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兰纪念系列 - 火控炮术篇 - 第十二章 - 实战案例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4-1-27 12:18 编辑前言
1916年5月31日下午,英国海军的大舰队与德国海军的公海舰队,在北海东部、靠近丹麦及挪威的区域相遇,随即爆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海战。双方交战的区域,从陆上来说临近日德兰半岛,而从海上来说临近丹麦与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因此分别被参战双方称之为日德兰海战(英方叫法)和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德方叫法)。这场海战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同时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以战列舰为主力的海战。
关于这场海战的前因后果,各国学者们早就发表了无数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其中既有研究战略战术的,也有研究技术细节的。在我看来,从无畏舰诞生到日德兰海战的这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海军的技术装备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而日德兰海战的胜败结果,主要也是由于技术因素上的差异导致的;并且,当时的许多战术决策,也都是围绕着当时的技术条件来展开的。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若想更好地理解日德兰海战,则非常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当时的各类技术知识。
在这些技术知识中,海军炮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在这个领域,已经有多位专家学者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研究,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而本论坛的mathewwu版主,也在这个话题上给予了我许多指导。在这些资料的支持下,在mathewwu版主的帮助下,我整理、翻译、编写出了以下这些内容,并希望能就日德兰海战中的炮术对决情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后续事件,进行较为准确和完善的解读。
索引
第一章 - 舰炮射击的基础概念
此章以简明扼要的官方教材为基础,对舰炮射击所涉及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 - 射表与瞄准镜
此章介绍的是海军火炮所配套的射表和瞄准镜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 - 测距仪、变距率盘、火控参数计算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于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初期所引进和发明的一系列用于获取和计算火控参数的设备。
第四章 - 火控指挥与通讯体系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于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初期所引进和发明的一系列用于传递火控参数和命令的设备。
第五章 - 无畏舰的基本火控方法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在大战前夕至日德兰海战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所广泛使用的基本火控方法。
第六章 - 斯科特指挥仪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军官珀西·斯科特所发明的一种火炮瞄准设备。
第七章 - 坡伦火控系统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商人亚瑟·坡伦及其团队所发明的一种火控参数计算设备。
第八章 - 德雷尔火控台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军官弗雷德里克·德雷尔所发明的一种火控参数计算设备。
第九章 - 其他杂项火控设备
此章介绍的是英国海军所使用的数种杂项火控设备。
第十章 - 德国海军的火控设备
此章介绍的是德国海军所使用的各类火控设备。
第十一章 - 炮术训练
此章介绍的是英德两国的炮术训练情况。
第十二章 - 实战案例
此章围绕着英德双方大型水面舰艇之间爆发的历次海战,对英德双方的炮术发挥进行了分析。
第十三章 - 战后总结与改进
此章介绍了英国海军基于福克兰、多格尔沙洲、以及日德兰海战所总结的经验教训,以及针对这些教训所提出的改进措施。
第十四章 - 炮术训练及火控系统的后续发展
此章介绍了大战末期及战后初期时,英国海军的炮术训练及火控系统的发展情况,并对坡伦火控系统和德雷尔火控台之间的优劣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24-11-30 00:34 编辑
日德兰纪念系列 - 火控炮术篇 - 第十二章 - 实战案例
本帖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主要参考资料:
英国海军官方档案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作者John Campbell
The Great War at Sea - A Naval Atlas 1914-1919,作者Marcus Faulkner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德兰海战代表着水面舰艇战斗的巅峰时刻。而多格尔沙洲海战,则可以算作日德兰海战的序曲。除此之外,科罗内尔海战和福克兰海战,也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这四场海战的共同特点,是参战双方都是英德两国的大型水面舰艇。
在本章中,我们将围绕这四场海战,从实战案例的角度,来探讨英德双方的炮术表现。
一、科罗内尔海战
在大战爆发之前,德国海军在远东地区部署有一支东亚分舰队(Ostasiengeschwader)。大战爆发之后,在其指挥官斯佩(Maximilian Reichsgraf von Spee)中将的率领下,这支舰队的主力横跨了广袤的太平洋,并预定要越过南美洲的合恩角(Cape Horn)进入大西洋。
为了拦截斯佩舰队,英国方面派出了克拉多克(Christopher George Francis Maurice Cradock)少将率领的第4巡洋舰中队。1914年11月1日时,这两支舰队在智利城市科罗内尔(Coronel)附近的海域相遇并交战,史称科罗内尔海战。
在这场海战中,英国方面投入了2艘装甲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1艘辅助巡洋舰,总计4艘军舰;德国方面则投入了2艘装甲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总计5艘军舰。
海战过程概述
https://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2401/27/004510gmgmmgcylgmlqqwy.png
1)当日下午,克拉多克率领3艘军舰,与在此地单独执行情报刺探任务的格拉斯哥号轻巡洋舰完成了汇合。此后,英国舰队展开了扇形搜索队形,并向北航行搜寻德舰。与此同时,德国舰队则在向南航行搜寻英舰。在16时26分(斯坦利港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晚4.5小时,下同)时,英国海军的格拉斯哥号轻巡洋舰,发现了德舰的踪迹。接下来,英国军舰首先收拢了队形,随后掉头南下,与德舰保持了大致平行的航线。而德国舰队在发现英舰后,也同样收拢了队形,并选择进行追击,但有1艘轻巡洋舰落在了后面。
2)在收拢部队之后,克拉多克曾试图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迫使德方与他交战,但斯佩并未应战。另一方面,斯佩则将自己麾下的部队,置于英国舰队与智利海岸线之间。这样一来,如果英国舰队选择进港避难,德国舰队就会处于有效的拦截位置上。与此同时,他还在等待日落时分——在太阳即将落山之时,光照对英方更有利;而在太阳落山之后,光照则会对德方更有利。
3)19时02分时,德国舰队开火了。双方的交战距离,起初接近12,000码,但很快拉近到了6,000码左右。战斗开始后,德方很快就占据了上方,在短时间内就将英方的2艘装甲巡洋舰打得失去了战斗力,并最终将她们击沉。而剩下的1艘轻巡洋舰和1艘辅助巡洋舰,则趁乱逃脱了。
结果分析
神教认为,从炮术角度上来说,科罗内尔海战之所以会变成一边倒式的屠杀,一方面是因为双方舰队在软硬件实力上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是因为天气情况对德国人更有利。
软硬件实力差距
https://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2401/27/004518s2rfxgh7hh7xaam8.png
