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1-2 17:55

自创的架空世界中华海军战列舰发展史

截止到了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一共拥有七个级别二十二艘战列舰。是当时拥有战列舰数量第三多的国家,仅次于德意志帝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二大的海军强国,中国海军的战列舰发展也展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中国的战列舰普遍拥有极其优秀的水密舱设计,长达上千年的钢铁工业发展也使得中国生产的钢铁拥有不逊于美德两强的强度,在大萧条期间从各国学到的科技经验以及长时间战争的总结总结使得中国海军的战舰设计得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在电子科技上暂时弱于美国以外,各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的水平,搭配上中国海军所拥有的庞大航母部队以及堪称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补给舰队,当时的中国红色海军航行在四大洋之上,成为了世界上那些为了独立而奋斗的殖民地人民的坚定后盾,并与欧洲联盟与美国展开多次较量。
超无畏舰的黎明
中国海军早期一直跟随在了英法后方,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前无畏舰的建设,并在1908年前建设了多艘前无畏舰。1908年服役的横武级前无畏舰(满载排水量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吨,拥有两座双联装305四十五倍径的一级火炮以及六座双联装234毫米五十倍径的二级火炮,此外还有16座75毫米口径速射炮以及四座双联装450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器)在当时算得上是极其先进的存在。然而,当时英国的无畏级战列舰已经服役,像横武级这样的前无畏舰在无畏舰面前已经属于落后产品了;因此中国取消了横武级的三号舰和四号舰,开始紧急开工新的无畏舰牙门级(排水量20000吨,航速23节,拥有4座双联305毫米口径45倍径的火炮)。但即便是紧急开发的牙门级,与英美德俄等国的无畏舰相比也算不上先进了,因此,中国海军急需建造一款全新的主力舰取得对其他国家的优势。
1911年,刘冠雄靠着和当时总参谋长的关系,担任新的海军部部长,开始了新一轮的海军扩张运动。新的海军扩张计划提交到了议会上,要求建造以及购买总计108艘军舰,全面更新现代海军。
在关于主力舰建造上面,海军打算分两条路走,一条路则是从英国购买一级主力舰,而另一条路则是基于英国的设计上,在英国的协助下,自行建造一级主力舰,这两条路最终发展成为伏波级战列舰与横海级战列舰。
伏波级战列舰是中国在英国人的帮助下设计并建造的第一艘超无畏舰,亦是中国海军第一款战列巡洋舰。当时的英国人面对和德俄双强的海上斗争,急需补充新式的主力舰,而英国本国依然无力维持对德俄双强的优势。于是中英之间达成了一个协议,英国设计一批新的战舰,这批军舰将由中国海军军官以及水兵驾驶,加入英国海军序列。
1911年,当时还是夏帝国的帝国海军与英国维克斯公司进行了交易,英国将为中国设计一批新式主力舰以及巡洋舰,巡洋舰将协助英国海军在太平洋搜捕德国可能出海的袭击舰,而新式的主力舰将作为新式的战列巡洋舰,作为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补充,加入英国海军,这四艘战列巡洋舰就是伏波级,也就是后来的紫薇级战列巡洋舰。
        这四艘伏波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28000吨,满载排水量为31786吨,水线长207.26米,宽28.96米,吃水8.84米;战舰的主炮为四座双联45倍356毫米主炮,副炮为16门50倍径152单装副炮,以及8门76炮,同时还有8具533水下鱼雷发射管。弹药仓装甲厚度为203毫米,轮机舱厚度为176毫米,水线装甲76毫米,司令塔装甲254毫米,穹甲厚度19毫米;两座蒸汽轮机搭配36台锅炉的总输出可以达到七万七千马力,足以使得该舰以28节航速行使。
        这四艘战舰在1914-1915年先后服役,配合英国海军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一带搜捕德国海军袭击舰。在日德兰大海战后,缺少战巡的英国将四艘战舰调往北海,配合英国海军参与了数场行动,在大战结束后护送参西欧战场的中国陆军部队返回中国,正式加入中国海军,被分配到了南海舰队,驻扎于马尼拉海域。在1924年广州起义后,在列宿级战列巡洋舰的威胁下,四舰起义加入人民海军序列。在1930年开始于江南造船厂完成改造工作,换装了新式锅炉并且增加了两艘水上飞机,改名为紫薇级战列舰(紫薇号,开阳号,天枢号、天璇号)从新加入了人民海军南海舰队,组成战列舰第二分队。
横海级则是中国海军自行设计与生产的第一型超无畏舰,与强调高速的伏波级不一样,横海级更加强调防御与火力。一开始有过想要安装三联装火炮,但因为三联装的火炮研究程度过于缓慢,最终还是采用了英国人提供的双联42倍径381毫米主炮。全舰长约190米,宽28.03米的舰体上,排水量甚至还略微小于伏波级,只有两万六千吨,除了主炮以外还拥有16门152毫米副炮以及12门76毫米副炮。主装305mm,弹药库装甲229mm,上装203mm,炮廓装甲152mm。然而动力只有四万马力,因此航速仅仅只有22节。
四艘横海级战列舰(横海,衡武,扬威,扬武)虽然拥有远超伏波级的火力以及装甲防护,但在航速方面远远落后于伏波级。在多次演习之中,伏波级都能凭借远超横海级的航速抢占T头,以全舰的火力压倒仅仅只能使用半边火力的横海级,这也使得中国海军对于下一代的战舰的想法有了改变。
四艘横海级在土地革命战争之中选择了跟随皇室撤离到了日本,并在日本进行了改造。随后在1942内新年跟着日本海军以及美国海军一同对中国发动了奇袭,随后与同样经历了改造,并且更名为紫薇级的四艘战列巡洋舰再次爆发碰撞,被换装了新式炮弹与火控系统的紫薇级在琉球海域暴揍后,被迫撤回横须贺进行维护。在1943年,东京战役之中,作为炮台阻挡红军从海陆两个方向的进攻。在1945年,在横须贺完成改造的四艘横海级改名为天玑号,天权号、玉衡号、摇光号,加入了印度洋战场。


