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有发明一种自动或半自动装填的无后坐力炮?
是有什么技术难点吗?在二战各国一直纠结无法给飞机配上重炮,如B25的75mm M5型反坦克炮,和HS-129的75mmBK7.5炮都被认为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后坐力太大超过了机身能承受的极限造成射击不稳定甚至危及机身。
而似乎无后坐力炮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惜无后坐力武器出现的有点晚,不然应该会有人会考虑这个设计吧?
我的设想是采用机腹吊舱的方式安装,安装位置类似Ju 88P 反坦克型(如下图),无后坐力炮的炮管后方可以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以释放燃烧气体抵消后坐力。
自动装填机制可以用电动的自动装填机?
对这块是一知半解,纯粹YY,供讨论。 无后坐力炮的喷烟似乎会影响飞机安全,而且炮弹初速也不太高 ilovetwins14 发表于 2013-12-18 23: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后坐力炮的喷烟似乎会影响飞机安全,而且炮弹初速也不太高
喷烟是向后的,适当用导流口处理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初速是个问题,但如果能加上飞机本身的俯冲加速,应该就会好很多啊。 无座力炮出现的一点都不晚,只是大规模装备出现的晚。
同样的,机载无座力炮的概念出现的也很早,二战前就已经有一大堆方案的,当然,都是毛子的,因为毛子第一个吃螃蟹么。 至于结果么,很简单,毛子选了便宜简单的火箭弹,机载无后座力炮方案被枪毙了 好像土鳖有一款从82无改来的左轮炮,但没被采用 zian 发表于 2013-12-22 12: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像土鳖有一款从82无改来的左轮炮,但没被采用
相比更简单更适用的机载火箭弹,机载无所座力炮就有点低不成高不就的感觉。 无后座力炮初速慢 再装填困难吧。 因为这玩意就像个火箭筒啊。还不如直接上火箭弹、 德屌不是试过在DO217上装356MM的无后坐力炮麽。。 结果地面一试 结构吃不消 就没下文了。 lczem 发表于 2013-12-22 20: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后座力炮初速慢 再装填困难吧。 因为这玩意就像个火箭筒啊。还不如直接上火箭弹、 德屌不是试过在DO217上 ...
记得诺曼底战役的战果中被空中打击的火箭弹干掉的德国坦克只有6%,低于被PIAT干掉的战果7%。
火箭弹的风偏有点严重,而且无法形成连发的弹道,准确率有点低。我是在考虑如果用初速较高的身管武器来代替火箭弹的话,似乎效果会更好一些?
当然类似RPG这种无后座火箭弹也是可以考虑的啊。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5 09: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记得诺曼底战役的战果中被空中打击的火箭弹干掉的德国坦克只有6%,低于被PIAT干掉的战果7%。
火箭弹的 ...
米帝有在飞机上挂过巴祖卡。。 无后座力炮还不如装个火箭弹呢 本帖最后由 magicfire 于 2014-1-21 11:51 编辑
在枪炮世界吧看到美帝在北美航空公司的OV-10 Bronco防暴轻型武装侦察机上搞过的一些很邪恶的东东,发现我的想象力还是太贫乏了。
还有这个神器:毛子的37mm RPTR,导气式,6发弹夹供弹,战斗全重63kg,战斗射速30rpm,穿甲弹头重674g,初速545m/s。还有45mm的版本。只要改成弹链供弹或者弹仓电动供弹,直接弄到飞机上就是一大杀器啊。B17杀手或者T-34杀手什么的不是梦啊。
Mm Caliber: 37
BH deg angle: -10 ° — +15 °
GN deg angle: 60 °
Barrel length with funnel mm: 1550
Full-length system, mm: 1650
System Weight in firing position: 63 kg.
Practical rate of fire, rds. / Min: 30
Standard tests most experienced RPTR NIAP were launched at the end of 1936. As the shells was taken regular 37-mm armor-piercing shell from a 37 mm PTP arr. 1930 Projectile weight 0,674 kg, fuse MD-5. On the NIAP RPTR showed the same patterning as the 37-mm anti-TB drugs arr. 1930
Shell weight, 0,674 kg
Charge weight, kg 0.175
The initial velocity, m / s 545
The pressure in channel 2450 kg/cm2
magicfire 发表于 2014-1-21 11: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有这个神器:毛子的37mm RPTR,导气式,6发弹夹供弹,战斗全重63kg,战斗射速30rpm,穿甲弹头重674g,初 ...
