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的德国海军本应爆轻巡而不是造主力舰
Stanovich, Mark () "The Failure of German Naval Force Design, 1928–39,"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 77: No. 1, Article 6.德国1935年之后开工的重巡以上新主力舰造起来又贵又慢,战争爆发太早导致数量太少,不能舰队决战,当袭击舰也容易被围剿,一损失就无法弥补。主力舰能停泊的港口少,补给需求大,对付一般商船和护航舰火力过剩,当袭击舰也很不划算。
莱比锡级轻巡比德意志级还便宜一半多,第二艘纽伦堡号开工两年差几天就能服役,如果1935年至1937年不开工那10艘重巡以上主力舰(两艘沙恩,两艘俾斯麦,五艘希佩尔,加上齐柏林)的话,到1939年至少能造20艘纽伦堡号,9门150炮,32节,有巡航柴油机作战半径较大,有水上飞机侦察距离比潜艇远,适合用来破交。
1939年英国20艘无畏舰中只有胡德、声望、反击能到32节,下来是两艘纳尔逊级才23节,大部分追不上纽伦堡号。1939年英国新巡洋舰只有13艘郡级重巡和18艘利安德级、城级轻巡,还得执行世界各地的任务。这样的一艘重巡两艘轻巡能击伤一艘斯佩伯爵,但不一定能打过三艘纽伦堡号(纽伦堡级的战斗力与哈伍德指挥的任何军舰相当且速度都更快),况且这样的德国三轻巡编队能同时派好几个在海上,而不是只有一两艘单独行动的主力舰等着被围剿。
所以德国在1935年本应爆纽伦堡号这样的轻巡(和中型潜艇),在美国参战前才更有机会获胜。
这样的一艘重巡两艘轻巡能击伤一艘斯佩伯爵,但不一定能打过三艘纽伦堡号
————
这样的一艘重巡,是前文未计入重巡的埃克塞特,这样的两艘轻巡都是利安德级。且不论在此状况下“不一定能打过”的概率是多少,若是占重巡绝大多数的郡级和比利安德更多的城级组合呢?
战力还在其次,问题是4000海里续航力去外海,就算有奶牛潜艇补给,这破交效率打几折? 三德子的那票CL,又不敢学蝗军虚报排水量,又要扛9门6寸炮,还是重防护的炮塔,只好偷结构重量,搞得远洋适航性惨不忍睹,也就敢在欧洲水域转转。
另外,因为要保持高压锅炉一直在待机状态,所以巡航时不光柴油机在用油,锅炉也在烧,省油的效果并没有纸面计算的好看,所以K级并不是合格的破交舰
7500吨以下最适合的破交舰应该是老舰奥马哈级轻巡洋舰 三艘纽伦堡拿头去打埃克塞特+2利安德啊
这又不是wows洗洗就把人洗爆了 1艘埃克塞特+2利安德不一定打得过3艘纽伦堡?
{:53:}离谱了 轻型舰艇破交,在外海被击伤就等于失能;航速只是纸面上的,需要考虑油料、补充可能性、续航力、舰艇维护程度和服役时间。因此天然不可能比得过大型巡洋舰或者辅助巡洋舰。 这么说要不多弄点辅助巡洋舰,这东西更便宜,实战战果也很丰厚 破交舰,扛伤能力才是核心。长期带伤不影响在外面浪,轻中伤不下火线是起码要求,轻巡这种受点伤就容易失速、失能的船是干不来袭击破交这活的。
或者走纯粹的消耗品路线,民船改辅助巡洋舰,低成本一次性用品。 K级巡洋舰在1926开始建造,当时德国也没有跟英法对抗的野心,不明白为什么要破交舰。而且K级的设计除了柴油机也不像破交,是不是当時设计师也不清楚,什么都想要,结果一堆花活什么都做不好。 本帖最后由 经典懒人 于 2024-6-29 08:29 编辑
如果真从上帝视角看破交战,轻巡也效率不高。如果德国在二战前就疯狂爆潜艇,对法开战以及战争前期多200艘,很可能英国直接就输了。敦刻尔克的撤退基本稳输,前期英国需要的资源也大概率枯竭,例如没有足够的航空铝,英国空战极可能受影响失败。
从另外实际角度,轻巡攻击具有护航队的运输队,基本不会成功;早期老式的驱逐舰都能够拖住CL,大型武装商船如果配上6寸炮会是非常恶心的对手,后期如果遇上有护航航母的就更不要说。
二战技术发展下,有了雷达技术加持的长航程巡逻飞机,让舰艇的隐蔽性大幅度下降。破交用传统的水面舰艇越来越困难。 小型舰艇在远海维持航速的能力相对于大型舰艇是很有限的,我的看法既然想省钱的话,不如考虑布雷潜艇......
