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从海上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海军舰艇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7-19 19:37 编辑敌从海上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海军舰艇
文章题图为描绘侵华英军1840年7月攻打舟山岛定海城的版画
本文由今日头条用户18英寸的无比(曾用名:18inch无比、16英寸的无比,B站账号:凡人无比,战列舰论坛用户:qom)创作。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
该文其实也是旧文,不过当初我是在手机上所写,后又被我删除,故无草稿。那时的我所拥有的资料有限,获取资料的方式亦如是,那篇旧文回想起来也是贻笑大方。现重新撰写此文,以飨读者,如还有错漏,敬请指正。文中舰船吨位为bm,builder’s measurement,即“建造者单位”。“bm”是英国大约从1650年始到1849年终使用的舰船吨位,采用的是容量计算法;与现如今舰船常用的,使用重量计算法的“排水量”不同。文中注释均写在括号中,敬请读者留意。
(文章未全部发布前请勿插楼)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8-19 21:12 编辑
以下战舰舰名排序以其英文原名单词组合字母先后顺序排序:
“阿尔及利亚人”(Algerine,许多中文资料译为“阿尔吉林”)号,“切罗基人”(Cherokee)级10炮双桅炮舰(Brigs Sloop,著名的“小猎犬”号也是此级舰)。1827年10月铺设龙骨,1829年8月1日下水,1829年10月5日完工;231bm;1831年至1832年参与了守卫与打捞“忒提斯”号(Thetis)巡航舰所载财物的行动;1840年至1842年期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该舰在这场战争中十分活跃;1844年4月30日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18英磅火炮(炮重20英担),8门18英磅短重炮(10英担),共10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火炮。
“阿尔及利亚人”号双桅炮舰,绘制于19世纪中期,画家不详。
“短吻鳄”(Alligator)号,“阿索尔”(Atholl)级28炮六级准巡航舰(Post ship,在风帆时代的英国海军内是指比frigate、巡航舰更小的同类型战舰,也是英国海军最小的定级军舰;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海军用Corvette取代了这个名词;“准巡航舰”这一译名为我个人独创,不一定准确,请他人慎用)。1819年11月铺设龙骨,1821年3月29日下水,1822年9月3日完工;499bm;1834年新西兰的第一面国旗升起时,该舰在场并鸣响了13次礼炮;1840年至1841年期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6月在亭可马里成为一艘补给舰;1842年7月被改装为运兵船;1846年12月该舰在香港被用作医院船;1865年10月30日在香港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火炮(25英担),18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6门18英磅火炮(15英担),共2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一门12英磅短重炮。
“阿波罗”(Apollo)号,“活泼”(Lively)级38炮五级巡航舰(fifth-rate frigate)。1804年4月铺设龙骨,1805年6月27日下水,1805年9月26日完工;1086bm;拿破仑战争时期该舰在地中海区域十分活跃;1837年12月被改装为运兵船;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53年至1856年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9月被抛售,同年10月16日被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为运兵船,搭载8门火炮,火炮型号与口径不详。
停泊在希尔内斯的“阿波罗”号,1850年12月,海军军官乔治·佩切尔·门德斯(George Pechell Mends)绘制;此人是英国海军中著名的画家。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7-19 18:50 编辑
“贝尔岛”(Belleisle)号,“却敌”(Repulse,或译“反击”)级74炮三级战舰(third-rate ship of the line)。1816年2月铺设龙骨,1819年4月26日下水,1819年6月21日完工;1709bm;该舰完工后就在英国本土闲置(Ordinary,也就是储备状态),直至1839年被重新启用,期间变换过储备地点;1841年被用作运兵舰;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时被用作医院船;1866年被海军部借给海员医院协会(Seafarers Hospital Society),作为其在伦敦疗养身患霍乱海员的医院船;1872年10月12日被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为运兵船,载炮20门,火炮型号与口径不详。
该画描绘的是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正在运送补给品的“贝尔岛”号医院船。
“布伦海姆”(Blenheim,部分中文资料译为“伯兰汉”)号,“无敌舰队”(Armada)级74炮三级战舰。1808年8月铺设龙骨,1813年5月31日下水,1813年7月22日完工;1747bm;1815年除役;1830年至1839年期间在英国本土闲置;1839年4月重新启用;1840年底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该舰在这场战争中十分活跃;1847年3月加装引擎与螺旋桨,吨位增至1822bm,成为一艘60炮蒸汽动力警备舰(Steam Guard ship,Guard Ship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港口与泊地的防御),也是世界上第一批具有蒸汽动力的主力舰之一;1854年该舰参与了远征波罗的海;1865年被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4门8英寸火炮(65英担),24门32英磅火炮(56英担),32门32英磅火炮(42英担),12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72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6英磅铜炮,2门18英磅短重炮,2门12英磅短重炮。
停航状态中的英法舰队,1854年在波罗的海作战期间;画中央就是“布伦海姆”号60炮蒸汽螺旋桨动力警备舰。
以上三图为“布伦海姆”号安装的可升降式螺旋桨的模型,该模型可以手动演示螺旋桨是如何升降的,模型比例为1比12。
“金发女郎”(Blonde,中文资料译为“布朗底”)号,“金发女郎”级46炮五级巡航舰(该级仅一艘)。1816年3月铺设龙骨,1819年1月12日下水;1103bm;1824年在乔治·安森·拜伦(第七代拜伦男爵;著名的诗人,第六代拜伦男爵乔治·戈登·拜伦的堂弟)的指挥下进行了一次夏威夷远航,此次远航的主要任务是将夏威夷国王卡美哈美哈二世及其王后卡玛玛鲁王后的遗体送回夏威夷,两人在访问英国时因感染麻疹而先后去世;1840年至1842年期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该舰在这场战争中十分活跃;1850年11月成为一艘水手接收船(receiving ship);1870年3月9日更名为“卡吕普索”(Calypso)号;1895年2月28日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8英寸炮(52英担),30门32英磅炮(40英担),10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42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6英磅炮,4门12英磅短重炮。
