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设计——德国武装部队的战略发展:毛奇级战列舰
大家都是兴登堡级, 太多了, 换个名字。背景: 由于预期架空设计的装甲车辆将会在东线赢得战术优势,为了在数年后与英美决战,必须先期着手海军建设。届时的德国海军,不再是一个防御偷袭者的地位,作为攻势海军,理应布武堂堂,稳健中庸,同时节约每一顿钢材和资源,以最高效率的设计,为必将到来的德美海军决战做准备。
兴登堡级战列舰建造日期:1941.12下水:1943.1 完工:1943.10 服役:1944.2同期建造:4艘 基本数据:全长:225米
水线长:221米
全宽:33米
型深:16米
吃水:8.6米-9.9米 排水量:标准35000满载43000 动力:12座瓦格纳重油锅炉 4台Blohm&Voss蒸汽轮机 140000马力 4轴 3舵,航速30节火控:蔡司13米基线测距仪6部(每座主炮塔上各一部,前后司令塔顶各一部,主桅楼顶一部)
Wuerzbug-D型雷达+蔡司4米基线测距仪联合防空火控系统5部(五个球内)每部指挥2座副炮
Wuerzburg-Riese型对空搜索雷达2部(前后司令塔顶)
反舰搜索雷达1部(主桅楼顶)
反舰火控雷达1部(主桅楼顶)
探照灯3部(主桅楼顶2部,烟囱桅台1部)
反潜和鱼雷监听被动声纳2部
导航和反潜主动声纳1部(首球内,可探测礁石)
装甲:主装甲堡长132米,占水线长度的61%
舷侧水线全长装甲带 60mm,2.8米高主装甲堡主装甲带 300mm,6.8米高,向外倾斜16度主装甲堡上部装甲带 135mm,6.8米高,向外倾斜16度 主装甲堡首尾端横向装甲 135mm
主装甲堡(动力,弹药库)顶甲板水平装甲80mm,两端5米向内倾斜15度
主甲板主装甲堡投影区水平装甲 110mm,舵机室/大轴投影区(长35米,宽5-24米)110mm,主装甲堡底甲板水平装甲30mm
TDS装甲 65mm
前指挥塔 立面350mm、顶230mm、底70mm后指挥塔 立面150mm、顶50mm、底30mm
主炮塔 正360mm,侧后220mm,顶130-180mm
主炮座露天部分 340mm
主炮座舰内部分 120mm
副炮塔 正100mm,侧后顶40mm
副炮座露天部分 50mm
TDS:舰底3层共2米防鱼雷隔舱。 舷侧3层共1-5米防鱼雷隔舱,一层非要害管道,一层液体舱,一层密集隔舱空气层
武装:主炮: 3座3联380mm/L52 前2后1 每门备弹100发,穿甲高爆各半。 预留空间, 后期换装420mm炮
副炮: 10座2联128mm/L61 每舷各5座,每门备弹400发
AA炮 :44座2联40mm FLAK-28博福斯高炮,备弹15万发
水上飞机:2架AR196A,系留于舰尾部弹射架上。
本级舰,主要用于:1,在加勒比和北美沿岸掩护航母过夜,避免被敌方袭击舰骚扰。2,给航母提供稳定的高炮平台。3,掩护破交、登陆等行动。4,在航母群两翼,挡飞机或潜艇射来的鱼雷。航母最担心的,是和岸基航空兵较量,这时候,战舰将做好航母保镖任务,而尽量避免和敌方战舰缠斗。对舰作战将由航母进行
上面是380炮的毛奇号。
下面换装420炮的后续舰——施里芬、兴登堡、鲁登道夫,排水略增加。 继承了德国BB炮塔一贯悲剧的传统。360MM的前炮塔?面对新锐的380和406就是曾纸啊。 另外参考现实中的委内托,同样是9门381,它的标派4万1.楼主的标排才3万5.这个差距太大了。 从防护过剩一下子变成防护不足了
巴掌动辄要抵挡3000kg炮弹,lz的军舰怕是顶不住16寸炮…… 主教的15寸都挡不住。 是的,本级舰装甲较薄,因为它不打算和敌战列舰对决。 敌人的战列舰将由航母解决,本级战舰只需要当好航母保镖就行。必要时,它可以以身殉职。
本级舰的舯部装甲
看看这两张图吧。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1-31 20: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级舰的舯部装甲
我并没有冒犯和针对个人的意思,但此种装甲布置显然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07:} 回复 黑夜来临 的帖子
弱弱地问一句: 主装甲内倾布置会不会把射来的战列舰主炮炮弹反弹进入轮机舱? 在加勒比海过夜???{:75:}{:75:}{:77:}
没听错吧???{:50:} 本级舰,是一整套国家战略发展的产物,涉及方方面面,前言没有细述。