从硬件实力的角度看,尽管英德双方都各有2艘装甲巡洋舰,且在总吨位上也比较接近,但德方是占据舰龄、火力、防护的三重优势的。第一,德舰的舰龄要比英舰短5年。第二,从火力配置上看,2艘英舰合计拥有2门9.2英寸火炮和30门6英寸火炮,2艘德舰则合计拥有16门21cm火炮和12门15cm火炮。对比之下,虽然英舰火炮数量更多,但在火炮口径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又由于英舰的6英寸火炮所配备的穿甲弹是老旧型号,难以击穿德舰的装甲,而6英寸高爆弹的引信也是老旧型号,因此英舰的6英寸火炮数量虽多,但并不能对德舰造成太大的威胁。第三,英方的2艘装甲巡洋舰,主装甲带厚度分别是6英寸和4英寸,而德方的2艘装甲巡洋舰,主装甲带厚度都达到了150mm,因此德舰在防护方面也有一些优势。
除了装甲巡洋舰之外,英方还有1艘轻巡洋舰,而德方则有3艘轻巡洋舰。虽然德国轻巡洋舰的单舰火力和单舰吨位都逊色于英舰,但毕竟拥有3比1的数量优势。对比之下,英舰仅有2门6英寸火炮和10门4英寸火炮,3艘德舰则拥有30门10.5cm火炮,且英舰的6英寸和4英寸高爆弹的引信都是老旧型号,因此在火力上大幅逊色于德舰。不过考虑到3艘德舰中,有1艘落在了编队后方,是后来才加入战斗的,因此在实际交战过程中,双方的火力差距没有纸面上那么大。至于英方的那艘辅助巡洋舰,是无力与正规军舰对抗的,所以不提也罢。
从软件实力的角度看,德方的2艘装甲巡洋舰上的官兵,有一半都是老兵,而3艘轻巡洋舰上的官兵,则全都是服役超过3年的老兵。而英方的2艘装甲巡洋舰上的官兵,则主要是由预备役(可细分为由退役海军构成的RFR和由海员组成的RNR)和海岸警卫队的人员组成的。因此在训练程度上,双方也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天气情况
请注意,下图中的时间是智利时间,比本文中使用的斯坦利港时间晚0.5小时,比格林威治时间晚5小时。
https://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2401/27/004645wpilbrp6rpy9djd0.png
在天气情况方面,德方占据了能见度和海况的双重优势。
在日落之前,太阳位于英国舰队后方,因此英方能清晰地看到德舰的轮廓。但在日落之后,德舰笼罩在阴霾之中,而英舰的轮廓则被晚霞映衬地相当明晰。另外,当天的月相尽管接近于满月,但云雾遮蔽了月光,因此能见度并不高。所以在日落之后,德舰会在能见度方面占据明显优势。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个交战时机,是斯佩主动创造出来的,他拒绝在日落之前与英舰交战,并在日落之后主动发起了攻击。
另一方面,当日的海况比较高,而2艘英国装甲巡洋舰上搭载的合计30门6英寸火炮,有12门是布置在中甲板上,因此其炮口距离水线比较近,所以无法在高海况下有效发挥火力。作为对比,德舰的火炮则都能发挥火力,特别是其21cm火炮,布置位置都较高,所以不受海况影响,而其15cm火炮因为布置位置较低,因此炮手有时候需要在齐膝深的海水中战斗。
对双方火控设备的补充说明
双方军舰的火控设备,会对交战结果造成影响,因而也有必要探讨一下。
在第四章 - 火控指挥与通讯体系中,我们已经介绍过,1914年末时,自威严级起的所有英国战列舰、自克雷西级起的所有英国装甲巡洋舰、以及自布里斯托级起的所有英国轻巡洋舰,都有安装火控信息收发设备。既然装备有火控信息收发设备,想必这些军舰也有测距仪、变距率盘、距离钟等基础火控设备。
至于德国海军的军舰,在第十章 - 德国海军的火控设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德国海军要到1908年时才研制出变距率盘,1912年时才研制出距离钟,且开战时尚未装备指挥仪,而距离平均装置更是要到1915年时才出现,因此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德舰至多也只有测距仪、变距率盘、距离钟等基础火控设备,在硬件设备上并不会比英国军舰更先进。
换句话说,双方军舰的火控设备不存在明显差异,应当不会对海战结果造成显著影响。
弹药消耗情况、受损情况、以及命中率计算
英舰的炮弹发射量不明,受损情况也不明,因此无法计算命中率。但从一边倒的结果来看,德舰的命中率无疑是要大幅高于英舰的。而德舰之所以能取得更高的命中率,一方面是因为官兵训练有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斯佩中将主动选择在对自己有利的能见度环境下开战。
二、福克兰海战
科罗内尔海战,是英国海军自1812年以来的第一次战败。消息传回伦敦后,英国海军部大受震动,于是重整了其在南美洲的海上力量。原本部署在西非海岸的第5巡洋舰中队,在其指挥官斯托达特(Archibald Peile Stoddart)少将的率领下前往蒙得维的亚(乌拉圭首都)。与此同时,斯特迪(Frederick Charles Doveton Sturdee)中将则奉命率领无敌号与不屈号两艘战列巡洋舰赶往南美洲。除此之外,还有多艘英国或盟国军舰正在向南美洲聚拢,即将设下一张搜捕斯佩舰队的天罗地网。
至11月26日时,斯特迪中将已经与斯托达特少将在巴西沿岸的阿布洛霍斯群岛(Abrolhos Rocks)汇合,并在稍事休整之后,于11月28日启程赶往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的斯坦利港(Port Stanley),并于12月7日时达到该港。
另一方面,斯佩舰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因此消耗了宝贵的弹药储备,所以他们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在英国海军调兵遣将的同时,这支德国舰队一直在太平洋沿岸游荡,袭击了多艘过往民船,但却迟迟没有进入大西洋。11月26日时,斯佩中将决定对福克兰群岛进行袭击,并于12月8日到达斯坦利港外,仅比英国舰队晚了一天。
两支舰队猝然相遇,均有些措手不及——德国人吃惊的发现港内居然有英国海军的军舰,而英国人此时正在实施加煤工作,无法立刻出港迎战。这时,克诺珀斯号前无畏舰发挥了作用,这艘老舰打响了福克兰海战的第一炮,巨大的水柱落在了德舰附近,在这个紧要关头吓走了德国人。与此同时,港内的英舰也在迅速调整状态,随后陆续出港追击逃跑的德国舰队。这场海上追击战,史称福克兰海战。
在这场海战中,英国方面投入了2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艘辅助巡洋舰、1艘前无畏型战列舰,总计9艘军舰;德国方面则投入了2艘装甲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总计5艘军舰。
海战过程概述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2001/11/120930bf0iqefvo2043aq4.jpg
1)正午时分(斯坦利港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晚4.5小时,下同),英舰已经渐渐地迫近了德舰。12时55分时,不屈号向落在德舰编队后头的莱比锡号开火,2分钟后无敌号也同样向莱比锡号开火,此时距离大约在15,000-16,500码之间(距离过远,很难取得准确的测距读数)。眼看英舰步步逼近,斯佩中将于13时20分时下令,让三艘轻巡洋舰脱离本队逃离战场,并亲率两艘装甲巡洋舰殿后,为前者提供掩护。此后双方舰队分作两股,一股是无敌号、不屈号、卡那封号三艘英舰,对阵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两艘德舰;另一股是康沃尔号、肯特号、格拉斯哥号三艘英舰,追击莱比锡号、德累斯顿号、纽伦堡号三艘德舰。
2)13时25分,斯佩中将麾下的两艘装甲巡洋舰,将航向改为东北偏东,试图拉近距离以便展开还击(当时双方距离为15,000码)。而斯特迪中将则于13时28分调整了航向,重新恢复与德舰大致平行的航线。13时30分,德舰在13,570码的距离上向英舰开火,双方展开对攻。在此过程中,德舰试图拉近距离,并于13时44分击中了无敌号,因而英舰做出了规避动作。至14时00分,双方距离再度拉大到16,500码左右(当时这两艘英国战列巡洋舰还在使用2crh炮弹,这已经是她们的最大射程了),英舰随之停火。由于距离过远,德舰也无法还击,因而斯佩中将下令大幅度转向,试图摆脱英舰。而由于受到自身排出的烟雾的影响,两艘英国战列巡洋舰并未看见德舰的转向动作,反倒是因航速较低而落在后头的卡那封号装甲巡洋舰,看到了德舰的机动,并通过无线电通知了战列巡洋舰。后者随即也大幅度调整航向,开始向南追击德舰。
3)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追击后,凭借着高航速的优势,英国战列巡洋舰又重新追上了德舰,并于14时48分,在15,000码的距离上再度开火。斯佩中将故技重施,再度试图拉近距离,而斯特迪中将也再度调整了航向。尽管如此,双方的距离毕竟已被拉近,德舰也开始开火还击了。在此阶段,沙恩霍斯特号的舵机出现损伤,因此其航向于15时过后突然发生了变化。此后,由于自舰排出的烟雾严重影响了英国战列巡洋舰的射击,因此斯特迪中将于15时15分下令进行180度掉头,而斯佩中将则于15时23分跟进了这一动作——这一次斯佩中将并未试图逃脱,双方的航速差距摆在那里,他大概已经自知逃脱无望了吧。
4)15时30分之后,双方主力沿着大致平行的航线向西南方向前进,并互有交火,距离大致在12,000-16,000码之间徘徊。至16时00分,在英舰大口径火炮的持续打击下,沙恩霍斯特号已基本失去了战斗力,因而斯佩中将告知格奈森瑙号逃离战场,并率领旗舰冲向英舰,试图在濒临沉没之际发动最后的鱼雷突击,以便掩护僚舰遁走。在英舰大口径火炮的打击下,沙恩霍斯特号最终于16时17分彻底沉入海中。在该舰行将沉没之际,抄近路追赶上来的卡那封号,终于在16时15分时,即沙恩霍斯特号沉没之前2分钟,在11,000码距离上向后者打了几炮。
