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海军条约巡洋舰的发展【转帖】
作者:宁平条约巡洋舰的诞生
1922年伟大的限制海军条约在美国华盛顿签署,条约对战列舰,巡洋舰和航空母舰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限制,其中关于巡洋舰的是:标准排水量不超过10000吨(此处指英制吨位long ton,一般简称吨(ton),本文中未提及均为英制吨位,公制为10160吨,metric ton),主炮口径在8英寸(203毫米)以内。虽然条约尽可能阻止了大舰竞赛的狂潮。不过各国纷纷另走偏门,在舰队准主力的重型巡洋舰上投入精力。
一次大战后各海上强国在开造战列舰的同时也对大型巡洋舰产生浓厚兴趣。首先是英国海军大战旗舰设计,针对德国远洋的贸易袭击舰的霍金斯(Hawkins)级巡洋舰,标准排水量达9750吨,装备有7门单管190毫米(7.5英寸)火炮。由于需要强大的续航能力因此需要肥硕的舰体,如此可以装载更多的燃料,大口经火炮对于远距离击沉或者尽可能削弱袭击舰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之一。大洋彼岸的美国海军此时对大型巡洋舰也是情有独中――这种尺寸的巡洋舰能满足他们在太平洋广阔的海域中执行战略侦察以及巡逻任务,此时也有了初步的图上设计。这两个国家的兴趣是主导条约巡洋舰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法国战后巡洋舰的发展
法国海军在一次大战后的1922-1923年首先开工建造三艘迪盖•特鲁安(DuguayTrouin)级轻型巡洋舰,完工时的标准排水量有8760吨,经过现代化改进的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四座双联155毫米(6.1英寸)火炮,火力强大。但是由于预期任务不同使得迪盖•特鲁安级的设计同英国霍金斯级差别很大,尤其是舰体结构方面:英国巡洋舰舰体肥硕,航海性能良好;舱室较多,抗沉性强;续航能力强(这点对远距离的海上航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防护坚固,舰上拥有全尺寸的装甲带,弹药库也有较薄的装甲防护。而对法国海军而言,迪盖•特鲁安级防护仅仅在在弹药库,主炮炮塔以及指挥塔上才有20-30毫米的装甲(全部防护仅仅165吨,较霍金斯级的810吨装甲来说差距甚多)。不过法国军舰在另一方面占有优势――那就是速度,迪盖•特鲁安级设计舰体修长,较霍金斯级还要长3米,最大航速能够达到34节(英国海军甚至使用改用全部油料动力后的霍金斯级也只能达到30节)。不过强大的动力装置足足有2500吨之多,占全舰重量的30%之多。
英国海军战略是保护海上交通的畅通,此时最适合执行远洋任务的巡洋舰便是霍金斯级巡洋舰,英国海军认为必须坚持这一类大型军舰的建造,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建造的肯特级重型巡洋舰就是各国重型巡洋舰攻守平衡最好的范例。美国海军在二十世纪初的十几年里缺乏建造轻型或者防护巡洋舰方面的经验,一战后仅仅开工建造了7000吨级的奥马哈级(Omaha)侦察巡洋舰。不过这级舰尺寸上并不适宜作为条约巡洋舰的原型舰,美国海军全新设计了彭萨科拉号(USS Pensacola)和盐湖城号(USS Salt Lake City)重型巡洋舰,事后证明他们航海性能不佳:最主要的是舰首储备浮力不足容易上浪;重心太高在大浪中摇摆幅度很大,造成火炮瞄准困难。日本人则在条约限制下按照比例放大5000吨巡洋舰建造了8000吨级巡洋舰古鹰(Furutaka)和青叶(Aoba)级,不过在船厂建造过程中船体重量就已经比设计超出近1000吨,并且同样存在稳定性的问题。之后建造的装备有十门8英寸主炮的妙高(Myoko)级同样存在此类超重所产生的问题。意大利方面尝试在10000吨的条约限制下建造的两艘特兰托(Trento)级也是显著超重。
