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美帝才使用了超重弹
16"/50 (40.6 cm) Mark 7的超重弹穿甲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同类,特别是在远距离上更加突出啊。就技术开发对英德这样的国家而言觉得不应很难,但事实却是超重弹只美国一家采用,比如首相的381显然太轻,按同比缩小应该在1000kg级别而不是800kg,估计可能在散布上或其他方面有所缺陷。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4-3-1 23:26 编辑
英美兵工界对于舰炮穿甲弹的轻重分类法大抵同意以英寸口径的立方除以二为名目标准弹重磅数, 比如10英寸口径舰炮穿甲弹名目标准弹重为: (10*10*10)/2=500磅. 以这个式子来看, 二战德国的381炮弹和英国的406炮弹是合于此式的标准弹重, 而二战英国的356炮弹和德国的280炮弹又是重弹. 所以各有取舍, 而且看不出有技术先后的问题.
一般人认总为美国强调远距吊射, 日本强调水中弹, 其实这些都是按照各自各时间对部份战术的要求制定的, 但也不能抛弃穿甲弹的基本特性. 比对实战, 日本的水中弹和美国的吊射也不比其他国家突出, 而非超重弹和非水中优化弹丸也照样有吊射和水中弹的战绩. 可见这些异化特性并不能全面压倒穿甲弹的基本性能, 过于看重甚至迁就这些特性去接敌作战就是舍本逐末. 这和各国作战环境有关,北大西洋气候恶劣,交战距离多在15公里以内,这时初速高的轻弹弹道平直,命中率高,对舷侧主装甲的穿透力也更强;太平洋海况较好,加上美国雷达等技术的发展,美国认为未来海战交战距离应在20公里以上,这时弹道弯曲的重弹对水平装甲的穿透力更强,因此美国开发了以MK7为代表的超重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