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水中弹的方式对抗大中型水面舰艇(诸如航母)
脑洞大开,dalao勿喷针对水中弹和鱼雷的防护方式截然不同。对水中弹有效的防护方式是大厚度的装甲,不过这种方式防御鱼雷攻击的效果着实不佳,参考1943年12月日本海军“大和”号战列舰被美军潜艇发射的一枚鱼雷命中的案例,这枚装有600磅高能炸药的鱼雷命中右舷三号炮塔水线一下1.2米处,造成巨大破口和3000吨的进水并使410mm主装甲与防水中弹装甲之间的铆接结构断裂同时使得主装甲带向内凹陷变形。可见大厚度装甲对于鱼雷的防御效果并不好。而对于鱼雷的防护最好的方法是多层大纵深的缓冲隔舱,不过多层隔舱并不能有效阻挡水中弹,参考丹麦海峡一战“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被“俾斯麦”号命中一发水中弹,这枚炮弹在击穿三层防鱼雷隔舱后最终把防水中弹装甲所阻挡,并未击穿该层装甲。以上事例均可以表现两种水下防护措施的得失。
由于水中弹并没有引起多数国家的重视,加上二战后战列舰的逐渐没落使得诸如水中弹的舰炮攻击方式不再多见,各国便将军舰的水下防护重心倾向于针对鱼雷的防御。现在的军舰亦是如此,随着鱼雷的发展,尤其是重型反舰鱼雷的技术进步,鱼雷对军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像航母这样的大型舰只纷纷完善自身的水下防护系统,以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为例,该舰设有五层防鱼雷隔舱,可以对鱼雷攻击拥有完善的防护效果。在水线以上的部分也因为有多层的舱室因而对反舰导弹的攻击也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所以是否可以使用类似水中弹的方式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 类似的大概就是戴维斯鱼雷了。一种换装特殊战斗部的鱼雷。
戴维斯鱼雷(或称为戴维斯弹丸鱼雷,Davis Projectile Torpedo;美国海军称为戴维斯炮,Davis Gun)实际上是一个换装了特殊战斗部的鱼雷装置。后部的推进装置和操纵装置与一般鱼雷一致,不同的是,原本前部用于安装炸药的雷头被更换为一门短倍径火炮。火炮口径为8英寸,长10倍径,炮身采用钒钢制造,号称可以承受二十五万磅每平方英寸的压力、炮管壁不足一英寸厚、重量不足350磅云云。火炮内部携带一枚35-40磅重量不等的无被帽高爆弹,可以以1000英尺/秒的初速将其射出并穿透水下防护。
这个东西论坛前些天有人发过: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7622-1-1.html
不是戴维斯鱼雷,更像是普通的穿甲弹专门走水中弹道,给反舰导弹换这样的战斗部 现代船没装甲,能打到水下的也能直接打水上,不用费那事 这样可以直接从水下捅进核心舱 ???你都已经保证能打中了,从水上还是水下不都是一样进核心舱吗? 事实二战上IJN真的这么计划过,举个栗子(引自喂鸡词条“九一式穿甲弹”)九一式穿甲弹是由下述特别强化了对水线下装甲带的穿甲能力的六式穿甲弹改良而来的: 将六号穿甲弹的风帽延长,同时将弹尾形状进行收拢,艇尾形弹尾的弹种也在大和级战列舰上配备了。因1931年(昭和6年)开始配备使用而得名。九一式穿甲弹比起六号穿甲弹的外形,空气阻力更小,同样的仰角下射程可以提高3000~4000m。然鹅问题在于虽说如此,实战中击中水线下装甲带概率比击中主装甲带的概率要低得多,而使用的引信延时较长,会导致炮弹在船体非装甲区不爆炸而再次贯穿装甲。也有人指出因为这个问题而使得无法确认炮弹命中时的爆烟,从而使得炮战的指挥出现问题。
此外,由于弹体强度不足,存在命中时炮弹断裂的缺陷。具体而言,达到炮弹直径九成以上厚的表面硬化装甲,以25度以上的角度命中时就会出现这个问题。可见想法虽好,但是实战的时候感人的命中率...如果放到现在,舰载自动舰炮的口径根本不够看,而且大部分舰船都没什么装甲...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用回我的导弹罢(笑{:63:}) 本帖最后由 qwevb 于 2021-4-25 21:07 编辑
水中弹特化的思路从20年代就开始了
水中弹研究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7515-1-1.html
但是火炮射程不足,对抗不了航母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