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4269|回复: 10

华夏共和国的辅助舰建造谱系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3-26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6-16 18:45 编辑

一楼斩白狗辟邪镇楼

本文原址: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4594-1-1.html

本文故事背景:http://www.qidian.com/Book/1124156.aspx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3-25 17:29 编辑

华夏海军夜战部队编组的历史,是自华俄战争开始,那时担任旗舰的是,10艘国产鱼雷巡洋舰。担负着排除妨碍前方去路的敌驱逐舰和鱼雷艇,毅然打开已方雷击群实行雷击道路的任务。巴士海战中,以10艘防护脆弱的国产鱼雷巡洋舰毅然打开探照灯,诱导鱼雷艇群夜袭俄国舰队,奋力一搏,以致在俄军的临死反扑下全体一夜战没,正是鱼雷学派扬名立万之夜的光辉写照。

在“萧条十年”之后,以领舰+雷击艇群的编组方式被继承并一直固定下来,只是其中的组成部件不断的推陈出新。

D14型驱逐舰、D16型驱逐舰、D18型驱逐舰

一战期间的一等驱逐舰:正常排水量1400吨左右,航速33-36节,4-5门120毫米L45平射炮(弹头重20公斤,初速825米每秒,射速10rpm),1门37毫米马克沁机关炮,7.9毫米机枪若干,6-8具500—600毫米压缩空气鱼雷,反潜武器若干,舰长:上尉衔

彩图为东地中海,执行武装中立护航行动的D16型驱逐舰


      自1914年D14型驱逐舰开工以来,总计有超过120艘同类驱逐舰被生产出来,这是华夏共和国对抗美国造舰计划的重要一环,主要用于击败平甲板驱逐舰。因为战争最终没有爆发,本型舰及其同型舰在设计建造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渡过了平静的二十年,多数根据延寿计划参加了二战。
    本型舰是华夏海军第一级采用方形舰尾的船只,是遵循从小舰论证最终推广到大舰这样一条原则的试验品。方形舰尾的设想流体专家海军造舰局长史司博士很早就已提出,有传闻说是来自于华夏大总统孙纲的直接指示,但当事人均已故去已不可考,据称当年华夏海军造舰局曾制作过近千个木质水池模型,收集统计的纸面试验资料竟重达数吨!
    D14型舰采用新开发的1914型120毫米45倍径火炮,半自动炮闩,整装弹,弹头重20公斤,初速825米每秒,单炮射速10发每分钟。
    本型舰没有采用后来英美标准驱逐舰的前后背负式单装甲板炮设计,原因是史司认为首楼构造外加前部背负式,造成驱逐舰舰影过大,不利于夜战发挥,并且仍未解决A炮位受上浪影响的问题。
     火炮被收容在两个厚度10毫米的钢制炮室中,炮室的旋转是电动液压式。驱逐舰首次采用炮塔结构,并且是动力驱动的,该型为首创,这是华夏共和国海军一个划时代的尝试。因火炮被炮室收容,炮手操炮不受风浪雨雪等的影响,对维持恶劣天候下战斗力有很大的效果。同时炮室在海战时,可以防御四面八方的弹片,炮手不直接暴露在敌弹威胁下,可以认为在心理上没有负担。并且具有优良的射界。
  然而相较同期列强的驱逐舰,除了适航性优越,居住性较好,火力更强大以外,D14型舰却被认为是不太成功的设计。原因在于动力炮塔增加了系统复杂性,以及生产的复杂程度和造价。同时舰上炮位过少,容易造成火力输出上同时全部丧失,而动力驱动炮塔更加大了炮位失效可能性,炮塔驱动系统可能会在战斗中受到损伤丧失动力,对于驱动沉重的炮塔来说,备用的人力驱动则过于笨拙。可以认为吨位更大的本型舰,在火炮生存力上不比美国产量近300艘的平甲板驱逐舰更具优势。
  随后的D16型则采取了折中方案,前部仍然维持有利于恶劣海况下作战的封闭炮室,而被认为受上浪影响相对较小的舰尾,采用3个传统的可靠性高的人力旋转甲板炮座替换掉了尾部炮塔,加强了火力以并提高了火炮整体生存性。
  最后的D18型,首次在机械部引入了动力交叉单元布置方针,将锅炉、轮机、锅炉、轮机间隔布置,取得了更高的生存性。此型驱逐舰才最终完全压倒了美国之平甲板驱逐舰,可以称得上是划时代的驱逐舰。为满足海军中“鱼雷派”增强鱼雷武备的强烈呼声,将原先配备情况混乱的3连装500毫米鱼雷发射管,4连装500毫米鱼雷发射管,3联装600毫米鱼雷发射管,以4联装600毫米鱼雷发射管替换,并根据武装中立护航行动的经验,为避免恶化稳性及提升远洋适航性,撤去了尾部1门主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6-22 23:53 编辑