英国皇家海军“金发女郎”号五级巡航舰,1825,罗伯特·丹皮尔(Robert Dampier)绘制。此图描绘了“金发女郎”号在1825年的夏威夷远航中驶经合恩角时的场景。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7-24 21:09 编辑
“卡利俄佩”(Calliope,古希腊神话里的史诗女神,九缪斯之一)号,“安德洛玛刻”(Andromache)级28炮六级准巡航舰。1837年10月5日铺设龙骨,1838年2月18日完工;717bm;1841年至1842年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55年被改造为浮动教堂;1865年改造为浮动工厂;1883年11月1日被拆解;该舰曾长期驻防于新西兰,新西兰海军位于奥克兰德文波特海军基地里的卡里俄佩船坞即以此舰舰名命名。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68英磅短重炮(36英担),24门32英磅炮(25英担),共2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在加尔各答内河中航行的“卡里俄佩”号,海军军官弗朗西斯·梅内尔绘制。注意画中的“卡里俄佩”号是被一艘蒸汽明轮船拖曳着航行,这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舰队常用的作战方法。
“威尔士人”(Cambrian,取自威尔士的旧称“Cambria”,寒武纪这一地质时期也取名于此)号,“激怒”(Pique)级36炮五级巡航舰。1837年8月铺设龙骨,1841年7月5日下水,1841年11月8日完工;1622bm;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之后该舰长期在东印度群岛与中国站(East Indies and China Station)服役;1869年5月被用作系泊趸船;1880年改造为浮动工厂;1892年1月12日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4门8英寸炮(60英担),18门32英磅炮(56英担),14门32英磅炮(42英担),共3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6英磅炮,4门12英磅短重炮。
“威尔士人”号五级巡航舰的左舷半块模型,比例为1比48。
“变色龙”(Cameleon)号,“切罗基人”级10炮双桅炮舰。1814年铺设龙骨,1816年1月16日下水;231bm;该舰下水之后就被闲置;1818年10月重新启用,之后4年在英国本土水域服役;1823年至1828年在地中海服役;1834年12月在里斯本站(Lisbon station)服役;1838年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在北美以及东印度群岛一带活动;1843年退役;1849年4月被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18英磅炮(20英担),8门18英磅短重炮(10英担),共10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该舰在许多资料上都显示参与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但是我并没有查到其在这场战争中的详细作战记录与参战时间。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7-19 18:45 编辑
“柴尔德斯”(Childers)号,“蛇”(Snake)级18炮平甲板船型炮舰(Flush decked Sloop,跟Brigs Sloop最大的区别是有三根桅杆,称呼上Flush decked Sloop会被称为“Ship”或是“Corvette”,而Brigs Sloop则被称为“brig”)。1823年11月铺设龙骨,1827年8月23日下水,完工日期可能是在1827年10月;382bm;1834年被改装成双桅炮舰,载炮16门;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65年8月19日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4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1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柴尔德斯”号炮舰,水彩画。从画中该舰的形态看,该画绘制于1834年之前。
“克里奥”(Clio,古希腊神话中的历史女神,九缪斯之一)号,“巡航者”(Cruizer,原单词拼写如此)级16炮双桅炮舰。1806年5月铺设龙骨,1807年10月1日下水,1807年6月12日完工;389bm;“炮舰战争”(拿破仑战争期间发生在挪威、丹麦、英国之间的一场海上冲突)期间该舰十分活跃;1829年12月至1830年7月间被改装成三桅炮舰(Ship Sloop);1833年被改装成16炮双桅炮舰;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5年3月被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4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1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克里奥”号炮舰,1824年。该画作者与所描绘地点场景不详,画中“克里奥”号桅杆也很诡异的是三根。该画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
“耧斗菜”(Columbine,耧斗菜属植物‘Aquilegia’的俗称,中文资料将其译为“哥伦拜恩”,“柯伦碧”)号,“耧斗菜”级双桅炮舰(该级仅一艘);从该舰保存下来的画作来看,她在完工及刚入役时是一艘Ship Sloop。1826年12月1日下水;492bm;1827年加入英国海军的实验中队(experimental squadron);1834年被改装成双桅炮舰;1840年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该舰在这场战争中十分活跃;1849年被改装成12炮双桅炮舰;1854年4月被用作贮煤船;1892年1月12日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4门32英磅炮(25英担),12门32英磅短重炮,共1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即将抛锚的“耧斗菜”号炮舰,1827年。亨利·摩西(Henry Moses)绘制。此时的“耧斗菜”号是实验中队的一员。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7-25 15:58 编辑
“康威”(Conway)号,“康威”级28炮六级准巡航舰。1829年12月铺设龙骨,1832年2月2日下水,1832年5月11日完工;651bm;1840年至1841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59年2月被出借给利物浦商船队协会(Mercantile Marine Association)用作训练船,1861年,当“温彻斯特”(Winchester)号60炮四级巡航舰取代她成为利物浦商船队协会新的训练船后,两舰更换了舰名;1861年8月28日,该舰以“温彻斯特”号的舰名加入位于阿伯丁的英国海军储备舰队。1871年6月3日在希尔内斯被拆解完毕。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68英磅短重炮(36英担),24门32英磅炮(25英担),共2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英国皇家海军“康威”号六级准巡航舰的右舷半块水线模型(A half waterline model),比例不明,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