踏上巅峰的路程
横海级与伏波级在1917年与1918年的多场演戏之中航速的在战斗之中的重要性,同时,获得了来自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与海军上将级资料后,中国海军部认为新一代的战列舰应该兼具战列舰的防御与战列巡洋舰的高速,于是海军提出了两种设定,一种是高防御的战列巡洋舰,一种是高航速的战列舰。这两个设计最终演变镇军级战列巡洋舰与鹰扬级战列舰。
鹰扬级战列舰,长227米,宽30.48米,吃水深9.14米,标准排水量为35000吨。该级舰使用四座双联装50倍径406毫米主炮,副炮为16门152毫米副炮,以及76毫米高射炮。考虑到中国缺乏石油但煤炭充足的事实,该级战列舰依旧并未如同伊丽莎白女王级一样采用燃油锅炉,而是使用混装锅炉,因为新式锅炉的测试成功,得以在缩小动力舱的情况下获得更强的动力,九万马力的动力足以驱动该型战列舰以28节航速行驶。该舰的拥有厚达305毫米,17.5度倾斜,高达5.45米,由新式装甲构成的主装甲。在日德兰海战的教训之后,这艘战列舰的设置了两层水平装甲,分别为38毫米露天甲板,102毫米上甲板。为了抵御俄国人的鱼雷,该级舰拥有双层底座,总共102毫米防雷隔壁。
该级舰一共计划建造四艘,但因为华盛顿海军裁军谈判正在进行,前两艘舰鹰扬号,虎威号被迫提前下水,以未完工的姿态加入海军,从而避免了被拆解的命运,而她的另外两位姐妹则被迫被拆解。
在1922年重新返回造船厂完成剩下的部分后,两艘巨舰再度加入中国海军,作为中国海军旗舰以及皇帝陛下的座舰成为了当时海军最为出名的明星战舰。但在1924年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由于战争早期集中在川陕以及长江流域,两舰几乎没有能够获得出场机会;只有在上海工人工人武装队发动起义攻占江南制造局时,两舰作为帝国海军主力出动,计划轰炸江南制造局,但在另外两艘同等级别的巨舰——此前名为镇军,翊军的两艘战列巡洋舰赶来后,为了防止中国海军仅有的巨舰遭到无法被修复的损失,帝国海军选择了撤退。随后在天津战役失败后,帝国皇室在两艘鹰扬级的护送下前往日本,两舰成为了中日联合舰队的一部分,成为当时联合舰队的绝对主力。在日本偷袭中国后,两舰被日本海军强迫命令去炮击被日本航母空袭过江南制造总局,虎威号上的士兵拒绝执行命令,发动起义夺取了横海后,将其开到了上海港;然而由于红军并不知道虎威号依然起义,对虎威号投下了数枚炸弹,导致三号炮塔被损害。随后曾经的母港来到修复后的大连造船厂维修,换装了新式燃油锅炉并且拉长了舰体,使得舰船勉强能达到30节航速,得以跟上新式的战列舰和航母们。
而虎威号的姐姐鹰扬号,作为曾经帝室的座舰,为了维持帝室和中国帝国军在日本的威严,最终还是选择了返回日本在横须贺的港口。1942年6月琉球海战爆发,赤色中国海军与联合舰队再度爆发交战。日本海军虽然在航母上有着更大的优势,但在中国在陆地上的机场极大的抵消了日本在航空母舰上的优势,即便是拥有两艘大和级的加持,日本海军也遭到了一场惨败。似乎是因为某种命运的因素,比起遭到中国海空军重点围攻的大和级,鹰扬号得以顺利躲过中国空军的多次空袭,顺利和武藏号回到了横须贺,而大和号则留在了冲绳的海洋之中。
1943年九月,在中国来自海陆两方的威胁下,日本投降,鹰扬号再次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重新回到出生的大连造船厂接受和妹妹一样的改造。
鹰扬和虎威两舰改名为辰宿号,震宿号,作为高速战列舰加入中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第一机动集团第三战列舰分队主力,参与了中国海军对马里亚纳群岛以及中途岛的战斗。
作为被华约特许保留下来的九艘巨型战舰(镇军号,翊军号,胡德号,无敌号,不屈号,星座号,合众国号,舍尔伯爵,特格霍夫号),镇军级战列巡洋舰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超级战舰来设计的。当时美国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与德国海军的舍尔伯爵级战列巡洋舰已然开始了建设,而英国据说也在设计可能搭载18英寸主炮的战列巡洋舰。因此新式的战列巡洋舰必须拥有足以与以上各方对抗的实力。
