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时代东西方船材破坏系数的比较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2016/07/blog-post_31.html
从这可以知道,为何洋鬼子给人”船坚炮利”的印象了,当然在船只结构上也有差异,台湾某李姓教授带老婆去荷兰玩时,顺手参观仿古船巴达维亚号(17世紀的一艘650噸東印度船),看完后他的感想只有一句,同安船等哪里比的过
中国受限于东南地区高级木材很早就砍伐殆尽了吧。 有没有木材对炮弹的抗打击之类的资料? eumenes 发表于 2016-8-2 12:27
中国受限于东南地区高级木材很早就砍伐殆尽了吧。
不是木材问题,中国船结构和西方不一样,西方风帆战舰由大量密布的肋骨和厚船板构成,舰体结构抗冲击能力比中国结构的帆船强得多。也就是说西方船是为了抗远洋风暴设计的,中国船是近海航行的,结构强度天然比不上 本帖最后由 divee 于 2017-2-4 11:54 编辑
编辑掉 本帖最后由 divee 于 2017-2-4 12:48 编辑
blackfar 发表于 2016-8-10 10:46
不是木材问题,中国船结构和西方不一样,西方风帆战舰由大量密布的肋骨和厚船板构成,舰体结构抗冲击能力 ...
抗炮击结构决定。其实中式结构也满足抗远洋风暴,看耆英号宁波号厦门号伏波II好太平公主号都是跨洋船体无恙(太平公主号最后被撞),中式结构的软肋在于升降摆舵系统,上面那些跨洋船的摆舵多少都有出问题,容易与船身磕碰碎坏或风暴中被卷走,清康熙二十二年的册封舟一号鸟船用了西式结构的舵,不带副舵,为此伙长和闽中有司还争执了一下。
中式海船结构在宋代已经定型,基本没什么改变,等到了明末清代,西式造船法和结构的影响,中式船才从多舱改为少舱,增加肋骨(明代一条45米长的册封舟得有24或28舱,清末民国的45米长的福州运木船就只剩下15舱37根肋骨),浙船和广船艏柱变尖,这些都是西方的影响。
中式船体结构抗炮击那是大大的不行。中式船经过战火的洗礼后证明不适合战争,而且相对的帆面积和西方的没法比,速度和同时期的西方飞剪船也没得比(建国初的调查最快的是大嶝式驳仔船6级顺风跑10节,但载重很小才几十吨,现代复原的绿眉毛最快9节),只适合近海运输、渔业或少数造得好的跨洋。
明清时期的中式帆船也开始密排肋骨了。 请教:郑和船队跨洋到达非洲的船的结构适应远洋吗? blackfar 发表于 2016-8-10 10:46
不是木材问题,中国船结构和西方不一样,西方风帆战舰由大量密布的肋骨和厚船板构成,舰体结构抗冲击能力 ...
有没有海洋环境的影响呢:太平洋的航行环境比大西洋好,结构不需要那么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