打B17就别想了,打高速移动的目标必须要有射速。打T34吗?无论是JU87的37炮还是台风的40S炮问题都不大。 本帖最后由 magicfire 于 2014-1-21 22:27 编辑
yxwd5 发表于 2014-1-21 19: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打B17就别想了,打高速移动的目标必须要有射速。打T34吗?无论是JU87的37炮还是台风的40S炮问题都不大。 ...
Ju87G的BK 3,7,带弹量太少,而且后坐力太大造成射击不稳,必须是在很有经验的飞行员手上才玩的转。
台风靠4枚RP-3对地攻击的效果只能说强差人意, 主要是命中率不高。(Analysis of destroyed tanks after the Normandy battle, showed a "hit-rate" for the air-fired rockets of only 4%)。
上述两个缺点这也是我寻求无后坐力炮解决方案的初衷——用初速更高,弹道指向性更好的无后坐力武器代替不靠谱的无制导火箭武器和对机体坚固性有过高要求的身管机关炮武器。
本帖最后由 cool4587 于 2014-1-22 09:51 编辑
magicfire 发表于 2014-1-21 21:57
Ju87G的BK 3,7,带弹量太少,而且后坐力太大造成射击不稳,必须是在很有经验的飞行员手上才玩的转。
台风 ...初速不够没法穿甲,中口径以上破甲弹药体积就上去了,一颗无后座力炮弹要多消耗几倍的发射药。
http://www.army-guide.com/eng/product3602.html
这个东西大概符合你的要求,初速射速都不错,只是晚了50多年。
cool4587 发表于 2014-1-22 09:46
http://www.army-guide.com/eng/product3602.html
这个东西大概符合你的要求,初速射速都不错,只是晚了5 ...
这个不是无疾而终了吗?
东西是很牛X,1200的初速300发每分的射速,但就是怕2战的技术搞不出来这么先进的玩意。 本帖最后由 heavyer 于 2014-1-22 13:17 编辑
magicfire 发表于 2014-1-22 10:26
这个不是无疾而终了吗?
东西是很牛X,1200的初速300发每分的射速,但就是怕2战的技术搞不出来这么先进 ...
还有更牛的,你可以看看芬兰的Raikka 120, 120mm无座力炮,1500m/s初速发射6公斤重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当然,前提是你不在意它的后喷物。
偶觉得Raikka的思路其实挺好的,而且更接近戴维斯当年开发的无座力炮原型。也就是说不完全是敞开式的弹膛,利用有足够质量的后喷物同时起到低效后坐和维持膛压得作用。无座力炮之所以大部分初速都不高,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敞开式的弹膛,本来就只有发射药大致一半的能量能用来推进弹头,然后因为膛压迅速下降做功能力也下降,连这只有一半的能量也不能足够利用,无法赋予弹头足够的初速。
如果结合毛瑟的转膛供弹思路,也许会挺好的。 此外,如果可能的话,膨胀波炮的思路也许可以结合下?