镇军级战列巡洋舰长250米,宽32.5米,吃水深9.75米,标准排水量43000吨。在设计时曾考虑过将航速提高到列克星敦级的35级,但因为体积过大而最终作罢,通过强化防御以及火力来达到足以和列克星敦,舍尔伯爵以及英国正在建造的战列巡洋舰对抗的水平。因此该级战列巡洋舰拥有5座50倍径406毫米口径主炮以及16座单装152毫米口径副炮,还有4座单管127毫米高射炮来面对航空方面的压力,并装载有10座探照灯来指引空中目标;出于减小重量的考虑,镇军级废除了全部的鱼雷发射管,虽然一度有过将鱼雷艇放在舰上作为鱼雷发射器,但最终还是放弃。
镇军级拥有12座重油锅炉和8座混烧锅炉,能够提供150000马力的动力,使得该级舰能够以33节的航速航行,虽然低于情报中提到的35节的列克星敦级,但也能高于其他国家的战列巡洋舰的30-32节。
为了达到能够对抗敌方战列巡洋舰们的406毫米口径主炮,镇军级拥有一个292毫米厚,5.64米高的17.5度倾斜甲板以及117毫米厚的主水平装甲和102毫米厚的次水平装甲。舰首舰尾次装甲带为229毫米,舰首舰尾水平装甲为51-115毫米;炮塔正面厚度为305毫米炮塔侧面前部为229mm,后部191mm。顶部装甲152mm,底部102mm;水下防御为四层,防水纵壁73mm,双层底处51mm,突出部上端48mm。
但考虑到该级舰过于巨大,因此需要等待船坞改造。由于广州造船厂提前在完成对船坞的改造,因此一号舰和二号舰在1920年开始建造,并在1922年初因为华约被迫提速,在3月份紧急加入海军(后与1923年返回船坞进行“改造”,重新完成了剩余部分建造)。此时三号舰和四号舰刚刚开始建造,于是两舰在后来被挑选为改造成为航母,成为了未来中国航母的先行道路。
镇军级在1924年服役,此时中国内部政治上的对立非常尖锐,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对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议会之中。象征着左翼势力的人民阵线为了巩固统治,从而加强对于军队的渗透,南洋舰队的两艘巨舰上许多人员被发展为了左翼政党成员,这使得当广州起义成功后,两艘巨舰上的人员很快发动起义,获取两舰的控制权,并且很快联合其他的军舰上的左翼人员控制了位于广州的南洋舰队,这也成为了中国红色海军的起点。两艘改名为列宿号,张宿号的战舰成为当时红色阵营的绝对主力,前后阻止了法国对应北越的进攻以及美国对于吕宋的攻击,并且在上海起义成功后加入了与帝国海军鹰扬级的对峙,保证了上海得以进入人民的手中。
在赤色中国成立后,两舰依旧留在广州,成为南洋舰队的旗舰,与被改造成为航母的妹妹号,神州号和戎州号一同作为中国海军主力,协助中国海军演练未来海军主力舰队应该如何编成。也正是在这一期间,中国海军确立了航母应当作为侦查与防空的核心,为战列舰引导目标并在接战前尽可能削弱敌方的打算。
在1942年日本空袭中国时,列宿号和张宿号幸运的躲过了空袭,随后立刻启程,开始搜捕台湾以东可能存在的日本海军主力,却仅仅只找到了夕张号与两艘驱逐舰,将其击沉后返航。随后冲绳岛海战之中,作为核心主力舰成员与大和武藏二战爆发炮战,列宿号薄弱的装甲根本无法应对大和号的炮击,遭到重创后在当天下午四点四十分沉没,而她的妹妹张宿号则发挥了高速战巡的优势,一路追击大和以及武藏号,目睹了空军投放的炸弹炸沉大和的一幕。
随后列宿号参与了东南亚作战,作为预备力量迎战英国海军派来的Z舰队,却因为空军的提前活动未能获得与Z舰队接手的机会,但作为投降舰接受了英国新加坡要塞投降的一幕。随后返回广州本土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装上了雷达等新式火控系统并且加上了更厚实的装甲,重新作为主力舰队一员加入战列舰第二分队,参与了接下来对马里亚纳海战以及中途岛战役。