“康沃利斯”(Cornwallis,中文资料译为“康华利”,“皋华丽”,“康华里”)号,“无敌舰队”级74炮三级战舰。1811年铺设龙骨,1813年5月12日下水,1814年12月25日在朴次茅斯正式完工;1809bm;1814年6月9日从建造地印度返抵英国朴次茅斯;1815年4月27日,该舰在南大西洋与美国海军炮舰“大黄蜂”(Hornet)号遭遇,“大黄蜂”号错误的将其认为是一艘商船,之后双方在海上开始了长达三天的追逐战,“大黄蜂”为了逃脱“康沃利斯”号的追击不得不抛弃船上所有的载炮与大部分物资;1815年至1832年在普利茅斯闲置;在经过长达四年的整备之后于1837年2月重新启用;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战争后期英军侵华舰队指挥官威廉·帕克(William Parker)的旗舰,《南京条约》即在该舰上签订;1852年欲将该舰作为英国陆军在香港的仓库船,未成;1854年10月至1855年4月被改装成60炮蒸汽螺旋桨警备舰,跟“布伦海姆”号一样,该舰也是第一批具有蒸汽动力的主力舰之一;1854年参加了远征波罗的海;1857年至1864年被用作亨伯河口(Humber)的警备舰;1865年在希尔内斯被用作栈桥趸船(Hulked as a jetty);1916年3月被用作基地船(base ship),并改名为“野火”(Wildfire)号;1957年被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4门8英寸炮(65英担),24门32英磅炮(56英担),32门32英磅炮(42英担),12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72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6英磅炮,2门18英磅短重炮,2门12英磅短重炮。
以上两图为“康沃利斯”号三级战舰模型,比例为1比16,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
“康沃利斯”号驶出普利茅斯河口,该画绘制于1847年。
描绘《南京条约》签订时的画作,孟加拉土著步兵团军官约翰·普拉特(John Platt)绘制;地点正是在“康沃利斯”号的舰长与海军将领舱室内。
“巡航者”(Cruiser)号,“蛇”级18炮平甲板炮舰。1826年1月铺设龙骨,1828年1月19日下水,1828年3月6日完工;382bm;1831年8月被改装成双桅炮舰;1839年参与了亚丁远征;1840年又被恢复成三桅炮舰;1840年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该舰在这场战争中十分活跃;1844年时该舰又成为了一艘双桅炮舰并参加了实验中队;1849年3月在孟买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4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1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巡航者”号炮舰,1844年;此时的该舰为实验中队的一员,作为一艘旧船来与同中队的新船进行实验对比。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7-25 16:02 编辑
“黛朵”(Dido)号,“达芙妮”(Daphne)级18炮平甲板型炮舰。1834年9月铺设龙骨,1836年6月13日下水,1837年1月26日完工;730bm;1840年参加了英国干涉第二次埃及-奥斯曼战争的行动;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整个19世纪50年代,该舰几乎都在太平洋地区活动;1860年在希尔内斯被用作贮煤船;1903年3月3日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18门32英磅炮(40英担);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英国皇家海军“黛朵”号炮舰,位于斯皮尔黑德,1841年。
“黛朵”号炮舰模型,比例为1比48,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
“驾驶员”(Driver)号,“驾驶员”级木壳蒸汽明轮炮舰(Wooden paddle sloop)。1840年6月铺设龙骨,1840年12月24日下水,1841年11月5日完工;1058bm;280额定马力(NHP);1842年参加了鸦片战争,之后在东印度群岛与中国站服役至1845年;1847年5月18日该舰抵达伍尔维奇,此时距离她1842年3月离开英国已过去了5年,这5年期间她完成一次全球部署,因此“驾驶员”号也被认为是第一艘完成了环球航行的蒸汽船;1854年参加了远征波罗的海作战,1861年8月3日,该舰在西印度群岛最东端的马亚瓜纳岛失事沉没,当时她正在从百慕大前往牙买加的航程中。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4门火炮;型号可能为2门68英磅炮,2门34英磅炮(这是“驾驶员”号1846年时的载炮情况)。
“驾驶员”号蒸汽明轮炮舰,奥斯瓦尔德·沃尔特斯·布莱尔利(Oswald Walters Brierly)绘制于1854年8月4日,该舰参加远征波罗的海时。
“德鲁伊”(Druid,中文资料译为“都鲁壹”)号,“塞林伽巴丹”(Seringapatam,地名,位于今印度卡纳塔克邦)级46炮五级巡航舰(1817年后的定级)。1821年8月铺设龙骨,1825年7月1日,1825年12月21日完工;1170bm;1827年至1832年在美洲一带活动;1831年至1832年参与了守卫与打捞“忒提斯”号巡航舰所载财物的行动;1839年12月抵达悉尼;1840年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中前期的战事里表现活跃;从1846年起成为利物浦的港口检疫船;1863年4月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8英寸炮(60英担),30门32英磅火炮(40英担),12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44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4门12英磅短重炮,1门6英镑炮。
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发行的“德鲁伊”号五级巡航舰邮票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7-19 19:13 编辑