5)格奈森瑙号虽然收到了逃离战场的命令,但由于其航速上的劣势,仍然会不可避免地被英舰追上并击沉。想通了这一节后,该舰又重新加入了战斗。此时,为了减缓烟雾对炮术发挥的影响,英舰接连做了两个大幅度转向动作。缓解了烟雾带来的影响后,三艘英舰先后向格奈森瑙号开火,然而后者依旧顽强地坚持着,直至弹药耗尽,动力全失后,该舰舰长才下达了自沉的命令。该舰最终于18时过后倾覆沉没。
6)至于那三艘从一开始就按照命令逃离战场的德国轻巡洋舰,则一直被紧随其后的英国巡洋舰追赶着,除了德累斯顿号得以逃脱之外,莱比锡号和纽伦堡号均被追击的英舰击沉。
7)除此之外,还有两艘英舰(布里斯托号和马其顿号)前去追击德国舰队中的辅助船只,并击沉了两艘运煤船。
结果分析
神教认为,从炮术角度上来说,福克兰海战之所以会变成一边倒式的屠杀,主要取决于航速差异和火炮口径差异这两方面。
航速差异
双方装甲巡洋舰的最大航速都在22-23节之间,轻巡洋舰则更快一些。但考虑到德国东亚分舰队是长途跋涉,跨越太平洋来到福克兰群岛的,因此无论是动力系统的运行表现、还是舰底的光洁程度,想必都不是最佳状态,因此其实际最大航速会比英国同类军舰稍慢一些,这就导致了那两艘德国轻巡洋舰无法摆脱英国轻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的追击。
另外,由于英国战列巡洋舰的最大航速达到26节,远超德国装甲巡洋舰,因而屡屡可以追上试图逃离的德舰,并予以痛击。而德舰由于在航速上处于劣势,因而尽管斯佩中将把握住了脱离战斗的机会,但最终还是被英舰追上了。
火炮口径差异
英国战列巡洋舰配备的是12英寸Mark X型火炮,而德国装甲巡洋舰配备的则是21cm SK L/40型火炮,前者的最大射程明显超过后者,因而英舰有时能在德舰最大射程之外单方面打击对方。并且,凭借着口径带来的优势,在远程炮战的校射环节中,英舰也会比德舰容易不少。
对双方火控设备的补充说明
双方军舰的火控设备,会对交战结果造成影响,因而也有必要探讨一下。
在第四章 - 火控指挥与通讯体系中,我们已经展示过英国军舰的火控信息收发设备的安装清单,具体来说,无敌号、不屈号、肯特号,装备了全套的Barr & Stroud公司的火控信息收发设备,而卡那封号和康沃尔号则混装了Barr & Stroud公司和Vickers公司的火控信息收发设备。至于格拉斯哥号和布里斯托号,装备的则是Vickers公司的跟随指针式(follow-the-pointer)火控信息收发设备。既然装备有火控信息收发设备,想必这些军舰也有测距仪、变距率盘、距离钟等基础火控设备。无敌号当时已经装备了指挥仪,其余军舰则还未安装。至于德雷尔火控台,当时参战的英国军舰似乎都未安装。
至于德国海军的军舰,其火控设备显然是与科罗内尔海战时期保持一致的,就不再做解释了。
换句话说,双方军舰的火控设备不存在明显差异,应当不会对海战结果造成显著影响。
弹药消耗情况及受损情况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41137x635211ompoov065.jp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41138jooddymawbda4yc4.jp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41140fp57ck95idcd1mzd.jpg
1)英舰总共发射了1,174发12英寸炮弹、85发7.5英寸炮弹、2,112发6英寸炮弹、889发4英寸炮弹。
无敌号发射了513发12英寸炮弹(128发穿甲弹,259发半穿甲弹,126发高爆弹),不屈号则发射了661发12英寸炮弹(157发穿甲弹,343发半穿甲弹,161发高爆弹),绝大部分都是射向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的。卡那封号发射了85发7.5英寸炮弹和60发6英寸炮弹,这些基本都是射向格奈森瑙号的。沙恩霍斯特号的中弹数不明,格奈森瑙号的中弹数约为35发(来自该舰幸存者的说法)。
在追击莱比锡号的战斗中,康沃尔号发射了1,090发6英寸炮弹,格拉斯哥号发射了316发6英寸炮弹和889发4英寸炮弹,肯特号发射了8发6英寸炮弹。换句话说,英国人总共消耗了2,303发炮弹,才击沉了莱比锡号。
在追击纽伦堡号的战斗中,肯特号发射了638发6英寸炮弹,并击沉了纽伦堡号。
2)德舰的炮弹发射量不明,但他们携带的弹药量,以及击中英国军舰的次数,是有数据的。
在科罗内尔海战后,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平分了剩余的弹药——两者在福克兰海战时,各自携带了645发21cm炮弹和1,100发15cm炮弹。凭借着这些炮弹,德舰击中无敌号22发,而不屈号由于时常被笼罩在无敌号排出的烟雾下,因而仅中弹3发。卡那封号则未被炮弹击中。
莱比锡号和纽伦堡号,各自均携带了1,860发10.5cm炮弹;前者击中康沃尔号18发,击中格拉斯哥号2发;后者击中肯特号38发,其中有一发击中了A3炮廓,并引燃了发射药,险些导致肯特号发生弹药库殉爆事故。
德累斯顿号并未向英舰开火,同时也未遭到英舰的攻击。
命中率计算
1)命中2艘德国装甲巡洋舰的12英寸炮弹数量,估计在70发左右(按照格奈森瑙号的中弹数乘以二来估计),而2艘英国战列巡洋舰总共发射了1,174发12英寸炮弹,因此其命中率应在6%上下。
2)命中2艘德国轻巡洋舰的4英寸或6英寸炮弹数量不明,但考虑到参与追击的2艘英国装甲巡洋舰和1艘轻巡洋舰,总共发射了2,941发4英寸及6英寸炮弹,因此其命中率显然不高。
3)由于德舰的炮弹发射量不明,因此难以计算命中率,但考虑到德舰在火炮口径上普遍逊色于英舰(口径越大,远距离命中率越高),但却打出了总计多达83发命中弹,因此他们的炮术水准显然是不容小觑的。
命中率低的原因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41140gcmri7s8bcwib4sr.jpg
英国人自己也承认,这场海战中他们打出的命中率并不高。不屈号的舰长(Richard Fortescue Phillimore)将其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距离远、烟雾大、航向变更频繁。但他同时也表示,在航向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火炮的打击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而无敌号的舰长(Tufton Percy Hamilton Beamish)则表示,烟囱烟和炮口烟造成的影响甚大,大部分时候连测距都无法完成。
距离远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41142onbf666lyy6662xf.jpg
交战距离远的问题,实际上是英国人刻意造成的。根据无敌号的炮术长(Hubert Edward Dannreuther)的说法,斯特迪中将在咨询了他的意见后,决定在与两艘德国装甲巡洋舰交战时,将距离控制在12,000码以上。英国人认为,低于这个距离,则德舰的21cm炮弹会击穿英舰的装甲。换句话说,在福克兰海战时,英国人就已经有了类似于免疫区的概念,并刻意选择在敌舰炮火无法伤到自己的距离上展开战斗。这可能是海战史上最早的免疫区外战法。
由于平时训练时未曾试过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射击,因此根据斯特迪中将的要求,两艘战列巡洋舰在11月30日时,在南下福克兰群岛的路上,进行了12,000码距离的射击训练。
烟雾大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41143ni5yyvhxs5y5ikpz.jpg
而烟雾造成的影响,也并非只是客观现象,而是由斯佩中将刻意造成的。当时海上吹着西北风,斯佩中将两次改变航向拉近距离,都是选择了向东行驶,进而迫使英舰也向东行驶,导致海风将英舰排出的烟雾吹向德舰的方向,遮蔽了英舰的视线。当然了,从客观角度说,这也遮挡了德舰的视线,使后者无法看清英舰。
至于航向变更频繁,也是由于斯佩中将的战术选择导致的。
总体来看,德方在此战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术水准,但由于实力不济,因此最终还是被英方歼灭了。
三、多格尔沙洲海战
自1914年底开始,德国海军多次派出舰队,对英国沿海地区或附近水域进行骚扰性的炮击,例如发生于1914年12月16日的对斯卡伯勒、哈特尔浦、以及惠特比的袭击。
1915年1月24日时,德国人又安排了一场骚扰性的炮击行动,然而由于英国人已经破译了德国海军的无线电通讯密码,因而掌握了德国舰队的行动计划。等待着德国舰队的,是英国海军设下的埋伏。这场伏击战发生在不列颠群岛东侧的多格尔沙洲附近,史称多格尔沙洲海战。
在这场海战中,英国方面投入了5艘战列巡洋舰、7艘轻巡洋舰、35艘驱逐舰,总计47艘军舰;德国方面则投入了3艘战列巡洋舰、1艘装甲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18艘驱逐舰,总计26艘军舰。
海战过程概述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2001/11/120934nlvhjjtmt8nv3tjr.jpg
1)1月23日时,在收到海军部的命令后,战列巡洋舰队(Battle Cruiser Fleet)与哈里奇分舰队(Harwich Force)各自离开母港,并于24日7时(格林威治时间)前后分批达到了预定汇合地点。然而在英国舰队还未完全汇合之前,奥罗拉号便已在拂晓时分的微光中发现了德舰科尔堡号,并于7时15分,在8,000码距离上与后者交上了火。
2)7时25分,科尔堡号转向并脱离了战斗,而蒂里特准将麾下的三支驱逐舰中队也先后调整了航向,开始追击德舰。7时30分,奥罗拉号发现了德国战列巡洋舰的踪迹,随后古迪纳夫准将麾下的南安普顿号也发现了德国战列巡洋舰。
