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戴尔TL]Den Asurblå——北欧国家近世海军史
本帖最后由 SgtRL-3 于 2023-9-21 23:12 编辑几个月前知乎主号被爆破,在此把已经写好的部分配上插图也发一份。
序言
19世纪下半叶,世界开始从后拿破仑时代的相对平静转入剧变前夜的动荡不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理论正无孔不入的彰显着它野蛮的威力,欧洲列强的政治与经济倾轧已经将荒芜的非洲变为新的战场,塞西尔.罗德斯甚至感慨道:“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星吧......如果可能的话将吞并这些星球。”
在过去以彪悍善战著称的维京人后裔们,自然也无法自外于这股潮流。本国和外国的工业大亨,造船公司也开始注意到这块虽处苦寒但却工业发达人民富裕的土地。衣冠楚楚的资本家,技术专家,财政顾问开始频繁出入阿伦戴尔,丹麦,瑞典的政府大楼,启动了一项至今未画下休止符的海军建设传统。
本帖最后由 SgtRL-3 于 2024-1-16 13:12 编辑
威慑下的和平
"For å forsvare vår frihet og vår livsstil, har noe som en mektig marine ikke behov for å diskutere om det er nødvendig – det eneste svaret er 'ja'."
(为了保卫我们的自由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像强大的海军这样的东西不需要讨论是否必要——它唯一的答案是“是”。)
——阿伦戴尔女王艾尔莎在1874年春季国会上的发言
在1860年的时候,为了保卫本土挪威与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的交通线,作为欧陆六大列强之一的阿伦戴尔拥有一支北欧最强大的海军,它由4艘110炮机帆战列舰,6艘84炮机帆战列舰,以及18艘54炮机帆重巡航舰担纲主力。不过阿伦戴尔海军明显不会满足于此,在英国和法国分别传来了“铁甲舰下水”的消息后,自由党政府很快便责成海军部开始自己的大型铁甲舰的设计工作。1862年6月12日,阿伦戴尔第一艘铁甲舰托尔登斯基尔德在卑尔根海军工厂下水,她的姊妹舰女王,莱曼和科钦则在四个月后在斯塔万格斯托尔维克船厂和奥斯陆卡尔斯塔德船厂下水。这四艘军舰单价227万克朗(约合31万英镑),排水量6100吨,装备9英寸前装线膛炮8门,7英寸前装线膛炮12门,船壳为木质,水线和火炮甲板层包覆有4.5英寸熟铁装甲,航速11.5节,在当时足以压倒北海上除皇家海军的铁甲舰外的一切战舰。在1864年,她们执行了生涯中第一次军事行动:为了支援在陆上被普奥联军打的一败涂地的丹麦,阿伦戴尔派出全部四艘铁甲舰前往日德兰海峡西侧屏护向丹麦东部诸岛运送陆军和物资的运输船队;当时仅有几艘木质风帆巡航舰的普鲁士和奥地利海军根本不是四艘铁甲舰的对手,故而选择避战不出,整个屏护任务就此一炮未发便顺利完成,没有受到任何妨害。不久,得到挪威人增援的丹麦在英法的调停下与普鲁士和奥地利和谈,保住了丹麦人占多数的北半个石勒苏益格。
1866年,阿伦戴尔国会在新一期的海军预算中,决定批准一笔额外的经费用于建造3艘较小的铁甲舰。在收到利萨海战中奥地利海军用冲撞战术大败意大利舰队的消息后,海军部决定用这笔钱建造两艘撞击舰。翌年一艘2900吨级撞击舰卑尔根开工,装备2门8英寸后装线膛炮,装甲厚7.5英寸,航速12.5节。在此后的8年,阿伦戴尔除了1869-72年开工的四艘奥拉夫大帝级中央炮房铁甲舰(7700吨,8门10英寸/6门6英寸前装线膛炮,12节)以外,没有添置新的铁甲舰,只是在1870年代早期建造了7艘排水量530吨的伦道尔型炮艇(当时中国称“蚊炮船”)用以防守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港口,此外就是新建6艘白露级木壳机帆巡航舰和6艘可畏级铁壳巡航舰,装备16门6英寸前装线膛炮,航速10节。
直到1874年,统一后的德国开始扩建海军,并开工了数艘铁甲舰才改变了这一切。自命为斯堪的纳维亚人海上的保护者的阿伦戴尔政府准备开始下一期的装备更新与扩充计划,以制衡德意志帝国海军。他们甚至把不怎么公开做出国际政治表态的艾尔莎女王都给请了出来:她在1874年度春季国会开幕演讲中,甚至直接呼吁国民支持政府的海军扩军计划,还从自己的年金中捐出120万克朗(她的年收入的三成)作为造舰经费,以营造一种王室、政府、国会和国民通力合作的氛围。
不出大多数人的意料,《1874年海军法》没遇到多少阻碍就获得了高票通过。接下来,要负责操心的就是海军部下属的舰船设计总局了。在无数次讨论,废案,争吵以后,到了深秋,4艘9500吨级铁甲舰的设计基本敲定了。她们采用主流的装甲堡防护模式,有一层4英寸的穹甲和一层5英寸的水线纯钢装甲带,装甲堡厚度为16英寸,炮座和炮塔有15英寸钢面铁甲加以保护。新战舰装备4门13英寸25倍径主炮和8门6英寸30倍径副炮,动力组为2台蒸汽机搭配10台锅炉,在论证阶段被认为能实现13.5节航速(实际航速13.35节)。除了4艘大型铁甲舰,这部法案还计划建造8艘3500吨级铁壳巡航舰,这些船的指标比较接近同期的德国俾斯麦级,航速13节,装备12门6英寸炮。这12艘军舰在1875-1876年间相继开工,到1881年全部加入海军服役,阿伦戴尔又一次成功在舰队方面将德国远远甩开。
顺便说一句,格雷嫩级铁甲舰的那层5英寸装甲带在服役时被认为是“无用之物”,但是到了不足十年后速射炮开始在各国海军中普及时,它的作用就得到了体现——这样厚度的装甲刚好可以防御4英寸到5英寸级别的速射炮(当然还是挡不住6英寸炮),使得该级舰在面对速射炮时的生还概率高于没有这层装甲的“杜里奥”级。
1882年,阿伦戴尔海军部发布了著名的《桑德斯报告》,公开提出“为了保卫国土,拒敌于国门外的大洋之上,同时也为了保卫我国的海外利益,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系统且有规律的主力舰补充与替换计划。在每个四年间,国会应当批准4艘主力舰——2艘一等铁甲舰与2艘一等巡洋舰的建造预算,主力舰在一线服役十二年后,转入二线预备舰队继续服役十二年后退役。也就是说,到1895年,国防海军应当保有6艘一等铁甲舰,与6艘一等巡洋舰,总共组成六个由两艘舰船构成的战队;这就是未来海军公海作战力量的核心组成单位。”
然而,尽管海军极力推销自己的扩军愿景,国会对此却不怎么感冒——1880年阿伦戴尔本土(挪威+文兰)财政收入1.61亿克朗(折合大约2200万英镑,英国的29%不到一点),按照这一企划仅仅是年均主力舰建造费就高达700万克朗,一年的海军军费就要花掉3500万克朗,如果再把陆军的2500万克朗年度预算算上,那么每年超过1/4的财政收入都要被花在军队上!因此在1883年度通过的第一个四年海军军备计划中,仅有两艘一等铁甲舰和两艘一等巡洋舰的预算被批准。在第一期四年计划中开工的两艘征服者卡尔(即阿伦戴尔国王卡尔二世(1745-1819),奥拉夫三世之子,1773年参与反政变废黜策划政变试图恢复绝对主义专制的其父后继位,1790年签署通行至今的《阿伦戴尔1790宪法》,1812年攻陷哥本哈根永久性将丹麦逐出欧陆博弈)级露炮台铁甲舰被一些资料认为是阿伦戴尔前无畏舰的始祖,这一级9900吨的铁甲舰在首尾各安装了一座发射800磅重炮弹的双联装K 80 12英寸30倍径后装线膛炮,在阿海军的铁甲舰之中第一次具备了全部主炮对一舷射击的能力,此外舰上还装有8门K 81 6英寸35倍径后装炮,12门6磅(57毫米)40倍径速射炮与4具14英寸水下鱼雷发射管。动力为10台贝尔维尔式锅炉与2台单涨式蒸汽机,输出功率8200马力,航速16节。
在造舰计划中被称为“第一号装甲战舰(1. Panser Slagskip)”的征服者卡尔于1884年4月开工,翌年7月下水,1887年6月23日竣工服役。1885年开工的“第二号装甲战舰”海燕(阿伦戴尔海军七大传承舰名之一,继承自阿伦戴尔共和国海军草创期的32炮盖伦帆船海燕)在次年8月19日服役,这两艘战舰在阿伦戴尔海军一直服役到1908年除籍,并在1911年双双解体。