迪凯纳级设计与建造
法国迪盖•特鲁安级任务是为法国海军舰队执行侦察任务,这个任务在华盛顿条约签订后大多改由条约巡洋舰来执行。1924年7月,当三艘迪盖•特鲁安级巡洋舰下水后,此时的迪凯纳级还没有上船台开始建造,法国杂志(French magazine L’Illustration)就刊登了从法国海军内部获得关于新舰艇的资料:
1.战斗舰队前方执行大范围的战略侦察
2.同敌舰保持接触
3.支持轻型水面舰艇和潜艇以及巡逻部队;护送船团
4.驱逐威胁法国海上交通线的敌舰
5.作为法国和北非间的快速部队输送舰
6.旗舰(法国希望征召友邦海军和殖民地海军舰只时由两舰作为指挥舰)
当1922年7月6日法国海军正式下达了设计任务,设计单位在迪盖•特鲁安级的基础上开始设计新舰,法国海军主要要求有:
――八门203毫米(8英寸)火炮,每门备弹150发,装备在三个或者四个有轻型防护炮塔内
――四门100毫米高射炮,每门备弹500发
――两座四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另外要有8枚备用鱼雷
――四座桑尼克罗夫特(Thornycroft)24厘米反潜深水炸弹炮
――巡航速度15节时航程需要达到5000海里
法国海军在1924年海军发展计划中要求建造不少于21艘的新舰艇,并且希望它们尽可能都能够较长时间高速航行。其中巡洋舰要比同时期英国或者日本的战列巡洋舰快(英国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航速高达31节)。高航速才能保证舰艇逃脱不利的境地。并且鱼雷的威胁日益增加,而这个时期以前的巡洋舰在水下部分对鱼雷的防御能力都很有限,迪凯纳级如果要增加防护就必须有防御隔舱,这样的话航速最少需要损失两节以上。为此设计部门搞出两种草案:第一种是高航速,火力保持不变,无水下防御设计。另外一种设计则是航速比第一方案降低两节,降低要求的动力系统节约的重量用来增加隔舱以及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
在迪盖•特鲁安级基础上主炮口径从155毫米炮增加到203毫米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由于全部主炮塔都在舰体中线上,主炮朝向一侧齐射时甚至还要考虑舰体要能够承受8门火炮产生的后坐力!但舰体重量的增加和主炮口径的增加是不成比例的。每座双联的203毫米主炮重180吨,而迪盖•特鲁安级上的155毫米主炮仅仅重80吨;每发203毫米炮弹装药53公斤,弹重123公斤,相对的155毫米炮弹装药仅20公斤,弹重57公斤。而海军部要求每门主炮备弹150发,相对迪盖•特鲁安级上仅有125发。仅此一项主炮连弹药的重量竟然有930吨之多!(迪盖•特鲁安级上才有400吨,增加了足足135%)。
随后的1922年十月,法国海军修改了一些设计上的要求,主要是防空火力方面的多项改进:要求安装有八门单装100毫米高平两用火炮(可以作为副炮打击水面目标或者作为高射炮对空中目标进行攻击),每门备弹仍然是500发;增加八门单装的40毫米高射炮,要求每门备弹1000发;另外还要增加12门8毫米机枪;并且能够携带水上飞机以加强远程侦察能力;同时作为重量上的补偿,预想的四联装鱼雷发射管改为三联装。改进中增加的四门100毫米炮连同弹药大约每门重20吨,八门40毫米炮大约重16吨,水上飞机和弹射器则可能有60-70吨重,总共重量有155-165吨,而四联鱼雷发射管减少到三联减重并不多,每枚鱼雷虽重两吨,两项合计并不足以抵消舰增加的重量。
