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tyby 发表于 2016-4-26 10:27

华盛顿号在萨沃岛海战之后的报告

本帖最后由 deltyby 于 2016-4-29 22:53 编辑

本人为战列舰爱好者一枚,最近闲来无事尝试翻译了一些文章,无奈学识有限,一些地方翻译得比较艰涩,如有错误还请前辈们不吝赐教
【转载请注明出处】萨沃岛海战(第三次瓜岛夜战)华盛顿号战列舰报告战列舰夜战:瓜达卡纳尔岛海战1942年11月
在这次激烈的战斗中,战列舰华盛顿号和南达科他号和以雾岛号战列舰为中心的日军舰队遭遇,南达科他号战列舰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华盛顿号的精准火力对雾岛号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并使后者起火燃烧并发生多次爆炸。雾岛号最后被迫凿舰自沉。驻留在瓜岛附近的最后一只日军舰队因此不得不撤退,而华盛顿号战列舰则完成了他设计之初就被赋予的使命——在水面炮战中击沉地方的战列舰。直至战争结束,华盛顿号都是美国唯一一艘拥有击沉地方主力舰战绩的高速战列舰。
以下是华盛顿对此次战斗的行动报告:
题目:对一次杰出战斗(瓜岛海战)的总结
在1942年11月14日和15日之间的深夜,华盛顿号战列舰作为第64特混舰队(隶属于第六战斗集群)的旗舰与南达科他号战列舰以及四艘驱逐舰组成纵队,四艘驱逐舰打头,而南达科他号则在队尾戒备。纵队到达了Russell和瓜岛之间,接着向东行驶,接着转向东南方向从萨沃岛北侧经过,在到达该处偏西的位置时,雷达从萨沃岛东侧捕获到了第一个来自敌舰的反射信号(信号时间0001),华盛顿号对雷达跟踪的0016分到0019分总共对该信号发射了42发十六英寸炮弹,射击距离约18500码(目标类型大型巡洋舰或战列舰),与此同时副炮在0017时开始发射了100发五英寸炮弹,射击距离为12000-13000码的目标,该目标被描述为“大型驱逐舰或巡洋舰”,在华盛顿对该目标开火的期间,南达科他号战列舰也参与了对该目标的攻击(南达科他号在0017分加入攻击),在确认目标起火后,两舰停止了射击。此时华盛顿号开始转向航线朝向西北方向,0025分到0034分,5英寸副炮对10000码外、在萨沃岛东南侧正在接近美军驱逐舰编队的目标射击了133发炮弹。日舰陷入静默,其中一艘起火燃烧。在0100分到0107分,华盛顿号对8400码到12650码外位于萨沃岛西北方向正在向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开火的一艘战列舰发射了75发16英寸炮弹和107发5英寸炮弹。该战列舰陷入了静默,而雷达发现这艘战列舰进行了一个500度的回旋。在和该战列舰交战的同时,华盛顿号战列舰还在0100到0107分对7400到9500距离处三艘使用探照灯照亮南达科他号并与之陷入混战的驱逐舰搭设了120发五英寸炮弹,目标陷入静默。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fngPd0Ohj5V/1xGJAEyRWiMaGhoaooJ*ukIr0pMTCnq1p2RlMKVwN9o!/o/dFgBAAAAAAAA&ek=1&kp=1&pt=0&bo=zAKAAvwDkAMFAAM!&su=173716817&sce=0-12-12&rf=2-9
2317时-0020时,驱逐舰交战(第一阶段)*


0020-0040驱逐舰交战(第一阶段)*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fngPd0Ohj5V/Htovcqkp*S.xe6vOGUoMlF*yRUIrz2kCNQaab5KrRGY!/o/dGYAAAAAAAAA&ek=1&kp=1&pt=0&bo=5gKAAu4DZAMFAM8!&su=1215306993&sce=0-12-12&rf=2-9

