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狮子 发表于 2014-8-16 08:34

【汉化-NW】英国 - 16"/45 Mark I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23-12-11 02:16 编辑

英国
16"/45 (40.6 cm) MarkI


Navweaps原文地址:http://www.navweaps.com/Weapons/WNBR_16-45_mk1.htm本坛镜像:http://www.warships.com.cn/navweaps/WNBR_16-45_mk1.htm



该火炮最初打算在从未建造的G3级战列巡洋舰上使用。G3等战舰计划因《华盛顿海军限制条约》被取消后,早已经下 单的火炮和炮塔经略微修改的设计后,使用于仅在20年代建造的两艘战列舰——纳尔逊号(HMSNelson)和罗德尼号(HMS Rodney)上。这种火炮是为皇家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种也是唯一在三联炮塔上使用的丝紧式火炮。为了节省吨位采用了不常见的前置炮塔配置,因为这意味着装甲盒(citadel)的长度减少。后来法国的敦刻尔克(Dunkerque)级战列舰和黎塞留(Richelieu)级战列舰的设计也用了一个相似的方 法。

从一些不充分的试射得到一个错误理论:高速轻弹在大倾斜角度冲击中有更强的穿甲能力。该理论被当时的海军军械总局局长(DNO,Director ofNaval Ordnance)颁布,而这个结论和先前的一些发现都是矛盾的。该理论在随后的测试中也没有得到支持,但是这些新的发现出现得太晚了,以至于不能影响在新设计中使用轻量被帽穿甲弹(Light Weight APCProjectile)的情况。结果也显示,该炮被证明只比老式15英寸Mark I炮在穿甲方面好一点,在精度和炮管寿命方面更不令人满意。

在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早期中发现并纠正了衬套(Liner)磨损、联动装置(Interlock)和炮塔滚轴(Turret Roller-Bearing)的很多不足。而且直到1934年在纳尔逊号上,才第一次执行远距离、每炮16发的全炮射击程序。在这次测试中,因为这些不 足发生一些损坏。而为了改进这些不足,也花费了巨大的努力。到1939年前,主要问题已经得到改正。然而在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上的服役生涯中,有些问题一直伴随着炮座,因此不能被将其视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两次与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战斗显示,罗德尼号上的主炮比英王乔治五世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上的新式14英寸(35.6厘米)炮更为可靠。

身管结构由一个锥形内A管(Tapered Inner A Tube)和两个后定位肩部(Rear LocatingShoulder)构成,A管全长采用渐细丝紧结构,B管在套管(Jacket)和炮尾环(Breech Ring)重叠,还有一个收缩项圈(Shrunk Collar)在A管的尾部。连接于韦林式炮闩(Welin Breech Block)的衬管隔螺段(Breech Bush)运用阿什博瑞式液压机制(Asbury Hydraulic Mechanism)工作。该炮一共有29门建造,分别由埃尔斯维克公司(Elswick)、威克斯公司(Vickers)、比德莫尔公司 (Beardmore)和皇家火炮工厂(Royal Gun Factory)建造。



1940年的纳尔逊号,注意“B”和“X”炮塔上的火箭弹发射器(UPLauncher,Unrotated Projectile)(译注:注意“X”炮塔的上火炮和甲板,下文有描述)IWMphotograph



1930年,纳尔逊号上的主炮炮管在清理中
清理设备是炮膛刷(pisababrush)
RAF Museum Photograph



罗德尼号进行5炮齐射中
扁平、整齐的炮塔顶部结构是对先前设计做出的重大变动



从俯视中看到纳尔逊号的主炮前置配置和左舷的副炮组IWMphotograph Q 70606



一张著名的在罗德尼号的炮塔内部中拍摄的照片
正在用手传递的物体是点火室(gunlock)
IWM Photograph A 2123



从另一个视角拍摄的罗德尼号炮塔内部
注意这些火炮之间没有用闪燃墙(flashwall)隔离
IWM photograph A 15453


火炮特性

设计型号

16"/45 (40.6 cm) Mark I


使用船只

纳尔逊级


设计开始时间

1922年


服役时间

1927年


火炮重量

有炮尾机构时:108吨(109.7 公吨)
无炮尾机构时:106吨(107.7 公吨)


火炮最大长度

742.2 英寸 (18.852 米)


炮膛长度

720.0 英寸 (18.288 米)


线膛长度
    (见 注 1 和 2)

Mark I 膛线:586.96 英寸(14.909 米)
短发射药室的三门炮:592.4英寸(15.047米)
Mark II 膛线:588.95 英寸 (14.959 米)