赤旗下的新生儿
在红色中国成立(1029年10月1日)以后,中国海军的建设开始了全新的步伐。在这五年里,世界各国海军早已飞速近战,虽然各国没有新的战列舰的建造,但有关于军舰的各个子系统都取得了极大进展。原本就不算先进的中国海军,经历了这五年的战争变得更加落后了,因此需要加速追赶。
大萧条给了中国海军一个机会,世界诸国为了换取金钱,因此将向中国出售了许多先进的设备,甚至从黑社会的路子之中获得了美国那些曾经被拆卸的主力舰的舰炮。从世界各国的成果之中进行学习,中国海军的战列舰开始了全新的进程。
新的战列舰计划来自于一五计划之中关于设计新型战列舰的打算,改型战列舰计划是要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定之下,即35000吨的标准排水量以及16英寸主炮,达成30节航速,并足以在25000米的距离抵抗自己的主炮设计。在一场私下的聚会之中,海军部与设计局在酒桌上达成了更多的要求:新的战列舰要有一个足够大的舰桥,能够放下未来可能要使用更多的电子设施;要有好的次级防御设施,保留足够的储备浮力;要有良好...
等到酒醒之后,设计局的人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这么多的想法如何能在一艘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的舰船上实现?最终,这艘战舰的标准排水量最终从35000吨一路飙升到了42000吨。
辰星级,有时也会被叫做莹辉级就是这个计划的产物。但此时辰星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为了满足海军的种种需求采用了过多的新式科技,新的火控系统要在1935年才能进行第一轮测试,新式的130毫米高平两用炮也要调整,全新的渗碳装甲板号称比起之前能提高10%的性能,但等到大规模量产也要等到1937年以后了;更可怕的是三联装主炮塔也是故障不断,一旦出问题甚至整个军舰都只能废弃。唯一值得依赖的就是新式的锅炉研究一切顺利,在德法两国科研工作者的调试下,确定其能以8台锅炉达到15万马力,从而使得该型战列舰的航速达到30节。
此外,当时的中国海军还面临一个极为艰难的问题,船坞数量不足。一五计划(1934-1939)之中,中国将在建立以黄渤海,长江口,珠江口三大造船中心,但现在大部分船坞还在建造之中,剩下的大型船坞不是在建造新一批航母(标准排水量27000吨的翼州号与阳州号),就是在对旧时代留下来的战列舰们进行改造工作。因此,这五艘战列舰的建造日期被一拖再拖,但也给了设计组更多的时间来对其进行设计与修改。在1938年,各项子系统准予顺利通过测试,辰星级首舰辰星号随即开始了建造工作。
五艘辰星级(辰星号,莹辉号,太白号,壬辰号,重华号)的标准排水量为42550吨,长约250米,宽32.28米,吃水深度10.31米。她的主炮为最新的三联装406口径主炮,是针对旧的406主炮进行改进后留下的产物,通过对于过去巡洋舰上采用的三联装主炮带来的成功,新的三联装主炮克服了技术上的难题,终于得以运转;三联装主炮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406毫米,侧面则为305毫米,顶部为229毫米。主炮口径为50倍径,最大仰角为40度,总重量为1913吨,能将1008公斤重的炮弹以830米每秒速度发射出去。信赖于高平两用炮一切顺利,该级舰装备有8座双联装130毫米34倍径高平两用炮,但实际上该炮的防空性能相对有限,直到1944年经历了两年的实战与改进后才得以正式成型。副炮方面,仿制于博福斯40毫米高炮而诞生的双联40毫米70倍径高炮拥有极强的防空能力,而70倍径的20毫米厄利空高炮则构成了这艘战列舰最后的防空底线。
该级舰的有着一层复杂的装甲模块,这个模块外部有多个层级构成,最外层由80毫米装甲,中间层则为280毫米主装甲,最内层则为2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每层中间则有发泡水泥用于填充。舰首舰尾则拥有50毫米装甲作为次级防护区。为了对抗从天而降的航弹,该级舰拥有一层厚度高达152毫米的水平装甲。水下防御方面,该级舰拥有两层厚度分别为25毫米装甲,经过测试足以抵抗1000公斤TNT攻击。
在无数次水槽试验后,试验人员发现了球鼻艏能缩短水线的同时使得维持高航速,具体来说,可以节约了15820马力。考虑到船体设计上的问题,能够节约1900吨左右的排水量。此外,使用方形船尾,也能缩短大约三米的长的水线长度,节约一千吨左右的排水量。再加上最新研发的八座锅炉,总共16万马力,足以将辰星级战列舰推动到32节的高航速。
五艘舰船分别在1938年先后开工建设,一号舰辰星号,三号舰太白号在大连造船厂开始了建设,二号舰莹辉号,四号舰壬辰号在上海造船厂开始建造,而五号舰重华号则在广州造船厂开始了建设。莹辉号在1941年完成了建造工作,而剩余四舰也在1942年新年前完成了建造工作,五艘舰将按照计划在1942年完成种种测试,加入中国海军序列,成为中国海军新一代主力,参与到保护中国海疆的任务之中去。
然而,日本的偷袭击碎了一切,还在船坞里停着的五艘辰星级成为了日本的重点空袭对象,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害。在厂工人经历了一年的辛苦整修,最终使得五舰完成整修,连海试都没进行紧急加入了中国海军序列。但辛运的是,直到战争结束之后,五艘战舰并未出现问题,最终成为了在老舰们遭遇重创甚至沉没之后扛起了中国海军的大旗。