0040-0114战列舰交战(第二阶段)*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fngPd0Ohj5V/2o2eKD0C.24TYKmkOstPh5m2pKeZKkw6s5sWxFopq6Y!/o/dGcAAAAAAAAA&ek=1&kp=1&pt=0&bo=TQOAAgAECAMFAOA!&su=1149260833&sce=0-12-12&rf=2-9

0050-0114战列舰交战(第二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目视或雷达跟踪确认的战果有:
(1)敌舰起火,可能沉没         1艘大型巡洋舰或战列舰(华盛顿舰桥确认)         2 艘大型巡洋舰(南达科他号和华盛顿的副炮)         1艘驱逐舰(我方驱逐舰和华盛顿的副炮)(2)敌舰起火,受损      1艘发射14英寸炮弹的战列舰沉默,可能失去战斗力(华盛顿的副炮)      1艘驱逐舰起火(华盛顿的副炮)      5-9艘小型载具沉默 (我方驱逐舰和华盛顿的副炮以及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华盛顿号没有被卷入混战,毫发无伤
评论
针对本舰战斗经过,提出以下评论
   (1)   我舰的雷达有效提高了夜战中的远距离射击命中率,日舰即使装备有雷达,也只对我方造成了有限的威胁。   (2)日舰对雷达性能和我军的雷达有充分的了解,他们有效利用敌我之间或更远的陆地为自己提供掩护。(3) 我方光学观测仪器性能优于日方(4) 我方装备的火控系统对和炮弹的表现达到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5) 我军不需要回避夜战,夜间作战对我方有利,一旦获取到满意的火控解算结果,我方应该尽量在远距离开火。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fngPd0Ohj5V/PAuGvurZyMOHoeqB.eyQ0xGQKO21HwGcbiiEJu0ldwQ!/o/dFkBAAAAAAAA&ek=1&kp=1&pt=0&bo=pgOAAkwE8gIFALw!&su=1218906577&sce=0-12-12&rf=2-9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fngPd0Ohj5V/sRnNH3fRglBJYiZCbqcxPnhYi8XX2RPbg5GmWvvLkdY!/o/dFcBAAAAAAAA&ek=1&kp=1&pt=0&bo=gAIyA4IDfAQFAGk!&su=156565473&sce=0-12-12&rf=2-9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fngPd0Ohj5V/QY*QOS3o8pL5sJmZ*p0Y2Rwf6JwiD0dTlQAO6SaESrc!/o/dFgBAAAAAAAA&ek=1&kp=1&pt=0&bo=6AWAAggH.gIFALs!&su=143453473&sce=0-12-12&rf=2-9

