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
本帖最后由 强而有力Montana 于 2023-9-23 09:55 编辑美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The Battle Cruiser in the United States Navyby Ernest Andrade
美国战列巡洋舰列克星敦级,出自1921年2月《海军学会期刊》
原文链接 Military Affairs, Vol. 44, No. 1 (Feb., 1980), pp. 18-2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即使是海军历史的业余学生也知道1906年服役的英国战列舰无畏号的重要性。这艘全重炮战列舰的出现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她出现后,她的名字被用作为这一战列舰类型的名称。众所周知,建造这艘船并没有得到海军部办公室的一致支持。然而,同时代和后世历史学家对无畏舰的关注却掩盖了大约在同一时期建造的另一艘大型战舰的重要性。这艘船引起了更多争议,而且她作为海军武器的价值更值得怀疑。这就是无敌号,世界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
正如无畏号的目的是优于她下水时存在的战列舰一样,无敌号的设计目的是优于当时存在的任何普通巡洋舰。无敌号被海军部视为超级巡洋舰,配备了战列舰主炮,同时速度也优于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它的作用是充当一艘强力侦察舰,能够穿透敌方巡洋舰的屏障,同时有效地掩护己方战斗部队。它在追击和摧毁敌方商业袭击舰以及加强战列线方面发挥着次要作用。
尽管德国和日本海军迅速采取行动,将这种类型的舰艇——1912年后正式称为战列巡洋舰——加入其舰队,但这些舰艇引起的争议远比无畏舰要大得多。为了在携带大量重炮的同时实现战列巡洋舰所需的高速,船体和机械必须比以前建造的任何舰艇都更大、更复杂、更昂贵。为了减轻重量,只保留最低程度的装甲防护。因此,批评者普遍认为,战列巡洋舰不能用于舰队行动,而且比执行其他任务所需的舰艇尺寸更大、成本更高。由于存在大量对战列巡洋舰的批评,美国海军在决定建造战列巡洋舰之前犹豫了几年。1908年至1914年,美国海军军官密切关注欧洲海军界对这一争议的支持和反对意见,并密切观察英国和德国海军新型战列巡洋舰的运行情况。决定是否为美国海军建造战列巡洋舰的主要困难在于海军界对其战时角色的不确定性。一个主要的思想流派认为,战列巡洋舰是强大的大型侦察舰,应该与侦察舰队一起使用。这种观点也是战列巡洋舰诞生的主要原因。另一种主要观点是战列巡洋舰的大多数批评者和一些最热情的支持者所表达的观点,即由于其高昂的成本,永远不会有足够的战列巡洋舰进行有效的侦察。它们的高速和火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它们在舰队行动中与战列舰一起使用,而批评者认为,它们薄弱的装甲防护将使它们致命脆弱。当时,两种观点都无法确定对错,只要和平持续下去,就没有真正的方法可以检验对立的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实战条件下测试新武器的机会随之而来。公海上的行动立即开始,战列巡洋舰很快就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第一次重要的海战是德国远东分舰队试图返航的结果。在福克兰群岛海战中,德国舰队被以两艘战列巡洋舰为核心的英国舰队摧毁。在这次战斗中,战列巡洋舰相对于装甲巡洋舰的优越性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另一个更具说服力的案例是1915年1月14日在北海多格尔浅滩的战斗。这场战役主要是战列巡洋舰之间的交战,现场唯一的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被击沉。战列巡洋舰的高速和火力是这场战役的决定性特征,此时连批评家似乎也相信战列巡洋舰是一种在未来海战地位重要的完善舰种。剩下的主要反对意见,即装甲防护薄弱,似乎也被德国战列巡洋舰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存能力有效反驳了。
