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受教 发表于 2016-9-11 05:54

防护巡洋舰的始祖---皇家海军库莫斯级三等巡洋舰

本帖最后由 受教受教 于 2016-9-11 05:56 编辑

库莫斯(Comus)是古希腊神话之中的宴月之神,是酒神狄俄倪索斯(Dionysus)的儿子与酒童。库莫斯的形象为肩生双翼,或者秃头驴耳驴尾的少年,手持酒杯或短杖。皇家海军一共有五艘军舰被命名为HMS Comus。第一艘是1806年完工的月桂级22炮六级舰(巡航舰),第二艘是1828年下水,1832年被命名为库莫斯的18炮小巡航舰(sloop-of-war)。1876年开工,1878年4月4日下水的Corvette-HMS Comus是第三艘被命名为库莫斯的军舰。
库莫斯级巡洋舰排水量2380长吨,长69米,宽14米,吃水6米。动力为卧式两胀机,指示马力2590匹(库莫斯号),单轴推进。航速13节 (最快的Constance跑到13.72节,最慢的Comus只有12.93节),全舰官兵共计250人。该舰由大师巴纳贝(Nathaniel Barnaby)设计,首舰库莫斯号的制造商是位于格拉斯哥的约翰-埃尔德公司(Messrs. J. Elder & Co,也就是今天的费尔菲尔德造船与工程公司,Fairfield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Company),造价12.3万英镑。由于皇家海军对巡洋舰的续航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早期蒸汽动力对煤炭的惊人消耗,该级舰均备有风帆。前六艘装备全套帆装,最后三艘只有巴肯庭帆装。forum.php?mod=image&aid=21059&size=300x300&key=6be58fc943e96370&nocache=yes&type=fixnone该舰武备为:前后艏艉楼内各有一门7吋前装线膛炮(https://en.wikipedia.org/wiki/RML_7_inch_gun),使用换门架式炮架,可以通过艏艉楼左右凹进的炮门向两舷射击。单舷射界超过100度。该炮可以在1000码击穿7.7吋锻铁板(推测无背板);更多19世纪中期火炮穿甲数据http://tieba.baidu.com/p/3944350277
除此之外还有四门6吋26倍MKI型后装线膛炮(http://www.navweaps.com/Weapons/WNBR_6-26_mk1.htm),该炮也装备致远靖远号。海军认为其性能不佳,故除了Canada 和 Cordelia号以外,均用64磅前装线膛炮取代。
另外还有八门64磅前装线膛炮,(https://en.wikipedia.org/wiki/RML_64_pounder_64_cwt_gun)
八门诺登飞机关炮和两个鱼雷发射架

而Canada 和 Cordelia 两舰的武备则为10门6吋26倍MKII后膛炮(http://www.navweaps.com/Weapons/WNBR_6-26_mk1.htm),配合6-10门诺登飞机关炮和2个鱼雷发射架
该舰舯部轮机舱上部有1.5吋穹甲,穹甲与下甲板之间(大约90厘米的高度)则是煤仓。此外机舱两侧也设有煤仓作为防护和减少被击中时的进水。大约两英尺煤层在防护上相当于一英寸锻铁(对于低速炮弹)

法国在与库莫斯级同时代近似吨位的巡洋舰是 拉佩鲁兹级和维拉级。拉佩鲁兹级(Lapérouse-class)铁胁木壳,排水量2363吨,2300匹马力,航速15节,15门140毫米M1870后膛炮,8-10门37毫米哈乞开斯回转炮。其中两门140炮位于艏楼内,一门140炮位于艉楼上。本级舰拉佩鲁兹号,德斯丹号参加马江海战
维拉级(Villars-class,也译为费勒斯级)铁胁木壳,排水量2,382吨、 2,750马力 、 航速14.5节。 装备15门140毫米后膛炮,6-8门37毫米哈乞开斯回转炮。本级舰维拉号参加马江海战
开济级(杜居士路因号(Duguay-Trouin)巡洋舰的缩小版)铁胁双层木壳,排水量2200吨,航速16节,装备2门克虏伯210毫米后膛炮,8门克虏伯120毫米后膛炮,4门诺登飞机关炮,4门37毫米哈乞开斯回转炮,2具鱼雷发射管

