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堀川一男《海軍製鋼技術物語》所想到的几个问题
过年期间,借到一本《海軍製鋼技術物語》翻读。粗粗泛读之后很多金相学的知识只能说是有看没有懂,不过有几个问题实在是困绕了好几天,特向论坛上各位前辈请教。1.海軍製鋼技術物語里说的是24年哈德菲尔德新炮弹专利获取后仿制出的6号穿甲弹,而NW里的说法是一战后获得了德国APC的技术资料开发出了6号穿甲弹。这两个说法之间有些冲突,哪个情况是正确的呢?
2.海軍製鋼技術物語里提到三年帽是采用了法国施耐德弹的被帽设计,经过硬化后叠加在较软的一层上形成二重帽的样式。这个三年帽是不是就是JM-200-E O-19里画出的CAP+CAP HEAD?这样子的设计有什么特点与优势呢?书里说到这个设计最早是明治42(1909)年提出的,实用化是大正3(1914)年。而在这之后的大正13(1924)年又引进了英国哈德菲尔德的新炮弹。之后的大正14(1925)年又根据哈德菲尔德14inch炮弹的技术改进了被帽的热处理工艺。但是这个时候为何留用了三年帽而不是采用菲尔德被帽(这个24年的新菲尔德弹的设计应该是类似大战后的Greenboy的硬被帽弹吧?)的设计?是因为三年帽配合新弹体设计的效果更好吗?这方面有对比试验记录吗?书中只提到大正11(1922)年以哈德菲尔德新14inch弹射击30°倾斜的12inch装甲板,炮弹完整贯穿靶子。而大正12(1923)年日本用菲尔德式热处理手段(NK)试做的36cm弹在射击12inch靶子的时候以521m/s速度贯穿靶子的同时发生了弹底扭曲,弹底螺栓脱落的问题,为此花100万日円购买了菲尔德的技术授权,并在英国工程师指导下改进生产,根据这一技术在大正14(1925)年采取了新的被帽热处理技术,昭和2(1927)年将新的被帽和弹体装配成功,焊料成分也改变了(这个似乎不是重点),昭和3(1928)年将弹体头部改为扁平,并将原来的称呼六号弹改为八八式徹甲弾
3.在上面的记录中可以看出,三年式和六号弹的开发轨迹都很清楚,但是五号弹的开发情况就没有被提及,这个五号弹是怎么个由来呢?
4.九一式徹甲弾的介绍很多,那么八八式徹甲弾和九一式徹甲弾的区别到底有哪些呢?在网上看到有些日本爱好者提到80番徹甲爆弾(5号爆弾)就是改装自长陆的八八式徹甲弾,但是大部分资料都认为该弹是九一式徹甲弾改装而来,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呢?
以上内容多方搜索没找到有关解答,只能发到论坛上看看各位前辈方家能否指点一二。
另请各位前辈指点一下,有哪些比较好的对于日本海军舰炮弹药的研究方面的书籍?烦请推荐一些。
PS:袁枚老爷说得好“书非借不能读也”…… 弱弱的问一句 此等书哪里有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