阿伦戴尔最初的现代化一等巡洋舰,特罗姆斯与迈尔兰可以被视为放大后追加了10英寸钢铁-熟铁复合水线装甲带的卡利卡特级防护巡洋舰,安装了2门K 84 9.2英寸35倍径后装炮,10门K 81 6英寸35倍径后装炮,8门Hk 82 6磅速射炮与8门Hk 78 3磅(47毫米)速射炮,为了执行保卫交通线的任务,煤仓载煤量高达1400吨,常压通风航速18节,在8节航速下的续航力为8000海里,足以在不使用帆装不加煤的前提下从卑尔根到爱维兰斯塔之间跑一个半来回,或者从挪威出发经过苏伊士运河,在中间不加煤的情况下到达阿伦戴尔海军在印度的前进基地科钦。
1884年,俄罗斯开工了在当时堪称前无古人的大型甲带巡洋舰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在装备8门8英寸炮与10门6英寸炮的同时拥有10英寸钢面铁甲装甲带与18节的强圧通风航速。基于“别人家有的东西我们家也要有准不会错的”话术,海军部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游说活动,最终在当年10月国会国防委员会通过的1888-92年度第二期四年计划中,列入了两艘改征服者卡尔级铁甲舰和两艘一等甲带巡洋舰的预算。两艘改包容者奥拉夫级,弗雷德里克斯滕(1718年大北方战争最后决战,以弗雷德里克斯滕要塞作为诱饵的阿伦戴尔陆军在奥拉夫二世的指挥下反包围了围攻要塞御驾亲征的卡尔十二和他的军团,在战斗中瑞典国王因为炮击阵亡,他的部下大部分投降,作为弗雷德里克斯滕战役直接后果,列强地位从瑞典转移到了阿伦戴尔)与鲍尔茨(17世纪的阿伦戴尔提督兼冒险家彼得.鲍尔茨(1623-1684),1661年联合喀拉拉王国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科钦,为阿伦戴尔在印度获取了第一个据点,在斯堪尼亚战争中作为阿伦戴尔海军司令指挥英阿联合舰队与荷兰和丹麦作战)在1888年先后完工。
弗雷德里克斯滕级的舰型设计彻底抛弃了征服者卡尔级的低干舷设计,将露天甲板增加了一层甲板室的高度,以2500吨排水量为成本获得了远优于前辈的远洋航行与高海况下作战能力。而在主炮沿用征服者卡尔级的K 85 12英寸30倍径炮与露炮台式布置方式的同时,副炮换为最新的高科技产品——12门Hk 90 5英寸40倍径速射炮,该型火炮为康斯堡兵工厂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购入设计的4.7英寸40倍径速射炮基础上修改口径而来,在实弹射击测试中打出了一分钟6发的惊人射速(老式6英寸后装炮的近10倍),每分钟单舷副炮火力投射量折合1800磅总重的高爆弹。为了应对这一新时代的武器,弗雷德里克斯滕级在阿伦戴尔的主力舰中第一次安装了上部装甲带,和水线装甲带与穹甲同样为镍钢材料——虽然等效防护系数和钢面铁甲基本一致,但更高的韧性(无论是在钢板和铁板之间注入钢水形成钢面铁甲,还是在锻铁板上浇注钢水形成钢面铁甲,二者之间的连接总是不够牢固,也缺乏过渡,在炮弹冲击下很容易分解开来,造成钢制面板脱落)能够更好地耐受多发炮弹连续命中/爆炸时的冲击力。
1888年8月,卑尔根海军工厂开始动工兴建一艘新型防护巡洋舰,排水量4870吨,装备10门新式5英寸40倍径速射炮。试航中,正常状态下指示功率11660马力,航速20.57节,强圧通风下可达22.44节,穹甲厚2.5-3.5英寸。1890年7月,这艘新舰正式交付阿伦戴尔海军。在军舰还没有下水的时候,国防海军将关于新型速射炮对船体的伤害打靶测试报告交给了卑尔根海军工厂,要求安装部分装甲带(4英寸镍钢)以抵御速射炮的打击,为此在后续的第二批次二舰修改了图纸,延期一年开工。四艘巡洋舰被命名为阿伦达尔,克里斯蒂安桑,奥勒松,萨普斯堡。
1889年开始动工的阿伦戴尔第二代一等巡洋舰斯卡嫩兰级基于和奥勒松级相同的设计思路,在舷侧设置了4-5英寸的镍钢装甲带以抵御敌舰的速射炮,自身则在2门9.2英寸主炮之外将全部副炮升级为前文提到的Hk 90 5英寸速射炮,如前所述,为了避免刺激英国,该级舰的常压通风航速降低到19节,排水量也在阿伦戴尔巡洋舰中第一次摸到了9000吨大关。二舰延续阿海军的命名传统,以阿伦戴尔的两个郡级行政区,文兰的斯卡嫩兰,布里斯兰的北特拉凡哥尔作为自己的舰名。在拥有傲人的指标同时,斯卡嫩兰级的造价也非常“傲人”——平均造价达到了573万克朗,已经非常接近战列舰弗雷德里克斯滕级(主要用在了大功率的蒸汽机与大量的锅炉上)。但在追求单舰战斗力而非数量的桑德维格大楼看来,一等巡洋舰和战列舰都是海军远海战斗力量的头等核心,贵一点完全可以接受。
1890年,也就是斯卡嫩兰级二号舰开工的那一年,阿伦戴尔也跟随国际潮流建造了6艘顽固级鱼雷炮舰,排水量1050吨,装备4门康斯堡兵工厂生产的5英寸40倍径速射炮和4具18英寸鱼雷发射管,强圧通风航速19.3节,单艘造价90万克朗。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军舰的建造商不是传统的三大海军工厂与老牌民间船厂,而是历史只有不到50年,雇员数刚刚破万的麦克米兰工业,这也是这家日后的欧洲重工巨头在造船业的初试啼声,在日后,它将会发展为拥有27余万雇员的庞然大物。
从1892年起,阿伦戴尔开始建造1888年度弗雷德里克斯滕级的后续舰,即剑豪级战列舰,以期维持一支舰龄不超过十二年的主力舰部队。这一级战列舰也是阿伦戴尔海军第一级搭载完整现代化炮塔结构主炮的主力舰,主炮换成了挪威制钢所在同一年投产的K 91 12英寸35倍径舰炮,该炮炮身全重46.8吨,发射891磅(约合404千克)重的高爆弹与穿甲弹,最大射程14300米,剑豪级的副炮为12门改进炮闩与复进机设计的Hk 90 Mk.2 5英寸40倍径速射炮,与各12门用于驱逐鱼雷艇的6磅和3磅速射炮,以及6具18英寸水下鱼雷发射管(2具舰首+4具舷侧)。两舰的舰名剑豪与瓦尔基里岛分别出自阿伦戴尔共和国海军建军七舰之一的风帆战舰剑豪,与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中安大略湖上击败美军舰队的瓦尔基里岛之战。
而在1892年度三年计划开始前一年,俄罗斯开工的万吨级破交装巡留里克终于让阿伦戴尔海军有了一个合理的借口上马自己梦寐以求的万吨级一等巡洋舰。1891年11月9日,阿伦戴尔国会批准了《1892年度国防授权法》,其中海军部分的经费就包括“两艘11000吨级一等巡洋舰”。新舰格尔斯兰级的设计是斯卡嫩兰级的进一步放大型,标准排水量/常备排水量10700/12200吨,全长133米,宽18.4米,吃水7.3米。动力系统采用20台亚罗-科瓦涅尔式水管锅炉,驱动两座三涨式蒸汽机,设计输出功率18000马力,设计航速20节,但二号舰松恩-菲尤拉讷在公试中跑出了20.84节的8小时持续航速。格尔斯兰级的主炮采用2门全新的9.2英寸40倍径Hk 92舰炮,安装在完整结构的单装炮塔中,发射380磅(约合172千克)重的炮弹,射速2发/分。在主炮之外的副炮为14门Hk 90 Mk.2 5英寸40倍径速射炮,此外还安装了14门反雷击用的6磅速射炮与4具18英寸水下鱼雷发射管。格尔斯兰级的的装甲材质采用了全新的装甲材料哈维表面硬化装甲,主装甲带厚5英寸,首尾和上部装甲带厚4英寸;穹甲厚度为1.5-2英寸。
1894年8月,次代战列舰的科钦级的设计方案由在该年新成立的海军舰船设计委员会(SDK)提交给了海军部。该级舰沿用了格尔斯兰级使用的哈维装甲,在等防御强度的前提下只需要镍钢或钢面铁甲一半的厚度(主装甲带/首尾装甲带从16.5/10英寸削薄到8/5英寸),从而省下了大量吨位安装大出力动力组(2台三涨机+24座卡尔斯塔德式锅炉/16500马力)达到19节持续航速,被后世的海军史家称为“战列巡洋舰的始祖”。同一期三年计划中的装甲巡洋舰科尔斯马克级,则是同时拥有4门9.2英寸40倍径主炮+14门5英寸45倍径副炮/21节航速/6英寸哈维硬化装甲的大型一等巡洋舰,10节/8000海里的续航力为她执行破交和反破交任务提供了足够的航程支持。两艘战列舰的舰名为科钦,海勒;两艘一等巡洋舰的舰名为科尔斯马克,迈索尔。以1888/1892/1895这三个计划中建造的六艘一等战列舰和六艘一等巡洋舰为核心,阿伦戴尔海军迈入了前无畏舰时代。
本帖最后由 SgtRL-3 于 2023-12-10 06:24 编辑