“恩底弥翁”(Endymion,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塞勒涅所爱的英俊牧童)号,“恩底弥翁”级44炮五级巡航舰(1839年后的定级,该级仅一艘)。1795年11月铺设龙骨,1797年3月29日下水,1797年6月12日完工;1277bm;该舰在法国大革命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战争期间十分活跃,在这段时期的海上行动中俘获摧毁了法、西、美三国十多艘私掠船与多艘战舰,其最大、最有名的战果便是在1815年1月15日参与追击并俘获了美国海军“总统”(President)号五级巡航舰;1815年至1833年被闲置在普利茅斯,1833年被重新启用;1833年至1836年在地中海服役;1841年至1842年在印度洋服役;1842年5月23日抵达香港,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59年在德文波特被用作水手接收船;1868年6月18日在普利茅斯被拆解完毕。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8英寸炮(60英担),30门32英磅炮(40英担),12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44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4门12英磅短重炮,1门6英磅炮。描绘英军中队俘获“总统”号战斗的版画,画中左二那艘风帆索具破烂不堪的船就是“恩底弥翁”号,画中右二即为“总统”号。描绘“总统”号向英军投降时的油画,画中左二舰艉处挂上大幅英国海军军旗的战舰就是“总统”号,其右侧前桅杆顶端折断消失的战舰则是“恩底弥翁”号。“小丑”(Harlequin)号,“竞赛者”(Racer)级16炮双桅炮舰。1832年11月铺设龙骨,1836年3月18日下水,1836年10月25日完工;428bm;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60年被用作贮煤船;1889年8月抛售,在普利茅斯被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4门32英磅炮(25英担),14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1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小丑”号的船艏像,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涉险”(Hazard)号,“喜爱”(Favorite)级18炮平甲板型炮舰。1829年5月铺设龙骨,1837年4月12日下水,1837年7月5日完工;429bm;1837年前往非洲西海岸执勤;1840年参与了英国干涉第二次埃及-奥斯曼战争的行动;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至1847年在新西兰、马来半岛与南中国海一带服役;1848年12月20抵达朴次茅斯;1868年2月12日在位于考斯的J·塞缪尔·怀特(J. Samuel White)造船公司拆解完毕。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4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1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英国皇家海军“涉险”号炮舰,1841年9月20日。画中该舰正处于检疫隔离状态,其主桅顶部挂有黄色检疫旗。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7-19 18:31 编辑
“传令官”(Herald,或译“先驱”)号,“阿索尔”级28炮六级准巡航舰。该舰原名“泼妇”(Termagant)号,1820年3月铺设龙骨,1822年11月5日下水,1824年5月15日改名为“传令官”号,1824年7月16日完工;499bm;1825年至1830年在加勒比群岛(西印度群岛)服役;1840年时在澳大利亚执勤;1841年底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4年7月至1845年6月期间在希尔内斯被改装成一艘测量船,并于1845年6月26日离开普利茅斯,开始为期六年的环球科学调查与测量航行;1852年至1861年,该舰又对澳大利亚海岸与斐济群岛进行了测量考察;1861年该舰被改造成浮动教堂;1862年4月28日抛售并被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8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6门18英磅炮(15英担),共2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传令官”号测量舰,1857年;照片拍摄于悉尼港。
“风信子”(Hyacinth,部分中文资料译为“海阿新”)号,“喜爱”级18炮平甲板型炮舰。1826年3月铺设龙骨,1829年5月6日下水,1830年1月12日完工;429bm;1830年至1832年在北美洲水域服役;1833年至1836年在印度洋-澳大利亚区域服役;1839年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十分活跃,该舰也是这场战争期间最早被派往中国的两艘英军战舰之一,在1839年11月3日的第一次穿鼻海战中,她与另一艘战舰“轻浮”(Volage)号不宣而战,击溃了清军由16艘战船、13艘纵火船组成的舰队;1848年时在朴次茅斯闲置;1860年10月在波特兰(英国)被用作贮煤船;1871年11月27日在朴次茅斯被拆解完毕。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6门32英磅短重炮,共18门火炮;配属小船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风信子”号炮舰模型,比例为1比60,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
描绘第一次穿鼻海战的水彩画
“朱庇特”(Jupiter,古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神)号,“朱庇特”级58炮四等战舰(1817年后的定级,该级仅一艘)。1811年8月铺设龙骨,1813年11月22日下水,1814年闲置,1815年3月试航,之后又被闲置;1167bm;1819年11月被用作运兵船,1821年至1822年整修,该舰之后的整个服役生涯都是一艘运兵舰;1840年底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3年返抵英国,12月9日退役;1846年4月在普利茅斯被用作贮煤船;1870年1月28日拆解完毕。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该舰载炮12门,火炮口径与型号不详。
英国皇家海军“朱庇特”号运兵舰,南非桌湾(Table Bay),水彩画。
“拉恩”(Larne)号,“彗星”(Comet)级18炮平甲板型炮舰。该舰订购时的舰名叫“俄瑞斯忒斯”(Orestes),1822年1月30日更名为“闪电”(Lightning),1828年7月铺设龙骨,1829年6月2日下水,1829年9月16日完工;459bm;1832年9月12日更名为“拉恩”;1833年至1836年在加勒比群岛服役;1839年2月26日,原本要从广州前往印度的该舰应英国商人的请求留在广州以保护他们的安全,1839年5月23日,该舰舰长前往澳门并向英国政府传达了英国在中国国内存在情况的恶化;1840年4月可能在新加坡;1840年6月至1841年11月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4年至1847年在南大西洋区域服役;1848年起在希尔内斯闲置;1866年3月28日在查塔姆被拆解完毕。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6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18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闪电”号炮舰(也就是“拉恩”号)的右舷半块模型,比例为1比48,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路易莎”(Louisa)号,快艇、供应船(Cutter/tenders)。该舰原是民船,1827年在英国的诺思弗利特(Northfleet)建造;1835年在广州购入,作为供应船使用;无武装;83bm;1839年由英国海军军官托马斯·卡迈克尔(Thomas Carmichael)指挥;1841年7月21日在澳门与香港之间的水域遭遇台风失事,幸存船员逃到一个海盗盘踞的岛屿上,其中包括当时英方的两位全权谈判代表,詹姆斯·约翰·戈登·布莱默(James John Gordon Bremer,也就是伯麦),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liot,也就是义律);在承诺支付3000美元的赎金之后,23名幸存者才得以重获自由。
