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这样设计光学测距仪么?
本帖最后由 cxy1223 于 2013-10-22 09:12 编辑不是把左右物镜都装在一个炮塔或桅楼上,而是分开布置。比如第一第二舰桥上各一个,当然也可以设置超过两个,分布在舰体的各个部分上。这样一来基线长了很多,二来生存能力也强了。虽然舰体会有轻微变形,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精度,不过选择刚性强的部位应该可以克服吧。 这是岸炮的测距方法
舰首尾各有一个测角仪,用舰长做基线的测距方法早就有了 一遇到敌舰就横过来么?两个基站怎么归零呢?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0-22 09: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岸炮的测距方法
舰首尾各有一个测角仪,用舰长做基线的测距方法早就有了 ...
那么为什么不流行呢?有什么明显缺点么? cool4587 发表于 2013-10-22 09:49
一遇到敌舰就横过来么?两个基站怎么归零呢?
測站放在舰体中线上, 以舰艏为0度舰艉为180度, 相互对瞄来归零。 cxy1223 发表于 2013-10-22 13:13
那么为什么不流行呢?有什么明显缺点么?
缺点之一是楼上説的对艏艉向目标测不准, 必須轉成横向对敌才能测.
缺点之二是測站分在两处連络不便, 更别提舰体剛性等高端问题了.
所以1893年皇家海军公开競标测距仪这种两点式的设备就败给单点式的也就是后来流行的重合式和体視式 那么A炮塔的左物镜和B炮塔的右物镜呢?最糟也是和单点的一样,最好的时候基线长了一倍不止。
当然通讯问题只能说是缓解了。 随着炮塔旋转不断改变三角基线的長度?嫌计算手工作还不夠手忙脚乱? mathewwu 发表于 2013-10-22 14: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随着炮塔旋转不断改变三角基线的長度?嫌计算手工作还不夠手忙脚乱?
查表应该可以吧?横轴是A,纵轴是B,把两者的角度套到表格里一对就好啦。 cxy1223 发表于 2013-10-22 16:08
查表应该可以吧?横轴是A,纵轴是B,把两者的角度套到表格里一对就好啦。 ...
有多少种基线長就要准备多套对应底边長的表格, 就算准备十套吧, 万一抽錯一本就一錯到底了. 所以现代化火控所需的預置表格如变距表变位表弹道射表等, 在十年之内就被机械計算装置所取代了, 就如同测距表被重合式测距仪上的机械对应齒轮所取代一样 这个。。。不用那么多本吧?当A和B的角度确定后,基线长也就确定了,距离也确定了。只可能对应表格上唯一的一个格。假如说真的有10本射表对应10种不同的基线,那么角度A和角度B这个组合只能在一个射表里查到。 cxy1223 发表于 2013-10-22 21:03
这个。。。不用那么多本吧?当A和B的角度确定后,基线长也就确定了,距离也确定了。只可能对应表格上唯一的 ...
你不是说左测镜在A炮塔左侧, 右测镜在B炮塔右侧, 这样面向舰首基线長是1个炮塔的宽度, 面向两舷时基线長是至少2个炮塔的宽度. 那么基线長度不同, 表格怎么会只有一本?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10-23 13:27 编辑
我好像明白楼主的意思了。
他应该是说,以这两个测镜中的一个为基准,首先测出目标在舰体自身的角度方向,通过这个角度就可以折算出此时两个测镜的等效基线长。
所以,这个表格可以以目标方位角度为计算依据,而不是以一个固定的基线长来计算。也就是说,测算距离的计算公式与普通测距仪不同,多了目标方位角度这个自变量。
理论上好像是可以的。不过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越接近舰体中线方向,其测距误差越大,甚至有前后两个明显的“盲区”。且还会有其它一些因素带来的误差和不便。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10-24 11:03 编辑
不过,上述原理中,AB两个测镜都需要在舰体中线,而像7楼所说“A炮塔的左物镜和B炮塔的右物镜”这种配置,理论上应该也能计算,但计算公式更加繁琐,引入系统误差的因素更多,同时观测盲区也会更大。
再补充一下:这个表格,必须从横向先找到目标方位角,再在纵向找到两个测镜的夹角,两相交叉的数据才是测量结果。
说白了仍相当于几十数百个基本的普通测距仪数据表格。
而且,普通测距仪的数据表格因为只有一个自变量,所以可以直接在旋钮上实施,直接读出距离结果。而这种2个自变量的就无法直接从旋钮上读出距离数据,必须经过计算或者查询上述那种横纵向交叉的表格了,麻烦得一塌糊涂。 使用不方便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0-22 09: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岸炮的测距方法
舰首尾各有一个测角仪,用舰长做基线的测距方法早就有了 ...
那么首尾各一个测角器或其他分离式的测距仪是如何进行测距的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