不过华盛顿条约关于标准排水量的说明有些问题:这其中不包括燃料重量,却包括饮用水的重量!法国海军也利用这一漏洞设计了这款最大“标准排水量”接近11000吨的巡洋舰,重量中包括500吨燃油,240吨使用水,100吨其它用途的水,除去这些重量恰好是10160吨(metric ton),正好等于条约中规定的10000(long ton)吨要求。经过计算之后动力系统部分能够分得1740吨吨位,原型迪盖•特鲁安级上动力系统重达2085吨,可以输出102000马力。而迪凯纳级要达到34节航速就需要有120000马力才行!如果维持重量/动力比率不变的话,1740吨仅仅能够提供85000马力,获得大约31.5节的最大航速。就算是无防护设计方案将重量全部用于动力设备也很难达到34节。达到需要的输出马力就算采用最新的制造工艺制造也要有1946吨,这样就会超出华盛顿条约规定重量200吨!但法国人是守信用的,严格遵守条约!这样只有改进动力系统,使之能够更加轻巧,强劲。
对于动力系统的要求使得法国制造商展开了一轮主机设计竞争,新奇设计层出不穷。最后还是老牌的博塔吉尼工厂(A C Bretagne)提出的四组轮机,四轴推进的解决方案获得通过:主机可以产生115000马力动力,满足标准排水量时最大航速34节,在满载排水量时航速也能达到33.1节;八个小型锅炉比率可以达到20公斤/厘米²(迪盖•特鲁安级仅有18.5公斤/厘米²);舰上安装有四个完全相同的汽轮机组;巡航时仅靠中轴推进就可以完成预定的15节航速5000海里续航的要求。
其它减重的方法包括:使用装备配有1924年式炮架的1922年式50倍径75毫米高射炮取代原定计划中的100毫米高平两用炮;新式的1925年式37毫米高射炮替代计划中的40毫米高射炮;取消深水炸弹发射炮。
装甲防护最初设计是维持迪盖•特鲁安级的标准,仅在弹药库和燃料舱外侧的纵向舱壁向外延伸2-3米增加防护。法国海军本来期望在机舱上方增加30毫米装甲水平防护,但是很快这种想法就被放弃,宝贵的吨位更加需要用在舰尾部分主炮弹药库和传动轴的防护上,最后折中的办法就是把机舱上方横向舱壁厚度从8毫米增加到20毫米。
设计部门还是多次推荐减少两节航速将节余的吨位用于增加舰上弹药库和机舱部分的防护,否则这些部分甚至连驱逐舰发射的轻型炮弹都无法抵挡。但法国海军此时收到的情报显示意大利在建的条约巡洋舰航速也能够达到34节!传统上的对抗使得航速降低是不可能被法国海军接受的。
为了保持地中海海上力量的平衡对抗意大利海军,法国海军部要求两舰立刻着手开始建造,并且继续研究增加防护的后续型号舰只。迪凯纳号在1924年晚些时候在布雷斯特开工,图尔维尔号则于1925年初期在洛里昂(Lorient)开工,两舰均在1929年初进入服役。列级轻型巡洋舰(croiseurs légers)。
本帖最后由 TITONI 于 2013-5-9 21:37 编辑
当法国海军第一级条约巡洋舰迪凯斯纳级开始建造后不久,法国海军技术与建造局(Services Techniques des Construction et Armes Navales,缩写STCAN)就开始了后续条约巡洋舰的研制工作,法国海军要求在1925年前完成新舰的修改设计任务。新舰任务仍然是执行大舰队战略侦察任务和支援轻型舰艇及潜艇部队。1925年法国海军根据剩余可使用战列舰吨位计划建造两艘17500吨级“条约巡洋舰杀手”(Croiseur de combat),装备8门12英寸主炮,航速高达34-36节,用来对付假想敌意大利的高速条约巡洋舰,后来德国建造了装备11英寸主炮的袖珍战列舰,直接使这两艘舰演化成敦克尔克级战列巡洋舰。不过两个问题困扰着设计人员,一方面是在迪凯斯纳级上有限的防护是否还有效,尤其是得到意大利海军准备在新造的第一级条约巡洋舰特兰托(Trento)和的里雅斯特号(Trieste)上装备70毫米舷侧装甲带,50毫米水平装甲板的消息,迪凯斯纳级的装甲着实太单薄了,甚至连之后日本建造的试验型号夕张号轻型巡洋舰的装甲总重都有349吨,而迪凯斯纳级装甲总重才370吨!而另一方面为了应付法国海军的要求,在新舰上维持迪凯斯纳级的高航速是否会影响新舰的设计!海军技术与建造局在1924年2月11日首次以书面形式提出了新舰的技术性能,而在这之前的3个月法国海军最初的两艘条约巡洋舰已经开始在洛里昂海军船厂建造。从这开始法国海军就像海峡对岸和大洋对岸两大强国开始大量建造条约巡洋舰一样,也加入了无止境的竞赛中,只是规模小一些。