阴膛线

Mark I膛线:(80条) 每条0.135 英寸深 x0.377(3.43 x9.577 毫米)
Mark II膛线:(96条) 每条0.124英寸深x 0.349 (3.15 x 8.865毫米)


阳膛线

Mark I膛线:0.2512 英寸(6.380毫米)
Mark II膛线:0.1745英寸(4.432毫米)


缠距

等齐右旋1圈30倍径


发射药室容积
    (见 注 1)

35,205 立方英寸 (576.9 立方分米)


射击速度
    (见 注 3, 4 和 5)

1.5 发每分


注:1)    下面的一些资料来源显示这些火炮在发射药室容积上有异议。其中一个资料来源表明容积最初是35,000立方英寸(573.5立方分米),当为了增加炮管寿命而减少炮口初速后,容积减少到大约30,000立方英寸(491.6立方分米)(见下)。第3号,4号,24号火炮和其他该型火炮一样拥有相同的发射药室容积,但发射药室的长度短些,因此其线膛长度(rifled length)就长了些。这三门炮在纳尔逊号上的A炮塔上使用到1945年3月。2)    不同的膛线在同一艘舰上甚至同一座炮塔上混用,根据《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这种情况是十分特殊的,因为这与英国一贯的对重要军舰上重炮的策略是完全背离的,也因此花费了大量努力使得每艘舰上的火炮有一致的特性。建成时两艘船都用Mark I 膛线。纳尔逊号的“B”炮塔和“X”炮塔在1944年接收到安装MarkII 膛线的火炮,但“A”炮塔 直到1945年3月才换装。罗德尼号上,“B”炮塔在1937年换装了两门安装Mark II膛线的火炮和一门安装Mark I线膛的火炮,“X”炮塔在1938年安装了使用MarkI 膛线的3门新炮,“A”炮塔在1942年接收了使用Mark II 膛线的3门新炮。因为不同的炮口初速,在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上的这种混用情况导致了最初的散布问题。但是据说当这些火炮开始磨损时,对这些问题的状况就好了一点。3)   下面的描述改写自《British Battleships ofWorld War Two》火炮基座的装填循环设备(loading-cycle)在设计上是30秒,但在实际中一门炮需要35秒。因为在换装室装炮弹就要50秒,所以最大持续射速是 每50秒1发。然而,由于齐射中每一炮塔的左右炮(wing)和中炮(center)为了减轻散布问题必须要交互间隔发射,射速进一步减少到每发60到 65秒。即使做出一些改进,当时海军军械总局局长仍然对实现前4发的射速能超过每发40秒和4发后的射速能超过每发45秒表示相当怀疑。4)    在从1928年到1933年的一些单舰作业记录了每分钟全齐射次数,统计的结果是每年1.90到1.53,相比之装15英寸(38.1厘米)炮的战舰是2.28到1.93。5)    在与俾斯麦号的“最后一战”,罗德尼号共发射了380发炮弹。在这场战斗的第一小时,她以相当于每分钟1.5次齐射的射速射击。整场战斗,她以每分钟 1.6次齐射的射速和每分钟1.1次全舷射的射速射击,各自为77%和62%的输出(以上齐射使用4门炮或5门炮,全舷射使用9门炮)。下面的这段关于罗 德尼号遭遇到的问题描述摘录自John Roberts:的《The FinalAction:The Sinking of Bismarck, 27 May 1941》:她(译注:指罗德尼号)经历了机械故上和操作失上的各类小问题,当中最严重的是A炮塔的右炮。这门炮因为滑套锁定机构(Slide Locking Gear)出了故障导致错失了共11次齐射,第65次齐射中右侧扬弹装置(Shell Pusher Hoist)发生了一次彻底的堵塞。一次操作失误导致上面的炮弹撞上扬弹机,然后其弹头抵住了测距仪(Rangefinder)的支撑架,造成了炮室 (Gunhouse)的堵塞。这个状况直到这次行动后的12小时都没有解决。此外,A炮塔的中炮因为缓慢的操作错失了2次齐射,因为机械故障错失了所有从 第64到88次共25次齐射。A炮塔的左炮因为机械故障,错失了10次齐射,在第97次齐射后不能射击。B炮塔的中炮因为操作失误,错失了在第4次齐射中 哑火,在此行动末尾的7分钟错失了5或6次齐射。B炮塔的左炮因为操作失误导致了几次延迟,而X炮塔遭受几次堵塞却只导致了一些轻微的延迟。
   