可以看出库莫斯级的火力对比法舰并无劣势反而还稍稍占优,防护上也要胜过(不仅是穹甲+煤仓的防护体系,早期钢铁船壳厚度可达1厘米以上,面对小口径低速炮弹也有一定的防护能力。),但是航速却慢法舰2节(航速是库莫斯级被诟病最多的缺点)。


库莫斯级的设计上的第一个一个首创就是舯部轮机舱上方的那一层1.5吋厚的装甲甲板。(早期穹甲多数位于水线以下主要因为早期轮机体积不大。)

装甲甲板并非什么新鲜玩意,大名鼎鼎的莫尼特号(USS Monitor)建成的时候就带着1吋全长的锻铁装甲甲板(不过好像老美造不出太厚的装甲板,莫尼特其他部位的装甲就是跟千层蛋糕一样由好几块装甲板叠起来的。)后来有其他无装甲甲板的莫尼特在改造的时候也被装上了装甲甲板。
1864年改造完工的皇家海军多炮塔神教鼻祖----四炮塔的皇权号(HMS RoyalSovereign)也被装上了1吋的装甲甲板。多说一句,同时代多炮塔还能膜三炮塔的罗阿诺克号(USS Roanoke)。不过膜归膜,请遵守基本法。
同年稍早下水的阿尔伯特亲王号(HMS Prince Albert )(怎么又是该死的炮塔舰), 有0.75-1.2吋的装甲甲板。
等到1866年HMS Bellerophon完工,皇家海军总算有了有装甲甲板(0.5-1吋)的中央炮舱铁甲舰
即便装甲甲板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是用它来维持舰船浮力,成为“被动防护”的一部分却是在1870年代中期开始的。
1876年意大利人造了两艘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军舰,意大利级战列舰(哦不,是两栖登陆舰,运输舰,战列巡洋舰)意大利号和勒班陀号。她们有全长的4吋穹甲(水线下),并且还有4门17吋炮和将近18节的航速,足够完爆那个时代任何巡洋舰(包括甲带巡洋舰)
forum.php?mod=image&aid=21060&size=300x300&key=20f176f359477ab3&nocache=yes&type=fixnone


早期的防护巡洋舰先驱们还有:卡利普索级巡洋舰(Calypso class), 1.5吋穹甲位于舯部, 库莫斯级的翻版利安德级巡洋舰(Leander Class),1.5吋穹甲位于舯部卫星级巡洋舰(Satellite Class),大概1.5吋穹甲位于舯部亚特兰大级巡洋舰(Atlanta Class),1.5吋穹甲位于舯部,参照超勇级建造。芝加哥号(USS Chicago), 1.5吋穹甲位于舯部,参照HMS Leander赫士本号(HMS Hotspur),改造后穹甲2.75吋-1吋,济远穹甲结构就是参照她的。
除此之外,巴纳贝和弟子伦道尔设计的普拉特级巡洋舰(筑紫,超勇,扬威)和百眼巨人号鱼雷巡洋舰的全长水密甲板被加厚,也起到一点点“穹甲”的作用。
forum.php?mod=image&aid=21061&size=300x300&key=6140a5181d7bd309&nocache=yes&type=fixnone