新舰的设计技术性能如下:
标准排水量:10160吨(metric ton,换算后就是华盛顿条约中规定的10000长吨long ton)
主要火力:包括四座双联共8门203毫米火炮,主炮和轻型防护的主炮炮塔采用的是与迪凯斯纳级装备的相同,但为了减重每门主炮只有120发炮弹(但弹药舱实际上可以携带150发,战时还是会携带如此数量的炮弹)
防空火力:包括8座单管75毫米高射炮(每门备弹500发)。八座单管40毫米高射炮(每门备弹1000发)以及12门8毫米霍乞开斯机枪
鱼雷战装备则要求最少装备两座三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另外每座发射管需备有6枚备用鱼雷
续航能力在15节航速下可以达到5000海里
这些基本数据除了减少部分主炮携带的弹药数量外,其它要求同早前建造的迪凯斯纳级基本相同。随后这些技术要求分发给了布雷斯特以及洛里昂海军船厂。不过新舰开始建造时计划装备的40毫米高射炮被最新定型服役的M1925年式37毫米高射炮所取代,鱼雷发射管的备用鱼雷数量也减少到3枚,这些微小改进后来都体现在第三艘的条约巡洋舰福煦号上。
减重:
海军海军技术与建造局最初建议新一级的条约巡洋舰降低两节航速来节约部分重量以获得必要的防护能力,但其实最简单也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减少一根驱动轴,相同航速情况下三轴驱动比四轴驱动所用动力少,虽然稳定性有所影响,但是这样就能够再减少部分动力系统的重量。减少两节航速加上改四轴驱动为三轴驱动,可以较迪凯斯纳级减少两座锅炉和一部主机,不过即使这样安装的动力设备也只能最大输出90000马力,即能够达到最大航速33.6节。
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省有限的船体重量,舰上的机舱部分也采取了“消瘦”型布置,即在前锅炉舱背靠背放置两对锅炉,而在后机舱内只串联两座锅炉。两座锅炉舱之间是前部主机舱(在迪凯斯纳级上前后两个锅炉舱则都是两座锅炉并列放置),这样后机舱单独的主机便只驱动推进器中间轴,达到四轴变三轴的设计。“消瘦”型布置的后机舱和后锅炉舱距离船两侧船舷更远,断了一直延伸到此的纵向舱壁结构。这样外侧的舱壁在船体被鱼雷命中时也可以吸收部分能量,降低伤害。缺点是降低了机舱和锅炉舱两侧纵向舱壁的强度(一般巡洋舰以上军舰机舱和锅炉舱两侧纵向的舱壁均连续,保持受力强度,不易中弹后舱壁严重变形)。而使用煤舱进行增加防御的方法还要追述到更早期的前无畏舰时代,法国海军也通过装煤的沉箱进行炮击测试来评估这种防御方法的效果,毕竟这种装填物作为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在遥远时代也只用于前无畏舰,还没有在巡洋舰级别的船型上使用过。
使用煤舱增强防护主要问题是这些煤要如何才能包括在华盛顿条约要求的标准排水量内,法国的设计人员专门研究了条约的规定后决定在舰上安装两部额外的小型锅炉,即可以使用油做燃料也可以使用煤做燃料,这样便可以绕过条约规定,而这两座锅炉被直接安置在前锅炉舱和前机舱之间。舰上搭载的煤足有640吨之多,但条约中标准排水量的规定中并没有包括燃料的重量,因此也就不包括这些煤的重量,法国人又一次利用了条约的漏洞!(迪凯斯纳级也是利用条约中的这条规定在标准排水量中没有计入燃油的重量)装备两座烧煤锅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这些船舷煤舱中的煤使得新的条约巡洋舰航程又可以增加2000海里,不过一般舰上都是使用油料,煤都保持不动,当然煤舱满满也提供不了多少的防护!
