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现实,再议“新西兰”号战巡身上的逸闻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4-5-8 18:19 编辑神话与现实,再议“新西兰”号战巡身上的逸闻
卷首图为杰拉尔德·伯恩(GeraldMaurice Burn)在1915年根据他在“新西兰”号战巡1913年访问新西兰时完成的一张素描所绘制的油画。
本文由战列舰论坛用户qom创作(今日头条用户名:18英寸的无比,哔哩哔哩用户名:凡人无比),首发于战列舰论坛。
2020年我曾应读者要求写过一篇文章,考察了下“新西兰”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发生的几条逸闻。最近我找到了一本描述“新西兰”号战巡服役历史的新书《The Battlecruiser New Zealand: A Gift toEmpire》,我从中整理出相关内容并结合其他资料重新讲述“新西兰”号的逸闻,以飨读者。
战裙的来源
“新西兰”号战巡的神奇传说主要来自于她在1913年进行的“帝国巡游”中途径新西兰,由当地毛利人所赠送的一件“piupiu”——也就是毛利人战裙。这件战裙现保存在新西兰鱼雷湾海军博物馆,该博物馆是新西兰海军的官方博物馆。事实上,这条战裙的来源很扑朔迷离。
1913年4月12日,“新西兰”号抵达惠灵顿,开始了她在新西兰长达两个多月的访问。在这期间“新西兰”号战巡的足迹遍布北岛与南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想看一看这艘新西兰政府斥巨资向宗主国献礼而造的巨舰究竟是怎么样的。据统计登舰参观的总人数有约376114人,另外两个数据是368118人与378068人,还有约12500人是在码头或绕舰行驶的船艇上参观此舰,而当时的新西兰只有约100万人口。时任“新西兰”号舰长的莱昂内尔·哈尔西(Lionel Halsey)在这期间收到了大量毛利人访客所赠送的礼物,其中就包括多条“piupiu”。这些战裙究竟是谁赠送说法不一,而英国人和新西兰白人殖民者将土著毛利人用亚麻或是其他织物制成的纺织品,从地毯到衣物(自然也包括“piupiu”)都笼统的称为“mat”,各种不同的消息来源里哈尔西舰长收到的“mat”数量加起来不止一件。目前来看比较接近现实的说法是:1913年4月21日上午晚些时候在惠灵顿,由一个25名毛利人首领组成的访问代表团向哈尔西舰长赠送了一系列礼物,其中就包括这件保存至今的“piupiu”。
代表团向哈尔西舰长赠送的礼物包括一条“piupiu”,;一把“tewhatewha”——一种长柄带刃的手杖,功能类似战斧,但使用方法不同;两件长袍;两个“tangiwai”——样子是泪滴状的吊坠;一件“korowai”(亚麻制成的斗篷)和一件被哈尔西自己认为是地毯(floor mat)的织物,上述礼物不是该代表团赠礼的全部。这件“piupiu”具体是这25人中的谁赠送未有明确记载。哈尔西认为它是由Te Heuheu首领赠送,哈尔西的记载中说Te Heuheu还赠送给他一张“mat”和一件“kawakawa rewa”(由绿色石头制作而成的饰品)。然而新西兰晚邮报(The Evening Post)对这次代表团访问进行的报道中说,新西兰议会议员塔雷·帕拉塔(Taare Rakatauhake Parata,毛利人)代表Mana Hiniona首领向哈尔西赠送了一件“piupiu”。所有报道和资料都认为当天毛利代表团没有赠送过“hei tiki”(一种由绿色石头制成的人形吊坠)。“hei tiki”是“新西兰”号战巡“刀枪不入”神话中的另一个关键物品,我们先按下不表。
这便是那条传奇的毛利战裙,现藏于新西兰鱼雷湾海军博物馆。这条战裙在“新西兰”号退役之后又回到了哈尔西舰长手中,1949年哈尔西去世,这件战裙被他的女儿继承。她一直照料着父亲的遗物直至她2002年去世,去世前她表达了想要将这件战裙移交给新西兰方面的意愿。2005年新西兰海军在其所有的毛利会堂(TeTaua Moana Marae,位于奥克兰德文波特海军基地)举行了powhiri仪式,将这件战裙迎回了新西兰。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4-5-8 23:42 编辑