祖国的召唤
日本的偷袭对于中国海军简直是一个灾难一般的结果,一直以来饱受海军期待的五艘辰星级战列舰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德国工程师的检查,严重的甚至不可能再加入舰队进行作战,即便剩下的能恢复也起码要一年的时间。这意味着直到1943年之前中国海军甚至没有任何新式战列舰可以使用。而中国海军的对手,美国海军所建造的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以及四艘南卡罗莱纳即将服役,更大的衣阿华级以及情报不明的蒙大拿级也在建造之中,也许美国至少有14艘甚至更多的现代化战列舰即将加入海军的队列。而英国海军也将有至少15艘现代化战列舰,包括狮级以及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即便是中国海军完成了全部的五艘辰星级依然面临数量上的极大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在新的金乌级战列舰还在设计之中的情况下,全新的紧急的战列舰设计被提上了日程,最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工,900天内完工是最好的,一切能节省的东西都要节省。动力系统直接采用辰星级的设计,装甲也直接采用辰星级的设计,但可以更薄一点。但最为关键,辰星级的三联装主炮对于中国而言还是有些麻烦了,有没有更加节省时间的办法?
制造局提出了全新的方式:使用过去老舰们留下来的炮塔。
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之中,中国海军被迫拆除了两艘战列舰以及两艘战列巡洋舰,这些军舰的主炮炮塔原计划被拉出作为岸防炮塔使用,但因为土地革命战争,这些计划一直被耽误,虽然也有一度将这些炮塔拉去锅炉融化成钢铁的打算,但在来自最高军事委员会的命令,这些炮塔暂时被封存,现在就是使用他们的时刻了。
新的战列舰根据目前一个月来的战争情况进行了改进,强化了上部装甲,但为了加快设计最终选择消减了主装;副炮,高射炮几乎都是沿用此前辰星级的设计,除了动力更强的发电机以及更加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外,几乎完全一样。另外一边,新式的建造技术终于在海军之中通过,焊接技术以及多模块建造技术第一次被允许在战列舰上使用,制造之中甚至被允许通过使用流水线技术来加快建造进度。
该级舰的长度248米,舰宽为32米,吃水9.5米。主装甲系统类似于辰星级的多层防御体系,拥有一层70毫米的外层脱帽装甲,发泡水泥以及28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一层橡木板以及一层柚木板,外加两层30毫米的镍铬钢防破片层。通过16万马力的航速足以使得该舰以32节的航速航向,拉高的舰首也使得该级舰足以应对太平洋的恶劣天气。
新式的战列舰的被取名为羽林级,使用的是曾经中国第一批前无畏舰的名字,四艘战舰分别被命名为钺星,北落,司命、司禄,四舰将集中在北京附近的秦皇岛造船厂展开建设工作。在前线面临大和级的重压下,对于新式战列舰的需求如同雨点一般向着后方传来,中央对于修复辰星级以及建造这一批羽林级战舰的重视极高,因此四舰得以创造奇迹般的,最快的北落号仅仅使用747天就完成了建造,而最慢的司禄号也只用了789天。
然而令人尴尬的事,当这四艘急造舰开始服役的时候,当时建造他们的危机局面依然不在;五艘辰星级依然完成修复工作加入了海军队列,联合舰队的投降使得中国得以使用那些原本的旧帝国海军战列舰,极大地缓解了中国海军对于战列舰的需求。另一方面,航空母舰在战争之中展现了其强大的战斗力,使得海军相当多的资源被用于建造建造航母上面。当海军开始建造四艘紧急的羽林级的时候,总数高达13艘的汉级航母正在即将服役。海洋霸主的地位,正在从战列舰之中流失,传递到航母的手中。
尽管如此,面对英美各国的大批量新式战列舰,四艘羽林级还是投入到了战场上。四舰在建造完工后,自行航行到广州,完成海试后加入红色海军印度洋舰队,并参与了阿拉伯海战役与马达加斯加战役。正是在印度洋战场上的不断摸索中,中国海军摸清战列舰的使用方法,战列舰被认为在晴朗的天气里更合适作为航母的护卫,只有在恶劣的天气之中才能作为主力存在。战列舰在中国海军之中的地位开始降低,航母开始成为了绝对的主力。
但在那之前,战列舰,还有属于她的巅峰。