同时库莫斯也是皇家海军第一艘使用钢胁钢壳的小型舰艇(小于3000吨)。
金属船体英国佬很早就开始试验了。1787年威尔金森就造了一艘铁壳驳船-试验号。。。。。。但是在早年由于转炉和平炉尚未普及导致金属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上金属的加工(轧制)和防锈技术上的落后,钢铁船壳并未立即得到普及。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木质船壳修理和包养起来要比铁船壳更方便。因此在商船上甚至到1870年代早期还有很多是木胁木壳材料的。当然,军舰的体量要比商船大得多,由于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砍伐,适合加工成龙骨的木材越来越难得,所以在军舰上铁胁很快就得到了普及。早期铁胁木壳军舰的典型例子就是法国风帆战列舰瓦尔密号,法国后来的铁甲舰光荣号,海洋号都是铁胁木壳。然而英国佬还是技高一筹,舰艇很早就开始使用铁胁铁壳,诸如勇士号(HMS Warrior),无常号(HMSInconstant)。早期蚊子船坚定号(HMS Staunch)是铁胁木壳,后来中国订购飞霆等四舰已经改成铁胁铁壳的了。到后来镇字六舰用上了钢胁钢壳。巡洋舰在1870年代末的艾利斯级(Iris-class)和库莫斯级后就基本不再使用木壳。
法国人直到强大级(Redoutable)铁甲舰后才开始在主力舰上使用钢铁船壳。而在巡洋舰方面,杜居士路因号虽然是铁胁铁壳结构,但由于生锈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被迫在铁壳外面再包一层木壳裹铜皮。除了杜居士路因号外,其他巡洋舰还在继续使用铁胁木壳。以至于第一艘防护巡洋舰斯法克斯号(Sfax)依然采用(钢胁)铁壳 (因为法国那时候炼钢合格率不行)。
美国在1840年代就制造过铁胁铁壳船舶。1861年下水的莫尼特号(USS Monitor)以及后来的莫尼特级改进型帕萨伊克级(Passaic class),航海型莫尼特清教徒号(USS Puritan)号,独裁者号(USSDictator)就都是铁胁铁壳结构,但是同时期的铁甲舰新铁甲号(USS New Ironclad),巡洋舰万帕诺亚格级(Wampanoag class)和航海型莫尼特莫南多那克级(Monadnock-class )和卡拉马祖级(Kalamazoo-class)却使用铁胁木壳。可惜由于战时急于赶工使用质量不佳的木料,这些木壳铁甲军舰和其他木壳巡洋舰,炮舰一样, 服役后没过几年船壳寿命就已经快到极限,被迫退役或者在港口里面慢慢朽烂。
日本海军最早的两艘铁甲舰,法国造的东号是铁胁木壳,而英国造的龙骧号则是铁胁铁壳,可以说是当时两国造船工业选材的一个缩影;日本在1875年向英国订购的三艘铁甲舰中,既有钢胁钢壳的扶桑号,也有铁胁铁壳的比睿号和铁胁木壳的金刚号。其中扶桑号的装甲由于包养不佳,很快就锈蚀了,成为李鸿章教育北洋将领的一个反面典型。而木壳的金刚号则可能由于舰况不良,比比睿号早进入“养老模式”。

注:由于19世纪中期的定义钢铁的含碳量标准以及金相分析条件和现代有差异,现在的低碳钢放到那个年代可能会被当做是熟铁,因此造成了有的军舰“既是钢壳船又是铁壳船”的不同说法。到了1880年代后,由于钢铁产量大大增加(价格降低)和适合制造成船壳的木料来源的进一步减少,导致越来越多的船舶开始使用钢铁船壳。同样的设计,使用钢材的船舶可以比使用木材的船舶重量轻,这样反而节约造船成本。1880年代中期日本海运业为了拓展向英国购买了一大批近三千到四千吨级的铁胁铁壳商船,其中就包括西京丸号以及后来日俄战争自沉在旅顺港外的那些阻塞舰。









