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oleil
发表于 2012-2-21 17:04
我都忘了还有这样一个坑。不过幸好还有东西可以填:17世纪英国海军指挥系统的演进
以下引自另一大坑《比奇角海战》:
在战列线出现之前,英国海军采用的是沿自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舰群(squadron)战术。这一战术的特征是,由多艘舰只组成无规范队形的舰群,跟随指定的旗舰作战。当遭遇敌军时,舰群往往直冲入敌军,进行侧舷炮击或纵火船袭击。这种战术的作战指挥颇为简单,舰群只需在行动上紧随旗舰,而对其他交流的需求并不强。在这一阶段,英国海军的创举是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等级制度,以红、白、蓝三种颜色的旗帜将大舰队划分为三支舰群,每支舰群又可分为三支分队,以此尽可能地集中力量突击敌军。其中,红色舰群旗舰又是整支舰队的总旗舰。
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采用舰群战术的英军发现,即便他们在近战中取胜,其舰队也会因受损严重而失去了进一步行动的能力。荷军常常能集结兵力围攻冲锋在前的旗舰,杀伤英军高级将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653年,罗伯特•布莱克颁布了《战斗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战列线战术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战术的重大影响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战列线却为舰队的指挥提出了新的难题:位于战列线中的指挥官难以再像之前那样带头迎敌,否则便会破坏纵队火力的严密,使阵型陷入混乱。
为了对舰队进行基本指挥,布莱克在《教范》中提出了一套简单的指挥信号系统。这一系统以特定信号直接对应特定指令,如“鸣炮两响,前桅顶升红旗”表示“进攻”。但所有的指令都是目的性的,其用意在于达成相应目标,而执行方式则并无限定。它只能将统一指挥维持至交战之前;一旦拉开战幕,分散在战列线上的全军立即陷入到各自为战中。许多时候,信息的传达还需要向各舰派出小艇传话。尽管存在如此缺陷,战列线却足以让荷兰人的舰群遭到惨败;但大舰队的指挥难题,却并不因此而自然消失。
1665年3月,世界海军史上第一套较完善的舰队统一指挥制度开始在英国海军中推广。它的发明者,便是彼时的海军总司令、约克公爵詹姆斯•斯图亚特,后来的英王詹姆士二世。作为英国最为位高权重的海军统帅,詹姆斯对海军作战的散漫状况极为不满,希望将一切行动都掌握在旗舰上的自己手中。他将三色旗组织制度、战列线战术与旗语信号相结合,创立了一套相当复杂的信号指挥系统,无论在航行中、战斗中、黑夜中、雾霭中都能对整支舰队及其中任何一艘战舰进行有效指挥。他为不同环境设计了相应的信号,如夜间使用灯火信号,雾霭时使用鸣炮,白昼的航行战斗中则以旗语为主。
按照约克公爵的指挥层级,一支大舰队被划分为三支分舰队(squadrons),分别称为白色舰队(前卫)、红色舰队(中卫)与蓝色舰队(后卫)。每支分舰队受一艘旗舰指挥,而红色舰队的统帅同时也是整支大舰队的司令。在每支分舰队下,又可分出前卫分队、中卫分队与后卫分队,每队各有一名指挥官,以中卫分队统帅为整支分舰队的司令。各级指挥官只能对自己下辖的战舰发布命令,舰长必须服从上级的一切指令,否则便依军法从事。如此规定不但明晰了舰队的指挥层级,亦极大改善了海军的纪律。在此基础上,信号指挥系统便能发挥作用了。
一般而言,一个旗语信号往往要由多面鲜艳的旗帜进行表达,其意涵由两部分组成:指令本身,以及受令对象的位置。假设舰队司令发出了 “前卫舰队转向下风2个罗经点”的命令,他首先要让旗语官打出对应的旗语,其结构可表示为:转向下风,2个罗经点,前卫舰队。舰队中的每艘战舰都有设有专门的旗语官,他们的任务便是时刻紧盯着前后战舰的桅顶,时刻准备解读、传达信息。在这个例子中,旗舰前后的两艘战舰最早收到这一指令。经过旗语官的解读,这一命令应发往前卫舰队,旗舰之前的这艘战舰便迅速打出这一旗语信号,将之传向自己前方。其之前的战舰,又当如此往复,直至信号传遍前卫舰队。指挥官命令的传达,便是这样通过战列线上的接力完成的。
旗语信号的发布、解读与传递都要占用一定时间。为保证信息传达到战列一端的时间最短,舰队旗舰往往位于舰队的正当中。战场的硝烟可能极大降低战舰间的能见度,而战舰打出旗语的桅杆也可能在战斗中受损。这时,位于战列线未交战一侧的我方的轻型舰艇——巡航舰——便起到了传递指令至关重要的作用。巡航舰旗语官也应同战列线上的战舰一样时刻关注、反馈指挥舰的旗语信号,而战列线上的战舰则能从巡航舰处直接获得旗舰发出的战斗指令。
以上便是对詹姆斯所发明的舰队统一指挥制度的简单描述。詹姆斯的舰队指挥制度奠定了风帆时代海军战术的重要基础,使得将领对战斗的把握与指挥成为了可能。正是凭借这套制度,约克公爵率领皇家海军在洛斯托夫特海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在无线电出现之前,他所提出的舰队指挥方式一直为各国海军所沿用。无论图尔维尔或是理查德•豪,他们的战术改进都不过是在詹姆斯的框架中对旗语系统的升级而已。
媽寶地狗
发表于 2012-3-8 16:39
一個疑問,為何要佔下風處??