大舰巨炮之巅——金乌级战列舰
最早开始设计金乌级的时候,中国海军尚未想到去使用480毫米口径的巨炮,当时世界各国海军都没有过分超越406毫米以上的巨炮,只有德国海军有着数艘420毫米口径的战列舰。虽然据说美国和德国有着16英寸与20英寸巨炮的设计,但中国海军并没有跟进的打算,中国海军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击败了日本后,美国不会在具备突破坐拥以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列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之间的防线的力量。中国将从容将庞大力量从中原腹地之中调度到各个区域,消除来自于北方和西北的威胁。
因此,当中国海军开始设计辰星级的下一代时,只是将排水量放大到了50000吨,计划是在辰星级的基础上增加一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同时完善各方面的设计,例如完善动力系统,以及调整电线布局等等。按照计划,这一批战列舰将在辰星级完工后投入建造,有了更加熟练的工人后,新一批的战列舰计划将建造时间缩短到三年左右,并计划使用新式的电力系统之后将会使得主炮以及防空炮拥有更高的转速,并提供更加自动化服务,计划之中的战列舰之中工作的人员也不会增加太多。
在设计的时候,约束中国海军战舰体积的主要是来自于船坞的大小的,在新式的400米级别大型船坞建造完成前,中国海军的船只长度不能超过300米,宽度也最好不要超过40米。新式的战列舰大概长度会被拉长到260米,宽度维持在35米,吃水约为10米,战列舰的排水量会在52226吨。
然而,超越一切条约的力量出现在了中国的面前,大和级战列舰,拥有看起来坚不可摧的装甲以及能摧毁一切的460毫米巨炮,中国海军引以为傲的巨舰列宿号在大和号与武藏号两艘巨舰面前沉没,海空军动员了一切力量,从海面的驱逐舰到水下的潜艇,从航母上放飞的舰载机到机场中起飞的轰炸机,一切能动员都在尝试将大和号击沉在返回港口的航路上。然而,这一切都失败了,大和号返回了港口(在港口之中坐沉),而武藏号依旧保留战力。
在九州之战结束后,中国的技术人员疯狂在长崎与广岛一带寻找一切有关于大和的资料,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第三位大和——信浓号。通过对于信浓号的分析,中国海军认识到了大和号的优势,于是作出了将信浓号带回中国改造成为航空母舰的打算。
也正是从大和号的残骸上,中国也开始了针对新的战列舰的重新设计。海军部对于新式战列舰的设计要素非常简单:超越大和,全面超越大和成为亚洲第一的战列舰。
正好此时赶上江南造船厂,广州造船厂以及大连造船厂的新式船坞建造完毕,限制中国海军的尺寸限制被彻底放开。新的战列舰的排水量于是向着巅峰不断前进,中国海军也将那个代表着太阳的名字留给她——金乌。
金乌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高达八万七千吨,满载排水量达到了惊人的九万五千吨;水线长度为310米,整体长度为317米,宽度达到44米,吃水达到11米。
战列舰最为核心的武备是四座三联装45倍径480毫米主炮,这些主炮源自曾经中国制造出的一门480毫米主炮,这门曾经使用丝紧技术的主炮如今使用层紧技术开始重新制造,在减轻了重量的同时,通过使用新的合金来延长了炮管寿命。副炮依旧是辰星级的双联130毫米高平两用炮,但经过长时间的战争锤炼,装备有新式雷达和电力设备, 因此拥有了更好的转速以及精准度。防空炮则使用的是同样经历了长时间战火淬炼的70倍径40毫米高炮以及20毫米厄利空高炮,这一对组合为红色海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依旧也是成为了这艘超级战列舰的选择。
防御系统则继承了来自于辰星级的多层防御装置,外侧为100mm厚的均质装甲,中间为300mm的空隙,由发泡水泥填充,内侧为350mm厚的表面硬化装甲,装甲模块带有20度倾角,还有两层25毫米放破片。舰首舰尾有着总共76毫米厚的装甲来抵抗航弹以及保护储备浮力。
动力系统则是在辰星级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新的锅炉通过加大锅炉压力从而达到更强的动力,12个锅炉以及四个蒸汽轮机能够为整个战舰提供高达二十四万马力的强劲动力,足以推动战舰以32节的航速行使。
新的电子设备也开始装备在了这艘战列舰上面,因为拥有更大的空间,新式战列舰可以搭载更加大的雷达系统,从而使得战列舰本身拥有更强的探测能力。
金乌级原本计划建造四艘,但最终因为昂贵的造价以及人工最终取消了后两艘战舰的制造计划。两艘战列舰在战时紧急的建造情况下,工人们分三班倒以近乎24小时不停工的方式来建造着两艘宏伟的巨舰,外加上此前羽林级积累下来的经验,整个巨型战列舰仅仅使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建造,并作为第一机动集团战列舰第一支队参与到马里亚纳海战之中。在这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空对决之下,金乌号与蒙大拿那场宛如日德兰再现的大战为战列舰的历史画上了一个最为精彩的句号。
在战争结束后,金乌号作为共和国海军排水量最大的战舰多次出访世界各地,甚至也与德国海军的威廉大帝号这艘号称世界最强的战列舰一同举行过演习。
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金乌号被调往印度洋,一度计划用其480毫米主炮掩护陆军部队登陆孟加拉,但因为印度的快速崩溃最终计划取消。