图1:使用主炮向日本雾岛号战列舰开火的华盛顿号战列舰
图2:萨沃岛海战中,华盛顿号战列舰使用5英寸副炮射击(目标不详)
图3:萨沃岛海战结束后第二天的华盛顿号战列舰
火炮的伤害评估
本舰只收到零星火力攻击。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没有被探照灯照射,并且在战斗全程中没有被命中,最具有威胁性的攻击是一发主炮炮弹,但是也只是在舰首的两百码外激起了巨大的水花。据陷入混战的我方舰只目击报告,日军的炮火十分精确。虽然日军缺乏有效的雷达,但是其驱逐舰提供的探照灯照射为日方火力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但是在夜战中打开探照灯也暴露了自身的位置,给我方驱逐舰群和受到围攻的南达科他号战列舰提供了瞄准的参考。
主炮射击报告
本舰的炮组在夜战中表现出了令人满意的效率,在三次齐射中,本舰炮组在由雷达火控系统测距和光学测向的条件下对18500码外的目标发射了42发炮弹,第三次齐射获得命中,观测到敌舰停船并下沉。
在第二阶段,本舰对作战目标实施了雷达测向及测距,并在一段时间后实施了光学测向,期初交战距离为8400码,第一二轮齐射可能命中了目标(水花覆盖敌舰),射击十分高效,炮弹装填完成时诸元就已装定完毕,新的炮弹立刻被发射出去。2分39秒的时间内,主炮组发射了39发炮弹,之后由于有报告称敌舰已沉没,主炮组射击被打断了约半分钟,恢复射击后,主炮组又进行了2分45秒的炮击,在此期间有36发炮弹被发射出去,整个炮击过程中主炮发射了75发炮弹。受到本舰攻击的目标被确认为一艘老式战列舰。此次炮击过程中本舰在第二轮齐射后使用了照明弹提供照明以进行光学跟踪,共发射了62发照明弹(来自5英寸副炮)
根据可靠数据,此次战斗中本舰SPGPM(每炮每分钟开火数)为1.3,而其中有5门炮达到了1.8,射击律令表现优秀。
优秀的火力展开依赖于出色的火控系统表现,本舰出色地执行了平时的火控系统组织结构:
一号指挥仪(前部主炮指挥仪)主控射向,绘图计算室的一号火控组指挥全局第一集群进行绘图作业四号指挥仪(绘图室中的一号垂直安定仪)不间断提供舰体姿态参数,在绘图室主控发射电门。雷达进行测距作业,通过语音和电力表盘传达到绘图室
主炮组的射击在目标目视可见时,射击方位和指挥仪所瞄准的方位完全一致。在目标被遮挡或能见度不佳时,无论是雷达测距还是根据两舰运动状态推算的方位,在射向上采取各炮塔错开一定角度达到覆盖的射击方式。
绘图室的发射电门采取选定方位角发射,让指挥仪转动以使瞄准手能目视到目标,只要目视或雷达能正确指示射向,本舰就采用这种方式射击,只有在能见度不佳或数据不良时才采用推算的数据。
在主炮对18500码外的第一个目标展开攻击的时候,采用雷达测距和光学测向,第二次齐射后,目标开始无法被清晰观察,雷达也陆续丢失了目标。此时指挥系统依照平时练习的方式通过推算得到敌舰当前位置并进行了射击。在对第二阶段的目标进行射击时,期初由于能见度极差,对目标的追踪完全由雷达完成,在凭借照明弹获得清晰视野后,光学追踪获得了第一组观测数据,经比对,这组数据和雷达的读数完全一致。不过在此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观察员在使用光学仪器进行观测后回头观察雷达屏幕时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反过来也是如此,这会影响观测的精度,第二主炮指挥室认为,让射向瞄准手使用雷达追踪,让主瞄准手使用光学观测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尤其是使用推算方位角来转动指挥仪时更可以达成,这样一来只需要一点微小的角度校正,交给主瞄准手来操作就可以了。
当回波仍能获得时,火控雷达曾对第一个目标进行校射,值得提醒的是,在对第二个目标(雾岛号战列舰)射击时,可观察到远弹和近弹,齐射弹群来回跨射目标。
本舰副炮指挥仪可以通过火控讯号交换机来给主炮射程计算机提供方位数据,因此也可以为主炮指示目标,在第一阶段时,前后两座主炮指挥仪都一度丢失目标,交换机就将目标制定任务切换给副炮指挥仪,不过那时副炮指挥仪还没准备好,而同时主炮指挥仪又找到了目标,所以就切换了回来。
副炮射击报告
副炮配有专门的火控雷达,在第一阶段用来测向,而光学仪器在两个阶段都被用来测向。
火炮仰角所以来的水平参照来自垂直安定仪(陀螺仪?),随着距离变化,角度也会随之变化。发射线路由指挥仪主瞄准手空知,第一副炮群使用快速连续射,而在另一方面,第三幅炮群则很快就改用间隔四秒的齐射以便校射
副炮第一阶段的射击成果无法确认, 一号和三号副炮群每个集群下辖两个炮塔,对13000码到15000码间范围内目标进行了射击,通过雷达进行测距和测向。其中第三炮群使用炮击梯度为400码,步长200码,但是无论雷达还是目视都没有得到落点的信息。
在第一阶段的后期副炮对被认为是“萨沃岛上的岸防炮台”的目标实施了炮击,之后该目标被修改为“水面舰艇”,所有炮群都参与了对该目标的炮击。一号副炮群发现射击过远后,一号和三号炮塔改由第三副炮射击指挥仪指挥继续对该目标进行射击,而第三炮群则将炮口转向了萨沃岛右侧的目标,瞄准对象是那里炮口闪动的火光。第三炮群将距离起点设定在最近的雷达反射点,设定目标速度为零,进行梯度为200码的射击,该目标被击中起火,有大量目击报告表明有一条五英寸曳光弹的轨迹击中目标并立刻爆出火焰。I号合像测距仪对火光测得距离为10200码,与输入距离计算机读数只有不到100码的距离,接下来炮群将目标转向了该目标左侧另一个有炮口闪光的位置,该炮组保持对该目标的射击直到下令停火,另一个方位角接近萨沃岛中部的位置被击中起火三号炮群据报告有两次击中上层建筑,一号炮群有两次击中上层建筑,这两个目标可能是驱逐舰或大型鱼雷艇。