佔下風處不是機動性變差嗎?
LeSoleil
发表于 2012-3-8 21:48
媽寶地狗 发表于 2012-3-8 16: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個疑問,為何要佔下風處??
佔下風處不是機動性變差嗎?
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了。简单说来,在当时的观念中:1-战列线队形在战斗中必须保持,这不仅是战术的要求,同时也是指挥上的必要;2-17世纪的大型战舰的操纵性尚无法在顺风时保证战列队形。
从上风发起突破,固然“冲锋”的速度较快,但突破战列之后的舰队阵型几乎是无法控制的,在特拉法加海战中依旧如此。这是17、18世纪的战术家无法接受的。而17、18世纪海战的下风战列线突破,在完成突破之后依然保持战列线队形。这是最大的一个差别。
媽寶地狗
发表于 2012-3-9 02:35
但我看到英荷三次戰爭,或小鄭攻台海戰,處於下風方的船艦反而失去機動性,逃不掉也佔不到位?跟您講的好像不太一樣.
LeSoleil
发表于 2012-3-9 12:49
媽寶地狗 发表于 2012-3-9 02: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我看到英荷三次戰爭,或小鄭攻台海戰,處於下風方的船艦反而失去機動性,逃不掉也佔不到位?跟您講的好像不太 ...
这个还是看具体情况吧。同样的两支舰队,下风位适合顺风撤退,因为上风舰队若进行追击则势必破坏战列线队形,而海流风潮等因素在追击过程中也会阻碍追击者。而上风位则不适合撤退,因为若顺风撤离则会遭到下风舰队的拦截,而逆风行驶因其航速慢,难以完全逃脱敌军。
上风的主动性在于战术,可以选择进攻或暂时规避,但这个规避仅是避免交战,而难以脱离战场。下风阵位则占有脱离战场与迫敌交战的更高层级上的主动性。
但在战例中,两军舰队的情形往往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了。
媽寶地狗
发表于 2012-3-9 22:53
L'Soleil 兄,幾個問題請教.
(1)納爾遜的貢獻是否在當時的戰列線對射以外,他採用雙縱隊的隊型,切入敵軍,截斷對方的戰列線.搶雙T字,以優勢火力擊垮一部份敵人以後,再擊垮剩下的敵人.
(2)18世紀以降,雖然艦砲火力越來越大,從12磅上升到32磅,但戰列艦也越做越大,動則3000噸,船殼也越來越厚,砲彈也難以貫穿(就算慣穿船也不容易沉).像17世紀末的第三次英荷海戰,雙方互相砲擊2個小時,雙方戰列艦損失為各位數.那東方海軍貫用的接近戰,火罐火箭噴火油燒船是否更容易讓對手船隻損失呢?你的看法為何?
我認為戰列線出現之前,從古至今,海戰其實就是混戰.艦隊排成一個粗淺的隊型,跟者旗艦移動.行動時還能維持隊型,但一接敵時,就變成混戰了.各船長根據自我判斷自行尋找對手進行"單挑"或"圍毆".司令其實根本無法指揮,也無法控制下屬的行為,因為連最基本的命令都無法發出
LeSoleil
发表于 2012-3-10 12:18
本帖最后由 L'Soleil 于 2012-3-10 12:28 编辑
媽寶地狗 发表于 2012-3-9 22: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Soleil 兄,幾個問題請教.
(1)納爾遜的貢獻是否在當時的戰列線對射以外,他採用雙縱隊的隊型,切入敵軍,截斷 ...