毛利人的预言
厘清了战裙的来历,再来谈围绕它身上的预言。一种说法是哈尔西舰长被告知,只要在战斗中穿戴“piupiu”,它会保护这艘船。另一种说法是穿上它将使“新西兰”号免遭伤害,此说法由亚历山大·博伊尔(Alexander David Boyle)讲述,他是新西兰人,1913年至1916年时在“新西兰”号战巡上服役。另一位当时在“新西兰”号上服役的新西兰籍海军军官候补生安德森(H.B. Anderson)在回忆录中也说过与博伊尔类似的话,但是他又说这件事不是他亲眼目睹的。博伊尔的说法被很多书籍采信。然而现实是,没有报道称在惠灵顿登舰访问的毛利人代表团有说过“穿上战裙能够保护战舰或使其免遭伤害”之类的话,应该是其他的毛利人代表在参观访问“新西兰”号战巡时也赠送过“piupiu”并发表了对这艘战舰未来命运的预测,然后后世的各类记述把它们与4月21日的访问相混淆。其实毛利人自己也不觉得“piupiu”有什么神奇的功效,他们将其视为在战斗穿戴的实用衣物,是战士的象征。这很可能是毛利人向哈尔西赠送战裙的真实含义,在他们看来舰长就是“新西兰”号的化身。“新西兰”号战巡访问期间的报道也明确表明,哈尔西舰长被告知,要在战斗中身穿此物,这是它的正确用法。事后看,哈尔西舰长忠实地履行了这句话。
这里要说些题外话。1840年《怀唐伊条约》签订之后,“长白云之乡”正式成为了英国的“新西兰”。然而因为翻译不明、霸王条款等种种原因,条约签订后毛利人与英国人之间爆发了长达近30年的土地战争。战争的结果以毛利人的失败而告终,《怀唐伊条约》也被英国单方面宣布无效。此后的毛利人一直以此条约为依据,在新西兰当局的“现实框架”下为自己寻求政治权利。毛利人上层在土地战争结束后也开始融入新西兰政府,试图以此来影响政局或掌握话语权,塔雷·帕拉塔和Te Heuheu 便是这类人。“新西兰”号战巡访问新西兰时有相当数量的毛利人代表参观该舰,向该舰的高级舰员赠送礼物,甚至将该舰视为毛利人的战船也是上述思想的体现,他们要表达毛利人自身的政治诉求,让英国人们知道毛利人依然存在,也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虽然从21世纪的角度来看,这一群体及其思想的构成象征着20世纪初的文化挪用、殖民统治和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但当时却被视为毛利人与新西兰之间的进一步联系。
“新西兰”号战巡的舰员在甲板上跳毛利人战舞(haka),战舞是在她1913年访问新西兰期间由毛利人教授给舰员。
“heitiki”的来源
相比于战裙那复杂的来历与传说,与战裙搭配的“hei tiki”的来源就很清楚了。它是由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皇冠啤酒厂(Crown Brewery in Christchurch)的经理斯洛曼(C. J. Sloman)出借给“新西兰”号战巡的。斯洛曼早先是把这件吊坠存放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博物馆,几个月后“新西兰”号战巡访问新西兰,斯洛曼将这件“hei tiki”从博物馆中取出,出借给该舰。斯洛曼夫妇是在1913年5月21日参观的“新西兰”号。他还提出一个强制性要求,当“新西兰”号从海军除籍之后,这件吊坠必须要归还给坎特伯雷博物馆。不过斯洛曼是从何处获得的这件“hei tiki”就不得而知了。
坎特伯雷博物馆收藏的斯洛曼的“heitiki”照片,它现藏于新西兰惠灵顿蒂帕帕博物馆(TePapa,毛利语“宝盒”)。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4-5-11 12:55 编辑
神话的产生与现实