在美国,怀疑者不再能够维持自己的立场,而支持者则迅速加大努力,促使海军接受战列巡洋舰。1915年底,《海军学会期刊》(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敦促采用战列巡洋舰。耶茨·斯特林中校(Commander Yates Stirlin)在其中一篇文章中声称战列巡洋舰最终将取代战列舰成为未来的主力舰,这确实有些夸张,但助理海军建造师B.S. 布拉德(Assistant Naval Constructor B. S. Bullard)的另一篇文章则提出了一个合理的看法,战列巡洋舰未来不仅可以作为超级巡洋舰,也能够进行与战列舰的战斗。他预测未来的战列巡洋舰将比现在的战列巡洋舰更大、更昂贵,其尺寸和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增加装甲以提供与战列舰类似的防护。布拉德表示,通过这一改进,这艘战列巡洋舰将成为舰队中用途最广泛也是最强大的战舰。
1915年秋,海军总委员会在准备考虑将战列巡洋舰纳入下一个建造计划。自从多格尔沙洲海战之后,总委员会一直在研究战列巡洋舰的设计方案。美国认为新舰应在单舰性能上优于外国海军。截至1915年底。批准的第一个方案提出了排水量32000吨的战列巡洋舰,比任何外国海军现有或者正在建造的都大得多,并安装了10门14寸炮,也超过了任何现有的外国战列巡洋舰。
海军军官对战列巡洋舰的反对情绪减弱并不是总委员会此时采取行动的唯一原因。政治环境的大幅改善也是总委员会决定推动建造战列巡洋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塔夫脱担任总统的大部分时间里,国会明显不愿意继续维持西奥多·罗斯福政府时期那种标志性的大规模海军建设,而伍德罗·威尔逊的新政府一开始并不同情海军的资金请求。然而在1915年,一个被称为“备战运动”(Preparedness Movement)的思潮在全国迅速兴起。许多组织长期以来一直对美国军事力量薄弱表示不满,他们利用欧洲战争来吓唬美国人支持扩军。这场运动的影响,加上他自己的外交政策逻辑,使威尔逊和他的顾问们相信,扩军备战的计划是合适的。到1915年秋天,陆军和海军都在忙于准备扩军计划。
作为国家的第一道防线,重点自然是海军。1915年底,总委员会制定了两项主要的扩军目标,敦促国会和总统批准并实施。第一个是著名的“首屈一指”的海军政策声明,第二个是一项大规模造舰计划,旨在在五年内跻身世界第一海军。年底提出的一项行政法案,呼吁国会为一个庞大的造舰计划提供资金,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国会山提出了建造十艘战列舰和六艘战列巡洋舰的要求。
关于海军造舰的争论是漫长而激烈的。最大的反对意见是成本。最终作为妥协的结果,众议院将战列舰从该计划中删除。该法案于1916年6月2日通过并送交参议院,同一天,有关日德兰海战的详细消息传到了美国。海军扩张主义者感到震惊。不仅战列舰已经从计划中被删除,现在战列巡洋舰也存在被被淘汰的危险,因为日德兰海战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三艘英国战列巡洋舰的殉爆沉没,这是在那次战斗中双方遭受的最严重损失。从另一方面看,这场战役的结果可以有力地支持一级战列舰,参议院被说服,不仅保留战列巡洋舰,而且还恢复了战列舰。因此,国会最终于1916年8月15日通过的法案与最初提出的法案实质上相同。对于海军扩张主义者,尤其是战列巡洋舰的拥护者来说,这是一次重大胜利。
当国会法案正在进行辩论并为战列巡洋舰建造开始做准备时,总委员会在1916年2月和3月举行了几次听证会,以确定新舰艇的性能参数。除了认为新舰应该非常快,航速接近35节,并且比现有的战列巡洋舰有更强的武器之外,人们对新舰的性能参数几乎没有达成一致。在听证会上讨论了各种初始方案的特征,最终确定了新型战列巡洋舰的基本性能参数。性能基本上与总委员会之前批准的方案一致。听证会上有人对装甲防护和14寸炮的数量提出了一些疑虑,但普遍的共识是10门主炮和18门5英寸火炮。虽然计划使用的装甲防护无法抵御战列舰主炮,但它也足以抵御其他任何武器,而且人们普遍认为额外的装甲会大大降低舰艇的速度。
