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五章—惊讶的一战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9-11-19 14:00 编辑所有校正及释疑的版权归本人及战列舰论坛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及进行商业利用。
中航出版诺曼•弗里德曼氏现代海军火控发展史《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全译本,图文并茂,注解详实,似为坊间独步的中文现代海军火控(射控)业余专书。甘为此冷僻区块下大功夫和本钱,译者群与出版社都值得我等无畏舰爱好者赞赏鼓励。
译本厚达16开630页,由于是阐述技术发展,不能也不必讲究修辞,忠于原著才是在下所关切的。浏览半月下来,译本大致能达其义。唯限于火控专业;尤其是和火控相关的专业外语,译校者均有未迨之处。由于前几章早期技术发展部份内容较为艰涩,相信手上有书的同好也和我一样,有不求甚解也匆匆瞥过就赶去看实战应用部份。越是如此,译文和原文的出入越容易被战史论坛传播,所以我也希望趁早把我的心得与同好分享。下面就是我对照阅读后发现的问题,段落将分别以译本和原书的页码标出,除非必要,恕不另贴出原文。
开篇先说说书名翻译——《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副名直译是:《无畏舰时代的战列舰火炮和炮术》,没有战术字样,虽然技术与战术是体用两面,但本书对战术实在没有着墨。如果同好有兴趣搜集各国海军文献,一定会发现,最早解密的是造舰和兵工,然后是战报,再来是火控,至于战术准则,尤其是大小舰队操演实施细则,几乎难窥堂奥。当敌我双方在从造舰到火控,乃至于舰队都到达旗鼓相当的规模时,最后决战的机密就在于战术和战略了。弗里德曼虽然是战略专家,不过他的确没在本书里谈到多少战术的东西,即使是标题为1904-1914的战术这一章也仍然偏重技术运用。
以下为完成的章节汇总: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五章— 惊讶的一战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七章— 二战英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八章— 德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章— 二战美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一章— 日本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二章— 法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三章— 意大利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四章— 俄/苏
下面校释第五章——惊讶的一战
校:译本208(101)页(括弧内为原书页码,以下同):
1.“…靶舰无法自主实施机动。”——之后漏译“而英国人的演练对策是使用转移射法(throw-off),即瞄准机动中实舰的前或后方的一处位置来代替实体标靶。”
2.“皇家海军受德国海军的启发在实战中采用了新的阶梯射击技术。“——应作“皇家海军受德国海军的启发(不确的)采用了新的阶梯射击技术。“
释:原文在此句中插入了(不确的erroneously)这个字,是因为当时英国人以为德国人在实战中全面采用了阶梯射击法(ladder system),而实际并非如此,德弗林格号炮术长哈斯的回忆录里很清楚地表示他本人在实战中仍然使用夹叉射击法(bracket system)。
校:译本210(102)页图说:
1.“至于该舰主炮塔…是各炮塔的指挥仪。”——应作“至于该舰桅顶主炮指挥仪上部的柱状物其作用则不明。”
2.“此级舰也引入了2部15英尺基线测距仪,它们安装在炮塔上端的装甲舱内。”——应作“此级舰也引入了多部15英尺基线测距仪,安装在炮塔和装甲测距舱内。”
3.——漏译“厌战号在桅顶观测舱也配备有型号为FT24或FT25的18英尺基线测距仪。”
校:译本211(103)页:
1.“来自空中的观测信息也非常有助于指挥官从整体上把握战场态势。”——原文没有这一句,反而漏译了“空中观测员也能观测到水柱是过顶的远弹(overs)还是不及的近弹(shorts)。”
2.“两轮齐射,两次齐射”——本页所有“两轮齐射,两次齐射”应作“双齐射”。
释:“双齐射”的原文是(double salvo),专指一组前后两次只间隔数秒的连续半齐射(half salvo,每炮塔每次只出一门炮的交互射击模式),两者都是英式炮术的专用术语,这里特别改译,以免和一般长间隔的两轮齐射或两次齐射混淆。