“梅尔维尔”(Melville,中文资料译为“麦尔威厘”)号,“黑王子”(Black Prince)级72炮三级战舰(1839年后的定级)。1815年7月铺设龙骨,1817年2月17日下水;1738bm;1817年从建造地印度前往英国,1817年12月29日抵达朴次茅斯,之后闲置到1826年;1836年1月19日至1837年8月在北美洲与西印度群岛(加勒比群岛)一带作为彼得·哈尔科特海军中将(Peter Halkett)的旗舰;1837年9月1日至1841年作为乔治·艾略特海军少将(George Elliot,也就是乔治·懿律)的旗舰;1840年至1841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8月20在朴次茅斯退役,同年11月13日,计划将其通过削甲板的方式改造成一艘巡航舰(razée frigate,frigate cut down from warship),未成;1856年重新启用,计划将其派往东印度群岛与中国站服役;1857年被改造成医院船并被派往香港;1873年10月20日在香港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4门8英寸炮(65英担),24门32英磅炮(56英担),32门32英磅炮(42英担),12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72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6英磅炮,2门18英磅短重炮,2门12英磅短重炮。停泊在格雷厄姆火山岛附近的“梅尔维尔”号三级战舰,1831年;油画。
“明登”(Minden)号,“恒河”(Ganges)级74炮三级战舰。1807年铺设龙骨,1810年6月19日下水,1812年7月15日在朴次茅斯正式完工;1721bm;1811年2月8日从建造地印度孟买起航,同年7月至9月参加了入侵爪哇(Invasion of Java);1812年至1814年作为塞缪尔·胡德(Samuel Hood)海军中将的旗舰;1816年2月4日返抵朴次茅斯;1816年7月至8月,“明登”号参加了英荷舰队炮击阿尔及尔;1841年12月4日在普利茅斯重新服役并被改装成医院船,准备派往中国;1842年中旬抵达香港,一直到1855年底,该舰在香港作为医院船服役;1861年7月4日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为医院船。
炮击阿尔及尔,1816年8月27日;乔治·钱伯斯(George Chambers)绘制。画中左侧最显眼位置的战舰即为“明登”号三级战舰。
“谦虚”(Modeste,该舰舰名取自法语,中文资料译为“摩底士底”)号,“谦虚”级18炮平甲板型炮舰(该级仅一艘)。1837年5月铺设龙骨,1837年10月31日下水,1838年3月10日完工;562bm;1839年在大西洋区域活动;1840年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该舰在这场战争中十分活跃;1842年至1846年期间几乎是在东南太平洋一带活动;1866年3月出售并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18门32英磅炮(25英担);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谦虚”号炮舰模型,比例未知;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
“猎迷”(Nimrod,古神话人物,或译“宁录”)号,“阿索尔”级28炮六级准巡航舰。该舰原名“安德洛美达”(Andromeda)号,1821年10月铺设龙骨;1826年3月9日被改建为20炮炮舰,并更名为“猎迷”号;1828年8月26日下水;502bm;1840年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除了参加第一次鸦片战争,该舰其余时光几乎是在大西洋区域活动;1853年2月被用作贮煤船,更名为C 1,之后又更名为C 76,地点位于德文波特;1907年7月9日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8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20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猎迷”号炮舰模型,比例为1比48;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该模型是在“猎迷”号上制作的,并被赠送给了时任好望角海军站指挥官的詹姆斯·理查德·达雷克斯(James Richard Dacres),他的儿子詹姆斯·理查德·达雷克斯(跟他的父亲同名)在1848年指挥“猎迷”号时死于莫桑比克,1911年老詹姆斯·理查德·达雷克斯的女儿将这个模型赠送给格林威治医院。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7-25 16:08 编辑
“北极星”(North Star)号,“阿索尔”级28炮准巡航舰。1820年4月铺设龙骨,1824年2月7日下水,1826年5月26日完工;499bm;1826年至1828年该舰在西非中队(West Africa Squadron)服役;1832年至1833年该舰在南美洲海军站(后来的太平洋海军站,Pacific Station)服役;1841年12月18日启程前往中国,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4年至1846年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一带活动;1849年前往北极,试图寻找詹姆斯·克拉克·罗斯(James Clark Ross)的探险队并为其提供补给,罗斯的探险队是为了寻找并救援约翰·富兰克林(John Franklin)探险队;1854年,在北极历险许久的“北极星”号终于返回了英国,格陵兰岛的北极星湾(North Star Bay,这里坐落着美国太空军皮图菲克基地)即以此舰舰名命名;1860年3月15日在查塔姆被拆解完毕。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8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6门18英磅炮(15英担),共2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被“斯特龙博利”(Stromboli,意大利的一座火山岛)号蒸汽炮舰拖曳着航行的“北极星”号,《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1849年5月26日插图。该画描绘的是该舰启程前往北极的场景。“鹈鹕”(Pelican)号,“巡航者”级16炮双桅炮舰。1812年铺设龙骨,1812年8月下水,1812年12月11日完工;385bm;该舰在1812年战争期间表现活跃,主要从事保护交通线的作战任务,俘获了多艘美方私掠船与战舰,最出名的战果是在1813年8月14日独自追击并俘获了美国海军“百眼巨人”(Argus)号双桅炮舰;1827年至1837年在地中海服役;1835年至1839年在西非海岸活动;1841年底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50年加入英国海岸警卫队,1850年至1865年驻防黑麦港(Rye Harbour,又称拉伊港);1865年6月7日在黑麦港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4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1门12英磅短重炮,共1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鹈鹕”号俘获“百眼巨人”号,1813年8月14日,该画大约是在1864年绘制;该画由美国海军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the U.S. Navy)收藏。“鹈鹕”号的舰员通过接舷战登上“百眼巨人”号,该画出自《British Battles on Land and Sea, volume 2》第501页。“鸻”(Plover,部分中文资料译为“伯劳弗”)号,测量舰。该舰原为东印度公司测量舰“威廉·本廷克夫人”号(Lady Willian Bentinck),1842年2月被英国海军购买,更名为“鸻”号并继续用作测量舰;237bm;1841年(当时属于东印度公司)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至1845年在中国沿海进行测量活动;1848年至1852年期间参与了搜寻救援约翰·富兰克林探险队的行动;1854年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8门12英磅短重炮,2门12英磅铜炮,共10门火炮。“鸻”号与“青春女神”(Young Hebe)号,该画绘制时间为1842年或1843年;该画描绘了“鸻”号与“青春女神”号两舰在1842年至1845年测量了从香港至上海的中国海岸时的一幕,画中的大船即为“鸻”号。