雁形阵
“Å hjelpe Sverige og Danmark til å bygge en marine som er i stand til å forsvare seg mot fienden, er å hjelpe oss selv - en vogn trukket av tre hester er mye større enn en vogn trukket av en, og det samme gjelder mellom land.”(帮助瑞典和丹麦建立一支能够抵御敌人的海军,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三匹马拉的马车比一匹马拉的马车大得多,国家之间也是如此。)
——阿伦戴尔海军官方杂志《船锚》,1902年9月号
与北欧最大的国土面积(这里计算阿伦戴尔本土的面积时只计算挪威)不相称的是,在铁甲舰时代的头25年,瑞典一直是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存在。因为君主更加偏好陆军,对海军的投入一直得不到重视,所以在整个60与70年代,瑞典的海军只有一条改装船旁列炮铁甲舰,8条莫尼特型浅水重炮舰,此外就是14艘伦道尔型炮艇。
与弱不禁风的海军相比,瑞典面临的周边形势可谓险象环生。在东方,几十年前逼迫瑞典割让芬兰的俄罗斯帝国,正对瑞典残余的领土也虎视眈眈——特别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要求参加和会后,就更不能指望与沙皇搞好关系了;在南方,已经统一的德国也正对瑞典展现出了不怀好意的“热情”,试图把瑞典拉入与他们的同盟。面对两面受敌的局势,留给瑞典的选择只剩下一个了——加强和北欧邻国的联盟关系,并强化自己的军力。
此时的瑞典海军不要说和德国海军或者俄国海军作战,甚至面对丹麦也没有几分胜算,如何改变不利的现状?1885年2月9日,瑞典国会通过了一个海军建设法案,准备在15年内购买建造4艘7500吨级一等岸防舰,6艘装甲巡洋舰,10艘防护巡洋舰,16艘鱼雷艇,并扩建斯德哥尔摩和卡尔斯克鲁纳的海军工厂,其中的建设工作由阿伦戴尔提供技术和设备上的支援。
瑞典“新海军”的第一批产物是两艘斯维亚级岸防舰,她们装备两座单装305毫米35倍径主炮,6门152毫米副炮。排水量从7158吨到7248吨不等,在1889-1891年间相继下水。紧随其后的是4艘哥德堡级侦察巡洋舰,于1890-1891年开工,装备6门康斯堡兵工厂生产的的127毫米速射炮,8门47毫米机关炮和4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常压航速22.4节,服役时是世界最快的巡洋舰之一。
1893年,瑞典海军派出考察团前往奥斯陆东南的腓特烈斯塔,首个目标是卡尔斯塔德-费尔摩尔公司设在那里的船厂。该厂推出了一款6500吨,装备4门9.2英寸炮和6门5英寸速射炮的外贸岸防舰设计方案,但是,在过程中,瑞典海军参谋部改变了主意,他们想要和当时还在图纸上的科尔斯马克级装甲巡洋舰(12200吨,4门9.2英寸40倍径主炮,12门6英寸45倍径速射炮,14门6磅速射炮,6英寸哈维镍钢装甲带,航速21节)对标的舰船。然而,这一要求被瑞典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理由打了回去。无奈之下的瑞典海军只能回头向挪威人寻求岸防舰的设计方案。这点要求对于海军强国阿伦戴尔来说完全是信手沾来——仅仅三个月后,他们就给斯德哥尔摩提供了一揽子主方案。
按照1894年3月卡尔斯塔德厂提交给瑞典人的文件,意向中的岸防舰奥丁级的设计基于卡尔斯塔德-费尔摩尔公司之前提供的设计方案,标准排水量6800吨,武装为两座双联装234毫米45倍径主炮,8门127毫米45倍径速射炮与10门57毫米速射炮。瑞典方面对这两个设计相当满意,按照合同,奥丁级首舰将在阿伦戴尔建造,二号舰则由瑞典博格松德船厂和考库姆船厂按照卡尔斯塔德厂提供的图纸建造。
与此同时,阿伦戴尔则以德国与英国(次要)海军为对手,开始了自己的造舰计划。1894年2月21日,阿伦戴尔国会批准了《1894年国防授权法》,决定在1894-1899年间建造4艘13000吨级战列舰,4艘12500吨级大型装甲巡洋舰,6艘4800吨级防护巡洋舰(23节,装备4门6英寸速射炮,6门5英寸速射炮,8门3英寸速射炮,4具18英寸鱼雷发射管,穹甲厚2.5英寸),8艘1200吨鱼雷巡洋舰,12艘180吨鱼雷艇。还嫌不够的阿伦戴尔海军趁热打铁,将著名的《海军未来扩张计划大纲》提交至国会,其中核心内容为建立一支由8艘战列舰和8艘一等装甲巡洋舰组成的主力舰队,舰龄均不超过10年——这就是著名的八八舰队案,而阿伦戴尔国家完全有能力满足海军的这个要求!
在阿伦戴尔和瑞典大幅强化舰队的同时,财力有限的丹麦也没有置之事外。1885-1898年,丹麦开工了3级4艘6000吨级的岸防舰,第一批次的休特菲尔级武备为2门305毫米30倍径主炮,8门127毫米40倍径速射炮与8门47毫米反鱼雷艇速射炮,主装305毫米,航速15节;第二批次的阿布萨隆将主炮改为两座双联装234毫米40倍径炮,装甲带材料由镍钢装甲升级为哈维渗碳装甲,厚度相应削减为254毫米;第三批次的菲谢尔级拉长舰体,吨位升至6600吨,航速提升至16节,主炮升级为45倍径,副炮升级为152毫米45倍径/57毫米40倍径,装甲带材料进一步升级为克虏伯渗碳装甲,厚度再次削减,只剩229毫米。此外丹麦在1890年代还建造了4艘防护巡洋舰(3700吨/2门152毫米炮+6门127毫米炮/22节),4艘1000吨级鱼雷炮舰,10艘鱼雷艇和4艘驱逐舰。
1898年,在桑德维格级战列舰和霍达兰级装甲巡洋舰先后开工后,阿伦戴尔开始设计在下一个五年中计划建造的主力舰。对之前的主力舰比较满意的阿伦戴尔海军决定在后续舰上小步快跑,沿用基础设计思路,同时在技术细节上加以升级。科尔斯马克级,霍达兰级,罗加兰级装甲巡洋舰有着几乎相同的防护和船体布局,仅仅是在火力组和动力组配置上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升级(科尔斯马克级主炮为两座双联装9.2英寸40倍径,霍达兰级和罗加兰级为9.2英寸45倍径,副炮则由6英寸40倍径升级为6英寸45倍径),此外就是装甲材料从哈维渗碳装甲升级为克虏伯渗碳装甲。克虏伯渗碳装甲和哈维渗碳装甲相比,由于在工艺上利用气态碳元素进行表面渗碳硬化作业取代在装甲板上放置木炭自然渗碳,使渗碳层深度更胜一筹,具备更强大的防护力(超过哈维渗碳装甲大约15%)。
与装甲巡洋舰一脉相承的演化不一样的是,这一时期阿伦戴尔三级战列舰各自的思路都稍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在将航速尽可能逼近/维持20节+4门12英寸主炮主火力组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加强防护,并将吨位和价格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最终在1899年定型的奥拉夫大帝级相比桑德维格级使用了更紧凑的动力组缩小了主防护区的长度,并将主装甲带加厚至9英寸;同时续航力从10节/6000海里增至10节/7000海里,更适合长距离的海外部署任务。
1901年,阿伦戴尔海军开始筹划未来五年的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在早期的设计方案中,次期主力舰的设计是准无畏舰化的,亦即设置口径在既有主炮和副炮之间的二级主炮。次代战列舰的二级主炮定为9.2英寸50倍径舰炮,同时也作为次代装甲巡洋舰的主炮;次代装甲巡洋舰的副炮则定为7.5英寸,布置方式有炮郭+人力装填和双联装炮塔+机械辅助装填两种方案,两种路线在海军内部各有一批支持者,争论相当激烈。然而,一份论文改变了一切。
1902年,意大利海军工程师维托里奥.库尼贝蒂发表了一篇论证全重炮战列舰优越性的论文,但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意大利本国的认可,而是漂洋过海传到了英国与美国,日本,阿伦戴尔。受此影响,SDK(舰船设计委员会)提出将次代装甲巡洋舰作为技术验证舰,测试全重炮,背负布局,蒸汽轮机动力三项未来主力舰的关键设计要素。而战列舰则选用比较保守的一级主炮与二级主炮混合搭载布局,作为备份。
