ...
倾斜装甲的防御能力不能拿三角函数算。 顶楼最大的BUG是{:17:} :
对于仅有几节差距的航速来说,想缩短距离没那么容易,霍兰得以缩短距离是因为吕特宴斯足够配合。
威尔士编队追不上俾斯麦编队{:17:} ,俾斯麦要真想保持距离是很轻松的事,采用同航向机动,跑一天都追不上,双方还是算免疫区吧{:17:}
即便是俾斯麦去强奸威尔士亲王,对方不配合的话,想缩短距离也不是容易的事{:17:}
斯佩舰队即使在最后一战中的射击精度依然很高,但是在免疫区外的命中杀伤力有木有?{:17:} 难道斯佩伯爵不想缩短距离么??结果还不是在战巡免疫区外活活玩死。 a5mg4n 发表于 2013-1-22 03: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個相反的思路:
同樣在已知自己的裝甲和砲不頂用的狀況
拉長交戰距離 以期擊穿對方水平防護
胡德是没有装甲盒结构的,水平防护很脆弱。而且处在观测不利的位置上,与俾斯麦对射很吃亏。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22 03: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低速重蛋才是王道,管你什么航向角,水平装甲统统跪了
怪力乱神不考虑。 免疫区的上界不随航向交角变化,免疫区下界随航向交角变大而缩小,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吧,前提是首末装甲横舱壁足够厚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22 04: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顶楼最大的BUG是 :
对于仅有几节差距的航速来说,想缩短距离没那么容易,霍兰得以缩短距离是因为吕 ...
不一定要缩短距离。只是举出战术选择中摆角度的重要性。不缩短距离照样可以摆角度。摆角度不缩短距离就是相互都不能击穿,然后各种机动火控解算无力。还是高射速洗甲板划算。
战舰交战都要对方足够配合,一方避弹机动另一方就很难进行下一步解算。任何一方想射击都得走直线,且对方也得走直线。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3-1-22 04:21 编辑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22 04: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免疫区的上界不随航向交角变化,免疫区下界随航向交角变大而缩小,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吧,前提是首末装甲横舱 ...
击中首末横舱壁穿过的船壳结构距离相当多。而且这个也可以摆角度。还有大和那种斜面布置的,更好。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22 04: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顶楼最大的BUG是 :
对于仅有几节差距的航速来说,想缩短距离没那么容易,霍兰得以缩短距离是因为吕 ...
BSM想奸了POW不太难吧,双方都打到15000码左右距离了,双方速度差距又不大,BSM存心追,POW半天都拉不开距离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22 04: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顶楼最大的BUG是 :
对于仅有几节差距的航速来说,想缩短距离没那么容易,霍兰得以缩短距离是因为吕 ...
感觉对马海战里面,蝗国舰队速度优势也就3节左右,怎么在态势上有那么大优势??? LeSoleil 发表于 2013-1-21 21: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一定要缩短距离。只是举出战术选择中摆角度的重要性。不缩短距离照样可以摆角度。摆角度不缩短距离就是 ...
所以嘛,低速超重蛋才是王道,你摆什么角度都没用{:25:}
甲案:4座3连450毫米40倍径炮(弹头重1731公斤,初速700米每秒,射速1.5~2发每分钟)
乙案:4座2连500毫米40倍径炮(弹头重2375公斤,初速700米每秒,射速1.5~2发每分钟)
丙案:4座4连400毫米40倍径炮(弹头重1216公斤,初速700米每秒,射速1.5~2发每分钟)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1-21 22:27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3-1-21 21: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觉对马海战里面,蝗国舰队速度优势也就3节左右,怎么在态势上有那么大优势??? ...
线速度=角速度 x 半径{:17:}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22 04: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所以嘛,低速超重蛋才是王道,你摆什么角度都没用
甲案:4座3连450毫米40倍径炮(弹头重1731公斤 ...
有这功夫,直接弄一3座3联14寸24万马力的洗甲板战列舰,高速机动接近拼死拉倒……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22 04: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线速度=角速度 x 半径
你是说对马海战史近距离的过家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