“皮拉德斯”(Pylades,中文资料译为“卑拉底斯”)号,“皮拉德斯”级18炮平甲板型炮舰(该级仅一艘)。1823年3月铺设龙骨,1824年6月29日下水,1824年9月24日完工;431bm;1825年至1826年在北美洲与西印度群岛区域服役;1831年4月13日在距离老金塞尔角(Old Head of Kinsale)约5英里的罗纳角(Roona Point)触礁倾覆,但是该舰被成功救起;1831年5月25日重新服役;1835年至1838年在西非海岸活动;1840年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5年5月在查塔姆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6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18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皮拉德斯”号炮舰,绘制于1835年9月2日;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
“响尾蛇”(Rattlesanke)号,“阿索尔”级28炮六级准巡航舰。1819年8月铺设龙骨,1822年3月26日下水,1824年5月28日完工;499bm;1827年至1829年参与了英军干涉希腊独立战争的行动;1834年至1837年在东印度群岛与中国站(East Indies and China Station)服役;1839年改装成运兵船;1840年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5年改装成测量舰;1846年至1850年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一带进行水文地理测量与其它科学考察活动,舰长是欧文·斯坦利(Owen Stanley),随舰助理外科医生名叫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著名的博物学家);1860年1月在查塔姆被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为运兵船,载炮数量与火炮口径型号不详。
英国皇家海军“响尾蛇”号准巡航舰;该画绘制于1853年,画家为奥斯瓦尔德·沃尔特斯·布莱尔利。
“保皇党人”(Royalist)号,运兵船;249bm;原名“玛丽·戈登”(Mary Gordon)号,商船;1839年7月13日在孟买下水;1841年7月9日以7200英磅的价格被英国海军购买并用作运兵船,更名为“保皇党人”并立刻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继续在东印度群岛与中国站服役,一直到1851年,1846年8月参与了攻打文莱的作战行动;1856年从海军中除役,被伦敦警察局泰晤士河分局(水警)购得,成为一艘浮动警察局,一直到1874年;1874年后被转移至东格林威治(East Greenwich,也就是伦敦的格林威治半岛,Greenwich Peninsula),继续用作警察局;1895年2月14日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4门12英磅炮,4门6磅炮,共10门火炮。
描绘“保皇党人”号被用作水警警局时的绘画,收藏于泰晤士河警察局博物馆(Thames Police Museum)。
“三宝垄”(Samarang,中文资料译为“萨玛兰”)号,“阿索尔”级28炮六级准巡航舰。1821年3月铺设龙骨,1822年1月1日下水,1824年6月7日在朴次茅斯正式完工;499bm;英国海军在1824年时首次将阴极保护试用到了该舰上,以保护船底包裹的铜板,不过英国海军最终没有把这一装置继续使用下去,原因是铜在腐蚀过程中会让附着在船底的海洋生物更快死亡;1825年至1827年在印度洋一带活动;1829年至1831年在地中海服役;1831年至1840年在南美洲沿岸活动;1840年底至1841年3月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至1846年在东印度群岛与南中国海一带进行测量考察任务,英国动物学家阿瑟·亚当斯(Arthur Adams,时任该舰助理外科医生)和亚当·怀特(Adam White)当时在舰上;1843年7月17日在古晋的沙捞越河中触礁倾覆,但全体舰员们幸免于难,同年8月13日该舰被重新扶正后继续服役;1847年至1848年在查塔姆闲置;1848年12月20日成为直布罗陀的警备舰(Guard ship);1883年10月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8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6门18英磅炮(15英担),共2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在比斯开湾的强风中航行的“三宝垄”号;画中描绘的是该舰在1846年12月23日归国途中,在比斯开湾遭遇强风时的场景;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蓝宝石”(Sapphire)号,“蓝宝石”级28炮准巡航舰(该级仅一艘)。1825年11月铺设龙骨,1827年1月13日下水,1827年3月26日完工;602bm;1827年在实验中队里服役;1830年时在南美海军站服役;1831年至1834年在北美与西印度群岛站服役;1835年至1838年在地中海服役;1839年被改装成运兵船;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8年12月20日在亭可马里成为水手接收船,直到1860年;1864年11月5日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为运兵船,载炮数量不明。“恒河”号(1821年)84炮二级舰与“蓝宝石”准巡航舰驶离伯南布哥(Pernambuco),1829年;艾默里克·埃塞克斯·威代尔(Emeric Essex Vidal);画中右前方的小型战舰就是“蓝宝石”号。“毒蛇”(Serpent)号,“蛇”级16炮双桅炮舰。1832年2月铺设龙骨,1832年7月14日下水,1832年12月6日完工;434bm;1833年5月25日,该舰在南福尔兰角(South Foreland,多佛白崖即在此处)搁浅,后被成功救起;1833年至1840年在北美与西印度群岛站服役;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9年至1852年在东印度群岛与中国站服役;1854年1月19日退役;1857年12月在朴次茅斯成为“卓越”号训练舰的供应船(Tender,负责为大船或是其它船舶运输物资补给与人员的船舶);1861年7月26日在朴次茅斯被拆解完毕。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4门32英磅炮(25英担),12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1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镑短重炮。“蛇”级与之后的“竞赛者”级16炮炮舰的船舶设计图纸之一,图纸比例为1比48;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