另,偶有一个自己的想法供批判。结合前冲击发API原理。
1。特殊设计的炮弹壳结构,覆铜钢壳,侧面底火(最好是电发火),缩缘。 依次结构是弹头,发射药,黄沙或塑料配重,软金属底堵。
2。发射过程:
炮弹整体在空心套管的推动下前冲入膛中击发,发射药燃烧产生高温气体膨胀,一方面推动弹头前进,一方面推动弹壳后坐。 由于要抵抗本身的前冲惯性,以及弹壳和配重整体抗拒后坐的惯性,同时要抵抗空心套管加弹簧的阻力(相当于枪机,类似于API,本身又套着反后坐/复进用的弹簧管),将起到延迟开锁的作用,维持几个毫秒的高膛压。之后,软金属底堵无法再阻挡燃气压力,被火药燃气和配重冲开,沿着空心套管喷向炮尾,抵消整炮的后坐,出喷口后飞散的黄沙或者塑料由于空气阻力迅速减速,和相对较少的后喷焰一起消散不形成威胁。 此时枪机结构后坐到位抛弹壳,然后在弹簧压力下开始复进,推下一发弹入膛,重复过程。
3。为了方便抽壳,可以弹膛刻槽,允许部分燃气提前泄露,毕竟尾部结构本身是敞开的,影响不大,但是却可以提供燃气润滑
4。这样的自动武器由于要短时间内承受正常的高膛压,所以本身不会太轻,应该会界于普通身管武器和无座力炮之间。此外,依然有后座力(所谓的无座力炮其实也都有后座力),但是显然不会太大,也界于之间
本帖最后由 magicfire 于 2014-1-23 14:02 编辑
heavyer 发表于 2014-1-22 11:23
还有更牛的,你可以看看芬兰的Raikka 120, 120mm无座力炮,1500m/s初速发射6公斤重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
无后坐力炮的设计就是为了低膛压无后座才可以不需要太重的身管。如果搞反了反而不好。
比较简单的可以采用高低压系统(High Low Pressuresystem),毛子采用高低压系统的2A28 Grom炮发射高低压的SPG-9 无后坐力弹药可以达到700m/s的初速,够OK的了。再高就用破甲装药算了。 magicfire 发表于 2014-1-23 13:34
无后坐力炮的设计就是为了低膛压无后座才可以不需要太重的身管。如果搞反了反而不好。
比较简单的可以 ...
用高低压也可以。不过这么搞本身出发点就跟膨胀波炮一样,目的就是要维持短时间的高膛压,赋予弹头高初速,然后高初速的弹头能够尽快通过身管不受或者少受之后的减压过程影响。二战期间的高低压原理毕竟只用在了低能量的榴弹上,用在动能比较高的弹药上是否合适,偶不能确定,如果可以的话,结合在一起那当然也很好。 另,身管不会太重的,毕竟只是几毫秒。如果用来打比方的话,假设都是57口径,纯无座力可以人扛,非无座力设计必须马拉,那么这个差不多就相当于可以轻松手推的分量。
偶得想法是武器口径可能在47或者57附近,分别发射2.5公斤或者4公斤级别的弹头,初速在750m/s就可以了,毕竟飞机本身还能提供100m/s的初速。这样膛口动能前者大约在70万焦耳,相当于50mm pak38,而全重可以估计在200公斤以内,甚至150公斤。 后者弹头110万左右焦耳的动能,相当于6磅炮。如果继续增大口径,弹重6公斤左右的话,则威力已经接近75mm的kwk40坦克炮了。 而且不管如何增大口径和威力,一个好处是后坐力基本不会有过大增加,而后坐较低对飞机结构要求和相应增重会降低,并且让API自由枪机原理可以发挥,达到5-600发/分的高射速。
缺点则是除了后喷物影响外,主要还是弹药重量,与同口径同威力普通炮弹相比,我个人猜测可能会重上30%。如果考虑到这货有希望达到高射速,那么至少备弹60发的前提下,弹药重量将比整个炮系统都重了。
飞机方面,双发双尾撑布局,炮置于机腹,尾喷口直接朝后露出,较重的弹药链位于中机身,感觉就很不错了。 机头再来几挺机枪辅助测距和扫射地面。
本帖最后由 heavyer 于 2014-1-23 14:47 编辑
magicfire 发表于 2014-1-23 13:34
无后坐力炮的设计就是为了低膛压无后座才可以不需要太重的身管。如果搞反了反而不好。
比较简单的可以 ...
哦,忘记提了。 SPG-9 700m/s的速度是弹上火箭发动机启动并燃烧完以后获得的最大速度。以无座力原理将弹头射出时候的初速不到依型号不同在250-450m/s之间。原理上和RPG-7是一样的,无座力炮方式发射,火箭发动机增速增程。
已知的有能力实用化的高初速无座力炮,一个就是rmk30,一个就是rikka120。剩下的也就在亚音速附近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