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为何二战期间的德国舰炮重量远超其他国家的同口径...
尤其是重达160吨的406与mk7相比也太过于重了 头一次发帖,不知道字数限制补充一下问题:为何口径相同的前提下德国舰炮的重量控制远逊英美等国 跟德國的炮彈和自動裝彈裝置有關 laoziluanlai 发表于 2015-2-19 16:35跟德國的炮彈和自動裝彈裝置有關
我列的160吨很明显是炮管药室加炮栓的重量 C34 406炮设计出现误差,要不然也不能扩到420了 滑楔式炮栓。 栗林忠道 发表于 2015-2-23 01:17
滑楔式炮栓。
我也认为跟炮闩有很大关系 160吨包括锁在炮闩体上用来固定制退复进缸管的角环(Hornring),重7吨,这个要扣掉。
由于各国都习惯把炮闩体(breech mechanism, or BM)加上身管(barrel)的重量合并在一起来表示炮管重(Gun Weight),德式炮闩体为了要容纳滑楔式炮闩及其受力而做得特别大,所以在这种计算法下才显得特别重。
又由于德式炮闩体比身管长出一截,炮塔长度会相应增大,为避免炮塔过大,可以将炮耳轴(俯仰支点)位置向炮尾移动,但这样一来支点前的配重较大,平衡的方法可以把炮闩体做得较大较重,也就是把炮闩体当作配平设计,这样炮重就更重了。
各种炮管结构图可参考:http://tieba.baidu.com/p/3442193553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5-3-1 22:30 编辑
mathewwu 发表于 2015-3-1 21:33
160吨包括锁在炮闩体上用来固定制退复进缸管的角环(Hornring),重7吨,这个要扣掉。
由于各国都习惯把炮闩 ...
从结构图看,巴伐利亚的38cm炮塔和俾斯麦的38cm炮塔,炮尾后端的位置大约都在炮座中轴线首尾方向的2/3处,耳轴则都在衔接炮塔正面与顶部的那块倾斜装甲下方,且后者的炮管更长,为了平衡,确实需要更大的炮尾重量。 mathewwu 发表于 2015-3-1 21:33
160吨包括锁在炮闩体上用来固定制退复进缸管的角环(Hornring),重7吨,这个要扣掉。
由于各国都习惯把炮闩 ...
然而此说似乎依然无法解释为何德国40.6cm炮的重量会如此之大。
德国40.6cm联装炮塔的结构大致与38cm相仿,而美国16" Mark 7火炮,从炮口至炮尾也有51倍径,总长度只比德国40.6cm短一点点,耳轴都是位于距离炮塔正面,后者耳轴与炮尾的距离为18英尺,耳轴至炮口则为50英尺,前者无明确数据,然而其炮塔座圈外径为11米,按38cm炮塔的比例估算,其耳轴至炮尾的距离估计约为炮座直径的55%,即6米(19.7英尺),似乎无法解释为什么前者要比后者重上足足30吨。 mathewwu 发表于 2015-3-1 21:33
160吨包括锁在炮闩体上用来固定制退复进缸管的角环(Hornring),重7吨,这个要扣掉。
由于各国都习惯把炮闩 ...
考虑到40.6cm SK C/34的特殊性(身管结构强度冗余度大,或许能改成42cm),那么按照38cm炮等比放大,则重量应为135.8吨,仍然要显著大于美国16" Mark 7的重量。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5-3-2 01:54 编辑
mathewwu 发表于 2015-3-1 21:33
160吨包括锁在炮闩体上用来固定制退复进缸管的角环(Hornring),重7吨,这个要扣掉。
由于各国都习惯把炮闩 ...
相比之下:
巴尔地摩级上的8" Mark 15炮塔,耳轴与炮尾距离9英尺3.5英寸,耳轴与炮口距离28英尺1.5英寸,重量17.1吨多
得梅因级的8" Mark 16,耳轴与炮尾距离5英尺1.5英寸,耳轴与炮口距离33英尺1.5英寸,重量16.68吨
后者总长比前者略大些,但耳轴距离炮尾距离短上了不少,重心更靠前,总重也略轻,不过炮尾后方还带有推弹机构,重量应该不小,能起到配重作用,而巴尔地摩的推弹机构则是固定在炮室后方的,无法给炮身起配重作用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5-3-2 01:56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5-3-1 23:20
相比之下:
巴尔地摩级上的8" Mark 15炮塔,耳轴与炮尾距离9英尺3.5英寸,耳轴与炮口距离28英尺1.5英寸 ...
得梅因的炮尾配重要更重才能取得两端大致平衡。得梅因的滑楔式炮闩结构不同于巴地的隔螺式,再加上自动装填系统,炮尾整体重量应会更重,只是不知道那些部件被算入炮管重量那些被计入装填系统。但除掉炮闩体以外,Mark 16身管肯定要轻过Mark 15,因为它是单肉自紧,而巴地是自紧内管外包层套。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5-3-1 23:06
考虑到40.6cm SK C/34的特殊性(身管结构强度冗余度大,或许能改成42cm),那么按照38cm炮等比放大,则重 ...
这的确没有资料可供进阶解释,Campbell说英国人认为德国炮"over-worked",也就是笼统的说造得“过于结实”了 mathewwu 发表于 2015-3-2 01:37
得梅因的炮尾配重要更重才能取得两端大致平衡。得梅因的滑楔式炮闩结构不同于巴地的隔螺式,再加上自动装 ...
这几天工作太忙没怎么上论坛,刚才写PPT间隙上来看了眼,结果回个帖自己逻辑还错了。。。
得梅因耳轴距离炮尾距离更短,炮身重心更靠前,炮尾配置应该是加重而不是我上面写的可以减轻。。。
不过看结构图,得梅因的Rammer是固定在炮尾后方的相关结构上的,即可以任意角装填,这部分重量想必不小,能起到配重作用,而巴尔的摩的Rammer是固定在炮室后方的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5-3-2 01:51
这几天工作太忙没怎么上论坛,刚才写PPT间隙上来看了眼,结果回个帖自己逻辑还错了。。。
得梅因耳轴距 ...
哈,我也一度被搞糊涂了。太晚了,大家都该去睡了。 我感觉苏联更丧病一些,69型的305炮是70多吨····相对之下,雪橇犬的MK8是50多吨····· 猫失前爪 发表于 2015-3-5 16:56
我感觉苏联更丧病一些,69型的305炮是70多吨····相对之下,雪橇犬的MK8是50多吨····· ...
苏联的是嗑药炮啊 stick棍 发表于 2015-3-10 16:33
苏联的是嗑药炮啊
嗑药和重不重关系不大,而且就69的305炮来看,也不算多么扭曲····· 应该是美国舰炮造的特别轻巧,其他国家同档次火炮都很难做到美国炮这么轻。
欧洲的15/L45造得跟美国16/L45差不多重。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