“椋鸟”(Starling,或译“燕八哥”)号,“云雀”(Lark)级快艇、供应船(Cutter/tenders)。1829年6月铺设龙骨,1829年10月31日下水;109bm;1830年至1832年在朴次茅斯用作供应船;1835年10月重新启用,舰长为亨利·凯利特(Henry Kellett),1835年至1840年参加了“硫磺”号(Sulphur)号测量舰的测量科考航行,作为“硫磺”号的供应船使用,1840年10月16日,两舰抵达新加坡,在这她们收到海军部的命令,令其不要回国而是前往中国参加侵华战争;1840年底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4年2月15日在中国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载炮两门,火炮口径与型号不明。
“椋鸟”号的设计图纸,1835年12月30日绘制;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
“硫磺”(Sulphur)号,“愤怒”(Fury)级投弹舰(Boob vessel)。1824年5月铺设龙骨,1826年1月26日下水;375bm;1835年被改装成测量舰,并与“椋鸟”号一起开始了长达7年的环球航行;1835年至1840年该舰在航程中进行测量科考任务;1840年10月16日,与“椋鸟”号一起抵达新加坡,在这她们收到海军部的命令,令其不要回国而是前往中国参加侵华战争;1840年底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7月19日返抵斯皮特黑德,船上载满了动植物标本,岩石标本,以及在船上所养的鲜活植物;1842年8月2日在伍尔维奇退役,之后先后被用作当地海员与船厂工人的住宿船;1857年11月20日拆解完毕。该舰是英国海军最后一艘服役的投弹舰。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载炮8门,火炮口径与型号不明。
“愤怒”级投弹舰的设计图纸,1813年绘制;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
“塔莉亚”(Thalia,古希腊神话中三美惠女神之一)号,“莉达”(Leda)改级46炮五级巡航舰。1828年2月铺设龙骨,1830年1月12日下水,1830年2月10日完工;1077bm;下水后该舰就被封存;1834年重新启用,1834年至1838年在好望角海军站(Cape of Good Hope Station)服役,担任海军少将帕特里克·坎贝尔(Patrick Campbell)的旗舰;1838年退役;1841年11月重新启用;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5年11月在朴次茅斯退役并闲置;1855年12月起作为朴次茅斯的浮动天主教教堂;1867年11月25日在位于考斯的J·塞缪尔·怀特造船公司拆解完毕。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8英寸炮(52英担),30门32英磅炮(40英担),10门32短重炮(17英担),共42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6英磅炮,4门12英磅短重炮。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8-19 21:05 编辑
“报复”(Vindictive)号,“无敌舰队”级74炮三级战舰,是该级舰首舰。1808年7月铺设龙骨,1813年11月23日下水;1757bm(三级舰时的吨位);该舰下水一个月之后就被闲置;1816年12月成为储备舰队旗舰;1828年3月开始在朴次茅斯进行维修并通过削甲板的方式改造成50炮四级巡航舰,1841年10月重新服役;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4年7月28日返抵朴次茅斯;1848年6月在朴次茅斯退役;1861年至1862年在位于考斯的J·塞缪尔·怀特造船公司用作食物与煤炭补给船;1871年在费尔南多·波(Fernando Po,今赤道几内亚的比奥科)试图出售时沉没,最终以沉船的形态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载炮数量与口径型号不详。
英国皇家海军“报复”号四级巡航舰;该画收藏于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
“雌狐”(Vixen)号,“驾驶员”级木壳蒸汽明轮炮舰。1840年6月铺设龙骨,1841年2月4日下水,1841年12月28日正式完工;1054bm;1842年参加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结束后继续在东印度群岛与中国站服役至1846年;1846年7月10日在伍尔维奇退役,1847年重新服役,1848年至1855年在北美与西印度群岛海军站服役,期间参与了远征尼加拉瓜;1855年9月退役;1857再次重新服役;1857年至1860年在太平洋海军站服役;1861年4月20日最后一次退役;1862年11月12日抛售。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载炮4门,火炮口径与型号不详。
在实现蒸汽船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旅程中,经过悉尼角驶进杰克逊港的“驾驶员”号蒸汽明轮炮舰;画作描绘的时间为1846年1月;由悉尼米切尔图书馆收藏。由于没能找到“雌狐”号的图片,只好用其姊妹舰的来代替。
“轻浮”(Volage,该舰舰名取自法语,中文资料译为“窝拉疑”)号,“轻浮”级28炮六级准巡航舰。1819年8月铺设龙骨,1825年2月20日下水,1826年1月26日正式完工;515bm;入役后不久前往东印度群岛-澳大利亚一带活动;1830年至1832年在南美洲海军站服役;1832年11月起至1833年在唐斯海军站服役,期间参与了封锁荷兰海岸的行动;1833年中旬至1837年中旬在地中海服役;1839年1月参加了亚丁远征,该舰是这次行动的旗舰;1839年至1840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该舰是这场战争期间最早被派往中国的两艘英军战舰之一,在1839年11月3日的第一次穿鼻海战中,在时任该舰舰长亨利·史密斯(Henry Smith)的决断下,“轻浮”号与“风信子”号不宣而战,击溃了清军由16艘战船、13艘纵火船组成的舰队;1840年12月7日,该舰在乔治·艾略特代理舰长的指挥下,搭载着因为谈判失利而被时任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子爵(Viscount Palmerston,巴麦尊子爵,名字为亨利·约翰·坦普尔,Henry John Temple)撤职的乔治·艾略特少将启程返回英国,1841年5月6日返抵朴次茅斯;1841年至1845年在北美与西印度群岛海军站服役;1847年被改造成测量舰;1848年至1849年在地中海服役;1855年3月至6月在希尔内斯被用作浮动火药库,同年作为军需船参加了波罗的海远征;1864年时被临时借给陆军部用作在梅德韦的浮动火药库,1871年2月10日被还给了海军,1871年9月19日又被借给陆军部用作储藏棉火药的仓库;1874年12月12日在查塔姆被拆解完毕。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2门32英磅炮(25英担),18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6门19英磅炮(15英担),共2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亚丁远征中的“轻浮”号,画中另一艘战舰为同样也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巡航者”号炮舰。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8-19 21:02 编辑