“只要舰长身穿战裙,戴上吊坠,‘新西兰’号就能刀枪不入”的神话更有可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产生的。准确的说,是在第一次赫尔戈兰湾海战中哈尔西舰长第一次穿戴两件“神器”后。这场海战“新西兰”号未遭敌创,部分舱室的损坏是由自己的炮口暴风所造成,也无人伤亡。此战英军取得了大胜,这时距离英国向德国宣战还不到一个月。从这时起,“新西兰”号战巡的舰员中开始流传舰长身上的那件毛利人战裙保佑了战舰的说法。如果说第一次赫尔戈兰湾海战英军人多势众,赶在德军战巡赶到战场前就击败了德军轻巡部队,比较轻松地取得了胜利。那翌年1月英德双方战巡部队正面对决的多格尔沙州海战英军再次取胜,哈尔西舰长又一次身穿战裙,“新西兰”号再一次毫发无损无疑是加深了她的舰员们对于“毛利人战裙保佑”这一神话的信任。不过胜利的表象下却掩藏着许多问题:第一次赫尔戈兰湾海战英军战巡部队的炮术表现不佳,战巡使用的火控系统在恶劣天气下发挥不出应有的性能。多格尔沙州海战英军除了炮术不佳这个老问题,又多了个旗语信号传输理解混乱。另外,英军主力舰在战时为了保证持续的火力输出,在弹药库甚至炮塔内过量存放弹药。还有,许多易燃易爆的陈旧发射药没有及时更换。炮塔操作人员对安全条例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反。“狮”号战巡“Q”主炮塔炮长格兰特在发现这些问题并试图向上级反映时,一度被告知“不要多事”。上述种种缺陷最后将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暴露无遗。
1915年6月,一位名叫约翰·格林(John Frederick Ernest Green)的新舰长来到了“新西兰”号战巡上。哈尔西舰长在卸任后将那件毛利人战裙留在“新西兰”号上,虽然它是哈尔西舰长的私人物品。也许哈尔西认为这件战裙真的庇佑了“新西兰”号,如果将它带离此舰会使其失去保护。1916年5月31日,“新西兰”号参加了日德兰海战,此战“新西兰”号是英军战巡部队第二战巡中队指挥官威廉·帕肯汉姆少将(William Christopher Pakenham)的旗舰。帕肯汉姆的旗舰原本是“澳大利亚”号战巡,但是在同年4月21日第二战巡中队一次原本只是掩护封锁舰队的出击,后来变成整个战巡部队与大舰队出动的行动中,“新西兰”号与“澳大利亚”号在浓雾里相撞,两舰只好一起返回罗塞斯。在日德兰海战中帕肯汉姆和格林舰长等高级军官聚集在指挥塔上方的舰桥。根据主流说法,格林舰长身穿“piupiu”,脖挂“hei tiki”,就像第一次赫尔戈兰湾与多格尔沙洲海战中的哈尔西舰长一样,但是这个说法并不是来自于上层舰桥的直接目击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格林舰长应该只戴了“hei tiki”,因为他太胖了,要穿上战裙会很不舒服。而在日德兰海战中那件战裙被挂在指挥塔里,格林舰长在战斗中有摸过它。
“新西兰”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被直接命中一发炮弹,这发炮弹由德军“冯·德·坦恩”号战巡发射。炮弹打在她的“X”主炮塔(尾炮塔)左舷炮座那7英寸厚的装甲上,炸出了个“直径约2英尺的洞”,露天甲板也被炸出了个大洞。“X”炮塔一度因为炮弹命中炸出的碎片卡住了辊筒而停止射击,在紧急维修后又重新投入了使用。亚历山大·博伊尔当时是“X”炮塔的指挥官,在炮弹命中时他与其他炮塔内的操作人员都认为自己要“上天”了,结果发现自己没事。炮塔内上上下下弥漫着爆炸产生的黄色烟雾,所有人争先恐后地戴上防毒面具,过了一阵后发现可以正常地呼吸。此时的“X”炮塔无法转动,博伊尔先是在炮塔内检查是何处被命中了,忙活一阵后发现是左舷处炮塔辊筒位置的装甲被一发德国炮弹炸得崩落,碎片卡住了辊筒。他和其他炮塔操作人员在清理了一些碎片后,炮塔还是无法转动。博伊尔决定冒险离开“X”炮塔,到外面去检查有没有碎片卡在辊筒里。他在花了一阵功夫将辊筒内的碎片找出并取出后,炮塔恢复了正常运转。“新西兰”号还被一些炮弹碎片命中,一发炮弹打穿了她的军旗,险些命中前桅,这些间接命中造成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战后有“新西兰”号的舰员把仅有的一次被直接命中归咎于格林舰长没有亲自穿上那件战裙。
