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zheng 发表于 2024-6-24 11:18

到底有没有“全甲板攻击”这个概念?

在中文界,“全甲板攻击”我找到的最早出处,是2009年出版的《全甲板攻击:战火中成长的美国航母》(作者:谭星),其在前言中称,“全甲板攻击”是指航空母舰搭载尽可能多的飞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放出尽可能大的攻击机群,向敌人发动毁灭性的一击。

在后来他于2018年所写的《从“全甲板攻击”到“大型特混舰队”:二战美国航母战术的升华》(出自2018年出版的《战争事典之热兵器时代4》),则是将“全甲板攻击”的英语称为“total deck strike”。原文如下:

把航母搭载的几乎所有飞机全部排列停放在飞行甲板上,然后一次性放飞升空。这就是美国文献中提到的“total deck strike”,也就是“全甲板攻击”。

但是,在英文文献中是否有这个词呢?

据称,David Hobbs的A Century of Carrier Aviation: The Evolution of Ships and Shipborne Aircraft也只是用deck-load strike。

而在John B. Lundstrom的Black Shoe Carrier Admiral: Frank Jack Fletcher at Coral Seas, Midway & Guadalcanal中,则指出:
In peacetime a U.S. carrier customarily crowded her entire air group of seventy-three planes on the flight deck in the order fighters, dive bombers, and torpedo planes, then launched them “in one continuous operation.” The “book” decreed that such mass takeoffs normally required twenty minutes, somewhat less with “skilled pilots and trained flight deck crews.” However, it was always understood such a full group launch was an artificial situation unlikely to occur during wartime, when aircraft would be needed for other duties. Indeed to this point, only the huge Lexington ever spotted as many as fifty planes at one time for a combat mission.

译文如下:
在和平时期,美国航母已经习惯将全飞行大队73架飞机按战斗机、俯冲轰炸机、鱼雷机的顺序密密麻麻地排在飞行甲板上,然后“以一次连续的作业”将它们放飞。“手册”认定这样的大规模起飞过程通常需要20分钟,“熟练的飞行员和经过培训的飞行甲板地勤”可以干得更快一点。但是美军一贯明白这样的全大队起飞只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情况,在战时由于需要轮班的飞机而不太可能发生。事实上截至此时,只有列克星敦号曾一次起飞多达50架飞机执行作战任务。
(出自《航母舰队司令:弗兰克·杰克·弗莱彻在珊瑚海、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作者:[美]约翰·B·伦德斯特罗姆,译者:胡毅秉)

在后文中,则有
Murray and the Hornet's Capt. Charles Mason devised a series of deck load strike scenarios.
在这句话中,“deck load strike scenarios”的意思是“攻击机群甲板调度方案”(出自《航母舰队司令:弗兰克·杰克·弗莱彻在珊瑚海、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作者:[美]约翰·B·伦德斯特罗姆,译者:胡毅秉)。

我们中文界是不是太过关注于“全甲板攻击”这个词而忽略了飞机放飞效率、甲板调度和作战的实际情况呢?

zla1132090508 发表于 2024-6-24 14:34

我们中文界是不是太过关注于“全甲板攻击”这个词

同一个人的两本书中的用词,就可以代表“我们中文界”了?

benzheng 发表于 2024-6-24 15:31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4-6-24 18:42 编辑

zla1132090508 发表于 2024-6-24 14:34
同一个人的两本书中的用词,就可以代表“我们中文界”了?
我只能说你的反问非常顶级。但是我在各类搜索上查找这类词汇,大多都是中文,少数英文维基类网站也只是对“一次放飞尽可能多的飞机”稍微提一下,但绝不是total deck strike。实际上我认为我提到的第一个材料很有可能就是首次提到“全甲板攻击”的。





补一句,在这个论坛里应该是看不到这个词的,而且我自己也不愿意用这个词。

seven_nana 发表于 2024-6-24 15:33

这个概念对中文圈子的影响应该还是蛮深的,至少就我个人而言,10年前的时候确实是以为二战时期的航母能将飞行甲板上停的满满当当的飞机一次性全部放飞出去

后来我翻了战史档案统计了相关数据之后才发现,二战美日航母的一次性放飞通常只有40架左右

zla1132090508 发表于 2024-6-24 15:46

本帖最后由 zla1132090508 于 2024-6-24 16:14 编辑

benzheng 发表于 2024-6-24 15:31
我只能说你的反问非常顶级。但是我在各类搜索上查找这类词汇,大多都是中文,少数英文维基类网站也只是对 ...
我只能说你将某人大概是半翻译半脑补造词的结果视为整个中文界的代表简直是一种侮辱。航母一次放飞的就是(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一个deck load的攻击机群(strike),因为在当时技战术限制下能有的作业程序就是这样。反之,难道一边放飞一边把机库中的飞机升上甲板放飞参加同一攻击波?这不仅耗时而且会很不安全。在这个deck load的攻击机群中飞机的具体数量还要受到滑跑距离、整备能力等很多技术因素的限制和战术考虑的限制,不可能甲板能摆多少就能起飞多少,航母能载多少就能摆上甲板多少,有三个“尽可能”的所谓“全甲板攻击”的来源还是去问始作俑者好了

JeanBart 发表于 2024-6-24 16:51

本帖最后由 JeanBart 于 2024-6-24 16:55 编辑

Friedman的《U.S. Aircraft Carriers》里用得多的是deck-load strike,描述大体上接近1楼说的“全甲板攻击”:To achieve maximum offensive power against enemy carriers, U.S. tacticians developed the technique of the deck-load strike, which became the basis for U.S. carrier design: carriers were designed to launch the maximum number of aircraft for a strike in a single operation.
设计尽可能大的飞行甲板从而增大能够一次性放飞的集群规模,这个思想基本主导了间战和战时的美国航母设计,确实是有较大的影响。

不过这个模式,似乎很多时候被理解成了一次性放出全部载机。在双翼机时代因起飞距离短,或许能够实现一次性全载机起飞,但是舰载机逐步增重、滑跑距离增大导致可用泊机空间缩小,如果不借助弹射器单纯滑跑就很难做到全机放飞。随着载机重量越来越大,单纯滑跑起飞的deck-load规模也就缩小到了40-60机左右(与载机类型、挂载情况还有母舰飞行甲板尺寸有关)。

实际作战态势又是另一回事了,deck-load规模缩小后干脆改为多攻击波、保证舰队防空的CAP轮值、后期美国舰队航母数量充足可实现多舰合成大攻击波等因素导致实际作战的时候很少真的按照最大deck-load规模放飞。

飞机放飞效率、甲板调度和作战的实际情况
或许还要包括航母的运用思路、舰载机的运用思路和运作模式。

核潜艇艇长RRS 发表于 2024-6-25 02:21

在航母的设计上当然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提高一次能出动的舰载机数量上限,但这不代表应有的战术就是一次将航母上几乎所有的舰载机放飞,这种所谓的“全甲板攻击”是极为极端的,也是无视对舰载机的其他需求(如维持CAP)的,极可能是误解的。

即使是在很特殊的环境下,例如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航母,在一次alpha strike中使用的deck load也通常不能大到包括航母上几乎所有舰载机的水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到底有没有“全甲板攻击”这个概念?