C17型三等巡洋舰的建造

早期鱼雷艇和鱼驱逐舰,尽管航速、性价比等都比鱼雷炮舰、鱼雷巡洋舰等高出一大截。但舰体强度、航洋性、居住性都极度恶劣,很难满足充当舰队远洋雷击平台、海外战略投送部署的需求。正如前文所述,华夏共和国海军有建造千吨级鱼雷巡洋舰的传统,在远海集中编组使用,作为舰队的鱼雷攻击载具,或者充当跨洋远征舰队的反雷击屏障,或在近海分散使用,作为各种设施皆十分简陋的鱼雷艇、驱逐舰集群的司令部旗舰,发挥驱逐领舰的作用。

这种将鱼雷巡洋舰作为雷击群领舰使用的传统,也被保留了下来。早期驱逐舰上狭窄逼仄的有限空间容纳不下大量增加的编外司令部人员生活需要。而且无法满足中级军官日常行政的仪容和体面。作为驱逐舰分舰队的司令部用舰,建造专用的驱逐舰分舰队司令部于是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随着大量D14、D16、D18型舰队远洋驱逐舰的下水建成,专用的司令部指挥舰,C17型三等巡洋舰也出现在了史司局长的绘图板上。

C17型三等巡洋舰,正常排水量3600吨左右,航速33节,3座二联152毫米L50平射炮炮塔(弹头重45.5公斤,初速850米每秒,人力上膛,射速5-6rpm,与龙晟级的副炮炮塔同型),2座4连600毫米鱼雷炮,为了发扬攻击精神,打开麾下驱逐舰前进的道路,三座炮塔全部安装在舰首,2座4连装鱼雷发射管串列安装在舰尾甲板上(一舷射线8),只在舰首炮位及弹药库,安装了装甲,机舱部位仅依靠单元布置进行间接防御,本舰首次在巡洋舰上配备了常备的水上侦察机,装备在船中两根烟囱之间,但只能通过吊车吊到海面上起降,其实用价值十分有限,舰长:少校衔。

通常每4艘一等驱逐舰组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海军少校衔,一般由资深舰长兼任),2支队组成驱逐舰分舰队(分舰队司令中校衔)。继承华夏共和国海军自北洋舰队时期开始,以鱼雷巡洋舰充当雷击群旗舰的一贯传统,配一艘三等巡洋舰作为驱逐舰分舰队领舰,用于加强火力。

这就是无条约时代,华夏共和国海军夜战部队的基层单位。本舰按照8艘一等驱逐舰配1艘三等巡洋舰的原则在一战及间战期间被持续建造着,成为间战期间华夏共和国鱼雷派的标志之一,广泛见诸于当时的媒体。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6-22 23:34 编辑

前所未有的全能驱逐舰——D24型驱逐舰

华盛顿裁军条约的签订,给予华夏共和国海军内的大炮派以重创,根据条约的规定,如果中美两国开战,主力舰数量上的劣势是肯定了的事实。作战方式上如果是美方处于进攻态势,那么在双方主力舰队交战之前,首先要让轻型水面舰艇把美国舰队实力大大削弱才行,因此海军部立即把雷击舰的整备工作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来。鱼雷派的地位也因此水涨船高,在海军内部的势力得到极大的扩充,成为负天下之望之所在。

