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公主 发表于 2013-6-6 10:39

德军装甲部队运用的扭曲和更正浅解

伴月十诫:
【在德军顺风顺水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坦克歼击车的重要,往往是用坦克和高射炮去摧毁对手掩护步兵的厚皮战车,等到发现坦克无法同时扮演两种角色的时候,又采取这种方案,一方面提高坦克的对抗能力(火力和装甲),另一方面则不得不牺牲机动性,而这正是总监在闪电战理论中格外强调的。 所以,我始终认为虎式应该被当作驱逐坦克来使用(战术救火队),而不是什么突破坦克(进攻矛头)。 而早期的黑豹由于机械问题,也不适合担任突破任务,还是后期各型的四号适合担任装甲师的主力,黑豹要担任主力,必须到解决了机械问题的44年之后才可以,正是它的过早换代,导致装甲师这把昔日的利剑从43年末开始逐渐退化为沉重的大棒,在伤害对手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力量迅速耗尽(43年末-44年初的装甲兵大出血)。
“大纵深”和“闪电战”对坦克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在“大纵深”里,坦克本身就必须具有很强的装甲对抗能力,因为它需要担负在迂回分割时击溃对方战术救火队、并围困敌军的任务。 而在“闪电战”里,并不强求坦克具备很强的装甲对抗能力,因为它是为了突破敌方战线准备的,分割、围困敌军是机械化步兵和步兵的事(这就少不了驱逐坦克和坦克歼击车的协助,它们不需要高速度,只需要坚甲重炮)。 可是从苏德开始,德国坦克在与苏联坦克的对抗中,单车水平都处于劣势(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好胜的德国人被逐渐带到沟里去了,把坦克的作用逐渐由突破对手防线转到了装甲对抗方面,虽然成功达到了此项目标,却付出了偏离闪电战精髓的代价,从此,德军的装甲突击只是在一场场对抗钢铁洪流的战斗中被无情的消耗干净,再也没能突破苏军日渐严密的防线。】



想要编成新战略,首先就要了解其所对抗之战略抑或战术
而新战略的主要对抗对象就是苏联人的大纵深
苏军的大纵深的基础概念主要出自图哈切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战略家
图哈切夫斯基在审视一战之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将来的战争都将是国力的消耗战争,即全面战争(Total War),全面战争中军方所需要注重的就是战略的平衡和积累性质。即战争的走向不是取决于一两场“决定性战役”而是由大量的战役所积累出来的战争偏向。这就是图哈眼中未来战争的核心概念,而后来的苏德战争也确确实实不是一两场战役就决定了战争走向了的,即使41年苏军溃败千里却仍在莫斯科击败了德军,即使41年冬德军遭到苏军战略反击后退数百公里但仍能掌握战略主动权。这就是全面战争的局势变化的缓慢性和积累性。图哈的大纵深基础概念就注重于部队的综合攻击性,即富有多样使命的主体突击集群,这个突击集群就是图哈口中的“大型国力消耗战争中所保留的流动兵力”。大纵深的另一创造者---亚历山大斯韦琴(Svechin)则指出全面战争的主旨不仅是“局势变化的缓慢性和积累性”,与图哈切夫斯基不同的是,斯韦琴认为即使到了我军掌握战略主动权时仍不能通过发动一场或几场【决定性战役】来左右最后的战局,即国力消耗将一直进行到战争结束而不是掌握战略主动权之时,因此他的理论中自然而然包含了战略兵力的突击/防御交替化。