下文中出现的炮弹(译者补充):AP,穿甲弹HE,High Explosive 或 High Effect,高爆弹APC,Armor Piercing Capped,被帽穿甲弹Practice,练习弹CPC,Common Pointed Capped,被帽尖头通常弹Shrapnel,榴霰弹弹药


类型

药包式


炮弹的类型和重量

AP Mark IB - 2,048 磅 (929 千克)
HE - 2,048 磅 (929 千克)


装药
    (见 注 7)

AP - 51.2 磅 (23.2 千克) TNT
HE:N/A


弹头长度

AP - 66.23 英寸 (168.2 厘米)
HE - 75.94 英寸 (192.9 厘米)


发射药

最初:498磅 (225.9 千克) MD45
1930年后:495磅 (224.5 千克) SC280


初速

Mark I 膛线的新炮:   2,586英尺每秒 (788米每秒)
Mark II 膛线的新炮:2,614英尺每秒(797米每秒)


工作压力

Mark I 膛线:20.0 吨/平凡英寸 (3,150 千克/平方厘米)
Mark II 膛线:21.3吨/平凡英寸 (3,355 千克/平方厘米)


火炮寿命

200 - 250 发 (见 注 1)


每门炮备弹数
    (见 注 4 和 5)

95 发APC 和 10 发 练习弹


注:
1)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Two》一书中认为该火炮最初设计初速为27,000英尺每秒(823米每秒)、最大射程41,983码(38,389米)。通过开始的几次试射发现一个严重的磨损问题,炮管寿命只有180发。接下来的试射发现精度也有很大问题。因为炮弹有把膛线剥削的倾向。“. . . 因为炮弹的身体部分粗短,而且尖头部份太长,导致气动重心不平衡,这样的炮弹在炮膛前进时会左右上下摇晃撞击管壁. . .”所以新炮的衬管就更换了膛线(已知的装Mark II膛线),把发射药和药室的尺寸减小到上表的数字,还有增加炮弹弹带的周长。即使有了这些变动,在炮管寿命和精度方面,仍然与先前的15英寸/42 (38.1 厘米) Mark I炮相比之下显得不足。
2)    根据《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得知,2,250磅(1,021千克)的APC弹发生自身重量太轻导致的问题后,提议将其改进,但30年代初的财政紧迫阻止了任何改进的发生。 506磅(229.5千克)SC381的装药量估计能让新炮使用更重的炮弹在40度仰角有2,575英尺每秒(785米每秒)的初速和40,500码 (37,030米)的射程。
3)   发射药分为6包。
4)    一开始装备的全是APC炮弹,而HE炮弹显然是在30年代才装备的。最初的HE炮弹,其引信在头部,风帽的后面。这种考虑不周的放置导致很多次不能引爆。 1943年北非登陆战中罗德尼号在奥兰(Oran)进行炮击后问题显现,这些已服役的炮弹被回收。此后的HE炮弹才有了真正的头部引信和一个更合理的炮弹 形状。
5)   被取消的“G3”级战列巡洋舰设计曾计划为每门炮配置一个能装80发APC、20发CPC、6发榴霰弹(shrapnel)和10发练习弹的储弹空间(Stowage)。上面那种是战时基数,和平时期的基数或者称作“凡例(Legend)”的基数是每门炮有80发。储弹空间为每门炮共提供116发炮 弹和100包发射药。
6)   1942年末到1943年初之间,引进了“K”炮弹,它包含的染料使爆炸弹片溅射产生有颜色的效果。炮弹上也有专门为了散开染料的小型引信和起爆 药。这种添加物使得APC的重要增加到2,059.3磅(934.1千克)。1946年7月20号的舰队指令列出了下面的颜色罗德尼号:红色
    纳尔逊号:无
    78)此APC弹是6/crh(圆锥型弹头)(crh,Caliber Radius Head,弹头长度/曲率半径),它塞的是TNT而不是苦味酸混合炸药(Shellite)作为爆炸药,这在英国的APC炮弹中并不常见。
   

射程


仰角

使用2,048 磅 (929 千克) AP
    炮口初速 = 2,525英尺每秒 (770 米每秒)

弹道末端速度

落角


2.3 °

5,000码 (4,570 米)

2,248英尺每秒 (685 米每秒)

2.5°


5.1 °

10,000码 (9,140米)

1,996英尺每秒(608米每秒)

5.9°


8.5 °

15,000码(13,720米)

