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xwang 发表于 2020-6-12 22:21

拨开迷雾见明月之——漫谈护航船队和船队护航

本帖最后由 yuxwang 于 2020-7-12 21:03 编辑

本文,是本系列三篇的第三篇,还有两篇开列如下,请众坛友指正。拨开迷雾见明月之——探寻“灰猎犬”~“基林”号(USS Kee...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7673-1-1.html拨开迷雾见明月之——探寻“二战”水面舰艇的反潜作战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7678-1-1.html

在探寻了马汉级驱逐舰的改装始末,以及“二战”期间盟军水面舰艇的反潜装备和使用之后,《拨开迷雾见明月》系列进入了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在这一篇里,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些护航制度和护航船队的基本情况。希望通过《拨开迷雾见明月》系列文章的介绍,能给小说《好牧人》的读者,对了解那场旷日持久的北大西洋战役,带来一些助益。
护航制度的起源和演进护航作战的起源,一般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在风帆时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海上贸易的兴起,航运袭击战成为了西方海上列强间争斗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最早为本国商船实施大规模护航的是西班牙,不过他们面对的主要是海盗和私掠船。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时期,发生过舰队规模的针对商船队进行的袭击/护航战役。1653年发生的波特兰战役(Battle of Portland),就是这样的一场战役。荷兰海军在付出巨大牺牲后,将本国的商船队护送回国。这场战役也被称作为“海峡三日”。
近现代的护航制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战争伊始,协约国海军执行的是封锁战略,将敌人的舰队困在港口,或者近海。对数量不多的敌方水面袭击舰,通过派遣军舰对主要航线和航线汇合点的巡逻,一般就可以保证商船运输的安全。然而,当潜艇出现在战场以后,局势改变了。尤其是德国一再试图施行无限制潜艇战之后,交战双方都意识到,如果不再进行一些改变,海上航运就将难以为继,差别仅仅是毁灭和被毁灭。
1916年,协约国率先在地中海水域实施护航制度,而最重要的北大西洋航线,直到1917年、美国参战以后,才开始执行派遣舰艇对船队伴随护航的制度。按照E.B.波特的说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海军的战略家们对“海上交通线”和“海上生命线”的错误认识。他们认为海军的职责是保护这些交通线,因此采取航路巡逻就足够了。他们忘记了应该保护的是船舶,是船舶承载了世界贸易,而海上交通线却什么也装载不了。
政府、海军、商船主,甚至是水手,他们提出了一大堆的理由来反对施行护航制度。譬如,集结在一起的运输队目标太大,容易被敌方潜艇发现,而且便于敌人实施攻击。譬如,在集结的船队中,航行难度加大,增加了碰撞的风险。譬如,船队的集结耗费时间,堵塞港口;船队中各船航速不一,会拖累船队前进,会降低航运效率。又譬如,需要抽调护航舰艇,会降低北海和海峡地区的兵力,等等。
这些因素,有些是夸大其词,有些通过改进可以克服,而有些则要在权衡利弊后加以取舍,但都不应该成为否定实施护航制度的理由。集结的船队当然是个显眼的大目标,然而当护航舰队对敌潜艇实施驱离的时候,潜艇首先想到的不是进攻,而是规避。而且,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一支由40艘商船组成的船队和单艘商船被敌潜艇发现的实际概率是差不多的。相反,船队一旦通过,就意味着有40艘船都安全了,而单艘船则仅仅代表的是一艘。根据航速的不同,分别编组船队,可以避免低速船拖累高速船。加强指挥,合理编组,还有适当的训练,也可以改善船队航行时可能的混乱。
实际的数据告诉人们,护航制度对降低商船的损失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以率先实行护航的地中海水域为例,被护航的运煤船队的损失率为0.19%,而同一水域独立航行的船只,其损失率为25%。在英国至挪威的航线上,施行护航制度以后,损失仅仅为原来的一百二十分之一。护航的效果非常显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1939年9月4日,英国海军部就下令立即启动护航制度。英国施行的护航制度分为两种,沿岸护航制度和远洋护航制度。根据不同的制度,指定不同的指挥机构、集结港口,和专门的护航兵力。小说中描述的北大西洋航线,是连接北美和英国间的一条海上交通线,也是“二战”期间最重要的一条海上生命线。
在美国加入北大西洋护航之前,这条重要的海上交通线由英国海军和加拿大海军负责护航。对护航船队的指挥分为直接指挥和岸上指挥两部分。在大洋两边,分别设有专门的岸上司令部,即英国西部海口司令部和北美洲东海岸司令部,各自负责本区域内船队的间接指挥。两个司令部的指挥权交接处为作战控制变更线(CHOP)。船队的直接指挥由负责护航的舰艇编队执行,进行交接棒式的全程护航。在北大西洋上设立了好几个海上会合点,这些汇合点,自西往东,为西部会合点(WOMP)、中部会合点(MOMP,CHOP附近)和东部会合点(EOMP)。一支护航编队负责一段护航。随着战争的进程,美国加入了北大西洋航线的护航。在美国加入后,大西洋西侧的护航,由美方负责。1942年3月以后,海上汇合点发生了变更,增加哈利法克斯汇合点(HOMP)和冰岛汇合点(IOMP),取消了中部会合点。图2,基本反映了美国参战后的航线路径图。