第二阶段的战斗中,各个炮群分别对不同的目标进行了攻击,一号炮群跟随主炮对主炮的目标进行攻击,三号炮群则对打开探照灯照射南达科他号战列舰的目标开火。三号炮群据观测有两次命中目标上层建筑,当另一艘敌舰开启探照灯进行照射时,三号副炮指挥仪立刻以探照灯作为瞄准点。这个目标可能是日本的重巡洋舰,该巡洋舰在遭到本舰攻击的同时正在与南达科他号的副炮交火,三号炮群设定炮击梯度为200码,第一轮射击后,观测结果表明落点过近,修正400码,第四次齐射时敌舰探照灯熄灭,该炮群随后又对该目标进行了10组或更多次数的齐射。此时另一艘敌舰打开了探照灯,炮群改目标为这些探照灯所在的位置,同样使它们熄灭了,但是没有人目击到敌舰被击中。
战场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该地区的密集岛屿和狭窄水域的影响,雷达收到的来自水面的回波中有很多都来自于战场中众多的岛屿。为提高我舰在狭窄水域中的作战效能,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雷达的性能,开发通过雷达绘制导航图的功能,这样在战斗中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目标的甄别。
SG雷达呈现的图像不是真正的平面而是变形的,雷达的操作者必须全神贯注地观察某一区域的回拨变化一段时间才能大概辨识出目标是一艘敌舰还是只是一块陆地,我舰在环绕Rusell岛(接触前的战斗巡逻)时,收到了来自雷达操作室的大量接触报告,最后却发现那些目标是10万多码外的陆地,幸运的是,这样的情况在战斗中只出现了一次。
教训和建议
1.雷达为舰长提供了绝好的战场信息条件,摆脱了以往即使是深夜这样的能见度极端的条件下也只能靠目视获得战场信息的窘境。
2.本舰在战斗中没有受到攻击,但是南达科他号的防护却收到了严峻的考验,大量敌舰各种口径的弹药洗劫了南达科他的上层建筑,敌舰或许是想要击中南达科他号战列舰上层建筑的前端(南达科他当时使用的是MS-11迷彩,导致日方很难辨认水线和上浪高度的区分,所以日舰在可见度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对侧舷实施有效观测和攻击)
3.为提高指挥系统的效率和实现对高级指挥部门的保护,应该将舰长和导航员留在司令塔内,并另外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军官收集指挥室内外的情报信息然后整理再呈递给舰长。。
第六战斗群报告
这次战斗体现出了雷达在夜战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雷达测距还是落点观测都为我方舰只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相比之下光学观测在夜战中则屈居次位,扮演着辅助的角色。
雷达获得的敌方舰艇信息准确且清晰(尤其是第二阶段),为快速精确的解算和校射提供了条件。
第一阶段中射击距离16000-18000,我方借助微弱的月光实现了光学观察,并在第二轮齐射中成功命中了目标,但是第二阶段中,射击距离6000-9000,我方发射了大量照明弹照准目标,但是照明弹对光学观察的效果提升十分有限,我舰命中率没有得到提升。
没有证据表明日舰使用了雷达,敌方靠观察我方炮口焰来进行瞄准,但并不准确,南达科他号就是在受到探照灯照射后才受到的攻击。
我方的火炮表现优于日方,尤其是在距离较远时。
SG雷达在定位敌方水面目标和引导射击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海军二战战史第五章:
发生在14日和15日之间的第三次瓜岛夜战中美军的表现明显要优于前两次瓜岛的夜战。相比于前两次夜战中无谋的乱斗。李上将在他指挥的第三次夜战中即便是在敌方数量绝对优势、驱逐舰编队受到严重打击被迫撤离的消极环境下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作为一名曾经是科学家的旗舰指挥官,他对雷达的性能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而雷达也不负所望,在战斗中几乎不间断地向他提供敌舰最新的动作和战术,他则通过这些信息快速而精确地剖析着当前形势。李所率领的这只舰队是临时拼凑出来的,各舰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是战况平仍的南太平洋中美国海军指挥乱象的一个缩影。在这次战斗中,就像前两次战斗一样,日军在鱼雷战术上又给美军好好地上了一课(四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伤亡惨重)。但是在李上将和戴维斯舰长的沉着指挥下,华盛顿号在这个夜晚拯救了危机之中的美国海军。