3)与此同时,贝蒂中将于7时35分调整了航向,并努力加速,以尽快赶上德舰。而德国人在发现英方有多艘大型舰艇后,选择了调转航向,迅速回撤。7时50分,贝蒂终于看见了敌舰,此时双方距离约为14海里。
4)为了掩护己方轻型舰艇撤退,希佩尔少将在完成转向之后做了数次机动,随后于8时30分择定了航向,直取赫尔格兰岛(德国近海岛屿)。而贝蒂中将也在加紧追赶,至8时30分时已将距离拉近到11海里(贝蒂队航速稍快,但主要还是因为希佩尔队做了机动,导致双方距离快速拉近)。
5)8时52分,双方距离已经接近到20,000码,即将进入狮号的火炮瞄准镜所支持的最大射程(19,600码)。在这个创纪录的距离上,狮号向敌舰编队末尾的布吕歇尔号,打出了一发单炮试射,观测结果为近弹。随后,狮号继续使用计划射的方式,通过单发射击来抓取距离(即用火炮本身来测距)。虎号和长公主号,随后也分别开火,目标均为布吕歇尔号。新西兰号和不倦号,则由于航速较低的缘故,落在了后头。至于德舰,也陆陆续续开始了还击。
6)9时24分,狮号将目标改为敌舰编队中的倒数第二艘,即德尔弗林格号。9时35分,狮号又将目标改为敌舰编队中的首舰,即塞德里茨号。同时,贝蒂中将发出命令,要求各舰与相对位置的敌舰交战(Engage the corresponding ships in the enemy's line),即本队首舰射击敌队首舰,本队第二艘舰射击敌队第二艘舰,以此类推。按照这个命令,虎号应射击毛奇号,长公主号应射击德尔弗林格号,而新西兰号应射击布吕歇尔号。然而,虎号却并没有射击毛奇号,反而选择与狮号一起,集火射击德方旗舰,即塞德里茨号。如此一来,毛奇号就被放空了。更为糟糕的是,虎号还错将狮号打出的炮弹当作是自己的,因而未能有效发挥出校射的作用。
7)9时43分,狮号发射的一发炮弹击中了塞德里茨号的D炮塔,点燃了其中存储的发射药。随后,火灾又进一步蔓延到C炮塔,继续点燃了这座炮塔内的发射药。大火总计引燃了62个发射药组合(前发射药+主发射药),其总重量超过6,000kg,并导致165人死亡,而这两座炮塔自然也失去了战斗力。目睹此景之后,虎号于9时50分改变了目标,再度选择向布吕歇尔射击,后者则在英舰攻击下中弹起火,并逐渐开始掉队。
8)10点过后,德方散开了编队,各舰频繁的进行之字规避机动,给英舰的炮术官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与此同时,德方的炮火则开始变得精准起来,导致狮号被连连击中,海水持续涌入炮弹造成的破口。至10时45分时,狮号的航速已明显有所下滑,并被原本位于后方的虎号超越了。另一方面,不倦号终于依靠抄近路赶了上来,追上了其余四艘战列巡洋舰。
9)狮号掉队之后,由于一系列的信号传递失误,其余四艘英国战列巡洋舰将火力集中在了掉队的布吕歇尔号上,因而放走了那三艘德国战列巡洋舰。随后,除了贝蒂因为掉队而被迫成为围观者之外,其余的英国军舰,包括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们,也全都赶了上来,对落单的布吕歇尔进行群殴,甚至还发射了几枚鱼雷。12时过后,该舰最终沉入了大海。
10)11时52分,在布吕歇尔号行将沉没之际,由于一直没有接到贝蒂中将的后续命令,第2战列巡洋舰中队的指挥官穆尔少将,接过了整支舰队的指挥权,并下令向西返航。而贝蒂本人则已于11时25分转乘驱逐舰,并于中午时分赶上了他的舰队。贝蒂立刻下令调转航向,继续追赶敌舰,但很快他便意识到,两支舰队已经相距甚远,很难再追上了。12时45分时,贝蒂下令停止追击,开始返航,并最终于26日凌晨回到了母港。
双方的战术策略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14657ff74tfbmufwt4s8t.jp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14700i2e00yh97zxxs5cp.jpg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14702jxo0i8fh91f0r00i.jpg
在海战开始之前,贝蒂中将决定要占据敌舰编队南侧的位置,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想切断敌舰的退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占据下风位置,避免己方受到烟雾的困扰。
由于贝蒂占据了有利位置,因此在海战初期,英舰的炮火对德舰造成了有效打击。
然而在德方陷入困境之后,他们开始频繁的进行之字规避机动,这给英舰的射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后者很难抓准距离。
更糟糕的是,德舰在集火射击狮号,虎号却在射击布吕歇尔号,而放空了毛奇号,导致后者可以从容射击狮号。大量的近失弹造成的水柱,严重影响了狮号的校射工作,导致后者经常暂停射击。
而虎号和长公主号,也遇到了抓不准距离、受烟雾影响等问题,需要时不时的暂停射击。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德舰的炮术发挥开始压倒英舰,导致狮号被打瘫,而德舰则得以逃脱。
对双方火控设备的补充说明
双方军舰的火控设备,会对交战结果造成影响,因而也有必要探讨一下。
测距仪和变距率盘这些基础火控设备,双方战列巡洋舰肯定都有配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在多格尔沙洲海战时,英国方面仅有虎号配备了指挥仪(具体详见第十三章 - 战后总结与改进)。另一方面,狮号、长公主号、虎号似乎都已经安装了德雷尔火控台,但不倦号和新西兰号的情况则不明朗。
在第十章 - 德国海军的火控设备中,我们介绍过,德国海军在开战时尚未装备指挥仪,但在日德兰海战时已经有13-14艘军舰安装了指挥仪,因此难以判断,在多格尔沙洲海战时,究竟有几艘安装了指挥仪。至于距离平均装置,应当尚未列装。
总的来看,英舰的火控设备技术水准,可能会比德舰略高一些。
弹药消耗情况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14704okaw2k83t353v5tk.jpg
1)英舰总共发射了871发13.5英寸炮弹,283发12英寸炮弹,644发6英寸炮弹,50发4英寸炮弹,外加10枚鱼雷。
其中,狮号发射了243发13.5英寸炮弹(全部为穿甲弹),虎号发射了355发13.5英寸炮弹(249发穿甲弹,54发半穿甲弹,52发高爆弹),长公主号发射了273发13.5英寸炮弹(176发穿甲弹,95发半穿甲弹,2发榴霰弹),新西兰号发射了147发12英寸炮弹(8发半穿甲弹,139发高爆弹),不倦号发射了136发12英寸炮弹(40发穿甲弹,15发半穿甲弹,79发高爆弹,2发榴霰弹)。
2)德舰总共发射了310发30.5cm炮弹,约666发28cm炮弹,100发15cm炮弹,约100发10.5cm炮弹。以上数据中不包括战沉的布吕歇尔号,该舰的弹药消耗量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
其中,塞德里茨号发射了大约390发28cm炮弹,毛奇号发射了276发28cm炮弹,德尔弗林格号发射了310发30.5cm炮弹。
命中率计算
1)五艘英国战列巡洋舰总共发射了1,154发大口径炮弹。其中,新西兰号和不倦号并未向德国战列巡洋舰射击过,而虎号和长公主号射击德国战列巡洋舰的时间也不多,大部分弹药都是消耗在布吕歇尔号身上的,只有狮号是将大部分弹药消耗在德国战列巡洋舰身上的。由此来看,射向德国战列巡洋舰的大口径炮弹数,估计在300-500发之间,击中塞德里茨号3发,击中德尔弗林格号1发,合计4发,因而其命中率可能在1%上下。
2)三艘德国战列巡洋舰总共发射了约976发大口径炮弹,击中狮号16发,击中虎号6发,合计22发,命中率约为2.25%。
命中率低的原因
此战中,双方的命中率都不算高,其原因也很简单——这是一场追击战,双方的战列巡洋舰,几乎一直是在接近于极限射程的距离上交战的(最远接近20,000码),这不仅远远超过战前的炮术训练时的射击距离,也大幅超过了福克兰海战时的交战距离。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大口径火炮的命中率上,德舰要明显高过英舰。
四、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下午,英国大舰队(Grand Fleet)与德国公海舰队(Hochseeflotte)在北海东部、靠近丹麦及挪威的区域相遇,随即爆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海战。双方交战的区域,从陆上来说临近日德兰半岛,从海上来说则临近丹麦与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因此分别被参战双方称之为日德兰海战(Battle of Jutland,英方叫法)和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Skagerrakschlacht,德方叫法)。
在这场海战中,英国方面投入了28艘战列舰、9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巡洋舰、79艘驱逐舰、1艘水上飞机母舰,总计151艘军舰;德国方面则投入了22艘战列舰(其中有6艘为前无畏舰)、5艘战列巡洋舰、11艘轻巡洋舰、61艘驱逐舰,总计99艘军舰。这场海战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同时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以战列舰为主力的海战。
海战过程概述
关于这场海战的经过,相关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在此我只作简单的概况。
