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战列舰装甲布局的最优解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5-31 21:49 编辑本文的目的,是试图以合理范围内的排水量,达成最优化的防护设计。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指点。
免疫区的要求
对于战舰的防护设计而言,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便是免疫区。
免疫区,是指在免疫区下限以上的距离,不会被指定炮弹穿透垂直防护;而在免疫区上限以下的距离,不会被指定炮弹穿透水平防护。
举例:大和级战列舰,在面对自身火炮时,在20到30km范围内为免疫区。亦即在20km以上距离,不会被自身火炮穿透垂直防护,而在30km以下距离,不会被自身火炮穿透水平防护。因此在这个距离范围内,该舰可免疫自身火炮的攻击。
对于二战时期的新锐战列舰而言,防护设计至少应确保本舰在面对自身火炮或假想敌火炮时,具有5km以上的免疫区。若能达到10km以上的免疫区,则可说是较为理想的设计。
防护范围的要求
装甲的防护范围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长度上,主装甲带至少应能将本舰的弹药库与动力舱覆盖在内,而在高度上,则至少应能防护水线附近的舱室。
主装甲带的长度范围:
最低要求:全舰长度的50%。
理想状态:全舰长度的65%。
主装甲带的高度范围:
最低要求:水线以上1.5米至水线以下1.5米的范围内,保证最强的防护。
理想状态:水线以上3米,水线以下3米的范围内,保证最强的防护。
剥被帽理论
本舰的垂直防护设计,基于剥被帽理论,具体解析如下:
http://www.warships.com.cn/navweaps/tech-085.htm
水密橡胶
本舰的水下防护设计中,采用了一种轻质的水密橡胶。法国设计师曾在敦刻尔克级以及黎塞留级战列舰上,使用过这种材质,并达成了良好的防护效果。其密度在0.1以下,具有阻止进水,保持储备浮力的效果。
6万吨级战列舰,装甲布局最优解
本图无比例,仅为示意图。
垂直防护:
剥被帽装甲带100mm(橙色),主装甲带300mm(红色);均有20度倾角。两道装甲的间距为300mm,其中的缝隙由水泥浇筑。
水平防护:
主水平装甲200mm(深蓝色)
防崩落层:
水平段20mm/倾斜段40mm(浅蓝色)
水下防护:
装甲堡区域内采用三重底,防雷隔舱纵深达7.5米,防雷标准为400kg的TNT。
外层充填有水密橡胶(粉色)
中间两层为油舱(橙色)
内侧两层为空舱(黄色)
防雷装甲,水线至水线下3米处为30mm;水线下3米至6米处,为200mm削薄至100mm;水线下6米至船底,为100mm削薄至30mm(紫色)。
免疫区:
面对日本94式时,免疫区为15-30km。
面对美国Mark 7时,免疫区为15km-30km。
防护范围:
主装甲带的长度为156米,覆盖了水线长度60%的范围。
主装甲带的高度为6米,其中水线以上3米,水线以下亦是3米。
动力机组采取单元布局,保证生存力。
评分:垂直防护 A++,水平防护 A,水中弹防护 A,火炮防护 A+,鱼雷防护 A,防护区域 D,抗损性能 A 。
总体评价:A+
历史方案1号
历史方案2号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2-20 09:51 编辑
历史方案1号
垂直防护
橙色线条为剥被帽装甲(兼引信启动装甲),厚度100mm
红色线条为主装甲,厚度300mm
水平防护
紫色线条为剥被帽装甲(兼引信启动装甲),厚度40mm
深蓝色线条为主水平装甲,厚度150mm
防崩落层
浅蓝色线条为防崩落装甲,厚度20mm(倾斜部分30mm)
水下防护
装甲堡下方的船底采用三重底
外层粉色部分填充有斥水材料(法国人的水密橡胶)
中层橘黄色部分为油舱(实际使用中油量不宜超过最大值80%,以保证防雷性能)
内层黄色部分为空仓,可在必要时用于反向注水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7 11: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基本上是衣阿华+黎塞留+维内托的混血儿
水平防护的设计抄的衣阿华,舷侧防护的设计抄的维内托,鱼雷防护设 ...
还有点儿像把防雷突出部吸进穿体内,把主装倾斜过来的QE34 没有六七万吨拿不下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2-17 16: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六七万吨拿不下
44以为这种和亚码头的那种好? 想当然YY,这得有多重?? 单层船底不幸福 油舱是不是再垂直分割1层,这样一个舱用油完了可以注水保持TDS能力。也就是恢复田纳西的5层舱。 @Ise装甲堡区域内是三重底啦,美国风格。只是个草图,没画的那么详细。
@Magicfire好主意 巴掌 发表于 2013-2-17 18: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想当然YY,这得有多重??