“冯·德·坦恩”号的炮弹给“新西兰”号所造成的损伤,照片由新西兰鱼雷湾海军博物馆收藏。
整场日德兰海战“新西兰”号战巡上无人伤亡,作为一艘从前卫战到夜战打满整场的主力舰,不得不说该舰的运气真好。此战“新西兰”号一共发射了430发炮弹,“A”炮塔发射100发,“P”炮塔发射129发,“Q”炮塔发射105发,“X”炮塔发射96发。她还是日德兰海战中发射主炮炮弹最多的主力舰。不过该舰的命中率很低,根据双方的交战记录,能确定的是“新西兰”号命中德军“塞德利兹”号战巡三次,命中德军“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一次。命中时间在晚20时至22时之间(根据格林尼治时间)。
日德兰海战结束后,“新西兰”号的舰员们与从“X”主炮塔炮座上炸下来的一块最大的装甲碎片合影。照片中手扶碎片的军官便是亚历山大·博伊尔。照片由新西兰鱼雷湾海军博物馆收藏,这块碎片现也藏于此。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4-5-10 22:20 编辑
“罗盘·杰克”
最后说一下“新西兰”号战巡的吉祥物。她的吉祥物是一条名叫“罗盘·杰克”(Pelorus Jack)的斗牛犬,名字来自于一条自1888至1912年在新西兰南岛的法国隘口水道(French Pass)出没的里索海豚,这条海豚以护送人类船舶通过这条危险水道而闻名。“罗盘·杰克”有两代。第一代是“新西兰”号战巡的“帝国巡游”开始时由一名居住在伦敦的新西兰人赠送的礼物,它历经第一次赫尔戈兰湾与多格尔沙州之战。但是第一代的结局很不幸,它在1916年4月24日掉进了前部烟囱里,谁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上去的,这可能不是个意外。第二代也是一只斗牛犬,日德兰海战临战前来到“新西兰”号上,战后它落下个病根,一听到炮响就到处乱跑。1919年10月,第二代“罗盘·杰克”以“leading sea dog”的身份从海军退役,此时的“新西兰”号战巡正在进行她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帝国巡游”(也是该舰最后一次航行)。“罗盘·杰克”二世被送给了奥克兰市,在经过了六个月的检疫隔离后,由恩特里坎夫妇收养。两代“罗盘·杰克”使用过的两个项圈与狗绳也被捐赠给了奥克兰市,一个藏于奥克兰战争纪念博物馆,另一个藏于奥克兰鱼雷湾海军博物馆。
第一代“罗盘·杰克”的照片,拍摄于1913年或1914年。
日德兰海战后,“新西兰”号“X”主炮塔的官兵们在他们的战斗岗位上与第二代“罗盘·杰克”合影。照片第一排紧靠黑板左侧的军官就是亚历山大·博伊尔。
本文资料与图片来源:
《TheBattlecruiser New Zealand: A Gift to Empire》,MatthewWright
《ASearchlight on New Zealand: What the Visit of an Imperial Battlecruiser Tells Usabout the Country in 1913》
《GermanBattlecruisers of World War One: Their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s》,Gary Staff
nzhistory.govt.nz
ww100.govt.nz
navymuseum.co.nz,新西兰鱼雷湾海军博物馆官网
www.canterbury100.org.nz
维基百科“新西兰”号战巡英文词条
当时的新西兰只有约100万人口
————
新西兰100万人,出资建造了新西兰号战巡。看介绍澳大利亚当时人口大约400万,出钱造的澳大利亚号是同级舰。两个自治领体量如此悬殊,拿出的钱却数额相当?