1904年开工的战列舰挪威和冰岛是到那时为止阿伦戴尔海军保有过的最大舰船。挪威级以英国的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为假想的对抗目标,在其动工之前,阿伦戴尔海军曾有计划安装统一口径的主炮(8门12英寸主炮,4座双联装,斜跨布局),但因思维保守(在1904年中间口径重炮快速射击战法依然是主流)和预算所限(12英寸45倍径舰炮每门价格36.35万克朗,如果挪威级全部安装该型主炮需要290.80万克朗,几占造舰预算的1/4,而9.2英寸50倍径舰炮的售价只有12.33万克朗),最终改为两座双联装12英寸炮和六座双联装9.2英寸炮混装方式。因此挪威级虽然号称“欧陆最大”,但还未出世便已落伍为二流战舰。
(作为挪威级战列舰的先期设计方案之一,SDK于1903年提出过单一口径主炮、中心线配置炮塔的战列舰设计方案,安装8门12英寸主炮,排水量17500吨,动力为蒸汽轮机/三涨机混合式,航速20节,计划1904年开工,1905年下水。挪威人曾自我陶醉地说,如果该案能够实现,阿伦戴尔将比英国更领先创造战列舰的革新时代,“无畏舰”的称呼大概也会被“挪威舰”取代。不过当时海军主事部门思想偏于保守,最后否决了这个方案。)
爱维兰级虽然只安装了较小口径的主炮(8门9.2英寸炮),且从使用原则上看依然是传统的配合低速战列舰编队作战的装甲巡洋舰;但因为武器布局(四座双联装中线平铺布置),动力系统(蒸汽轮机动力,可达到26节航速)更为先进被海军史学界公认为战列巡洋舰的先驱之一。而在一对一的单挑战中,面对装备12英寸主炮的日本筑波型和伊吹型装甲巡洋舰亦能不落下风(更何况筑波型全部服役时已是1908年,阿伦戴尔真正的战列巡洋舰托尔登斯基尔德级都已经快全部成军了)。
回过头来说一下这段时间的瑞典和丹麦海军。这一时期对两国海军意义最为重大的事件是1900年4月的跨国政经联盟北欧理事会成立,除了建立关税同盟,内部完全自由贸易,煤钢联营,理事会还下辖一个不是很起眼的机构——“防卫厅”。一开始在名义上,这只是个协调三国陆海军共同作战与后勤事务的次要机构,但仅仅过了两年,在修订过的章程中,防卫厅的职权便膨胀到了“统一管理加盟国的国防预算,一切的主要国防建设项目和计划”,也就是说,事实上加盟国的国防部成了它的下属机构。虽然离最终建立跨国联合总参谋部这一统一军令机构还有几年时间(北欧防卫司令部,Nordisk Forsvarskommando/NFK最终在1909年建立),但明眼人都已经看出,北欧国家军事上的一体化已经上了轨道;而在防卫厅内部,海军方面说了算的自然是舰船吨位相当于丹麦和瑞典加起来两倍都不止的挪威人。就此,丹麦和瑞典海军的舰船也开始了大型化进程,在事实层面上成为了挪威的波罗的海方面舰队。
1903-04年,由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工厂,考库姆船厂,哥本哈根海军工厂和奥胡斯海洋工业公司四家船厂负责建造的四级八艘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先后开工。这些舰船都是在阿伦戴尔同代次同类舰的基础上降低动力组出力缩短长度,维持火力和装甲配置的减重版。先说瑞典,1903年开工的刚毅与英勇以阿伦戴尔的挪威级为设计蓝本,设计航速18.5节,火力同样为两座双联装305毫米45倍径一级主炮与四座双联装234毫米50倍径二级主炮的组合,装甲防护维持254毫米主装甲带不变,在建造过程中基于1903年对退役铁甲舰拉森的水雷爆炸测试结果,特别强化了对水中爆炸的防护。刚毅级和阿伦戴尔的挪威级一样,在建造中修改图纸取消了冲角艏改为自水线上开始向前伸出的外飘艏以提高凌波性。
1904年开工的丹麦第一级一等巡洋舰埃吉尔和瓦尔基里的基型则是爱维兰级原案185.2 Mod 3方案,装备三座双联装234毫米50倍径主炮,中线平铺布置,采用三涨机+涡轮机复合动力,持续航速23节。由于丹麦是第一次建造如此庞大的现代化舰船,因此防卫厅安排了卑尔根海军工厂与霍顿海军工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担任技术指导工作。即使如此两舰的建造工时也出现了三到五个月的延误,最后一艘舰船瓦尔基里完成公试服役时已经是1907年5月,此时阿伦戴尔的第一代无畏舰托尔登斯基尔德级都已经开工了。
不管怎样,到1907年以十艘一等战列舰与十艘一等装甲巡洋舰组成的“十十舰队”的成型,正式标志着统合起来的斯堪的纳维亚成为了世界第四大海上强权。然而随着无畏舰革命的到来,这一切努力的成果都被清零,欧洲各国从头开始下一轮更昂贵,更致命的海军竞赛。
本帖最后由 SgtRL-3 于 2024-2-17 02:41 编辑
大舰巨炮主义
“Seks 15-tommers kanon slagskip eller overgivelse til Tyskland, dette er ikke en sak som kan forhandle!”(6艘15英寸炮战列舰或者对德国投降,这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问题!)
——1912年阿伦戴尔海军装备部长卡斯滕森中将对国会议员的发言
1905年4月18日,国防部长契卡瓦向米歇尔森首相提出了《1906-1911年度海军整备计划》,作为申请今后5年造舰拨款的依据。按照契卡瓦的规划,在1912年之前,海军的首要扩充目标是建造2万吨级战列舰6艘,1.8万吨级装甲巡洋舰6艘,4500吨级轻巡洋舰6艘,900吨级大型驱逐舰9艘,600吨级驱逐舰18艘,以及潜艇6艘。契卡瓦知道这个造舰计划肯定要在内阁中引起争论,因此制订了争取实现的目标底线,即至少要建造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4艘、4500吨级二等巡洋舰4艘,900吨级大型驱逐舰6艘,400吨级驱逐舰12艘。
该年10月,《海军整备计划》在阿伦戴尔国会提出,并获得通过。最终批准的计划中“舰船补充费”共计5540万克朗,用于在1906-1911年间建造6艘22000吨级“大型高速战列舰”,8艘4500吨级轻巡洋舰,18艘900吨级驱逐舰。
1905年12月2日,西格丽德女王在阿伦戴尔国会通过的《1906年国防授权法》上签字,两艘战列巡洋舰的建造工作终于在两年的设计工作结束后正式上了轨道。尽管由于设计变更和轮机供货拖延,1906年度战列巡洋舰一直拖延到1906年4月才得以开工,但这毕竟是个划时代的事件:人口一千万出头的阿伦戴尔,在四千万/六千万级别人口的法国/德国和亿级人口的俄国与美国之前,开工了自己设计的无畏舰,成为继英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建造无畏舰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顶级的造舰强国。
1907年9月20日,1906年度战列巡洋舰首舰在卑尔根海军工厂下水,继承了阿伦戴尔海军第一艘铁甲舰的名字,命名为托尔登斯基尔德,二号舰在五个月后下水,以1812年战争中攻陷哥本哈根,次年在莱比锡会战中指挥斯堪的纳维亚远征军的陆军中将之名命名为华伦。托尔登斯基尔德主炮和防护布局自爱维兰级发展而来,两组两座双联装12英寸45倍径炮塔背负布置,可以保证全部8门主炮都能对一舷开火。副炮为14门4.1英寸50倍径速射炮,最大航速25.5节,主装甲带厚9英寸。
1908年,作为对德国最初的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级的回应,阿伦戴尔开始建造华伦级的放大型莱曼级。其安装了五座双联装12英寸主炮,全部设置在中心线上,副炮改为14门5英寸51倍径速射炮,防护布局取消上装,改为10英寸主装甲带+2英寸穹甲,最大航速提升至26节。同时为了动员丹麦和瑞典的人力物力资源,哥本哈根海军工厂和考库姆公司在同一年各开工了一艘低速型无畏舰,同莱曼级一样搭载10门305毫米主炮,维持其主炮和防护布局,主装甲带增厚至11英寸,航速22节。令人称奇的是,当她们在1911年服役时,俄罗斯帝国的第一艘无畏舰甘古特居然才刚刚开工尚未下水!