1,778英尺每秒(542米每秒)

10.2°


12.5 °

20,000码(18,290米)

1,606英尺每秒(490米每秒)

16.5°


17.5 °

25,000码(22,860米)

1,486英尺每秒(453米每秒)

24.6°


23.7 °

30,000码(27,430米)

1,431英尺每秒(436米每秒)

33.5°


32.4 °

35,000码(32,000米)

1,453英尺每秒(443米每秒)

43.7°


39.2 °

37,500码(34,290米)

1,503英尺每秒(458米每秒)

50.5°°


40.0 °

大约 38,000码(34,750米)

---

---


注: 炮口初速为2,525 英尺每秒 (770 米每秒)的APC弹的飞行时间
       10,000码(9,140 米):13.4 秒
       20,000码(18,290米):31.1秒
       30,000码(27,430米):54.7秒
       37,500码(34,290米):82.8秒

.


仰角

使用2,048磅(929千克) AP弹


40 度
    使用 Mark I 膛线
    新炮炮口初速为2,586 英尺每秒 (788 米每秒)

39,090 码 (35,745 米)


40 度
    使用Mark II膛线
    新炮炮口初速为2,614英尺每秒 (797米每秒)

39,780码(36,375 米)

.


仰角

使用后来的 2,048 磅 (929 千克) HE 弹


40 度
    使用 Mark I 膛线

40,890 码 (37,390 米)


40 度
    使用Mark II膛线

41,690 码 (38,120 米)


注:上面两表显示在同一个炮塔内混用不用膛线的炮管,需要采取不寻常的操作方式以克服散布困难


2,048 磅 (929 千克) AP弹穿深.

射程

垂直穿深

水平穿深


15,000码(13,716 米)

14.4英寸 (366 毫米)

1.95英寸 (50毫米)


20,000码(18,288 米)

12.2英寸 (310毫米)

2.85英寸(72毫米)


25,000码(22,860 米)

10.3英寸 (261毫米)

3.90英寸(99毫米)


30,000码(27,432 米)

8.8英寸 (224毫米)

5.10英寸(130毫米)


35,000码(32,004 米)

7.6英寸 (193毫米)

6.50英寸(165毫米)


注:炮口初速为2,525 英尺每秒 (770 米每秒)的数据依据《Battleships:   Allied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和美国海军经验式穿甲公式建立。


火炮安装/炮塔 数据.

设计型号

三联装炮塔
纳尔逊号(3):Mark I


重量

1,480 吨 (1,503.7 公吨)


俯仰范围

-3 / +40 度


俯仰速度

10 度每秒


旋回角
    (见 注 5)

"A" 炮塔:+/- 149 度
"B" 炮塔:+/-165 度
"X" 炮塔:大约每边60 到 130 度


旋回速度

4 度每秒


火炮后座距离

44.6 英寸 (113 厘米)