或者澳方出资建造的,还包括属于澳大利亚的那三艘查塔姆级轻巡,,所以款额更多些?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4-5-8 23:38 编辑
羊羽 发表于 2024-5-8 14:32
当时的新西兰只有约100万人口
————
新西兰100万人,出资建造了新西兰号战巡。看介绍澳大利亚当时人口大 ...
澳大利亚在1909年时除了出资购买一艘战巡外,还包括三艘轻巡。当时的澳大利亚政府是想要拥有并维持一支“Fleet Units”。新西兰政府则不同,时任总理约瑟夫·沃德在1909年3月22日提出新西兰愿意为英国承担建造一艘“一等战列舰”的费用,并视情况再承担第二艘的费用。沃德的提议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澳大利亚政府也做出决定出资建造一艘主力舰,也就是后来的“澳大利亚”号战巡。不过,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阿尔弗雷德·迪肯说虽然这艘主力舰也是为英国而建,但是最终归属权要视1909年6月在英国召开的帝国会议做出的决议而定。会议结果是“Fleet Units”计划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澳大利亚”号属于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海军的一部分。
同样参加了当年帝国会议的沃德总理“希望宗主国有一支强大舰队来面对最大的威胁,所以新西兰才要出资捐赠战列舰”的提议则被英国政府冷落了,他在时任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等人劝说下接受了“Fleet Units”计划。不过英国政府最后没有让沃德失望,原本沃德计划中“最强大的一等战列舰”变成了与“不倦”级同款的设计,也就是后来英国海军的“新西兰”号战巡。 小声吐槽:约翰坎博对日得兰海战双方火控系统的总结中,新西兰的射击是最差的之一。不知整舰是新西兰人还是英国人操控。 mathewwu 发表于 2024-5-8 23:35
小声吐槽:约翰坎博对日得兰海战双方火控系统的总结中,新西兰的射击是最差的之一。不知整舰是新西兰人还是 ...
“新西兰”号基本上是由英国人操作的,有一小部分舰员是新西兰人。 qom 发表于 2024-5-8 19:40
澳大利亚在1909年时除了出资购买一艘战巡外,还包括三艘轻巡。当时的澳大利亚政府是想要拥有并维持一支“F ...
原来是新西兰赶着澳鸭子上架,倒逼出来的澳大利亚号。看世界历史文库的《新西兰史》(a concise history of new zealand)称:“新西兰借钱购买了一艘战斗巡洋舰”,由对大英帝国庇护的热切期望,转化而来的忠诚真是十足真金啊。
捐赠战列舰”的提议则被英国政府冷落了,他在时任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等人劝说下接受了“Fleet Units”计划
——————
看提议和帝国会议讨论的时间——1909年3月22日、6月——正是我们要八艘,我们不能等的狂热期,新西兰那边怕是也受到感染了吧,只是我们要8艘已经包含6艘战列舰,新西兰再捐一艘,品种大约不太合意(尤其对费舍尔来说)。
可惜超无畏战巡造价涨得太厉害,如果像无畏时期那样,战列战巡大致差不多,新西兰号可能就真的是艘343炮的一等主力舰了(是否最强大另说)。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4-5-9 22:48 编辑
羊羽 发表于 2024-5-9 13:40
原来是新西兰赶着澳鸭子上架,倒逼出来的澳大利亚号。看世界历史文库的《新西兰史》(a concise history...
