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艘末代装巡
顺帝国永丰级装甲巡洋舰排水量:13500吨(标准)16700吨(满载)
尺寸:长145米、宽22米、吃水7.5米
动力:2台神威式蒸汽轮机(仿制帕森斯蒸汽轮机)、15台北洋燃煤锅炉,4轴,功率48000马力。
航速:25节
续航力:6500海里/12节
武装:8门254毫米舰炮,4座双联装炮塔,布局为冯德坦恩式;12门152/45炮廓副炮,12门76/50反雷击炮。无鱼雷发射管。
防护:主装180毫米,高3.5米,上装100毫米,水平装甲40毫米,穹甲倾斜50毫米、水平25毫米。炮塔203毫米,炮座152毫米,炮廓120毫米,司令塔180毫米,水下防雷壁25毫米,首尾装甲100毫米。
本级舰2艘:永丰、清河。在1903年开工,1905年完工。是世界上(本位面)第一级采用蒸汽轮机的大型主力舰,也是顺帝国的蒸汽轮机试验舰。它的出现刺激了英德两国,间接促成了无敌和布吕歇尔级战巡的诞生。因此部分西方海军学者把永丰级称为“准战巡”(顺帝国称为“大型装甲巡洋舰)
这级装巡怎么样?比伊吹和鞍马强吗?
你是那个阿列亨? 是的,我就是阿列亨。 考虑布局和航速2*4门10寸应该比伊吹鞍马的2*2门12寸+2*4门8寸好用,副炮每侧6门152对7门120见仁见智,但12门反雷击炮似乎就多了点,伊吹鞍马才各四门三寸 如果速度不改,标准排水量上到16000+吨,防护搞不好还要减点
有个日本军舰设计的文,里面的结果是火炮口径对吨位影响相对较小。不过他用的是8门12吋对8门14吋的设计。
一个是2.5万吨一个是2.6-2.7万吨。
参考一下。
全新改进的十寸炮为德标55倍径,在保证弹重仍然是225公斤的同时,在全球最强工业大国先进冶钢技术的支持下,这款火炮在重量降低的情况下扩展了药室,让发射药从89公斤提升至97公斤让原本初速890m/s的炮弹提速至911m/s。同时,习惯于传统的德国工程师们把螺纹闭锁机构强行改成水平滑动楔形闭锁机构,把不足2发/min的射速提升至4发/min。四座这样的双连发重型炮塔以四边形布局布置在长艏楼式的甲板上,长183米宽24.5米的巨大舰体显得修长而壮丽。中间的两座主炮塔把中部的甲板清空,留下前部与后部各一个由烟囱与舰桥组成的舰岛。而在副炮的选择上他们基本选择了1907款的德国45倍径5.87寸火炮,通过改进弹药与装弹机在威力增幅的情况下让原来就达到7发/min的射速提升至8发/min。总共10门副炮中有四门装入两个双连装炮塔放入中轴,其他保留了原始的炮廓设计,分别装入两侧舰桥中,另有少数实际上是高平两用的88毫米炮以甲板反鱼雷炮的名义被塞入了舰桥。在威廉皇储强烈要求下架高的射击指挥室使得这艘巨舰有着更接近于一战英国复仇级战列舰的高大舰桥与三角桅。作为一种实验性的舰艇,这艘船从头到尾都显得与其他德国战舰格格不入。舰首的立柱抛物状飞剪艏,全新的主炮与副炮,混搭的副炮布局已经足够引人关注。而为了这艘船特地从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上抄袭改造来的由煤油混烧小水管锅炉与蒸汽轮机四轴推进的动力装置提供的43,000马力推力让它可以开出高达29节的极限航速与27节的设计航速。虽然通过跨时代的动力系统节省吨位,但比布吕歇尔重了不只一倍的武器重量使得装甲的设计不得不精打细算。该舰并未采用当时更加流行的全面防御和梯次装甲,而是采用了类似英国老人星级战列舰的伪装甲盒布置。厚度达到了220毫米的6米高克虏伯渗碳钢硬化主装甲随着舰体的外飘程12度角向外倾斜,并在上部与63毫米均质水平装甲相连接。形成类似于装甲盒的结构。在其中还有一层80毫米厚的高韧性均质镍钢低穹甲程30度角布置,与主装甲所对应的弹道重叠。根据俾斯麦号甲布置的经验,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剥除被帽,减少对方穿甲弹的穿深,有助于核心区在大口径火炮近距离射击环境中生存。考虑到这个时期大部分海军还处于苦味酸高爆弹洗甲板的时期,虽然高爆弹无法击穿硬化装甲,又村中奖大量速射炮形成的蜂窝状进水口足够把一艘船凿沉,防卫速射炮火力是船只建设的必要需求。该船在舰首尾和炮廊部位铺设了六寸装甲板来补充防御,同时,船只水面以上部分普遍采用了大水密隔仓设计,每个隔仓之间保持了20毫米的装甲厚度。与当时的许多船只不同,有穿越者参与设计的罗恩级大型巡洋舰采用了最早的水下防御体系,该舰首创了空液空三隔层的防雷突出部并采用了双层船壳来应对进水。