海军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得出的结论是设计改进于一战时期的D18型驱逐舰,尽管相对于此时国外的同类驱逐舰来说,各方面都比较强大,海军对其尚算满意,但优势并不显著,显然无法满足海军更加进一步的野心,必须拿出更得力的替代品。同时,按照华夏共和国海军八年一线舰、八年二线舰、八年三线舰的服役期的要求,几年之后,现有的驱逐舰将全部转入二线。开发新一代驱逐舰的要求刻不容缓。

于是,在华盛顿会议刚刚落下帷幕之后,海军部就心急火燎地召开了关于华盛顿条约下的驱逐舰舰型规格会议,并且对于即将定购的更新型驱逐舰很快有了预研指示:
1、按照大统领孙刚的最高指示,现有一切军舰必须加强防空能力
2、航速航程及其他航海指标不弱于D18型驱逐舰
3、超越D18型驱逐舰的火力
4、超越D18型驱逐舰的鱼雷攻击能力
5、必须满足白昼战和夜间雷击战的双重要求

很快,新一代驱逐舰的具体指标被海军造舰局正式提出,并向海军部和武备部报备通过。
标准排水量:1700吨左右
舰炮: 使用3座120毫米L45二连装高平炮炮塔
鱼雷: 600毫米鱼雷发射管四连装三座,无备雷
最高航速:36节
续航力:15节4500海里左右
配备有深弹、深弹发射炮、声纳、扫雷具等驱逐舰标准护卫器材。
同时为了兼顾水雷派喜欢夜战的一贯习性,努力减小侧舷舰影。

D24型一等驱逐舰:标准排水量1700吨左右,航速36节,6门120毫米L45高平炮,15毫米20式反坦克机枪若干,12具600毫米压缩空气鱼雷(一舷可用12枚),反潜武器若干,舰长:上尉衔

本舰是相较于一战时期设计的D14-D18型驱逐舰完全是全新的换代产品,具体来说是华夏共和国海军第一次在军舰上采用新开发的大口径高平两用炮,并且是双连装、炮塔化。本炮的炮身部分与之前驱逐舰装备的半自动炮闩120毫米L45平射炮没有明显区别,性能参数和炮弹完全通用,但是重新设计了新式的高平两用炮座和炮塔。弹头重20公斤,初速825米每秒,最大平射射速和高射射速都为10发每分钟。最大仰角75度。

鱼雷也是全新开发的,和之前D18型驱逐舰的新式600毫米压缩空气热动力鱼雷不同(D18型装备的600毫米压缩空气热动力鱼雷,装药量346公斤,射程10000米@38节, 15000米@32节 ,20000米@27节 ),D24型装备的的新型600毫米压缩空气热动力鱼雷更加有力,装药量375公斤,射程7000米@46节, 10000米@42节 ,15000米@35节, 三座四连装600毫米鱼雷发射管,无备雷,一舷可用12枚。

本型驱逐舰甫一面世就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对当时列强的海军而言这就是理想的驱逐舰,各国没有与之抗衡的产品!因本型驱逐舰的飒爽登场受刺激最大的是美国海军。美国海军在一战期间建造了高达300艘平甲板驱逐舰,此后一直没有建造新的驱逐舰。以致于在后来的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上甚至有美国海军代表私下对中国海军代表说:“我非常愿意用我们的300艘驱逐舰换你们的50艘驱逐舰。” 而作为巡洋舰补充的法国、意大利超级驱逐舰吨位上超出D24型驱逐舰很多,但武备上并不强,因此本型驱逐舰在当时国际上就有了世界最强、最精锐驱逐舰的美称。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6-22 23:30 编辑