3.“如果两次齐射都未命中…进行下一轮齐射,”——应作“如果双齐射未能形成跨射…进行多组的双齐射,”
4.“一次阶梯齐射的两次齐射在远距离上就可覆盖约600码的距离(两次齐射分别间隔400码)”——应作“一轮使用两组双齐射的阶梯射击在距离上就可覆盖1400码的距离(两组双齐射(two sets of double salvoes)分别间隔400码)。”
校:译本212-213(104)页:
1.“但也可认为其同样也能应用于更大型的战列巡洋舰。”——应作“但也可认为其同样也适用于1915年多格尔滩海战中战列巡洋舰之间的对决。”
2.“而在于它能保持对可获得的数据的实时处理和概括,简而言之,在激烈的战斗中,测距仪获得的多组数据可以被很快的平均化处理。”——应作“而在于它能够持续的呈现获得的数据概要,让不良的数据可以被剔除,而良好的得以很快的平均化。”
3.“然而,由于在实战中…它遭到广泛的批评。”——应作“然而到了1918年,德雷尔火控台因为既不能预测自舰的未来位置,也不能预测敌舰的未来位置,而遭到了批评。”
4.“但类似的尝试和试验似乎并未持久或取得什么结果”——应作“但有关试验的报道似乎并未存留下来。”
5.“因此整个装置采用了由多个陀螺构成的陀螺组,”——本句为原文所无,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215(105)页:
1.“与英国相比,德国海军面临的此类问题更为严重,且他们在修正复合横摇时可用的方法或选择更为有限。”——原意和这段翻译完全相反,应作“不像英国人,显然德国人在面临复合横摇(cross-roll)的问题时多少采取了一些修正措施。”
2.“即各舰下一轮射击时将弹着散布设定为指定射击距离的正负100码范围内,” ——应作“即各舰下一轮射击时将射程设定为指定射击距离加多或减少100码,”
3.“以400码为标准调整阶梯射击时,距离变化过快,如果以200码为刻度调整阶梯射击则能更早地命中标靶。如果在实施阶梯射击时射出弹丸对目标形成了跨射,那么, 第二次齐射时就可能会大量命中目标,而采用400码为标准调整阶梯射击时,距离变化过大,很可能根本无法实现命中。”——应作“以400码为级距调整阶梯射击时可较早实现跨射,如果以200码为级距调整阶梯射击则能更早地取得更多的命中弹,后者若对目标形成了跨射,那么其中两组齐射就有可能命中目标,而采用400码级距时可能只是跨射而没有任何命中弹。”
校:译本216(105)页图说:漏译“美舰也为舰桥加装了永久性的屋顶和外墙,以在恶劣天候中保护操舰和作图的人员与设备。”
校:译本216-218(106)页:
1.“即便如此…败亡的迹象” ——本段为原文所无,是译者自加的。
2.“此役最后以德方被击沉…与交战的分舰队相遇。)”——本段为原文所无,是译者自加的。
3.“(交战1小时就击沉了…1艘医院船逃离)。”——本段为原文所无,是译者自加的。
3a. “英舰也未发挥其配备的指挥仪或德雷尔火控台的功效。”——应作“英舰也未具备能作用的指挥仪或德雷尔火控台。”
4.“导致P、Q和X炮塔也受到影响”——应作“P、Q和X炮塔受到烟雾的影响更为严重。”
5.“由于双方距离非常远,对本舰射击炮弹的弹着观测不易,加之本舰烟囱的干扰,对目标的测距非常困难。”——应作“对目标的测距非常困难,这是由于双方距离相当远,加之以本舰烟囱排烟,还有敌舰炮弹造成的溅落水花所造成的干扰。”
6.“战斗中英舰的射击效果非常好,”——应作“英国炮弹的质量表现良好,”
7.“(该舰的四座主炮塔共配备8门12英寸主炮)。”——应作“(该舰原始设计只为每门12英寸主炮储备80发炮弹)。”
校:译本218(106)页图说:“…配备有12英寸基线的指挥仪。”——应作“…配备有12英寸口径主炮的指挥仪。”
校:译本219-220(107)页:
1.“…广泛实施Z字形机动以克制英舰更为优秀的炮术,”——应作“…广泛实施Z字形机动以躲避英舰的炮击,”
2.“这表明德舰所使用的炮弹比英舰所配备的更出色。”——本句为原文所无,是译者自加的。
3.“也通过此役认识到他们的技术和战术远称不上完善。”——意思拧了,应作“也通过此役认识到他们的射击手法过于拘泥放不开(far too deliberate)。”
4.“(但并未发现对方旗舰),”——应作“(但英方旗舰并未发现),”
5.“而德国舰队的前锋…迅速撤离了战场。”——本段为原文所无,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221(107)页图说:“15英寸…9英寸基线测距仪” ——为“15英尺…9英尺基线测距仪”之误。
校:译本222(108)页图说:
1.“炮塔两侧涂装…方位标识,“——应作“炮塔两侧方位标识涂装已被除去,“
2.“9英寸…25英寸…30英寸…15英寸…6.5英寸基线测距仪”——为“9英尺…25英尺…30英尺…15英尺…6.5英尺基线测距仪”之误。
3.“该舰罗盘平台上覆盖的防弹护盾…”——“护盾”应作“护垫(mattress)”。
校:译本222-223(108)页:
1.“英舰炮手根本无法将己舰射出的炮弹在敌舰上爆炸的闪光,”——“炮弹”应作“榴弹“.
