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一下从风帆到前无畏的转变时期海军理念的变化
本帖最后由 水满大仙 于 2020-9-6 02:41 编辑emmm,遵照马老的指示,就没往入门解答区里发了。。。望不吝赐教
之前貌似在西洋先生的帖子里看到过,法国绿水学派的兴起,实际上代表着技术进步淘汰了当时的“近岸封锁”战术(原文:“海岸攻击模式”(coast assault paradigm)),迫使大型舰在外海交战而不是“...执迷于对陆攻击和近海行动,而不是像风帆古典时代那样在外海上调遣舰艇...”
问题分为三个层次:
1,我的理解是否准确,即是否可以认为1885年前,对岸攻击是英国这样的大洋海军的主流战略?
2,如果正确,那以我现有的认知,都是封堵对方航线的末端,那对岸攻击和近岸封锁的区别在何处?如何理解对陆攻击?
3,如果没有,那可否认为在君权出现前的技术进步,并没有让从风帆过渡到蒸汽的主力舰的适航性有着根本性改善?也就是说,日后装巡与前无畏的兴起与费舍尔的战略战术理论都建立在主力舰具备优秀的外海适航性与交战能力上,即又一技术推动海军思想的转变?
私以为海军最大的转变,不在于航空母舰的产生与发展,而在于这一时期海军真正将自己定位到了争夺&维护海权,将自身任务从近岸封锁转向制大海——保卫交通线。这也是我认为太空时代的军队更接近海军而非现有的空军最主要的原因{:62:}
才疏学浅,感谢各位的指正!
本帖最后由 第四弦 于 2020-9-6 11:17 编辑
一些个人理解:
1.对岸攻击可能仅限英国吧,法俄在这方面都是防御性的,俄国人认为建设岸防舰队是个阶段性的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就转向巡洋舰了,法国人不太好说,反正他们造高干舷主力舰造的要更多。
2.对岸攻击指的是攻击岸防要塞和港口,或者顶着岸防火力冲进港口直接歼灭对方舰队,而这样做的核心目的是投放陆军兵力。这里面克里米亚战争的经验是主要的,也包括美国内战的经验。能直接攻港的话,你就不需要再在海上玩什么花活。而封锁,无论是近程封锁还是远程封锁,都是很传统的做法。
3.我更愿意用“活动范围”来替代“适航性”。1840-50s进入蒸汽时代之后,有一个说法是战列舰获得了完全的蒸汽航行能力,但巡航舰并没有,这里面隐含的意思是战列舰的活动范围很有限,英国早期铁甲舰的蒸汽续航能力一般也仅限于本土到西地中海的单程。但是良好的海外航行能力(包括高干舷、也包括更大的蒸汽航行距离)始终都是需要的,特别是在蒸汽战舰的风帆航行能力非常差劲这一前提下。一种典型的需要这种能力的场合就是跨海域的长距离部署。所以你会看到海峡舰队(经常会跨大西洋航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由带风帆的高干舷舰组成。高干舷本身是会弱化战斗能力的,它既不能安装旋台,又会摊薄装甲厚度。攻港的最佳武器是低干舷旋台舰,但高干舷舰又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当时的一个大的矛盾。那么强化低干舷舰的外海航行能力也就是很自然的选择,你可以观察一下英国以Inflexible为代表的中央装甲堡战舰,和意大利的这种战舰不同,她们都有艏艉楼,就是为此而设置的。实际上1860年代后期关于带风帆的高干舷旋台舰的讨论和测试都非常多,但Monarch说不上很成功,Captain更是闹出大事故来,所以之后也就没人真琢磨这个了。之后的海军将领级用了加高的露炮台,也是强化外海能力的一个尝试方向。
你提到1885年这个时间点,其实在此之前这方面的争议就非常多,鱼雷在这里面起到了巨大的影响。1870s后期铁甲舰无用论就甚嚣尘上,Polyphemus这种舰艇乃至80s初期的鱼雷巡洋舰和鱼雷炮舰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在鱼雷的攻击之下低干舷主力舰能否安全地攻击港口、甚至于能否在近岸生存,这是那个时期很重要的一个争论,1885年Berehaven的演习只不过是对此盖棺定论而已。能否有效打击海岸炮台也是一个争论点,82年攻击亚历山大港貌似是个正面例子,但那里的炮台毕竟都很老旧。而既然攻港不安全,那么和它最接近的近程封锁呢?1888年演习也宣告了近程封锁的彻底破产。稍微总结一下,主力舰的彻底远洋化包括三方面原因:首先是远洋能力的需求一直都存在,然后是鱼雷把主力舰彻底踢出了近海,最后加上技术的进步,包括复合蒸汽机、高压锅炉等等让纯蒸汽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我觉得这个转变是很不得已的,君权级实际上就是高干舷化的海军将领级,一下子大了三四千吨,同时执行远程封锁又需要更大量的巡洋舰,反制海峡和地中海的鱼雷艇部队还需要巨量的驱逐舰,这都是很大的代价,背后去寻找新的有效的作战方法也是很痛苦的过程。 首先19世纪末之前海军战略可以说几乎不存在,Colomb那些文字你真去看一眼就会发现全是漏洞,这方面的知识差得很远。所以当时可以说只有思路。主要的思路就是楼上说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围攻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和美国内战那一系列封锁战,还可以加上19世纪从炮击阿尔及尔到征服阿尔及利亚到鸦片战争到炮击亚历山大这一系列的作战。结果都是最后变成战舰vs炮台,或者是港里的军舰vs港外的军舰。这就是当时强调近岸攻防的意义。 第四弦 发表于 2020-9-6 11:05
一些个人理解:
1.对岸攻击可能仅限英国吧,法俄在这方面都是防御性的,俄国人认为建设岸防舰队是个阶段性 ...
谢谢指教{:63:} LeSoleil 发表于 2020-9-6 12:12
首先19世纪末之前海军战略可以说几乎不存在,Colomb那些文字你真去看一眼就会发现全是漏洞,这方面的知识差 ...
谢谢先生
追加一个问题,既然19世纪末之前的战役大部分都“最后变成战舰vs炮台,或者是港里的军舰vs港外的军舰”,那为什么科贝特会认为风帆古典时代的海军着重“在外海上调遣舰艇”呢,或是他想强调的是军舰的调动路径选择?不过后者看起来不是很靠谱...... 水满大仙 发表于 2020-9-6 14:15
谢谢先生
追加一个问题,既然19世纪末之前的战役大部分都“最后变成战舰vs炮台,或者是港里的军舰vs港外 ...
我说的是19世纪的所谓对岸攻击模式。
科贝特和马汉研究的外海海军战略是指从无敌舰队战役到拿破仑战争这段。这段的海军作战史确实是以外海舰队的机动和作战为主轴的。 LeSoleil 发表于 2020-9-6 15:24
我说的是19世纪的所谓对岸攻击模式。
科贝特和马汉研究的外海海军战略是指从无敌舰队战役到拿破仑战争这 ...
也就是说,风帆时代的主力舰对陆攻击能力不足因而采取了外海交战策略,而铁甲舰时代则由于主力舰对岸攻击能力的增强而出现了“海岸攻击模式”之流,而鱼雷等武器的出现与主力舰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海军又重回了外海作战?
谢谢先生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