yuxwang 发表于 2020-6-12 22:25

本帖最后由 yuxwang 于 2020-6-12 22:31 编辑

护航船队的分类和组成通常称为护航船队的,是指被护航的商船队。“二战”期间,在连接北美洲和英国的北大西洋航线上,东行船队代号为HX和SC,西行船队代号为ON。其中,HX船队是从哈利法克斯港出发,驶往英国的高速船队;SC是从加拿大悉尼港出发,驶往英国的低速船队;而西行的ON船队,包含了高速和低速两种船队。美军参战后,大洋西岸的目的港增加了纽约。所谓的高速船队,标准航速是9节,而低速船队为7.5节。潜艇的航速有限,如果商船的航速够高,潜艇是无法对其构成威胁的。事实上,航速超过15节的民船,是不被编入护航船队的,而作为“独行船”,自行穿越大洋。有人根据小说和电影的描述,对照历史记录得出结论,SC-94护航船队和“好牧人”船队是最为相似的。
编组成队的商船配备一名指挥官——船队司令官(Convoy Commodore,Comconvoy),一名副司令官(Vice-Commodore),甚至有时还会有一位候补指挥官(Rear-Commodore)。船队司令官均为志愿重新服役的海军军官,年龄在60岁以上。能充任北美航线船队司令官的,原先军衔在海军上将至上校之间。再次服役时,被授予皇家海军预备队准将军衔。当两支船队在海上合并时,原先的两位船队司令官,一人出任新司令官,另一人出任副司令官。原先两支船队的副司令官和候补司令官,将被临时指定为某几艘商船的船长。虽然船队司令官和副司令官的年龄较长、资历较深,经验丰富,但是他们无权干涉护航编队的行动,甚至要听命于护航编队指挥官的强制指令。
商船队航行时排成纵横阵列,一般是横宽纵短。船与船之间的横向间隔,要大于纵向间距。一些装载了危险品的船,通常被布置在船阵的中间,譬如弹药船;在这些船的外侧,往往是油轮;在最外面的,是一般的散货船。船队司令官的坐船处在中间纵列的领头位置,以便于号令船队,而船阵的末尾,还要配备一艘救援船。
商船队排成“横宽纵短”的船阵,是战术的需要。鱼雷攻击都是对着目标的舷侧实施,而绝少对着艏艉开火。过长的船队纵列,无疑对鱼雷的扇形射击是个适宜的目标。除了用合适的队形阵列来降低被鱼雷命中外,更重要的方法是依靠“之”字航行来实施规避,就如图4所示的那样。