伦敦条约时期的D31型驱逐舰

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后,中美英三国海军的驱逐舰单舰吨位被限制在1500吨。但条约又规定签约国可以用驱逐舰总吨位的16%建造排水量大于1500吨,不超过1850吨的驱逐领舰,所以标准排水量1700余吨的D24型驱逐顺理成章地归入“驱逐领舰”名下。但此时华夏海军的D24型驱逐舰的总吨位已经远远超过16%的驱逐领舰限额,因此,在D24型驱逐舰退役,比例削减到16%之前,华夏海军再也无法建造超过1500吨的驱逐舰。

在此,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海军内部的势力划分。

间战期间,华夏共和国海军内部的势力格局,大致是有大炮派,鱼雷派,航空派三个最主要的强力派系,相互之间为争夺预算和待遇地位,斗争十分激烈。


当时海军参谋部关于海上大决战标准剧本,是设想有三个独立的大舰队,第一舰队是以条约下苟延残喘的8艘27节战列舰为主的主力舰队,用于在白天和敌方进行最终“堂堂正正”的炮战,素来是大炮派的大本营。而第二舰队是以203炮万吨条约巡洋舰为核心的高速前卫舰队,与第一舰队遥相呼应,以鱼雷夜袭为主要任务,提前削弱敌来袭主力舰力量,并在战列舰对决之后的夜间负责打扫战场,重现华俄战争鱼雷之夜的辉煌,是鱼雷派的势力范围。第三舰队是由航空母舰及其护卫兵力构成,是航空派盘踞的根据地,担任机动支援任务。

间战期间,三派混战的最焦点议题是:主辅问题,即争夺老大地位——谁打主力,谁打辅助。

大炮派,代表了自北洋水师时代开始,海军最传统的势力,强调以舰炮决胜负。大炮派认为,只有在通过远程舰炮重创打哑敌舰后,才能为鱼雷派最终解决目标创造机会,让鱼雷派有最终登场收尸的机会。以之前两大条约淫威下苟延残喘的八条一战时期建造的战列舰及其拥趸为核心,以正统自居,视其他山头为蛮夷。

鱼雷派,始建于北洋水师时代,发迹于华俄战争期间,巴士海峡之战后,一朝成名天下知,在间战期间条约桎梏下得到极大壮大,曾野心勃勃制订了千雷齐发的宏大夜战计划。鱼雷派则强调,在主力舰之间的舰队决战之前由鱼雷舰队进行夜间鱼雷突击,预先使敌主力舰势力减小到我主力舰队可匹敌的程度,替大炮派扫清障碍,最终用战列舰进行堂堂正正的炮战。

航空派,最大的后台是大总统孙刚。航空派认为:由于舰炮射程的增长,未来的舰队决战必将演变成远距离炮战,所以利用主炮的射程优势先发制人是制胜的关键。火炮的命中率取决于确定炮弹落点的能力,而这又取决于对偏弹所激起的水柱进行观测的条件。因此利用飞机实施航空观测和弹着校正,对于命中率的提升有极其巨大的影响。拥有战术制空权的一方,即便水面炮舰的势力较弱较差,也可以完全无伤完爆对手。更不用说飞机的炸弹、鱼雷、扫射对敌舰队的袭扰作用。所以得制空权者得天下,航母早已主宰了炮战的胜负,所谓战列舰,也不过是航母的附庸罢了。


第一舰队中的驱逐舰,以白昼雷击作战为主,并且要驱逐拦截敌方的雷击舰,并击退空袭和潜艇偷袭,必要时对敌战列线进行扰乱性鱼雷射击,因此对炮力和航速的要求高于雷击能力。

第二舰队是充当前卫侦察任务,在白昼或者夜间发起雷击战,提前削弱敌军战力,对航速和雷击能力高于对炮力的要求。在制导鱼雷问世前,远程鱼雷攻击是采用齐射的方式来增加命中率,鱼雷射线越多,就意味着命中远程目标的可能性越高。对航速和雷击能力更为重视