释:原文是“榴弹,HE(high explosive)“,若是穿甲弹在舰体内部的爆炸则不易观察到。
2. “(舰只每三分钟就转换一次航向,但仍大致沿预定航向航行)。”——应作“(舰只每三分钟就转舵2个罗经点(two points,即22.5度),然后再转回原定航向)。”
3.“同时这一过程也需要耗费时间”——应作“尤其还受到敌舰落弹在己舰前方溅起的水柱所阻碍。”
校:译本224-225(109-110)页:
1.“…产生的水柱或水花也更大)。”——之后漏译“似乎先发射立德爆药通常弹(lyddite common shell),然后再继之以穿甲弹是较明智的战法。”
2.“装备它们的英国主力舰并未使用这一功能,”——应作“英国战列巡洋舰队并未使用这一功能,”
校:译本225(109)页图说:“该表盘位于主桅杆后侧,”——应作“主桅杆后侧也有一座表盘,”
校:译本226-227(111)页:
1.“在实战中,英舰的火控系统曝露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处理速度较慢”——应作“在实战中,英舰的火控系统曝露出各观测部门不能协调一致索敌的问题,”
2.“…生产一种用于为标绘人员指明目标的装置,它能帮助标绘者将瞄准镜对准想要观测的目标,”——应作“…生产一种用于为观测员(spotter)指明目标的装置,帮助他将望远镜对准目标,”
3.本段最后漏译“委员会也希望试制德国式的彩色识别号志灯。”
4.“其战舰糟糕的弹药舱设计…其糟糕的弹药舱设计”——“弹药舱设计”应作“弹药处理作业…”
释:原文是magazine practice,没有涉及设计的字样。英国人的火药库很早就采用单向开合的防火门(外门开启时联动内门封闭),甚至连外销给日本的战巡金刚号都作为标准设备,自家主力舰更不可能没有。引发殉爆的主因还是弹药处理作业纪律不良,为追求最大战斗需要,无视于安全要求,在火药库外的弹药中继室、运输管道、甚至火炮室内堆放了过多的发射药,当被击中引起火灾后造成连环燃烧和爆炸,过大的压力和过高的温度侵入火药库或诱爆弹丸所致。这里并不保证防火门和舱壁的结构及作用良好,只就原文和翻译做出校正和释疑。
校:译本229(110)页图说:
“由于改装时舰只上层建筑各主要设备的基座不易对齐, 因此只能将其搁浅后进行装配。”——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应作“由于炮座旋回转动角度不大,射击作业时必须以舰艉对着水流下锚以调整舰体位置。”——见后文的绞盘移位作业。
校:译本230-233页(298)
原注释第十七条:漏译大舰队命令第二条第三点“宁近勿远(iii – shorts as opposed to overs)。射击距离够不着目标,在其前方溅落的近弹(shorts)水柱不仅可帮助我方校射,也干扰敌方观瞄,而过顶的远弹(overs)则完全是浪费弹药。杰利科认为火控人员并未充分体认到此一点的重要性。
原注释第十九条:
1.“该原文是一份杰利科于1917…”——“杰利科“应作“贝蒂”。
2.“后来由N.J.M 坎贝尔收录在其撰写的…”——该书并未收录上述贝蒂的家信。
原注释第二十条:
1.“根据罗塞斯的观点,”——应作“以罗塞斯港为基地(Based at Rosyth) ,“
2.“至少意味他们的炮术水平仍是优于德国人的(并非炮术与德雷尔火控系统完全配合),”——应作“至少意味他们的炮术水平仍是过关的(at least adequate),”, 而(并非炮术与德雷尔火控系统完全配合)这一句为原文所无,是译者自加的。
3.“英国战列巡洋舰在炮术和火控系统的整体设计上,其精确性不如战列舰,”——应作“英国战列巡洋舰在炮术上的精确性不如战列舰,”
4.“对后一种性能的强调可能也是导致其采用不安全的弹药舱设计的主因”——又一次误导到弹药舱设计的话题。原文是“战列巡洋舰似乎并不是唯一采用不安全的弹药处理作业的舰种。”
原注释第二十一条:
“每艘战舰需要配备2部,1部用于测量目标舰舰艏,另1部则用于测量目标舰舰艉,而设备上的滑尺则利用己舰的长度和距离来测量其倾角” ——应作“倾角计测镜内的1条标线对准目标舰舰艏,另1条标线对准目标舰舰艉,而设备上的滑尺则利用己知的目标长度和敌我距离来测量其倾角。”
全章校释完毕
必须要顶一顶!!!{:44:} 必须要顶。 已入手,多谢老大订正!! 马老辛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