1916年5月30日晚间,英国舰队从三个基地分别出动,并分成了杰里科的本队与贝蒂的前卫舰队;次日凌晨,德舰也从两个基地分别出动,并分成了舍尔的本队与希佩尔的前卫舰队。
5月31日下午,双方的前卫舰队正在以近乎垂直的航线互相靠拢;14时(格林威治时间,下同)左右,双方几乎同时发现了一艘丹麦货船,并在靠近丹麦货船的过程中互相发现了对方。
前卫战,第一阶段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14710sik4jjkenxnkiizf.jpg
1)最初发现对方的,是英方的轻巡洋舰和德方的驱逐舰。随后,双方的轻巡洋舰展开了一场朝向西北方向的追逐战。
2)另一方面,在得到发现对方舰艇的消息后,双方的战巡也都改变了航向,进入了战斗状态,并在15时20分后互相发现了对方排出的烟迹,此时德舰航向为西北,英舰航向为东北,双方航线的延长线几乎呈直角。
3)希佩尔试图将英舰引诱至德方战列舰队的位置,因此选择了180度掉头,将航向改为东南方向,而贝蒂为了追上德舰,将航向改为东南方向,双方随即展开了同航向交战。然而由于旗语信号传递上出现了问题,第5战列舰中队未能及时转向,因此落在了后面。至于先前驶向西北方向的那些轻巡,也折返回来了,加入了各自队伍的后方。
4)德舰于15时48分首先开火,英舰随即展开还击。尽管英方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由于第5战列舰中队姗姗来迟(他们要到15时58分才加入战斗,且最初只是射击德国轻巡洋舰,直到16时08分才开始射击德国战列巡洋舰),因此在最初阶段中英德双方的主力舰数量比为6:5,德方并不太吃亏。在这个阶段的交战过程中,由于德方的炮术表现更好,且英舰的防护设计和发射药安全性存在问题,因此这个过程中英方接连损失了不倦号(16时05分殉爆沉没)与玛丽王后号(16时26分殉爆沉没)两艘战列巡洋舰。
5)随着双方不断向东南方向行驶,贝蒂队与舍尔本队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了,在16时30分,位于狮号前方约2海里处的英国轻巡洋舰南安普顿号发出了“发现敌舰”的无线电信号,随后又在16时33分通过探照灯告知贝蒂他们发现了德国战列舰。在贝蒂也发现了德方主力舰队后,狮号于16时40分通过旗语发出了掉头北上的命令。至于第5战列舰中队,由于旗语信号传递上又出现了问题,他们直到16时54分才开始转向,因而再一次落在了编队的最后面。
前卫战,第二阶段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14713lu0mxuub7sja08xt.jpg
1)在贝蒂向北转向的同时,德国战列舰也逐渐拉近了与英舰之间的距离,并于16时48分向英舰开火。尽管英舰凭借着更高的航速快速驶离了德舰的最大射程范围,但德舰仍然紧追不舍,并未放弃。在此过程中,第2战列舰中队的6艘前无畏舰由于航速较低的缘故,被其余的战列舰抛在了后头。
2)至于希佩尔的前卫舰队,则在英舰完成转向之后也跟着做了180度掉头,继续紧追英舰,双方在此过程中继续交火,狮号、虎号、巴勒姆号、厌战号、马来亚号都被炮弹击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3)在战场的另一边,在得知了德方舰队的相关情报后,杰里科麾下的大舰队也正在向贝蒂和德舰的方向驶来。17时33分,贝蒂队的先导舰——位于狮号前方约5海里处的轻巡洋舰法尔茅斯号,终于发现了位于杰里科本队前方的屏护幕中最西侧的黑王子号装甲巡洋舰。随后杰里科又陆陆续续得到了更多的信息——既有关于贝蒂舰队的,也有关于德国舰队的,这些信息为其后续决策奠定了基础。
4)在贝蒂得知了大舰队的位置后,他将航向从西北改为东北,而希佩尔稍后也跟进了这一机动,这一举动导致原本位于大舰队行进方向右侧的英德双方前卫舰队,横跨过了大舰队的行进方向,向其左侧方向前进。贝蒂的这一举动成功地将希佩尔带入了杰里科设下的埋伏中。
5)与此同时,希佩尔麾下的轻巡洋舰与英国轻巡洋舰发生了遭遇,而霍勒斯·胡德少将(Horace Lambert Alexander Hood)麾下的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也于此时加入了战斗,并在打停了德国轻巡洋舰威斯巴登号后,恰好撞见了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
6)此时希佩尔正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上——在其行进方向上,胡德的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占据了T头优势;在其左舷方向,贝蒂的第1和第2战列巡洋舰中队虎视眈眈;在其正北方向,英国驱逐舰也于此时投入了战斗,并向希佩尔队发射了鱼雷——在如此境况下,希佩尔做出了进行规避机动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导致他未能发现正在向他稳步驶来的英国主力舰队,并进而为英国人设下T头优势的埋伏圈打下了伏笔。
主力决战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14716n1wgligk8i8ug00g.jpg
1)18时15分,杰里科向麾下各战列舰中队下达了转向命令,与此同时,贝蒂的战列巡洋舰跑到了大舰队战列舰群的前方,最终又跑到了后者的左前方,插到了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与第2战列舰中队下属的第1战列舰分队之间的空隙位置,而第5战列舰中队则跑到了大舰队战列舰群的右侧,并于大舰队完成转向后,排到了第1战列舰中队下属的第6战列舰分队的后方,加入了战列线的末尾。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战列线,就此形成了。
2)舍尔的舰队撞上了英国战列线,陷入了T头劣势之中,然而他的境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糟糕——由于战场的混乱与能见度较低的缘故,在大舰队战列舰群的24艘无畏舰中,可能只有10-12艘真正与德国舰队交上了火——排在战列舰群最东端的第2战列舰中队下属的第1战列舰分队,被爱丁堡公爵号等其他军舰挡住了视线,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炮都没有放。
3)在这个阶段的交战中,双方相距最近的主力舰部队,是德国第1侦察群的战列巡洋舰与英国的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及第1巡洋舰中队。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希佩尔的旗舰吕佐夫号在此过程中受到了重创,胡德的旗舰无敌号则在德舰的集火打击下于18时33分发生殉爆,另外英国方面还有1艘装甲巡洋舰被击沉(防御号),1艘被重创(勇士号),1艘迷失了方向(黑王子号)。
4)除此之外,这段时间内还有一艘主力舰受到了重创,那就是倒霉的厌战号——在试图加入大舰队战列舰群末尾的过程中,由于舵机出现了故障,该舰在原地转了整整1圈半,并于此过程中暴露在了大批德舰的射程范围内,遭到了集火打击,在顷刻之间被13发大口径炮弹击中——幸好该舰的装甲防护在英国战列舰中属于顶尖水平,那些炮弹的命中位置也不算非常致命,因此厌战号才得以捡回了一条命。
5)18时36分,舍尔下达了脱离战斗并向右舷方向做180度转向的命令(Gefechtskehrtwendung nach Steuerbord),德国编队在英方的炮火威胁下完成了精密的编队机动动作,开始向西撤退。
6)尽管德国人暂时逃离了英国人布下的火网,但在18时55分时,舍尔再次下达了180度转向的命令,其目的可能是想要拯救威斯巴登号轻巡洋舰的船员,也可能是想杀个回马枪,与英方再次交火。但不知是天命不佑还是技不如人,总之由于英国舰队的航向已经从向东航行转成了向南航行,阻截了德国人返回本土的退路,因而德国舰队再一次撞进了英国舰队的T头之中。
7)这一次,处在最接近英方舰队的位置上的,又是希佩尔麾下的第1侦察群。舍尔命令他们对敌前卫部队发起攻击(Große Kreuzer auf die feindliche Spitze operieren)。由于希佩尔此时已经离开了千疮百孔的吕佐夫号,正搭乘着一艘驱逐舰,向毛奇号进行转移,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战斗中,实际指挥第1侦察群的并不是希佩尔,而是德尔弗林格号的舰长(Johannes Hartog)。当他收到了舍尔的命令后,又其余的战列巡洋舰发出了两条命令:转向敌舰(Gefechtswendung rein in den Feind!)、对其前卫发起攻击(Auf die feindliche Spitze operieren)。
8)与此同时,舍尔还向驱逐舰队下达了命令,要求其发起进攻(Torpedoboote zum Angriff)。在收到命令后,驱逐舰队的旗舰罗斯托克号则向麾下各舰发出了攻击敌舰的命令(Anlaufen zum Angriff, ran an den Feind!)。
9)在战列巡洋舰队和驱逐舰队的掩护下,德国战列舰本队得以再次逃脱英国人布下的火网,然而在此过程中,德国人的损失也相当惨重——德尔弗林格号受到重创,被多达14发大口径炮弹击中,而其余几艘距离英舰较近的德国主力舰,如吕佐夫号、塞德里茨号、大选帝侯号等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10)在日落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内,双方大致是以接近平行的航线向南行驶的,在此期间贝蒂队与希佩尔队又断断续续地有过交战,但除了塞德里茨号挨了5发大口径炮弹之外,双方受损都很轻微,并无大事可叙。总之,在两次T头之后,日德兰海战的高潮已过。