第三舰队的驱逐舰主要负责保卫航母,击退敌空袭和潜艇袭击,一旦出现航母遭遇敌水面舰的突发情况,驱逐舰需要舍命发起鱼雷攻击迟滞敌追击,对炮力和雷击能力高于对航速的要求。

已经进入二线服役期,一战时期建造的D14型、D16型、D18型驱逐舰,其火炮最大仰角仅有三十度,并且缺乏与防空相配套的火控系统,可以说完全无法满足防空课题的全新需要,这些二线驱逐舰们,只能编入以夜战为主的第二舰队。

虽然对炮力,雷击,航速各方面平衡的D24型驱逐舰赞扬声不断,但由于条约的影响,不可能无限制建造。因为数量有限,抢完为止。迅速被海军内部三大势力瓜分一空。

海军部对新形势下的驱逐舰提出的要求,单舰标准排水量被控制在1500吨以内,成为所谓的“条约型驱逐舰”,并且要求保证单舰战斗力与D24型驱逐舰相比基本相当。但由于吨位的限制,1500吨型驱逐舰不能很好的平衡所有指标,无法实现令各方都满意的D24型驱逐舰的所有性能,所以必须做出取舍。

海军造舰局慎重地汇总了各方面需求,拿出了一个设计概要:
标准排水量:1500吨
舰炮: 使用2座120毫米L45双连装高平炮炮塔
鱼雷: 600毫米鱼雷炮四连装三座,无备雷
最高航速:33节
续航力:15节5000海里左右
配备有深弹、深弹发射炮、声纳、扫雷具等驱逐舰标准护卫器材。
同时为了兼顾鱼雷派喜欢夜战的一贯习性,努力减小侧舷舰影。

首先发难的,就是鱼雷派盘踞的前卫舰队,发出了“33节的驱逐舰还叫驱逐舰吗?”的质疑;鱼雷派认为33节的航速使其成为纯粹的夜战驱逐舰,在白昼雷击战中对敌巡洋舰无法抢到最佳的迎头阵位,甚至认为在索敌过程中单独遭遇美军巡洋舰驱逐舰编队能否顺利脱离都成问题。而第一舰队的大炮派和第三舰队的航空派也对减少两门火炮颇有微词。

然而,时任武备部(即传说中负责军政的国防部)部长的史司技术上将,驳回了海军部内部无理的蛮干要求,认可了海军造舰局提交的这份方案,维护了技术部门的威信。于是伦敦条约后的D31型驱逐舰就以海军部内颇有异议的舰姿入役了。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3-26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3-26 00:20
华夏海军夜战部队编组的历史,是自华俄战争开始,那时担任旗舰的是,10艘国产鱼雷巡洋舰。担负着排除妨碍前 ...

我能吐槽国旗吗?太西班牙了

下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3-28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3-26 00:43
伦敦条约时期的D31型驱逐舰

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后,中美英三国海军的驱逐舰单舰吨位被限制在1500吨。但条约 ...

我觉的这三个派别很有二战日本人海军的战术和舰队编制啊 就连战舰武器也是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3-28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位面的鱼雷派好像很难得的没去开发那个威力巨大的氧雷嘛

中士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3-31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填坑进行到底吧步枪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4-9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精彩。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6-16 18:01 编辑

反巡洋舰的驱逐舰——D33型驱逐舰

尽管,史司以元老的强硬姿态,强行压制了海军内部无理的蛮干要求,但这毕竟不符合,华夏国一贯的强调妥协调和的政治传统。随着美国开始设计建造波特级驱逐领舰情报传来,以及D24型驱逐舰逐渐耗完8年一线服役期,却受制于伦敦条约的限制,无法建造有力的代舰,有逐渐陈腐化的危险。海军内部被强行压制下去的对D31型驱逐舰的不满,在酝酿加剧。面对海军内部日渐强大的暗流和呼声,连史司也不能完全安之若素。