*:该组图片来自于http://bbs.saraba1st.com/2b/thread-1204708-1-1.htmlhttp://bbs.saraba1st.com/2b/thread-1204708-1-1.html
附:原报告中美国海军绘制的海战经过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fngPd0Ohj5V/HRNdQQdWLr.**AqdG67Z9jZhVsPl5bzs923sADzYHt0!/o/dFwBAAAAAAAA&ek=1&kp=1&pt=0&bo=UAH6AVAB.gEDACU!&su=18186513&sce=0-12-12&rf=2-9


翻译的时候,由于对美国舰上指挥系统缺乏认识,所以我在翻译指挥系统运作过程的时候对很多名词都不清楚该怎么解释,比如“1st group具体指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如果有前辈知道,请问能讲一下吗?原文来自navsource网站BB—57南达科他页面


mathewwu 发表于 2016-4-27 10:24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6-4-27 13:59 编辑

几点问题:

1. 这不是华盛顿号的原始战斗报告,我在你说的Navsource的页面也没有找到这篇原文。这是取自John C. Reilly编撰的《Operational Experience of Fast Battleships: World War II, Korea, Vietnam》,第61-67页。虽然论坛不是学术性的,但给出处的规矩不能马虎。

2. 原文大量引用原始战报,内容非常专业,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炮术或其他海军专业的定义,就如同文末你求问的"1st group"等等,在下笔之前可能需要更多的了解。炮术方面我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意见,不限于楼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论坛的短消息功能同我切磋。

3. 不建议采用Lundgren专文(即你转贴的那个翻译)内的的萨沃岛海战形势图。



(更正) 1. 出处见楼下。恕老朽不察。




史东 发表于 2016-4-27 11:51

本帖最后由 史东 于 2016-4-27 11:53 编辑

mathewwu 发表于 2016-4-27 10:24
几点问题:

1. 这不是华盛顿号的原始战斗报告,我在你说的Navsource的页面也没有找到这篇原文。这是取自Jo ...
1、这是BB57页面“November 1942 / Guadalcanal & Fourth Battle of Savo Island”栏目第一张图的注解。图来自原始战斗报告,注释文字不是。

mathewwu 发表于 2016-4-27 13:46

史东 发表于 2016-4-27 11:51
1、这是BB57页面“November 1942 / Guadalcanal & Fourth Battle of Savo Island”栏目第一张图的注解。图 ...

谢谢,已更正。没想到还有PDF文档隐藏在配图位置之下。

benzheng 发表于 2016-4-27 14:03

附出处http://navsource.org/archives/01/pdf/015617g.pdf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盛顿号在萨沃岛海战之后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