夜战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812/27/114719vw79f9cef61c1c0f.jpg
当日夜间,德国舰队强行穿越了布置在大舰队后方的驱逐舰群。在此期间,尽管德舰与多支英国驱逐舰中队发生了交锋,但杰里科麾下的战列舰队毫无反应,因此德国人从他们的眼皮底下溜走了。由于在夜战过程中,英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均未参与战斗,因此我们就不在本章中详细描述夜战的情况了。
就这样,在经历了前卫战、主力交战、以及夜战三大阶段后,这场海战在双方都未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情况下结束了。
对双方火控设备的补充说明
双方军舰的火控设备,会对交战结果造成影响,因而也有必要探讨一下。
测距仪和变距率盘这些基础火控设备,双方主力舰肯定都有配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在第六章 - 斯科特指挥仪中,我们介绍过,在日德兰海战时,除了爱尔兰号与阿金库尔号之外,英国海军其余所有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都已配备了指挥仪。
在第八章 - 德雷尔火控台中,我们介绍过,在日德兰海战时,除了俄里翁号配备的是坡伦火控系统,其余英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都配备了德雷尔火控台。
在第十章 - 德国海军的火控设备中,我们介绍过,在日德兰海战时,德国海军已经有13-14艘军舰安装了指挥仪。至于距离平均装置,可能也已经列装了,但具体配备情况不详。
总的来看,英舰的火控设备技术水准,应当在德舰之上。
双方的弹药消耗情况及命中率数据
英国学者John Campbell,在其著作《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中,就英德双方的炮术表现进行了数据统计。
大口径炮弹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大口径炮弹的相关数据。
英国第1、第2、第4战列舰中队的大口径弹药消耗量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710/29/202530x6d4oou2pelz9tbq.jpg
英国第1、第2、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及第5战列舰中队的的大口径弹药消耗量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710/29/202531rtkelp1cpt1okqx1.jpg
英国海军总共发射了大约4,480发大口径炮弹,其中15英寸炮弹1,239发,14英寸炮弹42发,13.5英寸重弹779发,13.5英寸轻弹754发,12英寸炮弹1,666发。
英国主力舰的大口径弹药使用情况
根据John Campbell的说法(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P.347 & P.349):
The type of shell fired is not known for the Royal Oak, Warspite, Malaya, Princess Royal, Tiger and the three lost battlecruisers, though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Queen Mary fired only APC, and the Princess Royal and Tiger mainly this type...for other ships:
皇家橡树号、厌战号、马来亚号、长公主号、虎号、以及那三艘沉没的战列巡洋舰的弹药使用情况不明,但玛丽王后号很可能只发射了穿甲弹,而长公主号和虎号很可能是以穿甲弹主。其余军舰的弹药消耗情况如下:
15in - Revenge all APC. Barham 136 APC, 201 CPC. Valiant 278 APC, 10CPC.
15英寸炮弹:复仇号102发穿甲弹,巴勒姆号136发穿甲弹和201发半穿甲弹,刚勇号278发穿甲弹和10发半穿甲弹(换句话说,1,239发15英寸炮弹中,516发为穿甲弹,211发为半穿甲弹,512发不明)。
14in - Canada all APC.
14英寸炮弹:加拿大号42发穿甲弹。
13.5in/1400 - King George V all CPC, Ajax all CPC, Centurion all APC, Iron Duke all CPC, Benbow all APC, Marlborough 138 APC, 24 CPC.
13.5英寸重弹:乔治五世号9发半穿甲弹,埃阿斯号6发半穿甲弹,百夫长号19发半穿甲弹,铁公爵号90发半穿甲弹,本博号40发穿甲弹,马尔伯勒号138发穿甲弹和24发半穿甲弹(换句话说,779发13.5英寸重弹中,178发为穿甲弹,148发为半穿甲弹,453发不明)。
13.5in/1250 - Orion all APC, Monarch all APC, Conqueror 16APC, 41 CPC, Thunderer all CPC, Lion all APC.
13.5英寸轻弹:俄里翁号51发穿甲弹,君主号53发穿甲弹,征服者号16发穿甲弹,41发半穿甲弹,雷神号37发半穿甲弹,狮号326发穿甲弹(换句话说,754发13.5英寸轻弹中,446发为穿甲弹,78发为半穿甲弹,230发不明)。
12in - Superb 16 CPC, 38 HE, Bellerophon 41 APC, 21 CPC, Temeraire all HE, Vanguard 15 CPC, 65 HE, Colossus 81 APC, 12 CPC, Collingwood 52 APC, 32 HE, Neptune 27 CPC, 21 HE, St Vincent 90 APC, 8 CPC, Hercules 4 APC, 12 CPC, 82 HE, Agincourt all CPC, New Zealand 172 APC, 76 CPC, 172 HE, Inflexible 10 APC, 59 CPC, 19 HE, Indomitable 99 APC, 10 CPC, 66 HE.
12英寸炮弹:壮丽号16发半穿甲弹和38发高爆弹,柏勒洛丰41发穿甲弹和21发半穿甲弹,鲁莽号72发高爆弹,前卫号15发半穿甲弹和65发高爆弹,巨像号81发穿甲弹和12发半穿甲弹,科林伍德号52发穿甲弹和32发高爆弹,尼普顿号27发半穿甲弹和21发高爆弹,圣文森特号90发穿甲弹和8发半穿甲弹,赫拉克勒斯号4发穿甲弹、12发半穿甲弹、以及82发高爆弹,阿金库尔号144发半穿甲弹,新西兰号172发穿甲弹、76发半穿甲弹、以及172发高爆弹,不屈号10发穿甲弹、59发半穿甲弹、以及19发高爆弹,不挠号99发穿甲弹、10发半穿甲弹、以及66发高爆弹(换句话说,1,666发12英寸炮弹中,549发为穿甲弹,400发为半穿甲弹,567发为高爆弹,150发不明)。
英国大口径炮弹的命中率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710/29/202532fq1u3m3886e3a86w.jpg
英国第1、第2战列巡洋舰中队共发射了1,469发大口径炮弹,命中德舰21发,命中率为1.43%。
英国第5战列舰中队共发射了1,099发大口径炮弹,命中德舰29发,命中率为2.64%。
英国第1、第2、第4战列舰中队共发射了1,539发大口径炮弹(图中的1,593为印刷错误),命中德舰57发,命中率为3.70%。
英国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共发射了373发大口径炮弹,命中德舰16发,命中率为4.29%。
第1、第2战列巡洋舰中队、以及第5战列舰中队的命中率较低,主要原因是这三支中队参与了交战距离较远(14,000-20,000码)的前卫战。至于第5战列舰中队的命中率比第1、第2战列巡洋舰中队高,这里面有前者的硬件设备更好(15英寸火炮、15英尺基线测距仪、高配版的德雷尔火控台),而后两者的硬件设备相对较差(13.5英寸或12英寸火炮,9英尺基线测距仪,低配版的德雷尔火控台、或者尚未安装德雷尔火控台)的因素。
第1、第2、第4战列舰中队、以及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的命中率较高,主要原因是这四支中队只参与了交战距离较近的主力交战。其中命中率最高的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同时也是交战距离最近的(不超过10,000码)。
英国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合计发射了4,480发大口径炮弹,合计命中德舰123发(其中战列巡洋舰76发,战列舰28发,轻巡洋舰16发,驱逐舰3发),命中率为2.75%。
德国战列舰及战列巡洋舰的大口径弹药消耗量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710/29/202534oka9gzh7rullghk7.jpg
德国海军总共发射了大约3,597发大口径炮弹,其中30.5cm炮弹2,424发,28cm炮弹1,173发。
德国主力舰的大口径弹药使用情况
根据John Campbell的说法(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P.349):
Of the total of c3597 heavy shells, 3160 were APC and 437 SAP.