作为阿伦戴尔的头号假想敌,德国在这段时间里致力于公海舰队的建设,其造舰计划之庞大,令阿伦戴尔相形见绌:在1907-1911年的4年里,德国海军将建造13艘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18艘轻巡洋舰、50艘驱逐舰、16艘潜艇、3艘运煤船。为形成质量优势以尽量抵消德国的数量优势,增加中立的筹码,1908年11月阿伦戴尔海军迅速修改了造舰计划,就此进入超无畏时代。
《1906-1911年度海军整备计划》的最后一级战列巡洋舰此时尚未开工,海军舰船设计委员会考虑在该级舰上安装三联装炮塔与13英寸主炮,将其建造为阿伦戴尔首级超无畏舰。为获得三联装炮塔的相关技术,阿伦戴尔政府找上了意大利人,共同设计下一代战列舰的共通部分。1910年度计划舰克维斯加德级的设计方案为排水量27500吨,搭载两座三联装与两座双联装13英寸45倍径主炮,主装甲带厚度11英寸,穹甲厚度2.5英寸,航速27节。而对应的意大利低速方案加富尔伯爵级排水量24600吨,搭载四座三联装13英寸主炮,防护规格相同,航速降为23节。此外还有一个提供给瑞典和丹麦的四座三联装主炮低速方案,排水量27000吨,12英寸主装+2.5英寸穹甲,搭载12门主炮,航速23节。
1909年8月,阿伦戴尔海军装备部与麦克米兰工业正式签订了建造合同。根据合同,麦克米兰除了负责两艘战列巡洋舰克维斯加德与科尔索尔的建造,还要负责为瑞典和丹麦各自的战列舰建造工作提供大部分材料,例如三联装炮塔,5英寸副炮(后瑞典改用6英寸50倍径副炮),扬弹机,探照灯,海水循环装置,各种阀门,甚至丹麦建造的尼尔斯.约尔全舰70%的装甲板都是从麦克米兰进口的。13英寸主炮由挪威制钢所制造,光学测距仪和火控台则由西姆拉德供货,无线电台的生产商是挪威电气与麦克米兰机电分部,动力组则由挪威电气/麦克米兰/卡尔斯塔德-费尔摩尔/莫塔拉联合供货。到1913年,按照1909年度计划建造的5艘战列舰(阿伦戴尔2/瑞典2/丹麦1)全部成军。以这些第一代超无畏舰为基干,北欧三国海军全部进入了超无畏时代。
从1910年到1912年,英美日的13.5/14英寸舰炮战列舰大批投入建造,德国海军也开始计划开工安装更大口径舰炮的主力舰,各国的主力舰都开始了大型化,航速增加,主炮强化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阿伦戴尔海军决定在克维斯加德级的基础上,换装大口径火炮,强化轮机和防护,作为下一代主力舰设计的蓝本。当时阿伦戴尔海军考虑的下一代舰炮口径有14英寸45倍径和15英寸45倍径两种,考虑到舰炮研发和造舰周期方面所需的时间,如果选择14英寸,那可能等搭载舰服役时已经过时了,因此海军最终选择了15英寸45倍径方案。
经过海军总装备部与SDK的反复讨论,为了控制吨位和成本,文兰级仅安装三座双联装15英寸炮塔——在SDK提出的早期方案中,文兰级将搭载四座双联装15英寸炮塔,拥有在当时无可匹敌的火力,航速,防护指标(34500吨标排,8门15英寸主炮,29节航速,12英寸主装/3.5英寸水平装甲)——然而一切军备计划的头号敌人预算最终让她只能以减少一座炮塔的不完全体呈现于世人。总装备部预料到了因为主炮门数过少,一次只有6个弹着点(这还没有考虑因为击发故障等原因可能有主炮开火失败),文兰级在远距离炮战中的校射会相对困难。因此除了安装最高技术指标的火控系统尽可能补偿以外,下一代主力舰的早期设计也提上了日程。
阿伦戴尔海军对15英寸主炮的性能相当满意,因此下一代主力舰的武器方案将在四座双联装15英寸主炮与三座三联装15英寸主炮间二选一。考虑到三座三联装炮塔方案在缩减防护区域长度方面有优势,而且之前阿伦戴尔军工部门已经在克维斯加德级的建造工作中掌握了三联装炮塔的设计要领,因此海军作战部长最终拍板采用三座三联装方案。造船中将哈康.西格尔茨担任1915型战列舰总设计师;其预定搭载的改进型主炮由麦克米兰工业生产,并在1914年定型为“Hk 13 Mk.2 15英寸舰炮”。
1914年冬,1915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初步完成。此时一战已经爆发,英德之间的主力舰造舰竞赛一瞬按下了停止键。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北欧国家带来了莫大的经济好处,英国和德国工业品原先是阿伦戴尔在国际市场上真刀真枪拼杀的对手,如今德国商品从市场上消失了;英法全部要倾力于与德国的战争,他们向海外市场的商品输出也急剧减少了,其结果是整个环大西洋,环印度洋与西太平洋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商品短缺。于是,美国造,北欧造,日本造的商品取得了莫大的优势地位,以非常高的价格占据了世界市场。
在超额利润的刺激下,阿伦戴尔的社会生产全面攀升。化学工业、轻工业、电力业的产值普遍增加200%到300%甚至更多。钢产量1916年为282万吨(世界第6位),船舶保有吨位达到207万吨(世界第3位),债权余额为8.63亿美元。国内大小公司企业利用国家政策的惠泽分羹一杯成为巨富,在战时的经济景气下,阿伦戴尔的新设企业如雨后春笋,股市投机愈加火上浇油。全国各大企业的资本总利润率1914年时仅为9.3%,而1916年则达到20.1%,钢铁、轻工业等部门达到200%到300%的利润率是很正常的,造船行业的利润甚至达到了400%。许多企业和个人怀着投机冒险心情,趋之若鹜般地投身于一夜暴富的潮流之中,按其所从事的投机事业不同,出现了“钢成金”(“成金”一词原文为“pengesekker”,字面意思是“钱包”,挪威语口语中指代暴发户)、“船成金”、“股(股票)成金”、“机(机械)成金”甚至“纸成金”、“罐(罐头)成金”等大富小富。
这样,海军在战前就已高度膨胀的巨舰拜物教,受战争和经济繁荣的刺激,发展的更加“热烈”了。1914年12月24日,国防部长托马斯.罗斯加德向阿伦戴尔国会国防委员会与北欧理事会防卫厅提交了《1915-19年度海军扩充计划》大纲,提出为了快速充实海军的一线战力,要在1915-18年间开工8艘装备9门15英寸主炮的主力舰,其中4艘为“30节高速型”,隶属于阿伦戴尔海军,负责北海及大西洋方面防卫;4艘为“27节中速型”,隶属于瑞典和丹麦海军,负责波罗的海方面防卫,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完成,那么到1921年,北欧国家将会拥有10艘装备15英寸主炮的高速主力舰,甚至不虚正面对抗皇家海军!