怎么YY了,无非就是把衣阿华,黎塞留,维内托的设计综合起来,再放放大罢了。
论重量,无非也就6万到6万5之间了。
跟蒙大拿比,无非就是舷侧装甲重了些,但水平装甲蒙大拿厚的惊人,我这个草图可没那么厚,综合下来扯平。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7 19: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怎么YY了,无非就是把衣阿华,黎塞留,维内托的设计综合起来,再放放大罢了。
论重量,无非也就6万到6万 ...
大拿水平很多都是融合进舰体结构的,不能算承重。独立的也就主甲板170。不算太夸张。跟你的方案差不多重应该。 建议提高穹甲位置,把穹甲改成170,主水平装甲放下去。深蓝和浅蓝之间你又没办法放轮机的。干脆不要了。提升整体防御力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2-17 20: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拿水平很多都是融合进舰体结构的,不能算承重。独立的也就主甲板170。不算太夸张。跟你的方案差不多重 ...
有个问题可能没说清楚,容易引起误会。
美国快速BB的主水平装甲所配套的背板都很厚,衣阿华与蒙大拿上都是32mm,并且计算时也计入装甲。
而我这个草图,主水平与防崩落层的布局,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很像黎塞留。而主水平装甲的安装,我也是打算学黎塞留,用较薄的结构钢背板(黎塞留是15mm)进行安装的。而上甲板与防崩落层则是学美国人,用STS,结构装甲融合。
所以如果完整计算的话
这个草图:40mm STS + 150mm Class B +15mm HTS + 20mm STS = 235mm (15mm HTS不计入装甲)
蒙大拿:19mm STS + 38mm STS + 147mm Class B + 32mm STS + 16mm STS = 252mm
假设两者主装覆盖范围相同,为n。
蒙大拿水平装甲宽度,最大为36.779米,除了两端炮塔处略窄,其余部分基本就是个矩形,其面积我简略计算为为35n。
也就是说,相对于蒙大拿,草图约可节省17mm*35n=595n
而多出来的舷侧上部剥被帽装甲带,高度假设为2.5米
则多出的舷侧装甲重量为100mm*5n=500n
结论是我这个草图还轻一些。
另外蒙大拿还有一道防水下弹的装甲,不过我还没想好防水下弹这个问题究竟怎么处理,目前暂时搁置。
总的来说,这个装甲重量并不离谱。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2-17 20: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建议提高穹甲位置,把穹甲改成170,主水平装甲放下去。深蓝和浅蓝之间你又没办法放轮机的。干脆不要了。提 ...
我之所以不学俾斯麦,是因为俾斯麦在主水平装甲以下没设置防崩落层。
俾斯麦光靠上甲板/上部装甲带/主装甲带是挡不住多少炮弹的,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得靠穹甲和主水平撑一把。
问题是,主水平下面除了薄薄的背板,就什么都没有了。下面直接就是轮机舱。
如果炮弹击中主水平时,造成了主水平装甲崩落,光靠那层背板是挡不住崩落碎片的,很有可能导致轮机舱受损。
我之所以学黎塞留和衣阿华,就是看中她们的防崩落层设计。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2-17 16: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六七万吨拿不下
6,7万吨都有点悬。。。这已经超过大和了。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2-17 19: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怎么YY了,无非就是把衣阿华,黎塞留,维内托的设计综合起来,再放放大罢了。
论重量,无非也就6万到6万 ...
蒙大拿水平装甲怎么惊人了?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2-17 23:00 编辑
哎,基本数据问题,且看书就是,用不着一惊一乍吧。我贴个图你们自己看。
以维内托来作比较
维内托的舷侧装甲,首先是一层剥被帽装甲,从上甲板一直延伸到主装上沿,然后主装外侧也覆盖了一层,厚度一样,都是70mm。
维内托的主装甲是280mm。
主装甲后面还有两道防崩落层,一道厚36mm,一道厚24mm。
这加起来就已经410mm了,跟大和一样。没有算背板,也没有算水泥/木头。
水平装甲,维内托的上甲板是36mm。主甲板,装甲堡上方为150mm(弹药库段)或100mm(轮机舱段),TDS上方部分则均为90mm。都没算背板,也没算那层12mm的甲板。
总厚度各位可以自己算。
维内托的排水量都能容得下这么多装甲,6万吨排水量怎么就容不下我说的那点装甲了。
巴掌 发表于 2013-2-17 22: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蒙大拿水平装甲怎么惊人了?
蒙大拿
第一甲板:19mm STS + 38mm STS
第二甲板:147mm Class B + 32mm STS背板
第三甲板:16mm STS
总计252mm
靠近舷侧的部分,那层Class B增厚至155mm,第三甲板增厚至19mm,总计263mm TDS的厚度参数呢?
另外,190的水平·····400的垂直 重量上实在太大 针对的吨位应该在50000以上吧 依据撕被帽原理,此舰的舷侧装甲防护无可挑剔,理论上讲甚至具备防护0距离攻击的可能——防护没有过剩一说。美中不足的是,此设计依然没有在水中弹面前交上合格的答卷,共同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