装填角

+3 度


注:
1)   早期的三联装炮座因为其复杂的设计就显示了相当麻烦。这样的复杂性部分源于三门火炮独立安置的属性,但也因为英国过度地使用联动装置设备和供给系统,而且用了大量的旋转斜盘式驱动(swash-plate engine)。有将近50个联动装置应用在每门炮的装填。虽然炮座的防闪燃措施(anti-flash precaution)非常好,但炮塔中各炮间仍然没有闪燃隔壁(flash shield)。发射药库位于炮弹库的下面,这是第一艘服役的英国舰采用这种放置,当然,被取消的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和20年代被取消的一些战列巡洋舰 和战列舰本将完成这种配置。
2)   在建造中完成一些的变动。此中著名的要数是从水改为轻矿油(lightmineral oil)作为液压介质(pressuremedium),使得在早先的设计中液压系统能用钢管而不用黄铜管,节省了重量和成本。该变动让矿油作为液压液体也能减少对扬弹机腐蚀。炮弹和发射药的处理在建造中也是一个巨大的变动,因为其与各系统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独立的弹药转向架(shell-bogie)被在安装在一个转向架环上相距90度 的三个固定的弹药转向架取代。这意味着所有的三门炮必须几乎同时在同一间弹药换装室内使用装填循环设备进行装填。处理柯达火药的转向架被回转结构的漏斗取代,这大大增加了对药包的人力处理,因此在换装室就需要了一定数量的人员。最终,当炮弹弹带的周长为了减少炮管磨损而增加时,处理系统的所有成分都得修改。
3)每门炮配备一个扬弹机和一个柯达火药提升机。扬弹机是用一个弹桶把炮弹垂直地送到火炮的后部。柯达火药提升机则是双筒式设计,以液压油缸(hydraulicram)为动力并使用提升钢丝绳(wire lift)和滑轮(pulley),每筒配装有三包发射药在垂直方向工作。把它们拉升至火炮后部一侧。装填中,弹桶(shell bucket)水平倾斜,拨弹机通过弹桶把炮弹推进炮尾。接着弹桶和火药筒(cordite canister)穿过,推过第一个火药筒,这样的安排再一次穿过,然后推过第二桶火药桶。在传送回来之前,弹桶和火药筒这三物向后穿过并垂直倾斜等待下一次装填。在炮塔侧翼,装上大约4发炮弹准备待命。有个径向式起重机(radial crane,译注:辐射式起重机已为很多机械类学术、行业上约定俗成的译名)把这4发炮弹运送到外侧火炮(左右炮)的装填托盘上。
4)   1927年一次对罗德尼号的炮塔旋回轨道(turret roller-path)检查中,发现更低的那道旋回轨道(roller path)的内侧边缘切进炮塔定向设备的凸缘(flange)。然后立即下达对纳尔逊号检查命令,也发现了更多相同问题。上述破坏是当沉重的炮塔旋回时产 生的侧面推力造成,这在海上航行时尤其明显。当还在寻找解决办法时,对炮塔的旋回速度进行了限制。众多为了解决问题对现存的设计进行改动的方法都不行,一个满意解决方法才出现:在旋转结构上安装新的垂直式旋回滚轮(vertical rollers)。新设计没有了因水平式旋回滚轮(horizontalroller)带来的侧面推力,也可以对上面的旋回轨道和下面旋回轨道之间的同心度维持所需的度数。一部分的垂直式旋回装置用弹簧支承以助于平衡来自炮塔旋回带来的力。各垂直式旋回装置之间也分出一定间隔,没有两个垂直式旋回装置是完全地顶着另一个。在1929年,完成了对两艘战列舰添加这种垂直式旋回装置,也取消了炮塔的最大旋回速度限制。后来类似的偏置旋回滚轮(off- set roller)在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炮座上使用。
5)   这些战舰的前置设计在试射中也显示出其缺点。前方位的“A”炮塔和“B”炮塔在射击中会损害露天甲板上到装置也让寝居甲板的状况直接变得很不舒服。 “X”炮塔的炮口在近乎所有旋回和仰角的度数都会延伸到甲板上。因为没有向后射击的可能,甲板上一些上面部分为了有更大的旋回弧度已经去掉,但这个特点也有缺陷。“X”炮塔无论何时在正横后方(abaftthe beam)射击,上面部分和舰桥都遭到相当大的损害,当在近于旋回130度进行高仰角的射击时,舰桥几乎不能待人。因此建议舰桥的人员可以的话当“X”炮 塔旋回120度或更大角度射击时进入司令塔(conning tower)。后来使用隔板和其他添加设备消除了对舰桥的这个问题,但这些一点也不能解决露天甲板上的问题。所以对射击弧度设置了和平时期的限制。上面表格的旋回弧度是最大允许的弧度,但实际射击弧度可能限制少得多。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些冲击效应很猛烈。例如,造船商H.S.Pengelly在 1927年9月16日罗德尼号上见证了一次射击练习后,写了下面的这份报告:
在“X”炮塔和“B” 炮塔在正横后方射击时,当时我(译注:H.S. Pengelly)留在司令甲板(Admiral's platform)末端后面的中线上。“B”炮塔射击时不会感觉不舒服,但当“X”炮塔在130度旋回或少一点度数射击时会产生相当大的震动,但那是在 40度的仰角。对于不知道何时射击的人员,对这种震动会感到格外
强烈,除了这点,从司令甲板上放在 槽中的那些震动记录器(blast recorded)显示大约9 psi(Pounds Per Square Inch,磅每平方英寸),舰长甲板(Captain's platform)上显示大约是11 psi。还观测到,朝舰尾方位加多10度旋回,冲击作用对舰桥的影响是天壤之别。
舰桥内部结构令人完全满意,我从在主指挥仪控制塔(DCT,DirectorControl Tower)前端工作的组员得到的情况是,对这块地方他们是极其满意的,在整个射击期间他们在开火后的8至10秒内就能完成下次射击的准备。
唯一的损害发生在信号甲板(signal platform)— 前面尾端的1 x 18英寸信号投光灯(Projector)— 玻璃被震碎,另一具灯的遮光帘(Shutter)震破了。
舰长舰桥(Captain'sbridge)的4扇窗门破了,有些声管松了。司令舰桥(Admiral's bridge)的4扇窗门破了。一些电灯在射击行动中熄灭了。纳尔逊号几次试射后,就消除了一般性的损害,因为对舷内额外加固,看起来效果还不错。
6)   从舰首开始数的第三座炮塔命名为“X”,而不是“C”。这是为了保持拥有先前战舰的共同点。每座炮塔都有其自身固定结构的750马力蒸汽引擎,但是 如果有需要任何炮塔能借用任何气泵。调节俯仰角是通过液压缸(hydraulic cylinder)和活塞(piston)连接到滑套。每座炮塔有两座400马力的旋转斜盘式引擎,通过蜗型齿轮(worm gear)来驱动炮塔旋回,不过同时间只使用一座。。还安装了气动复进机以消除高仰角产生的迟滞(译注:原文“Runout”在这里指炮管制退之后的复进动作或复进装置)
7)   一座炮塔包括换装室(handling room)、弹药室(shell room)、柯达火药换装室(cordite handling room)和药库(magazine),共有1名指挥军官和98名其下属。
8)   相隔火炮的中轴间相隔98英寸(249厘米)
9)   John Campbell在《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给的装甲厚度:       正面:15.68 英寸(39.8 厘米)
      正侧面:10.78英寸(27.4厘米)
      背侧面:8.82英寸(22.4厘米)
      背面:8.82英寸(22.4 厘米)
      顶部:7.105英寸(18.0厘米)
    10)    下面的评论来自1930年皇家海军的Thomas Hugh Binney舰长结束他对纳尔逊号指挥时,向海军部作出的报告:
我(译注:指ThomasHughBinney)有个观点:从整体上装备低角度火炮,尤其是16英寸主炮,是对先前的主力舰做出的一个显著的进步,这将提高在所有射程的命中率。基于各种各样的改进(测距仪、控制装置(controlapparatus)等等)以及弹着水柱外形增大,纳尔逊号在25/28,000码的远距离射击将比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21/25,000码的射击更有效。