1915年3月18日,阿伦戴尔国会在当年度的《国防授权法》中批准了两艘新战列舰的预算案,这一部分预算的金额总计7211万克朗。在当年开工的新战列舰洛文哈特级工程编号为“410工程”,是在吸收文兰级设计经验的基础上从头开始的一级全新设计,舰型从长艏楼改为平甲板,在舰首背负布局安装了两座三联装15英寸炮塔,在舰尾安装了第三座,副炮为14门安装在炮郭中的6英寸50倍径速射炮。防护则在文兰级的基础上将12英寸主装甲带改为12度倾斜,水平装甲厚度为动力段4英寸,弹药库段4.5英寸。
动力方面,当时挪威电气为阿伦戴尔-劳埃德公司订购的天琴座级邮轮开发了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的涡轮-电力驱动系统,足以驱动29000吨的巨轮在81000马力下以28节航速高速行驶。这一技术创新引起了阿伦戴尔海军的重视。SDK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如果洛文哈特级也采用涡轮-电力驱动,可以获得102000马力与28.5节航速的效果,如果采用涡轮-齿轮组驱动最高航速可达30节,但续航力要少1500海里。权衡再三,海军装备部还是决定在洛文哈特级上采用齿轮传动,电力传动方案则计划安装在瑞典和丹麦的中速战列舰上。不过,该级舰的高低压蒸汽轮机,还是由挪威电气生产。最终在1918年的公试中,洛文哈特以40345吨的公试排水量和127756马力的出力跑出了30.32节的的6小时持续航速,成为一度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划时代巨舰。1918年年内,洛文哈特级与瑞典级战列舰先后加入阿伦戴尔和瑞典海军现役。
1916年6月,英国公布了雄心勃勃的40000吨级的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在火力和防护逊于洛文哈特级的同时,相对后者有着2节的航速优势(32节)。作为对海军上将级的回应,SDK开始设计在洛文哈特级基础上改进的卡尔大帝级,代号“414工程”,与洛文哈特级相比,卡尔大帝级的15英寸主炮维持三座三联装前二后一的布局,但升级为50倍径新炮,穿透力甚至不逊于同时期日本正在开发的三年式410毫米45倍径舰炮。防护则着重加强水平防护,动力段装甲甲板厚4.5英寸,弹药库段厚5英寸,主装甲带虽然维持12英寸厚度不变,但内倾角加大至20度。动力则在洛文哈特级的基础上升级了新的高压锅炉以在维持30节航速(阿伦戴尔海军认为海军上将级的32节航速代价过大,也不足以获得有足够意义的战术优势)的同时降低油耗减少舰内空间占用。在卡尔大帝级的基础上,SDK还按照瑞典级的设计思路,为丹麦设计了中速战列舰瓦尔德马四世级,缩短船体航速降至27节,将吨位控制在35000吨级别。
到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北海-波罗的海圈的四大列强中,德国已经战败投降,俄罗斯则陷入了红军,白军和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者之间激烈的内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具备上桌博弈的条件了。而在世界其他区域,法国和意大利在战争中元气大伤,此时正忙于医治战争创伤,无暇顾及在北纬50度线以南欧洲和近东之外利益的争夺。因此后一战时代初期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是美,英,日,斯这四大实力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列强的斗争。其中在太平洋最为直观的当属美日矛盾,而在大西洋方面,最为直观的当属英斯矛盾。双方矛盾的爆发点在芬兰,此外在如何限制海军军备等问题上,双方也是矛盾丛生。
1918年,芬兰正陷入政府军与苏维埃俄国支持的赤卫队的内战。4月3日至6日,一支12000人的部队在赫尔辛基以西的汉科半岛登陆,迅速配合芬兰政府军向赫尔辛基推进,在4月13日夺回了这座城市;并在当月内联手夺回了赤卫队控制的最后一座主要城市维堡,结束了芬兰内战。诡异的是,这些装备了最新式的康斯堡半自动步枪,麦德森轻机枪与挪威制钢所105毫米榴弹炮等新锐武器的军人的瑞典野战绿色军服和M/17头盔上没有任何显示自己所属国家的徽记。
对于英国来说,北欧共同体的这一军事行动带来了两个直接后果,英法和德国都试图怂恿北共体远征军继续东进,直接拿下彼得格勒斩首苏维埃政权。然而5月29日,北共体外交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公开声明,表示这次“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仅限于保证芬兰在欧洲战争中的独立和中立性,绝无干涉俄国内战的意图和计划;而特遣队则将在“与未来能够代表全俄国的政府签订保证芬兰独立与中立的多边条约后从芬兰撤出”。协约国对此大失所望,法国总理克莱蒙梭更是不顾体面公开在外交电报中对着瑞典首相艾登大骂:“你是个赤色分子吗?!”自此,北共体与英法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一直发展到1919年的芬兰湾对峙事件,阿伦戴尔和丹麦海军的战列舰在赫尔辛基西南,与数量是自己一半的英国海军特遣队互相用舰炮瞄准对方长达两天,直到伦敦发来电报下令英国舰队后撤到默默尔(今立陶宛克莱佩达)才方告化解。
芬兰问题只不过是一战后英斯争端的冰山一角而已。双方在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份额,以及最直观的海军军备方面都有着激烈的矛盾,因此战后两国的外交战和经济战很快蔓延到军事领域,乃至最后出现新的一轮海军造舰竞赛,也就不足为奇了。
1919年,英国下水了海军上将级二号和三号舰安森/豪。她们相比一号舰胡德取消了最上部装甲带,改为一块大高度的12英寸主装,并加厚了水平装甲以抵御远距离落弹。同时,15英寸主炮升级为45倍径的Mk II型。在续建海军上将级后三舰之外,英国还计划开工4艘大胆级战列巡洋舰,标准排水量42500吨,装备9门16英寸45倍径主炮,主装厚13英寸,航速30节。如果这两个造舰计划全部完成,英国海军将在快速主力舰上同时压倒美国和北欧(再考虑到英日同盟和日本计划的4艘天城型战列巡洋舰,那将更为可怕),两国将在大西洋上再无立足之地。
阿克什胡斯城堡(北欧共同体防卫厅所在地)和桑德维格大楼(阿伦戴尔海军作战部所在地)自然不甘示弱。1919年,卑尔根海军工厂与卡尔斯塔德-费尔摩尔公司腓特烈斯塔船厂分别开工了两艘拉森级战列舰。该级舰设计自卡尔大帝级放大而来,将三座三联装15英寸主炮升级为16.5英寸45倍径主炮,发射2600磅重的重型炮弹,为了控制吨位,垂直防护维持12英寸/20度倾斜主装,水平装甲加厚至5-5.5英寸。同时,瑞典考库姆公司也开工了两艘由瑞典负责建造的纳尔瓦级战列舰,基本上可以算是拉森级的低速重防护版,在缩短船体航速调整为27节的同时,垂直防护为13.5英寸/20度倾斜主装,水平装甲则为5.5英寸。
然而,不论是大胆,拉森还是纳尔瓦,都没有等到自己作为战列舰服役的一天。在11月12日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会议上,休斯国务卿并没有像与会各国代表预料的那样、发表一篇传统的、优雅的、空洞无物的开幕词,而是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抛出了美国的第一张牌:停止海军军备竞赛,六大海军强国美、英、日、斯、法、意按照5:5:3:3:1.75:1.75的比例裁减海军军备,将超过这一比例的主力舰和辅助舰全部废弃或自沉,并在今后10年里完全停止建造新的主力舰。休斯说:“整个世界都在关注本次会议,期望减轻由于军备竞赛带来的沉重负担。美国政府认为,我们应当毫不拖延地满足这种愿望。”休斯的一番讲话赢得了会场大厅内“欣喜若狂的如雷掌声”。
华盛顿条约本质上是北大西洋三大强国的互相妥协。一战中英国的战争支出高达124.34亿英镑,对美和对斯债务分别高达7.839亿和4.153亿英镑。在战争中,英国工厂全力生产战争物资,历经四年战火,不列颠的传统市场全部被美国,北欧,日本所占据,国内的钢铁,纺织,机械工业全面萎缩。被视为英国经济生命线的对外贸易由1913年的出超1.34亿英镑转为1919年的入超7.12亿英镑。至此田地,英国已经不能再打肿脸充胖子,继续和两个在战争中不仅毫发无损甚至扩张了势力范围和经济地位的列强继续海军竞赛了。
因此,在抓到日本一定要续建长门型二号舰陆奥的小辫子后,三方很快在海军军备的裁减上达成了一致——英国以废弃海军上将级四号舰罗德尼与大胆级为交换,换取美国废弃列克星敦级,南达科他级与科罗拉多级四号舰华盛顿,保留15艘在役战列舰;北欧共同体废弃拉森级,纳尔瓦级和奥拉夫大帝级,保留10艘在役战列舰。奥拉夫大帝级设计代号“485工程”,总设计师和之前阿伦戴尔一系列战列舰的设计师都是西格尔茨造船中将。奥拉夫大帝级的外形和拉森级一模一样,主炮升级为50倍径,舷侧装甲由拉森级的12英寸/20度倾斜加厚为14英寸/20度倾斜,水平装甲加厚为5.5-6英寸,排水量相应从拉森级的45000吨增加至50000吨。尺寸,动力组出力为了维持30节航速也有所增加。
根据华盛顿条约的结果,已经完成50%以上的拉森级,完工度45-55%不等的纳尔瓦级,完工度70%的罗德尼,完工度20-45%不等的四艘大胆级必须在条约生效后18个月内予以废弃。这九艘主力舰的建造工作在1922年2月5日终止,同日停工的还有船台上的2艘第一批次奥拉夫大帝级战列舰。