请教二字不敢当,仅就我的阅读说一下吧。
1)我想“纳尔逊的贡献”更多的不是具体战术动作上的典范,而是对战局的判断与因地制宜。以特拉法加之战而言,纳尔逊的战术看似狂放,但在战前却是经过精密推演的。他对法西联军的作战力有清楚的判断,才知道联军的炮火无法拦截他的纵队冲击,否则首舰一旦被打得减速,就会成为后续舰的阻碍,英军的纵队就会在联军战列线的侧面陷入混乱,暴露在联军侧舷火力之下。甚至在双纵列突破后英军各舰的行动、走位、时间节点都有很精密的计算推演,这种战术决不能说是“乱战”。而如果法西联军的战斗力不至如此低下,英军恐怕也是不敢使用这种战法的。我个人认为战列线突破战术的出现是具体历史情境的产物,而不能作为整个风帆战列舰时代的战术典范。
2)这当然没错,但西方人并非意识不到这一点。近战纵火战术在历史上是真真切切地被战列线战术所淘汰了,因为纵火船在17世纪末期以降战舰火力得到加强后根本无法驶近战列线中的战舰。能够对付的目标只有已经在炮战中被重创、脱离战列线掩护的舰只。而这种目标已经不需要专门的纵火船了,火炮击沉也可以,派小艇接舷上去纵火也可以,但更多的情况是一被包围就投降了。这有许多战例可作证明。即便近战纵火已经不可能,西方人一直在纵火这方面动脑筋,17世纪的英荷已经开始使用小型火炮发射开花弹,在比奇角海战与班特里湾海战里法军都有被开花弹打得起火的记录。而18世纪后期法国海军也列装了所谓的舰载榴弹炮,用以与英军的卡隆炮抗衡。但这些武器使用都不方便,这些早期爆破弹对本舰的威胁甚至比对敌舰还大。法军列装的榴弹炮在19世纪初还是被发射实心弹的卡隆炮取代了。一直到19世纪20年代成熟的舰载榴弹炮出现,海军才算正式步入开花弹时代。简言之,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人的经验教训应该说比东方更加丰富。
此外还有一点,战舰的木质舰壳一般是刷有防火漆的,因此火罐这种东西的危害对于欧洲的大型战舰恐怕是很有限的。西方17世纪的小型开花弹是拿来烧帆用的,到18世纪法国的舰载榴弹炮才想用开花弹炸坏舰壳。对木质战舰纵火的话,或者登船,或者只能靠专业的装满引火物和火药的纵火船了。
LeSoleil
发表于 2012-3-10 12:21
本帖最后由 L'Soleil 于 2012-3-10 12:23 编辑
“但一接敵時,就變成混戰了.”
这一点很赞同。不过还是有些特殊情况。
比如西班牙海军在勒班陀海战与无敌舰队之役中使用的新月阵,舰队司令位于中央,两翼前出,首先接敌。在两翼首先接敌的时候,位于中央的旗舰仍可以观察整个战场并用旗语信号作出一定指挥。当然全面接敌之后就不可能了。
其实战列线战术出现之后,海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这样一种状况,直到约克公爵的信号指挥系统逐渐成熟,舰队作战才有临阵指挥可言。
dgpainter
发表于 2012-3-18 02:49
非常精彩,受教了。{:80:}
soul
发表于 2012-3-27 19:07
官方坚持使用战列线方式,我觉得主要还是指挥上的考虑。理论上,大家都能看到旗舰的旗语,实践中,保持指挥状态相当难。天气、风浪、炮火硝烟等等,使得多数情况下后舰只能看到前舰。所以,在战列线进入官方战术条令后,后舰跟前舰行动是默认条令。前舰也有义务转发旗舰发出的(旗语)指令。战列线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确保战场纪律的手段。因而17-19世纪间,皇家海军在保持战列线还是主动出击(或追击)这件事上,争论了很多年,为此革职、杀头的也有若干。
实际上这个指挥问题直到现在也存在。无线电静默、通讯装置故障、战场通讯混乱等都时有发生。明白这点,就会理解为什么(单纵队)战列线直到一战、二战期间仍然大量使用。
LeSoleil
发表于 2012-3-28 13:25
本帖最后由 L'Soleil 于 2012-3-28 13:27 编辑
soul 发表于 2012-3-27 19: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官方坚持使用战列线方式,我觉得主要还是指挥上的考虑。理论上,大家都能看到旗舰的旗语,实践中,保持指挥 ...
反过来,不玩战列线可能造成什么可怕的后果呢?
典型如西班牙海军与英军的一次夜战,两艘一级战舰相互炮击双双沉没,打到最后才发现都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