着迪普莱克斯号下来的巡洋舰设计编号为C4,海军技术与建造局还在继续探索如何更加有效的增强防御能力。法国海军紧随美国海军第一次明确提出对155毫米炮弹的“免疫”区域:机舱和弹药舱两侧垂直部分装甲带要在15000米距离上抵御此口径炮弹,水平位置装甲板则只需要在20000米距离上能够抵御同口径炮弹即可!法国海军预计条约巡洋舰同敌舰的交战距离也增加到18000米左右,这样的防护能够保证在同意大利海军建造的第一代轻型巡洋舰交火中占得先机!当然,在同标准排水量万吨级条约巡洋舰装备的203毫米炮弹“免疫”是不可能做到的。
防御能力要求的提高也就使装甲厚度随之提高,船舷垂直部分装甲带厚度再次从60毫米提高到80毫米,如此一来这一项就将增加400吨左右的重量,除非在其它部分降低重量外没有别的好办法,而能够选择降低重量的部分只有船体,火炮以及动力三个重量大头部分!迪普莱克斯号船体重量已经少于标准排水量的40%,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够减少的重量了,而且还要增加这400吨重的装甲重量;再说火炮部分,主炮没有变化还是八门203毫米火炮,但舰上要求安装100毫米高射炮取代之前各舰装备的90毫米高射炮,也就是说火炮部分的重量不能减少而且还要增加!那么只有减少动力系统的重量一个途径了!首先计划将最大动力输出减少到84000马力,这样的动力输出还可以达到在正常排水量状态下获得31节的最大航速,不过这减少6000马力动力的方法也只能够节省150吨的重量!这时候海军海军技术与建造局又把目光集中在了装甲身上,虽然装甲的厚度不能够减少,但是位置到是可以改变!所有那一时期各国巡洋舰均采用船舷装甲带防护,这种布置的优势是增加舰艇的浮力,也就等于增加了舰艇的生命。法国海军的福煦号,迪普莱克斯号采用的内部装甲带说实话是能够有效抵抗一般驱逐舰发射的炮弹,但是法国海军现在需要对抗的是装备更大口径且数量不断增多的巡洋舰,意大利海军装备203毫米和152毫米火炮炮弹能够在只能抵抗120毫米炮弹的法国海军条约巡洋舰船体上制造更多,也更加大的弹孔!就算没有击穿内侧装甲仍然会对船体的浮力储备和稳定性造成极其大的威胁。
这也就是为什么迪普莱克斯号成为这一系列设计的最后一艘舰,这系列舰艇的装甲防护虽逐渐增加,但仍不足以适应新的威胁,所以必须要重新对新建的条约巡洋舰的防护体系进行设计。这最终也造就了更加极端强调防护,也是所有条约巡洋舰中防护能力最强的阿尔及尔号的诞生,其装备的是110毫米厚的船舷装甲带,水平位置装甲板也有80毫米厚,以及采用新技术制造的动力系统;重新采用四轴驱动等等。另外在阿尔及尔号上还将主炮炮塔的装甲厚度增加到100毫米,以及装备了威力更加强大的六座双联100毫米高射炮。而且采用了最新技术的动力系统和采用了电焊技术使得这艘法国最后的条约巡洋舰仍然能够保持10000长吨标准排水量的华盛顿条约限制内,可谓是个奇迹!