一旦就战列巡洋舰的性能特征达成一致而且1916年海军法案通过,详细的图纸就被制定出来,并开始了购买建造材料的初步工作。然而,在一两个月内,许多最初批准该计划的军官开始改变主意。随着有关新船的提案被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初级和高级军官开始表达反对意见。主要关注的仍然是装甲防护问题。中校H.C. 丁格(Commander H. C. Dinger)给总委员会写了一封信,很好地总结了这些反对意见。他强调了英国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的表现,这表明即使它们面对的大部分德国主力舰配备11寸火炮,也很容易受到致命的攻击,并得出结论,战列巡洋舰未来在舰队行动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以装甲和鱼雷防护不足为特点的战列巡洋舰只能用来充当强大的侦察舰,以及对抗和破坏敌方侦察舰或屏障作用的舰艇。”他还说一艘比目前方案慢一些但装甲更好的舰艇会更便宜、更有效。在这种批评的刺激下,总委员会从1916年9月底开始就此事举行了进一步的听证会。
碰巧的是,1916年之后,战列巡洋舰的问题不再紧迫,因为即使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国宣战之前,美国海军的精力显然必须集中在反潜战上。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公海舰队似乎不太可能再次挑战英国水面舰艇的霸主地位。因此,美国海军现有或潜在的主力舰实力将不会影响这种情况。然而在美国参战时,德国U型潜艇正在英伦三岛附近海域肆虐,为了使英国继续参战并将美军运往法国,必须控制U型潜艇的威胁。海军很快搁置了1916年计划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建造计划,将美国海军的造舰能力集中在驱逐舰和猎潜艇建造的紧急计划上。这为重新考虑战列巡洋舰的设计赢得了时间。
战争期间,对战列巡洋舰方案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随着其他海军强国建造新型战列巡洋舰,美国舰艇原计划享有的质量优势显然已大大减弱。英国和德国的新型战列巡洋舰都安装了15寸炮。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主炮口径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幸的是,仅仅换装更大口径的主炮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总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海军总建造师(Chief Constructorf the Navy)指出,按照一些人的建议,将主炮从10门14寸炮改为8门16寸炮,会大大增加重量,现有船体和推进机械无法维持计划的35节航速。为了保持重量不变,16寸炮的数量不得超过6门。如此少的主炮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总委员会决定继续使用14寸炮,通过增加主炮数量解决问题。而军械局建议使用16寸炮,该局表示,显然更大口径的火炮是首选,尤其是在较远的射程上。
总委员会的决定并没有真正解决武器问题。不久之后,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并由于副炮的口径从5寸增加到6寸而变得更加复杂。1917年夏,经过大量讨论后,总委员会决定对方案进行重大修改。11月,总委员会正式批准将主炮由10门14英寸炮改为8门16英寸炮,副炮由18门5英寸炮改为16门6英寸炮。这些变化会增加重量和排水量,从而降低最高速度,但速度损失几节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关键问题,而是获得更令人满意的武器所需要付出的合理代价。
到1918年初,战列巡洋舰的最终方案似乎已确定,之前的反对意见也已得到解决,现在剩下的就是等待战争结束,允许恢复1916年的主力舰计划。但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出现的新情况差点毁灭了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在国内和英国,对战列巡洋舰问题的讨论使几位军官相信战列巡洋舰的未来令人怀疑,而且根本不值得建造。虽然该舰的优良性能,特别是其速度是巨大的优势,但其较弱的装甲广泛受到批评。为了试图克服这个问题,几名军官想出了研发一艘快速战列舰的想法。这种舰艇将结合战列巡洋舰的速度与战列舰的装甲防护,并将取代现有的巡洋舰和战列舰。皇家海军建造的胡德号不仅仅是一艘战列巡洋舰,但也不算真正的战列舰,这引发了相关的讨论。在总委员会就该主题举行的听证会上,海军上将C. A. 巴杰(Admiral C. A. Badger)表示,已经进行了几项非正式研究,证明了快速战列舰的可行性。它们肯定会比目前建造的任何军舰都更大、更昂贵。在另一场听证会上,海军上将休·罗德曼(Admiral Hugh Rodman)表示,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最终将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建造同时拥有两个舰种主要特征的舰艇。