值得一提的是库莫斯号的螺旋桨能够在使用风帆航行的时候升起来以减少军舰前进的阻力,这项技术在十几年前的HMS Warrior上面就已经得到了运用forum.php?mod=image&aid=21062&size=300x300&key=3b0d18b1710bd52a&nocache=yes&type=fixnone伸缩螺旋桨(Retractable Propeller)的模型 左图甲板上的提升工具(pulley system)就是用来升起螺旋桨的;中间图为使用蒸汽动力时的螺旋桨;右图为使用风帆动力时的螺旋桨
提升工具(Pulley System)的构造图,早期的工具并没有统一的样式,而且还是人力的(要知道勇士号的螺旋桨就有26吨,再加上螺旋桨外框8吨,提起来可真不容易)forum.php?mod=image&aid=21063&size=300x300&key=74840d473bc10c19&nocache=yes&type=fixnoneforum.php?mod=image&aid=21064&size=300x300&key=138df53a209ed702&nocache=yes&type=fixnone forum.php?mod=image&aid=21065&size=300x300&key=7fa10ef2b93647e5&nocache=yes&type=fixnone
由于库莫斯级巡洋舰被派往远东服役并保护英国的侨民与商业利益,属于该级的冠军号(HMS Champion)就成了19世纪末环太平洋地区政治格局变迁的见证者。
1884年马江海战前夕,冠军号驶入福州马尾港观察中法双方对峙情况;1886年冠军号驶入厦门港驻泊。1885-1887年间为了支持其他英舰对朝鲜巨文岛的占领,冠军号前往巨文岛驻泊。1891年智利爆发内战。冠军号进入东南太平洋,与法,美,德舰一道驶入瓦尔帕莱索港保护本国侨民。1892年冠军号驶抵约翰斯顿环礁为海底电缆中继站选址做考察。1893-1894年间夏威夷局势紧张,冠军号驶抵檀香山,与赶来的日本海军巡洋舰浪速号一同驻泊。后因为中日双方在朝鲜剑拔弩张,浪速号急忙返回本土(护侨任务由前来的高千穗号承担,后高千穗号也赶回本土加入一游),被编入第一游击舰队并随后参加了丰岛海战。1893年冠军号驶入皮特凯恩群岛(大名鼎鼎的判舰邦迪号的船员的最后归宿),维护英国统治。1897年参加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周年海军大阅。
不知道冠军号或者其他库莫斯级巡洋舰有没有像其他英国军舰(比较出名的如HMS Leander, HMS Edgar)一样观摩过甲午战争中的战役。(关于英国“观摩团”所摄的照片https://www.cchere.com/article/757305 )
该级首舰库莫斯号建成不久以后就被调往太平洋地区,1882年该舰参与护送加拿大总督及其家人从旧金山启程前往英属哥伦比亚省首府维多利亚。之后回国修整后又被调往太平洋地区。

感概:皇家海军的巡洋舰真命苦啊,满世界跑。
Reference:
Conway All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Brassey’sNaval Annual
近代国造舰船志
http://lupus-marineris.livejournal.com/107089.html
http://www.shipsofscale.com/phpBB3/viewtopic.php?p=7413&sid=8ce0e7f52f01fa9fd94e99f0b6b9b2d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MS_Comus_(187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us-class_corvet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MS_Champion_(1878)
http://60-250-180-26.hinet-ip.hinet.net/theme/theme-98/98-index2.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pérouse-class_cruis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MS_Polyphemus_(1881)

LeSoleil 发表于 2016-9-13 01:16

铁壳和木壳的问题NAM Rodger在70年代的一篇论文讨论过,即按照1840年代的测试,铁壳被弹后破损更难堵,后效破坏也更大。后来靠在内侧垫木头才解决损管难题。

受教受教 发表于 2016-9-13 04:50

LeSoleil 发表于 2016-9-13 01:16
铁壳和木壳的问题NAM Rodger在70年代的一篇论文讨论过,即按照1840年代的测试,铁壳被弹后破损更难堵,后效 ...

感谢回复。是的,我之前也是看过一个说法,铁壳比木壳更难堵。木壳补漏靠船上的木匠可以凑合一下,铁壳就很难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防护巡洋舰的始祖---皇家海军库莫斯级三等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