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ewwu 发表于 2021-6-28 17:24

关于测距仪控制Rangefinder control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21-8-6 23:38 编辑

根据老佛爷《海军火力》原文书的术语表:Rangefinder control: Type of fire control using rangefinder data and minimising spotting; introduced early in World War I.

简单说在对马及之前,火炮控制法都是“实弹控制”,根据炮手经验及简单工具辅助估测敌我距离及移动量进行实弹试射,一旦近失或命中即以此次射击参数为准通知各炮自行射击。对马时现代火控科学仪器的重要部件已有内基线测距仪(self-contained baseline rangefinder)和变距率盘(Dumaresq),但缺少射击钟/射程计算机(range clock)及方位盘/指挥仪(director),系统有待集成不说,与火控技术相关的中远程战术也一直游移不定。

约在1910年代初,当基线测距仪的质量数量都逐渐上来后,皇海出现“测距仪控制”这个词,一开始只是指代有别于人肉控制的仪器火控法。这时德雷尔的火控台和坡伦的阿尔戈钟都还在论证阶段,但皇海炮术部门已被长程鱼雷的出现,逼到不得不利用手头现成的科学设备,试验新火控法来应对鱼雷射程之外;也就是万米上下的中远程炮战。最初的方法是采用多具测距仪同时采样,取平均测距值来作为射程计算的依据,并可减少试射弹药的消耗。此阶段由于能快速计算各种移动变化量的设备还未成熟,所以打算采用敌我大致平行同向等速的战列线战术,如此便可避开方位变化率的问题,也就是不强调变距率盘的应用。

1914年德雷尔火控台已有相当实装数量,此时才普及方位变化率的计算,但貌似仍维持“测距仪控制”的叫法一段时间才被更符合实际的“变化率控制(rate control)”所取代。由于火控台的出现,距离方位等预测值可以馈入测距仪方位盘与实测值进行比对来验证测算是否准确,虽然当时还有种种条件的不足,但这样的火控过程已经可以逐渐脱离人肉控制趋近科学了。

后补:所谓预测值要加计变化量,如果距变率角变率预测正确,假设距离变化率每分 - 300米(负值表示接近),那么当前实测距离假设10000米,1分钟以后测距手把距离旋纽定在9700米,测距仪镜内目标影像应该是重合的,如果没有重合,表示计算出来的距离变化率是不够准确的。

qom 发表于 2021-6-28 21:47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1-6-28 21:54 编辑

多谢前辈的解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测距仪控制Rangefinder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