稍后,曾密切关注英国对此问题讨论的海军上将W.S. 西姆斯(Admiral W. S. Sims)表示,英国正在认真考虑这种折中型主力舰,而胡德号将成为原型。
在总委员会和许多其他军官来看,这些都是异端观点。无论这些想法多么有价值,但由于成本巨大,它们在政治或经济上似乎都不可行。折中类型的战舰的经验还表明,它们把不同类型的优点结合的同时也会把弱点也结合起来。总委员会坚定支持建造1916年国会批准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结束了这场争议。现在是时候这样做了,因为战争已经结束,推迟的1916年主力舰计划需要尽快实施。日本人正在考虑一项大规模的战后造舰计划,大多数美国海军军官都相信,决不能让日本人抢先一步。
此时,战列巡洋舰的建造方案完成了最终的修改。早期的火炮威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装甲问题却从未真正得到解决。海军挥之不去的恐惧是,如果如此昂贵的战列巡洋舰碰巧与敌方战列舰交战,那么它们很容易被摧毁,这种很难消除的恐惧可能一直是对战列巡洋舰最有效的批评。为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反对意见,总委员会授权在战列巡洋舰上安装更多的装甲板,这进一步增加了排水量并降低了最高速度。建造和维修局报告称,尽管马力增加至180000,但这些修改将把排水量增加到43000吨以上,并将最高速度降低到约33节,不过这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随着这一重大修改,方案基本完成。现在的舰艇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
国会早些时候授权增加每艘战列巡洋舰的成本(不包括装甲和武器),从最初的1650万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1980万美元,并最终在1919年8月增加到2300万美元。但1919年之后,国会和公众舆论都不愿承担战后庞大海军建设计划的费用。此时增强海军似乎没有必要的意义。此外,该计划还引发了日本的反制计划,并让英国相信,未来几年皇家海军的大幅增强是不可避免的。海军军备竞赛造成的紧张局势加剧了本已敌对的国际气氛。因此,在1920年和1921年,国会对主力舰建造计划的拨款大大落后于总委员会的预期,整个建造计划被放慢了。获得的资金用于加快建造1916年计划的战列舰,该战列舰被认为比战列巡洋舰更重要。
第一艘战列巡洋舰星座号于1920年8月18日在纽波特纽斯海军造船厂铺设龙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其他同级舰在不同的造船厂开工,宪法号、萨拉托加号和美国号于1920年9月25日铺设龙骨,列克星敦号于1921年1月8日铺设龙骨,游骑兵号于1921年1月23日铺设龙骨。当这些船开始建造时,一些更有远见和政治导向的海军军官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些船可能永远不会完工——至少不是全部。在1921年,建造工作已经滞后,并在11月华盛顿会议开始后几乎停止。
华盛顿会议是军备限制和国际海军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Secretary of State Charles Evans Hughe)向总委员会征求意见。总委员会成员在会议开始前就知道休斯将提议停止世界上大部分海军的造舰计划。他们强烈反对这些计划,但被否决了。会议产生的《五国条约》废除了1916年主力舰计划的大部分内容——7艘仍在建造的战列舰,以及全部6艘战列巡洋舰。美国海军战列巡洋舰的历史现在看来已经结束了。对于多年来为建造这些有争议的军舰而辛勤工作的海军军官来说,这是一次令人沮丧的经历。
