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KGV主装甲带设计中的“水漂弹”传言
在中文网络中,对KGV采用垂直装甲带设计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近距离炮战中地方炮弹击中水面向上反弹,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击中内倾装甲带。不久前我在和一位网友聊天时,他便以此来证明DNC是脑残。对此,比较权威的文献,比如老佛爷的《British Battleship 1906-1946》认为是为了应对近战而采用大厚度垂直设计:
King George V was designed to fight at what the British considered optimum rage, 12,000 to 15,000 yds. Hence her thick vertical, rather than sloped, belt.
以及《Battleships Allied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中认为是为了避免纳尔逊式的内置内倾装甲在横摇时露出弱点:
并没有看到有水漂弹的描述。
并且,由于船体结构设计,KGV的装甲带在A炮塔和Y炮塔处仍然有10°左右的内倾,这么看“水漂弹”论点似乎更加站不住脚了。
据我所知,关于水漂弹的论述最早出现于2005年11月《兵器》杂志的KGV专题,作者提到了这一点并说明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情况。
不知道有坛友知道这个观点的最早出处吗?英国人真的有这么想过吗?
本帖最后由 hath的江莱时 于 2020-12-18 09:28 编辑
个人猜测,水漂弹的弹道往上跑,那应该不容易打进防崩落层以下的核心舱室吧,所以我觉得专门防水漂弹而轻视了普通落弹的防护不符合逻辑,应该不是这个理由 hath的江莱时 发表于 2020-12-18 09:25
个人猜测,水漂弹的弹道往上跑,那应该不容易打进防崩落层以下的核心舱室吧,所以我觉得专门防水漂弹而轻视 ...
这是当然,英国人不可能因为一个很牵强的理由改变装甲设计。但是这个理由出处很奇怪,除了正规的文献,我也浏览过一些欧美网站和论坛,从来没见过有人提起“水漂弹”。而在国内这个理由却挺有市场的。 我觉得就是那篇中文文章在翻译英文资料的时候理解错了,把打到主装反弹到TDS的炮弹理解成了水漂弹(这种错误也许和当时解密俾斯麦号最后一战说很多炮弹被海面反弹所以没打中装甲带有关) LeSoleil 发表于 2020-12-22 12:02
我觉得就是那篇中文文章在翻译英文资料的时候理解错了,把打到主装反弹到TDS的炮弹理解成了水漂弹(这种错 ...
同意......只是这一偏差贻害多年,杂志文章也不列出处,都无从考证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