如何在有限吨位的桎梏下,设计出可以和强大对手相匹敌的强大驱逐舰,一直成为摆在史司部长前面的一个问题。幸好,技术的进步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


新鱼雷

当时,D24型及D31型驱逐舰装载的是600毫米24型压缩空气热动力鱼雷(装药量375公斤,射程7000米@46节, 10000米@42节 ,15000米@35节),如果改装成700毫米,甚至750毫米的鱼雷,差别也不大。也就是说,只要仍以空气作为主要助燃剂、鱼雷性能就不会有更大的提高。

以纯氧代替压缩空气进行助燃显然有更高的效率,这种设计有以下优势:
1、相同的气体体积下就可以得到是原来5倍的能量(当然也将导致鱼雷行走机构的巨大改进),射程会大幅增加。
2、使用压缩纯氧会为雷头战斗部提供更大的空间,能填充更多的装药,增大鱼雷威力。
3、去除了氮气等不产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后,鱼雷驱动时产生废气的主要来源就消除了(煤油燃料的碳、氢与氧气结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易溶于水),雷迹几乎消失了,大大加强了鱼雷的隐蔽性。 所以使用压缩纯氧作为一种新动力的优势是显而易见。

使用氧气可以增加动力,获得更高的速度,更大射程。虽然这些常识世界各国都明白,但如何防止氧气引发自爆就是个难题了。各国都没有开发出有效地预防氧气爆炸的方法,因此纷纷放弃了。

华夏共和国的氧气鱼雷,其实很早就被大总统孙刚立项,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6年,但实验反复失败,不使氧气引发爆炸而以稳定的状态送往燃烧装置,需要极难的技术。最终不用普通空气发火,而是逐渐增加氧浓度,最后是纯氧的方式,在1933年目标最终成功了,诞生了划时代的氧气鱼雷。

33式氧气鱼雷称得上是当时世界鱼雷技术发展的登峰造极之作,它的各项指标都远远超越世界其他国家的同类武器。由于成功实现了纯氧助燃,使得鱼雷动力大增,航程和航速都有了很大提高,在以48-50节最高航速航行时,航程达到了20000米!使用纯氧也使鱼雷的航迹非常小,十分隐蔽,不易被发现。除了航程远,速度快和航迹小的优点外,33型鱼雷的威力也是空前的,其装药量由24型鱼雷的375公斤提高到490公斤,大幅超出了各国军舰水下防护设计所参照的鱼雷装药量。如果与大体上同时代的美国MK15型533毫米鱼雷相比较,就能很清楚那个象谎言一样的高性能,美国MK15型鱼雷的炸药量224公斤,航程45节5500米。



新主炮

由于伦敦条约,对驱逐舰的定义是,标准排水量不超过1880公吨, 并且主炮口径不超过130毫米(5.1英寸)的水面军舰,而华夏传统的火炮口径是120毫米,威力一般认为有大的差距,为了增强驱逐舰的战力,开发新型的130毫米口径火炮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时提出的设计要求,是在15公里击穿3英寸装甲的惊人的高指标,其他参数指标,俱要求比D24型和D31型驱逐舰上装备的120毫米双联高平炮炮塔,更上一个台阶。

自然而然的,自1920年代西伯利亚战争中虏获的沙俄1913年型130毫米55倍径舰炮,成为设计参照的原始对象,经过实弹射击测试后,海军内部对其性能表示满意。此炮弹头重36.86公斤,初速823米每秒,最大射程达到20公里以上,射速5-8发每分钟,身管寿命约300发。所以研发指标很快量化确认下来,方向也转到轻量化,高射化,和速射化上,并要求提升其身管寿命。

最终D33型驱逐舰的主炮,所说的型式名是三二型130毫米50倍径高平炮,在华夏海军开发的各种舰炮中性能特别优秀,在后来的二战中被盛赞为性能最优秀的中口径舰炮之一,被称为“划时代的优秀高射炮”。以下试着简单地介绍。与华夏海军D24型和D31型驱逐舰上装备的120毫米双联高平炮炮塔相比(弹头重20公斤,初速825米每秒,射速10发每分钟。最大仰角75度),其炮身长50倍径,弹头重36.86公斤,初速820米每秒,发射速度达到12发每分钟,仰角从负10度到正85度。