阿尔及尔号可以说本质上不同于之前法国设计建造的条约巡洋舰。法国最初的条约巡洋舰迪凯斯纳级(1924年海军建造计划)无可争辩的是速度,火力以及防护失衡最好的例子:装备有四座双联203毫米火炮,设计航速即有34.2节(试航中实际获得最高航速超过36节),但是防护方面仅仅在主弹药库上方有30毫米“盒式”装甲防护,指挥塔和主炮炮塔四周也有类似厚度的装甲防护,但全部防护装甲的重量只有区区460吨。舰上的机舱基本上全部长度上都是没有装甲防护的,驱逐舰发射的小口径炮弹都可以对它造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威胁的增大和战术上的使用变化,条约巡洋舰的建造也开始增加防护。法国第二代即从第三艘开始的条约巡洋舰煦福伦(Suffren)级,在舰上所有重要位置(弹药舱,机舱)上均有50毫米装甲防护,在航速方面也没有要求达到迪凯斯纳级水平,增加防护相对就要减少动力系统重量,舰上动力最终只有90000马力,而迪凯斯纳级动力四轴驱动,设计动力就有120000马力之多,海试时最多获得了十分恐怖的131770马力!煦福伦号上使用三轴驱动,设计最高航速也不过是31.6节,之后建造的的第四艘条约巡洋舰科尔贝尔号(Colbert),防护方面也类似煦福伦号,防护有所增强,与之前同级的福煦号(Foch),迪普莱斯号(Dupleix)的弹药库,炮弹药包库和机舱部分一样都有装甲带防护,分别有54毫米和60毫米厚,但防护甲板从煦福伦号的18-20毫米增加到30毫米厚。迪普莱斯号完工后装甲总重量达到1553吨,几乎是迪凯斯纳级的4倍!
之后的巡洋舰设计编号为C4,计划在迪普莱斯号(设计编号C3,煦福伦级装甲防护小改型号)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幅增强防护改进型号。虽然迪普莱斯号上的60毫米装甲甲板足够防御最新建造的意大利舰队驱逐舰(12艘航海家级Navigatori)上的120毫米炮弹,但意大利1928年已经开始建造第一级装备152毫米阿尔贝托·迪·朱萨诺级轻型巡洋舰,第一批建造同型舰四艘,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后续还会建造更多装备152毫米炮的轻型巡洋舰。因此法国海军需要一种能够对此“免疫”的条约巡洋舰,这里的“免疫”指的就是在地中海海域相对交战可能性最大的15000米到20000米距离之间能够防御155毫米炮弹的攻击。而经过仔细计算后得出的结果是:按此需求使得新舰需要比迪普莱斯号增加至少400吨的装甲重量!那么相应的还是只能减少动力系统的重量,也就是降低到只要有84000马力最大输出即可,这样的话在双轴驱动下还是能够达到最大航速31节!