“流浪者”(Wanderer)号,“竞赛者”级16炮双桅炮舰。1833年2月铺设龙骨,1835年7月10日下水,1835年8月22日完工;428bm;1835年至1839年在北美与西印度群岛站服役;1840年至1842年在西非海军站服役;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4年2月在苏门答腊岛一带打击海盗;1846年至1849年在西非海军站服役;1849年1月21日退役;1850年4月3日在查塔姆被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4门32英磅炮(25英担),12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16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12英磅短重炮。
“威尔斯利”(Wellesley,中文资料译为“威尔士厘”)号,“黑王子”号74炮三级战舰。1813年5月铺设龙骨,1815年2月24日下水;1745bm;1815年6月从印度起航前往英国,1816年5月3日抵达朴次茅斯,之后闲置;1824年7月至1825年2月成为朴次茅斯的警备舰;1825年8月21日成为乔治·埃尔(George Eyre)少将的旗舰,并前往南美海军站服役;1827年至1828年在地中海服役;1829年至1837年在英国本土水域服役;1840年至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十分活跃;1848年时作为海军中将托马斯·科克伦(Thomas Cochrane)的旗舰在北美与西印度群岛海军站服役;1851年6月在查塔姆闲置;1854年至1862年在查塔姆作为警备舰与训练舰;1868年4月6日被海军部出借给伦敦学校船舶协会(London School Ship Society),作为少年管教所,同年6月18日改名为“康沃尔”(Cornwall)号;1940年9月24日被德国空军击沉于泰晤士河,1948年拆解。该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搭载4门8英寸炮(65英担),24门32英磅炮(56英担),32门32英磅炮(42英担),12门32英磅短重炮(17英担),共72门火炮;配属小艇搭载1门6英磅炮,2门18英磅短重炮,2门12英磅短重炮。攻打舟山,1841年10月1日;画中四艘战舰从左到右为:“耧斗菜”号炮舰,“威尔斯利”号三级战舰,“巡航者”号炮舰,英国东印度公司“地狱火河”(Phlegethon)号蒸汽炮舰;该画绘制于1842年9月1日;该画由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收藏。更名为“康沃尔”号之后的“威尔斯利”号在1940年的空袭之后,沉没在泰晤士河里的“康沃尔”号1944年时被打捞出水的“康沃尔”号
“狼獾”(Wolverine)号,“竞赛者”级16炮双桅炮舰。1833年2月铺设龙骨,1836年10月13日下水,1836年12月1日完工;428bm;1839年在地中海服役;1839年至1841年在好望角与西非海军站服役;1841年底开始在东印度群岛与中国站服役;1842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7年从中国返回英国并于5月11日退役;1849年至1852年在西非海岸活动;1854年在北美与西印度群岛海军站服役,1855年8月11日在蚊子海岸(Mosquito Coast,今尼加拉瓜靠加勒比海沿岸)失事沉没,全体船员幸免于难;沉船残骸于1857年5月27日抛售。
“青春女神”(Young Hebe,古希腊神话中的青春女神赫柏)号;双桅帆船;45bm;无武装;1839年在中国购入作为供应船;1839年至1840年参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艘不起眼的小帆船竟然参与了这场战争几乎所有的主要战事;1843年至1845年作为“鸻”号测量船的供应船,跟随其进行对中国沿海的测量考察航行;1847年抛售。
“鸻”号与“青春女神”(Young Hebe)号;画中左侧的双桅帆船就是“青春女神”号。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3-8-26 17:23 编辑
结语纵观全部有记载、详细记录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侵华英国海军舰艇,不难发现其主力是大小巡航舰与炮舰们,她们很适合在中国复杂的沿海与内河环境里作战,72炮的三级舰在侵华英军舰队中最多的时候只有三艘。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海军技战术水平与30年前的拿破仑战争时期并无太大,甚至可以说本质上的区别,蒸汽船的使用也改变不了这一结论。而中国,也就是清帝国一方;作为一个大国,其海防、海军的技术水平跟明帝国末期相比几乎没有进步,对世界海军与海事技术的存在与发展置若罔闻,军队自身的战术水平与士气跟明末清初相比却又出现了大退步;战略指挥方面,道光皇帝既没有掌握战争前线真实消息的本事,也没有像他的爷爷乾隆那样有戳穿前线将领“乱写塘报”的能力,至于要他有乾隆那样的战略定力那就更是如臆想;如此,焉能不败。
文章所引用的资料与图片出处:《British Warships in the Age of Sail 1817-1863 - Design, Construction, Careers and Fates》,Rif Winfield 著《The Sail and Steam Navy List All the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1815-1889》,Rif Winfield与David Lyon 著《British Warships in the Age of Sail, 1793–1817 Design, Construction, Careers and Fates》,Rif Winfield 著《Ships of the Royal Navy 5th edition The Complete Record of All Fighting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from the 15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J J Colledge 著,Ben Warlow、Steve Bush 修订《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卷1,铁甲舰之前,战舰设计与演变,1815年-1860年》,【英】大卫·K·布朗 著,李昊 译《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史事新诠》,马幼垣 著《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鸦片战争史稿》,黄若泽、庄驰原、吴慧敏 译,王宏志审订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官网,www.rmg.co.uksites.rootsweb.com文中各舰舰名所对应的维基百科词条,里面有许多其它网站上不易获得的高清图像资料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帖最后由 经典懒人 于 2023-7-22 13:23 编辑
感谢楼主的分享,下面这几本书有电子版吗?
《British Warships in the Age of Sail 1817-1863 - Design, Construction, Careers and Fates》,Rif Winfield 著
《British Warships in the Age of Sail, 1793–1817 Design, Construction, Careers and Fates》,Rif Winfield 著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5th edition The Complete Record of All Fighting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from the 15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J J Colledge、Ben Warlow、Steve Bush 著
另外提醒一下,《鸦片战争中的中英船炮比较研究》一书,也可以作为有益补充。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