洗甲板工 发表于 2024-1-4 16:50

参考西班牙內战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1-7 20:37

洗甲板工 发表于 2024-1-4 16:50
参考西班牙內战

革命战争那一段确实没想好

超级大笨鹰 发表于 2024-1-23 10:54

鄙人没记错的话,一个小问题,二战时各国用的博福斯40毫米炮,是60倍径,战后才升级到70倍径

羊羽 发表于 2024-1-24 14:31

伏波级购买时预定战争期间“作为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补充,加入英国海军”。而直到日德兰海战,一直是“配合英国海军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一带搜捕德国海军袭击舰”,与现实历史中让英国不大满意的金刚级协助性活动差不多。
按说英国本土,或者至少是地中海更需要这些战巡,那么与并未加入英国海军的金刚级活动范围趋同的原因是什么呢?战局有所变化,长期有德国大型战舰在海外活动,还是当初协议的配合程度就有相当限制,或者中方态度发生改变?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1-30 10:23

羊羽 发表于 2024-1-24 14:31
伏波级购买时预定战争期间“作为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补充,加入英国海军”。而直到日德兰海战,一直是“配合英 ...

我这里是这样设计的
伏波级的前两舰在英国制造,建造完成时正值一战爆发,按照中英之间的协议,由中国海军官兵操作直接加入大舰队。
另外两舰则是在中国本土制造,建造完成后先参与对德远东舰队的搜捕工作,1915年中旬才前往英国,加入大舰队的序列。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1-30 10:24

超级大笨鹰 发表于 2024-1-23 10:54
鄙人没记错的话,一个小问题,二战时各国用的博福斯40毫米炮,是60倍径,战后才升级到70倍径 ...

那个的原型是苏联海军的70K高炮

羊羽 发表于 2024-1-30 10:50

本帖最后由 羊羽 于 2024-1-30 10:54 编辑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1-30 10:23
我这里是这样设计的
伏波级的前两舰在英国制造,建造完成时正值一战爆发,按照中英之间的协议,由中国海 ...
那么四舰,尤其是前两艘直到1916年中期,仍“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一带搜捕德国海军袭击舰”,直到日德兰后才调往北海的原因是什么呢?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2-4 02:38

羊羽 发表于 2024-1-30 10:50
那么四舰,尤其是前两艘直到1916年中期,仍“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一带搜捕德国海军袭击舰”,直到日德兰后才 ...

因为日德兰海战里英国一口气损失了三艘战巡;而公海舰队则获得了来自盟友的新战巡补充,公海舰队自己的马肯森级战巡也快服役了。所以英国佬紧急调了两艘战巡加入大舰队

羊羽 发表于 2024-2-4 11:30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2-4 02:38
因为日德兰海战里英国一口气损失了三艘战巡;而公海舰队则获得了来自盟友的新战巡补充,公海舰队自己的马 ...

看来我没说明白。
疑问在于,中国这几艘战巡,日德兰以前,没有调往北海,而是一直留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一带,其原因是什么?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4-22 11:39

羊羽 发表于 2024-2-4 11:30
看来我没说明白。
疑问在于,中国这几艘战巡,日德兰以前,没有调往北海,而是一直留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一 ...

配合英国佬搜捕德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军舰队,我以前是这么想的

现在考虑到德国在东亚没什么殖民地,德二在这个时间线也许不会有远东舰队,这几艘战列巡洋舰我打算直接在1914年或1915年就直接加入大舰队

羊羽 发表于 2024-4-24 12:30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4-22 11:39
配合英国佬搜捕德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军舰队,我以前是这么想的

现在考虑到德国在东亚没什么殖民地, ...

部署在欧洲方向,若是开战时就在地中海,拦截了戈本号,历史走向说不定就有些不同了。
如果避免历史发生太大变化,一直待在英国本土海域,德方发现对手战巡增强这么多,海军行动怕是更保守了。
而到了日德兰,英国前卫有6+4十艘战巡的话,过于破坏平衡?是让英国战巡大多像胡德分队那样去开阔水域射击训练,因而随本队行动,还是伏波级一直伴随杰利科,并未归入贝蒂麾下?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7-15 08:13

羊羽 发表于 2024-4-24 12:30
部署在欧洲方向,若是开战时就在地中海,拦截了戈本号,历史走向说不定就有些不同了。
如果避免历史发生 ...

但我这里有一个设定是这样的,一战是德俄同盟对抗英法协约(虽然这个阵营如何形成的我还没想好),德国是得到了俄国海军的支援的,伊兹梅尔战巡直接加入了公海舰队里面了

羊羽 发表于 2024-7-15 12:20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7-15 08:13
但我这里有一个设定是这样的,一战是德俄同盟对抗英法协约(虽然这个阵营如何形成的我还没想好),德国是 ...

建立德俄同盟,改变的要素就多了。
亚洲这边:
惮于中国的庞大,俄国与中国的冲突局限于局部交火,未爆发日俄战争那样的决战。而没有遭遇惨败,沙俄的东进之心不息,因此与英国在中亚、印度的矛盾也没有消除,一直尖锐存在。
而中国“1908年前建设了多艘前无畏舰”增强了抗俄能力,不管这些是进口为主还是自造,都需要英国的帮助,这也一定程度加剧了英俄矛盾。
欧洲这边:
德国不能过于倚重奥匈(比如奥匈半崩溃,实力不足以成为重要盟友?)而抵制俄国,且在经济上下血本支持俄国降低法国资本影响(引导容克投资工业,以削弱反对)。
英德间的《赫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谈判没控制好尺度走向反面,威慑变成了威胁,两国关系趋于恶化。
由于俄国在相当时期内把过多精力放在东方,无法给予法国有效援助,急需盟友的法国在中东等向英国让步,两国提前接近。
——————
当然,这样剧烈的世界线变化,难免有些勉强。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7-30 14:53