我重新修改我昨天的回复,因为细看之后错误与缺漏还是挺多的,给您造成了误导实在是抱歉:
澳大利亚在1909年时除了出资购买一艘战巡外,还包括三艘轻巡。当时的澳大利亚政府是想要拥有并维持一支“Fleet Units”。新西兰政府则不同,受1909年初英国政府内部对于海军预算开支争端以及澳大利亚国内“要给宗主国提供主力舰”之声的影响,时任新西兰总理约瑟夫·沃德在1909年3月22日的新西兰议会上提出:“新西兰愿意为英国承担建造一艘最新型一等战列舰的费用,并视情况再承担第二艘的费用。”该提议当天就得以通过并在上午9点30分提交给了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沃德的提议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澳大利亚政府也做出决定出资建造一艘主力舰,也就是后来的“澳大利亚”号战巡。不过,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阿尔弗雷德·迪肯承诺,虽然我们会为英国出资建造主力舰,但是具体的“礼物”要视当年召开的帝国会议做出的决议而定。会议结果是英国政府支持澳大利亚建设一支“Fleet Units”,澳方出资建造的新主力舰是一艘战巡,而她将属于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海军的一部分。英国海军在必要时可以征召此舰。
同样参加了当年帝国会议的沃德总理“希望宗主国有一支强大舰队来面对最大的威胁,所以新西兰才要出资捐赠战列舰”的提议则被英国政府冷落了,他在时任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的劝说下接受了“Fleet Units”计划。不过英国政府也没有让沃德的好心白费,原本沃德计划中“最新型最强大的一等战列舰”变成了与“不倦”级战巡(以及澳大利亚人的主力舰)同款的设计,也就是后来英国海军的“新西兰”号战巡。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4-5-10 21:12 编辑
羊羽 发表于 2024-5-9 13:40
原来是新西兰赶着澳鸭子上架,倒逼出来的澳大利亚号。看世界历史文库的《新西兰史》(a concise history...
那句由乔治·温德姆说出的著名的“We want eight, and we won’t wait. ”发表于1909年3月27日,也就是英国下议院对海军预算展开正式讨论的两天前。以《TheBattlecruiser New Zealand: A Gift to Empire》一书的说法,约瑟夫·沃德的提议其实并没有影响到英国国内在1909年3月下旬至4月席卷英国国内的“无畏舰恐慌”。当然当时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国内上下对于宗主国海军的强烈关注绝对是受到了英国国内的影响。
同样以《TheBattlecruiser New Zealand: A Gift to Empire》一书的看法,“新西兰”号(包括“澳大利亚”号)最后采用“不倦”级同款设计(只做了小幅改动)不是因为资金问题。尽管新西兰基本上是以借贷来出资建造主力舰,但是其完全可以承担更高的费用。澳大利亚是以何种方法来支付的款项我没有详细资料,但澳方大概率也能承担得起更多的费用。在后来“澳大利亚”号与“新西兰”号的招标中,澳方选择了报价更高的约翰·布朗公司,这说明澳方不差钱。而且,“狮”级战巡的基本设计是在1909年8月18日通过的,1909年11月29日开工(《TheBattlecruiser New Zealand: A Gift to Empire》一书里写成了9月29日),“狮”级设计通过之时正是沃德总理与英国海军高层单独会面之日。新西兰《1909年海军防务法案》是在当年圣诞节前通过,最后的招投标是在1910年初开始。在1909年的最后几个月内,英国海军高层其实完全可以跟新西兰方面(以及澳大利亚方面)通气,让他们花更多的钱来各自造一艘“狮”级战巡。
出于政治与现实的考量,英国也许并不想让澳大利亚拥有一艘“狮”级战巡水平的主力舰。毕竟这艘主力舰大部分时间是在澳大利亚水域活动,在当时的南太平洋与印度洋水域一般不会有什么十分强大的敌方主力舰出现。再说让澳大利亚拥有“狮”级可能会刺激到日本,进而影响到英日同盟。新西兰的捐赠缩水则更多是出于现实因素。当时全新的Mk V型13.5英寸炮刚刚投产,而且预计产能全部分配给了“俄里翁”级与“狮”级,再追加生产新炮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来不及了。Mk XI型系列12英寸50倍径炮性能上被证明是有问题的。使用旧的Mk X型12英寸45倍径炮成了最好的选择。当时英国主力舰使用的装甲钢产能已经饱和,现实中“澳大利亚”号的完工时间也因此比“新西兰”号晚了几个月。英国海军也不想把这两艘自治领的“贡献”给拖到下一个财年(1910年预算)去。另外还有一个原因,1909年时英国海军给新主力舰使用13.5英寸炮的决定是绝密,出于保密考虑他们可能也不想让两个自治领高层知道这件事,万一就泄密了。
本帖最后由 羊羽 于 2024-5-10 18:52 编辑
qom 发表于 2024-5-9 20:33
我重新修改我昨天的回复,因为细看之后错误与缺漏还是挺多的,给您造成了误导实在是抱歉:
澳大利亚在1909 ...