本帖最后由 SgtRL-3 于 2024-2-17 02:43 编辑
海军“假日”
“Aldri før i hele vårt diplomatis historie har det vært en så viktig og billig sammenlagtseier som Washington-traktaten. Den har fått en internasjonal status som den trenger å kjempe for i 50 år, og den har blitt anskaffet uten blodsutgytelse.”(在我国的全部外交史中,还从来没有过华盛顿条约这样重要、付出代价如此之小的全面胜利。它获得了一个需要为之奋斗50年的国际地位,而且能够不流血地获得。)
——阿伦戴尔海军作战部长佩尔·阿斯基姆,1944年
1922年2月5日,战列舰拉森和迈斯同时停工,根据华盛顿条约的规定,为了避免浪费,美英日斯可以分别将两艘未完工的主力舰舰体改装为航空母舰,其吨位可以超过27000吨的条约限制。因此设计航速达30节的拉森级就成为了理想的航母改装对象。改装工事完成后,美英日斯四方各拥有两艘40000吨级的大型航母,暂时达成了一个不那么稳定的平衡。
由瑞典负责建造,同样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而停工的战列舰纳尔瓦就没那么幸运了。1922年8月1日,四艘海军特种拖船将其从出生地考库姆船厂拖到卡尔斯塔德-费尔摩尔公司腓特烈斯塔船厂,在那里进行靶舰改装工事,安装了临时舰桥和支持以10节航速自航的动力组。1923年4月2日,瑞典海军正式将纳尔瓦及其姊妹舰斯文斯克松德除籍。两个月后,纳尔瓦孑然一身驶往奥勒松附近的海军武器实验评估中心,与退役无畏舰莱曼一道成为测试甲弹对抗性能的实弹射击标靶。莱曼在8月2日的测试中被数发15英寸舰炮发射的未安装装药和引信的穿甲弹击中装甲甲板和水下部位,若不是损管队及时登船抢修,险些直接沉没。
随后在两艘战列舰上进行的是对新式穿甲弹与水下防御的测试(试验结果用在了30年代的一系列战列舰设计上),这次是炮位设在岸上的16.5英寸Hk 21舰炮(说来令人苦笑的是,其中还有一门是预定搭载在可怜的纳尔瓦上的)从25000米远的距离发射了最新的PsGr 22穿甲弹,以25.5度落角击中了纳尔瓦的主装甲带与装甲甲板;20度倾斜的13.5英寸厚主装面对重达2600磅的炮弹的考验安然无恙,5.5英寸厚的装甲甲板就也没有令她的设计者失望,挡住了弹药段的一发命中弹,另一发击中动力段装甲甲板的炮弹在穿透装甲的过程中碎裂起爆失败,碎片被防崩落甲板兜住,没有造成严重的破坏。在次日的测试中,终于有两发PsGr 22在水中穿行了22米,在水线下部位击穿了纳尔瓦的船壳板与防雷隔壁,撕开了宽十余米的大口子后在轮机舱内炸裂。
测试结果表明,平头被帽的水下弹道和大着角穿深都比尖头被帽好得多,在这些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阿伦戴尔陆续开发出了PsGr 25,PsGr 31,以及最后的二战主力15英寸舰炮穿甲弹PsGr 35。除此之外,在30年代与美国共同开发Mk 7/Hk 40 16英寸50倍径舰炮时,这些经验还被用在了设计配套的PsGr 40超重穿甲弹上。之后几个月里,两艘战列舰又接受了鱼雷,水雷,航空炸弹的破坏性能测试,数据也都一一备案(身子骨比较脆弱的莱曼在8月29日的测试中被一枚Tp 22鱼雷击中后直接进水失控沉没了)。
1924年4月9日,完成试验的纳尔瓦由工作舰北国人(前面那艘不幸的无畏舰莱曼的二号舰)拖曳离开卑尔根,驶向北海,11日凌晨2时20分,松恩峡湾以西90海里处,这艘命运多舛的战列舰在打开通海阀三小时后平静地沉入了海底。
从拉森级开始的一系列主力舰因为海军条约取消后,为她们准备的48门16.5英寸舰炮中已完工的38门被转用于海军岸防炮兵,总共21门火炮和7座炮塔被安装在挪威大西洋沿岸(9),以及丹麦洛兰岛(3),伯恩霍尔姆岛(3),瑞典厄兰岛(3)与马尔默(3)的要塞中,另外在整个间战期,还有17门火炮以单装炮座方式被零散安装在瑞典波罗的海沿岸(5),挪威滕斯贝格要塞(2),丹麦吕岛要塞(2),郎格兰岛要塞(2),喀拉拉的维平要塞(3)与文兰圣洛伦茨河河口的雷加利尔岛要塞(3)。剩余的10门火炮中7门作为储备,3门则作为海军武器实验评估中心的测试用炮。
1924年4月22日,前无畏舰时代的遗产挪威和冰岛在卑尔根海军工厂解体完毕;5月14日,初代无畏舰托尔登斯基尔德和华伦在斯塔万格钢铁工程公司解体完毕;6月9日,奥斯卡二世解体完毕;6月26日,丹尼布洛解体完毕;7月3日,尼尔斯.约尔解体完毕;8月5日科尔索尔解体完毕;8月20日斯维亚解体完毕。算上被改装为特务舰的北国人与克维斯加德,至此,北欧武装力量海上部队已经全部完成华盛顿条约废弃舰的处置工作。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北欧国家的船厂中,新的造舰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没有对10000吨/8英寸主炮及以下的战舰作出任何限制,几大海军强国围绕着万吨级巡洋舰这一条约体系下能够建造的最新,最大,最强的事实上的一等主力舰,和大型化驱逐舰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
1923年9月,北欧共同体防卫厅第二局(海军局)制定了最小限度预算的造舰计划:阿伦戴尔完成航母法尔松德(原战列舰拉森)与豪斯兰(原战列舰迈斯)的改装工作,新建6艘10000吨级诺尔兰级与改诺尔兰级重巡洋舰,16艘1700吨级大型驱逐舰,12艘舰队潜艇;瑞典新建3艘10000吨级南曼兰级重巡洋舰,9艘1500吨级中型驱逐舰,6艘近海潜艇;丹麦新建6艘1500吨级中型驱逐舰,6艘近海潜艇。
早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前,为了对抗新的假想敌日本海军的古鹰型巡洋舰,SDK就已经开始设计一型在哈尔登级基础上更换武器组,安装三座双联装8英寸50倍径舰炮的巡洋舰。虽然在1922年这项方案被下令推倒重来重新设计顶格的万吨级巡洋舰,不过为其研发的新式舰炮却因为口径正好符合条约限制的上限而被留用。1922年7月,条约签署后不久,海军便开始要求SDK提出新的万吨8英寸条约巡洋舰的设计,具体性能要求非常明了——“火力压制现有的一切6英寸炮巡洋舰和8英寸炮巡洋舰(8-9门8英寸主炮),航速不明显低于于古鹰型(32-33节),防护能够在16000米距离上有条件防御日本海军的8英寸主炮,而且应当装备鱼雷和水侦,前者作为对主力舰的最后一搏武器,后者则为舰队提供侦察能力。”
1923年夏天,根据海军的要求,SDK向海军装备部提交了初版的设计方案。初始方案在放大的哈尔登级船体上安装了三座三联装主炮塔,两座四联装21英寸鱼雷,长184米,宽18.4米,轮机出力80000马力。防护方面,主装甲带厚度3英寸,同时有15度内倾,主装甲甲板厚度1.5英寸。水下防护由突出部和舰体内部的防雷隔舱组成,舰体外侧是2.5米高0.5米纵深的突出部,内部则为2.5米纵深与两层1.1英寸厚的防雷隔壁,按照海军在对纳尔瓦和莱曼实弹打靶后做出的评估,这套水下防护系统能够抵挡500磅TNT当量的水下爆炸。
9月,海军装备部在审查了他们的设计方案后询问能否将主炮安装在两座四联装炮塔中,这样如果背负安装在前部(敦刻尔克式布局)可以在后甲板腾出一个不受炮口爆风干扰的空间供操作水侦;如果是首尾各安装一座炮塔(德意志式布局)并将弹射器和机库安置在二号炮塔前方,那么可以将主装甲带加厚至4英寸并提高全舰自持力(更多的空间安置住舱和冷库)。不过因为较晚才开始研发的四联装炮炮塔进度相对从6英寸产品放大而来的三联装炮塔比较落后,搭载单架水机时机库必要性不大,以及最重要的安装四联装炮塔时18.5米级的船体根本无法设置足够的防雷纵深,这一提议随后被放弃。
1923年11月,SDK内部就新巡洋舰的设计方案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此时能够确定的有:新舰标准排水量10000吨,满载排水量12000吨,设计航速32节,9门8英寸主炮,使用三联装炮塔,轮机出力80000马力,尚待讨论的细节基本只剩下防护。按照总设计师布伦德斯的估算,船体重量大约为4100吨或者更多,轮机重量2000吨,武备重量900吨,这样在10000吨的总吨位限制下,留给防护的重量仅剩不到2600吨。如果按照能够抵御8英寸穿甲弹的标准设计的话,需要5英寸厚15度倾斜的垂直装甲和2.5英寸厚的水平装甲——问题是吨位从哪来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即主装甲带和主水平装甲仅保护动力舱段防护6英寸炮弹,而弹药舱段则设置安装在水线下的单独装甲盒,侧壁厚5英寸,顶部厚3英寸,以水作为自己的缓冲装甲的前提下拥有极高的防御强度。12月,SDK向海军装备部提交了3个完成后的草案,3个方案之间仅在防护布局方面有一定的差别。
海军在审视了这三个方案后表示,不应只重视动力舱和弹药舱的防护,在首尾覆盖一定的防护以保护储备浮力也是非常重要的。1924年1月19日,按照海军和火炮部门要求修改的方案被提交,这一方案将覆盖动力舱和弹药段的主装甲带和水平装甲确定为3英寸和1.5英寸,同时为弹药库设置了一层垂直2英寸,水平1英寸的单独装甲盒,变相满足了对弹药库防护的要求。1924年5月,细节设计完成,最终续航力定为16节/8000海里,足以不加油从卑尔根直接驶往阿伦戴尔在印度的主要海军基地科钦;而交给瑞典人的设计方案则安装了不同续航力方案(20节/4000海里)的轮机组,更适合在狭窄的波罗的海运用。国防部和防卫厅对该型设计相当满意,因此细节设计一经提交后就立即下发至造船厂。新舰继承装甲巡洋舰的命名标准,以郡级行政区命名。1924年批准建造的第一批次4艘重巡分别被命名为“诺尔兰”“斯卡嫩兰”“芬马克”“西福尔”,而瑞典建造的第二批次两艘则命名为“布莱金厄”“哈兰”。