 这个三二型130毫米50倍径高平炮的特长,是下面几个:
(1)炮身长,初速快,弹丸到达目标的时间就短,最大射程、最大射高、威力皆十分巨大;
(2)装填机构是机械上膛的半自动式,发射速度更快,可有效的展开弹幕。还有俯仰、回旋速度快,能迅速变化应对。
(3)运用了远程遥控操炮技术,由舰桥上的高平炮射击指挥仪直接遥控操炮,减小了反应时间和人为误差。
(4)高爆弹弹头重达36.86公斤,其炸药量4.71公斤,与之相对比,华夏海军之前装备的120毫米45倍径高射炮的弹头重量是20公斤(炸药量1.9公斤),美海军的127毫米38倍径高射炮的弹头重量是25公斤(炸药量3.3公斤),如果高射炮的原理是“使用时限引信,在飞机附近使爆炸的弹片击破飞机”的话,弹头重量差距直接关系到能力差距。

 另一方面,本炮炮管采用了套筒及自紧的双层炮管结构,工厂只需要更换磨损的炮管内筒即可。因为弹头重,初速大,炮身内筒的磨损也快,不利条件是寿命短,仅发射500-600发即需要更换身管。

 蛋重存速射角落角垂直穿深水平穿深
130毫米50倍径高平炮0036.86820002750
5468500036.865882.623.31876
109361000036.864086.921111416
164041500036.8632314.326.57130
218722000036.8632626.244.85252
263122406036.8635248.564.33281





新威胁
1933年,舰载机,特别是舰载俯冲轰炸机的兴起,对巡洋舰以下的中小型舰艇的打击力也绝对不是能够忽略不计了的。俯冲轰炸机在攻击敌方目标时,会以与海面超过45度角度向目标俯冲,在距目标很近的距离上投弹,其命中率较水平轰炸提高了数倍。特别是对小型移动目标的攻击,相较于同时期的水平轰炸机,投弹准确度,效率,都要高出很多。而对于驱逐舰这样的舰体薄弱的目标来说,俯冲轰炸投下的炸弹,哪怕没有直接命中,炸弹爆炸的水压,也能撕裂薄薄的一层外板,造成大舱大量进水,航空炸弹的杀伤半径,实际要扩大很多。

因此,如何有效对抗俯冲轰炸,这一已被认识到的重大威胁,成为摆在史司教主面前的一个课题。主要方针有以下两个。
(1)强化舰体构造,缩小近失弹杀伤半径
(2)加强防空速射火力,在短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金属发射到空中,在敌机投弹之前击落对方。

舰体采用史司的新型高强度结构设计,在原本单薄的机舱外板后面增设了两道纵舱壁,将油舱从首尾移到机舱两侧,加强了对近失弹的防御能力,同时具备很高的结构强度,并减轻了舰首尾的重量,有利于在风浪中抬头。

对于第二点,在大总统孙刚的刻意关照下,驻瑞典海军武官特别关注了瑞典博福斯公司新型高射机关炮的研制进展,1932 年3月21日,博福斯第一门 40 毫米样炮完工并被安装在舰上进行了试射,被命名为 M32 型。武备部很快组织并派出旅欧军事考察团,前往瑞典考察,对博福斯公司刚刚研制的40毫米高射机关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即采购了10门40 mm Akan  M/32样炮以供研究,并提出了购买特许生产权,在国内进行专利仿制的意向。这种新型高射机关炮具有两大优点:(1)威力一发足以置敌机于死地;(2)填补长久以来轻型高炮和重型高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其威力和射高均优于 20 毫米及以下轻型高炮,射速又高于 76.2 毫米以上的重型高炮,能够有效对付中、低空的目标。