对照了前后两楼回复,6楼只是略少了点细节,楼主对自我回复的精确性似太“吹毛求疵”啦。
从楼上介绍及当年新西兰的热情来看,“视情况再承担第二艘的费用”确实不能视为单纯的画饼。以事后角度而言,新西兰号真有可能成为高出澳大利亚号一头的主力舰了。倘若实现的话,新西兰自我感觉比那帮澳大利亚流放犯更为出色的优越感(连带觉着毛利人也比澳大利亚土著更优秀),就又多一份强化的依据了。
https://www.warships.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2405/10/183307evviio1zzv199zo5.jpg
PS:19世纪末,从限制亚洲移民(华人首当其冲)出发,新西兰劳工部长里夫斯称,他听说“中国佬”离开时平均每人带走约200镑,带走了财富,挤压了欧洲人的收入。一年后,华人的人头税从10镑提高到100镑。新西兰号的100多万镑,恐怕也有华人的一份血汗钱在内。
羊羽 发表于 2024-5-9 13:40
原来是新西兰赶着澳鸭子上架,倒逼出来的澳大利亚号。看世界历史文库的《新西兰史》(a concise history...
除了“由对大英帝国庇护的热切期望,转化而来的忠诚”,我倒觉得会不会是浩浩荡荡的大白舰队(Great White Fleet)给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点小小的美国震撼,引发了澳新自治领的危机感?(虽说其实全是落后前无畏)
不过qom君分析的非常到位,英国不会目光短浅因小失大,主动去打破印度洋南太平洋平衡现状。 本帖最后由 qom 于 2024-5-28 22:28 编辑
dydg2022 发表于 2024-5-28 16:57
除了“由对大英帝国庇护的热切期望,转化而来的忠诚”,我倒觉得会不会是浩浩荡荡的大白舰队(Great Whit ...
根据《The Battlecruiser New Zealand - A Gift To Empire》一书的说法,在当时给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震撼与危机感”并进而引发其“海军热情”的,是在1905年打赢了日俄战争的日本。美国派出“大白舰队”巡游的主要目的是震慑日本。澳新两自治领都是热情邀请“大白舰队”前来访问,其政府认为“大白舰队”与背后的美国都是帮助他们对抗日本的重要力量。
澳新两殖民地与自治领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这段时间内,先后对三个国家有着提防与恐惧,分别是俄罗斯、日本、德国。
qom 发表于 2024-5-28 21:38
根据《The Battlecruiser New Zealand - A Gift To Empire》一书的说法,给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震撼与危 ...
好吧是我过度解读了,难免贻笑大方。我过度信赖英日同盟(仅针对俄国)并放大了英美矛盾(关于市场资源竞争等)。的确,英美矛盾大概在1895年委内瑞拉边界危机后已经趋于缓和。不过此时英国本国政府应该没有开始把日本当做假想敌,当然各自治领政府自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本帖最后由 羊羽 于 2024-5-29 16:51 编辑
dydg2022 发表于 2024-5-28 16:57
除了“由对大英帝国庇护的热切期望,转化而来的忠诚”,我倒觉得会不会是浩浩荡荡的大白舰队(Great Whit ...
楼主已经说得比较详细了,再说个池鱼之殃。
《新西兰史》(A concise history of New Zealand)介绍说,1900前后那段时期,新西兰对非白人的亚洲移民(包括印、中、日)颇为忌惮,而印度人是英帝国臣民,抵制日本人又没有得到英国本土的认可,华人便“顺理成章”成了无差别限制未能实施的替罪羊,受到越来越严的限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