在德国海军发射的大口径炮弹中,3,160发为穿甲弹,437发为半穿甲弹。
Figures giving the individual expenditure of SAP in 12in ships have survived in a few instances, but the Lützow probably expended most, if not all, of her outfit of 200, the Derfflinger fired 87, Markgraf 20, Prinzregent Luitpold 10, Kaiserin 2, and Oldenburg and Helgoland none. A fair number were also fired by the Kronprinz but no figure appears to be extant.
具体各舰的半穿甲弹消耗量,数据并不完整:吕佐夫号接近200发(该舰总共携带了200发半穿甲弹),德尔弗林格号87发,边境伯爵号20发,摄政王路易特波特号10发,皇后号2发,奥尔登堡号和赫尔格兰号0发,皇太子号不明数量,其余各舰情况不明。
德国大口径炮弹的命中率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710/29/202536us3rt35zs6h43zqp.jpg
德国战列巡洋舰共发射了1,670发大口径炮弹,命中英舰65发,命中率为3.89%。
德国战列舰共发射了1,927发大口径炮弹,命中英舰57发,命中率为2.96%。
若是排除夜战中近距离射击黑王子号的情况,则德国战列舰大约发射了1,900发大口径炮弹,命中英舰45发,命中率为2.37%。
德国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合计发射了3,597发大口径炮弹,合计命中英舰122发(其中战列巡洋舰55发,战列舰30发,装甲巡洋舰34发,轻巡洋舰1发,驱逐舰2发),命中率为3.39%。
若是排除夜战中近距离射击黑王子号的情况,则德国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合计发射了3,570发大口径炮弹,合计命中英舰110发(其中战列巡洋舰55发,战列舰30发,装甲巡洋舰22发,轻巡洋舰1发,驱逐舰2发),命中率为3.08%。
Campbell的统计数据向我们揭露了一个事实——德国海军的炮术表现,要比英国海军更好;并且贝蒂麾下的第1、第2战列巡洋舰中队,在炮术表现上要远逊于希佩尔麾下的战列巡洋舰。
中口径炮弹的情况
看完大口径火炮的数据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双方的中口径火炮的数据。
英国主力舰的中口径弹药消耗量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711/09/104818i90eiqxqqxq4xiix.jpg
德国主力舰的中口径弹药消耗量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711/09/104819o53hwhpffkuhnhg3.jpg
英德两国轻巡洋舰的中口径弹药消耗量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711/09/104819c4x44mfkk8c641ff.jpg
英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发射了850发6英寸炮弹,192发4英寸炮弹,合计1,042发中口径炮弹;英国装甲巡洋舰发射的中口径炮弹数量不明。
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发射了95发17cm炮弹,3,135发15cm炮弹,282发8.8cm炮弹,合计3,512发中口径炮弹。
英国轻巡洋舰发射了1,011发6英寸炮弹,126发5.5英寸炮弹,261发4英寸炮弹,合计1,398发中口径炮弹。
德国轻巡洋舰发射了722发15cm,约1,270发10.5cm,6发8.8cm,合计约1,998发中口径炮弹。
英国驱逐舰大约发射了1,700发炮弹,德国驱逐舰大约发射了2,400发炮弹。
英国军舰的中口径炮弹中弹数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711/09/104820mv7xjvvkqbx0sn0e.jpg
德国军舰的中口径炮弹中弹数
http://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711/09/104821zyg8tbez5k6bkgkk.jpg
英国军舰总共被中口径炮弹击中113次(其中37发来自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4发来自德国轻巡洋舰,2发来自德国驱逐舰)。
击中英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德国中口径炮弹,总共有9发,都是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打出的。
击中英国装甲巡洋舰的德国中口径炮弹,总共有6发,其中有4发是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打出的,2发是德国轻巡洋舰打出的。
击中英国轻巡洋舰的德国中口径炮弹,总共有68发,其中有6发是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打出的,62发是德国轻巡洋舰打出的。
击中英国驱逐舰的德国中口径炮弹,总共有30发,其中有18发是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打出的,10发是德国轻巡洋舰打出的,2发是德国驱逐舰打出的。
德国军舰总共被中口径炮弹击中52次(其中4发来自英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2发来自英国装甲巡洋舰,25发来自英国轻巡洋舰,21发来自英国驱逐舰)。
击中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英国中口径炮弹,总共有21发,其中有2发是英国装甲巡洋舰打出的,7发是英国轻巡洋舰打出的,12发是英国驱逐舰打出的。
击中德国轻巡洋舰的英国中口径炮弹,总共有19发,其中有16发是英国轻巡洋舰打出的,3发是英国驱逐舰打出的。
击中德国驱逐舰的英国中口径炮弹,总共有12发,其中有4发是英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打出的,2发是英国轻巡洋舰打出的,6发是英国驱逐舰打出的。
由于部分军舰沉没了,因此以上数据统计难免存在部分遗漏。此外,由于中口径炮弹的命中后效较小,很容易被大口径炮弹造成的破坏给掩盖,因此中弹数不一定非常准确。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基于以上数据,大致归纳出双方中口径炮弹的命中率:
英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中口径火炮的命中率为0.38%,装甲巡洋舰的命中率不详,轻巡洋舰的命中率为1.79%,驱逐舰的命中率为1.24%。
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中口径火炮的命中率为1.05%,轻巡洋舰的命中率为3.70%,驱逐舰的命中率为0.08%。
Campbell的统计数据向我们揭露了一个事实——与双方战列巡洋舰之间的对比结果类似,英国轻巡洋舰的炮术表现,也要远逊于德国轻巡洋舰。
五、总结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对这四场海战的大致过程进行了介绍。科罗内尔海战和福克兰海战都属于一边倒式的屠杀,其胜败原委也比较清楚。而多格尔沙洲海战与日德兰海战则都没有打出决定性的胜负,且存在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在这两场海战中,英德双方的战列巡洋舰都进行了正面交锋,且德舰的炮术表现都比英舰更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会基于英德双方的事后总结与回忆,继续探讨火控炮术话题。 英国开发落点指示器时间也不晚,虎号多次误判己方炮弹落点和执行落点提示器的训练不够或者纪律不严有关。另外如果英国不做明显机动的话,汉斯的火控方式里的利用列表和炮术官依靠自身经验和感觉测算火控数据的办法看起来比英国的德雷尔火控盘效果似乎毫不逊色……雷达之前,气象,日照方位,烟雾方向的影响确实明显。 一战时代,还是一个炮手训练水平和炮术官个人能力比火控科技也许更可靠的时代,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的发挥水平的离散和不确定性 akagizuo 发表于 2017-10-30 10:12
英国开发落点指示器时间也不晚,虎号多次误判己方炮弹落点和执行落点提示器的训练不够或者纪律不严有关。另 ...