双方很快谈妥合作引进细节,武备部在经过国家靶场测试后,将其定为海陆空军标准的中口径高炮。海陆空军联合采购,在成本和后勤上有很大的便利。华夏共和国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武器研发能力,在引进图纸之后,对其图纸进行了大量的简化和修改,以适应大批量生产,满足海陆空军巨大的数量需求。另一个重大改进是,将口径从40毫米放大到47毫米,弹头重量从0.9公斤提高到1.5公斤,以应对越来越重的未来全金属飞机,以及反坦克能力(!没有看错,这是陆军部提出的需求)。

此34型47毫米55倍径高射机关炮的要目如下:
口径=47毫米
炮身长=55倍径
弹头重量=1.5公斤
俯仰角度=负10度~正90度
初速=880米/秒
发射速度=120发/分

D33型上装备的,是此高射机关炮的四联装型号,也是日后华夏共和国海军的标配防空火器, 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高射机关炮,此炮将射击指挥装置和炮架合为一体,大幅节省了舰面空间,减小了布置复杂度。炮架采用电机动力驱动,获得较高的俯仰和回旋速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几乎完全无法人力驱动,为了保护电路免收海水影响以及防止敌机轻武器杀伤,采用了封闭式护盾。值得注意的是,D33型驱逐舰入役时,高射机关炮炮位上空空如也,此4连装47毫米高射机关炮尚未完成开发。

违约舰
海军内部对伦敦条约的限制条款,一直是颇有微词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罗斯福政府通过大笔造舰预算案的缘故,对伦敦条约的苛刻限制的不满在加剧,并要求在条约到期后的下一次军备谈判上,积极寻求军备权利平等和“结束痛苦”,在此种背景下,对条约的遵守,也有不同程度的松动。表现在D33型的设计上,就是各种“预留炮位”,实际已经超出了伦敦条约,对驱逐舰1500吨的标准排水量限制。除了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还有一个实际因素,也最终影响了“预留炮位”制度的出现。在一战及一战后建造的各艘驱逐舰上,经过长年累月的服役生涯,在舰体受应力最大的地方,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裂纹,以致于各驱逐舰在进行整修的时候都需要对结构进行了补强。武备部长史司提出一个理论,即“和平时期,牢固的舰体比性能更重要,才能尽可能延长舰体寿命,在战时保有尽可能多的可用舰,而在战时,则应当牺牲耐用性来换取性能和数量”。

举例来说:各舰都在建造时预留了安装位置和接口,一旦战争爆发,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将武器安装到位。
 设计数实装数
130毫米舰炮6门4门
47毫米高炮16门0门
600毫米氧气鱼雷12门8门


本舰指挥仪塔设置在海拔20米的高处,使之具备17公里的校射射程,前后桅配备了合击钟(Rang clock),130毫米炮弹内装水柱染色剂,按照4艘一支队的原则编组,期望集中舰炮和鱼雷火力集火对抗击毁敌轻巡洋舰,在大舰队的海上决战中,以炮力击攘敌轻快部队的防御线,使对敌主力舰的强袭雷击战成功。

设计值:
标准排水量:1750吨
舰炮: 3座130毫米55倍径双连装高平炮炮塔
高射炮:4座47毫米55倍径四连装高射机关炮,15毫米单装反坦克机枪若干
鱼雷: 600毫米鱼雷炮四连装三座,无备雷
最高航速:33节
续航力:15节6000海里左右
配有深弹、深弹发射炮、声纳、扫雷具等驱逐舰标准护卫器材。

入役时:
标准排水量:1500吨
舰炮: 2座130毫米55倍径双连装高平炮炮塔
高射炮: 15毫米单装反坦克机枪若干
鱼雷: 600毫米鱼雷炮四连装两座,无备雷
最高航速:33+节
续航力:15节6000海里左右
配有深弹、深弹发射炮、声纳、扫雷具等驱逐舰标准护卫器材。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4 01:56 , Processed in 0.0237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