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塞系统
请问TDS在实战中是否表现出不足?优点都听说了,缺点不是被黑就是和TDS无关说实话,面条是天生的艺术家,思维模式总是天马行空,总能想到不少开创性的思路,包括最早提出的全重炮战舰,制空权,当然也少不了普列塞,这东西属于一种全新的舰船建造模式,新东西必然有不成熟的地方,可惜老天没有给面条足够的验证和改进时间 优点不必多说,从理论上而言,普列赛系统通过外侧积液舱吸收爆炸冲击载荷后,将之均匀传递给内侧圆筒,通过圆筒的崩溃解体吸收积液舱传递来的能量,使之在达到内层支撑板时即已经没有充足的压强对其造成破坏,而支撑板后的空仓则是最后一道防线,用来释放最后剩余的冲击能量,以保护内部的核心舱。实战中,1941年12月14日,维内托号被一条365kg的潜射鱼雷击中左舷3号炮塔正下方(处于普列赛系统比较有效的防护段),造成约13米长的破洞,船体左倾3.5度,舰尾吃水增加2.2米,虽大量进水但内部核心舱损伤不大,其依然以自身动力返回塔兰托,可见普列赛系统在实战中还是具有效用的。
不过,普列赛系统发挥理想中的功效需建立在几个前提之上。其一,普列赛圆筒与舰体结构的连接处须具有足够的连接结构强度,否则在圆筒崩塌破碎之前,整个圆筒便会被鱼雷爆炸冲击波从舰体支撑结构上撕掉,从而丧失通过破坏圆筒吸收爆炸冲击波的能力(违背上述普列赛系统的防雷理论),并导致大量进水;其二,普列赛系统的圆筒可以看作是一个圆形结构的防雷空舱,其中空结构的直径大小对其防雷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直径越大,防雷效果越好,即有充足的空舱直径是产生防御力的关键之一,否则,过小的直径会大大减低其吸收冲击能量的能力;其三,普列赛系统既是靠圆筒坍缩吸收能量达到抵御爆炸冲击波的目的,那么换言之圆筒就是用来破坏的,圆筒结构强度不应超过圆筒与舰体的连接强度(仅指普列赛系统部分),否则便会出现上述第一种情况,即圆筒已被撕离支撑板,却没有崩塌,这也就意味着圆筒材质须抗拉强度适中,能够使其崩溃,而不是像普通防雷隔壁那样抗拉抗压强度越大、延展性越好越能抵御冲击波,即与普通防雷隔壁防护理论反其道而行之。达到以上三个条件,那么普列赛系统可以如其设计理论那样,达到有效的防雷效果。
然而,事实上,实际建成运用普列赛系统的维内托级在普列赛系统的防护前提上存在两个不足,其一,普列赛系统圆筒与舰底连接采用的是铆接方式,连接结构强度低于普列赛圆筒强度,即违背了上述“前提一”,使圆筒在崩塌前即已被撕离舰体,丧失防护功效;其二,为保证水下部分的舰体流线线性而达到高航速,维内托级在舰艏及舰尾部分的普列赛系统圆筒直径小于中部,尾部舵机室和部分驱动轴舰体外部甚至没有普列赛系统了,导致舰艏舰尾鱼雷防护大打折扣。另外,普列赛系统虽然理论上具有较好的防雷效果,但几乎不具有水中弹防御效果,这也是一项防御不足。
因此,普列赛系统在鱼雷防护的理论设计上是有效的,基本不弱于传统防雷隔舱设计,或者说普列赛系统就是传统防雷隔舱设计的另一种形式,只不过一个是靠防雷壁“扛”住受到空舱和积液舱削弱的冲击波,一个是靠圆筒的破坏性崩塌“吸收”被外层积液舱削弱的冲击波。
故而,普列赛系统在设计上并没有太多可指责之处,作为防雷系统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普列赛系统的缺点”各种被黑,是因为部分爱好者没有搞清楚“普列赛系统的缺点”和“维内托级战列舰水下设计的缺点”这两个概念,将两者混为一谈,将“维内托级水下设计的缺点”当成“普列赛系统的缺点”,使得普列赛系统受到了不属于其的指责。举例说明,其一,若维内托级的普列赛系统在建造时采用焊接方式与舰底及支撑结构连接,会获得比铆接结构更好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有效保证圆筒在破坏性崩塌之前不会被冲击波整体撕离舰底;其二,若维内托级的水下舰体采用类似于美国北卡、南达和衣阿华级那样为保证TDS深度而加宽舰尾处的设计线形,使得普列赛系统在舰艏、舰尾的空仓直径和圆筒长度得到保证的话,首尾防雷能力会有较大提升。其三,水中弹防御问题和防雷问题本身即是不可兼得的,由于普列赛系统本身即是防御鱼雷的设计,因此不具有水中弹防护力无可厚非,这一点的确不如传统防雷隔壁设计(防雷同时兼具部分防水中弹能力),但水中弹防护可以在舰体水下防护设计上予以弥补,比如将普列赛圆筒后的空舱隔壁加厚,或者在圆筒后再加两道防雷装甲,即靠普列赛防鱼雷、靠防雷装甲防水中弹,以期获得防雷防水中弹效果。
由此可见,所说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普列赛系统本身的缺点和问题,而是维内托级战列舰建造技术和船体设计的缺点和问题,如果有合适的建造技术和舰体设计,则可以更加理想和有效地发挥普列赛系统的真实防御能力。 好像看吞拿大大讲,面条一心想让鱼雷的冲击力被TDS吸收,结果全都作用在焊接口上,偏偏面条焊接技术不过关。。。不过普列塞的纸面数据和想法都相当出彩 VV级实战中有些中雷地方并不处于普列赛系统保护之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