尽管战列巡洋舰本身从未出现在美国战列舰队中,但确实有两项相关的发展。其中一个,也是更为人所知的,涉及两艘战列巡洋舰的最终状态。《五国条约》规定,每个主要海军强国都可以将两艘原本拆解的主力舰改装为航空母舰。因此,萨拉托加号和列克星敦号被指定为将要改装的船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海军军官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两艘舰艇的建造上,并推测了它们所体现的海军航空兵的未来发展。由于设计变更和国会支持薄弱,这些航母的建造耗时数年,两艘航母直到1927年底才加入舰队。顺便一提,通过保留这些新航母的战列巡洋舰命名,总委员会确保航空母舰命名原则从此(直到1945年)将遵循战列巡洋舰模式,即以著名的美国战舰或著名战役命名。
这两艘航空母舰的故事众所周知。它们作为海军中唯二的足够大、能够充分进行航母作战实验的航母,是海军航空兵发展中的先驱舰艇,不仅作为战斗舰队的支援力量,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武器。二战期间,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成为海军力量的核心。尽管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最终被数量不断增加的新型航母掩盖,但它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的海军航空兵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5月8日,列克星敦号在珊瑚海海战中英勇沉没,而萨拉托加号尽管多次受损,但顺利度过了战争,最后她以战后原子弹试验目标群一员的身份结束了光荣的一生。
与战列巡洋舰相关的第二个后续发展并不那么出名。在《五国条约》带来的海军假日时期,无法建造新的战列舰,因此各国海军现有的战列舰舰队逐渐老化和落伍。该条约还催生了一种新型战舰。该条约对任何新造战舰规定了10000吨的排水量限制和8英寸的主炮口径限制,以日本为首的列强立即开始建造达到条约上限的巡洋舰。这些新的所谓“条约巡洋舰”正式被称为重型巡洋舰,基本上取代了一战前的装甲巡洋舰(战列巡洋舰使装甲巡洋舰变得过时)。由于条约的限制禁止建造新的战列巡洋舰,重型巡洋舰成为间战期建造的主要水面战舰。
到1937年,当海军条约到期时,显然需要战列巡洋舰来对抗已有的重型巡洋舰。法国和德国海军新建造的舰艇承担了一些旧的战列巡洋舰的任务。法国的两艘敦刻尔克级是专门为对抗被称为袖珍战列舰的德国超重型巡洋舰而设计的,而德国的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主要是作为超级袭击舰。这两级舰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列巡洋舰,因为它们的速度相对较慢,装甲较重,使它们更接近战列舰。
随着海军条约到期,美国海军对恢复战列巡洋舰或类似的舰艇进行了相当多的考虑。1937年,海军上将A. J. 赫本(Admiral A. J. Hepburn)告诉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需要尽快建造几艘战列巡洋舰。海军军官们自由地讨论了这些问题,到1938年春天,逐渐形成共识。法国和德国的想法倾向于结合纯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的属性而成的小型战列舰,而美国的共识则更倾向于将纯战列巡洋舰和重型巡洋舰相结合,以创造出一种超级巡洋舰。总委员会关于新船的第一份提案就表明了这一观点。经过大量讨论,总委员会推荐的建造方案是一艘排水量约25000吨、最高航速35节的大型巡洋舰。它的主要武器为9门12寸炮,并且有足以抵御8英寸炮弹的装甲保护。总委员会表示,这种舰艇在太平洋战争中特别有用,因为它的航程远、速度快、主炮强大到足以击败所有其他巡洋舰。此外,日本人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很容易开发出类似的军舰。当时这个提案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尽管到1938年,国会为海军扩张提供了相当多的资金,但优先考虑的是航空母舰、轻型巡洋舰、新型驱逐舰和潜艇以及正在开发的新型快速战列舰,因此几乎没有剩下多少资金用于更多的实验舰。