图哈人头本像


大纵深进攻基础原理


大纵深部队详细分工




大纵深的主旨就是通过多元大单位兵力在大范围战线上冲击敌人防线并通过利用快速部队对敌人的防御薄弱的数个点进行定点突击。也就是说,大纵深的进攻阶段是分成几步完成的,进攻阶段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数量庞大的步兵部队对敌人防线进行全面的冲击,也就是说一开始的步兵部队的攻击广义上讲是没有主攻方向的,当然这要基于国家的兵力和兵力补充速度进行活用,只有大陆权人口国家才有资本和实力使用这种战略。进攻阶段的第一步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敌人阵线进行全方位的施压,使得敌人的战略预备队没有准确的某个点的救援方向,让敌军的二线兵力无法快速大胆地投入使用,同时第一阶段的进攻也将在一些地段冲击出一些小的突出部,这时突出部内部的步兵部队如果无力挺进则将在原地进行巩固防守,为后续兵力敞开大门。
大纵深的概念不仅仅是进攻。该理论涵盖了所有形式的战斗,进攻和防守都应归纳进大纵深战略。在部队突入地方防线后,对既得阵地的防守对于进攻方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步兵部队要为后续的装甲进攻矛头(即苏联坦克军)铺平道路好让后者直插敌人防御纵身。与大纵深的进攻阶段相同,目标区域将被划分切割成反突击区和战术防御地段。在战术防御地段,,先前的步兵攻略部队将会得到新的炮兵部队以强化防御。此外,大多数战术防御地段不是简简单单的单线防御而是多层的,这对步兵部队的快速驻防能力也是巨大的考验。战术防御区会有几个防御线,一个接一个,通常相隔12公里就会形成一道新的主题防御线。而每隔1-3公里就会设置一些小型抵抗战斗群。
大纵深中的战术防御地段概念核心主旨就是是“钝化”敌人的精英增援部队,这将是在进攻方突破敌军第一道防线后将受到的第一次突击,战术防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敌军增援部队在突击过程中受到极大的消耗。一旦敌人陷入苏联的防御系统,反突击部队储备就会开始起作用。被安装在战术防御低端背后的新鲜的机械化步兵组成的机动部队、步兵、装甲部队将通过攻击敌人援兵的侧翼,彻底击溃敌人的增援部队。
战役阶段进行到了这里,就到了最关键的部分---即突出部方向上主体大单位快速化部队的输出,也就是投入决定兵力顺着原先步兵撕开的防线裂口直冲敌军的战略心脏地带。

由上可见德国之闪电战与苏联之大纵深是有着相似之处的,同时两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闪电战之主体就是在战役一开始通过高度集中化的装甲部队的定向突击根据间接路线战略绕过敌方大兵团的侧翼,直取敌人的指挥中枢,也就是如上文所说,闪电战中的装甲车辆本身不需要强大的对抗能力而更注重快速化;然而大纵深的装甲矛头是不论敌人抵抗兵力直插内线的,因此大纵深中的装甲车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对抗能力。从装甲部队合围之后所需要采取的对包围圈内敌军部队的手段也是不同的,闪电战指导下的军队并没有巨大的数量,因此与包围圈内的敌军顽抗势力是不能硬拼的,因此多半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等待敌军消耗完自身的补给,让饥饿消灭敌人;大纵深则要求大方向上合围后装甲部队对包围圈立即实施定段突击---即分割包围,也就是一举冲进去大举砍杀敌人的被围兵力。换句话就是闪电战注重通过瘫痪敌人的神经中枢来赢得胜利,而大纵深则偏向彻底消灭敌人的肉体---即有生力量来实现胜利。

之所以说德国人走了歪路想必大家已经明白了,德国人后期(尤其是库尔斯克)等于是在使用大纵深概念下指导研发的装甲车来实施闪电战。而荒唐的是库尔斯克战役本身也严重背离了闪电战的主旨(瘫痪敌人的神经而不是消灭敌人的肉体),库尔斯克中德军彻底走火入魔想要通过硬碰硬摧毁敌人的有生兵力来重现昨日的辉煌,结果最后只能撞在墙上,头破血流。
之后的德军更是由于不断撤退而彻底放弃闪电战初衷而把全部力量转向建设对抗力量而不是快速力量。切尔卡瑟LAH衔死命攻击苏军包围圈、巴拉诺夫卡贝克重装团执长朔横扫苏联坦克军,虽然多少重现了所谓“辉煌”但是最终只能在这条黑路上越走越远。直至灭亡。