但是迪普莱斯号上弹药库和机舱采用的“盒式”装甲防御对水下防御并不充分,一旦水下部分中弹会严重损害舰体强度,舰体中部的油舱和储物舱也很容易起火,当然这也是早期条约巡洋舰的通病,各国的条约巡洋舰在限制重量下连重要部分装甲厚度都不能令人满意更不要说额外的水下防护了。
不久之后法国第七艘,也是最后一艘条约巡洋舰被命名为阿尔及尔号,可以说从铺设龙骨开始就已经是全新设计,混合了最新的战术思想和最新的科技技术,使得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条约巡洋舰。
早期的法国条约巡洋舰都有渐高的前甲板,加固的三角架桅杆,两座大尺寸且略微倾斜的烟囱的识别方法。但阿尔及尔号则完全不同设计:漂亮的前甲板取消,由此节约80吨重量,虽然对航海性能有点影响但是并不严重,这是区别同其它法国条约巡洋舰的一个方法;早期笨重的三角架支撑前桅杆也被新型的塔式建筑所取代,在塔式建筑上方安装着主炮火控和第二火控系统;过热推进系统的发展也可以将早期放置在四个锅炉舱内的八座锅炉减少为放置在三座锅炉舱内的六座锅炉,这样相邻的三个锅炉舱也使得安装一个烟囱成为可能。这种过热技术也使得动力系统又可以比原定的C4设计节约275吨的重量,并且锅炉的减少又能够使舰体长度相应减少,防御也可以再增强。
此时争论最多的是舰上是否应该像迪普莱斯号一样三轴推进,还是恢复更早的迪凯斯纳级的四轴驱动上。无疑三轴的诱惑力更大,这样舰体可以减少兴波阻力,获得更好的航行能力。但是最后采用的却是四轴,这样一方面每轴承载量减少,尽可能减少战斗中机舱受损对作战的影响(可以看出法国海军对生存性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气穴现象。
弹药库的防御相对来说是比较浪费的,由于垂直方向要延伸到同龙骨垂直位置,在外侧垂直方向装甲带高度从迪普莱斯号的6-6.5米减少到3.75-4.5米,这样又可以比设计方案节省370吨重量。这些重量同样用于增加装甲带厚度以能够抵抗152毫米火炮炮弹。这样的结果装甲甲板厚度达到了110毫米!足足比迪普莱斯号增加了50毫米;弹药库和机舱上方装甲也有80毫米厚,并且在指挥塔同主炮塔也能够提供70-100毫米的装甲防护。这样在阿尔及尔号上装甲总重量2035吨,占到标准排水量的20%之多!这样厚度的防护配置在条约废除不再限制吨位的时候也成为一种“时尚”。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德国的希佩尔级重型巡洋舰。
作为法国海军战术演变的最终产物,阿尔及尔号在装甲防护布置上比同时代的各国条约巡洋舰先进的多,也重的多;而舰上55倍倍径主炮火力威力也由于倍径的增加威力增强不少,仅比后来的德国希培尔级重型巡洋舰60倍倍径主炮威力稍逊,在华盛顿条约有限的吨位内可以算是独树一帜!当然我们也要明白如果阿尔及尔号不采用电焊技术,各种减重方案以及利用华盛顿条约排水量规定上的漏洞的话,那么它的标准排水量也会大幅提高,恐怕是会比对手扎拉级更加超重。
不过我们也要承认在防护,火力,速度等综合能力上阿尔及尔号绝对是最强的条约巡洋舰!即使对抗超重更多的德国希培尔级重型巡洋舰也毫不逊色!
TITONI 发表于 2013-5-9 21: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法国海军第一级条约巡洋舰迪凯斯纳级开始建造后不久,法国海军技术与建造局(Services Techniques des Con ...
“在塔式建筑上方安装着主炮火控和第二火控系统“——这个第二火控系统原文应是SECONDARY FIRE-CONTROL,是给副炮用的系统。 {:17:}论防护,希佩尔还真比不上阿尔及利亚 TITONI 发表于 2013-5-9 21: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法国海军第一级条约巡洋舰迪凯斯纳级开始建造后不久,法国海军技术与建造局(Services Techniques des Con ...
弹药库的防御相对来说是比较浪费的,由于垂直方向要延伸到同龙骨垂直位置,在外侧垂直方向装甲带高度从迪普莱斯号的6-6.5米减少到3.75-4.5米,这样又可以比设计方案节省370吨重量。这些重量同样用于增加装甲带厚度以能够抵抗152毫米火炮炮弹。这样的结果装甲甲板厚度达到了110毫米!足足比迪普莱斯号增加了50毫米;弹药库和机舱上方装甲也有80毫米厚,并且在指挥塔同主炮塔也能够提供70-100毫米的装甲防护。这样在阿尔及尔号上装甲总重量2035吨,占到标准排水量的20%之多!这样厚度的防护配置在条约废除不再限制吨位的时候也成为一种“时尚”。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德国的希佩尔级重型巡洋舰。
应该是主装甲带才对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