在双层船壳之间填充了装有发泡橡胶的封闭金属管和充水实木。此外该舰取消了当时战列舰舰首普遍安装的鱼雷,通过缩进舰首的方式,减少舰首进水的可能。同时,它还装备了当时性能最为强大的分组舰底抽水系统。在原时空的历史上这本是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上的创意,在此之前,所有的德国军舰都采用带有中央主环形排水管的闭环排水系统,直到面对腓特烈三世皇帝”号触礁事故的惨重教训才痛下决心加以改变。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复杂管路对水密性的破坏,降低了加大舰体产生的管路铺设的难度,很好地提升了它的生存能力。直到二战时期都没有很好解决方法的水中弹问题,该舰从主装甲下沿开始用120毫米和70毫米两个梯度的弹性装甲钢一直延续到船底,也放置在两层船壳之间。这样的设计虽然会减弱船壳的弹性,降低鱼雷防御体系的可靠性,却可以提升防御水中弹的概率,在反复取舍下,仍然原样保存在了最终船体上。德国舰船的一贯传统是通过装甲板代替一部分的船体结构承担船只应力,从而降低最终的船体重量,节省吨位,这样的设计思路帮助这艘巨舰承载了相当于全船重量三分之一的装甲,具有参与战列舰战斗的资格。 在一边的看台上,已经在威廉二世的安排下入赘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很兴奋地向皇帝介绍这艘战舰:“这是一艘跨时代的战舰,不仅是因为他有着超乎寻常的火力和防护,以及骇人听闻的速度,更是在于他有着全新的观瞄系统。其他各国的船只目前仍在采用炮长直接瞄准的方法,即使有最新的光学系统帮助,也只能攻击七公里左右的敌人。他们的各个火炮之间会互相干扰,并且较低的观瞄基点也会导致风暴对于他们观瞄的影响较大。而我们通过一台继电器计算机把所有的观瞄体系全部集中在位于舰桥最高处的射击指挥室里,这套系统总管了全部八门主炮的射击,通过四门以上的火炮同时射击落点的区域与目标位置的对比,以达到快速形成跨射,命中目标的目的。据地面测试的结果显示,这套统一瞄准体系可以让火炮在两分钟内确认对方的位置,可以实现在10至15公里命中。这样的火力范围足够在我们所有敌舰火炮的射程之外对它们展开攻击,与此同时,该舰的速度比所有船快将近十节,仅仅这两点点就可以把所有的旧式战舰全部扫入历史的垃圾桶。”古斯塔夫所说的观瞄系统也是穿越者们的成果之一。它包括用于方向指示的指挥仪Rw-Geber C/13式,用于主炮测距的6m基线测距仪(Raumbild-Entfernungsmeßgeräte,Bg)和安装在司令塔及火控桅楼的3m基线测距仪,新式的,基于C/12式距离平均装置(Bg-Mittler)改进而来的C/15式速率平均装置(Gangmittler),指挥仪旋回角度接收设备(Richtungsweiser-Kompaß),C/15式改良型变距率指示器(Entfernungsunterschied-Seitenverbesserung-Anzeiger,EU-SV-Anzeiger)距离钟(Entfernungsunterschied-Anzeiger Uhr,EA-Uhr),用于传输观测数据的C/15式高位发报机(Aufs.Telegr.Geber),炮兵指挥发报机(Artillerie-Befehlstelegraph)与陀螺仪(Navigations-Kreisel-Kompaß)。这套系统基本源于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上的火控系统,应该算是一战最高水平。当然, 威廉皇帝关注的并不是观瞄系统有多么的先进,而是那句能把所有旧式战舰全部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为了保密的目的,与历史上匆忙下水的无畏舰不同,如今的罗恩号已经基本完工, 许多原来应该是在舾装解决的问题,全被放在下水前完成建造, 包括火炮与火控系统,已经被清理干净的舰体表面显得更加赏心悦目, 这样至少战舰就可以在明年初服役。 为了这级战舰,德国海军省吃俭用了整整五年,四艘九百三十万金马克每艘的巨舰差点把整个海军法案搞崩溃。 援一个类似的 援一个类似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