综上所述,苏德战争后的德军装甲部队建设和使用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弄清楚【战略突击群】和【战术救火队】的区别,只要能弄清楚这个问题,很多事情就好办了,甚至还可以在后期装甲救援的同时发动大规模反突击进攻苏军的薄弱区牵制苏军的战略主攻态势。为德国争取更多的时间。
至于所谓【战略突击群】和【战术救火队】,完全不需要架空空想,可以直接通过历史获得基本概念,前者概念参考41年的装甲军和摩托化军,注重速度和流动性,后者参考各个重装甲大队,注重火力和防护。只要能够完成装甲部队的任务分化和战略活用,就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充分实现有限国力之双倍战力。




先来说说两种部队的构成(42-44年)
战略突击群:
标准单位-装甲军
军级框架参考台风计划中的24装甲军
下辖一到两个正规装甲师,另包含一到两个步兵师或是摩步师
装甲师框架:
辖管一个装甲团
下设两个装甲大队
一等装甲大队(必要对抗连):
下辖四个装甲连
包括:三个四号中后期型装甲连,一个长身管突击炮连
二等装甲大队(泛步兵支援连):
下辖三个装甲连
包括:两个由短身管炮四号、三号N型或短身管突击炮组成的连,一个喷火坦克连
该形式的装甲师包括全部作战车辆型号共100-130辆,其中长四号40-42辆,长突击炮12-16辆,步兵支援坦克28-32辆,喷火坦克16辆。

战术救火队:
标准单位1-重型装甲团
重型装甲团基本框架参考43年末的贝克重装团
下辖两个重装甲大队
一等重装甲大队(典型重装营)
下辖三个重装甲连
包括35-45辆虎式坦克
二等重装甲大队(准重装营)
下辖四个豹式装甲连
包括48-56辆豹式坦克
另外重装团还独立辖属一个自走炮连
包括12-16辆野蜂重自走炮

牙医贝克人头本像


应当作为盾牌而不是利剑的老虎


标准单位2-重型坦克歼击车大队
重歼大队基本框架参考库尔斯克653重歼大队
下辖三个重型自反连
一等自反大队(强力自反)
包括12-16辆斐迪南重型坦克歼击车
二等自反大队(准强力自反)
包括12-16辆猎豹坦克歼击车/四号坦克歼击车
三等自反大队(通常自反)
包括12-16辆犀牛自反/追猎者/黄鼠狼三


两种装甲部队的基本使用方式就不赘言了,前者参考41年初期系列战役,后者参考43年后一系列反突击战役

kaka123 发表于 2013-6-6 11:32

如果德军有苏军6成的坦克,大纵深就是狗屁。

平阳公主 发表于 2013-6-6 11:34

kaka123 发表于 2013-6-6 11: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德军有苏军6成的坦克,大纵深就是狗屁。

这就是大纵深的资本
因为德军没有那么多产能、那么多预备兵力
才跪的

kaka123 发表于 2013-6-6 19:55

o平阳公主o 发表于 2013-6-6 1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就是大纵深的资本
因为德军没有那么多产能、那么多预备兵力
才跪的

德国有产能,只是44年才进入全国总动员,如果战争一爆发,就立马进入全国总动员,毛子挺不过43年。

平阳公主 发表于 2013-6-6 20:46

kaka123 发表于 2013-6-6 19: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德国有产能,只是44年才进入全国总动员,如果战争一爆发,就立马进入全国总动员,毛子挺不过43年。 ...

产能是可用实际工业量输出
产能不是潜在的

kaka123 发表于 2013-6-7 21:41

o平阳公主o 发表于 2013-6-6 20: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产能是可用实际工业量输出
产能不是潜在的

43年以前德国工业区遭到的轰炸并不多,效果也不大,在44年后期,德国得到了其二战期间最大的产能,而这时,英美的轰炸正一波高过一波。

克劳塞维茨 发表于 2013-6-9 10:07

kaka123 发表于 2013-6-7 21: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43年以前德国工业区遭到的轰炸并不多,效果也不大,在44年后期,德国得到了其二战期间最大的产能,而这时 ...

事实上,对德国工业区的轰炸从来就没有起过预期的作用,只是造成了大量平民的伤亡,在施佩尔局长的调配下,飞机坦克的产量都达到了历年最高,飞机月产貌似突破了3000大关,唯一的问题就是缺油缺人。这让不列颠空战时期梅塞施密特月产350架109情何以堪啊。。。

kaka123 发表于 2013-6-10 21:01

克劳塞维茨 发表于 2013-6-9 10: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事实上,对德国工业区的轰炸从来就没有起过预期的作用,只是造成了大量平民的伤亡,在施佩尔局长的调配下 ...