比较有趣的是,多格尔沙洲海战之后,虎号的炮术长换人了,换成了Macnamara time-of-flight watch的发明者Patrick Macnamara。
但是舰长没换,还是Henry Bertram Pelly,于是日德兰时虎号再一次打错了目标。 一个小问题,无敌号在福克兰似乎是安装了指挥仪的。弗里德曼《英国战列舰》里面给出了这样一张照片:
注释如下:
Working up to full speed, probably at the battle of the Falklands (December 1914), Invincible had had at least the 4in guns on ‘A’ and ‘Y’ turrets remounted in her superstructure (note the higher guns forward); it is not clear from this photograph whether the guns on ‘P’ and ‘Q’ turrets were also removed. The other guns in the forward superstructure had had their embrasures turned into protected casemates. A main-battery director has been mounted on the foremast under the foretop and the foretop extended forward, probably to accommodate a 9ft rangefinder (note that the maintop was unaltered). The roof of ‘A’ turret seems to show the bump of a rangefinder. Note the anti-rangefinding spiral on the foremast. Her forefunnel was raised on the way home from the Falklands (February 1915). The after 4in guns were not given shields until after Jutland.
Burt也提到了前烟囱加高这件事:
1915 Jan Coaled at St Vincent.On arriving in Gibraltar Invincible hauled down flag of Admiral Sturdee and began a five-week refit, during which her fore funnel was lengthened, the last in the class to have this feature.In the latter part of Feb 1915, Invincible arrived at Scapa Flow and commenced gunnery trials and practice.Transferred to 3rd BCS as flagship. 第四弦 发表于 2023-2-21 20:00
一个小问题,无敌号在福克兰似乎是安装了指挥仪的。弗里德曼《英国战列舰》里面给出了这样一张照片:
谢谢指出。
我去看了下第六章,无敌号是在1914年8月到1915年5月之间的某个时间点上安装指挥仪的,如此来看本文中说该舰在福克兰时没有指挥仪,的确武断了。
仔细翻阅了一下战史,福克兰海战时无敌号的确是有指挥仪的。
https://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2302/21/233645mj71u59f3f8209f7.png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23-2-26 14:20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23-2-21 23:40
谢谢指出。
我去看了下第六章,无敌号是在1914年8月到1915年5月之间的某个时间点上安装指挥仪的,如此来 ...
谢谢77版主和第四弦君的考证,有6/7楼的图文为証足见我以往获取的资讯不正确,我会对自己过去发表的相关帖子加以改正。 第四弦 发表于 2023-2-21 20:00
一个小问题,无敌号在福克兰似乎是安装了指挥仪的。弗里德曼《英国战列舰》里面给出了这样一张照片:
对于这张照片,老佛爷在不同的书里有不同的说明。在《英国战列舰》里他是说"probably at the battle of the Falklands (December 1914), Invincible..."——可能在福克兰海战时的无敌号。。。但在弗里德曼的另一本书里《Fighting the Great War at Sea》,针对同一张照片(我就不重复贴出了,)却是说"Although often captioned as a photo of the ship at the Falklands, features such as the extended bridge and the director indicate that it was taken later."——虽然 照片经常被解说成该舰在福克兰, (照片)从延伸舰桥和指挥仪的特征却指出是在(福克兰)之后才拍摄的。
当然这不能证实或证伪无敌号在福克兰有无指挥仪,仅提出来供参考。 本帖最后由 第四弦 于 2023-3-2 20:42 编辑
mathewwu 发表于 2023-2-28 17:34
对于这张照片,老佛爷在不同的书里有不同的说明。在《英国战列舰》里他是说"probably at the battle of t ...
Fighting the Great War at Sea好像是14年出版,比英国战列舰还早一年,看来这一年一本的出书速度就是容易出错,哈哈
正好看到无敌号在福克兰的相关档案,有个问题想听听您的看法:
ADM 137/304, Battle of the Falkland Islands
Enclosure “A” to letter No. A1/4 of 18th December 1914
GUNNERY REMARKS
The following remarks are forwarded very fully as it is thought there may be many points of use and interest.
I consider that firing "P" and "Q" turrets across the deck is a mistake, and except in an emergency shall not permit of It in future.
On the whole I am of opinion that Director Firing would have been most valuable; every endeavour was made to avoid hampering the Fire Control by funnel smoke, and with small success.
(这里指出使用了指挥仪火控,但好像也只有这一处)
“Q” Turret:
The blast from “P” turret when "P" turret was firing starboard was severe and made communication with sight setters by voice pipe very difficult owing to deafness.
“P” Turret:
Severe blast was experienced when “Q” turret was firing port side, Gun layers, Trainers, and Sight setters were deafened, dazed, and had their heads banged and against adjacent projections. Trainers had to be relieved constantly as they were too dazed to train on the enemy properly. Orders in Gun-house had to be shouted in men’s ears as all were deafened.
P、Q炮塔在跨舷射击的时候,炮口爆风都对彼此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既然无敌号此时已经配备了指挥仪,有没有可能让PQ炮塔把各自的开放式瞄准窗完全关闭从而遮蔽爆风,完全靠指挥仪火控射击,从而回避这个问题呢?
或者另外一种可能性,他们确实是关上了窗口通过指挥仪火控射击的(但提到Gun layers, Trainers,又不太像),只是这样未能有效遮蔽爆风。
其实早在设计论证阶段就已经指出,因为爆风影响,无敌级的这种布局,跨舷射击只能是应急的,最好是另一座炮塔失效时才这么做。所以怎么看在福克兰这都是违规操作吧,还吃力不讨好……
另有一张照片供参考,可能是1918年的,无敌级仍然在让对侧炮塔跨舷射击:
档案里记录到,无敌号的A炮塔和司令塔从未受到烟雾干扰,火控桅楼偶尔受到烟雾干扰,P,Q,X炮塔经常受到烟雾干扰。
https://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2303/02/225652f4440hgo2erzi0fg.png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23-3-6 15:39 编辑
第四弦 发表于 2023-3-2 20:39
Fighting the Great War at Sea好像是14年出版,比英国战列舰还早一年,看来这一年一本的出书速度就是容易 ...
从ADM 137/304官方文件来看,福克兰的无敌号有主炮指挥仪已无疑问,我也找到另一旁证如下,原图还特别加注月份:
你提到是否可以“开放式瞄准窗完全关闭从而遮蔽爆风。。。通过指挥仪火控射击”,这在一战时基本办不到。这是因为虽然指挥仪提供了各炮塔火炮仰角(射击距离)和移转角(射击方位的提前角),但是这些经过计算的参数都是假设本舰处在水平面状态下生成的,在能提供人工水平面数据的火控陀螺仪普及应用之前,还是要各炮炮手持续瞄准目标,为火炮提供水平基准点。
比如指挥仪通过口令及通信仪表传令射击仰角为10.625度,此刻瞄准设定手sight-setter要把瞄准镜设定表盘转到10.625度,这时仰角瞄准镜轴线与炮管轴线的夹角会是10.625度。但是舰体一直在摇摆,要如何决定炮管中轴线是从水平面0度往上仰起10.625度?最直观的物理性答案是——大海,海是平的,至少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是平的,否则就不会有地平线海平面这些词汇了。既然海是水平的,浮在水上的两个物体的连线也应该是水平的,所以此刻仰角瞄准手layer只要转动火炮炮口高低,使连动的瞄准镜镜内水平分划瞄上目标甲板,此刻两点连线基本平行海平面,就形成标准的10.625度射击仰角。同理也适用于方位瞄准手trainer的瞄准过程,因为舰体艏摇也是持续发生的,也需要不停瞄准目标。
由于敌我相对位置持续在变动,生成的射击参数也持续在变动,瞄准设定手也要持续随动于新参数,瞄准手更要动眼连动手,因此为sight-setter, layer, trainer这三位瞄准相关炮手保持良好操作环境是很必要的。 seven_nana 发表于 2023-2-21 23:40
谢谢指出。
我去看了下第六章,无敌号是在1914年8月到1915年5月之间的某个时间点上安装指挥仪的,如此来 ...
小小疑问一下。战史说斯特迪中将在出港前就到达前桅顶的指挥仪塔“director tower”进入他的战位。我很好奇他年高位重还爬那么高到桅顶DT去做甚么?DT不像再上一层的火控楼,DT里面就像个坦克炮塔那么局促,哪里容得下他大人?DT外的露天小阳台也只是狭窄的过道,又没观测通讯设备,他要怎么指挥?他真要爬那么高,只要再多爬几阶,到有顶有窗的火控楼就能展开身手也有人供使唤了。 mathewwu 发表于 2023-3-8 12:25
小小疑问一下。战史说斯特迪中将在出港前就到达前桅顶的指挥仪塔“director tower”进入他的战位。我很好 ...
这就不晓得了,那段文字出自Naval Staff Monographs Volume IX,P.2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