(两枚鱼雷就可以顶的上一辆黑豹了)
mirage25 发表于 2024-6-23 22:16
小型舰艇在远海维持航速的能力相对于大型舰艇是很有限的,我的看法既然想省钱的话,不如考虑布雷潜艇...... ...
在远海怎么布雷?雷不能固定只能随机漂走,布雷潜艇只能封锁浅水局限性很大 zla1132090508 发表于 2024-6-24 14:39
在远海怎么布雷?雷不能固定只能随机漂走,布雷潜艇只能封锁浅水局限性很大 ...
北海,以及加拿大还是有不少地方适合布雷的.....
你这个是当英国是傻子,大规模轻巡必然让英国爆针对性轻巡克星。 K级和改进型L级本身是失败的设计,连英国CL都不能对线的弱鸡,航程和适航性能都不行,战时只能用做布雷和训练。先且不说CL破交的可行性和德国的工业能力,德国去和英国比爆CL,这不是正中英国的下怀。伦敦海军条约时,带英就恨不能压低BB吨位,以换取更多的CL保护其海外殖民地和航线。 简单翻了翻,这论文倒也不是说用有缺陷的K级和“莱比锡”、“纽伦堡”,而是近乎架空地基于德国会设计性能更好的轻巡来执行袭击任务,所以倒也不必直接套K、“莱比锡”和“纽伦堡”。
主要的问题大概在这种“理想轻巡”的实际指标上。一方面是需要足够的续航力确保持续作战以及降低补给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是需要足够的防护和体型承受损伤和维持航速(排水量越大波浪增阻造成航速下降越低),但排水量和设备复杂度又不能太大造成成本和工时过度增加。K级、“纽伦堡”这种6000-7000吨的小型巡洋舰显然在续航力、航速、防护、体型方面均达不到指标,8000吨左右的M级在续航力和排水量上差不多达到水准了,不过防护还是差了一截,至少得有个100mm的装甲带和38mm的装甲甲板来免疫6寸炮。
比较符合要求的“理想轻巡洋舰”,大概得是“拉加利索尼埃”级或者类似增强炮塔防护的3炮塔“殖民地”级之类的东西,但这两者的技术指标如果换成德国动力设备或者换成德国作战环境所需的续航力,可能要改全柴或者柴蒸联合,重量还会增加,估计也得逼近10000吨。但和“希佩尔”以及主力舰比起来,确实更能走量。
这文章最大的问题是K和M级CL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远洋射击平台,结构强度和续航力都不行。所以哪怕这个“1940年攒下20个7000吨级的中型巡洋舰,就能在美国参战前打赢大西洋破交战”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三德子也应该去抄古鹰或是奥马哈 北海布雷在二战海战史里有记录,开战初期德国驱逐舰在英国海岸线的主要航线上快速夜间布雷,收获颇丰,但窗口期很短。双方很快就在北海上迅速构筑起了水雷封锁线。
至于破交用CL,记得之前论坛上已有过相关的专题讨论,7K-8K吨的9门152炮CL性价比远不如6门203炮的经适版CA。但带英发现6炮CA的成本其实不便宜,还不如直接造8门万吨CA更划算。既然都万吨CA了,那为啥不再加点钱上袖珍战舰呢…… “打过”这个总结夸张了,原文是It is not difficult to imagine the surface action at the river Plate turning out far less favorably for Harwood’s cruisers had they faced not a solitary Panzerschiff but a squadron of three Nürnberg-class cruisers, each equal in fighting power to, and all faster than, any ship in Harwood’s command. 英国巡洋舰的处境会更糟糕,受损更严重,或者德国人跑了都可以算更糟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