本帖最后由 jason.xiong 于 2024-7-30 14:55 编辑

羊羽 发表于 2024-7-15 12:20
建立德俄同盟,改变的要素就多了。
亚洲这边:
惮于中国的庞大,俄国与中国的冲突局限于局部交火,未爆发 ...
所以我现在就是这个剧情没想好
我需要中国和俄国大打出手,这样方便男主在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华帝国里提升他的职位,所以我才设定了一个一战之中的德俄同盟。
一个可以参考的备用方案就是设置男主是帝国皇子,然后跟随远征军去西欧前线参战,这样也能解释男主为何能在一战后到革命前能对军队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历史线可以参考现实,就说1905年中国代替日本打了一仗之后,1914年一战还是按照历史流程走,但中国出动远征军帮助英法填线(可以在中东和东欧),最后去西欧

羊羽 发表于 2024-7-31 12:23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7-30 14:53
所以我现在就是这个剧情没想好
我需要中国和俄国大打出手,这样方便男主在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华帝国里提升他 ...

架空世界与现实历史产生分叉的起始时间和事件,以及主角登场时间,分别是什么呢?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8-3 20:01

羊羽 发表于 2024-7-31 12:23
架空世界与现实历史产生分叉的起始时间和事件,以及主角登场时间,分别是什么呢? ...

分歧是在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我这里的构思是崇祯皇帝是一个穿越者,他试图改变明朝灭亡的局面失败后,选择退位后亲自冲出关外死于满清之手,使得满清无法顺利入关最后被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新王朝消灭,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篇章(但对世界历史无太多影响)。后面就是新的王朝在1840年面临西方入侵后励精图治(参考明治维新)。
计划男主初步登上历史舞台会在1905年,本位面的中俄大战后期,男主会在这个时候卷入中国的左翼政党建立活动,并和这个位面孙逸仙以及其所建立的政党(设定是类似于社会民主党那样,主张君主立宪制度和共和国制度的政党)建立联系。在之后参与到帝国军的行动,例如协助日本镇压当地农民起义和对抗东南亚的殖民者入侵(本位面的中华相当于东亚和东南亚的霸主,但东南亚的划分并未清晰,中国会控制老挝和越南的大部分和缅北地区,法国会控制柬埔寨和越南南部,菲律宾未定,其余同历史一样),成为一名中层军官,之后在一战之中提升职务,在一战后积蓄力量,发动革命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8-4 07:52

羊羽 发表于 2024-7-31 12:23
架空世界与现实历史产生分叉的起始时间和事件,以及主角登场时间,分别是什么呢? ...

还有就是我这里修改了威廉一世的个人能力,这里设定的威廉一世能力比起历史上的更强,以他的手腕和俾斯曼,毛奇,罗恩三人的通力合作,建立了一个比起历史上的德二更加集权,更加强大的全新德二。奥地利则是因为在普奥战争之中主力全灭(历史上是逃出去了相当一部分),最后引发内部动乱,法国也是在这个时候介入巴尔干事务稳定了奥地利内部局面并促成了奥匈的诞生。

羊羽 发表于 2024-8-5 11:10

本帖最后由 羊羽 于 2024-8-5 11:37 编辑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8-3 20:01
分歧是在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我这里的构思是崇祯皇帝是一个穿越者,他试图改变明朝灭亡的局面失败后,选 ...
这样安排,架空主角能有至少十几年沉淀、发育,虽然情节不够爽,可对以后腾飞大有好处。(PS:主角身份是陆军还是海军呢?)
现实历史中,最初那些倾向革命,起义后登上高位的清末新军军官,基本距离毕业没几年,阅历普遍较浅(像吴禄贞已属于经历较丰富了),所以普遍玩不过政坛老狐狸实属正常(除少数如阎老西这样的异数)。
——————————
帝国层面,或许有些类似沙俄,经历了二百来年的王朝积重难返,虽然进行了维新缝缝补补,但无法彻底变革,内部矛盾本想通过外部战争解决,然而一战表现不佳——如欧洲远征军损失惨重,海军主力舰也在欧洲战场出现损失(壮烈战沉还是憋屈中雷)——埋下矛盾,凡尔赛所得不丰加剧矛盾,华盛顿海军条约对英美六成还是七成为导火索……

羊羽 发表于 2024-8-5 11:34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4-7-30 14:53
所以我现在就是这个剧情没想好
我需要中国和俄国大打出手,这样方便男主在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华帝国里提升他 ...

鉴于1905年这个时期,只需为主角提供崭露头角的机会,战争规模就不用像日俄那么大,双方各投入十万以内足够提供舞台了。而由于中方变革不彻底,战斗力有限,未能全面收复失土,给俄国依然留下东进的希望(就像历史上的战后,北满依然是俄国势力范围)。
如此,也为德俄合作留下空间。否则俄国把注意力完全转回西面,就必然和德国碰撞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自创的架空世界中华海军战列舰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