yuxwang 发表于 2020-6-12 22:26

本帖最后由 yuxwang 于 2020-6-12 22:36 编辑

护航舰队的组成由于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实力有限,真正能对盟军在北大西洋的海上生命线构成威胁的是潜艇。卡尔·邓尼茨为德国海军的海上破交作战,设计了一套名为“狼群”的战术。这一战术其实就是分散部署潜艇,一旦发现护航船队后,就通过无线电通信调集兵力,对船队实施集中打击。“狼群”战术的一个重要技术保障是安全高效的通信系统,其代表是“艾尼格码”密码机和“压缩通信”技术。1940年,当法国战局结束之后,德国占领了比斯开湾沿岸。德国海军也就占据了直接进入大西洋的出发基地,法国的洛里昂成为了德国潜艇部队的司令部。德国海狼迎来了他们的“快乐时光”。
面对这种情况,继续依靠辅助巡洋舰和武装渔船作为护航兵力是不够的,需要更多驱逐舰和护航舰。由于急需驱逐舰,英国甚至出借了加勒比海和西印度群岛的基地,来向美国换取50艘老旧的驱逐舰。
在1942年3月13日之前,护航船队在途径各海上汇合点时,都要更换护航兵力。在此之后,在东西汇合点之间,由同一支舰艇编队为运输队提供护航。护航船队在越过作战控制变更线时,护航编队变更隶属关系。克劳斯的车钟操作员是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刚刚上舰的,因此有理由推测他们正航行在从冰岛汇合点到东部汇合点之间的航段上,这也就是克劳斯要听命于伦敦的原因。
克劳斯指挥的护航舰队,由两艘驱逐舰和两艘护航舰组成。在图3中,正好显示了一支由4艘护航舰艇护航的护航船队的排兵布阵。在该图中,护航编队由1艘驱逐舰和3艘护航舰组成。驱逐舰居前开道,位于船队前方约7海里。这个距离是兼顾了船队航速和声呐探测距离后选定的。船队两侧各一艘护航舰掩护,而队尾还有1艘护航舰压阵。这样的兵力编配面对狼群攻击是捉襟见肘的。1940年10月18日,在爱尔兰西北250海里水域,由34艘商船组成的SC-7东行护航船队,遭遇了包括传奇艇长奥托·克雷奇默少校指挥的U99艇在内的7艘德国潜艇,潜艇突破了由4艘护航舰艇组成的警戒幕,一举将其中的18艘船送入了海底。
在小说《好牧人》中,乔治·克劳斯中校曾经有过一个“理想”护航舰队的构成,该编队由4艘驱逐舰和8艘护航舰组成。4艘驱逐舰分为两支机动打击编队,3艘护航舰在船队前方开路,两侧各2艘护航舰掩护,队尾由1艘护航舰压阵。这样的阵容过于豪华,在现实中难以奢望。以1942年12月的ON-154(西行)护航船队为例,其护航兵力由1艘加拿大河级驱逐舰(River Class Destroyer)和5艘花级护航舰(Flower Class Corvette)组成。“圣·劳伦特”号(HMCS St. Laurent)驱逐舰居中打头,4艘护航舰占据船队四角,另一艘护航舰在队尾后面掩护。
舰队驱逐舰过于宝贵,而且在数量上也无法满足为船队护航的需要。于是,盟国建造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反潜护航舰。花级护航舰就是这样的一级军舰,共建造了294艘。在“二战”的前半段,该级舰是英联邦国家海军中,唯一的一型轻护航舰(Corvette)。小说《好牧人》中“道奇”号和“詹姆斯”号,隐约呈现的,就是该级舰的影子。
花级护航舰是一种捕鲸船体的、采用往复式蒸汽机动力的、单轴推进的沿海护航舰。该级舰易于建造、价格低廉,小造船厂就可以建造。该级舰排水量925吨,全长62.5米,动力为两座海军部锅炉和1台三胀往复式蒸汽机,功率2750马力,航速16节,续航力3500海里。标准武备为1座Mk.Ⅸ型102毫米单装炮、1座2磅(40毫米)维克斯MkⅡ型单管“乒乒”炮或1座12.7毫米维克斯MkⅡ型四联装机关枪、4座“K”炮和两条深弹投放轨,后期加装1座“刺猬”炮。该级舰,分前期型和后期型两个型号。前期型的主桅杆在操舵室之前,后期型将桅杆移到了驾驶室后方,并延长了桥楼。
依靠一种武器是无法赢得一场战争的,甚至连一场战役都不行。德国单靠潜艇无法赢得大西洋战役的胜利,盟军赢得胜利依靠的也不仅仅是水面舰艇,盟国的空中力量为赢得这场战役同样居功至伟。盟国能赢得胜利还包括了数学家、密码破译专家,以及其他形形色色成千上万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奋斗、付出,乃至牺牲。





利塔耶夫 发表于 2020-6-14 23:18

好!学习了!问个问题,对于德军早期经常在夜间上浮炮击的攻击战术,盟军有相应的对策或者什么报告吗。

yuxwang 发表于 2020-6-14 23:58

利塔耶夫 发表于 2020-6-14 23:18
好!学习了!问个问题,对于德军早期经常在夜间上浮炮击的攻击战术,盟军有相应的对策或者什么报告吗。 ...

关键还是靠技术装备。小说《好牧人》有潜艇和驱逐舰炮战,电影里也有。按照小说的说法,是德国潜艇的升降舵被卡住了,潜艇无法水下航行,就拼了。作者在“二战”期间作为观察员在海上待过,鉴于其本身是以海战题材为主创作的作家,应该比较贴近他所看到的实际。如果这样的话,到1942年,德国人已经不主张使用甲板炮攻击船队了,因为盟军护航舰艇装备雷达了,尽管性能不是很好。
早期,德国人是有在夜间袭击中使用甲板炮的,毕竟鱼雷太宝贵了。盟军对付它们用了哪些方法?小说《好牧人》中的一个细节可以揭示,乔治.克劳斯看到的英国照明弹,他认为是作用时间最长的。
海军这种技术军种,解决作战难题,主要还是靠装备,譬如波长更短的雷达,譬如强光探照灯。

black255 发表于 2021-12-23 22:29

我想请教一下楼主,如何具体说明盟军采用护航编队减少了损失,有更为详细的数据吗,或者能从什么渠道获取这些数据?

经典懒人 发表于 2023-2-12 18:58

利塔耶夫 发表于 2020-6-14 23:18
好!学习了!问个问题,对于德军早期经常在夜间上浮炮击的攻击战术,盟军有相应的对策或者什么报告吗。 ...

其实夜间攻击主要还是用鱼雷,因为潜艇上层建筑低矮,投影面积小,夜间不容易发现。尤其是光照或气候条件不好时。
另外,英国人很早就在驱逐舰和护卫舰上装了声纳,但是早期这些声纳有点问题,只能向前探测,并且对水面目标没法探测,所以潜艇在水面上时更安全。
盟军方面一是给护航船装271雷达,厘米波适合探测水面目标。另外就是夜间使用照明弹,声纳也不断进行改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拨开迷雾见明月之——漫谈护航船队和船队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