你忘了不莱梅的轴承厂,鲁尔的合成汽油工厂, 罗马尼亚的油田?

yxwd5 发表于 2013-6-11 12:29

kaka123 发表于 2013-6-6 11: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德军有苏军6成的坦克,大纵深就是狗屁。

要看质量的,德国后期都是豹子这种重型坦克主打(按照毛子的标准)。双方的装甲力量差距不像纸面上那么大。

gf4200ti 发表于 2013-6-11 15:19

其实两个战术没有本质上的却别,都是装甲突击,莫斯科战役后,德国就没有用过优势兵力打过装甲突击战,就进入了防御那驱逐坦克和坦克歼击车就是用对路了.我认为对于在某些条件下,“闪电战”要强过“大纵深”.
“闪电战”在于它的欺诈性和速度,“大纵深”在于蓄力一击,明知道对手的目标你也躲不过.如果以少打多,以弱战强,“闪电战”确实无与伦比.但现实中没人会有弃掉优势.
“闪电战”犹如刀剑伤人,如果能割断喉轮,刺中心脏,就如莫斯科战役前,如果敌人有装甲保护,那就如库尔斯克战役,刀剑寸断,
“大纵深”犹如大力金刚掌,不管你穿什么.....一个字死.
德国有刀却没能在苏联穿上钢甲前割破喉咙,那就只能挨金刚掌了.

kaka123 发表于 2013-6-11 21:20

yxwd5 发表于 2013-6-11 1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要看质量的,德国后期都是豹子这种重型坦克主打(按照毛子的标准)。双方的装甲力量差距不像纸面上那么大 ...

毛子的灰色牲口也有质量吗?{:17:}。

kular 发表于 2014-3-3 23:22

实际上这两者并没有本质矛盾,只是战场态势在改变

苏德开战时,苏军的部署是集中压在实控边境线,纵深浅而且预备队薄弱,又是德军先手,因此德国装甲矛头在打穿苏军一线部队后就可以肆意展开钳形攻势了。

而到43年,苏军无论是数量质量都已经恢复元气,部署方式也已经大幅改变,德军的进攻矛头不仅会遇到多道筑垒阵地,前头还有苏军强大的预备队等着反突击。这种态势下还妄想打出开战时的闪击战样式已经不可能,如果装甲部队还是只有四号三号战车的话,先不说能不能对付得了苏军的预备队,就连突破预设阵地都悬。

库尔斯克前,双方都已经形成这种多重防线+预备队的格局了。既然苏军已经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及两侧囤积重兵,那么德军就必须硬着头皮尝试打破平衡,在突出部两边硬突预设阵地并且打败苏军预备队,剜掉这个突出部,让苏军放血量远超德军。与其说德军是在硬碰硬,不如说还是在找软骨头。

kular 发表于 2014-3-3 23:25

gf4200ti 发表于 2013-6-11 15:19
其实两个战术没有本质上的却别,都是装甲突击,莫斯科战役后,德国就没有用过优势兵力打过装甲突击战,就进入了 ...

苏联肉太厚,德军整把刀都捅进去,还离心脏很远。

kular 发表于 2014-3-3 23:37

平阳公主 发表于 2013-6-6 11:34
这就是大纵深的资本
因为德军没有那么多产能、那么多预备兵力
才跪的

所以德国必须时不时找机会重重放苏军血,否则就得被耗死

德军不主动打库尔斯克的话,苏军也会打两边的德军突出部,到时候还是得靠机动部队来救援,靠那十八个装甲或者机械化师能不能抗住很成问题。而如果德军先手打赢,那么不仅可以吃掉囤积在突出部的苏军,还能拉平战线解放出一些预备队,为此消耗掉一些机动部队也可以接受,此消彼长的买卖!

当然实际上德军打输了,那么自己机动部队消耗掉又放不了对手多少血,原先的战线也就守不住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军装甲部队运用的扭曲和更正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