总委员会在相当多的海军军官的支持下,继续倡导这种新型巡洋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一些优先建造项目的完成加上海军拨款的增加,为更多的额外造舰扫清了道路,总委员会强烈建议开发新型的大型巡洋舰。按照早期的思路,总委员会提议研发和建造一艘“介于16寸炮舰(战列舰)和8寸炮舰(重型巡洋舰)之间,配备12寸炮的舰艇,大约35节速度,相应的排水量约为25000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人们对新巡洋舰的各种设计和可能的作战效率进行了深入讨论。
1944年11月13日的关岛号(CB-2)
到1940年7月,总委员会已准备好提出一份正式的提案,将其纳入即将开始的造舰计划。总委员会提议建造一艘12寸炮巡洋舰(12-inch gun cruiser)——这是当时的官方名称——排水量27000吨,主炮为8门12寸炮,副炮为12门5英寸火炮,最大速度33节。与最初提出的设计的变化主要是增加了装甲防护以抵御12寸炮弹。然而,又过了一年,就在拨款到位之前,设计又进一步修改,增加了一门12寸炮。
1941年秋,美国的扩军计划全面展开,国会拨款用于海军的全面扩张。该级的第一艘,阿拉斯加号于1941年12月17日铺设龙骨,当时美国刚刚加入二战不久。第二艘关岛号于1942年初铺设龙骨,第三艘动工但从未完工。由于战时需要优先考虑其他类型的海军舰艇,特别是航空母舰、潜艇和新型快速战列舰,建造工作再次出现延误。此外,军械局自1912年左右就不再生产12英寸火炮,因此设计和生产12寸英尺口径的技术先进的火炮花了一些时间。最终,阿拉斯加号和关岛号于1944年下半年完工,并于1945年3月底到达西太平洋。对于它们来说,要进行其设计参与的那种战斗任务为时已晚,但两者都参与了冲绳和日本附近航母特遣舰队。7月,这两艘舰艇是横扫中国东部和黄海的巡洋舰-驱逐舰部队中最强大的成员。战争结束后,它们返回美国并于1947年退役。
批评者可能会声称阿拉斯加级巡洋舰不是真正的战列巡洋舰,因此不应在本文中讨论。这也许是真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阿拉斯加级本身显然属于介于重型巡洋舰和战列舰之间的一类军舰。这与一战和一战之前战列巡洋舰填补的空白相同。此外,虽然阿拉斯加的武器无法与后来的战列巡洋舰相比,但是和1918年之前建造的大多数战列巡洋舰完全相当,并且在其他性能方面,它实际上是一艘较小的战列巡洋舰。如果没有海军条约,很难说战列巡洋舰在间战期会取得多少发展。甚至很难说在海军建设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它是否会持续很长时间。最终,阿拉斯加级建成了,而列克星敦级则没有作为战列巡洋舰建成。目前还不清楚战列巡洋舰作为一种创新型军舰是否是一项很好的投资,抑或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的一流舰艇。
作者简介 曾看到一篇文章介绍:
在详细研究过日德兰海战的作战报告后,海军工程部认为英国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拙劣表现不是因为薄弱的装甲防护而是因为不遵守作战纪律,增强战巡装甲并无显著的必要性。总委员会至此笑到了最后,不过他们依旧决定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加强新战巡的防护,尤其是炮塔方面——因为英国的战巡基本都是炮塔被轻易击穿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
————————
后半段所述的加强防护,可真是“精准”汲取日德兰的经验教训。
另外文中提到海军部出访英国的“使团传回的消息是英国方面一致认为美国不需要‘胡德’这样的高速主力舰”。英国这样建议的原因倒是好理解,不过他们用了什么理由去说服美国人的呢? 如果二战还有战列线作战的话, 从航速与火控等级来说, 阿拉斯加级是可以协同三级新BB作战的, 它配备的2套Mk 38主炮火控系统完全同新BB, 而改造过的标准BB其主炮也只配备轻重巡等级的Mk 34系统. 不过他的副炮数量和火控通道却还是巴尔的摩级的2套Mk 37系统, 而非新BB的4套, 只是防空机炮稍多, 所以伴随航母编队的防空效力并没有超过巴尔的摩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