[略去]

16寸三联装炮座常常遭受相当大的批评,这确有其事,一些岗位上的人员就认为三联装炮座安装重炮不是一个好投资。

从建造的观点来看(在很小的空间能集中火力装备,对装甲保护的要求也减少了),三联装炮座系统大的优点可能没有被充分强调。

纳尔逊号上三联装炮座的主要缺点是损失了输出,因为事实上三门火炮由于上述弹道差异带来的困难不能同时射击,尽管它们必须一起装填。然而,这不是其自身的原因,一般来说不能拿这个去责怪该三联装炮座。

炮座可能有件实例可以证明自身,到1929年10年,一位有2年工作经历的炮塔人员,装填并且发射了33发,没有发生过事故。炮座主要毛病似乎是炮塔旋回轨道和旋回滚轮。
   

资料来源
"BritishBattleships 1919 - 1945:New Revised Edition" byR.A. Burt
"Naval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Washington'sCherrytrees:The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1921-22 Capital Ships"article in "Warships VolumeI" and "British Super-Heavy Guns Part4" article in"Warships Volume III" all by John Campbell
"BattleshipNelson:The Story of HMS Nelson" by RonaldCareless
"Battleships: Allied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by W.H. Garzke, Jr.and R.O. Dulin, Jr.
"The BigGun:Battleship Main Armament 1860-1945" by PeterHodges
"British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Two" by Alan Raven and John Roberts
"The FinalAction:The Sinking of Bismarck, 27 May 1941"article by JohnRoberts in "Warship Volume VII"
---
Special help fromPhil Golin
感谢马老、中士的帮助~
特别是马老,细心又详细的纠错,谢谢!!

dfdfgde5664 发表于 2016-3-26 12:47

纳尔逊级在二战中换炮弹了吗

mathewwu 发表于 2016-3-26 14:21

dfdfgde5664 发表于 2016-3-26 12:47
纳尔逊级在二战中换炮弹了吗


http://www.warships.com.cn/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070&pid=82404

请改入入门解疑区发问。一天后此帖删除。

至高神梵天 发表于 2024-7-17 18:14

{:78:}{:78:}{:78:}这炮真拉胯啊!估计连除波斯猫以外的其他欧洲新锐的15吋都比不过!初速,弹重都垫底的存在,也就顶了个16吋的名号吓唬人而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化-NW】英国 - 16"/45 Mark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