在诺尔兰级设计进行到后期的时候,SDK开始了对改诺尔兰级的初步细节论证工作。受条约的限制,北欧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在主力舰和巡洋舰数量上追平英国的,所以留下的选项只有尽可能强化单舰战斗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改诺尔兰级的防御标准被正式提升到全防护区有条件防御8英寸炮。按照SDK的计算,4英寸倾斜15度的垂直装甲足以在18000米距离上抵御8英寸炮的直接命中,就这样新舰的防御标准便确定了4英寸15度倾斜垂直装甲,2英寸水平装甲,TDS可抵御500磅TNT当量的爆炸。而火力和航速则维持不变(9门Hk 24 8英寸50倍径舰炮,8门LvK 29 4.1英寸(实际口径105毫米)55倍径高炮,两座四联装21英寸鱼雷发射管;32节最大航速,16节/8000海里续航力)。也因此,改诺尔兰级的吨位大大超出了条约的10000吨上限,达到了11000吨,然而,这个数字依然没有日本自妙高型开始的甲巡,和意大利的扎拉级那么夸张。
1926年9月,完成主要设计部分的改诺尔兰级方案被提交至海军装备部,在接受审议通过后由国防部提交国会国防委员会,并获得批准从1928年度开始投入建造。4舰分别被命名为“泰勒马克”“罗加兰”“特罗姆斯”“维滕兰”。瑞典则负责建造两艘动力组配置比照布莱金厄级先例微调的准同型舰,舰名定为“西曼兰”和“延雪平”,这12艘巡洋舰就是北欧共同体在伦敦海军条约前投入建造的全部重巡。
接下来说说驱逐舰,1924年,瑞典基于一战末期德国海军V 116级大型雷击舰的基础,设计了托尔斯滕森级大型驱逐舰,设计排水量2020吨,装备四座博福斯M1924双联装127毫米45倍径主炮(即阿伦戴尔Hk 21 5英寸45倍径舰炮瑞典同款),两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航速36节。其中二号舰克拉斯.霍恩试验性地安装了四座单装152毫米45倍径主炮。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失败的改动:驱逐舰的火控根本不足以为152毫米炮提供有效的射程优势,原先预想的靠射程优势压制敌方驱逐舰的主意完全是空谈,而且贫弱的雷装使得她们对大型战舰的威胁难以让人满意。于是,克拉斯.霍恩在1929年接受改装更换了和其他同级舰相同的双联装127毫米主炮,和其他三舰一样在水雷战队中担任驱逐队旗舰。除此以外,瑞典在1925-28年间,还先后开工了8艘1600吨的维斯比级驱逐舰,该级舰可以被视为阿伦戴尔的激昂级的准同型舰;她们拥有35节航速,5门127毫米45倍径主炮,两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舰员181人。丹麦也在同一时期,建造了4艘基于相同基础设计,但主炮改为4门127毫米51倍径炮的无垢级驱逐舰。
回到阿伦戴尔。1927年1月12日,西格丽德女王效仿她的母亲,选择在年事已高时让位给自己的继承人。四天后,时年40岁的阿伦达尔公爵埃里克王储加冕成为了阿伦戴尔国王埃里克三世。这位在海军摸爬滚打二十年,从少尉候补生一路干到上校舰长的君主,一坐稳宝座便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担当起军方,特别是海军的内援。1927年秋天,在审议次年度的国防授权法(其中包括4艘之前提到的罗加兰级重巡洋舰,6艘大型驱逐领舰(对标法国海军猎豹级的高速重武装2400吨级驱逐舰,最终未开工),12艘舰队驱逐舰和8艘潜艇),他特别要求追加预算,以便海军能够上马计划中的大型驱逐舰。在国王的直接影响下,《1928年度国防授权法》最终以239:176的比例在国会国民院,51:35的比例在联邦院通过。
SDK早已为海军设想的大型驱逐舰准备好了六套方案,吨位从1800吨到2200吨不等。最终海军装备部选择了吨位2000吨的“754工程”,并要求稍微做吨位和水下线型优化。9月24日,首艘驱逐舰在卡尔斯塔德-费尔摩尔公司腓特烈斯塔船厂开工,12个月后下水,1929年9月6日服役。按照阿伦戴尔海军用形容词命名驱逐舰的传统,她被命名为永恒,十一艘后续舰在1929到1932年间相继服役。
永恒级是一级为了雷击战而生的军舰,其全长127米,全宽11.3米,吃水4.1米,为11的大长宽比舰型。她采用了平甲板舰型,在1950吨的船体上安装了三座四联装21英寸鱼雷发射管,发射Tp 22 Mk.2 压缩空气热动力鱼雷,其身长8米,自重1.74吨,战斗部装有750磅钝化黑梯炸药,射程达到45节/8000米;在火炮方面,该级舰的配置也毫不落伍,沿用了被认为是简单且可靠的Hk 21 5英寸45倍径主炮,采用前二后一布局的带扬弹机和换装室的双联装甲板炮座,外罩一层0.3英寸厚度的钢板用来防止上浪以及免受战时的弹片影响。双联装甲板炮座最大仰角45度,每秒俯仰速度14度,每秒旋回速度10度,最大射速每分钟15(使用换装室中的即应弹时)/12发;此外还在二号和三号鱼雷发射管之间的平台上,安装了两座双联装LvK 27 30毫米高炮,舰桥后方两侧则是两座四联装MG 21 12.7毫米机枪用于阻挡敌方俯冲轰炸机。遗憾的是,永恒级的第一批次3艘因为新式高温高压锅炉尚未准备就绪,只好沿用了单炉最大带动13000马力的老式锅炉,而这也造成了永恒级的第一批次布局局促。第一批次永恒级下水后,该级舰的第二和第三批次即全部更改为三锅炉,该动力组出力50000马力,设计航速36节。在一向风高浪急的北海航行中,永恒级也可以保持34节以上的航速。该级舰燃油携带量为550吨,航程为15节时6000海里。
永恒级被认为是一级稳健而成功的舰型,在她们服役的时候,唯一能和其对应的只有日本的吹雪型驱逐舰:永恒级的单发鱼雷威力要弱于吹雪级,但火力密度更大,在岛礁密布的沿海海域和近距离夜战中更加好用;此外相比吹雪型多出来的150吨吨位基本都用在了强化船体结构上,使得永恒级虽然在海况远较太平洋恶劣的海域行动,但却从未遇到过结构受损问题。
1928年5月9日,战列舰洛文哈特在冰岛以东海域执行射击训练任务时,三号炮塔一号主炮发生炸膛事故,炮塔内有8人当场殉职,3人事后伤重不治,另有25人不同程度受伤。幸好一战后升级中加装的自动防火门阻止了火焰向弹药库侵袭,才没有造成更大的人员和物质损失。海军作战部事后的调查结果是发射药包过早点火,导致炮弹在炮膛内爆炸。9月1日,洛文哈特级暂时转为预备役,并以此为契机接受大规模改装。这一次改造的重点是提升防护和动力,首先炮塔顶盖新增了一层3英寸的NSH(挪威制钢所均质钢)装甲,水平装甲增厚至6英寸,同时升级风扇式换气系统;为解决水下防御不足的问题,还增设了防雷突出部。更换了部分损耗较重的锅炉,随之空出的一部分动力舱被改作油舱,续航力增加至9500海里/14节。此外在增加炮塔装甲的同时,主炮仰角也从25度提升至35度。同时这次改造升级了发电机和无线电设备,加装了六座双联装4.1英寸高炮与若干30毫米机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经过这一番改造后,洛文哈特级的吨位升至38800吨,航速维持30节。在之后的三年里,文兰级,瑞典级,卡尔大帝级,瓦尔德马四世级相继接受了类似的现代化改造。
就在世界上的一切看起来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的时候,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崩盘,世界金融海啸毫无预兆地到来。在这灾难到来的时刻,因为其它政党无法应付危机而上台的三国社会党/工党政权们决定削减国防建设投资,以投入经济刺激和产业扶持计划。于是,阿伦戴尔计划中的第三代重巡洋舰霍达兰级被推迟到了1931年开工,原定4艘的建造数量也因为伦敦海军条约的签署被迫削减了1艘,1931型驱逐舰冷酷级同样受条约限制,被从2100吨的大型驱逐舰一刀砍到了1600吨级;瑞典也直到1933年才开工了用于接替一战前建造的休金级驱逐舰的游隼级驱逐舰(三座双联装127毫米45倍径主炮,两座双联装30毫米70倍径机炮,两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航速35节),两艘老旧不堪的装甲巡洋舰终于在1928年退役拆解,但是一直到1930年才开工了代舰瓦尔贝里级轻巡洋舰;而丹麦在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前设计的标排2250吨的纯洁级驱逐舰(五座单装127毫米51倍径主炮,两座双联装30毫米70倍径机炮,两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航速37节)为了符合条约要求,也被迫将航速降至35节以削减排水量至1750吨。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宣誓就职德国总理,纳粹党正式掌握了德国的政权,北欧国家在十九年前避开了一场世界大战,这次,他们还能有这样的好运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