总的军事脉络是:
1,依靠装甲质量和数量优势,取得东线的胜利,获得欧亚大陆战略资源。
2,依靠活塞发动机技术优势,登陆英国,过程中歼灭本土舰队,和美国大西洋舰队一部。
3,依靠DO335和战略轰炸机的航程,掩护逐渐建设起来的海军,前进至冰岛、格陵兰直至加拿大。 如果可能,也考虑南线亚速尔,阿森松,直至南美加勒比。
4,最终,是一份和美国的合约。 这合约很难完全靠外交努力来获取,美国本土的决战也许势所难免。
5,当然,整个过程中,团结最多数人的力量,包括犹太教徒,是明智的策略。
回复 御用文人 的帖子
悉听高论。
注意,外层TDS,准备用内外涂沥青的空油桶填充,密集舱壁是弯成弧形的,设想这样能减缓冲击波的传递。
不知这样可行否。 雅美蝶hoho 发表于 2011-1-31 22: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黑夜来临 的帖子
弱弱地问一句: 主装甲内倾布置会不会把射来的战列舰主炮炮弹反弹进入轮机舱? ...
战列舰炮弹重达1吨左右,如果没能穿透的话,大部分能量将释放在首次撞击上。
从300mm装甲上反弹到60mmWh装甲上,再次反弹的炮弹,不太可能穿透另一侧的60mmWw 本帖最后由 ottovon9 于 2011-2-1 14:55 编辑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1-31 20:09 http://www.warships.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的,本级舰装甲较薄,因为它不打算和敌战列舰对决。 敌人的战列舰将由航母解决,本级战舰只需要当好航母 ...
握手,CV+中型或轻型BB组合我也很喜欢
不过我有一点不同,就是你的BB还是有点大
尽量标30000吨以下。2座3400/45或8门330-350MM炮就可以了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1-31 23:18 http://www.warships.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御用文人 的帖子
悉听高论。
没什么高论。就是太浪费了,各种浪费。
第一眼看,这是比较非主流的布置。最上层的甲板装甲,再往下挪一层明显会获得更好的防护效果,在此基础上船舷上部的135mm装甲在BB对战时说作用不大,但挪到主装甲带上则防护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水线处的那块装甲给人的感觉很怪异,这是更加莫名其妙的浪费重量。即便如此防护还是明显不足,个人认为没法称之为好的设计。真造BB的话恐怕没工程师愿意这样设计吧。
当然可以说“作战目的并非是BB对战,而是护航和破交”这类的话,但事实是,只要是BB和BC,最首要的就是必须能上战列线和敌人的主力舰打硬仗,无论是英国一战的薄皮BC还是德国二战的俾斯麦。你这船造的不小,不轻,恐怕也不便宜吧,这个装甲设计,我个人而言实在是没感觉比俾斯麦的旧式布局好多少,而且碰到黎塞留这种同级别选手,防护上的劣势太明显了。 ottovon9 发表于 2011-2-1 01: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握手,CV+中型或轻型BB组合我也很喜欢
不过我有一点不同,就是你的BB还是有点大
尽量标30000吨以下。2座 ...
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其实很想搞成3万吨以下的BC的。设想成BB主要是因为考虑到架空的前提是德国掌握了全欧的资源,不差钱。而且,艾森的装甲钢厂闲着也是闲着。 回复 御用文人 的帖子
水线处的那块装甲给人的感觉很怪异,这是更加莫名其妙的浪费重量
----------
加大水线刚度,防止大面积撕裂,可以减少进水的密封舱数目。同时减轻破口钢板翻卷对航速的影响。 黑夜来临 发表于 2011-2-1 01: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御用文人 的帖子
水线处的那块装甲给人的感觉很怪异,这是更加莫名其妙的浪费重量
没什么必要。
仅仅为了这个就弄出这样一条防护带,实在是带有线性思维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